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思考练习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1,你认为汉语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汉语之美,美在其音,美在其形,美在其意。
形神意兼备。
用词上,词藻可华丽,可朴实,可冗长,可精简,灵活万变,语感上,节奏韵律强,跌宕起伏,给人听觉享受,书写上,可一笔一划,可一气呵成,具有视觉冲击美,历史渊源上,中华文明上下5千年的进步离不开它。
音调,字体要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2,汉语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答:首先1 汉字使用人数目前世界第一. 2 汉字是联合国官方文字之一,所有文件必须翻译成汉字存档. 3 但是目前被用作官方文字最多的是英文. 4 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增强,学习汉语\汉字的外国人日渐增多。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
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要求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3,你认为汉语会走向拼音化道路吗?答:我觉得是不会的!汉字真的是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它的意义。
在中国,汉语拼音只是帮助学习汉字,降低汉字的学习难度,提高汉字的实际交际能力的一种工具。
建设汉语拼音并不是要汉字彻底拼音化。
我们应该强烈反对那些以汉字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为借口而要求汉字全盘西化的观点。
因为“现代文化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灭,传统文化将于现代文化并存”。
我们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性的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4,汉语繁体字将会取代简化字吗?答: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的繁体字回取消,而简化字回越来越流行的。
但是目前来看简体中文不会取代繁体字的。
但我想做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繁体字的。
简体字相比较繁体字,书写便捷;且学成简体字繁体字也可以无师自通,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繁体字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说,谁取代谁都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价值。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1樊迟、仲弓问仁2冯谖客孟尝君3容忍与自由4我的世界观5秋水6张中丞传后叙7婴宁8蒹葭9湘夫人10春江花月夜11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12秋兴八首13长恨歌14无题15苦恼16饮酒17赤壁赋18哭小弟19断魂枪樊迟、仲弓问仁练习题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附参考答案: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冯谖客孟尝君练习题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
大学语文思考练习题答案(精品文档)_共4页

《冯谖客孟尝君》一、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是自信的表现,那么形成他的这种自信的主客观原因何在?主观原因:冯谖不甘碌碌无为的用世精神和深谋远虑的卓越才能。
客观原因: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良好品质二、联系“毛遂自荐”、“伯乐相马”一类故事,试析实行“唯才是举”(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毛遂自荐,伯乐相马都是讲了人尽其才的问题。
而曹操的“唯才是举” 和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等主张都是为人才的“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这在当时,就是人才制度改革的大胆探索和尝试,是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较高境界。
在我们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各类大量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大胆探索,完善制度,形成一个科学合充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这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三、从择选、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积极的和消极的)。
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人生设计上考虑周全一些,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深谋远虑,才能使自己永远不处于危险的境地。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如果过多为将来打算,就容易使自己畏首畏尾,止步不前,失去创造力。
《容忍与自由》一、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想?胡适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是让人们看清楚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
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二、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为了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恶异的。
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三、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
(最新)-(最新)大学语文(本)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副本

一、齐桓晋文之事
1.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
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 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用“礼义” 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 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 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 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 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 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 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位置——亚洲,用“原是荒凉”意言其贫瘠与 凄凉且历史悠久。第四、五、六三句是进一步 暗示:这块土地及其生活在它上面的人民的长 久的不幸、苦难与悲哀。“野草茫茫”、“低 压的暗云”、“忧郁的森林”都象征着给这块 土地和人民带来灾难、不幸与悲哀的各种恶势 力;“呼啸着干燥的风”、“唱着单调的东流 的水”、“有无数埋藏的年代”意言其行为及 其带来的结果且已是漫长历史了。最后一句, 表达祖国、人民及其一切与诗人“我”的关系, 他们魂牵梦绕似的与“我”连在一起,实际上 是说诗人不法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牵挂,担 忧与关切之情。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 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二、冯谖客孟尝君
1.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是 自信的表现,那么形成他的这种自信的主 客观原因何在?
主观原因:冯谖不甘碌碌无为的用世精神 和深谋远虑的卓越才能。
客观原因: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 良好品质。
2.联系“毛遂自荐”、“伯乐相马”一类故事,试析 实行“唯才是举”(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龚 自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第一章:课后思考题1. 什么是语文?语文的学习目标有哪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研究并传播语言文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思维能力。
语文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1) 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字、词、句、篇章的基本规律和运用方法;(2) 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交际技能;(3) 培养文化素养,包括对语言文字背后文化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2. 语文学习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使他们能够准确、流利、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能够理解和解读各种类型的文本,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语文学习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也有助于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章:课后练习题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回答问题。
文言文:其目自立于文明,而于知识未可以不免矣,且目自礼法齐全者,未可以不免于戾也。
国之先事也,不可以不察也;臣之言也,不可以不察也。
古之既有将相帅,不可以不察也;今之或有将相帅,不可以不察也。
处理之谓也,不可以不察也。
虽察之言也,不可以不说也。
问题:根据文言文的内容,谈谈你对“不可以不察也”一句的理解。
答案: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可以理解“不可以不察也”一句是强调了察觉、观察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的察觉和观察,才能够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处理。
在文言文中,提到了“其目自立于文明,而于知识未可以不免矣”以及“国之先事也,不可以不察也”的句子,都是在强调察觉、观察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学语⽂”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学语⽂”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单元通古今之变《⼤同》(精读)1.阅读《墨⼦·尚同》,跟《⼤同》作⽐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同思想的⽐较》之类的⽂章。
或选读《⽼⼦》、《庄⼦》、《韩⾮⼦》等先秦诸⼦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的“同”是“同⼀”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者的内涵不⼀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公⽆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君主为服从的标准,⼈类⼜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
《墨⼦·经上》云:“同,异⽽俱于之⼀也。
……同,重体,合类。
”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
儒家要求⼈们⾃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庄⼦》、《韩⾮⼦》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字,与⼤同作⽐较。
⽬的在于通过⽐较,分析先秦诸⼦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答:这⼀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
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
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同》篇的艺术感染⼒除来⾃儒家⽤世的情感之外,还来⾃于⽂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法。
答:(1) 注意找出⽂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归”、“公”。
再如“礼”、“纪”、“⾥”、“知”、“起”。
再如“让”、“常”、“殃”、“康”。
先秦许多散⽂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章的⽂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
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势。
(3) ⽂章的开头安排⼀个孔⼦与⼦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使得⽂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情并茂的效果。
《大学语文》部分思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思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
再如“礼”、“纪”、“里”、“知”、“起”。
再如“让”、“常”、“殃”、“康”。
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
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结合《七月》将周代农民一年的劳动生活按时间顺序作一简要的概括。
答:正月:于耜、纳于凌阴二月:举趾农作、其蚤,献羔祭韭、播百谷三月:女子求柔桑、采蘩;条桑,伐远扬四月:无五月:无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食瓜八月:(采)萑苇、载绩、其获、剥枣、断壶九月:授衣、叔苴、采荼薪樗、筑场圃十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获稻、为春酒、纳禾稼、农夫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乘屋、涤场。
飨酒、杀羔羊,跻彼公堂十一月:于貉,取狐狸为裘十二月:其同,载缵武功、凿冰(注:均用夏历标示。
)你觉得《七月》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劳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变化?答:(1)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2)为公子裳,为公子裘,食我农夫(喜悦);(3)嗟我农夫,上入执宫功(忧虑);(4)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满足)。
对诗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看法认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近代以来学者提出这句是指身为奴隶的采桑女内心伤悲,害怕被贵族公子强行娶走。
你觉得哪种理解更为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答:此题分歧产生于“殆”字解释的不同。
“殆”解释为“始”,是传统的训诂,即指将要发生的事,是自己所愿望;近代以来将“殆”解释为“只怕”。
传统的说法以郑《笺》为代表,近代解释以郭沫若为代表。
大学语文书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书后思考题答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在课本的末尾给出一些思考题,并鼓励学生自行思考并回答。
这些思考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回答一些大学语文书后的思考题,并提供相应的解释和例子。
1.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唐诗中的“花”和“水”在比喻什么?这句唐诗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其中“花”比喻人的一生,而“水”则比喻时间的流逝。
作者通过描绘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景象,表达了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主题。
人们如同花朵随风飘落一般,终将离世;而时间也像水流一样,不可遏止地流逝。
这样的比喻使得人们对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2. 在古文《咏鹅》中,鹅的事物描写反映了怎样的审美价值观?在《咏鹅》这篇古文中,鹅的事物描写反映了“简朴”和“质朴”的审美价值观。
文中描写的鹅并不华丽,但它却具备了天然和真诚的特征。
与绚丽多彩的孔雀不同,鹅只是普通的白色,但正因为这样的朴素,它才显得纯粹和美丽。
这里的审美价值观强调了对真实、朴实和纯洁的赞美,而非外表华丽的虚饰。
3. 现代文中经常用“大提琴声”形容深情的音乐,这是源于哪一个古代诗人的作品?现代文中用“大提琴声”形容深情的音乐源于唐代诗人李贺的《长恨歌》。
这首古代长诗中有一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中“大提琴声”一词形容了金络脑的声音,展现了激情和深情的音乐韵律。
这样的描述方式运用了对比和隐喻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情感冲击。
4. 古代文人为何常以自然景物为表达情感的载体?古代文人常以自然景物为表达情感的载体,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自然景物客观存在,并且人们对其有着共同的感知和意义。
通过借用自然景物,作品能够迅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理解。
其次,自然景物具备了独特的美感和象征意义,能够与人的情感产生契合和辩证关系。
借助自然景物描写来表现内心情感,使作品既具有美感,又能够更深入地探讨情感和人生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复习题参考答案《冯谖客孟尝君》一、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是自信的表现,那么形成他的这种自信的主客观原因何在?主观原因:冯谖不甘碌碌无为的用世精神和深谋远虑的卓越才能。
客观原因: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良好品质二、联系“毛遂自荐”、“伯乐相马”一类故事,试析实行“唯才是举”(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毛遂自荐,伯乐相马都是讲了人尽其才的问题。
而曹操的“唯才是举”和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等主张都是为人才的“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这在当时,就是人才制度改革的大胆探索和尝试,是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较高境界。
在我们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各类大量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大胆探索,完善制度,形成一个科学合充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这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三、从择选、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积极的和消极的)。
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人生设计上考虑周全一些,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深谋远虑,才能使自己永远不处于危险的境地。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如果过多为将来打算,就容易使自己畏首畏尾,止步不前,失去创造力。
《容忍与自由》一、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想?胡适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是让人们看清楚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
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二、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为了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恶异的。
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三、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
他所说的容忍主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他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
《赞美》一、本诗表现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内心情感?这些情感怎样构成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庄严宣告?交织的复杂情感。
这些民族情感,通过对一组组的意象群客观冷峻的描写,得以飞升,构成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庄严宣告。
二、试析本诗中的农民形象塑造。
诗人采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抓住生活化的细节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吃苦耐劳、坚强不屈、勇于牺牲、无怨无悔的充分体现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农民形象。
又运用超越时空的抽象性语言将个体形象提高到普遍性与群体形象的高度,使一个具体的农夫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主体形象的象征。
三、此诗与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写了中华民族和祖国的命运,但作者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诗中的形象和情感有何异同之处?二者都选择了众多的意象组成意象群象征祖国的命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择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等意象和意象群来代表祖国不同阶段的历史。
《赞美》则用乌鸦的声音、干燥的风、低压的暗云、埋藏的年代等看似祖国大地上的实景,隐喻着民族命运的衰败、不祥和诗人对民族生存环境险恶的认知,尤其注重对现实生活中的具象进行准确的提炼,使之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定格。
比如塑造了一个具体的农民的形象。
《张中丞传后叙》一、体会并说明本文记叙与议论并重的特色。
(见教材99页)二、韩愈写作本文的起因是什么?主要意图是什么?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起兵叛变,长安危急,玄宗西避蜀中,各军则迁延不进。
面对这种形势,张巡与许远合守睢阳,孤军奋战,以少击众,扼其咽喉,坚持一年之久,力挫叛军锐气,屏蔽了朝廷财赋主要来源的江淮地区,为以后官军全面反攻、收复失地创造了有利时机和条件。
最后终因敌强己弱、粮尽援绝而城破身死,他们的英勇气概和历史功绩,深受后世称仰。
乱平以后,朝中有人利用张巡、许远后代的幼稚无知,竭力散布许远降贼有罪的谣言,制造破坏国家统一的舆论,为割据势力张目。
韩愈对此十分愤慨,为说明事实真相,驳斥小人的谬论,他写下本文,以弘扬正气,打击邪恶。
三、具体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见教材99页)本文几个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光彩照人,这主要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
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张巡的好学、记忆力超人和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都是文中的精彩片断。
其次,作者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之从容镇定、博闻强识、视死如归,许远之宽厚谦和、甘心让贤,南霁云之忠勇刚烈、嫉恶如仇,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此外,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也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拣麦穗》一、本文歌颂了怎样的感情?在当时,作者为什么要歌颂这种感情?本文歌颂了人与人之间那种真至善至美的爱,卖灶糖的老汉对小女孩的爱纯朴、真挚,不求回报。
小女孩对卖灶糖的老汉十分依恋,像对亲爷爷一样。
作者之所以要歌颂这种感情与她关注女性心灵天地、关注女性现实命运的创作风格有关,也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关。
二、本文的开头先述说拣麦穗姑娘丢失的“美丽的梦”,这与后面所写的故事有什么关系?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
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
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
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三、找出文中人物对话描写成功的地方,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我要天天吃灶糖哩!”“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这些对话将小女孩的天真无邪和老汉纯朴、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征刻画得非常鲜明。
〈婴宁〉一、请就上述三种解读发表自己的看法。
(见教材167页)二、作品中是怎样描写婴宁“笑”的音容姿态的?“笑容可掬”、“笑语自去”、“含笑拈花而入”、“隐有笑声”、“嗤嗤笑不已”、“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狂笑欲堕”、“且下且笑”、“女笑又作”、“微笑而止”、“浓笑不顾”、“极力忍笑”、“孜孜憨笑”、“笑处嫣然”、“笑极不能俯仰”、“一笑即解”、“不避而笑”、“见人辄笑”……三、作品中是怎样描写围绕着婴宁的鲜花的?这些笔墨艺术效果如何?婴宁生长在花的世界里,她手里总是拿着花,她爱种花养花,她的言行几乎都与花相关。
人与花相映相照,处处充满浓郁的象征意味四、有兴趣者,可把《聊斋志异·小翠》与本篇对照来读,比较二者在情节与人物上的相似处。
〈断魂枪〉一、作者刻画沙子龙这个形象对表现作品的主题有何意义?作品通过沙子龙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作者的矛盾心理,从而深化了主题。
二、从王三胜和孙老者的身上,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内容?王三胜争强好胜,性格外露,以利己为待人处世之道。
王三胜的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湖艺人性格上的弱点,投射着老舍对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民劣根性痼疾的嘲讽。
孙老者的形象显现了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发扬光大的光点亮色。
塑造人物善用对比和烘托手法擅长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肖像、对话和动作比喻奇异而又妥帖〈公寓生活记趣〉(见教材185)一、本文的艺术特色,是否就是那种“无技巧的技巧”的体现?你感觉如何?(见教材185)二、你能从文中摘出作者非世俗化的、带有贵族气的句子吗?谈谈你的感想。
三、试写一篇千字左右的日常生活小景文章,请同学们看看,或许对你会很有帮助。
《苦恼》一、马车夫姚纳为什么要再三对别人、甚至对小母马叙说他儿子死了的事?老马夫姚纳想向别人倾诉失去儿子的痛苦,然而那么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
二、小说是怎样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作对比的?这样对比有何作用?文中姚纳先后四次想向军人、三个青年、扫院子的仆人与年轻马夫诉说苦恼,但这些人对他都漠不关心。
最后他来到小母马跟前,小母马不仅听着“他的倾诉”,而且还“闻闻主人的手”。
马有情而人无情,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一对比,更能引起读者对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世态炎凉的颤栗,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憎恶。
三、本文的人物对话描写有什么特色?对塑造人物形象起了什么作用?小说的对话描写精当简练,能反映出人物在特定环境、场合中的性格特征与心理活动。
姚纳与军人及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的对话,不仅深刻揭示了军人与三个青年的自私自利、麻木不仁,而且也反映了姚纳内心深处极度苦闷的情绪。
四、举例说明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所起的作用。
(自己总结)《蒹葭》一、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中心意象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伊人”象征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二、以《蒹葭》为例,请谈谈你对诗歌中存在的“朦胧美”有何看法。
(自己总结)“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
《翠翠》一、试分析翠翠与爷爷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翠翠是个美丽多情、天真可爱的少女。
她与爷爷在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不贪财,不羡贵,不嫌贫,不偷懒,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
职守,对女儿、外孙女有着挚爱。
二、本文在环境描写方面有何特点?与沈从文作品的整体风格有何联系?本文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湘西地方色彩的描写,清澈见底的溪流,攀引缆索的渡船,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青翠逼人的竹篁中黄鸟的鸣叫声,五月端阳的划龙船……组成了一幅风景独特的乡村风俗画。
沈从文的作品,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
本文的语言,有着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
充满了泥土气息,质朴之中蕴藉着深厚。
〈春江花月夜〉一、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哀而不伤”,请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却“哀而不伤”,并不颓废与绝望,正是由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到了一种欣慰。
二、“月光”是否是全诗的灵魂?为什么?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讲,月亮都是控引全诗笔墨运行的轴心,是统领全篇的灵魂。
三、本诗哪些地方用了暗示手法?白云、月亮的移动、鸿雁、鱼龙等〈看蒙娜丽莎看〉一、以眼神和微笑描绘女性的美和人性的魅力是文学艺术常常采用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