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描写景物 写作技巧

合集下载

写作的学习心得:学习“虚实结合”的状物手法

写作的学习心得:学习“虚实结合”的状物手法

写作的学习心得:学习“虚实结合”的状物手法:在写作中,状物手法是非常重要,下面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学习“虚实结合”的状物手法》这篇文章!学习“虚实结合”的状物手法【训练点】学习“虚实结合”的状物手法“实”是指现实中存在的实景境,是可以通过眼睛、耳朵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虚”是通过作者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便能将眼前的景与想象的景结合起来,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名篇1】《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文章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

下面是摘自《春》的一个片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作者链接: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有《匆匆》、《春》、《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伦敦杂记》等。

【挖掘学点】眼见为实,心想为虚上期“温老师作文吧”中的文章中提到观察的角度,可以远观,可以近赏。

无论是远看到的还是近处看到的,都是“眼见为实”,这些部分就是实写。

单纯实写所写的景物不够鲜活,如果在实写的过程中不断加入自己的联想,你就会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的美景。

上面的片段中实写的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由此作者联想到他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情景热闹,联想到树上结满果子的丰收情景,联想到花儿“争相斗妍”,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

虚虚实实,真是一首美妙的春的赞歌!名篇2】《济南的冬天》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下面是摘自《济南的冬天》的一个片段:下雪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虚笔和实笔写作文结合的好处

虚笔和实笔写作文结合的好处

虚笔和实笔写作文结合的好处虚实结合是经常用到的一种写作技法,使用它,往往会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下面举例说明:1、“依稀中,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草原,有一个女孩,她那随风飘动的衣襟,犹如系在草原上的飘带……”这样的结尾段,就把“思念”这一抽象化的情感化作子商的影像,既整体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起著了言已尽而难以忘怀无尽的整体表现效果,又重现了女孩美丽的形象。

并使文章生动、迷人、富于灵气。

2、“妈妈的爱,为我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我踏着它走向幸福、美好……”妈妈的爱,就是抽象化的,文章用具体内容形象的事物“美丽的彩虹桥”,去整体表现抽象化的爱,就是化虚为虚的读法。

这样,就剥夺了妈妈的快乐以迷人的形象美感,并由此顺势关联了“挥着它迈向美好、幸福”意象,并使中心独特、深刻;并使结尾段迷人、形象。

扩展资料:利害融合读法中的惹来虚实:举例说明:“我全天都束缚在数字与abc之间,一个人坐在桌子前,看着数学书上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数字,脑袋都大了。

此时,一阵微风将我吹回童年时光,那时多么快乐呀!和小伙伴们在蓝天白云下玩耍,在绿草上、野花旁平躺。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翁,将我们带到软绵绵的白云上,七彩缤纷的彩虹上。

”此段中,写下自学的困惑、受到束缚就是叙事,忆童年的民主自由、欢乐就是写下虚。

“一阵微风”精妙的惹来虚实,构成对照,凸现效果猛烈,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利害融合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有何重要作用?关于利害的关键促进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五音》中说道得很独到:“文章非实无法阐释义理,非虚无法飞舞神情,故利害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非常有限,诗人寻求利害融合,利害天道,趣味、诗韵俱存,并使其内涵多样,外延无边。

如唐杜甫的《言官军交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看妻子恨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为从巴峡穿巫峡,便之下襄阳向洛阳。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_写作技巧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_写作技巧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_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描写景物作者/ 宋红艳在写作记叙文时,时常需要描写景物。

景物描写同学们一般都会,但是很难写得生动感人。

我们都知道,景物描写的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也就是在描写景物时,把作者的主观感情融人到客观景物之中,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但写出可触可感的客观实景,而且把景物写得充满情意,这样的景物描写才能达到生动感人的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就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所谓“实”,指对客观实景进行描写;所谓“虚”,指对人的情感态度进行描写;所谓“虚实结合”,就是对景物进行“情景交融”式的描写。

只有虚实结合,才能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有诗意,有特色,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进行景物描写时,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我们可以进行联想或想象。

具体写作时可侧重联想,也可侧重想象,或二者兼而有之。

如: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竞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

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

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看一份薄薄的寂寞。

在众鸟的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呜声,竞有些不可捉摸了。

真的是鹧鸪吗?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

“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

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嚼嚼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

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

——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郭枫《空山鸟语》郭枫的《空山鸟语》是一篇颇受称道的经典美文,其写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段描写就是如此。

【写作技巧】 描写景物的「五个结合」

【写作技巧】   描写景物的「五个结合」

描写景物的「五个结合」一、“定”要与“移”结合人们观察、描写景物往往处在一个“定点”的位置来进行,而这是远远不够的。

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即使表现同一事物,立足点、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

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迥然不同的景物就会扑面而来,千姿百态的景象就会呈现在面前。

因此,这就需要把定点与移动观察结合起来。

如何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呢?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

其次在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和不同的角度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

如作家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点到移步换景,即从城内写到城外山村雪后的景色,在不同的观察点,描写了济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

写城内又从不同角度,即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

这样济南美景的整体感就凸现出来了,这就生动形象地再现出冬天济南“温晴”的特点。

二、“虚”要与“实”结合“实”景即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现实之景。

“虚”景即指未出现之景,也就是联想、想象之景。

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出已逝之景,未来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

虚实结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同时达到深远境界。

因此,在“实写”之时,要适当进行“虚写”。

比如:《雨中》一文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

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

作者由眼前的“马路”、“车辆”,联想到“绸带”、“小船”,这种虚实相间,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

再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彷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这种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

三、“动”要与“静”结合静景和动景是客观存在的。

高山、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往往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聚散的云彩,风雨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和小草等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

虚实结合及其作用与示例分析

虚实结合及其作用与示例分析

虚实结合及其作用与示例分析
1.虚实结合:
(1)特点:把抽象的叙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2)作用: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内涵丰富。

示例分析: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分析: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写登山所见,引发感想。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示例与分析: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分析: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写登山所见,引发感想。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几句采用动静结合写诗人眼前之景,以实写描绘诗人眼前壮阔景,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由眼前之景产生奇特想像,用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胸怀。

充实了文章内容,使诗歌内涵更丰富。

形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_写作技巧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_写作技巧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_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描写景物作者/ 宋红艳在写作记叙文时,时常需要描写景物。

景物描写同学们一般都会,但是很难写得生动感人。

我们都知道,景物描写的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也就是在描写景物时,把作者的主观感情融人到客观景物之中,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但写出可触可感的客观实景,而且把景物写得充满情意,这样的景物描写才能达到生动感人的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就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所谓“实”,指对客观实景进行描写;所谓“虚”,指对人的情感态度进行描写;所谓“虚实结合”,就是对景物进行“情景交融”式的描写。

只有虚实结合,才能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有诗意,有特色,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进行景物描写时,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我们可以进行联想或想象。

具体写作时可侧重联想,也可侧重想象,或二者兼而有之。

如: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竞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

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

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看一份薄薄的寂寞。

在众鸟的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呜声,竞有些不可捉摸了。

真的是鹧鸪吗?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

“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

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嚼嚼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

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

——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郭枫《空山鸟语》郭枫的《空山鸟语》是一篇颇受称道的经典美文,其写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段描写就是如此。

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首先,虚实结合可以用来描绘细节,使写作更加生动。

比如,当我们
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散文时,我们可以通过虚无缥缈的描写来增强对自然
景色的感受。

例如,“远处的群山似乎在云雾的掩映下隐约可见,就像是
一块蓝绿色的画布,被轻柔的云彩所包围。

”这样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一
个梦幻般的印象,增加了文字的吸引力。

同样的,当我们写一个人物时,
我们可以通过虚构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她的眉宇间好像镶嵌
着一颗明亮的星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这种描写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使读者更加想要了解她。

总之,虚实结合是一种运用广泛且多样化的修辞手法。

通过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和阐述观点,虚实结合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作品
的感染力。

在我们的写作中,虚实结合的运用可以让读者更容易被我们的
文字吸引,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我们
可以通过学习和应用虚实结合手法,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记叙文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记叙文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记叙文虚实结合是写作中一种非常有用的技巧,可以描写出极为生动的景物,让读者能够真心实感地感受到它的美丽、神奇和神秘。

在记叙文中增添虚实结合描写技巧可以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也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接下来我就来详细阐述一下虚实结合描写景物记叙文的方法。

首先,虚实结合是将现实存在的事物和一些虚构的意象结合起来描写的技巧。

例如,在描写一片树林的时候,我们可以以树木、土地为现实存在的基础,但在写作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想象力来添加一些更为细致的描写。

我们可以通过添加一些不存在的、理想的场景、景色或情境来增加景物的吸引力和神秘感,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同时,在虚实结合的技巧中,可以加入更多的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等,让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且易于读者理解。

其次,一篇好的记叙文需要有一个好的开头。

在描述景物时,我们可以从普通的描述(如天空高远、山峰险峻等)开始,通过虚实结合描写技巧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对文中事物的感受。

例如,我们可以用一些虚构手法描写天空“天空像一条洁白的丝绸那样承载着一个世界的美”,这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天空的美。

在描述山峰时,“山峰像一个巨人,挺直着身子,站在高空中俯视着世界,强大而威严”。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我们对于山的感受更加深刻,让我们感觉到山峰是无穷无尽的,给了我们心灵上一种强大和安慰。

然后,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在文字中刻画出一些具体的细节,从而增强读者对景物的真切感受,从而提高阅读过程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描写一朵花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描写其外形,而后可以描写花的香气、柔软的花瓣,让读者更加真的感受到花的美。

在此之后,我们可以描写它的生长环境、花的开放过程、或者它的习性等等,从而让读者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花的美妙和神秘。

最后,在虚实结合描写景物记叙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语言表达的巧妙性。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反复出现的词汇、情感激烈的描述、或者一些独一无二的语言,从而增加写作的吸引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进行景物描写时, 从修辞方法上的角度说, 可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尤其是运用拟
人、比喻的方法。如:
今天我去访问伤兵。满天低垂着湿润欲滴的云,时时像是忍着眼泪的样子,竟或有一阵 雨丝,追着飒飒的秋风扑上你的脸,但立刻又戛然停止,像不屑哭泣似的。江水和天空像是 一双愁容相对的朋友,带着沉痛的忧郁,和暗淡无光的灰色。 横卧在江天之间的绿洲,也觉
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
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 的铁锁!
――董滇宁《江南雨巷》
文段的前半部分是对江南小巷的实景描写, 后半部分对蓝衣少女的描写, 属于虚写,运 用了想象的方式,在实景描写的基础上,作这样的想象是合理的,八角的古井”蓝衣少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写作技巧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
作者/宋红艳
在写作记叙文时,时常需要描写景物。 景物描写同学们一般都会,但是很难写得生动感
人。我们都知道,景物描写的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也就是在描写景物时,把作者的主观感
情融人到客观景物之中,所谓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不但写出可触可感的客
观实景,而且把景物写得充满情意,这样的景物描写才能达到生动感人的效果。为了达到上
思维方式,那缥缈的鹧鸪的鸣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作者由此联想到江南” 的 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长檐飞角的小街”江畔的落日…奔驰在石板路上嚼嚼的马蹄 声”。这种联想实际上含蓄抒发了身处海角孤岛”上的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正是这
种融入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使得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再如:
女”极粗的衣槌”这些想象中的景、人、物更加显出江南雨巷的幽远空漾,令人神往。
再看这段描写: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
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一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 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 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
前文《绿》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如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 ”像少妇拖着
的裙幅”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涂了 ‘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宛然 一块温润的碧玉”等等,从不同角度细腻描写梅雨,潭独特美好的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
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渣滓,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只清清的一色一一但你却看 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 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
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
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凡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儿;忙碌着的小二, 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
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写作技巧)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
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
奔驰在石板路上嚼嚼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
――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郭枫《空山鸟语》
郭枫的《空山鸟语》是一篇颇受称道的经典美文, 其写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在 描写景物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段描写就是如此。 在文段的后半部分就运用了联想的
忽远,那缥缈的呜声,竞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吗?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 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 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 世界。 咕一一咕一一”,我回到了江南;咕一一咕一一”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
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一一咕一一”
述效果,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就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所谓 实”,指对客观实景进行描写;所谓虚”,指对人的情感态度进行描写;所谓 虚
实结合”,就是对景物进行 情景交融”式的描写。只有虚实结合,才能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 有诗意,有特色,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进行景物描写时,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我们可以进行联想或想象。具体写作时可侧重 联想,也可侧重想象,或二者兼而有之。如:
的鲜润呀。一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 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 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 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
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
朱自清《绿》
过午之后, 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竞灵空得如 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去制造秋日的奥秘
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看一份薄薄的 寂寞。在众鸟的默默之中,咕一一咕一一”,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 忽续、忽近、
得很无味,收去了它的颜色。
——方令孺《古城的呻吟》
这段描写写到了阴云、雨丝、江水、天空、绿洲等景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自 然景物写得充满情意,生动感人。作者用这样的方法描绘了一幅暗淡、阴郁的画面,渲染了
特殊时期(本文发表于1937年11月)特殊事件(访问伤兵)背景下的悲凉的气氛,非常具 有感染力。
朱自清的《绿》是散文中的传世名篇, 他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引发了人们多少优美的联 想和想象。这段文字综合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相结合的方式,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北京什刹海
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而这些地方的绿不是太
淡”太浓”,就是 太明”太暗”了,这种联想、比较就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无可比拟的 美。文段后面 裁你以为带”挹你以为眼”的描写就属于想象了, 这种想象更加凸显了梅雨潭 的美好,也把汪汪一碧的潭水写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