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性本善,荀子说性本恶,董仲舒为何反对性善亦不言性恶

合集下载

评判孔子孟子荀子的善恶论

评判孔子孟子荀子的善恶论

评判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善恶论引言孔子、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道德伦理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善恶论的角度评判他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儒家学派的基本原则,然后分别探讨孔子、孟子和荀子对于善恶问题的看法,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评价。

儒家学派的基本原则儒家学派强调道德伦理,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基本原则包括仁、义、礼、智和信。

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怀、互相尊重;义强调公正和正义;礼强调社会规范和仪式;智强调明智决策和智慧;信指的是诚实守信。

孔子对善恶论的看法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也存在着恶习。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追求善良行为,并通过自身榜样来影响他人。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他强调了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的善恶论中,他将善视为道德行为的核心,而恶则是违背道德原则的行为。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仁、义、礼、智和信,并通过这些品质来评判一个人是否具备善良品质。

孟子对善恶论的看法孟子与孔子一脉相承,但在善恶论方面有所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并提出了“四端”理论,即仁、义、礼、智。

他认为人们天生具备这些品质,但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展和实现。

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强调了人性本善的积极意义。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道德上的完美,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社会。

同时,孟子也指出,在特定情况下,恶劣环境可能会导致个体失去原本的善良品质。

荀子对善恶论的看法荀子与前两位思想家有所不同,他认为人性本恶。

荀子认为人们天生具备自私、利己的本能,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才能追求善良行为。

荀子的善恶论中,他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个体意志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道德规范和自我约束,才能控制人性中的恶,并追求道德上的完美。

评价在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善恶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首先,他们都强调了道德修养和教育对于培养善良品质的重要性。

论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论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论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作者:吴晓枫来源:《商》2012年第11期摘要:它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享有独尊地位,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中国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乃至风俗习惯上,他的印记无处不在,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

这里包含了人性,在人的自然本性上出现了分歧,其实从本质上说,人性并无善恶之分。

之所以有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争,主要是由于他们各自学说中的概念内涵不一致的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性本善性本恶善恶的差异最终目标在人性善恶问题的论辩中,孟子的性善说,看起来是占了上风,得到大多数人的信从,非常流行。

就大家的心理层面来看,如果说人性善,彷佛肯定了人人先天的都是善人,谁听了都高兴;即使是恶人,也会以善人自居,满心欢喜。

说人性恶,彷佛肯定了人人先天的都是恶人。

恶人听了固然不高兴,善人听了尤其觉得岂有此理。

说人性善,可以激励人向善,善人固然更努力为善,恶人也可以改过迁善。

说人性恶,容易刺激人更易为恶人。

恶人固然安心为恶,善人也会自暴自弃地变为恶人。

孟子性善说受人赞扬,荀子性恶说受人责骂。

原因也许就在这里吧。

一、性善论思想的形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有天生的良知良能。

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仁义的行为,不学就会,不必思虑就知道,孟子认为天下人都是如此,人人生下来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性。

所以人性是善的。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本”的意识。

君王失天下的原因,就在于失去了民心。

他认为苦能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便能得到天下,“得其民,斯得天下以。

”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不仅在平民中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是封建帝王也有所畏惧,所以孟子追寻性善论。

孟子发扬了孔子的仁学思想精神;他讲仁义,求仁政,强调道德情操的修养和人格的磨练,把民本思想发展到极致。

孟子还特别强调人应该加强道德修养,已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关于人性善恶观点之起源

关于人性善恶观点之起源

关于人性善恶观点之起源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

(庄子主张性真)
孔孟荀三人的身世环境属于同一类型,都有所谓是非淆乱、老而发愤的经历。

孔子生当春秋末年,孟子生当战国前期,荀子生当战国末年。

孔孟荀三人之所以能并列为早期儒家大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人在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一致。

在人性上,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不是决定一切的,所以所谓性善性恶,先天后天,原也就无所谓善恶,性善性恶只是二人逻辑论证的不同前提而已。

荀子和孟子之所以不同,其原因即在于二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

儒家的发展由“仁”向“义”,“礼”,直至向法家的“法”过渡的流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性善与“义”相联系,性恶论与“礼”相联系,但核心是“仁”。

“义”与“礼”仍然是仁,之所以有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不同,则是源于历史环境的变化。

“义”与“礼”变了,性善论与性恶论变了,但是“仁”没有变,儒家体系的独断性质也没有变。

你支持孟子说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说的“人性本恶”?为什么?

你支持孟子说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说的“人性本恶”?为什么?

你支持孟子说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说的“人性本恶”?为什么?既明言为孟子之「性善论」,荀子之「性恶论」,所以起码应该知道此二者理论具体为何,而不是在「性善」「性恶」之上空发议论。

一、孟子「性善论」孔子的仁学体系,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那么这里便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孔子「仁」的终极依据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来保证「仁」的可靠性与正当性。

与之伴随的便是「克己复礼」「为仁由己」的「己」是什么样性质的「己」。

人性论的探讨便是回答这样的问题。

在孟子之前,儒家之中已经有关于人性的讨论了。

《孟子·告子上》中记录公都子引了两段论述: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这两段中的「或曰」指的是谁,《孟子》书中没有说明,但东汉王充《论衡》中提到,说第一个「或曰」指的世硕,第二个「或曰」指的是宓子贱、漆雕开等。

这都是孔门弟子。

第一个「或曰」认为,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

周文王、周武王之世,民好善。

周幽王、周厉王之世,民就横暴。

很显然,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善与不善,关键在于社会政治环境,在于君王的教化。

人的善恶,要看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样的君王当政。

第二个「或曰」,是对上面说法的反驳。

尧是圣君,也有象这样的人。

以瞽瞍这样恶毒的人为父,也有舜这样的儿子。

所以人性善恶的根本不在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君王教化,而在于人的本性就有善有不善。

有人天生善良,有人天生就恶。

把人的善恶差别归于天生固有。

与上面两种人性论都是僵化的,与之相比,孟子的人性论就精致的多。

孟子的人性论,建立于一种「不忍人之心」的本心之上。

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要落到井里,任何人都会立即生起一种惊骇而同情的心理,想要去救那小孩。

这一瞬间产生的这种心理情感,就是「恻隐之心」,这是人所共有之本心。

怎样看待性善论与性恶论

怎样看待性善论与性恶论

怎样看待性善论与性恶论人性论是贯穿整个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本性是什么?以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一、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区别1、时代背景不同:孟子处于春秋战国战乱时代,社会风气很差,孟子为了改变这种社会风气提出了性善论。

告诉人们性本善,这实际上是一种善意的欺骗。

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秦统一全国的形式下到处打仗,民不聊生,让人对人性绝望。

看出了成王败寇的本质,社会现实趋向恶化。

为使人们向善必须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意识里的缺陷,加以改正,所以,提出性恶论。

2、根源不同:孟子认为人性不受后天影响,而是由先天的良知决定的。

这些良知是先天未接受社会实践的本能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

荀子的性恶论源于人本身具有的本能,这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如果任其这种本能发展,不加节制,就会发展为战争等邪恶事件。

3、对性概念的界定不同: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

荀子以严厉的眼光审视人性,不相信人能自我完善。

孟子立足于他的仁政思想,荀子立足于现实情况。

4、关于修身问题的不同主张:孟子强调心性本心和人的内心修为,“仁”是他的核心概念。

重视修养、自我反省的作用。

荀子主张本能欲望,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礼”是他的中坚术语。

重视学习、教育培养、社会约束。

5、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孟子把食色与仁义看作先天的人性;荀子则认为人性与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有关。

二、同一性1、都属于人性问题思考范畴,都以人性为出发点。

2、对于人性的思考有相同的共同点。

都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先天的,与后天习得没有关系。

3、共同的人性基础----孔子的人性观。

认为人性的差别来源于后天的习染,这是注重社会实践的观点。

总之,孟子与荀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关于人性的解释都是不完整的,它们互相对立却又相辅相成。

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我们都应该辩证地看待它们!。

[人性善恶辩论]人性的善恶论:佛教中是否主张人性本善

[人性善恶辩论]人性的善恶论:佛教中是否主张人性本善

[人性善恶辩论]人性的善恶论:佛教中是否主张人性本善这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问题,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

究竟那一个的主张较对?众生皆有佛性大致上,后人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因此,也可以说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

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

事实上,佛教虽可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佛教的本质,却是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是性恶论。

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目的却是一样。

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适其所适。

佛教中的释迦牟尼佛若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堕地时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业,他们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他们也无从再追究。

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著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其实,他们都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

从这一点上说,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

因为,佛教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是佛性。

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

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

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

善恶乃世间法中的观念照这么说来,佛教是同于扬雄的善恶混合论了?那也不是,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分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圆成了,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入涅槃。

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烦恼是恶,佛性是善;一旦证了菩提,入了涅槃,根本也没有善恶可言。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1、性本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2、性本恶: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3、人性无善无恶论
人性无善无恶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告子。

告子的理论是人性没有什么善和恶之分,犹如水一样无分于东西。

告子的人性观直视人之生性,这种放弃道德判断的世界观,遂形成无善无不善之人性学说。

告子所言之性,实乃生命意义,而非道德意义,告子人性无善无恶论的立说基点,尽在生命肉体之满足,无涉道德评判之高下。

4、人性有善有恶论
人性有善有恶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汉朝的董仲舒、杨雄、王充,唐朝的韩愈等。

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载: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

杨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孟子与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们对待人性的看法存在一定的争议。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本文将分别从孟子和荀子的观点出发,阐述他们关于人性的辩论。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基本本性。

孟子认为人们内心都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使得人们去追求道德和公德,使得人们能够与周围社会和谐相处。

孟子强调人的本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加以发展和提升的,通过自我修养的努力,人们可以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良好品质。

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最初是没有道德观念的,人性本恶是因为人具有一种固有的自私和贪婪的本性。

荀子认为,如果没有外界的制约和教导,人们会沉溺于自己的欲望中,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无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孟子与荀子对于人性的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实际上,他们的观点并不是完全相悖的。

孟子承认人性本善,但也承认人的善性是需要后天教育和自我修炼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培养和提升的。

孟子强调“人之初,性本善”,但同时他也指出“善恶之分,出于后天的修养。

”荀子对人性的悲观看法,并不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是对人性中的贪婪、自私等负面品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即善良和仁爱的品质。

孟子与荀子对于“仁”的定义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异。

孟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一种积极向善的力量,是以仁心为出发点的行为。

而荀子认为“仁”是一种通过外在教导和后天修养来达到的境界,是一种对道德和公共利益的追求。

两位先秦儒家思想家在解释“仁”的内涵时都有各自的观点,但都认为“仁”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去培养和达到的。

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中,孟子和荀子的观点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注重培养和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和修养,倡导“仁爱”和“仁义”的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说性本善,荀子说性本恶,董仲舒为何反对性善亦不言性恶自古以来,人们对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一直有争论,孔子说性相近,孟子说性本善,荀子说性本恶,仅仅在儒家学派中,诸位先贤对人的本性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看法。

到了汉代以后,中国社会经历过了春秋、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时间的大动乱后,风雨飘摇的中原大地渴望大一统。

春秋战国时期之诸子百家争鸣虽然精彩,但是百家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而中原大地之统一,亦需要思想统一,基于此,战国以后之社会急切需要能吸收百家思想之精华,且适应当时大时代环境的思想出现。

于是,汉武帝时期出现了董仲舒,而董仲舒亦因为其统一思想的举措,而名垂千古。

大家对董仲舒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比较熟悉吧,但是董仲舒之“儒术”,某种程度上说,与先秦诸子之“儒家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董仲舒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借鉴吸纳了诸子百家思想,并且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开创儒家经学。

亦如冯友兰先生所说:董仲舒之学说立,而经学时代始。

汉代之“儒术”虽植根于先秦之儒家思想之上,但是某种意义上说,二者却不能等同。

想要把先贤文化运用于当前之现实,总是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套用的,要根据现实环境,来选择性吸收借鉴以及发挥先贤思想。

基于此,董仲舒之儒术自然与先秦儒家思想有差别的,同时,董仲舒亦在先秦儒家思想之上做了些许发挥。

我们就拿董仲舒在人性论上的议论,来聊一聊董仲舒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挥。

董仲舒对于人之本性的说法有三,分别是性待善、性善情恶和性三品,这里着重讲讲性待善。

董仲舒不赞成孟子性本善的说法,董仲舒说:“吾之性命者,异孟子。

孟子下质于禽兽之所为,故曰性己善;吾上质于圣人之说善,故谓性未善。

”董仲舒的这个意思是说,孟子以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以此区别于禽兽,但是董仲舒认为孟子此举是降低了善的标准,他不认可。

董仲舒将圣人所提倡的善看成真正的“善”,所以董仲舒认为“性待善”。

虽然董仲舒反对性本善的说法,但是董仲舒认为人性中是有善质的,人可以在后天发挥自己的“善质”,继而成为善的存在。

董仲舒还举了一个比较生动的例子,大致意思就是,善良就和大米一样,本性就如长出大米的禾苗,禾苗虽然可以长出米来,但是禾苗却不是米,所以人之性可变善,但是“性”本身不是“善”,就如禾苗不是大米一样。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董仲舒虽然否认了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说法,但是也没有去赞成荀子的人性本恶一说。

他采取了折中调和的方法,他虽然不认为性本善,但是亦不认为性本恶,却认为人有“善质”,人可以在后天发挥这个“善质”。

关于董仲舒之“性待善”对于孟子之性善论与荀子之性恶论的选择性继承,可以作如下总结:
(1)董仲舒的“性待善”认为人拥有“善质”,就像禾苗拥有长出大米的潜质一样。

从此处,我们不难看出,董仲舒指出的人拥有“善质”这一说法,某种意义上是借鉴了孟子性善论中人生来就有代表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一说法。

(2)董仲舒虽然不赞成性善说,但是亦没有走向性恶论,却与荀子一样,认为人可在后天教化中为善。

董仲舒认为人因为拥有“善质”,在后天可以成为“善”的存在。

董仲舒这一理论是在借鉴荀子之“性恶论”。

荀子之性恶论认为,人先天用拥有“利己本性”,属“恶”,但是人与动物不同,会后天学习,在后天教化中,人能渐渐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之“善”的存在。

也就是说,荀子认为人本性恶,但人可在后天变成善的存在。

基于此,荀子之“后天教化达善”与董仲舒之“后天发挥善质”颇有异曲同工之意。

其实,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妨大胆猜测,董仲舒大抵是更加倾向于荀子之性恶论的,只是,抛开荀子之“性恶论”的本意,这“性恶论”中的“恶”听上去就消极得很。

董仲舒当时在给“汉武帝”干活儿,他的任务主要是帮助汉武帝统一国内思想。

统一思想更多是为了教化百姓,让百姓好管理一些,那么,荀子之“性恶论”无疑更有利于支撑君主去教化百姓,毕竟荀子认为人需要在后天学习社会礼仪规范后,才能让行为符合社会礼仪,成为善的存在。

但是荀子之“性恶说”之人性本恶,不管荀子这里的“恶”有没有批判人性的意思,“恶”终究是不好听的。

如果董仲舒直接说“人性本恶”,怕是汉武帝也不开心,这不是在说汉武帝也“性本恶”吗?不仅汉武帝不开心,天下人也会不开心,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和精力去理解荀子之“性恶说”的深远意味的。

退一步来说,即便有时间和精力研究荀子之性恶论,但是因为带着偏见,或者眼界之原因,未必所有人都能理解荀子性恶说之恶并未有批判人性的意思,这个“恶”仅仅是与后天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之“善”对立的存在。

可能是出于方便理解,也可能是为了让大家更能接受,同时,亦为了能够支撑君主对百姓的教化行为,董仲舒继而提出了“性待善”,即性并非本善,但是却有“善质”,人可在后天教化中,成为符合“善”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