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第一课时学案导学案教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导学案第1篇】【设计思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教学经验的核心。
在讲授《春》一课时,应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从学生的自学讨论和口头训练入手,分层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学习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各个学习环节中,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主动的想、主动的说、主动的`学、主动的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在不断尝试与练习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同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应该把重点放在了整体感知课文、语感的培养和读写结合上,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并把它们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去,做到学为所用。
【教学过程】一、准备练习,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都热爱春天,向往春天。
这里我用投影给大家展示出一幅春天的美丽画卷,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春天描绘出来吗?(教师多媒体展示)生:(口头描绘)。
(学生的口头描述有助于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同时自然的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春》,体会一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描绘春天的?板书课题和作者,并用投影出示教学目标:1、学习细致观察、抓特征写景的方法。
2、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3、体会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
二、学生自学,尝试感知与分析1、教师范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体会本文的思路。
(范读课文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助于整体的感知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出示第一组尝试题,学生初读课文后回答问题,理清思路:⑴全文由几个部分组成?⑵文中哪些词语最能突出盼?⑶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表现在哪里?⑸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这一组尝试题,能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并锻炼他们的概括能力。
第1课《春》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春素养目标1.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点。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3.感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第1课时◎重点: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知识链接“春”字解说春,又可写作“萅”“旾”,这两个字是从繁体字向简体字过渡阶段产生的“春”的异体字。
“艹”指草(木),草木春季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表示春季万物生长;“日”是暖阳,表示春季暖阳暖风催生遍地绿草。
“春”表示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冬季,阳光回归,大地升温,地里的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广阔林野,遍布新绿。
因此“春”字的本义是“阳光普照、万物初生”,正是春天的特点,又被引申为“春天”——一年四季的第一季。
情境预设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有诗情,有画意。
今天让我们走进美丽春光,让我们的心中幻化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古今多少文人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赏读朱自清的《春》,去欣赏他为我们描绘的春天。
导学建议教师课前准备一些关于“春草”“春风”“春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在诱人的春色里,进入情境。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他的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著称。
散文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背景介绍: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
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诗文创作初期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春》第一课时导学案

《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预习课文,通过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掌握重点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精彩,并能进行简单的赏析。
3.速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二、第一课时三、课堂活动设计及教学内容活动一:导入小组展示本组搜集的两首与“春”有关的古诗词。
第一首:第二首活动二:预习展示1.把教材第5页“读读写写”的字词,注音写到本组黑板上。
2.把“学习与检测”第一页1、2题写到本组黑板上。
(重点积累)活动三:内容感知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通过课件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2.小组把“学习与检测”P2“文本感知”板书到小组黑板上。
3.小组讨论教材P4“思考探索一”,然后小组展示。
(课堂积累)活动四:当堂训练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蓑衣()酝酿()()抖擞()黄晕()发酵()2、文学常识填空:《春》选自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江苏扬州人。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______散文。
3、下列句中的错别字是__________应依次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1)抖搜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2)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潦亮地响着。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1)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4)“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
第1课《春》第一课时导学案

第1课《春》导学案(含答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
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
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
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2.写作背景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
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春》讴歌了一个蓬勃的春天,对春天进行了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它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三、检查预习1.补全下列诗句(1)两个黄鹂鸣翠柳,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3)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
(4)沾衣欲湿杏花雨,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春》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副本

第01课《春》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课文内容;2、听录音,学习重读与停连的技巧。
【导学流程】一、学一学在老师精心设置的问题和预习要求的引导下,学会课前预习,提高预习效率!1、整理作者常识及写作背景要求:根据资料链接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要抓住重点,语言简洁。
资料链接:作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
现代家、、、民主战士。
散文有《春》、《欧游杂记》、《绿》、《背影》、《荷塘月色》等,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等。
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的清廉爱国,也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2、通篇诵读,划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准确断句。
(1)掌握下列词语的字音字形和词义(参照文下注释)酝酿..()()卖nòng()嘹.()亮黄晕.()烘.()托静.()默呼朋yǐn()伴抖擞.()精神花枝zhāo()展朗.( )润应和.( ) 风筝.()喉咙.()(2)通读课文,标出段号,划出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
(能体现景物特点、情感、揭示主题的词句应为文中的关键词句)3、细读课文,整体把握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要求:细读课文,按下列问题的要求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1)《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体裁)。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地理位置)的春天特有的景象。
抒发了之情,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2)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分成哪三大部分?各部分又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二、议一议,导一导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在议论、交流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并寻求老师的辅导!(一)情景导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导学案(第一课时)).doc

“永中•家园”优质课堂导学案组名:姓名:日期:审核人:八年级语文备课组1给下列加点词语中的加点字注咅酝酿( )黄晕( )披着蓑衣( )涨起来( ) 宛转( )应和( )戴着斗笠( )抖擞( ) 2下面四句话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密蜂嗡嗡地叫着B 一年之季在于春C 跟清风流水应和着D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3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 家,诗人,代表作有,等。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A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B ……还有各种花的否,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 )C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 )D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5本文共描绘了哪儿幅春天的图景?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你能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吗? (2) 、作者具体描写了哪儿种景物? (3) 、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 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
女Ih 春草图或草报春。
(4) 、“颂春”部分三个比喻各表现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自创 答词 稿:随堂 笔记:5+ 3分 钟群学+ 展二、研读课文,深入探究盼春第一段写盼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绘春之春草图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示2、春草图中作者怎样描绘小草的?15+22 分钟3、写春草为什么又写“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指导:从描写角度来说,这是什么描写?写出了什么?)4、“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指导:这两个词写出了节的哪种状态,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指导:把修饰词放在句末往往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的特点。
)作业疑点:巩固练习二、达标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迷藏()宝藏()A zang B cang(2)散步()散在草从里()A sd n B sdn(3)薄烟()薄弱()薄荷()A bo B bo C bao (4)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A heB heC hudD huo2、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含义(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第1课《春》(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情感。
(2)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对重点语句进行批注,分析其表达效果。
3.讨论法:与同学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rùn)酝酿(yùn niàng)卖弄(nòng)喉咙(hóu lóng)应和(hè)嘹亮(liáo)烘托(hōng)静默(mò)风筝(zhēng)抖擞(sǒu)健壮(jiàn)3.解释下列词语。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原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卖弄:炫耀。
应和:(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
静默:寂静;没有声音。
抖擞:振作。
健壮:健康强壮。
(二)课堂学习1.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起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2.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3.整体感知(1)文章围绕“春”写了哪些内容?答案:文章围绕“春”依次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第1课《春》导学案

第1课春朱自清预习案【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积累“朗润、酝酿、卖弄”等课后14个词语,理解“卖弄、酝酿、呼朋引伴”在文中的意思;2.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抓住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写景的方法;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春》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文集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字词积累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识记字音和字形。
1.给加点的字和多音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润..()..()应和..()喉咙..()酝酿liáo()烘.托()静默.()风筝.()抖sǒu()健.壮()wǎn转()黄晕.()舒活.()kē巢()()涨潮()分散()混杂涨散混()涨红脸()松散()混水2.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朗润____________________ 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卖弄____________________ 宛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默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枝招展_________________ 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文见疑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情感?分别找出对应的段落,读出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津实验中学课型:新授主备人:程龙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序号:()
第一课《春》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目标:
①掌握有关朱自清的文学常识。
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识记字词,整体把握文章。
2.学习重点:
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
3.背景链接:
朱自清实在黑暗的旧中国看到的是遍地脓血,他感到压抑、苦恼,他希望有一个新的社会出现。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有感而发,内心欣喜无比,写成此文,从而表现内心对美的追求和对光明的向往,体现他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自主探究
A.基础扫描
任务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解决字词、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
1.注音:
酝酿
..()宛.转()黄晕.()应和.()
蓑笠
..()抖擞.()笼罩.()朗.润()
2.解释词语:
欣欣然:
卖弄:
应和: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3.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原名自华,号秋实,字。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B.探究文本。
任务要求:先自学课文的“导读”部分,然后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来,边读边用笔圈画出精彩的写景句和精辟的感悟句。
1.放声朗读
....课文,用喜爱、欢欣
.....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
(结合课后练习一的朗读提示)2.本文共描绘了五幅春景图,请分别为这五幅春景图命名,并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可找原文字词,也可自己归纳)。
3.默读课文,挑选出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想想它们好在哪里?
4.本文通过美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后三段的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二、训练达标。
1. 注音或写汉字:
落.地()烘.托()朗润.( ) 迷藏.( )
yùn niàng( )卖弄.( ) 清脆.( ) w.ǎn( )转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是()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D.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3.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请你发挥想象,写三组比喻句来描绘秋天。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