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考察报告
西递宏村考察报告

西递宏村考察报告一、引言西递宏村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
宏村以其独特的古建筑风格和千年历史而闻名,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人员的关注。
本次考察旨在深入了解宏村的人文历史、建筑风格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为保护和传承宏村的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二、宏村的历史与文化宏村建于宋代,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宏村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其典型的徽派民居上,这些民居不仅精美绝伦,还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宏村的布局以“三长两短”为特点,即三条主干道和两条次干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格局。
另外,宏村的屋顶都采用四面坡瓦,使得整个村庄显得安定、庄重。
三、宏村的建筑风格宏村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徽派建筑的影响。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特点而闻名,包括檩条结构、青砖黑瓦、木雕石刻等。
宏村的民居大多采用木结构和砖砌墙体,给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感觉。
村庄内的建筑多以家族为单位,因此每座民居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风格。
四、宏村的生活状况宏村的居民以农耕为主,他们过着宁静而朴素的生活。
村民们在山间耕种,饲养家畜,并积极参与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如织锦、雕刻等。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原始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文化氛围,这也是宏村吸引游客的原因之一。
五、宏村的保护与传承宏村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保护与传承,以保留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
当地政府和居民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宏村的建筑和环境,如修复古建筑、修缮街道等。
此外,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和旅游推广,宏村的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宣传。
六、结论通过本次考察,我们对宏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宏村作为中国古村落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宏村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希望宏村的独特魅力能够被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注:以上文档仅供参考,具体内容以实际考察为准)。
信阳民俗调研报告

信阳民俗调研报告信阳位于中国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民俗是信阳人民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传统风俗和民间习惯的总称,反映了信阳人民的审美追求、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本次调研就信阳的民俗进行了深入了解和研究。
笔者首先来到信阳市区,考察了信阳的传统民居。
信阳的传统民居多为红砖砌筑,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令人赞叹。
传统民居一般都是木结构,屋顶以青瓦覆盖,底座则以青石垒砌。
外观上采用了各种吉祥纹样的雕刻和彩画,展示了信阳人民的审美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此外,信阳的传统民居还注意到室内的精致装饰,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美感。
接着,笔者深入了解信阳的民间音乐和舞蹈。
信阳人民热爱音乐和舞蹈,而且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形式。
在信阳的传统音乐中,多使用古琴、古筝等乐器,舞蹈则以腰鼓舞、秧歌舞等为主。
信阳的民间音乐和舞蹈既有阳刚之美,又有柔美之感,展示了信阳人民的热情和精神面貌。
在调研中发现,信阳的传统节日也是其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信阳的农历正月十五是信阳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在这一天,信阳的街道上人头攒动,鞭炮齐鸣,民众走街串巷,观灯、猜灯谜、舞龙舞狮,人们尽情庆祝。
此外,信阳的中秋节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民众在这一天会举办群众性活动,如赏月、品尝月饼等。
最后,笔者调研了信阳的传统婚礼习俗。
信阳的婚礼习俗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信阳,新娘出嫁要经过“出门费”,新郎需要向新娘家长交纳一定的礼金。
另外,信阳的婚礼通常会有丰盛的婚宴,宴席上会有各种传统美食。
婚礼上还会有一些传统仪式,如拜堂、敬茶等,这些仪式凝结了信阳人民对婚姻的祝福和期望。
通过这次调研,笔者对信阳的民俗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信阳的民俗凝结了信阳人民世世代代的智慧和劳动,是信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在文化传承的努力下,信阳的民俗将会继续发扬光大。
传统民居调研报告

传统民居调研报告传统民居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背景、建筑特点和传承情况,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
二、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掌握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和建筑特点。
2. 实地调查:选择多个地区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考察,对比研究传统民居的共同之处和差异性。
三、调研结果1. 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民居是中国古代居住建筑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根据调研,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南方多采用木结构,具有檐楼、卷棚等特点;北方多采用砖石结构,具有重檐并起的飞檐、雕花窗户等特点。
传统民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 建筑特点传统民居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和利用。
例如,南方民居的设计多考虑了雨水收集和利用,建有瓦檐和卷棚,以保证雨水顺利排出并便于生活用水。
北方民居则通过炕、火塘等设计来解决寒冷季节的取暖问题。
此外,传统民居还注重居住空间的划分和功能的合理安排,以符合居民的生活需求。
3. 保护与传承情况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传统民居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在一些地方,传统民居已被拆除或改建成商业用途,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
然而,也有一些地区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方面付出了较多的努力,例如修复和保护古建筑、开设传统民居博物馆等。
四、建议和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有以下建议和措施可供考虑:1. 政府支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经费支持和政策激励,鼓励个人和组织参与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
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相关法规,在保护传统民居方面加强监管和管理。
3. 教育宣传:开展传统民居文化的教育宣传活动,增加公众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4. 产业挖掘:通过发展相关旅游产业,将传统民居变成旅游景点,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
五、结论传统民居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川西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川西民居建筑考察报告1、川西古镇民居: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上里古镇。
2、川西藏寨:甲居蔵寨、梭坡碉楼3、成都:宽窄巷子、博物馆通过对川西古镇和川西藏寨的考察,重点了解川西古镇和川西藏寨的规划、建筑的空间结构布局、建筑材料、建筑细节、建筑装饰等等,并通过实地的考察与生活体验,充分了解建筑与当地自然条件、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比较川西民居和川西藏寨与中原民居的差异化并总结其特点。
10月24日从武汉出发10月25日到成都10月26日至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考察10月27-28日至上里古镇考察10月29-30日至新都桥,考察塔公寺、塔公草原等10月31-11月1、2日至甲居藏寨、梭坡碉楼考察11月3、4、5日到成都考察宽窄巷子、博物馆等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四川川西考察日记时间:20xx 年 10月24日地点:武汉——成都的火车上日记内容同学们背着或多或少的行李开始了这次川藏考察之旅,我们的第一站是成都。
面对需要乘坐十九个小时的火车,同学们除了兴奋之外没有任何的倦意。
下午4:50我们坐上了火车。
看着飞速倒退的景色,我才意识到真正的旅行开始了。
时间:20xx 年10月25日地点:成都锦里日记内容坐了n长时间的火车,中午我们到达了第一站——成都。
简单的休息之后,我们去了锦里,一个为清末明初的仿古建筑,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
青砖灰瓦,还有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创意小饰品,使锦里在保有古朴风格的同时增添了些许文艺气质。
成都印象——表面看似“陈旧”的城市,其实是这里的人对生活态度。
多一点对生活“悠闲”的享受,少一点对名利的追求。
时间:20xx 年10 月26 日地点:安仁古镇黄龙溪日记内容乘车早晨到达了黄龙溪古镇,这里清代风格的街肆建筑仍然保存完好。
青石板铺就的街面,木拄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
下午到达安仁古镇,始建于唐朝,现存的旧式街坊建筑多建子清末民初时期,尢以民国年间刘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建筑最多,风格中西式样结合,庄重、典雅、大方的各式院落,造就了安仁镇特殊的建筑风貌。
传统民居考察报告范文

传统民居考察报告范文一、考察背景为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我们特地前往中国某地进行了一次传统民居考察。
本次考察的目的是探究传统民居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
二、考察地点及条件我们选择了某地较为典型的传统民居村落作为考察地点。
该村落位于山间,四周群山环绕,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村落内建筑依山傍水,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的传统民居文化,我们在当地一家民宿进行了住宿,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
三、建筑特色及文化内涵1. 建筑结构该传统民居以“四合院”为基本布局,院内建筑主要是石砌的平房和木结构的楼房。
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分为正房、厢房、耳房和交房,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
房屋采用木柱、梁和斗栱进行支撑,屋顶采用悬山顶或歇山顶的形式,整体构造稳固耐用。
2. 建筑材料传统民居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石材和青砖。
木材主要用于搭建房屋的结构骨架,石材主要用于砌筑墙体和地基,青砖则用于砌筑屋顶和院墙。
这些天然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还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3. 艺术装饰传统民居的装饰多以木雕、砖雕、石雕为主,以及壁画和彩绘,这些精美的装饰艺术品反映了当地居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在我们的考察中,尤为留意到屋檐、门楣、柱头的各类装饰,这些栩栩如生的造型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图案,为传统民居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4. 生活空间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
四合院的封闭式布局使得家庭成员能够共同生活、共同作息,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
院内的客堂、厨房和卧室等空间布局合理,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注重了传统的礼仪和家风教育。
四、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在考察中,我们还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当地居民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比如早起锻炼,集体劳作等等。
婺源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婺源民居建筑考察报告考察地点:江西省婺源县考察时间:从2015年7月14日至7月23日考察过程:江西婺源,一个让建筑师,摄影师心向往之的地方,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传说中的“最美的乡村”,在这次民居建筑考察中,我们小组住宿在李坑,主要考察了大理坑。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该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
住宿几天下来,我们发现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大家评价这是婺源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在李坑,我觉得它自己的一番滋味,就是它最让人贴近生活。
它的人文气氛让人难忘.李坑,让我觉得如果说,婺源是一个绿色大公园那么李坑村就是一处绝妙的景致。
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遮天蔽地的古树,村中保持600余年的房屋有几十幢,风格鲜明,气势非凡。
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商第官第无不折射出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
一门四进士和四代一品更是先贤留与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理坑。
这个以“理”为名的村子是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
它建村于南宋初,自元代始,村子渐盛,科第蝉联,尤其在明代官宦屡出其村,他们显官在职之时或年老返乡之后,便致力于营造邸第,以耀祖光宗。
至今,以官邸宅第为主体的明清古建筑有130橦之多。
理坑与李坑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
是个美到让人视觉疲劳的地点。
我们主要对诒浴堂做了它的建筑考察,对理坑诒浴堂通过测量,调查,采访等方法对它做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建筑面积,房屋尺寸等等的测绘。
它是清代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宅地,厅堂梁枋全部用木雕装饰,梁枋之有雕刻精致的梁托,梁柱之间饰有木雕挂落,形象生动,雕工精细,前方大梁上雕刻“九世同居”。
左边上面是“满堂福”,下面是“三英战吕布”,右边上面是“九寿宫”下面是杨家将“穆桂英戏挑杨宗保”,人物栩栩如生,整个木雕图案突出“家和万事兴”这一主题。
古建筑考察报告

古建筑考察报告一、古建筑考察的缘起哎呀,古建筑考察可太有趣啦。
我呀,就是出于对那些古老建筑的好奇才参加这个考察的呢。
每次看到那些古建筑,就感觉像是在和古人对话一样。
我特别想知道以前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住的房子为啥要建成那样。
就比如说吧,我一直对那种四合院式的古建筑很着迷,觉得那里面肯定有好多故事。
二、考察的古建筑实例1. 寺庙建筑那寺庙可真是壮观。
从外面看,飞檐斗拱的,那屋檐翘起来的样子就像是鸟儿展翅欲飞。
寺庙的大门又高又大,一进去就能闻到那种淡淡的香火味。
里面的佛像庄严肃穆,周围的建筑布局也很有讲究呢。
柱子上还有精美的雕刻,那些雕刻的人物和图案栩栩如生,感觉都要从柱子上走下来似的。
2. 古老的民居古老民居也别有一番风味。
有些是那种木质结构的,走在木地板上还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好像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房子的窗户是那种镂空的木雕,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会在地上形成特别好看的光影图案。
而且这些民居的布局很注重家族关系,不同的房间有不同的功能,一家人在里面生活得井井有条。
三、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古建筑可不仅仅是一堆石头和木头搭起来的房子,它里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呢。
比如说建筑的朝向,很多古建筑都讲究坐北朝南,这可跟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象征着吉祥和顺应自然。
还有那些建筑上的装饰图案,像蝙蝠代表福,喜鹊代表喜,都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古建筑就像一本本活的史书,记录着当时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还有人们的审美观念。
四、考察的收获与感悟通过这次古建筑考察,我收获可多了。
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前觉得那些东西离自己很远,现在才知道就在这些古建筑里呢。
而且我还学会了欣赏古建筑的美,这种美不是那种表面的华丽,而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韵味。
我觉得我们年轻人应该多了解古建筑,保护古建筑,让这些历史的瑰宝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我以后有机会还要去考察更多的古建筑,去发现更多隐藏在其中的秘密。
婺源考察报告

婺源考察报告篇一:婺源民居建筑考察报告婺源民居建筑考察报告考察地点:江西省婺源县考察时间:从20年7月14日至7月23日考察过程:江西婺源,一个让建筑师,摄影师心向往之的地方,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传说中的“最美的乡村”,在这次民居建筑考察中,我们小组住宿在李坑,主要考察了大理坑。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该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
住宿几天下来,我们发现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大家评价这是婺源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在李坑,我觉得它自己的一番滋味,就是它最让人贴近生活。
它的人文气氛让人难忘.李坑,让我觉得如果说,婺源是一个绿色大公园那么李坑村就是一处绝妙的景致。
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遮天蔽地的古树,村中保持600余年的房屋有几十幢,风格鲜明,气势非凡。
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商第官第无不折射出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
一门四进士和四代一品更是先贤留与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理坑。
这个以“理”为名的村子是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
它建村于南宋初,自元代始,村子渐盛,科第蝉联,尤其在明代官宦屡出其村,他们显官在职之时或年老返乡之后,便致力于营造邸第,以耀祖光宗。
至今,以官邸宅第为主体的明清古建筑有130橦之多。
理坑与李坑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
是个美到让人视觉疲劳的地点。
我们主要对诒浴堂做了它的建筑考察,对理坑诒浴堂通过测量,调查,采访等方法对它做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建筑面积,房屋尺寸等等的测绘。
它是清代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宅地,厅堂梁枋全部用木雕装饰,梁枋之有雕刻精致的梁托,梁柱之间饰有木雕挂落,形象生动,雕工精细,前方大梁上雕刻“九世同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居考察报告篇一:传统民居考察艺术学院环境设计考察日记、报告书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实习地点:报告日期:环境设计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报告评分标准平时抽查考察日记进度三次,其中题意为40分,创新性为20分,论述要素为20分,结构为20分。
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成绩评定书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认识实习课程任务书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考察日记(1)篇二:湘南民居考察报告湘南民居考察报告——XX秋季写生考察报告考察时间:XX年11月21日—XX年11月27日考察地点:郴州板梁古村、耒阳周家大屋、衡山南岳大庙前言: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对各地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民俗文化的了解是专业所需,不但能丰富知识,开拓眼界而且考察各地域的文化所积累的见闻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积累专业灵感。
之于前几次的考察,这次我们的目标是对湘南民居的一个考察。
湖南南部的各系民居有着丰厚的历史故事。
记载了一个时期的建筑体系的形成与人文情怀。
代表了当时当地的设计审美观念。
这对于我们环艺学生来说,有许多非常值得吸收和学习的地方。
正文:这次考察我们第一站来到了郴州,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来到目的地板梁古村。
板梁古村荟萃了湘南的古风水文化和宗族文化。
是至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湘南古村落,它初建于宋末元初,强盛于明清时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全村同姓同宗,总人口2300余人,村民仍保持着原生态的民俗生活。
板梁风景秀丽、背靠象岭,面临溪水,山清水秀、视野开阔、小桥流水、曲径通幽。
古井、宝塔、石板路;青砖、黑瓦、古民居,是湘南民居的典型代表群。
进入村子,需要过一座石桥,这座桥叫接龙桥,是一座三孔九板跨度20米的石板桥,传说是将已走失的龙气接回来。
全桥是九块5米多长、60分公宽的天然整块大青石铺就,从青石板上的凹痕可见历史的久远。
据50岁以上老人讲以前桥下水很深,他们当年曾从桥面跳水嬉戏。
桥后方悬崖上有一栋,小巧而奇特的小楼,名曰“望夫楼”,登楼顶可望穿河溪和官道尽头。
传言板梁乃商埠之地,男子们多乘船顺溪水外出经商。
上去广东,下到长沙、江汉、江浙,夫去少则月余,多则数月难归。
商途遥远,风险难料,妇女们在家日夜担心,牵爱有加,遂早去龙泉寺烧香祈祷,暮上崖头注目观望,风雨无阻。
村中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店铺家居处处以石板路相连,分麻石街、青石街等,如将石街相连长有十数里!自古有“雨雪出门不湿鞋,设客五十(桌)不出村”之称。
足见当年繁华景象。
板梁村连片保存的古民居有300多栋,栋栋雕梁画栋、刻檐飘顶,集湖南建筑风格之大全。
各种石雕、砖雕样样齐全;人物、花鸟、山水栩栩如生,且栋与栋之间各不相同。
尤以下片原清三品官员刘绍苏建居、中片刘绍连建居雕刻齐全、保存完好、美不胜收,为湘南地方所少见。
一个图腾一个意境,一组雕刻一个故事,有待专家学者考究。
板梁村分上、中、下三大房系,每房建有两进约1000多平方米的古厅,奇怪的是建造数百年来从不生蜘蛛网,世上少见,是建材原因还是建筑设计值得研究。
板梁有10口甜水古井、泉水四季喷涌。
特别是上村头的“雷公泉”。
春雷震砸,泉水从石山下喷涌而出,出水量达每分钟10多立方米。
泉水流经三大厅的三个月亮塘,再环绕村庄而下,泉水冬暖夏凉,冬天村民洗用不冷,夏季炎热下溪冲澡纳凉,天旱之年也涌流不息。
水量之大湘南仅有,很具有开发价值。
由于时间关系,只走马与光影小巷里穿行,还是下一站是耒阳,大家徒步走了将近八公里的山路来到了周家大屋。
一路青山绿水,翠竹绕行。
东面倚山,西面临水,屋前古树参天,环境较为幽雅,是比较少见的大型的江南古建筑群。
周家大屋是一处研究古文化,古建筑工艺,人文历史的好去处。
周家大院坐落在耒阳市太义乡东坪村八组。
从陶洲圩逆河而上近八里路,在古树茂密,风景如画的耒河边,人们便能看到一栋古朴沉静的大宅子,那就是周家大院。
东面倚山,西面临水,屋前古树参天,环境较为幽雅,是比较少见的大型的江南古建筑群。
整座大院无论从色调风格都浑然一体,每个房顶都是雕梁画栋,从上依稀可以看到宝瓶、镜子、时钟、人物等图案。
这些经历了时光的木雕不像现在市面上的机器批量生产的木雕,每个图案,花纹都展现了绝美的民间艺术。
房檐下写着诸多情趣盎然的诗句。
栋上雕刻有龙凤蝙蝠、桃花、菊花、荷花、葵花等。
年过七旬的周老人告诉笔者,这里每间房子通风都好,而且很明亮,大院始建于清光绪16年(公元1890年),距今已有119年历史。
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共有48根木柱,大小房屋51间,鼎盛时期居住着180多人。
纵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被誉为我国湘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中的一颗明珠。
周家大院主人是周德植,这座大屋是他和妻沈氏云英率五子耗时三年建成,故又名“五美堂”。
周氏后裔在此生息繁衍,人才辈出。
悠悠耒水过柴门;翠竹掩映院落深。
阶前荷塘浮萍碎;小桥拱月水中横。
渔歌唱晚轻舟近;牧笛横吹烟岫明。
最后一站是衡山,去了南岳大庙。
南岳大庙是中国江南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江南第一庙”“南国故宫”之称,南岳大庙佛道共存,东侧为八个道观,西侧为八个佛寺,堪称我国寺庙一绝。
无论在建筑、石材、木雕、园艺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我们本专业借鉴学习的地方。
南岳大庙分为九进四重院落,四周围以红墙,角楼高耸,寿涧山泉,绕墙流注,颇似北京故宫风貌。
南岳大庙佛道共存,东侧为八个道观,西侧为八个佛寺,堪称我国寺庙一绝,这次我主要对寺庙的主要殿亭做了仔细观察,首先是御碑亭。
八角重檐攒篇三:婺源民居建筑考察报告婺源民居建筑考察报告考察地点:江西省婺源县考察时间:从XX年7月14日至7月23日考察过程:(原文来自:小草范文网:民居考察报告)江西婺源,一个让建筑师,摄影师心向往之的地方,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传说中的“最美的乡村”,在这次民居建筑考察中,我们小组住宿在李坑,主要考察了大理坑。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该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
住宿几天下来,我们发现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大家评价这是婺源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在李坑,我觉得它自己的一番滋味,就是它最让人贴近生活。
它的人文气氛让人难忘.李坑,让我觉得如果说,婺源是一个绿色大公园那么李坑村就是一处绝妙的景致。
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遮天蔽地的古树,村中保持600余年的房屋有几十幢,风格鲜明,气势非凡。
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商第官第无不折射出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
一门四进士和四代一品更是先贤留与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理坑。
这个以“理”为名的村子是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
它建村于南宋初,自元代始,村子渐盛,科第蝉联,尤其在明代官宦屡出其村,他们显官在职之时或年老返乡之后,便致力于营造邸第,以耀祖光宗。
至今,以官邸宅第为主体的明清古建筑有130橦之多。
理坑与李坑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
是个美到让人视觉疲劳的地点。
我们主要对诒浴堂做了它的建筑考察,对理坑诒浴堂通过测量,调查,采访等方法对它做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建筑面积,房屋尺寸等等的测绘。
它是清代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宅地,厅堂梁枋全部用木雕装饰,梁枋之有雕刻精致的梁托,梁柱之间饰有木雕挂落,形象生动,雕工精细,前方大梁上雕刻“九世同居”。
左边上面是“满堂福”,下面是“三英战吕布”,右边上面是“九寿宫”下面是杨家将“穆桂英戏挑杨宗保”,人物栩栩如生,整个木雕图案突出“家和万事兴”这一主题。
厅堂正上方照壁两旁门罩上雕有冰清玉洁的“冰梅图”,寓意“梅花香自苦寒来”,这里的商人是儒商,十分看重读书,经商的同时还不忘刻苦读书,提高文化修养。
听完老一辈的爷爷们讲完关于诒浴堂当年商人们的背景后,心里油然生出一份敬佩之情。
在这里,我们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拍照,2人测量,一人记录并现场画出草图,相互合作的非常协调,我主要负责拍照方面,从建筑的整体到房屋的屋顶,每一层的雕花,窗花,建筑结构,楼梯,走道都进行了全面拍摄,以备后期整理需要。
其他三个成员也很认真,都尽量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草图的清晰性,逻辑性。
小组合作,让我体会到了人多就是力量。
我们共花了7天时间对诒浴堂进行了测绘,时间紧迫,所以我们的时间也是不浪费,每一步都按照先前安排好的计划进行。
测绘的同时,还感受着浓郁的乡间村落的气息。
婺源,这里聚集着典型的徽派建筑群落,而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农村建筑的代表,通过这些天的了解调查学习后,对它的建筑群体格局特点做了以下的总结:1.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
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是齐刷刷的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站在村边山坡上俯瞰全村,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规划严整,排序井然。
2.依山傍水,翠微缭绕的自然美。
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
3.清雅简淡,因陋就简的朴素美。
以当地丰富的粘土、石灰、黟县青石、水杉为主要材料建筑的徽派民居构思精巧、造型别致、结实。
测绘和住宿的这些天,我们用心体验着这里的生活,这里的风土人情。
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穿行在这古老的高宅深巷间。
在这片山间小镇里,我们不仅仅见识到了这静美的乡村风貌,这里浓郁的乡村文化气息同样熏陶着我们,享有“书生之乡”的理坑,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的儒家理想,走进理坑,在这山间村落里难得充满如此的文化气息,“天官上卿”“尚书第”“司马第”“诒裕堂”等等这些理坑前辈伟人的宅邸时,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临走之时,大家都对婺源恋恋不舍。
通过这次婺源之行,不仅让我们一睹中国最美的乡村的惊艳,看到了青山碧水的田园风光、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以及恬淡闲适的乡村生活,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艺术素养,感受到了色彩与线条交织的魅力,让我们认识到了婺源的精神与灵魂,启迪我们在设计的路上走得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