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泰山日出》试题
《泰山日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泰山日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泰山日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识记 1、试试看,你能读准这些字音吗?饱饫()醒豁()飒飒()驰骋()横亘()消翳()四隅()无餍() 2、下面的句子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哎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A、,!,!B、!;!。
C、,;,!D、!,,!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醒豁时约略的映象。
B、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辩认得出。
C、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兽形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地向着我们朝露染青的馒形小岛冲洗。
D、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换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4、你能给小豆豆介绍几篇(部)徐志摩先生的作品吗?二、理解运用我躯体无限地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地在飘荡。
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在,在,在默默地;在,在,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5、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比例:平拓:6、对照课文,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并体会这些词语有什么好处。
好处:7、这段文字都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8、文段中的“这巨人”是指谁?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9、文段中的“――”的作用是()A、转折B、解释、说明C、总结上文D、递进、补充三、综合分析雾①雾遮没了正对着后窗的一带山峰。
②我还不知道这些山峰叫什么名儿。
我来此的第一夜就看见那最高的一座山的顶巅像钻石装成的宝冕似的灯火。
那时我的房里还没有电灯,每晚上在暗中默坐,凝望这半空的一片光明,使我记起了儿时所读的童话。
实在的呢,这排列得很整齐的依稀分为三层的火球,衬着黑黝黝的山峰的背景,无论如何,是会引起非人间的缥缈的思想的。
③但在白天看来,却就平凡得很。
并排的五六个山峰,差不多高低,就只最西的一峰戴着一簇房子,其余的仅只有树;中间最大的一峰竟还有濯濯的一大块,像是癞子头上的疮疤。
泰山日出基础训练教

教学
目标
A类检查学生独立做题能力。
B类:出示正确答案,强化学生理解力和记忆力。
C类:培养学生竞争力和大胆答题能力
预习
作业
个体学、作者故意提到海上日出,目的是为下文写泰山日出做铺垫,以显其歧义之特点。
2、形容了日出时壮丽的景象,这些食物可形容出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的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的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人们对美的联想。
3、例:像风雪无阻的登山健儿,像从不言败的拳坛高手。
4、因为它们在与恶劣环境抗争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一个一个强者应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进与自信。
16、作者在文章开头一段中指出:“给我震动的是黄山的松。”请简要概括黄山松使作者震动的原因?它生长在极顶和绝壁上,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历经磨砺,强化出坚韧的性格。它身处绝境却卓立不群,志怀高远。无论苍郁与枯败,都具有强者的品质。
17、简要回答,作者描写绝壁松共用了几处对比,分别起什么作用?
17、①绝壁松与草木和苍鹰的对比,突出绝壁松顽强的生命力:
②绝壁松与山谷松的对比,突出绝壁松强悍的精神;
③绝壁松漂亮的树形与断枝残干,枯骸的对比,突出绝壁松永不言败的精神。
18、最后一段中说“绝壁松是黄山的灵魂”,从全文看,“灵魂”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
绝壁松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进与自信精神的集中体现,昭示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存在,使黄山更富于生命气息和人格化的气质。
19、“这一代代的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一句中,的“个性基因”指的是什么?(4分)
19、绝壁之松在恶劣与凶险的环境里,在风雨经和磨难中形成的强劲而富于弹性的
北师大版语文八上泰山日出同步测试

〖主干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饱饫.()无餍.()醒豁.()溟.濛()飒.飒()平拓.()消翳.()无垠.()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一方的异彩,jiē____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yú____的明霞——光明的神jū____,在热奋地驰chěng____……②云海也活了;mián____熟了兽形的涛lán____,又回复了伟大的呼xiào____。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无餍:醒豁:莽莽苍苍:溟濛:平拓:层累:4、文学常识填空。
《泰山日出》一文的作者是我国现代作家____________。
5、《泰山日出》一文是完全写的日出景象吗,为什么?〖点击思维〗1、注意“饫”不要误读作“yè”,“餍”不要读成“yàn”,“飒”不要读作“fēng”。
2、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拼写生字,注意“隅”“骋”“澜”“啸”等字的写法。
3、要结合词语所在文中的具体语境加以解释,这几个词语的文言色彩较浓,要结合工具书仔细推测揣摩。
4、你知道吗?徐志摩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等。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5、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
【规律方法】〖理清结构〗日出前的云海云海中的幻想日出云海〖语言特色〗《泰山日出》是用诗化的语言写成的,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目光触着发烫的字句,恍若浸入一个彩虹般的梦。
灵动的文辞间,喷射着笑的光焰,响彻着歌的涛音。
难怪沈从文称徐志摩“成就的华丽局面,在国内还没有相似的另一人”。
在现代风景散文里面,情感的奔放,想像的奇幻,词彩的华丽,徐志摩的《泰山日出》是极其醒目的佳作。
日出》《泰山日出》试题

《日出》《泰山日出》试题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C)A.魅力(mèi)炽热(zhì)泛滥(làn)绯红(fēi)B.迸裂(bèng)瞬息(shùn)曙光(shǔ)弥漫(ní)C.俯瞰(kàn)苍穹(qióng)晨曦(xī)瑰丽(guī)D.簇拥(zù)万仞(rèn)苍莽(mǎng)刹那(shà)2.下列词语的书面无误的一组是(D)A.酣睡诞生丰彩恍然大悟B.惋惜睛朗雄浑历历可数C.无羁窒息箫瑟无与伦比D.隙缝奇幻敏锐一望无际3.选择用词准确的一组(B)(1)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__________。
(2)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__________的光照扩展开了。
(3)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_________一道细细的抛物线,……(4)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__________的思索。
A.鉴赏朦胧耸起庄严B.欣赏朦胧矗起庄严C.欣赏朦胧耸起严肃D.鉴赏朦胧矗起严肃4.指出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对偶)(2)(太阳)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脸,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
(拟人)(3)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
(比喻)(4)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
(引用、比喻)5.判断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
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要一种敏锐的视觉。
()(2)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八年级语文泰山日出同步练习1

第2课《泰山日出》同步练习⊙收获平台一、阅读文中描写日出前云海的语句,与下文比较:群山像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
在洪水泛滥的平源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一块块干的土壤。
——海涅(转引自刘白羽《日出》)亭(泰山日观亭——引者注)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古代赌博游戏的用具,类似后来的骰子——引者注)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清·姚鼐《登泰山记》1. 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答:2. 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比喻句,并说说表达的效果。
答:*二、课文描写泰山日出的情景并融入作者奇妙的幻想,揣摩下列语句,你觉得好在哪里?1. 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
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
答:2. 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毛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得认得出。
答:3. 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象一面黑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
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答:4.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的云堆。
答:三、请概括作者在描写日出所见之景时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答:⊙发展空间翡冷翠山居闲话徐志摩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大学语文试题(附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附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此句中体现诗眼的字是A、孤B、思C、欲D、眠正确答案:B2、“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所用的修辞手法是A、举例B、比喻C、排比D、对比正确答案:C3、按公文的行文方向来划分,“请示”、“报告”属于A、下行文B、上下行都可以C、上行文D、平行文正确答案:C4、公文是()的简称。
A、公文B、文件C、文书D、机关公务文书正确答案:D5、公文的标题应该使用A、黑体字B、仿宋体字C、楷体字D、宋体字正确答案:D6、给直属上级的请示,使用第一人称最恰当的是A、该B、本单位C、本人D、我正确答案:D7、求职人向用人单位自我介绍、谋求工作岗位时使用的一种专用书信叫A、慰问信B、证明信C、介绍信D、求职信正确答案:D8、联合行文可以是不同级机关或部门吗?A、不知道B、可以C、无所谓D、不可以正确答案:D9、词语“含英咀华”中“咀”字的解释是A、咬碎B、细嚼C、品尝D、掇拾正确答案:B10、按时间顺序将许多延续信息进行综合,有条不紊地概述出来,这种综合技巧叫做A、纵横综合法B、纵横法C、归纳概述法D、汇集概述正确答案:A11、“工作总结”的根本任务是A、关键是找出问题,以利解决问题B、态度实事求是,总结成绩和问题C、总结成绩,介绍经验D、找出工作规律,把工作推向前进正确答案:D12、报告适用于A、商洽工作、询问或答复问题B、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询问C、请求批准事项或请求批转公文D、传达主要精神或情况正确答案:B13、公文如需同时标识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之间()隔开。
A、用“☆”B、不用C、用“★”D、空1字正确答案:C14、《泰山日出》选自徐志摩的作品集A、《翡冷翠的一夜》B、《巴黎的鳞爪》C、《志摩的诗》D、《猛虎集》正确答案:B15、不含歧义的公文用语是A、本区新建三座一千平方米的教学楼B、谈判双方已就善后事宜达成一致意见C、此案涉及四个课题组成员D、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均可以参赛正确答案:B16、向级别与本机关相同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某事项应使用A、请示B、报告C、函D、请示报告正确答案:C17、“为了维护学校秩序,保持校园整洁,特作如下规定”文件的这种开头称为A、目的式B、提问式C、概括式D、根据式正确答案:A18、《财政部关于组织开展耕地占用税检查工作的通知》按其功能和内容来分,属于A、商榷性通知B、任免性通知C、批转性通知D、周知性通知正确答案:D19、主送机关是A、收文机关B、有隶属关系的上级机关C、受理公文的机关D、需要了解公文内容的机关正确答案:C20、下面公文写作中,语句符合规范的是A、该卷烟厂全体职工同心协力,奋发自强,在上半年不到三个月时间里,就创造出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00%的奇迹B、我们一定要采取措施,尽可能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C、目前有关部门已对该报作出停刊整顿并令其主要负责人深刻检查等等纪律处分的处理D、一艘在巴拿马注册的名为“协友”的货轮9月9日1时30分在斯里兰卡东部亭可马里突然遭到泰米尔“猛虎”组织袭击而失事,五名船员失踪正确答案:A21、附件具有A、与正件相同的法定效用B、对正件的补充说明作用,因而不具有法定效用C、法定效用仅是某些特定的材料D、法定效用的看法是错误的正确答案:A22、“某市政府向所属各区告知特大交通事故”适用A、通知B、合同C、报告D、通报正确答案:D23、求职信属于A、个人书信B、社交书信C、一般书信D、慰问信正确答案:B24、报告和请示都有A、行文的祈请性B、表述的概括性C、行文的单一性D、内容的单一性正确答案:C25、《听听那冷雨》的作者是A、刘白羽B、余秋雨C、余光中D、巴金正确答案:C26、根据文件来源,在一个机关内部可将公文分为A、收文、发文B、通用公文、专业公文C、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D、本机关制发的和内部使用的公文正确答案:A27、××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将2001年国资管理工作情况做出总结形成公文上报市人民政府,其公文文种是A、请示报告B、报告C、请示D、函正确答案:B28、特殊情况越级向上行文,应抄送给A、直属上级机关B、直属下级机关C、系统内的所有同级机关D、有业务联系的机关正确答案:A29、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应使用的公文是A、通知B、请示C、报告D、通报正确答案:C30、“泸江电信公司减员增效工作总结”此标题是A、公文式标题B、无答案C、文章式标题D、正副标题正确答案:A31、经济合同签订后即具有法律效力,指的是A、约束性B、双向性C、合法性D、一致性正确答案:C32、《听听那冷雨》的语言特点之一是A、押韵B、辞藻华丽C、多用叠词D、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答案:C33、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辽夐(xiòng),阙(qè)B、田父(fǚ),绐(tǎi)C、椽(chuán),氅(chǎng)D、骓zhuī, 刈(yìē)旗正确答案:B34、总结写作要做到A、观点与材料统一B、观点与材料平分C、观点支撑材料D、材料统领观点正确答案:A35、单位名称+期限+内容+文种,这种总结的标题类型A、理论式B、公文式C、双标式D、新闻式正确答案:B36、请示的正文包括A、请示目的请示原由请示要求B、请示事件请示事项请示的请求C、请示原由请示事项请示要求D、请示原由请示时间请示要求正确答案:C37、一般情况下,成文日期以A、抄送日期为准B、印发日期为准C、领导人签发日期为准D、起草日期为准正确答案:C38、计划属于A、事后行文B、事中行文C、事前行文D、以上三种都对正确答案:C39、“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泰山日出徐志摩阅读理解

泰山日出徐志摩阅读理解
本文主要分析了徐志摩的《泰山日出》一文,从文章的背景、主题思想以及
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对本文的阅读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徐志
摩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
《泰山日出》是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篇散文,发表于 1925 年。
这篇散文以泰山日出为背景,描绘了泰山壮丽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文章从夜晚写到日出,通过描写泰山日出前的静谧和日出时的壮丽,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对泰山日出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在文章中,徐志摩将泰山比喻为“中华之魂”,认为泰山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
他通过对
泰山日出的赞美,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崇敬和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在艺术特点方面,徐志摩的《泰山日出》表现出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
他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手法,使得文章形象、生动。
同时,他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使得文章语言优美、韵律感强。
此外,徐志摩还注重情感的表达,他在文中真情流露,通过泰山日出的景象,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和感人至深。
17《登泰山观日出》练习题和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编制者 复旦中学 陆增堂

17 登泰山观日出1 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今年春节期间,我有幸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2 凌晨2时半,我开始登山。
起头的路不算陡,我走得很快。
一路上很寂静,除了夜风偶尔带来的松涛声之外,什么声音也没有。
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3 到了中天门,刚4点半,天还是黑黑的,我怕耽误看日出,不敢停留,仍继续往前走。
4 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
5 从对松亭往上,路更险峻了,我一步三喘地往上爬。
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路面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
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
爬了几十级台阶,我实在累得不行,就坐下来休息。
这时,几位老人拄着拐杖缓步走到我身旁。
其中一位白胡须老大爷笑着对我说:“小伙子,累了吧?”我被老大爷的精神所鼓舞,说了一声不累就站起来,跟在他们后面继续向上攀登。
6 我没有在南天门停留。
7点10分,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7 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东眺望着无际的群山,只见山峰之间白雾茫茫。
大约过了七八分钟,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洁。
它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
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四周的云也发白了……8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
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把邻近的云也照得发亮。
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像燃烧着的大火正在蔓延扩大。
就在这一刹那间,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一个半圆形,放着强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出》《泰山日出》试题一. 基础知识与运用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C )A. 魅力(mèi)炽热(zhì)泛滥(làn)绯红(fēi)B. 迸裂(bèng)瞬息(shùn)曙光(shǔ)弥漫(ní)C. 俯瞰(kàn)苍穹(qióng)晨曦(xī)瑰丽(guī)D. 簇拥(zù)万仞(rèn)苍莽(mǎng)刹那(shà)2. 下列词语的书面无误的一组是( D)A. 酣睡诞生丰彩恍然大悟B. 惋惜睛朗雄浑历历可数C. 无羁窒息箫瑟无与伦比D. 隙缝奇幻敏锐一望无际3. 选择用词准确的一组( B)(1)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__________。
(2)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__________的光照扩展开了。
(3)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_________一道细细的抛物线,……(4)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__________的思索。
A. 鉴赏朦胧耸起庄严B. 欣赏朦胧矗起庄严C. 欣赏朦胧耸起严肃D. 鉴赏朦胧矗起严肃4. 指出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对偶)(2)(太阳)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脸,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
(拟人)(3)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
(比喻)(4)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
(引用、比喻)5. 判断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
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要一种敏锐的视觉。
()(2)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3)我们从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
()6.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A. 饱饫(yù)雾霭(ǎi)祈祷(táo)B. 驰骋(chěng)浮礁(qiáo)无垠(yén)C. 横亘(gèn)层累(lěi)醒豁(huò)D. 眠着(mín)弥漫(mí)平拓(tuò)7. 下列词语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 展露四隅崇拜昂头摆尾B. 涛澜呼啸普彻莽莽苍苍C. 辩认约略奇异交颈接背D. 山峦摧促异彩悲喜交互8.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 驰聘(奔跑)平拓(开拓,拓展)B. 溟濛(海)神驹(千里马)C. 消翳(遮蔽)横亘(空间上连续不断)D. 厚毳(鸟兽的细毛)弥漫(更加)9. 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权修辞。
(1)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着,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衡辨认得出。
()(2)这巨人竖方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张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3)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4)听史,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10.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
(1)果然,我们起初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
()(2)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地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
()(3)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二、整体感悟1. 《日出》共写了五幅日出图,归纳一下,指出其作用。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 作用:2.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1)“落日有落日的妙处”中“妙处”指什么?作者却说“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前后矛盾吗?(2)“一卷一卷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惋惜”什么?(3)“整个宇宙就像刚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一句中的“婴儿”指什么?你还能写出个类似的比喻吗?3. 整体把握课文,在空框内填上所写的内容。
朝阳未露前→(1 )日出时→(2 )日出之后→(3 )4. 结合课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1)文章开篇即写“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为何接下来写海上看日出?(2)文中用“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形容什么?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体会文中抒情主人发现的欢呼“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几句的含义?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一)阅读《日出》最后一自然段,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 选段中首句“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在文中有何作用?2. 第二句所写“在高山之巅”,“在大海之滨”看日出,跟下文所写从飞机上看日出有什么关系?3. 从文中找出几句使用了修辞的句子,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4. 本选段是作者所写的景与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融汇在一起的?5. 你见过日出吗?谈谈你对日出的感受。
(二)阅读《泰山日出》第1—8自然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1. 第1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写云海的?2. 把“我”幻想成一个巨人,有什么好处?3. 文中用“鱼龙”“神驹”等各种动物形象来比喻的好处是什么?4. 有人说“作者写巨人是故意夸大自我”,你是否同意此点,谈谈你的看法?四、拓展阅读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您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①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独生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
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②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
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默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初中,又一次家长会。
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行列中总是被点到。
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
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③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
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
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已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志身跑到自己房里里哭起来。
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1)文章通过来展开故事情节;详写的人物是,略写的人物是。
(2)你觉得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3)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三个画线句子分别表出了母亲怎样的感受?(各用一个词或短语回答)①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②回去路上,她流下泪。
③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
(4)听老师说儿子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妈妈为什么不着急,反而“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5)下面两句话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感情?①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默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
②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6)妈妈应该教育孩子诚实,可文中的妈妈一再对儿子说“谎”,你认为妈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五、作文。
请在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在班级里,你的成绩也许并不起眼,然而,在操场上,你的球技却能让人大开眼界;在舞台上,你的歌声也许并不悠扬,然而,在宣传橱窗里,你的书法却令人赞布绝口……生活中,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世界,自己的个性特长或爱好。
请以“我的另一片天空”为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请以“我生活在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5. (1)议论(2)描写(3)记叙6. C7. B8. C9. (1)比喻(2)排比、夸张(3)拟人、比喻(4)对偶 10. (1)补充说明(2)解释说明(3)提示下文二、 1. ①高峰日出图②原野日出图③海边日出图④黄山日出图⑤飞机上所见日出图作用:前四幅图全是铺垫,是曲写,为写飞机上看日出作衬托。
2. ①“妙处”指落日也含有美感。
不矛盾,落日也是十分美的,不过落日虽美但却是短暂的,悲壮的,它意味着黑夜的来临,因而作者说它“不免有萧瑟之感。
”②因云雾所遮,没能看到海上日出的美景。
③“婴儿”喻指太阳。
比喻示例:整个宇宙像一位手握奖杯的运动健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3. ①对云海及对想象中巨人的描述。
②云海的变幻及日出时的景象。
③赞美光明的到来。
4. (1)作者故意提到海上日出,目的是为下文写泰山日出作衬托,以显其奇异之特点。
(2)形容了日出时壮丽的景象。
这些事物可形容出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的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人们对美的联想。
(3)这三个分句,一句比一句表达更强烈,体现了日出的动态变化,又反映了作者终于见到光明时激动的心情,而且作者的感情也在随着太阳的升起而逐渐迸发出来。
点拨:从句子描述的内容上,以及作者的情感上分析。
三、(一)1.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同时也是本段的中心句,此句统领下文。
占拨: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时,可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考虑。
2. 这里提到“在高山之巅”,“在大海之滨”看日出,对下文写从飞机上看日出来说,是一种衬托,以显出后者是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