14章矿产储量计算

14章矿产储量计算
14章矿产储量计算

第八章矿产储量计算

第一节储量计算概述

一、储量及储量计算的意义

矿产储量简称储量,一般指矿产在地下的埋藏数量。计算矿产在地下埋藏数量的工作称为矿产储量计算或储量计算。

地质矿产调查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查明矿产储量。在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据对矿床地质构造、矿体特征、矿石质量、加工技术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工作的原始资料进行储量计算。它是某一阶段地质成果的总结。因此它既反映矿产的埋藏量,又反映对矿产分布情况的了解程度。

地质矿产调查各阶段乃至矿床开采过程中,都要进行储量计算,但由于各阶段的任务不同,取得的资料精度不同,储量计算的具体要求和作用也各不相同。为满足国土资源调查工作的需要,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工业指标,据测定的可靠数据,结合所查明的矿床地质特点合理圈定矿体边界,按不同地段、不同储量级别、不同矿石自然类型、不同工业品级以及不同储量类别(表内、表外)分别计算储量。

二、储量计算的一般过程

在地质矿产调查过程中,通过对矿体的揭露和控制,取得了大量储量计算有关的参数(如厚度、品位、体重)资料,在此基础上再按矿体、分级别、类型计算储量。

计算储量的步骤如下:

(一)计算矿体(块段)体积

1.利用矿体(块段)的面积乘上平均厚度得到矿体体积,即:

V=S x M (8—1)

式中 V——矿体的体积;

S——矿体的面积;

M——矿体的平均厚度。

2.利用立体几何中各种体积公式计算体积。.

(二)计算矿石重量

Q=V x D

式中 Q——矿石重量;

D——平均体重。

(三)计算有用组分储量(金属量)

P=Q x C

式中P——有用组分的储量(金属量);

C——有用组分的平均品位。

三、各种矿产储量种类及计算单位

对于不同的矿种来说,由于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不同,因而计算储量的种类也不相同,矿产储量的种类分体积储量、矿石储量和金属(或有用组分)储量三类。

矿产储量的单位,因矿产不同分为重量和体积单位。多数矿产以重量计算,通常单位为千克(kg),如黑色金属(铁、锰、铬)、一般非金属(磷灰石、钾盐、石棉等)、稀有分散元素(铌、钽、锗等)、一般有色金属(铜、铅、锌等)、稀少的贵金属(金、银等);一般建筑材料、石英砂等非金属矿通常只计算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3)。

各种矿产都要计算矿石储量,而有色金属、贵金属及稀有分散元素还要同时计算金属储量。

第二节矿体圈定

储量计算是在矿体的一定界线内进行的,按工业指标的要求,在储量计算图纸上圈出储量计算边界的工作称矿体圈定。

一、矿产工业指标

(一)矿产工业指标的概念

矿产工业指标简称工业指标,它是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矿产工业部门对矿产质量和开采条件所提出的技术标准或要求。它是评定矿床工业价值、圈定矿体、划分矿石类型和品级、计算矿产储量应遵循的标准。

矿产工业指标有两类:一类是一般性工业指标,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供普查或详查阶段评价矿床和计算储量时参考。另一类是矿床具体的工业指标,是根据国家的各项技术经济政策、资源情况、开采和加工技术水平,由地勘单位提出初步意见,经设计部门提供经济技术论证,报请主管机关批准后下达给地质勘探部门。它是供矿山建设、设计的地质勘探报告中评价矿床、圈定矿体、计算储量的具体矿产工业指标。

(二)矿产工业指标的内容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边界品位

又称边际品位,是圈定矿体时对单个样品有用组分含量的最低要求,是圈定矿体与围岩或夹石的分界品位。边界品位下限不得低于选矿后尾矿中的含量,一般应比选矿后尾矿品位高1~2倍。边界品位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矿体的形态、矿体的平均品位和储量。

2.工业品位

又叫最低工业品位,它是单个工程中有工业意义的有用组分平均含量的最低要求。它也是最低可采品位,是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开发这类矿产,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品位。工业品位的高低直接影响表内(能利用)储量和表外(暂时不能利用)储量的比例,过高过低都不行。最佳的工业品位应是既能使富矿顶底板的贫矿尽可能多地列入表内储量中,又能保证将表外的贫矿地段圈定出来。

3.可采厚度

又称最小可采厚度,是指矿石质量符合要求时,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有工业开采价值的单层矿体的最小厚度。它可作为区分表内、表外储量的标准之一。一般情况下,小于这一厚度的矿体不能称做工业矿体。

4.最低工业米百分值

简称米百分值或米百分率,它是最低工业品位与最小可采厚度的乘积。它仅在圈定厚度小于最小可采厚度,而品位大于最低工业品位的矿体时使用。在此前提下,如果矿体厚度与品位乘积大于或等于这一指标时,可将这部分矿体视为工业矿体,其储量划入表内储量范围。

在使用这个指标时,不能将厚度很大而品位很低的矿脉列为工业矿体。

5.夹石剔除厚度

又称最大允许夹石厚度,它是根据开采技术条件和矿床地质条件,在储量计算圈定矿体时允许圈入夹石的最大允许厚度。厚度大于或等于这一指标的夹石,应予剔除,反之则合并于矿体中计算储量,但并入时必须保证块段平均品位不能低于工业品位的要求。

6.有害杂质最大允许含量

是指对矿产品质量和加工过程起不良影响的组分允许的最大平均含量。有害杂质的存在,不仅影响到有益组分选冶,还会提高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在储量计算时,对有害组分

含量高的矿体,应列入暂时不能利用的储量。

7.伴生组分最低含量

分有用组分和有益组分。伴生有用组分是指在加工主要组分时,可以顺便或单独提取的组分,如某些铁矿石中的钒、磷矿石中的碘、锌矿中的隔等。伴生有益组分是指有利于主要有用组分加工后产品质量提高的组分,如某些铁矿石含有达不到回收标准的稀土、硼等元素,但在冶炼时进入钢铁,从而可以提高钢铁产品的质量。

伴生组分最低含量就是对伴生有用组分和伴生有益组分含量的最低要求。

二、矿体边界线的种类

矿产储量计算是在矿体的一定界线内进行的,故在计算之前,必须圈定出矿体的各种边界。这些边界线按其性质和作用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可采边界线可采边界线是按最小可采厚度和最低工业品位或最低工业米百分值所确定的基点的连线。它是工业矿体的边界线或是能利用储量的边界线。

2.暂时不能利用储量的边界线这条界线是根据边界品位圈定的,此线与可采边界线之间的储量为暂时不能利用的储量(表外储量)。

3.矿石类型边界线即在矿体内不同矿石类型各点的连线。

4.矿石品级边界线即在矿体内不同矿石品级各点的连线。

5.储量级别边界线按不同储量级别所圈定的界线。如A、B、C、D级储量的分界

线。

6.内边界线与外边界线内边界线是矿体边缘见矿工程控制点连接的界线,在储量计算图上多不表示。外边界线是根据边缘见矿工程向外或向深部推断确定的边界线。

三、矿体边界线的确定方法

矿体的圈定一般首先在单项工程内进行,其次再根据单项工程的界线在剖面图上或平面图上确定矿体的边界。

(一)零点边界线的确定方法

1.中点法

当两个工程中的一个见矿,而另一个未见矿时,可将两工程间中点作为其间矿体的尖灭点,即零点边界基点。

2.自然尖灭法

自然尖灭法主要是根据矿体厚度或有用组分的自然尖灭规律,由见矿工程向外延伸至逐渐的自然尖灭处,作为零点边界基点(图8—1)。

3.地质推断法

根据所掌握的控矿地质规律和矿体变化规律,推定矿体边界。

(1)根据岩性推断:当矿体的形成与某类岩石

图8-1矿体自然尖灭界线

1一页岩;2一灰岩;3一矿体

分布有关时,矿体的边界可根据岩性递变处作为矿体的边界(图8-2)。

(2)根据构造推断:当矿体的分布受某一类构造控制时,应研究构造的性质和特征,对矿体进行推断(图8—3)。

目-目z国s目a 囫-圆z固s固。

图8-2据岩性特征推断矿体边界

1一灰岩;2一页岩;3一控制矿体界线;4一推断矿体边界

图8-3据构造特征推断矿体边界

l一断层;2一矿体;3一探槽;4一钻孔

(3)根据近矿围岩蚀变特征推断:当矿体的形成与某种蚀变有关时,可根据蚀变带的特点、规模去推断矿体边界(图8-4)。

(4)根据矿体本身变化规律来推断:当矿体形态十分规律时可根据形态的变化规律去推断矿体边界(图8—5)。

4.几何法

当不能用地质法推断时,可根据几何法推断矿体的边界。

(1)在见矿工程以外,无限外推边界时,一般推出工程间距的一半或四分之一。

图8—4据围岩蚀变特征推断矿体界线

闪长岩;2一大理岩;3一石灰岩;4一矽长岩;5一矿体

图8—5据矿体变化推断矿体边界

1一大理岩;2一矿体;3一闪长石

图8-4 据围岩蚀变特征推断矿体界线

闪长岩;2一大趣岩;3一石灰岩;4一矽长岩;5一矿体

曰,圉z

图8-5据矿体变化推断矿体边界

1一大理岩;2一矿体;3一Ng:~5

(2)如果工程为坑道,可向下外推一至两个中段高,具体如何外推视矿体变化情况而定。

(3)根据矿体地表出露长度向深部外推时,外推出露长度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二)可采边界线的确定方法

在矿体的相邻两个工程中,一个工程的矿石品位达到工业品位,另一个则未达到工业要求,这时确定具体可采边界有以下几种方法:

1.计算内插法

假如A为见矿而未达到工业要求的钻孔位置,B为见矿且达到工业品位的钻孔位置,A孔的厚度为mA,B孔的厚度为mB,A、B两孔间距离为R,若在A、B两孔中间,令C点为最低可采厚度/97.E,这时X即为可采边界基点距B孔的距离(图8—6)。

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可知:X=(mB-mE)/(mB-mA)* R (8.4)

由上式求出X,即可求出C点,C点就是可采边界的基点。

2.图解法

在平面或剖面图上,用直线连接两个钻孔A和B(图8.7),其中B的品位达到工业品位,A的品位未达到工业要求。

图8-6计算内插法确定边界基点

图8-7 图解法确定边界基点

首先在B孔位置按一定比例尺向上作BM垂线,令其等于(mB—mE),同法,在A孔位置向下作垂线AN,令其等于(mE一mA),这时连接MN两点,与AB的交点C就是所求的矿体可采边界基点。

3.平行线移动法

首先在透明纸上以适当的等间距作一系列平行线,每一条平行线都标明品位数据(0.5%,1.0%等)(图8-8)。

设矿体的工业品位为1.0%,两钻孔A和B的品位为0.5%及3.0%。为了求出A、B 两孔间可采边界,将透明纸覆盖在地质平面图上,并使0.5%的线与A点相交,然后以A 点为中心转动平行线,使B点落在3.0%的线上,这时与1.0%线相交的点C即为可采边界的基点。

图8-8平行移动法求边界线基

(三)矿石类型和品级边界线的确定

矿石类型界线指矿石自然类型,如氧化矿石、混合矿石、原生矿石边界线。

在圈定界线时应考虑到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一般应与地面或地下水面平行(图

8-9)。

不正确联结

正确联结

图8-9矿石类型界联结

1一氧化矿石;2一混合矿石;3一矿石类型界线

矿石品级界线的圈定,是在单个工程圈定矿体的基础上,将剖面图及平面上相邻工程中品级界点相联结,即得品级界线。相联结时应考虑矿体的产状及品位分布规律,特别是研究相邻剖面的资料(图8—10)。

(四)储量级别界线的确定

根据矿体特征和工程控制程度,考虑勘探网度、矿体外推性质、连矿的可靠性等因素来划分(图8.11)。

图8-10矿石品级界线的联结

富矿石;2一贫矿石;3一矿石品级界线

图8-11 根据勘探网度划分储量级别边界线

第三节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

储量计算参数主要指矿体面积、厚度、品位及体重等。

一、矿体面积的测定

矿体面积的测定通常是在储量计算剖面图、水平断面图、纵投影图上对已圈定好的矿体面积进行测定。其测定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求积仪法

此法是测量矿体面积中用得最多的方法。主要用于测定矿体形态不规则,边界线由形态复杂的曲线构成的面积。常用的求积仪为定极求积仪(图8—12)。具体测量方法,参见仪器说明书。

图8-12定极求积仪

读数圆盘;2一读数小轮;3一读数游标;4一手柄;5一手柄支柱;6一制动螺旋

7一微动杆制动螺旋;8一航臂游标;9一微动螺旋;10一航臂;11一极臂;

12一极座(极点);13一航针;14一旋点

(二)曲线仪法

曲线仪是一种测量曲线长度的仪器(图8—13),也可用其间接测量面积。其测量方法是:

用透明纸一张,上面等间距(如lcm)画有一系列平行线,将其蒙在所测定面积上

(图8—14),用曲线仪测出面积内平行线的总长,用总长乘上平行线间距,并作比例尺换算即得所测图形的面积。当平行线间距为lcm时,所测直线总长即为所测图形面积。

图8-13曲线仪

精度要求越高,则平行线间距越小。为保证精度,可改变方向测量三次,最后取其平均值。

图8-14用曲线仪在透明纸上测量面积

(三)方格纸法

用一张透明方格纸,在每个方格(边长为lcm或0.5cm)中心或角点上作一小点,然后将它蒙在测量面积上(图8—15),数出图形边界内的点数(即方格数),若点落在边界上只算半点,这样就可换算成面积。

S= N a2 / (100M) 2

式中S——测定的面积(m2);

N——图形内的点数;

a——每个方格的边长(cm);

M——图形比例尺(如l/1000、1/2000)。

为了提高精度,可在不同位置测定三次求平均值。此法简便易行,应用极广。

(四)几何图形法

此法主要用于矿体(块)面积呈规则几何图形时,图8-15方格透明纸法测量面积将欲测面积划分为若干三角形、矩形或梯形后,用几何公式计算面积。

二、矿体厚度的测量

矿体厚度的测量是在矿体露头上、坑道中和据钻孔中所获资料进行的。

(一)矿体厚度的测定

1.坑道中矿体厚度的测定

当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时,采样或编录时可以直接测得矿体的厚度。

如果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清时,须根据取样结果来确定矿体厚度。当所测得的厚度是假

厚度,还需要进行换算。

2.钻孔中矿体厚度的测定

由于钻孔钻进矿体时均在地下深处,只能间接测量矿体厚度,一般情况下,钻孔截穿矿体处(图8—16),矿体真厚度按下式计算:

矿体真厚度 M=L/n(sinαsinβcosγ) ±COSαCOSβ)

式中L——矿芯实际长度(m);

N——矿芯采取率(%);

α——钻孔截穿矿体时的天顶角;

β——矿体的倾角;

γ——钻孔截穿矿体处倾向与矿体倾向的夹角。

上式中,当钻孔倾向与矿体倾向相反时,前后两项为正号连接,反之则为负号连接。

图8-16 钻孔不垂直矿体走向时矿体厚度的计算图示

(二)矿体平均厚度计算

矿体平均厚度一般分矿体或块段计算。因测定的参数值较多,须计算出该参数的平均值。平均值的计算有算术平均和加权平均两种方法。

1.算术平均法

当矿体厚度变化较小、厚度测量点分布比较均匀时,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厚度。其计算公式为:

M=1/n(m1+m2+…+mn) (8—7)

式中 m——矿体平均厚度(m)0

n——测点个数;

m1、m2……mn——各测点矿体厚度(m)。

2.加权平均法

当矿体的厚度变化较大、且矿体厚度测点不均匀时(图8—17),常用各测点的控制长度作

各厚度值的权数,用加权平均法来计算平均厚度。其计算公式为:

M=(m1L1+m2L2十……十mnLn)/(L1+L2+……+Ln)

式中 Ll、L2……Ln——各测点的控制长度。

图8-17控制长度加权计算平均厚度

三、矿石平均品位计算

每个样品的品位是据化学分析结果得来的,储量计算时须计算出矿石的平均品位。下面分单工程、断面、块段和矿体分别计算。

(一)单工程平均品位计算

单个工程中(钻孔、穿脉、浅井、探槽等) 的平均品位计算,常用算术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具体计算方法与平均厚度计算相似。

(二)断面平均品位计算

一般采用加权平均计算,计算方法如下:

C=(Clm1+C2m2+…Cnmn)/( m1十m2十……十mn)

式中 C——矿石平均品位(%);

cl、C2……Cn——每个样品的品位值(%);

m1、m2……m。——各样品所代表的矿体厚度(m)(图8一18)。

同理,也可用样品控制长度加权(图8—19),甚至以样品控制长度和厚度两参数之乘

积联合加权(图8-20)。

图8-18用矿体厚度加权计算平均品位图8-19用控制长度加权计算平均品位

图8-20用矿体厚度及控制长度加权计算平均品位

(三)块段平均品位计算

块段平均品位计算有两种:

1.对于品位变化不大的块段,多采用算术平均法。

2.对于品位变化与某些因素(如厚度、面积)相关,一般以影响因素作权数,进行

加权平均(图8-21)。其计算公式如下:

C块=(C1 S 1+C2S2 )/(S1+S2)

式中 C1、C2——为I、Ⅱ两断面平均品位;

S1、S2——为I、Ⅱ两断面的面积(或厚度ml、m2)。

(四)矿体平均品位计算

矿体平均品位计算,可用块段体积与品位加权计算,也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

(五)特高品位的确定与处理

当某些样品的品位高出一般样品品位很多倍,这样的品位称为特高品位。这种情况是由个别样品取于矿化局部富集的地方而产生的。由于特高品位的存在会引起平均品位的剧烈增高,因此在平均品位计算时,必须对特高品位进行处理。

为了检验特高品位是否属实,要对样品的化验、取样进行慎重分析、检查。如确为特高品位,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计算平均品位时,把特高品位除去。

2.用特高品位的两相邻样品的平均品位代替特高品位。

3.用特高品位范围内的块段或断面平均品位代替特高品位。

4.用一般品位的最高值代替特高品位。

5.用统计法统计不同级别的频率,即求出每一级样品品位数量与样品总数之比,也就是样品率,然后再用每一级样品率去加权计算平均品位。

实际工作中,特高品位往往是客观存在的,应结合矿区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对特高品位产生的原因,要认真检查和研究,如确系富矿引起,则特高品位不应人为地除去,应当参加计算。

四、矿石平均体重计算

矿石平均体重的计算有以下三种方法:

1.当矿石品位变化很小或储量级别不高时(如普查阶段),可用算术平均法。

2.当矿石品位与体重之间有函数关系时,可将品位与体重的关系画出曲线(图8-22)。使用时依曲线取相应的体重值。

图8-22品位与体重关系曲线图

3.若两断面内体重值相差很大时,则以断面的体重与面积加权平均计算。

D=( D1 S1+ D2 S2)/( S1+ S2)

式中D——断面的平均体重;

D1、D2--I、Ⅱ断面的平均体重;

Sl、S2-- I、Ⅱ断面面积。

第四节储量计算方法

自然界绝大多数矿体的形状复杂,鉴于这种情况,所有固体矿产储量计算方法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把形状复杂的矿体变为与该矿体体积大致相等的简单形体,从而便于确定体积和储量。就固体矿产而言,其储量计算方法已达十几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相继出现了许多种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如相关分析法、距离加权法、克立格法、SD法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SD法,它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继承和改造传统储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新近创立的。它使计算过程全部实现计算机化,而且这种方法适用性广,方法灵活多用,计算结果精确可靠,真正实现矿产储量计算的科学化和自动化。

本教案主要介绍传统的几何学方法,即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和断面法三种。它们的优点是易于掌握,仍是目前储量计算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统计分析法的基础。

一、算术平均法

算术平均法是把一个形状复杂的矿体,变为一个厚度和质量一致的板状体(图8-23),

分别求出算术平均厚度,平均品位和平均体重,在此基础上计算储量。

图8—23用算术平均法把复杂矿体变为简单板状体

(n)勘探剖面图;(6)计算时变为等面积的简单矿体;(c)计算后简单板状矿体

具体计算方法是:

首先在储量计算平面图上,圈定矿体,测量矿体面积,然后用算术平均法求出矿体的平均厚度(m),平均品位(C)和平均体重(D)。

按下式计算体积、储量和有用组成的金属量:

V=S x m (8—12)

Q=V x D (8.13)

P=Q x C (8—14)

式中 V——矿体的体积;

S——矿体的面积;

Q——矿石的重量;

P——金属的重量。

算术平均法计算储量的优点是方法简单,不需作复杂图纸,适用于矿体厚度变化较小、勘探工程分布比较均匀、矿产质量及开采条件比较简单的矿体。这种方法多用于矿产调查初期阶段。

二、地质块段法

地质块段法是根据矿床地质特点和条件(如矿石品级、自然类型、储量级别、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或勘探程度把矿体划分成若干小块段,在每个块段内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储量。这样一来,矿体就被划成若干个厚度不一、内部质量均匀、紧密相连的板状体(图8-24)。

地质块段法可用于任何形状的矿体,矿体的大小及勘探工程布置,对其没有影响,它具有算术平均法的所有优点,即计算简单,不需作复杂的图纸,并克服了算术平均法不能按矿石类型、品级划分块段的缺点。不足是当勘探工程密度不大且分布不均匀,特别是有用组分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计算精度不够。

图8-24地质块段法计算储量时,把矿体变成大小不等彼此密集的块段

三、断面法

在已勘探的矿床中,利用勘探线剖面图或水平断面图把矿体划分为若干块段,以这些断面图为基础,计算相邻两断面间的矿块储量乃至整个矿体的储量,这种计算储量的方法称为断面法。因断面有垂直和水平之分,故断面法又可分为垂直断面法和水平断面法。

垂直断面法视各断面是否平行,又分为平行断面法和不平行断面法。下面主要介绍平行断面法。

1.利用相邻两剖面计算储量

首先在勘探剖面图上测量矿体断面面积,然后再计算相邻两断面间各块段的体积。计算体积时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当相邻两断面的矿体形状相似,且其相对面积[(S1一S2)/S1]小于40%(图8-25),用梯形体积公式计算体积,即

V=1/2 L (S1+S2)

式中L——相邻两剖面间的距离(m);

S1、S2——相邻两剖面上矿体的面积(m2)。

图8-25梯形块段

(2)当相邻两断面的矿体形状相似,且其相对面积差大于40%时(图8-26),选用截锥体积公式,即

V=1/3L(S 1+S2+S1 X S2)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前。

图8-26截锥形块段

图8-27拟角柱体及其平均断面

(3)当相邻两断面矿体形状不同(图8-27),无论面积相差多少,应选用似角柱体(辛浦生)公式,即

V=1/6L(S1+S2+4Sm) (8—17)

式中 Sm——似角柱体的平均断面积(m2);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平均断面(中间断面)的面积确定:

取一张透明方格纸平行坐标方向,蒙在其中一张剖面上,使矿体居于方格透明纸中央,描出矿体边界,如图8-28(n)中abcd,然后将该透明纸按同一方向盖在另一张剖面上,并使矿体居图纸中央,描出边界;如图8-28(a)中efghi。用直线(图中虚线)连接两个剖面上矿体边界的对应点,并找出连线的中点,如图8-28(口)中l、2、3、4、5、6、7、8各点,连接各中点得一多角形,此即平均断面(面积为Sm)。如果两剖面矿体边界为圆滑曲线,可用中点插入方法(图8-28(6)),绘出中间断面。

图8-28似角柱体中间断面求法

(n)多角形断面;(6)圆滑曲线断面

2.当矿体只有一个剖面控制时,另一剖面上矿体已尖灭,其体积计算可选用以下公式: (1)当矿体作楔形尖灭时(图8-29),可用楔形公式计算体积,即

V=1/2L x S (8-18)

式中L——两剖面间距离,或剖面到尖灭点间距离;

S——剖面上矿体面积。

图8—29楔形体积

图8—30锥形体积

(2)当矿体作锥形尖灭时(图8-30),可用锥体公式计算体积,即

V=1/3L x S

式中符号意义同前。

用前述方法求得的块段体积乘以平均体重,即得出块段的矿石量。即

Q=V×D (8—20)

式中 Q——块段的矿石量;

V——块段的矿体体积;

D——块段矿石的平均体重。

若求两相邻剖面间块段的金属量,则

P=Q x C

式中P——块段的金属量;

C——块段矿石平均品位。

最后将所有块段的矿石量、金属量相加可计算出全矿体的矿石量和金属量。

只要勘探工程是沿直线或水平面有系统地布置,能编出一系列断面图时,均可用断面法计算储量。计算时可直接利用勘探线剖面图或水平断面图,不必编制更多的计算图件,计算过程简便,工作量也不大,同时可根据矿石类型、品级和储量级别任意划分块段,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断面法的另一显著特点是能保持矿体的真实形态,清楚反映矿体断面地质构造特征,从而具有足够的准确性。

断面法的实质是把断面上工程中的品位推断到断面面积和块段体积上去,因而有外延误差,对此应有所认识。

总之,用上述三种计算储量的方法,都存在一个计算精度的检验。它们都没有给出衡量估计精度的标准,很难说一种方法就比另一种方法好。只有在实践中,用不同的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加以对比,如果储量的相对误差小,就认为精度高、方法可行。

思考题

8一l 矿产储量计算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8—2矿体边界线的种类、意义、各自用什么方法确定?

8—3 何为矿产储量计算参数?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说明各种参数的确定方法。

8—4 目前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有哪些?它们各自的计算步骤、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是什么?

四、统计分析法

几何法虽然具有直观、简便、实用等诸多优点,但估算可靠性差。特别是当矿体形态和矿化复杂、工程控制稀疏时,要得到高精度的储量结果比较困难。统计分析法是利用矿石品位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资源量/储量评估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

(1)距离加权法

距离加权法是基于未知点的矿石品位与该点距周围已知品位点的距离呈一定函数关系而建立的一种矿产资源量/储量估算方法。

(2)相关分析法

伴生组分的矿产资源量/储量估算常用此法。因伴生元素多在多金属矿中富集,常和主产元素之间有成因和地球化学的联系,故可采用统计相关分析法,找出它们与主产元素之间的关联性进而计算伴生元素的平均品位和储量。

(3)克立格法

克立格法是一种求最优、线性、无偏内插估计量的方法。具体地说,克立格法是在充分考虑了样品的形状、大小及其与待估块段相互间的空间分布位置等几何特征以及品位的空间结构之后,为了达到线性、无偏和最小估计方差的估计,而对每一样品值分别赋予一定的权系数,最后进行加权平均来估计块段品位的一种方法。

五、SD法

SD储量计算法是适应我国实际情况、博采国内外储量计算方法之众长,由我国科技人员创立和命名的一套全新的系列储量计算和审定方法。

SD代表3种含义:(1)它是结构曲线(structure curve)积分计算和动态分维审定的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取结构曲线中函数的第一个字母s和动态分维几何学一词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D,即“SD'’;(2)SD法计算过程,主要采用搜索递进法,取“搜索”一词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S,取“递进”一词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D,亦即“SD'’;(3)SD法具有从定量角度审定储量的功能,取“审定”两个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亦即“SD'’。

SD储量计算方法,是既不同于传统法亦有别于地质统计学的全新创造的矿产储量计算方法。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SD分数维和结构地质变量概念、SD样条函数、SD复杂度函数而建立的一套动态储量计算及储量审定计算法。包括普通SD法、SD搜索递进法、SD任意块段法、框架SD法和SD精度法等方法。

SD储量计算法涉及矿产储量计算的全部基本问题,从储量计算的理论依据到储量的精确计算,从矿体圈定到方法实施,从确定合理工业指标到技术经济评价,从工程控制程度到确定矿块的储量级别,SD法均得到成功的实现。特别是,具有特殊功能的SD精度法是SD 审定法的基础,它可以从定量角度进行精度预测以减少各勘查阶段风险的好方法。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1.储量 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在预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和预可采储量(121和122)三种类型。 1)可采储量 (111)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2)预可采储量(121)——指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预可采储量(122)——指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以类比利用同类型矿山的试验成果);其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2.基础储量 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基础储量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它所达到的勘探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可采储量(111)”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仅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来表述的。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1.储量 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在预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和预可采储量(121和122)三种类型。 1)可采储量(111)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2)预可采储量(121)——指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预可采储量(122)——指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以类比利用同类型矿山的试验成果);其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2.基础储量 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基础储量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它所达到的勘探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可采储量(111)”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仅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来表述的。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分类 分类依据:矿产资源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的经济意义,是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依据。据此,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十六种类型,分别用二维形式 ( 图 l) 和矩阵形式 ( 表 1) 表示。 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基础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 ( 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 ) ,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末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资源量:是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勘查而末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编码 编码:采用 ( EFG) 三维编码, E、F 、G 分别代表经济轴、可行性轴、地质轴 ( 见图 l) 。 编码的第 1 位数表示经济意义: 1 代表经济的, 2M 代表边际经济的, 2S 代表次边际经济的, 3 代表内蕴经济的;第 2 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 1 代表可行性研究, 2 代表预可行性研究, 3 代表概略研究;第3 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 1 代表探明的, 2 代表控制的 3 代表推断的, 4 代表预测的。变成可采储量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在其编码后加英文字母“ b ”以示区别于可采储量。 类型及编码: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可进一步将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分为 16 种类型 ( 见表 l) 。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1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8.1.1 地质可靠程度 8.1.1.1 预测的: 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具有初步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8.1.1.2 推断的: 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等,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较低。 8.1.1.3 控制的: 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8.1.1.4 探明的: 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8.1.2 经济意义 8.1.2.1 经济的: 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估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也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8.1.2.2 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才可变成经济的。 8.1.2.3 次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为经济的。 8.1.2.4 内蕴经济的: 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8.2 矿产资源/储量类型(附录A) 8.2.1 储量 8.2.1.1 可采储量(111): 是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估算的可采储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矿山资源量与储量计算方法

资源量与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包括资源量,下同)计算方法的种类很多,有几何法(包括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断面法、等高线法、线储量法、三角形法、最近地区法/多角形法),统计分析法(包括距离加权法、克里格法),以及SD 法等等。 (一)地质块段法 计算步骤: 1.首先,在矿体投影图上,把矿体划分为需要计算储量的各种地质块段,如 根据勘探控制程度划分的储量类别块段,根据地质特点和开采条件划分的矿石自然(工业)类型或工业品级块段或被构造线、河流、交通线等分割成的块段等; 2.然后,主要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各块段储量计算基本参数,进而计算各块段 的体积和储量; 3.所有的块段储量累加求和即整个矿体(或矿床)的总储量。 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参数表格式如表下所列。 表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表 需要指出,块段面积是在投影图上测定。一般来讲,当用块段矿体平均真厚度计算体积时,块段矿体的真实面积S需用其投影面积S′及矿体平均倾斜面与投影面间的夹角α进行校正。

在下述情况下,可采用投影面积参加块段矿体的体积计算: ①急倾斜矿体,储量计算在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上进行,可用投影面积与块段矿体平均水平(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图在矿体垂直投影图上划分开采块段 (a)、(b)—垂直平面纵投影图; (c)、(d)—立体图 1—矿体块段投影; 2—矿体断面及取样位置

②水平或缓倾斜矿体,在水平投影图上测定块段矿体的投影面积后,可用其与块段矿体的平均铅垂(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优点:适用性强。地质块段法适用于任何产状、形态的矿体,它具有不需另作复杂图件、计算方法简单的优点,并能根据需要划分块段,所以广泛使用。当勘探工程分布不规则,或用断面法不能正确反映剖面间矿体的体积变化时,或厚度、品位变化不大的层状或脉状矿体,一般均可用地质块段法计算资源量和储量。 缺点:误差较大。当工程控制不足,数量少,即对矿体产状、形态、内部构造、矿石质量等控制严重不足时,其地质块段划分的根据较少,计算结果也类同其他方法误差较大。 (二)开采块段法 开采块段主要是按探、采坑道工程的分布来划分的。可以为坑道四面、三面或两面包围形成矩形、三角形块段;也可为坑道和钻孔联合构成规则或不甚规则块段。同时,划分开采块段时,应与采矿方法规定的矿块构成参数相一致,与储量类别相适应。 该法的储量计算过程和要求与地质块段法基本相同。 适用条件:适用于以坑道工程系统控制的地下开采矿体,尤其是开采脉状、薄层状矿体的生产矿山使用最广。由于其制图容易、计算简单,能按矿体的控制程度和采矿生产准备程度分别圈定矿体,符合矿山生产设计及储量管理的要求,所以生产矿山常采用。但因为开采块段法对工程(主要为坑道)控制要求严格,故常与地质块段法结合使用。一般在开拓水平以上采用开采块段法或断面法,以下(深部)用地质块段法计算储量。 (三)断面法 定义:矿体被一系列勘探断面分为若干个矿段或称块段,先计算各断面上矿体面积,再计算各个矿段的体积和储量,然后将各个块段储量相加即得矿体的总储量,这种储量计算方法称为断面法或剖面法。 根据断面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分为水平断面法和垂直断面法,凡是用勘探(线)网法进行勘探的矿床,都可采用垂直断面法;对于按一定间距,以穿脉、沿脉坑道及坑内水平钻孔为主勘探的矿床,一般采用水平断面法计算矿床资源量和储量。根据断面间的关系分为平行断面法和不平行断面法。 1平行断面法 无论是垂直平行断面法还是水平平行断面法,均是把相邻两平行断面间的矿段,作为基本储量计算单元。首先在两断面图上分别测定矿体面积,然后计算块段的体积和储量。体积(V)的计算有下述几种情况:

储量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

储量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 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利用各种方法、各种技术手段获得大量有关矿床的数据,这些数据是计算储量的原始材料。计算储量通常的步骤如下: (1)工业指标及其确定方法: 1)工业指标:工业指标是圈定矿体时的标准。主要有下列个项: 可采厚度(最低可采厚度):可采厚度是指当矿石质量符合工业要求时,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可以被开采利用的单层矿体的最小厚度。矿体厚度小于此项指标者,目前就不易开采,因经济上不合算。 工业品位(最低工业品位、最低平均品位):工业品位是工业上可利用的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只有矿段或矿体的平均品位达到工业品位时,才能计算工业储量。 最低工业品位的实质是在充分满足国家需要充分利用资源并使矿石在开采和加工方面的技术经济指标尽可能合理的前提下寻找矿石重金属含量的最低标准。所以确定工业品位应考虑的因素是:国家需要和该矿种的稀缺程度;资源利用程度;经济因素,如产品成本及其与市场价格的关系;技术条件,如矿石开采和加工得难易程度等。 工业品位和可采厚度对于不同矿种和地区各不相同,就是同一矿床,在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也有变化。 边界品位:边界品位是划分矿与非矿界限的最低品位,即圈定矿体的最低品位。矿体的单个样品的品位不能低于边界品位。 最低米百分比(米百分率、米百分值):对于品位高、厚度小的矿体,其厚度虽然小于最小可采厚度,但因其品位高,开采仍然合算,故在其厚度与品位之乘积达到最低米百分比时,仍可计算工业储量。计算公式为:K=M×C。(K-最低米百分比(m%);M-矿体可采厚度(m);C-矿石工业品位(%))。 夹石剔除厚度(最大夹石厚度):夹石剔除厚度实质矿体中必须剔除的非工业部分,即驾驶的最大允许厚度。它主要决定于矿体的产状、贫化率及开采条件等。小于此指标的夹石可混入矿体一并计算储量。夹石剔除厚度定得过小,可以提高矿石品位,但导致矿体形状复杂化,定得过大,会使矿体形状简化,但品位降低。

矿量计算方法

矿量计算方法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资源量与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包括资源量,下同)计算方法的种类很多,有几何法(包括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断面法、等高线法、线储量法、三角形法、最近地区法/多角形法),统计分析法(包括距离加权法、克里格法),以及SD法等等。 (一)地质块段法计算步骤: 首先,在矿体投影图上,把矿体划分为需要计算储量的各种地质块段,如根据勘探控制程度划分的储量类别块段,根据地质特点和开采条件划分的矿石自然(工业)类型或工业品级块段或被构造线、河流、交通线等分割成的块段等;然 后,主要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各块段储量计算基本参数,进而计算各块段的体积和储量;所有的块段储量累加求和即整个矿体(或矿床)的总储量。 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参数表格式如表下所列。 表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表 块段编号 资源储量级别 块段 面积 (m2) 平均厚度(m) 块段 体积 (m3) 矿石体重(t/m3) 矿石储量(资源量) 平均品位(%) 金属储量(t) 备注 需要指出,块段面积是在投影图上测定。一般来讲,当用块段矿体平均真厚度计算体积时,块段矿体的真实面积S需用其投影面积S′及矿体平均倾斜面与投影面间的夹角α进行校正。

在下述情况下,可采用投影面积参加块段矿体的体积计算: ①急倾斜矿体,储量计算在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上进行,可用投影面积与块段矿体平均水平(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图在矿体垂直投影图上划分开采块段 (a)、(b)—垂直平面纵投影图; (c)、(d)—立体图 1—矿体块段投影; 2—矿体断面及取样位置 ②水平或缓倾斜矿体,在水平投影图上测定块段矿体的投影面积后,可用其与块段矿体的平均铅垂(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优点:适用性强。地质块段法适用于任何产状、形态的矿体,它具有不需另作复杂图件、计算方法简单的优点,并能根据需要划分块段,所以广泛使用。当勘探工程分布不规则,或用断面法不能正确反映剖面间矿体的体积变化时,或厚度、品位变化不大的层状或脉状矿体,一般均可用地质块段法计算资源量和储量。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计算基本公式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计算基本公式 一、矿体厚度计算 1、单工程矿体厚度 a 、真厚度m : m =L(sinα·sinβ·cosγ±cosα·cos β) 或 m =L(cosθsinβcos γ±sinθcosβ) 式中: m ——矿体真厚度; L ——在工程中测量的矿体假厚度; β——矿体倾角; α——切穿矿体时工程的天顶角(工程与铅垂线的夹角); θ——工程切穿矿体时的倾角或坡度(工程与水平线的夹角)。 γ——工程方位角与矿体倾斜方向的夹角。 注:上列两式中,凡工程倾斜方向与矿体倾斜方向相反时,此处用“+”号,反之用“-”号。 b 、水平厚度m s : m s =m/sinβ c 、铅垂厚度m v : m v = m/cosβ 2、平均厚度 a 、算术平均法 如果揭露矿体的勘探工程分布均匀、或者勘探工程分布不均匀,但其厚度变化无一定规律时,块段或矿体的平均厚度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 n m n m m m n ∑= ++= 21cp M 式中:M cp ——平均厚度; m 1、m 2……m n ——各工程控制的矿体厚度。 n ——控制工程数目。 b 、加权平均法 当厚度变化稳定并有规律的情况下,如果勘探工程不均匀时,平均厚度应用各工程控制的长度对厚度进行加权平均:

n m l l l l m l m l m n n n ∑= ++++= 212211cp M 式中L 1、L 2……L n ——各工程控制长度(相邻工程间距离各一半之和)。 二、平均品位的确定 1、单项工程平均品位计算 a 、算术平均法 在坑道、探槽或钻孔中连续取样的情况下,若样品长度相等,或不相等,但参予计算的样品较多,且样品分割长度与品位间无一定的依存关系时,应尽可能的使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品位: n n ∑= +++= C C C C C n 21cp 式中:C cp ——平均品位; C 1、C 2……C n ——各样品的品位; n ——样品数目。 b 、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在坑道、探槽或钻孔中连续采样的情况下,若样品分割长度不等,且样品数量不多或分割长度与品位之间呈一定的依存关系时,应以取样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 ++++++= L CL L L L L C L C L C C 212211cp n n n 式中:C 1、C 2、……C n ——各个样品的品位; L 1、L 2、……L n ——各个样品的分割长度。 c 、取样点矿体厚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在沿脉工程中,当样品的平均品位与矿体厚度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但取样间距相等时,应用取样点矿体厚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 ++++++= m m m m m m m m n n n C C C C C 212211cp 式中:C 1、C 2、……C n ——各取样点的平均品位; m 1、m 2、……m n ——各取样点的矿体厚度。 d 、取样点的控制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在沿脉工程中,当矿体厚度变化很小,如果取样间距不等且品位变化较大时, 应用取样点的控制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参照公式9-12): 式中:C 1、C 2、……C n ——各取样点的平均品位; L 1、L 2、……L n ——各取样点的矿体控制长度(相邻工程取样点间距各一半之和)。

储量计算方法

金属、非金属矿产储量计算方法 邓善德 (国土资源部储量司) 一、储量计算方法的选择 矿体的自然形态是复杂的,且深埋地下,各种地质因素对矿体形态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在储量计算中只能近似的用规则的几何体来描述或代替真实的矿体,求出矿体的体积。由于计算体积的方法不同,以及划分计算单元方法的差异,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储量计算方法在。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多角形法(或最近地区法),断面法(包括垂直剖面法和水平断面法)及等值线法等,其中以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和断面法最为常见。现将几种常用的方法简要说明如下。 1.算术平均法 是一种最简单的储量计算方法,其实质是将整个形状不规则的矿体变为一个厚度和质量一致的板状体,即把勘探地段内全部勘探工程查明的矿体厚度、品位、矿石体重等数值,用算术平均的方法加以平均,分别求出其平均厚度、平均品位和平均体重,然后按圈定的矿体面积,算出整个矿体的体积和矿石的储量。 算术平均法应用简便,适用于矿体厚度变化小,工程分布比较均匀,矿产质量及开采条件比较简单的矿床。 2.地质块段法

它是在算术平均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储量计算方法,此方法原理是将一个矿休投影到一个平面上,根据矿石的不同工业类型、不同品级、不同储量级别等地质特征将一个矿体划分为若干个不同厚度的理想板状体,即块段,然后在每个块段中用算术平均法(品位用加权平均法)的原则求出每个块段的储量。各部分储量的总和,即为整个矿体的储量。地质块段法应用简便,可按实际需要计算矿体的不同部分的储量,通常用于勘探工程分布比较均匀,由单一钻探工程控制,钻孔偏离勘探线较远的矿床。 地质块段法按其投影方向的不同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和倾斜投影地质块段法。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适用于矿体倾角较陡的矿床,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适用于矿体倾角较平缓的矿床,倾斜投影地质块段法因为计算较为繁琐,所以一般不常应用。 3.开采块段法 是以坑道为主要勘探手段的矿床中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由于矿体被坑道切割成大小不同的块段,即将矿体化作一组密集的、厚度和品位一致的平行六面体(即长方形的板状体)。因此实质上开采块段法仍是算术平均法在特定情况下的具体运用。 计算储量时,是根据块段周边的坑道资料,(有时还包括部分钻孔资料)分别计算各块段的矿体面积,平均厚度,平均品位和矿石体重等,然后求得每个块段的体积和矿产储量,各块段储量的总和,即为整个矿体的储量。 开采块段法能比较如实地反映不同质量和研究程度的储量及其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国体矿产资源储量各估算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 1储量估算方法的定义: 估算方法:是指矿产资源埋藏量估算过程中,各种参数及其资源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软件的统称。由于矿产资源赋存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要研究适合的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矿产资源划分为三大大类:第一类是固体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煤:第二类是石油天然气、天然气、煤层气资源;第三类是地下水资源。 2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放法的主要种类: (1)传统方法,据计算单元划分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断面法和块段法两种。 断面法进一步分为:平行断面法、不平行断面法。垂直断面法,有分为勘探线剖面法和先储量计算法。 块段法:依据块段划分依据的不同,分为: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法、最近地区法、三角形法。等值线法、等高线法等。 地质断块法,是勘探阶段计算资源储量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将矿体投影到某个方向的平面上,按照矿石类型,品级,地质可靠程度的不同,并根据勘查工程分布特点,将其划分为若干各块段,分别计算资源储量并累加。这类方法,通常用于勘查工程分布比较均匀、勘查技术手段比较单一(以钻探为主)、勘查工程没有严格按照勘探线布置的矿区

的资源储量计算。 地质块段发按其投影方向的不同,还可分为垂直纵投影法、水平投影法和倾斜投影法。垂直纵投影法适用于陡倾斜的矿体:水平投影法适用于产状平缓的矿体;倾斜投影法通常选择矿体倾斜面为其投影方向,理论上讲,适用中等倾斜矿体,但因其计算过程较为繁琐,一般不常应用。 (2)克立格法 克立格法,是由南非地质学家克里格创立的,它以地质统计学理论为基础。目前西方国家在矿业筹资、股票上市、矿业权交易过程中,基本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评价矿产资源,估计矿产资源储量。地质统计学方法,是一套方法传统。目前在我国应用的主要有:二维及三维普通克里格法,二维对数正态泛克立格法、二维指示克立格法、二维及三维协同克立格法以及三维泛克立格法。 (3)SD法(最佳结构曲线断面积分储量计算法) SD法是在原国家科委和地矿部支持下,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该方法以断面结构为核心,以最佳结构地质变量为基础,利用Spline函数和动态分维几何为工具,进行矿产资源储量的计算。其最具特色的内容是根据SD精度法所确定的SD审定法基础,从定量角度定义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控制程度和资源储量精度。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一、地热资源/储量计算的基本要求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应建立在地热田概念模型的基础上, 根据地热地质条件和研究程度的不同, 选择相应的方法 进行。概念模型应能反映地热田的热源、储层和盖层、储层 的渗透性、内外部边界条件、地热流体的补给、运移等特征。 依据地热田的地热地质条件、勘查开发利用程度、地热 动态,确定地热储量及不同勘查程度地热流体可开采量。 表3—1地热资源/储量查明程度 类别验证的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 单泉多年动态资 料年动态资料调查实测资 料 文献资料 单井多年动态预 测值产能测试内 插值 实际产能测 试 试验资料 外推 地热田钻井控制 程度 满足开采阶 段要求 满足可行性 阶段要求 满足预可行 性阶段要求 其他目的 勘查孔开采程度全面开采多井开采个别井开采自然排泄动态监测 5年以上不少于1年短期监测或 偶测值 偶测值

计算参数依据勘查测试、多 年开采与多 年动态 多井勘查测 试及经验值 个别井勘查、 物探推测和 经验值 理论推断 和经验值 计算方法数值法、统计 分析法等解析法、比拟 法等、 热储法、比拟 法、热排量统 计法等 热储法及 理论推断 二、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重点是地热流体可开采量(包括可利用的热能量)。计算方法依据地热地质条件及地热田勘查研究程度的不同进行选择。预可行性勘查阶段可采用地表热流量法、热储法、比拟法;可行性勘查阶段除采用热储法及比拟法外, 还可依据部分地热井试验资料采用解析法;开采阶段应依据勘查、开发及监测资料, 采用统计分析法、热储法或数值法等计算。 (一)地表热流量法 地表热流量法是根据地热田地表散发的热量估算地热资源量。该方法宜在勘查程度低、无法用热储法计算地热资源的情况下,且有温热泉等散发热量时使用。通过岩石传导散发到空气中的热量可以依据大地热流值的测定来估算,温泉和热泉散发的热量可根据泉的流量和温度进行估算。

SD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SD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SD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原地勘工作中一套储量计算方法,传统法,虽然简单方便灵活~但它缺乏应有的先进性~科学性~影响着当今矿产地勘工作的发展。上世纪末产生的SD法不同于传统法~亦有别于地质统计学~是一全新创造的矿产资源储量计算审定法。 SD法弥补了传统法和克里格法的不足。从我国矿产特点和我国勘查、开采实际以及储量审查的需要出发~一系列’ 成图’一体化的SD法体系的软计算——分类——审定—— 件产品~正由恩地公司向矿业市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SD法系统也在实践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SD法已在国内各个省,市、自治区,、百余个矿山,区,、千余个矿段作过试点和应用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矿种包括: 铁、锰、铜、铅、锌、锡、锑、钴、钼、锗、金、铀、锶、铝土矿、大理石、水泥灰岩、制铝灰岩、萤石、金红石、煤、硫铁矿等四十余种,图3,。矿床类型包括:沉积型、沉积变质型、层控型、斑岩型、热液型、矽卡岩型、风化壳型、砂矿等十余个类型。矿床规模包括:特大、大、中、小矿床。 应用领域包括:计算动态矿产资源储量、确定合理工业指标、计算矿产资源储量精度及矿山保有储量、计算和预测工程控制程度,工程间距,、编制各勘查阶段矿资源储量报告、矿山闭坑报告、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测管理。矿业应用单位包括:勘查部门、设计研究院、矿山开采、储量管理机构,评审、评估机构,。 评审通过的主要SD法报告一览表 序号报告名称

1《湖北大冶鸡冠嘴铜金矿床生产勘探核实报告》 2《黑龙江逊克县东安岩金矿床5号矿体勘探报告》 3《内蒙古赤峰道伦达坝铜多金属矿详查报告》 4《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道伦达坝二道沟铜多金属矿 区详查报告》 5《青海省都兰县果洛龙洼金矿?-1号矿体37-18线详查报告》 6《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六一硫铁矿勘探报告》 7《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铜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8《云南省大姚县大姚铜矿区六苴矿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9《云南省大姚县大姚铜矿区凹地苴矿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10《安徽省当涂县杨庄铁矿普查报告》 11《云南省潞西市芒市金矿区SD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SD法主要市场性报告一览表序号 报告名称 1《云南易门矿务局里士铜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2《云南易门矿务局狮山铜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3《云南易门矿务局凤山铜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4《云南个旧马拉格锡矿老阴山铅矿段SD法资源储量估算》 5《云南个旧老厂锡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6《云南个旧松树脚锡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7《云南易门矿务局老厂村钴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8《四川会理拉拉铜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9《四川会理锌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10《云南建水锰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11《云南会泽铅锌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12《山东淄博铁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13《贵州GC制铝氧用石灰岩SD法资源储量估算》 14《江苏太湖水泥灰岩SD 法资源储量复核》 15《湖北大冶铜山口铜矿SD法工业指标论证》 16《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图嘎锗煤矿SD法资源储量估算》 17《云南老王寨金矿SD法资源储量估

广西新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对应关系表

附件3 新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对应关系表 关于新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对应关系表的说明 一、查明矿产资源 1、储量 (1)“证实储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111)、(121)。 “证实储量”是指经过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与之相当的技术经济评价,基于探明资源量而估算的储量。与可采储量(111)、预

可采储量(121)对应。 (2)“可信储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121)(某些转换因素尚存在不确定性时)、(122)。 “可信储量”是指经过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与之相当的技术经济评价,基于控制资源量估算的储量;或某些转换因素尚存在不确定性时(转换因素主要包括采矿、加工选冶、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基于探明资源量而估算的储量。与预可采储量(121)(某些转换因素尚存在不确定性时)、预可采储量(122)对应。 2、资源量 (1)“探明资源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331)、(111b)、(121b)。 新分类的“探明资源量”是指在系统取样工程基础上经加密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与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对应。(111b)、(121b)虽经过可研、预可研,但因其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不能套改为新分类的“证实储量”或“可信储量”。 (2)“控制资源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332)、(122b)。 新分类的“控制资源量”是指经系统取样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与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对应。(122b)虽经过预可研,但因其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不能套改为新分类的“可信储量”。 (3)“推断资源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333)。 新分类的“推断资源量”是指经稀疏取样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以及控制资源量或探明资源量外推部分。与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对应。 二、潜在矿产资源 “潜在矿产资源”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334)?。 “潜在矿产资源”是指未查明的矿产资源,是根据区域地质研究成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编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作者:

-----------------------日期: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分类 分类依据:矿产资源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的经济意义,是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依据。据此,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十六种类型,分别用二维形式 ( 图 l) 和矩阵形式 ( 表 1) 表示。 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基础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 ( 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 ) ,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末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资源量:是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勘查而末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编码 编码:采用 ( EFG) 三维编码, E、F 、G 分别代表经济轴、可行性轴、地质轴 ( 见图 l) 。 编码的第 1 位数表示经济意义: 1 代表经济的, 2M 代表边际经济的, 2S 代表次边际经济的, 3 代表内蕴经济的;第 2 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 1 代表可行性研究, 2 代表预可行性研究, 3 代表概略研究;第3 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 1 代表探明的, 2 代表控制的 3 代表推断的, 4 代表预测的。变成可采储量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在其编码后加英文字母“ b ”以示区别于可采储量。 类型及编码: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可进一步将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分为 16 种类型 ( 见表 l) 。

CMV13051-2007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的公告Mining right evaluation criterion.doc

关于印发《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业权评估准则--指导意见CMV13051-2007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的公告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 公告 2007年第1号 关于印发《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业权评估准则-- 指导意见CMV13051-2007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的公告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业权评估准则--指导意见CMV13051-2007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已经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现予发布。 特此公告。 二○○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业权评估准则--指导意见 CMV 13051-2007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二○○七年一月二十日第一届第一次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 1.前言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简称新分类标准)已发布实施多年,但在矿产储量评审、矿业权评估、矿山地质测量(储量核实)过程中,对新分类标准的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还存在模糊认识。为进一步理解新分类标准,正确划分资源储量类型,并与国际开展有效的对比和交流,在征求各方意见、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形成本指导意见。 2.基本概念理解 2.1 勘查阶段针对勘查区或矿床而言。在某一勘查阶段内,不同地段存在不同的勘查程度,具有不同的资源储量类型。如勘探阶段一般有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资源储量类型。 2.2 地质可靠程度针对勘查块段而言。每一块段对应一种资源储量类型,应根据矿床具体特点、选矿结果、开采技术条件等勘查和研究程度,参考勘查工程间距综合确定。 2.3 经济意义针对矿产开发投资项目而言。对于同一个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在其论证分析范围内只产生一种经济意义,即同一项目不应同时出现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或者次边际经济的经济结论。论证分析范围外的部分,视为未开展可行性研究或技术经济分析。 2.4 预测资源量(334)是未查明的潜在矿产资源,主要出现在预查阶段。普查阶段对有极少量工程验证的物化探矿致异常区、矿床深部或边部,可视具体情况估算预测资源量。详查以上阶段勘查境界内应对矿床整体有总体控制,矿产资源赋存情况基本查明或查明,不应有预测资源量。

储量计算方法

油、气储量是油、气油气勘探开发的成果的综合反应,是发展石油工业和国家经济建设决策的基础。油田地质工作这能否准确、及时的提供油、气储量数据,这关系到国民经济计划安排、油田建设投资的重大问题。 油、气储量计算的方法主要有容积法、类比法、概率法、物质平衡法、压降法、产量递减曲线法、水驱特征曲线法、矿场不稳定试井法等,这些方法应用与不同的油、气田勘探和开发阶段以及吧同的地质条件。储量计算分为静态法和动态法两类。静态法用气藏静态地质参数,按气体所占孔隙空间容积算储量的方法,简称容积法;动态法则是利用气压力、产量、累积产量等随时间变化的生产动态料计算储量的方法,如物质平衡法(常称压降法)、弹性二相法(也常称气藏探边测试法)、产量递法、数学模型法等等。 容积法: 在评价勘探中应用最多的容积法,适用于不同勘探开发阶段、不同圈闭类型、储集类型和驱动方式的油、气藏。容积法计算储量的实质是确定油(气)在储层孔隙中所占的体积。按照容积的基本计算公式,一定含气范围内的、地下温压条件下的气体积可表达为含气面积、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和含气饱和度的乘积。对于天然气藏储量计算与油藏不同,天然气体积严重地受压力和温度变化的影响,地下气层温度和眼里比地面高得多,因而,当天然气被采出至地面时,由于温压降低,天然气体积大大的膨胀(一般为数百倍)。如果要将地下天然气体积换算成地面标准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体积,也必须考虑天然气体积系数。 容积法是计算油气储量的基本方法,但主要适用与孔隙性气藏(及油藏气顶)。对与裂缝型与裂缝-溶洞型气藏,难于应用容积法计算储量 纯气藏天然气地质储量计算 G = 0.01A ·h ·φ(1-S wi )/ B gi = 0.01A ·h ·φ(1-S wi )T sc ·p i / (T ·P sc ·Z i ) 式中,G----气藏的原始地质储量,108m3; A----含气面积, km2; h----平均有效厚度, m; φ ----平均有效孔隙度,小数; Swi ----平均原始含水饱和度,小数; Bgi ----平均天然气体积系数 Tsc ----地面标准温度,K;(Tsc = 20oC) Psc ----地面标准压力, MPa; (Psc = 0.101 MPa) T ----气层温度,K; pi ----气藏的原始地层压力, MPa; Zi ----原始气体偏差系数,无因次量。 凝析气藏天然气地质储量计算 G c = Gf g f g = n g /(n g + n o ) = GOR / ( GOR + 24056γ o /M o ) 式中,Gc ----天然气的原始地质储量, 108m3; G----凝析气藏的总原始地质储量, 108m3; fg----天然气的摩尔分数;

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

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 图4-7-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 新《总则》中,根据各勘查阶段获得的矿产资源储量开发的经济意义、可行性研究程度与地质可靠程度,将其分为资源量、基础储量和储量三个大类,细分为16个类型,并分别给以不同的编号代码(见表4-7-2)。 同时,采用了三维立体框架图(图4-7-1)表示,图形的三个轴分别代表地质轴(G)、可行性轴(F)、经济轴(E)。 表4-7-2 矿产资源储量类别与勘查各阶段对比表 1资源量(resource) 指所有查明与潜在(预测)的矿产资源中,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程度,但经济意义仍不确定或属次边际经济的原地矿产资源量。可分为三部分: (1)内蕴经济资源量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由于技术经济参数取值于经验数据,未与市场挂钩,区分不出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

量。可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2)次边际经济资源量据详查、勘探成果进行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后,其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资源量。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3)行预测资源量经预查,依据各方面资料分析、研究、类比、估算的预测资源量(334)?各项参数都是假设的,经济意义不确定,属潜在矿产资源。可作为区域远景宏观决策的依据。 2基础储量(basic reserve) 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也就是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0以上的那部分矿产资源。基础储量又可分为两部分: (1)经济基础储量是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即经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属于经济的,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扣除之后为储量)。结合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研究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2b)。 (2)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内部收益率介于国家或行业基准收益率与0之间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的那部分。也有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3储量(extractable reserve) 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可采储量(proved extractable reserve)(111)、预可采储量(probable extractable reserve)(121)及预可采储量(122)3个类型。 二、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原理和一般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