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存储与输入输出

合集下载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功能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功能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功能计算机硬件系统是指由各种硬件组件组成的计算机系统,它们相互协作,完成各种计算和处理任务。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四个方面。

一、输入(Input)输入是指把外界的信息传递到计算机系统中,使之成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据。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输入功能主要通过输入设备实现,如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用户可以通过这些设备将各种指令、数据、图像等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

二、处理(Process)处理是指计算机对输入的数据和指令进行处理和运算,以完成各种计算和逻辑操作。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处理功能主要由中央处理器(CPU)来实现。

CPU是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核心部件,它能够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并根据指令的要求进行数据的读取、写入和传输。

三、存储(Storage)存储是指计算机对数据和指令进行临时或永久保存的功能。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存储功能主要由内存和硬盘等存储设备来实现。

内存是计算机中的临时存储器,用于存储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

硬盘则是计算机中的永久存储器,用于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用户数据等。

四、输出(Output)输出是指把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显示或传递给外界的功能。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输出功能主要通过输出设备实现,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

用户可以通过这些设备获取计算机处理后的数据、图像、声音等。

除了以上四个基本功能外,计算机硬件系统还具有扩展性和适应性等特点。

扩展性是指计算机硬件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扩展和升级,以满足不断变化的计算需求。

适应性是指计算机硬件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和操作系统,以提供最佳的计算和处理性能。

总结起来,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四个方面。

输入功能通过输入设备将外界信息传递到计算机系统中;处理功能通过中央处理器对输入数据和指令进行处理和运算;存储功能通过内存和硬盘等存储设备对数据和指令进行临时或永久保存;输出功能通过输出设备将处理后的结果显示或传递给外界。

计算机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基本原理

计算机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基本原理

计算机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基本原理计算机数据的传输与存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数据的输入、输出以及在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基本原理。

一、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的数据传输是指将数据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

串行传输是指数据的位逐位地传送,一位接着一位地传输。

在串行传输中,数据通过一个线路按照顺序逐位传输,传输速度较慢,但传输线路简单,适用于远距离传输。

例如,串口通信就是一种串行传输方式。

并行传输是指数据的位同时传送,多位同时传输。

在并行传输中,每一位数据占用一个传输线路,可以同时传输多个数据位,传输速度较快,但传输线路复杂,适用于近距离传输。

例如,计算机内部的总线传输就是一种并行传输方式。

二、数据的存储原理计算机内部的数据存储是指将数据保存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存储器包括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主存储器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存储设备,它用来存储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

主存储器的基本单元是存储单元,每个存储单元可以存储一个固定长度的二进制数,也就是一个存储单元存储一个比特(bit)的数据。

主存储器以字节(Byte)为单位进行寻址,每个字节由若干个比特组成。

根据字节的地址,可以访问和存储数据。

辅助存储器是主存储器之外的存储设备,它用来存储大量的数据和程序。

常见的辅助存储器包括硬盘、光盘和闪存等。

辅助存储器的特点是容量大、存储速度相对较慢。

计算机在进行数据存储时,会将数据从主存储器复制到辅助存储器中,在需要时再将数据从辅助存储器读取回主存储器。

三、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基本流程计算机数据的传输与存储可以分为以下基本流程:1. 数据输入:用户通过输入设备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

例如,键盘输入文字、鼠标输入指令等。

2. 数据传输:计算机将输入的数据进行传输,可以通过串行传输或并行传输方式。

传输的数据可以经过网络,在计算机系统内部传输,或者从辅助存储器中读取。

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流程

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流程

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流程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流程是指将输入的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和输出的一系列操作过程。

本文将从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四个方面,详细介绍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流程。

输入计算机处理信息的第一步是输入。

输入设备可以是键盘、鼠标、扫描仪等,通过这些设备将外界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

计算机通过输入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形式。

例如,当我们在键盘上输入文字时,计算机会将按键的信号转换为相应的字符编码,并送入计算机内存中进行处理。

处理处理是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核心环节。

计算机通过中央处理器(CPU)对输入的数据进行运算和逻辑操作。

CPU包含算术逻辑单元(ALU)、控制单元、存储器等部分,能够执行各种运算和控制操作。

当计算机接收到输入数据后,CPU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并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处理。

例如,当我们使用计算机播放音乐时,CPU会将音频文件解码并发送给音频设备进行声音输出。

存储存储是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重要环节。

计算机通过存储器(如硬盘、内存)将输入数据、运算结果等信息保存下来,以便后续使用。

存储器有不同的层次和性能,如内存速度快但容量有限,硬盘容量大但读写速度相对较慢。

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会将需要频繁使用的数据存储在内存中,而将较少使用的数据存储在硬盘等外部存储设备中。

例如,当我们打开一个文档时,计算机会将文档文件从硬盘中读取到内存中进行处理。

输出输出是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最后一步。

计算机通过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扬声器)将处理结果转化为人类能够理解的形式进行展示。

输出设备能够将计算机处理后的数据转换为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输出。

例如,当我们使用计算机打印文档时,计算机会将文档的内容发送给打印机,打印机按照指定的格式打印纸质文档。

综上所述,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流程包括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四个环节。

通过输入设备将外界的数据输入计算机,通过CPU对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存储在存储器中,并通过输出设备将结果展示给用户。

计算机中的信息存储及输入和输出

计算机中的信息存储及输入和输出
要求同学们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不断到报刊杂志上收集资料,也可以在家里在家长的指导下上网收集以上资料,今后学习了上网及用计算机进行制作后,将要求同学们根据该题材用计算机制作后,在全班作一主题发言,优秀的素材将在校园网上供大家学习。
计算机中的信息存储及输入和输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信息存储最小单位“位”和计量单位B、KB、MB、GB及相互间的转换
(2)掌握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的概念及区别
(3)掌握内存中的ROM和RAM的特点及不同点
(4)掌握存储器的发展对人类信息存储及信息传播所起的作用
(5)从信息输入输出的角度,了解常见的数字化输入输出设备
教学重点:信息存储各单位间的转换;主要的输入输出设备
教学难点:内外存储器的区别;ROM与RAM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复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CPU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通过数字化信息,引出计算机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存储器。
二、新课
1、信息存储单元
由0和1构成的数字化信息引出信息的最小单位。
1、课堂练习
1)一张的软磁盘,可存放多少字节的信息?
答:*1024*1024≈1500000B
2)我们所用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本约有20万字,这张磁盘放得下吗?
答:200000*2=400000B,这张磁盘约可存放该课本的3倍多的文字容量。
(提问为什么要乘以2)
3)常用的输入和输出设备有哪些?
答:输入设备有键盘和鼠标。
存储容量:内存小,外存大。
断电后:内存RAM中的信息丢失,外存中的信息不丢失。
3、存储器的发展
内存的发展与应用的需要
硬盘的发展与应用的需要
4、输入和输出设备

基本数据类型及数据的输入输出

基本数据类型及数据的输入输出

数据输入
在编程中,我们经常需要从用户那里获取数据。可以使用scanf函数从用户那里接收输入,并将其存储 在变量中。
数据输出
在C语言中,我们可以使用printf函数将数据输出到屏幕上。通过格式化字符 串,我们可以控制输出的样式和格式。
基本数据类型及数据的输 入输出
在编程中,了解基本数据类型是非常重要的。本节将介绍整型、浮点型、字 符型和布尔型数据,以及如何进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基本数据类型概述
在编程中,基本数据类型用于存储不同种类的数据。在C语言中,常见的基本数据类
整型数据类型用于存储整数值。在C语言中,常见的整型数据类型有int、 short和long。
浮点数据类型
浮点数据类型用于存储带有小数部分的数值。在C语言中,常见的浮点数据类型有float和double。
字符数据类型
字符数据类型用于存储单个字符。在C语言中,字符数据类型用char表示。
布尔数据类型
布尔数据类型用于存储真或假的值。在C语言中,布尔数据类型用int表示,其 中0表示假,非零的整数表示真。

简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简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简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是指计算机进行运算和处理任务的基本原理。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可以总结为四个主要步骤:输入、存储、处理和输出。

输入是指将外部数据和命令导入计算机中。

一般来说,输入设备可以是键盘、鼠标、触摸屏等,用于输入各种类型的数据,而输入的指令则可以来自于软件或存储介质。

存储是指将输入的数据和程序保存在计算机的内存中,以便后续的处理。

内存通常包括主存储器(RAM)和辅助存储器
(例如硬盘、固态硬盘),其中主存储器具有较快的读写速度,但数据在断电时会丢失,而辅助存储器则可以长期保存数据。

处理是指计算机对输入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通过中央处理器(CPU)执行。

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它包括运算单元
和控制单元,分别负责数据的运算和指令的控制。

CPU根据
程序中的指令和数据,进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数据传送等操作。

输出是指将处理后的数据或计算结果发送到输出设备上,以供用户查看或接收。

常见的输出设备包括显示器、打印机、音频设备等。

输出设备将计算机处理的结果以用户可以理解的形式呈现出来。

总的来说,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输入设备接收外部数据和指令,然后将其存储于内存中,在CPU的处理下进行运算
和处理,最终将结果输出到输出设备上以供用户使用。

这个过程是计算机完成各种任务和功能的基础。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初步了解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初步了解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初步了解数据的存储和处理初中信息技术教案:初步了解数据的存储和处理导入部分:本节课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数据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对于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编程等方面都至关重要。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数据的存储方式以及如何处理数据。

1. 什么是数据?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可以用来记录和传递信息。

数据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等。

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通常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和处理。

2. 数据的存储方式数据的存储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1) 字符串(String):字符串是一系列字符的集合,用于表示文本信息。

我们可以使用引号将字符括起来,创建一个字符串变量。

(2) 数字(Number):数字是用来表示数值的数据类型。

可以用来进行计算、比较大小等操作。

数字可以是整数或者浮点数(带小数点的数值)。

(3) 列表(List):列表是一个有序的集合,可以包含多个元素。

列表中的元素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数据,例如字符串、数字等。

(4) 字典(Dictionary):字典是一种键值对的数据结构,其中每个元素由一个键和一个值组成。

可以根据键来查找对应的值。

(5) 元组(Tuple):元组是一个有序的不可变集合,元组中的元素可以是不同的数据类型。

和列表类似,但元组的元素不可修改。

3. 数据的处理处理数据是信息技术中的核心任务之一。

通过处理数据,我们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计算、分析、展示等操作。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数据处理操作:(1) 输入和输出:通过输入操作从用户获取数据,通过输出操作向用户展示结果。

例如,可以使用input函数获取用户输入的数据,使用print函数将结果输出到屏幕上。

(2) 算术运算:可以对数字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这些运算可以帮助我们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

(3) 字符串操作:字符串可以进行拼接、切片、替换等操作。

这些操作可以帮助我们提取和处理字符串中的信息。

(4) 列表操作:列表可以进行索引、切片、追加、插入等操作。

c语言输入输出缓冲区

c语言输入输出缓冲区

c语言输入输出缓冲区
在C语言中,输入输出缓冲区是用来存储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的
临时存储区域。

C语言中的标准输入流和标准输出流都有对应的缓冲区。

标准输
入流的缓冲区称为stdin缓冲区,标准输出流的缓冲区称为stdout
缓冲区。

输入缓冲区用于存储用户输入的数据,当用户输入数据时,数据
首先会被存储在输入缓冲区中,然后才会被读取。

对于标准输入
流(例如键盘输入),如果用户按下回车键,输入缓冲区中的内
容会被读取并处理。

输出缓冲区用于存储要输出到标准输出流的数据。

当程序打印数
据时,数据首先会被存储在输出缓冲区中,然后才会被输出到屏
幕或其他设备上。

输出缓冲区可以提高程序的效率,因为它可以
减少对输出设备的访问次数。

在C语言中,可以使用标准库函数来控制输入输出缓冲区的使用。

例如,使用fflush函数可以清空输出缓冲区,强制将缓冲区中的内容输出到屏幕上。

使用setvbuf函数可以设置缓冲区的大小和类型。

此外,C语言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缓冲区称为缓冲区流。

缓冲区流
是通过fopen函数打开的文件流,它使用缓冲区来提高对文件的读取和写入效率。

缓冲区流中的数据首先会被存储在缓冲区中,然
后才会被写入到文件或从文件中读取。

缓冲区流可以使用fflush函数来刷新缓冲区,将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到文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内存
在介绍数字的存储之前,我们要先来看一个东西,内存。事实上,随着大家以后编写程序的深入,大家会发现,我们编写程序的时候,最多的就是和内存打交道。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CPU就是计算机的大脑,所有的数据处理都是在CPU里面进行的。但是,CPU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总得有数据传到它那里,它才能进行处理吧,而究竟哪个部件负责将数据传给CPU呢?那就是内存。也就是说,我们的CPU总是从内存里面读取数据并进行操作的。比如说你要播放硬盘上的一部电影,那也是先将硬盘上的电影传入到了内存,然后再由我们的CPU进行操作的。
字面量
数值常量
整型常量
实型常量
字符常量
字符型常量
字符串常量
符号常量
#define标识符常量
①数值常量
首先我们来看数值常量,数值常量中分为整型常量和实型常量。虽然感觉很专业,但是事实上很简单,整型常量就是整数,当然这其中包含了正整数和负整数。而实型常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数。
实型常量和前面的实数表示方法一样,分为有小数形式和指数形式。
②字符型常量
简单来讲,就是一个字符,然后用单引号把它包裹起来
‘x’‘b’‘$’‘?’‘3’‘B’‘’
字符型常量还有一个知识点,那就是转义字符,这个有点类似于我们前面学习HTML时学习到的特殊字符。
\n
换行符
\t
水平制表符
\’
单引号
\”
双引号
\\
反斜杠
③字符串常量
字符串常量说白了就是>=两个字符,用双引号括起来
第3章_数据的存储与输入输出
1.什么是数据?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数据?
简单的来讲,数据就是有用的信息。例如,一首歌,一部电影,一篇文章,一个数字,这些都是数据。
2.数据与数据类型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数据类型?
数据类型就是对数据的分类。
3.数据存储
那我们的数据究竟是怎样存储到计算机里面的呢?电影,歌曲那些我们先不管,我们先来看一下最基本的数,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数字是怎么存储到计算机里面的。在学习数字在计算机里面怎么存储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两个知识点,那就是内存和进制。
例如:
'a'属于字符型常量用单引号括起来,"a"属于字符串常量用双引号括起来。
其次'a'占一个字节,"a"占两个字节。
字符串常量除了每个字符各占一个字节外,其字符串结束符'\0'也要占一个字节。
④符号常量
在C语言中,可以用一个标识符(复习前面标识符内容)来表示一个常量,说白了就是给常量去一个名字,以后只要输入这个名字就可以使用这个常量。
我们知道,所有的数据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当中的。一个位可以存放一个0或者一个1。那我们先来看一下一个字节能够存放的最大正整数。
如上图所示,一个字节有8位,每一位都是1的时候代表的是这个字节的最大值,也就是255。
每一位都是0的时候,就是这个字节的最小值,也就是0。
但是我们生活中的数字很多都是大于255的,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也很简单,一个字节装不下,我们就再拿一个字节来装,就像装西瓜一样,一个箱子装不下,就再拿一个箱子来放。如下图:
(具体用法如下图)
⑥二进制与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
二进制转十六进制
方法为:与二进制转八进制方法近似,八进制是取三合一,十六进制是取四合一。(注意事项,4位二进制转成十六进制是从右到左开始转换,不足时补0)。
(具体用法如下图)
十六进制转二进制
方法为:十六进制数通过除2取余法,得到二进制数,对每个十六进制为4个二进制,不足时在最左边补零。
补充知识:补码。
在计算机系统中,数值一律用补码来表示和存储。原因在于,使用补码,可以将符号位和数值域统一处理;同时,加法和减法也可以统一处理;正0和负0也得到统一。此外,补码与原码相互转换,其运算过程是相同的,不需要额外的硬件电路。
补码的计算:
●已知十进制求补码
① 正整数的二进制
除2取余,直至商为0,余数倒序排序,不够位数时,左边补0。
8.字符的存储
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数字还有文字。因为计算机是美国人发明的,所以最早只研究了英语中的26个字母怎么存储到计算机。
在计算机系统中保留一个字节的长度来表示常用的128个字母,将一个数据存储在一个字节中,这个0-127之间的数字用来表示常用的英文字符。
美国国家标准协会定义了一个ASCII码表,专门来表示计算机中字节存储的0-127之间的数字所对应的英文字符。
二进制转十进制
方法为:把二进制数按权展开、相加即得十进制数。
(具体用法如下图)
⑤二进制与八进制之间的转换
二进制转八进制
方法为:3位二进制数按权展开相加得到1位八进制数。(注意事项,3位二进制转成八进制是从右到左开始转换,不足时补0)。
(具体用法如下图)
八进制转成二进制
方法为:八进制数通过除2取余法,得到二进制数,对每个八进制为3个二进制,不足时在最左边补零。
5(十进制)→101(二进制)前面补0
0
0
0
0
0
1
0
1
-5(十进制)
先求对应的正整数的二进制,也就是5的二进制,为101(二进制)
然后所有位取反,末尾加1→010+1→011
前面位数不够,左边补1
1
1
1
1
1
0
1
1
接下来我们来由给出的补码求其十进制数
第一个:00000101
因为首位是0,代表是一个正整数,普通方法求即可
①二进制
什么叫做二进制,简单的说,就是逢二进一,目前的计算机全部都是采用的二进制系统。二进制中只有0和1,没有2这个数。为什么采用二进制呢?因为我们的二进制中每一位数都可以用任何具有两个稳定状态的元件来表示,所以二进制易于用电子方式来实现。
②八进制
逢八进一,所以没有8这个数字。八进制整常数必须以0开头作为八进制数的前缀。比如04,017等。八进制数通常是无符号数。
这样子就解决了我们正整数在内存中的存储问题。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正数,还有负数,那么负数又是怎么存储的呢?我们同样拿一个字节来举例子。
如果是一个有符号数,也就是正负数,那么就拿最高位来当作符号位。0表示正数,1表示负数。这样的话就少了一位来存数字,所以取值范围变为了-128~127。
如果超出了怎么办?超出了的话,就会又重新回到相反状态的最大值。例如我给给一个128,输出来的值会是-127,给一个-129,输出的值会是127。这里涉及到了补码的相关知识。
也就是说,例如我要将大写的A存储到计算机里面,事实上是存储的一个数字。我们通过上面的表可以看到,A对应的十进制数字是65。也就是说,计算机里面同样的一段二进制代码,根据你的解码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如果你按照数字来解码,那么这就是一个数字65,如果你要解码为一个字符,那么它就是A。
后来计算机从美国传到了欧洲,再从欧洲传到了亚洲,显然ASCII码表是不够用的。所以多了很多其他的编码表。
int用2字节表示,范围是-32768~32767;
long用4字节表示,范围是-2147483648~2147483647。
后来发展到32位操作系统:
int用4字节表示,与long相同。
目前的操作系统已发展到64位操作系统,但因程序编译工艺的不同,两者表现出不同的差别:
32位编译系统:int占4字节,与long相同。
C语言中的浮点数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实数。在C语言中,浮点数有两种表示形式:十进制小数形式和指数形式。
(1)十进制小数形式:由0-9和小数点组成
例如:0.0,25.0,5.789,0.13,5.0,300.,-267.823,.123等都是合法的实数。
注意点:必须要有小数点
(2)指数形式:由十进制数加阶码标志e或者E以及阶码(只能为整数,可以带符号)组成。
1
1
1
1
加1之后变为:
1
0
0
0
0
0
0
0
这个时候,由于首位为1,所以会被解释为一个负数,按照刚才的转化方法:取反末尾加1得到该负数的绝对值
10000000取反→01111111
1末尾加1→10000000→128(这是该负数的绝对值)→ -128
7.实数的存储
我们现实生活中除了整数,当然还有小数,数学里把小数称之为实数。
例如:2.1E5(等价于2.1*105)
3.7E-2(等价于3.7*10-2)
-2.8E-2(等价于-2.8*10-2)
以下几个实数是不合法的:
345(无小数点)
E7(E前面没有数字)
-5(既没有小数点也没有E)
53.-E3(负号的位置不对)
2.7E(E后面没有内容)
标准C允许浮点数使用后缀f或者F,来表示该数是一个浮点数。例如356f和356.是等价的。
例如下面的数都是合法的十六进制数:
0x1/*十进制为1*/
0xFF/*十进制为255*/
0xFFFF/*十进制为65535*/
④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
十进制转二进制
方法为:十进制数除2取余法,即十进制数除2,余数为权位上的数,得到的商值继续除2,依此步骤继续向下运算直到商为0为止。
(具体用法如下图)
9.数据类型
如果我要存储一个65,那么我们计算机是怎么区分这是数字的65还是字符A呢?事实上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提前告诉计算机我们要存储的数据类型。
数据类型不同,所占字节数也就不同,所占字节数不同,取值范围也就自然不一样。
注意点:在不同的编译器和硬件平台上,基本数据类型的大小以及能够表示的数据范围可能是不相同的。
定义的形式为:
#define标识符常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