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医学-脑卒中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本文概述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整理和标准化中风病在中医领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参考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髓神机受损。
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属实,脱证属虚。
因邪实内闭而致的闭证当以祛邪为要,不宜滥用扶正,以防助邪为患;因正不胜邪而致的脱证,则当以扶正为先,不宜过用祛邪之药,以防伤正。
闭证和脱证虽有阴阳之殊,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常可相互转化,故临床当注意辨证施治。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头颅CT、MRI等,可明确中风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风病的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病情评估、病类诊断、病期诊断、证候诊断。
病名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94)进行诊断。
主症: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新版中医单病种—脑卒中后遗症

脑卒中后遗症【定义】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后遗症指脑卒中发生半年后遗留的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功能障碍的一类后遗症。
本病属中医“中风”范畴。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诊断标准】一、西医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并排除其他脑肿瘤、脑外伤等可能引起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的原因后即可确诊。
(一)症状症状突然发生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用定斜。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双眼向一侧凝视。
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视物技或平衡障碍。
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
(二)体征重点检查眼部.肌力及反射。
眼部检查包括眼球位置(居中或斜视)、瞳孔(大小、对称性江北反射)眼球运动底眼(有无水肿或出血)及角膜反射(是杏对标)。
面部和肢体检查包括:额纹、鼻唇沟、口角、手足的位置(双侧是否对杯)及病理反射。
如果患者清醒且病情较轻,高度怀疑小脑病心可若虑共济运动和步态。
脑膜刺激证明显,高度提示出血性脑卒中。
(三)鉴别诊断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低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脑部光症以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
(四)辅助检查1.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脑梗死、脑出血或珠网膜下腔出血。
2.血管造影DSA、CTA和MRA 观察有无血管狭窄、闭塞及其他血管病变。
3.腰穿检查区别脑出血和脑梗死。
4.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液电解质、血糖和肝肾功能等检查为治疗和寻找病因提供参考。
5.疾病分期。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急性期:发病1个月。
(2)恢复期:发病2~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二、中医诊断式数司中卒朗(一)临床表现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脑卒中的中医康复治疗方法

脑卒中的中医康复治疗方法“脑卒中”又被称为“脑中风”、“脑血管意外”,脑卒中包含脑部的毛细血管出现破损、发生脑出血的情况,并且也包含脑部血管产生堵塞,造成脑梗死或是形成脑血栓,之上几种情况都属于脑卒中。
脑卒中实际上就是一种头部血液循环系统性工学障碍的疾病,它患病一般具备突发性别,大多归属于脑血管意外。
脑卒中临床诊疗工作的临床表现是昏迷不醒、突发性昏迷、中风偏瘫等。
我国具有发达中西医结合医治的特点与优越性,现代西方健康治疗传入中国从一开始就必然的要和中医药治疗相互作用。
中医药康复方法已形成了一套系统有效的康复治疗,包括了针灸、推拿、导引、各种外治手段(药熨、膏摩,药浴)和食疗技术,已经运用在治疗实践中,并逐步丰富、发展,在与现代康复医学技术的结合中,已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中医药康复特点和优点也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日前,我国加强中医学传承、发展探索,中医药预防慢性病研究的科学投入,也给开展中医药治疗带来了契机。
虽然中、西医脑卒中偏瘫康复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所面对的康复对象是共同的,目的是使障碍者恢复其功能,回归社会。
因此,在吸收西方现代康复医学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同时,大力挖掘和提高中医康复治疗方法尤其重要.在中西医结合康复中,我们也愈来愈发现,现代康复理论得技术不断成熟、完善,愈加规范,而中药、针灸、按摩等作为现代康复中的中医康复常用手段方法,却显得不规范、不统一,康复治疗过程中应用随意性大,缺乏明确的诊疗规范及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综合康复治疗的优势。
田此,需要对脑卒中偏瘫康复中医诊疗技术进行科研,总结经验,采用科学有效方法进行研究,形成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偏瘫康复方案,提高康复效果。
一、脑卒中的危害缺血性脑卒中最大的一种危害就是会使病人缺失自主控制能力,严重的脑卒中病人无法独自吃饭、无法走路,或者丧失口头上表达能力,身体会发生零点五身不遂。
同时缺血性脑卒中也会影响到病人的视野,会冲击或者伤害病人的视野,还会很容易导致飞蚊症,生活中会出现眼时熏黑的问题。
脑卒中分类和中医病机分析

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中医又称中风。
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排名第一的死亡原因,也是成年人致残的首要原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75%)、死亡率高的三高特点。
分类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脑出血,多由脑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引起,极少数的有先天性血管畸形、脑肿瘤出血性疾病所致。
好发年龄段50-70岁冬春两季多发。
病死率远远高于缺血性脑卒中。
(1)内囊出血:脑出血中最常见的部位,首先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的三偏症状,除此之外还可能出现昏迷、嗜睡等神志改变,语言模糊不清、口眼歪斜等症状。
(2)脑桥出血:发病凶险,突然发病,迅速陷入深昏迷状态,面部瘫痪和肢体瘫痪呈交叉性,严重的可从一侧扩展到对侧,出现四肢痉挛性瘫痪。
两侧瞳孔极度缩小如针尖样是脑桥出血的典型特点,另外可伴有中枢性高热,四肢出现抽搐,呼吸不规则如潮式呼吸。
(3)小脑出血:首先的症状是眩晕和剧烈头痛、呕吐,伴有眼球震颤、语言模糊不清,四肢肌肉软弱无力。
发病急骤,很快陷入昏迷。
小脑出血不出现半身不遂。
(4)脑室出血:脑室出血发病率较低,大多数继发于内囊出血,病情发展迅速,昏迷深重,四肢肌肉强制抽搐,预后多不良。
(5)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骤常无先兆症状。
剧烈头痛呈炸裂样,部位多在枕部和颈部,有时可放射到前额、太阳穴眼眶周围,颈项强直,低头时疼痛加重,颈部活动度受限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大约占所有脑卒中70%-80%。
主要由于脑组织由于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
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表现最轻微的一种,又称“小中风”,临床症状多在几分钟或几小时自行缓解,24小时内症状消失。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表现的是瘫痪,一侧上下肢轻度瘫痪,或者出现麻木感,短暂性失明、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朦,白色闪烁或视野缺损或复视。
脑卒中中医诊疗规范

脑卒中中医诊疗规范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于脑卒中的诊疗具有独特优势。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中医诊疗的规范,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诊断准则根据中医理论,脑卒中可分为中风证、中痫证和中风性偏瘫等不同证型。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诊、脉诊等综合判断,确立相应的证型,并结合西医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综合治疗中医治疗脑卒中的目标是疏通经络、理气通血、扶正祛邪、防治并发症。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中成药治疗等。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脑卒中的重要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以达到治疗脑卒中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百会、脑门、风池、望诊、足三里等。
中药治疗中药具有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的特点,对于脑卒中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当归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配伍使用。
中成药治疗中成药是将多种中药组合制成的药物,有调理气血、促进脑细胞修复的作用。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口服液、川芎嗪等。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脑卒中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病情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患者的病情变化,了解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3. 综合治疗:中医治疗脑卒中应综合考虑针灸、中药和中成药的综合治疗,提升治疗效果。
4. 定期康复训练:脑卒中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结论脑卒中中医诊疗规范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通过合理的诊断和综合治疗,结合定期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并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医务人员能够遵循本规范,提供优质的中医诊疗服务,造福脑卒中患者。
以上是对脑卒中中医诊疗规范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

2021年第31卷第6期/RM ·临床指南·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制定工作组章薇*,娄必丹,李金香,石文英,刘小娟,唐健,陈成,刘民权,曹洋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通信作者:章薇,E-mail:****************收稿日期:2021-05-08;接受日期:2021-09-20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康复服务能力规范化建设项目专项课题(GZK-KT201901-17)DOI:10.3724/SP.J.1329.2021.0600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摘要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性疾病,在中医学里属“中风病”。
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步增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康复是改善其临床症状和预防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
基于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制定的脑梗死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规范脑梗死中医康复操作技术,取得更好的疗效。
本指南从范围、术语、中西医诊断、康复评定、中医康复治疗和护理等方面对脑梗死的诊断与康复治疗流程进行规范,旨在为临床医师/康复医师提供诊疗指导和参考。
①诊断:分为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2部分,其中中医诊断包括辨病诊断和辨证诊断(中经络、中脏腑);西医诊断包括诊断依据、临床分期、临床病情程度量化分型。
②康复评定:主要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运动功能评定、平衡功能评定、言语功能评定、吞咽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心理评定、生活质量评定等8个方面。
③中医康复治疗:主要规定了脑梗死超早期、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传统功法、康复治疗及护理等方面的诊疗技术。
该指南可为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其他中医医院或综合医院康复科的康复从业人员进行脑梗死的中医康复治疗提供指导,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和有效性。
谈谈中医对脑卒中的认识

谈谈中医对脑卒中的认识脑卒中俗称为中风,临床上一般将其称为脑血管意外,多见于中老年群体,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成为现下人类疾病核心死亡病因。
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中相关数据显示,我国40-70岁居民中初期脑卒中患病率年均增长率为8.3%,2018年脑卒中仍是造成我国成年人致残致死首位成因。
基于中医层面,分析脑卒中病因病机、症状,以及治疗方法,梳理其相关发展特征及规律,为后续临床指导具体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下面将详细分析。
1.中医视角分析脑卒中病因病机处于唐宋以前主要以正虚外邪入中,唐宋之后主要认定该疾病是肝阳化风,气血并逆,进一步直接冲击脑部所致。
现下多数研究学者认为本病多为内伤机损的同时,重复性出现过度劳累,情志不佳,亦或外邪入侵等,促使机体内部阴阳难以实现平衡,气血逆乱。
该疾病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病理自身因素主要体现在风、火、痰、气、淤,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
《内经》中关于中风自身病因病机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①体虚邪中。
体虚作为脑卒中患者发病核心因素之一,外邪入侵作为疾病发生外因。
内虚主要体现在气血亏虚和气血运行缺乏畅通性。
②情志失调。
气血逆乱,气血发生上逆作为中锋疾病发生本质机制,血之与气,同步走于上,则为大厥,厥为暴死。
③饮食不节,可发中风。
饮食膏梁厚味作为中风疾病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2.中医分析脑卒中症状表现《内经》中明确对中风症状表现提出精细化描述,气主要包含血溢脑脉之外产生的中风,将其进行汇总分析为两大类别,即中经络、中脏腑,前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口眼、斜、言语不利等为主。
《经脉》中明确指出:足阳明之脉,其主要以主血所生病者,则会转移至口区域,有热则筋弛纵,持续性难以胜收,斜眼主要是因机体内风痰中于静脉,静脉发生拘挛导致。
中脏腑者入外邪较为严重,中邪较深,病情较为严重患者,以突发性昏仆、不省人事、呕血等为核心症状,突发性昏倒其主要处于《内经》中为“不知人”、“僵仆”等表现,主要因肝眼暴张,阳气持续性升高,气血上逆。
基于中医整体观构建脑卒中病证结合诊疗方案的思路

基于中医整体观构建脑卒中病证结合诊疗方案的思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脑卒中,即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血管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脑卒中已成为导致人们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中医学认为,脑卒中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在脑血管中形成栓塞、出血等病理改变所引起的。
因此,中医整体观念和诊疗方法在脑卒中病证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整体观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经络、气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
在中医理论中,脑被视为“髓海”的主要所在,脑与肾相互联系,脑所主持着人体的智能、思维和神经功能。
因此,中医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调理五脏六腑等方法来改善脑卒中病证,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中医整体观构建脑卒中病证结合诊疗方案的思路。
首先,我们将介绍中医整体观的基本原理,阐释其对脑卒中病证的理论基础。
然后,我们将详细分析脑卒中病证的特点与分类,以便更好地了解脑卒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过程。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医整体观在脑卒中病证诊疗中的应用,以及它对脑卒中的机理和病因的解释。
为了构建脑卒中病证结合诊疗方案,我们将提出可行的思路。
这包括整体调理治疗、针灸、中药治疗、推拿按摩等综合手段。
我们将结合脑卒中的具体病情,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旨在通过综合调理人体机能,促进疾病的康复和预防。
本文旨在强调中医整体观在脑卒中病证诊疗中的重要性,并探索基于中医整体观构建脑卒中病证结合诊疗方案的思路。
通过深入研究中医经典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结合,在脑卒中病证的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虽然实施中医整体观脑卒中病证结合诊疗方案可能面临一些挑战,但我们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为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基于中医整体观的诊疗方案,促进脑卒中病证的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对中医整体观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脑卒中病证的诊疗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的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 等临床症状 明显减少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明显缩小心肌缺血范围、改善患者缺血心电图 明显缩小心肌梗死范围、促进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 恢复 心梗患者长期服用可明显减少复发率、死亡率,提高 长期疗效 能显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有助于冠心病的预 防。
预防与调护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康复护理 慎起居 重视中风先兆症状,避免复发
病案分析
《丁甘仁医案》 年逾古稀,气阴早衰于未病之先。旧有头 疼目疾,今日陡然跌仆成中,舌强不语, 人事不省,左手足不用。舌质灰红,脉象 尺部沉弱,寸关弦滑而数,按之而劲。良 由水亏不能涵木,内风上旋,挟素蕴之痰 热,蒙闭清窍,堵塞神明出入之路,致不 省人事,痰热阻于廉泉,为舌强不语;凤 邪横窜经腧,则左手足不用。
羚羊角、桑叶、川贝、生地黄、钩藤、菊花、 白芍、生甘草、鲜竹茹、茯神 加减: 痰多加竹沥、天竺黄、胆南星; 抽搐加全蝎、蜈蚣、僵蚕; 便秘、口臭加大黄、芒硝、枳实。
安宫牛黄丸
【成 份】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 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 子、郁金、冰片。 【性 状】本品为蜜丸,显黄橙色至红 褐色;气芳香浓郁,味微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 昏谵语。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 次;小儿三岁以内一次1/4丸,四岁至 六岁一次1/2丸,一日1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服用前应除去蜡皮、塑 料球壳;本品不可整丸吞服;孕妇慎 用。 【规 格】每丸重3g 【贮 藏】密封。 【包 装】塑料球壳,4丸/盒。 【有 效 期】3年。
多,舌蹇,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 治法:通腑泄热化痰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 瓜蒌、大黄、芒硝、胆南星
闭证
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口噤,两手握固,肢体强痉,面赤身热, 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 而数等。 治法:辛凉开窍,清肝息风 方药:至宝丹(朱砂、安息香、金箔、银箔、犀 角、冰片、牛黄、琥珀、雄黄、玳瑁、麝香)一 粒灌服或鼻饲,并用羚羊角汤加减。
2. 辨闭证和脱证:
中脏腑因邪正虚实之不同,而有脱证和闭证之分, 临床以闭证为多见。但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同时并 见。
闭证:邪气内闭清窍,属实证。表现为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 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呼吸气粗, 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脱证:五脏真阳散脱于外,属虚证。表现为突然昏 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鼾息低微,手撒 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肢体瘫痪,舌痿, 脉微或弱。
脱证
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 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 肢体瘫痪,舌痿,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急煎灌服或鼻饲
半身不遂
证候:偏身瘫痪不用,肢体麻木,甚则感
而屈伸不利,或见患侧肢体浮肿,舌质淡 紫或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 弦涩或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概念
是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 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 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风”、“偏枯”、 “风痱”等范畴。
病因病机
内伤积损 劳欲过度 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饮食不节 上犯于脑 情志所伤 外感时邪 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证。
二、 病因病机
肝肾阴虚
本虚:积损正衰
对心脑血管病的共性病理环节的治疗 作用
具有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作用 具有显著缓解血管痉挛的作用 具有显著保护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微血管完 整性的作用 具有显著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心肌灌注、抑制 心室重构的作用 具有显著增加脑梗死缺血区微血管新生的作用
肝肾阴虚,风阳上亢
晕头痛,耳鸣目眩,腰酸腿软,舌质红苔白或薄 黄,脉弦细而数。 治法:滋养肝肾,平肝息风 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
淮牛膝、生龙骨、生牡 蛎、生龟板、白芍、玄参、天冬、 川楝子、麦芽、茵陈、甘草、代赭石 肝风内动抽搐者,加全蝎、地龙、僵蚕、蜈蚣;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肢体强痉,言语不利,
治疗脑血管病总结
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偏瘫、言语不利、偏身麻木 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显著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作次数 显著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头痛、头晕、麻木 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 征
分证论治
中经络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肝肾阴虚,风阳上亢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中脏腑 闭证 脱证 后遗症 半身不遂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语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恶寒发 热,肢体拘急等,舌苔薄白,脉浮弦或弦细。 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石膏、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羌活、 独活、防风、黄芩、白芷、生地、熟地、白术、 茯苓、细辛 如仅见口眼喁斜而无半身不遂,可用牵正散 (白附子、全蝎、僵蚕)加防风、荆芥、白芷、红花。
二诊,两投育阴熄风,开窍涤痰之剂,人事渐知, 舌强不能言语,左手足不用。脉尺部细弱,寸关 弦滑而数,舌灰红,高年营阴亏耗,风自内起。 风扰于胃,胃为水谷之海,津液变为痰涎,上阻 清窍,横窜经腧,诸思所由来也.本证阴虚,风 烛堪虑。今仿河间地黄饮子加味,滋阴血以息内 风,化痰热而清神明,风静浪平,始可转危为安。 处方: 大生地12克 大麦冬6克 川石斛9克 羚羊片 1.2克(先煎汁冲) 仙半夏6克 明天麻3克 左牡 蛎12克 川贝母9克 陈胆星2.4克 炙远志3克 九节菖蒲2.4克 全舌蒌12克(切) 嫩钩藤9克 (后八) 淡竹沥30克(冲服)
[主要成分]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 蝉蜕,赤芍、冰片等
I功能主治]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用于冠心 病心绞痛证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者。 症见胸部憋闷,刺痛绞痛,固定不移, 心悸自汗,气短乏力,舌质紫暗或有瘀 斑,脉细涩或结代。用于脑梗塞恢复期, 证属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络阻型。症 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语言 不利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 对较重度,重度患者以一次4粒,一日4 次为优 I不良反应]个别患者用药后可出现胃部一过 性不适,宜改为饭后服用。 [禁忌症]出血性疾患,孕妇及妇女经期禁 用。
通心络胶囊
活血化瘀法侧重于血液,主要改善血液的 粘稠凝聚问题;通络法侧重于血管,不仅能 解决活血化瘀所针对的血液的粘稠凝聚问题, 同时还能显著改善血管自身的病变。
安全性
急性、长期毒性实验均表明无任何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实验: 给予小鼠相当于人体正常用量的160倍剂量, 观察1周,未见任何中毒表现。 长期毒性实验: 给予大鼠相当于人体正常用量的40倍剂量,观 察6个月,未见任何中毒表现
此中经兼中府之重证也。急似育阴熄风, 开窍涤痰,冀望转机为幸。处方: 大麦冬9克 元参6克 羚羊片2.4克(先煎 汁冲) 仙半夏8克 川贝6克 天竺黄4.5 克 明天麻2.4克 陈胆星2.4克 竹茹 4.5克 枳实8克 全瓜蒌12克 嫩钩藤9 克[后下) 淡竹沥9克(冲) 生姜汁2滴(冲) 至宝丹1粒(研末化服)
黄芪120g、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 龙、赤芍 加减:
肝肾亏虚,以下肢瘫痪为主者,加杜仲、川断、 牛膝、桑寄生等; 肢体麻木加木瓜、鸡血藤、伸筋草、路路 通、海风藤、丝瓜络;
血瘀甚者,加莪术、三棱、牛膝、水蛭;
中 成 药
瘫丸(马前子、秦艽、牛膝、全蝎、黄芪、乌梢蛇、 地龙、鸡血藤、甘草、穿山甲、天麻、珍珠母、羚羊粉等) 华佗再造丸:本品为川芎、吴茱萸、冰片等药味经加工制 成的浓缩水蜜丸。 主要功能是活血化淤、化痰通络、行 气止痛。用于痰淤阻络之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所致的半身 不遂等 醒脑再造丸:黄芪、三七、红花、人参、菖蒲、全蝎、天 麻、珍珠等 人参再造丸:人参、乌蛇、肉桂、当归、穿山甲、牛黄、 丁香、血竭等 中风回春片:丹参、忍冬藤、金钱草、红花、地龙、白花 蛇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镇惊,舒筋通络功能。用 于中风偏瘫。阴虚阳亢者疗效较好。
常用药物:
1. 潜阳熄风:本病多风阳上扰,阳亢风动。 (1)重镇潜阳药: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 代赭石、龟板、鳖甲 ; (2)平肝熄风:羚羊角、天麻、钩藤、刺蒺藜、 蝉蜕、桑叶、菊花; (3)虫类通络:地龙、僵蚕、蝉蜕、蜈蚣、全蝎。 2. 理气活血药:本病因气血逆乱,上并于脑,脉络 痹阻或出血成瘀。 (1)顺气降逆药:旋覆花、郁金、川楝、枳壳;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病位浅深和病情轻重: 中风为本虚标实证,急性期以标实症候为主。因 病位有浅深,病情有轻重,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 中经络:病情较轻,病位较浅,一般无神志的改 变,仅见口眼蜗斜,言语不利,或半身 不遂; 中脏腑:病情较重,病位较深,主要表现为神志 不清,蜗僻不遂,并常有先兆及后遗症 状出现。
蚓激酶
药物别名:高活性地龙粉, 地龙酶, 蚯蚓酶, 纤溶酶,溶栓 酶 ,博洛克, 英文名称:Lumbrukinase 说 明: 肠溶胶囊:每粒200mg。 功用作用: 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纤维蛋白原增高及血 小板聚集率增高的患者。 用法用量: 口服:1次两粒,1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3~4周为一 疗程,也可连续服用。<BR> 注意事项: 本品不良反应较少,可出现皮肤瘙痒、皮疹、 恶心、腹泻等。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慎用。
痰多昏睡者,可用竹沥水溶化安宫牛黄丸 鼻饲,每次20~30ml,每4~6小时1次。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安宫牛黄丸已 被发现对脑外伤、重症肝炎、农药中毒等 所导致的意识障碍或昏迷有较好的疗效。 药理研究亦表明,安宫牛黄丸有镇静、抗 惊厥、解热、抗炎、降低血压及机体耗氧 量等作用,还对细菌内毒素损害的脑细胞 有一定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