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初中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

初中文言文中词的活用一、名词话用为动词1、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
“之”在这里是代词,它前面的的名词“蹄”活用为动词:踢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其中”前省略了介词“于”一鼓作气,公将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曹刿论战》先主器.之。
处处志之。
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桃花源记》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
(八下)《马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理相待。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如鸣珏环,心乐之。
乐:以……为乐。
(八下)《小石潭记》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2、名词后面带宾语,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鼓:弹奏冠.切云之崔嵬“冠”后面带宾语“切云之崔嵬”,活用为动词:戴3、同一名词跌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叠字,又不偏合、联合、复指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事”跌用,第一个名词“事”作动词:做,从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愿为市.鞍马。
妇抚儿乳.。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每至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八上)《三峡》皆披发文.身。
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八上)《观潮》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八下)《送东阳马生序》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八下)《醉翁亭记》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
《陈涉世家》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变或竹板打。
朝服衣冠,窥镜服:名词做动词,穿戴。
(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名词动用规律归纳

名词动用规律归纳摘要:在古代汉语中,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功能,具有动词词类的功能,这种现象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语法现象。
现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七种规律归纳如下,以方便古文教学。
关键词:名词;动词;名词动用一、名词、动词词类界定对于名词词类的界定,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首先从意义的角度给名词下了个定义:“凡实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
[1](p.20)后世的语法学著作也大都沿承马建忠先生的这种做法,从意义的角度定义名词,如:“凡一切事物的名字便是名词,名词是事物的名称”等等。
但是,朱德熙先生在《语法答问》中却不赞成上述观点,他认为“根据词的意义划分词类是行不通的,因为划分词类的目的是把语法性质相同或者相近的词归在一起,可是表示同类概念的词,语法性质并不一定相同。
所以,从意义的角度给名词下定义,是有一定缺点的,而最大的缺点是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很难把握事物的范围。
如:有形之物的名称是名词是大家公认的,问题主要产生在无形之物一类上,即无形之物包括不包括‘一切动作、性质、状态’等。
如果包括进去的话,一切动词、形容词也就都是表示无形之物的名词,即抽象名词了。
因此,从意义的角度划分词类,就导致抽象名词和动词、形容词的界限划分不清。
”[2](p.10)之后,吕叔湘先生认为:“有两个半东西可以作为语法分析的依据,功能和形态是两个,意义是半个。
由于汉语缺少发达的形态,因而在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往往难于根据单一的标准,而是常常要综合几方面的标准。
”[3](p.9 )吕叔湘先生的“两个半标准”作为界定词类的依据,是较全面的,他从词的意义、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和词的搭配三方面划分词类,是界定词类时采纳较多的观点。
所以,对名词的词类界定,需要综合名词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语法形态三因素考虑。
由此类推,对于动词的界定,也需要综合动词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语法形态三因素考虑。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规律

2016年4月号上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规律马百波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的词性和用法),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功能,具有动词词类的功能,这种现象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名词活用现象教学应注意以下情况。
一、独词句(1)毋妄言,族矣! (《项羽本纪》族:灭族)(2)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项羽本纪》左:往左走)说明:名词独立成句,表示与之相应的动作行为,即活用为动词。
二、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一个主谓词组,其中后一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智子疑邻》雨:下雨)(2)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缟素:穿孝服)说明:名词(或名词短语)与名词(或名词短语)只能组成新的名词短语。
在古汉语中当它们不能组成名词短语时,便出现两种情况: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短语;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前面的名词组成主谓短语。
三、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一个动宾词组,其中前一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限制)(2)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市:买)说明:两个名词连用,一般有四种关系:联合、偏正、主谓、动宾。
若非前两种关系,便是主谓或动宾,连用的名词其中一个活用作动词。
四、名词之后有一个表示人、物的代词(“之”“其”等),当“之”后面有语音停顿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1)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策:用鞭打)(2)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志:做标记)说明:名词不能带宾语,它带了代词宾语,就应该被视为活用为及物动词。
五、名词之前有疑问代词,也活用为动词(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龙:出现龙)(2)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市:买)六、名词之前有副词修饰,活用为动词 (1)大雪三日。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在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要正确理解和翻译古文,掌握这种规律非常重要。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般情况下,名词不会受到副词或助动词的限制。
但如果名词前有副词或助动词修饰,那么这个名词就会活用成动词。
例如,《劝学》中的“非能水也”中的“水”,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和“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所以它活用成动词,意思变成了“游水”。
再比如,《采草药》中的“草已芽”,因为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芽”也活用成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同样,《采草药》中的“未花时采”中的“花”,因为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也活用成动词,翻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另外,《采草药》中的“先芽”中的“芽”,因为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也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翻译后的意思是“先发芽”。
还有,《察今》中的“表”,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标记”,但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情况下,名词不能带宾语。
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就会活用作动词。
例如,《伶官传序》中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但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活用成动词,翻译为“用木匣子装”。
同样,《五人墓碑记》中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再比如,《鸿门宴》中的“目”,因为带了宾语“XXX”,所以活用成动词,翻译为“给XXX使眼色”。
还有,《察今》中的“法”,原本也是名词,但因为它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左右欲刃相如。
这句话中,“刃”被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应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有时,名词也会带补语,使其活用成动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原本它的意思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省略的介词“于”),但由于带了补语,所以应翻译为“驻军”。
辨识文言文名词作动词的用法

辨识文言文名词作动词的用法名词活用作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的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名词作动词的用法在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大家应掌握其活用知识,具备辨识这种活用的能力。
【技法点拨】1.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中的“市”,本义是名词“集市”,这里后带宾语“鞍马”,应该活用作动词“购买”。
2.名词放在“所”字后面,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中的“罾”,本义是名词“渔网”,这里用在“所”之后,意思为“用渔网捕”。
3.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狼不敢前”(《狼》)中的“前”,本义是名词“前方”,这里用在“不敢”之后,意思为“上前”。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受“稍稍”修饰,意思为“把……当客人”。
5.名词用“而”连接时,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进诚梯而下之”(《李愬雪夜入蔡州》)中的名词“梯”,用在连词“而”之前,与动词“下”连接,用作动词“拿梯子”。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本课中的“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句中的两个“军”后均省略了“于”,这里的两个“军”都活用为动词“驻军”。
【典题共享】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全部知识点,赶紧收藏啊!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全部知识点,赶紧收藏啊!☆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规律:(1)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②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上述几例中,“舍”后带了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寿”活用为动词“祝寿”。
(2)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如: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②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③藉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④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主谓关系,那么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王”即分别活用为动词“称王”。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动宾关系,那么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刑、藉、瓮、绳”都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杀、登记造册、用破瓮作、用草绳系”的意思。
(3)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置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例中,“罾、志、虏”本来都是名词,意思是“鱼网”、“志向”、“俘虏”,与“所”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捕捉”、“立志”、“虏获”。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汝幸而偶我。
(《与妻书》)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上述几例中,名词“偶、蹄、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为“嫁给、用脚踢、命名”。
(5)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敢、未”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②未果,寻病终。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法现象,指的是名词在句中充当动词的功能。
在古汉语中,名词具有接受动作或表示动作的能力,可以作为动词使用,称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转化为动词的形式:
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名词在形式上与动词类似。
名词转化为动词的形式通常有两种:一是加上动词的结构助词,如“以”、“得”、“为”等,用以构成动词短语;二是直接加上动词的后缀,如“-之”、“-于”等。
这样,名词就能够充当动词使用。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义: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语义上具有动词的意义。
在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常常表示动作、状态、行为等类似动词的意义。
如“言”、“说”、“问”、“求”等名词活用为动词时,表示说话、询问、请求等动作。
四、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应用领域: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古代语言中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文学创作中,名词活用为动词能够丰富表达方式,增加句子的变化,使句子更具表现力。
在医学、法律、军事等专业领域中,名词活用为动词能够达到更精确的表达,准确描绘出事物的特点。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一种语法现象,名词在句中具有动词的形式和义项,能够充当动词使用,并且在句法功能和应用领域上有广泛的应用。
这种现象不仅为古汉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名词活用作动词

文言文复习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几个公式古汉语里词类活用是有规律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包括使动、意动)的规律尤其明显。
一、“所”+名词=“所”+活用动词1、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2、父时为将……所友者以百数。
(《赵将括母》)二、副词+名词=副词+活用动词3、客初至,不冠不袜。
(《大铁椎传》)4、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梦溪笔谈采草药》)5、二月草已芽。
(同上)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三、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活用动词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8、武能网纺缴。
(《汉书苏武传》)9、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
(《复庵记》)10、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答韦重力论师道书》)11、左右欲刃相如。
12、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四、名词(前无动词)+介宾短语(后无动词)=活用动词+介宾短语13、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1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15、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柳毅传》)16、一狼洞(于)其中。
17、沛公军(于)霸上。
五、名词+“之”(后有语音停顿)=活用动词+“之”18、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梯接之。
19、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20、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六、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不组成名词短语而组成动宾短语)=活用动词+名词或名词短语赵。
22、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23、同舍生皆披绮绣……腰白玉之环。
七、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不组成名词短语而组成主谓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活用动词25、大楚兴,陈胜王。
26、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八、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组成主谓短语)=活用动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一月耳。
28、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练习:运用上面的公式,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动词(包括使动、意动)的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一、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
2.曾皙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同上)
4.民生涂炭。
(《三元里抗英》)
5.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 *
6.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7.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
#
8.瓮牖绳枢。
(同上)
9.老者衣帛食肉。
(《齐桓晋文之事》)
二、.副词修饰名词,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1 公将鼓之。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过秦论》
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
(《口技》)
4、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
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6、不蔓不枝。
(《爱莲说》)
'
7、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
(《狱中杂记》)
8、君子不齿。
(《师说》)
9、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
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11、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三、名词后跟有介宾短语或处所名词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介宾短语:刑于寡妻。
(《齐桓晋文之事》)
处所名词:秦伯素服郊次。
(《之战》)
·
练习题:译句释活用词语
1、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而卒葬之。
(《游褒禅山记》)*
2、风乎舞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之战》)
4、少年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
四、能愿动词带名词(或“后边的名词”)动用。
(能愿动词也叫助
动词)能愿动词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的词叫能愿动词。
这种词在古今汉语里也不过二十几个,常见的有:现代汉语中的:可以、能、能够、会、愿意、肯、敢、应该、当、要;文言文中的:可、能、愿、应、宜、当、欲。
1、狼不敢前。
(《狼》)
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左右皆靡。
(《廉颇蔺相如列传》)
&
4、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5、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伐檀》)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同上)
8、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吟留别》)
9、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
10、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五、一个名词通过“而”连接一个动词时,这个名词一般用如动词。
1、其疾病而死。
(《五人墓碑记》)
(
2、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促织》)
3、夫一人之死,去今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同1)
4、缇骑按剑而前曰。
(同上
5、儿涕而去。
(《促织》)
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
7、武夫力而拘诸原。
(《崤之战》)
8、[愈]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孟尝君]衣冠而见之。
(《冯谖客孟尝君》)
六、“所”字后边的名词用如动词。
{
1、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起义》)
2、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
七、要求带动词性名词充当主语或宾语时,这个名词要变为动词。
1、晋于是始墨。
(《崤之战》)
2、袍止响腾。
(《石钟山记》)
八、代词前边的名词用如动词。
1、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2、先主器之。
(《隆中对》)
>
九、名词后面含带补语
补语: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
(《促织》)
综合练习:译句解释名词动用的词
1.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
2.赵王之子侯者。
(《触龙说赵太后》)
3.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5.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
7.五十者可以衣帛。
(《寡人之于国也》)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
11.而后乃今年内将图南。
(《逍遥游》)
1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13.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逍遥游》)
14.过秦论(《过秦论》)
"
1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16.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
17.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
18.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
19.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20.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2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鸿门宴》)
22.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
23.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24.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
》
25.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门宴》)
2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27.吾师道也……(《师说》)
2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
29.君子不齿。
(《师说》)
30.其下圣人也远矣。
《师说》)
3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
3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阿房宫赋》)
3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阿房宫赋》)
3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
…
3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六国论》)
3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
37.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38.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
39.本其成败之迹。
(《伶官传序》)
40.而此独以钟名。
(《石钟山记》)
41.垣墙周庭。
(《项脊轩志》)
42.乳二世。
(《项脊轩志》)
43.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五人墓碑记》)44.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人墓碑记》)
45.其疾病而死。
(《五人墓碑记》)
46.缇骑按剑而前。
(《五人墓碑记》)
4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48.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
49.明烛天南。
(《登泰山记》)
50.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
51.未可明昭大号以绳天下之梅。
(《病梅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