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教案
《梁祝》音乐欣赏教案

音乐欣赏(1)一:向同学提问什么是音乐?让同学发言.总结:1.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主要是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2.创作、演奏(演唱)和欣赏,是音乐艺术实践的三个方面.3.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二.向同学讲解:欣赏音乐分为三个阶段:1.官能的欣赏2.感情的欣赏3.理智的欣赏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即好听),是比较肤浅的欣赏.要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领略,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除了官能的欣赏之外,还必须进行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三.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说说看选自哪首著名的曲子,并说出作者是谁?开始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第一个乐段,请同学回答.答:《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陈钢作曲,并向同学说明这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四.向同学解说什么是协奏曲?协奏曲是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的器乐套曲。
在协奏曲中,有时由独奏乐器主奏,有时则由乐队独当一面,两者好象是在互相竞争,所以协奏曲又称竞奏曲。
协奏曲一般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的快板,一般首先由乐队奏出呈示部,然后在乐队的伴奏下独奏乐器重复呈示部.第一乐章充满了戏剧性.第二乐章一般为抒情的慢板,以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第三乐章一般是快速的回旋曲.起着回应和综合的作用.协奏曲原来是一种没有标题的器乐曲。
我国作曲家对协奏曲的民族化、标题化和形式的革新作了许多新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出现了以唢呐、琵琶、二胡、笛子等为独奏乐器的民族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草原英雄小姐妹》、《山林》等标题协奏曲和人声与乐队相结合的声乐协奏曲。
向同学说明今天欣赏的是小提琴协奏曲五.向同学介绍作者和当时的背景何占豪,浙江省诸暨县人,生于1933 年8 月29 日;陈钢,1935 年3 月10 日生于上海。
他们两人在上海音乐学院上学时,合作写成这首协奏曲,在1959 年,作为国庆10 周年献礼。
乐曲首演于1959 年5 月的“上海音乐舞蹈会演”,俞丽拿演奏小提琴,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协奏。
梁祝幼儿园音乐教案

梁祝幼儿园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爱情故事《梁祝》。
2.能正确演唱《梁祝》经典歌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歌词。
3.能够辨别不同的节奏和旋律,并能够简单模仿演唱。
4.了解不同乐器的名称和音色,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其特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歌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歌词和旋律。
2.不同的节奏和旋律。
难点1.歌曲的感情表达。
2.乐器的名称和音色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班级中播放一段乐曲,让学生听并猜测乐曲的名称和乐器的名称。
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乐器和原因。
2. 学习歌曲(15分钟)教师代唱《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歌曲,并教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表达歌曲的感情。
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唱歌,并多次重复,直到学生能够掌握歌词和旋律。
3. 听乐器(10分钟)通过播放录音或现场演奏,让学生听不同乐器的音色,如钢琴、吉他、小提琴、二胡等。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乐器的特征和适合演奏的音乐类型。
4. 学习节奏(15分钟)在课堂上演示不同的节奏,并让学生模仿演唱。
例如,教师可以敲击节拍器,让学生模仿并唱出与之相对应的节奏。
5. 综合演唱(15分钟)分组让学生进行综合演唱,要求在演唱中加入不同的乐器和节奏,以丰富歌曲的音效。
教师会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并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和点评。
6. 结束(5分钟)总结课程内容,统计学生的收获,并鼓励学生多多练习和探索,体验音乐的乐趣。
四、教学评估1.学生能否正确演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歌词和旋律。
2.学生能否辨别不同的节奏和旋律,并能够简单模仿演唱。
3.学生能否描述不同乐器的名称和音色特征并进行简单演奏。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音乐和故事相结合的形式,了解到中国传统爱情故事《梁祝》,学习了歌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通过课堂互动,学生了解了不同乐器的名称和音色,同时还学习了不同的节奏和旋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面对陌生内容也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并能有效地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演唱和表情中。
初中音乐《梁祝》教案

初中音乐《梁祝》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表达。
2. 通过欣赏《梁祝》,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1. 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2. 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教学难点:1. 欣赏音乐中的情感表达2. 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内涵教学准备:1. 准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频文件2. 准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介绍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有关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二、欣赏音乐(15分钟)1. 播放《梁祝》的音频文件,让学生全程欣赏。
2. 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如优美的旋律、深情的节奏等。
3. 欣赏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三、了解故事背景(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包括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
2. 引导学生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品德和精神,如忠诚、勇敢、善良等。
四、音乐与故事的结合(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与故事之间的联系,如音乐如何表现故事的情感、情节等。
2. 让学生讨论音乐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如音乐如何增强故事的感染力等。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梁祝》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2. 引导学生课后去了解更多关于《梁祝》的资料,如其他版本的音乐、故事改编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欣赏音乐方面还需要加强引导,让他们更加关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细节处理。
同时,在介绍故事背景时,要尽量生动形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故事内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欣赏《梁祝》教案

中班音乐欣赏《梁祝》(一)一、活动目标1、初步感知音乐旋律,让幼儿感受音乐的美。
2、培养幼儿喜爱民间音乐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课件、音乐三、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初步感知音乐1、今天呀,我们带上我们的好朋友蝴蝶一起到花园里玩。
2、幼儿随音乐手持蝴蝶游玩。
3、我们累了,小蝴蝶也累了,我们和小蝴蝶一起休息一会儿吧。
(二)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1、完整欣赏第一遍音乐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你们看这是在哪里?(杭州西湖)在我们杭州西湖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关于两只蝴蝶的故事,这个故事由一曲特别好听的音乐来告诉我们,现在我们一起来认真安静地听听吧。
(播放FLSH,完整欣赏音乐。
)这曲音乐真好听!你听了这段音乐后想到了什么?(让幼儿尝试发挥想像自由讲述。
)2、分段欣赏音乐(1)欣赏第一段音乐我们先来听听第一段音乐,这两只蝴蝶在干什么?出示图片小结:天气真好!西湖的风景好美呀!两只蝴蝶在商量去哪些地方游玩。
他们去哪里游玩了呢?我们来听听第二段音乐。
(2)欣赏第二段音乐这两只蝴蝶去哪里游玩了呀?出示图谱小结:他们一起在湖边跳舞,一起在山上飞翔,一起在花丛中散步,他们住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感到非常幸福。
(引导幼儿用肢体语言感知乐曲的旋律。
)我们一起跟着这两只蝴蝶去美丽的西湖游玩好吗?(请幼儿跟着音乐感知乐曲的旋律。
)他们玩了好多地方,现在在听听他们在干什么?(3)欣赏第三段音乐他们在干什么呀?出示图片小结:他们住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感到非常幸福,所以好多蝴蝶都来了,来到这个美丽的西湖游玩。
(三)播放课件,完整欣赏音乐1、这首乐曲好听吗?(好听)这两只蝴蝶知道我们喜欢这首美丽的乐曲呀,还送给我们一个礼物!我们一起认真安静地看看是什么礼物,好吗?(播放课件,完整欣赏音乐)2、活动结束:我们跟着这两只美丽的蝴蝶去游玩一下好吗?跟老师们再见吧!四、活动延伸欣赏《梁祝》的故事。
梁祝教学教案

梁祝教学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梁祝故事,并能够理解其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培养学生对梁祝故事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共鸣。
3.帮助学生提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5.通过学习梁祝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爱情与责任的关系。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梁祝故事的讲解- 通过故事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梁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爱情故事。
- 介绍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让学生对故事有整体的掌握。
-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冲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文学表达和情感共鸣- 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演讲、写作等方式表达对梁祝故事的情感体验。
- 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行为进行感悟,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 培养学生对梁祝故事中美好爱情的美学感知和情感共鸣。
3. 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的讨论和辩论,展开对梁祝故事中的一些主题和问题的思考。
- 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逻辑思维,培养言辞表达能力,提升表达思想的能力。
- 指导学生撰写观后感、读后感等文章,锻炼书面表达的能力。
4. 传统文化的鉴赏与传承- 引导学生对梁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 制作展板、演讲、舞蹈等形式,展示学生对梁祝故事的理解和感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故事讲解:以故事导入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梁祝故事的讲解,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
2.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观摩学习:观赏和欣赏相关的梁祝故事的演唱、舞蹈、戏剧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4. 个性化学习:针对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测试学生对梁祝故事的基本理解和记忆。
梁祝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梁祝故事的起源、发展及在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位。
(2)掌握梁祝故事的主要情节,能够复述故事。
(3)学习歌曲《梁祝》,了解歌曲的旋律、节奏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欣赏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3)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梁祝故事简介2. 梁祝故事主要情节3. 歌曲《梁祝》欣赏4. 梁祝故事与音乐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梁祝故事的起源、发展及在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梁祝故事(1)教师讲述梁祝故事的主要情节,学生认真聆听并做好笔记。
(2)学生分组讨论,复述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总结故事中的经典情节,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3. 欣赏歌曲《梁祝》(1)教师播放歌曲《梁祝》,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表现手法。
(2)学生跟随音乐哼唱歌曲,体会歌曲中的情感。
(3)教师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扮演梁祝故事中的角色,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梁祝故事和歌曲《梁祝》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表现。
3. 学生对梁祝故事和音乐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资源1. 梁祝故事文本2. 歌曲《梁祝》音频3. 梁祝故事图片4. 梁祝故事相关视频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梁祝故事、欣赏歌曲《梁祝》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梁祝教案大班

梁祝教案大班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帮助大班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情感陶冶和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梁祝》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包括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相识、相恋以及他们的悲惨结局。
2. 制作故事主人公的面具,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和理解角色的情感。
3. 观看《梁祝》动画或戏曲表演,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其中的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
4. 进行《梁祝》情景再现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模拟故事情节,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和想象力。
5. 进行绘画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绘制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步骤:1.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梁祝》故事的背景和情节。
2. 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制作梁山伯和祝英台的面具,解释面具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3. 学生观看《梁祝》动画或戏曲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片段中的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
4. 教师分配角色,组织学生进行《梁祝》情景再现活动,让学生尽可能真实地展现人物情感和剧情。
5. 学生根据自己对《梁祝》故事的理解进行绘画活动,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梁祝》故事的背景和情节。
2. 制作活动:通过手工制作梁山伯和祝英台的面具,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3. 观察与欣赏:通过观看《梁祝》动画或戏曲表演,帮助学生欣赏和感受其中的艺术元素。
4. 角色扮演:通过情景再现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表达故事情节和角色情感。
5. 绘画活动:通过绘画表达学生对《梁祝》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制作面具、观看表演以及情景再现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教师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关注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表达。
拓展活动:1. 继续学习其他中国传统爱情故事,如《牛郎织女》等,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听取学生对《梁祝》故事的感受和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展示。
《梁祝》教案(五篇模版)

《梁祝》教案(五篇模版)第一篇:《梁祝》教案音乐教案-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课型:音乐欣赏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梁祝》,提高学生感受、分析、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2.掌握音乐体裁: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作者。
教学重、难点、认识《梁祝》的音乐内涵。
教学方法1.聆听为主,讲授、设问、观看投影相结合。
2.充分利用多媒题课件电教手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梁祝电影》片段。
(课前开始播,打上课铃后关掉)2、教师:大家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吗?(学生回答。
)3、教师补充:无论是在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还是作为孔孟之乡的齐鲁大地,都流传这一个美丽的传说。
《梁祝》发源地共有十二处之多其中最有影响力有三处: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和山东济宁。
2004年10月18日《小崔说事》说《梁祝》专家辩论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发源地最后定为山东济宁。
民间传说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
梁祝二人可谓是千年等一回。
据史册记载,梁山伯是明朝的一个县官,因秉公办案,有“梁青天”的美称。
梁山伯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桥镇。
可是在挖掘墓地时,发现一墓穴,穴中有一块刻着“祝英台女侠之墓”的石碑。
石碑背面记载着祝英台的身世:“祝英台乃是南北朝时代的陈国人,一生行侠仗义,后来遭贪官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当地人们偷偷将其安葬于胡桥镇。
由于梁祝二人都是为百姓办好事的人,人们便把他俩合葬在一起。
从那以后,在民间就产生了各种各样关于梁祝感人致深的故事。
二、作品简介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
1959年写成并首演。
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
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喜欢以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的音乐,能受到梁祝的真挚爱情及对封建势力强烈反抗精神的感染,产生对这一爱情悲剧的理解与同情。
(二)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学习分析音乐的结构形式等音乐表现要素,加深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
(三)结合具体作品复习协奏曲等有关知识。
二、教材分析
1.作者简介
何占豪(1933—)作曲家。
浙江诸暨人。
1950年考入省文工团当演员,后改学二胡,参加乐队。
作品有小提琴齐奏曲《姊妹歌》,弦乐四重奏《过节》、《烈士日记》,交响诗《刘胡兰》、《龙华塔》,民乐合奏曲《节日赛马》,越剧《孔雀东南飞》配乐等。
陈钢(1935—)作曲家。
上海市人。
作品有《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金色的炉台》、《我爱祖国的台湾岛》、《苗岭的早晨》及交响诗《屈原》等。
2.作品简介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
1959年写成并首演。
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
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这部交响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在国内外演出均受到热烈欢迎,我国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
”《梁祝》以中华民族音乐的鲜明风格与特点,得到国际公认。
3.音乐分析
作品从故事中撷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
在艺术处理上,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
其内容及结构形式列表如下:
引子——春景(鸟语花香)
由竖琴和弦乐器的颤弓音响作背景,引出长笛活泼明快的及双簧管优美的独奏旋律,从而描绘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
呈示部——相爱
由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以明朗的高音极富表情地奏出了充满诗意的爱情主题:
乐曲吸取了戏曲音乐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由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呼应,以描绘梁、祝二人草桥结拜的情景及他们真挚、纯洁的友情:
副部主题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呈示部的最后是结束部。
它的音乐是由爱情主题衍化而来的。
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梁、祝二人恋恋不舍的情景:
展开部——抗婚
展开部包括了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及哭灵投坟三部分内容。
在定音鼓由弱渐强的滚奏声中,引出了大管及大提琴阴沉的旋律:
这段音乐给人一种惊慌不安的感受。
接着,铜管乐器、大提琴、低音提琴和大管奏出了凶暴残忍的封建势力音乐主题:
此后,出现了由副部主题变化而成的抗婚主题。
独奏小提琴用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独奏小提琴的反抗音调。
它刻画了祝英台誓死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压迫束缚的反抗精神与痛苦不安的心情。
因而形成了对比的戏剧
冲突:
楼台相会的音调,如泣如诉,表现了梁、祝相见时的情景。
小提琴先奏出哀伤、倾诉的旋律:
接着,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
它们时分时合,那缠绵悱恻、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互表衷肠及其悲伤、怨恨、愤懑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哭灵、控诉、投坟这段音乐,变化运用了京剧摇板及越剧嚣板(即:紧拉慢唱)的手法,再加上急促不安的鼓声,形象地渲染了祝英台呼天喊地、悲恸欲绝的情绪。
后面的散板曲调是用引子的素材发展而成的。
它是对祝英台坚贞不屈的精神的讴歌。
在展开部的最后。
独奏小提琴单独奏出一句极为高亢的旋律。
它犹如祝英台撕心裂肺般地哭喊,她在控诉封建礼教所酿成的人间悲剧。
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祝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后的控诉。
接着锣鼓齐鸣,祝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高潮。
再现部——化蝶
再现部开始,气氛很安静。
然后由长笛和竖琴再现引子的部分旋律,展现出仙境般的迷人意境。
优美动人的爱情主题先后由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器和独奏小提琴奏出。
伴奏音响朦胧而华丽,仿佛暗示梁、祝虽然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死去,却化为一对彩蝶,在万花丛中比翼双飞、翩翩起舞。
他们在天上活着,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活着。
随着铜管乐器的加入,
音乐又进入一个高潮,好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反抗精神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他们的故事永远被人民传颂。
三、教学难点:理解音乐内涵。
四、教学重点:理解“协奏曲”
五、课前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2、导入新课:由“梁祝”故事导入。
3、知识讲解:—协奏曲
4、欣赏:听《梁祝》全曲,边听乐曲教师边讲解情景。
七: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