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原因]清末的留学生选择回国的原因探讨
晚清留学原因

[摘要]清末新政十年间,留学欧美逐渐兴起,究其原因:一是清末新政政策的推动;二是留学救国意识的内在驱动;三是欧芙各国对留学生的吸引;四是清政府政策导向的转移。
[关键词]清末新政;留学生;欧美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人京师;辛丑约签,九亿白银赔列强。
一时间,中华大地,仁人志士,热血沸腾,激情满腔,俱思报国。
风雨飘摇中的清廷,罹此大祸,西出避难,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痛定之余,图谋振作。
从此筹划新政,开张变法,意欲自强。
一、清末新政留学政策的推动清政府最早派到欧美的留学生可追溯至19世纪70年代。
1872年,在容闳的倡导下,曾国藩派出了第一批30名留学幼童。
随后每年派一批,到1875年共派出五批120名幼童留学美国。
这些留美学生由于多种原因于1881年先后全部撤回国内。
正式选派到欧洲留学的是1876年和1877年李鸿章、沈葆桢从福州船政学堂挑选的几十名学生。
他们在国外的优异表现给欧美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国后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大都有着出色的表现。
这里就不一一详述。
新政伊始,清政府“着军机大臣、在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工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各抒己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第一次会奏变法事宜,其中一条就是奖励游学,随后的第三次会奏变法事宜中有广派游历的条款。
张之洞极力推荐日本,加上日俄战争中新兴的日本打败了传统欧洲强国俄国,还有更早的中日甲午海战中的北洋水师的惨败,都刺激了大批人留学日本。
这也就是留学日本人数居多的原因。
二、留学救国意识的内在驱动甲午战争后,尤其是八国联军入侵之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救亡图存的思潮牵动着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心。
如何去救亡图存?这是一切爱国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而出国留学就被当时人们视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之一。
他们认为:“望中国之日新,必不能不望留学生之日众。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讲,《辛丑条约》签订后。
清末留学运动概述及其影响探究.doc

清末留学运动概述及其影响探究一、留学运动的兴起清朝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来,使得中国失去了引进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机会,在工业化的浪潮中,中国被西方各国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直到鸦片战争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清政府逐渐意识到要向外国列强学习,以巩固其统治。
于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广泛开展开来,清政府为了培养人才,在创办一系列新式学堂的基础上,采取“向内引进,向外派出”的政策,即向内引进外国人作为教师,教授近代自然科学课程;向外派遣留学生,学习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先进工业技术。
随后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逐步刺激留学运动的发展,形成了清末留学运动的高潮,并对近代中国的形势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对清末留学运动的原因及特征作进一步探讨,以更深入认识清末留学运动在历史上的意义。
二、清末留学运动的原因首先,内忧外患的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
20 世纪初的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外有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民间起义对清政府的沉重打击。
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清王朝统治者逐渐意识到要采取新的政策以维护其统治。
于是,清政府在 1901 年发布“新法”,宣称要整顿政事,参照西法,实行“新政”“,新政”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其中对于教育方面“,新政”中特别指出要培养精通西方语言、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并特别提出通过选派留学生去西方留学作为首要举措。
于是在 1901 年,清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挑选留学生“,新政”的推行,首先推动了留学运动的发展。
从清政府推行留学运动的背景及过程可以看出,留学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其自身统治。
其次,有志之士通过国外留学实现救亡图存。
清朝的腐朽统治以及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的残酷剥削使中华民族背负着沉重的灾难,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在民族危亡的严峻关头,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试图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之后,他们逐渐意识到学习他国先进经验并为中华民族所用成为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留学就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
高考作文:留学与归国、青年与时代

似乎仍能看见,在归国的轮船上,青年詹天佑向着祖国的方
向远眺,他似乎有着强烈的预感,祖国需要他,而他也必定为祖 国创造新的气象;似乎仍能听见,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妇重新踏上 祖国故土时那急切而坚定的脚步,他们知道,他们要赴往祖国需 要他们的地方……而现如今,站立在时代的潮头之上,我想,我 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因何远行,又缘何归来?
佳作欣赏
留学对中国青年,是一条道路。他们通过这条道路走向国际,走 向他们追求与向往。杨振宁、李政道在这条道路上走向科学真理,谢 婉莹、梁实秋在这条道路上走向文学追求。通过这条道路,他们把自 己这块材料锻造成器。他们也在这条道上走回祖国。鲁迅回来了,带 着唤醒国人的笔;邓稼先也回来了,带着爆发第一颗原子弹的头脑。 他们以留学所得,为中国的发展之路铺下石基。可以说,留学的道路 与中国的发展道路其实是并行的,前者如明镜,映照着后者,也如火 箭,推动着后者。将中国推进了今日之新时代,推到我们手中。
一步深化主题, 文章结尾呼吁当下青年在求学路上奋斗之时,不忘初心,不染纷华。回扣标题,
挚语切切,意蕴深长。 文章的语言清新流畅,但饱含深情,既有深沉的思考,又具开阔的眼界。文质兼
美,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不足之处在于未满800字,文章内容略显单薄。 发展等级打在“深刻”和“文采”上。
评分: 19+20+19=58
导读者思考其因何远行,又缘何归来。 文章第三段,提出了出国留学的两层意义,一是让自我面向世界,认识世界,二
是深造提升。提出作为青年人应当为国家的发展而自我提升,这是远行的初心。 文章第四段,承上启下,“远行,是为了更好的回归”,揭示出国回归的目的是
留学生归国是个人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辩论赛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留学生归国是个人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辩论赛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代表“留学生归国是个人问题不是社会问题”的立场,认为留学生的归国是一个个人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留学生的出国是个人的选择,他们出国的原因各不相同,可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拓宽视野、增加经验等等。
而留学生归国也同样是个人的选择,他们可能需要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人团聚、发展个人事业等等。
这些都是个人的选择,与社会无关。
其次,留学生的归国并不会对社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留学生的数量相对于整个国家的人口来说是非常小的,他们的回国并不会对社会造成太大的冲击。
相反,他们的归国可能会为国家带来一些好处,比如他们可能会将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带回国内,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留学生归国也是个人的自由。
我们不能强制留学生留在国外,也不能强制他们回国。
留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这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综上所述,留学生的归国是个人问题,不应该被作为社会问题来讨论。
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代表“留学生归国是社会问题”的立场,认为留学生的归国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是个人问题。
首先,留学生的归国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留学生在国外学习和生活,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他们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留学生的归国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其次,留学生的归国也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留学生的归国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留学生的归国不仅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带来新的思想和创新,也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最后,留学生的归国也是社会责任。
国家和社会为留学生提供了出国学习的机会和支持,留学生也应该回报国家和社会。
留学生的归国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回馈和贡献。
综上所述,留学生的归国是社会问题,而不是个人问题。
清末东三省留日学生论文

清末东三省留日学生初探摘要:清末在全国范围内赴日留学的高潮的影响下。
东三省也掀起了赴日留学浪潮。
并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知识和文化的有志青年。
他们回国后对东北社会变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 一是推动了东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二是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是加快了东北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四是影响了民国时期东北的社会政治发展。
关键词:清末;东三省;留日学生;东北社会变革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68-01一、清末赴日留学高涨的原因甲午战后特别是在戊戌维新以后,中国出现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
东三省在这一时期也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
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
甲午战争后,赴日本留学直接了解日本改革和富强的经验,成了许多知识青年的志向。
日俄战争,日本胜利对留日高潮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清政府提倡和鼓励留学的政策。
1901年9月,清政府就颁布了奖励留学政策。
1903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
1905年随着科举考试的废止,出国留学也成为一部分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
另外清政府鼓励自费留学,也是促成留日热潮的重要原因。
(三)日本政府采取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
为了对华侵略的长远战略和影响中国未来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时期日本政府不仅对中国留学生提供优惠政策,为了能够吸引中国留学生,甚至专门设立了一批接纳中国留学生的学校。
二、清末东三省赴日留学的基本情况(一)学校。
东三省派出的留学生大部分进入了日本私立学校,只有少部分在国立学校学习。
绝大多数是学习一年半载的速成科和相当于中学程度的普通科。
主要的学校有弘文学院、警监学校、早稻田大学、同文书院、法政大学、高等师范、明治大学、振武学校、日本士官学校、实践女学校等。
(二)专业。
东三省留日学生所学专业十分广泛,以学习政法、军事、师范为主。
学习政法和军事,主要是为了适应清廷预备立宪和编练新军的需要;学习师范,是派遣留学生的重要目标,是为了培养东三省师资力量。
留学后的归国选择回国还是留下

留学后的归国选择回国还是留下对于留学生来说,回国和留下都是一个重要而又需谨慎考虑的问题。
这涉及到学生的职业规划、家庭意愿、未来发展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结合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分析,帮助留学生们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
一、就业前景就业是每个留学生归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留学生在国外累积了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回国后他们希望利用这些优势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
但是留学生的回国就业并不总是顺利的。
许多留学生在回国后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由于就业市场不景气、国内外学历认可不一等原因,留学生们往往需要花费更长时间和更多的努力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如果留学生已在国外获得了相对稳定和有前途的职业发展机会,那么留在国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个人发展留学生回国或留在国外都会对自己的个人发展产生影响。
回国后,留学生将会与同龄国内本科生直接竞争,他们需要在诸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留在国外,在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留学生可以获得更广泛的机遇和挑战,结识更多来自各个国家的朋友和合作伙伴,见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
此外,留学生在国外学习和生活时间长,他们往往能够学会多种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技巧、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和经验。
因此,留在国外也有助于留学生的个人发展。
三、家庭、社交、生活留学生回国或留在国外也会受到家庭、社交和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大多数留学生在外面漂泊多年,一旦回国,就可以享受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回到熟悉的土地上,找到和自己有着共同背景和经历的朋友。
同时,留学生在国外也会结交许多有趣的人,他们成为了留学生的新朋友和家人。
如果留学生在国外安家落户,需要考虑伴侣、子女、家庭成员的意见,以及社区服务、医疗保障、退休计划等因素。
留学生需要认真考虑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财务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权衡之后做出明智的选择。
结论总之,留学后的归国选择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回国和留在国外都有其优点和缺点,留学生应该平衡好自己的职业、家庭、个人发展等各个方面的需要,谨慎作出决定。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1. 引言1.1 近代中国留学的背景近代中国留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值晚清时期,社会政治动荡不安,国家经济发展迟滞,科学技术与教育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中国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中国开始了积极的现代化改革与开放政策,其中留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手段。
通过派遣年轻学子出国留学,中国希望他们能够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与科技知识,学习外国的制度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留学的背景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中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际间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中国留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近代留学的背景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个人发展的机遇。
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更广阔视野与更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
【2000字】1.2 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增长趋势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留学生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里呈现出了明显的增长态势。
截至目前,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已经占据了全球留学生总数的相当大比例,成为世界上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这一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以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留学教育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声誉也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
他们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增长趋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中国留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相信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将会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为中国教育和国际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劝海外人才回来报效祖国议论文

劝海外人才回来报效祖国议论文洄游用来形容出国留学后的回国人员,我认为是准确的,如三文鱼一样,在淡水中生长游向大海,在成年后终将游回出生地繁衍后代,每年送出去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地回到祖国为国家作出贡献,我认为海归是值得认可和赞同的。
海归并不是近几十年才兴起的,在清朝末年就有出国留学的人,为了挽救金王朝江河日下的局面,留学生肩负重任,因为国外的条件优越,以至于学有所成的时候,不愿意回国发展的人不计其数,但是能够选择回归的人更是可贵,知识经济方兴未艾时,能够舍弃个人成就国家大业的人更是难得。
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祖国最困难的时期,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条件,即使美国政府百般阻拦,依旧选择条件艰苦的祖国,那时回国需要多大的勇气来面对艰难的选择,一方面是美国优越条件的吸引,另一方面是祖国的建设需要人才选择带着家人回到国内为祖国作出贡献。
近几十年许多出国深造的人之所以不愿意回国,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设施没有外国的完善,国外的先进技术国内无法比较,其次是国内政府对回国的海归不大重视,没有及时地及时地了解情况。
二是国外科技发达,设施完善环境比国内好,力量雄厚,又有外国政府对人才的大力支持,许多人选择留在国外不愿意回国。
近几年出国留学人员选择回国,是因为国内力量不断扩大,综合国力的上升,中国在国际地位的强大,设施逐渐完善,政府对人才的高度重视,所以回国的人也源源不断,留学生的爱国情怀也不断高涨,回国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了,反哺国家的情怀油然而生,面对外国的优越条件,能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海归并不是简单的,出国一趟就好,一点先进的知识都没有学到,而是用自己在外国学习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奉献在祖国的建设上,为祖国带来了极大的贡献。
乌鸦吐哺,在国家需要人才之时,能够反哺回国,亦是国家的荣耀,利用自身所学反哺国家,为国争光也是大无畏的精神,让反哺归国成为时代的潮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的留学生选择回国的原因探讨
近日一位朋友回国,在一起喝茶时,谈论到清朝的留学生为什么不留在海外这个话题。
清朝末年,中国积贫积弱,留学生却大部分选择回国,尤其是精英分子基本上全回来了,中国近代史那进步文明的一页,无不用浓重笔墨书写着他们的业绩。
而改革开放多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中国出去的留学生大多数不回国,反而削尖脑袋去混一个外国的绿卡?这个话题有些沉重,却令人深思。
这是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2年年底,中国已有超过58万人出国留学,有15万多人回国工作(其中公派生为5万多人),另外16万多人毕业后选择留在国外就业,约27万人还在就读。
截至2013年,留学生累计总数达到了150万人,居世界之最。
去年的数据显示,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见。
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称,当时中国出生而移居美国的博士约62500人。
截至2006年,中国公立研究机构中的博士总数才不过18493人。
2007年,被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录取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居世界各国留学生之首。
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为发达国家培养人才。
话题再回到清朝后期,看看那时候国家是如何吸引人才回国的。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清政府对数量稀少的回国留学生实行直接授官的政策。
1871年,清政府陆续派遣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政府规定:这些官费留学生不准半途而废,不准加入外国国籍,学成后不准在外国自谋职业。
1877年,沈葆桢对福建船政局派遣的35名留学欧美人员规定:对每一位学生建立档案,记载他们的学习成绩、肄业学堂、实习工厂、毕业文凭、可胜任何种工作等,以此作为回国后任职、奖励的凭证。
1890年,总理衙门又对留学生规定:出洋留学3年,回国后可保送各道府直接任职。
根据这些规定,清政府对陆续回国的部分留学生实行了直接授官。
1879~1880年间,当首届32名留欧学生相继回国后,清政府对其中成绩优异的7名留学生,授予了一定的官阶、军职。
如刘步蟾、林泰曾、陈兆翱给予游击军职,魏瀚被任为知县,留德学生袁雨春为守备,查连标、刘芳圃为千总。
1886年、1890年,清政府分别对第二批、第三批留欧学生给予官阶、军职。
另外,清政府对回国不久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生给予直接奖励。
1886年,闽浙总督杨昌浚对中法战争中表现优异的11名留学生通令嘉奖:提拔郑清廉为游击、陈兆翱为参将、魏瀚为知州、陆麟清为都司、陈和庆等4人为守备、程好等3人为千总。
20世纪初,清政府对日益增多的回国留学生实行考试后给予文凭和官职的政策。
起初是举行一次性考试,即举行给出身(文凭)与授官职合二为一的考试。
1905年7月,学部对回国留学生进行了审查,并在保和殿举行了考试。
考试内容按理化、经史分别命题,其结果有13名留学生通过考试,获得出身和官职的奖励。
其中金邦平、唐锷两人被授予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翰林院检讨;曹汝霖等4人被授予举人出身,被任命为主事分部学习行走;陆宗舆被授予举人出身,被任命为内阁中书;林启等6人被授予举人出身,被任命为候补知县。
后来,清政府发现一次性考试存在很多弊端:回国留学生日益增多,来不及考试;考生资格不严格,造成学年、专业不分,导致一些学习速成科或普通科(培训班)的留日学生考场走运;给予文凭和官职混为一谈,导致获得文凭者越多,授给的官职也越多,以至于官太多无法安排。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清政府决定将学业考试和授官考试分开。
学业考试定期举行,被录取者由学部统一颁发文凭,分别授予进士、举人出身。
该文凭可作优先分配工作的条件,又可作参加授官考试的依据。
授官考试不定期举行,被录取者,可直接获得各种官职。
1906~1909年,清政府对回国留学生先后举行了4次学业考试,共有432名留学生获得学业文凭(出身),从考试科目来看,参加法、工、农、商科的考生较多;从留学国别来看,留日、美的学生录取者最多。
这些情况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
为了对回国留学生实行官职奖励,学部仿照中国历代廷试和外国文官考试办法,制订了授官考试章程11条,其中规定:廷试由钦差大臣和学部共同主持;廷试参加者必须事先获得学部颁发的学业文凭;廷试录取者可直接获得官职,并加以委用。
1908~1911年,清政府对归国留学生先后举行了4次廷试,录取了824名,其中799名被授予官职。
授官考试后,清政府对被录取的留学生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庶吉士、内阁中书、七品小京官、知县等,并按所学专业,将他们中的大多数分配到外务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法部、邮传部、民政部、农工商部等中央政府部门,少数则被分配到各省任职。
清政府采取考试给予留学生文凭和官职的办法,对回国留学生是有吸引力的。
因为千百年来官本位盛行,许多青年学生都把科举做官作为唯一上进的出路,正当老式科举制度寿终正寝之时,清政府开辟了留学做官的新路子,这无论对鼓励青年学子出国深造,还是吸引留学生回国做事,都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对于回国多年,在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留学生,清政府实行了间接提拔的政策。
早期留美学生表现优异得到提拔的很多。
在邮电管理方面,吴焕荣负责铺设了江西第一条电报线,后任该省电报局长、汉冶萍煤铁公司驻上海办事处主任;陶廷赓先执教于上海吴淞学院,后任湖北电报局局长;此外,袁长坤、唐元湛、周万鹏均担任过邮传部(交通部)电报总局局长。
在工矿界、铁路界,他们都得到重用,比如詹天佑。
早期留欧学生表现优异者也得到重用,如留欧的刘步蟾、林泰曾、叶祖、萨镇冰、刘冠雄、魏瀚、陈兆翱等,在海军界均获得重用,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其中魏瀚等人于1883年自行制造了开济号铁甲快船。
该船拥有2400马力,载重量为2200吨,时速为15海里,均超过以前所造各船。
紧接着,他们又造出了均为2400马力的寰宇镜清两艘铁甲快船。
中法战争后,魏瀚等人又赴英国考察更为先进的钢甲快船,并采购了相关原料和配件,经过3年精心设计制造,终于在1887年年底建成了第一艘钢甲快船平远号。
此外,回国留学生在文教方面也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如严复早年留学英国时,兼习文学、法律,回国后历任福州船政学堂、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京师大学堂教习、校长、编订名词馆总办、学部丞参上行走。
他学贯中西,博综经史,译著最多,风行国内,成为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
对归国多年,在工作中贡献卓越的留学生,清政府除了间接提拔外,还实行授予文凭出身的奖励。
1907年4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上奏朝廷,建议将回国10年以上、政绩突出的留
学生詹天佑等人,免试破格授予进士出身。
随后,学部向朝廷提议将袁世凯这一建议推广到全国,命令各省督抚广加察访,对归国10年以上、贡献大的留学生赐予出身,以奖励后进。
后经朝廷批准,各省督抚推荐了23名预备人选,其实绩、著述均上报到学部。
1908年11月,朝廷委派钦差大臣梁敦彦等人会同学部,分别对这23名预备人选进行了反复审查,最后确定了19名回国留学生免试获得出身,其中詹天佑、魏瀚、郑清廉等7人获得工科进士,严复等5人获得文科进士,刘冠雄等7人获得工科举人。
总之,清政府以文凭、官职为诱饵,刺激了留学生回国投身洋务和新政活动,也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社会地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政策,它对清末乃至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否取决于人才,人才立国这是人所共知的。
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曾经多次呼吁留学生学成回国报效祖国,然而,这种呼吁收效甚微。
原因何在?有数据显示,当教育经费占GDP5%以上、研究开发经费占1.9%以上、科学家工程师人均研究开发经费6万美元以上、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每百万人口有1500人以上时,归国的海外人才会大幅增加。
其实,这仅仅只是一方面。
最重要的是国家对确有真才实学的国内大学毕业生和海外留学生是不是做到了人尽其才,给他们提供了可以施展才华的公平竞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