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科诊疗专著看看对于伤科治疗及用药开方很好

合集下载

创伤骨科书籍

创伤骨科书籍

创伤骨科书籍创伤骨科是医学领域中涉及骨折和骨创伤治疗的专业。

由于该领域的专业性较强,对于医生和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帮助医生和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创伤骨科知识,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创伤骨科书籍。

一、《创伤骨科学》《创伤骨科学》是一本经典的骨科教材,由美国骨科学会(Orthopaedic Trauma Association)主编。

该书内容全面,包括了骨折的分类、骨折治疗的原则、手术技术和并发症等方面。

并且,该书结合了丰富的临床案例和图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对于初学者和专业人士来说,该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

二、《创伤外科学》《创伤外科学》是一本综合讲述创伤外科知识的全面教材。

该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创伤骨科、创伤胸外科、创伤腹外科等多个方面。

在创伤骨科方面,该书详细介绍了骨折的诊断、骨折的处理方法以及复杂骨折的治疗技巧。

同时,该书还介绍了各种临床情况下的处理方法,使读者能够在不同的实际情况下准确处理伤情。

三、《创伤骨科学入门》《创伤骨科学入门》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创伤骨科教材。

该书以简明、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创伤骨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包括急诊创伤处理、骨折的基本处理方法以及骨折固定技术等。

此外,该书还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图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对于创伤骨科初学者来说,该书是一本很好的入门教材。

四、《创伤骨科手术技术指南》《创伤骨科手术技术指南》是一本针对创伤骨科手术技术的指导书。

该书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创伤骨科手术的操作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

对于创伤骨科医生和手术医生来说,该书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

书中还有大量的手术示意图和解剖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手术过程。

五、《创伤骨科疾病诊断与治疗》《创伤骨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是一本全面介绍创伤骨科疾病的书籍。

该书包括了创伤性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

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创伤性骨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名医名方-----丁锷【消瘀接骨散】主治各种急、慢性损伤后的局部肿胀、疼痛、活动障碍

名医名方-----丁锷【消瘀接骨散】主治各种急、慢性损伤后的局部肿胀、疼痛、活动障碍

名医名方-----丁锷【消瘀接骨散】主治各种急、慢性损伤后的局部肿胀、疼痛、活动障碍消瘀接骨散(丁锷)组成:花椒20克、五加皮50克、白芷50克、桂皮20克、川芎50克。

功能:温经通络、行瘀止痛。

主治:各种急、慢性损伤后的局部肿胀。

疼痛、活动障碍。

用法:上述药物研成粉未,用少许饴糖或蜂蜜调成糊状即可使用。

取该药膏适量敷于患处,外用洁净的纱布或棉布覆盖固定即可。

每24小时更换一次,1周为1疗程。

方解:方中川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五加皮、桂皮、花椒温经通络。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中药可以改善损伤组织的血液循环;五加皮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花椒可扩张血管。

诸药合用,外敷易于穿透皮肤,共获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作用。

临床应用:本方广泛用于骨伤科的急慢性损伤。

急性腰扭伤以该药外敷后10-20分钟即可止痛;新鲜骨折复位后外敷10分钟止痛,1~2天即可消肿,明显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

在慢性损伤中治疗髌骨软化症、跟痛症、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颈椎病、腰背肌筋膜炎等有良好疗效。

在患处外敷的药膏厚度不得小于1毫米,一般2-3毫米,否则局部药物浓度不足,会影响疗效。

夏季长期运用时,局部可能会出现皮肤发红、搔痒、丘疹等过敏反应表现,停药后或改用丁锷教授另一外用药方骨疽拔毒散外敷即可消失。

在更换药物期间,局部可予温水擦洗,配合同部按摩疗效更好。

丁锷,男,1934年出生,安徽省舒城县人,大学文化。

自幼从师学医,早年从事内科杂病的研究,1963年以后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外科、伤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安徽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

擅长中医骨伤科、内科疑难杂病,尤其对颈椎病、股骨头坏死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有独到的见解和诊治方法,并受到大量病员信任。

担任《中医骨病学》等多部高等院校教材及中医骨伤专著的编写工作,历任多部国家级中医药杂志的编委。

发表《颈椎病的辨证论治》、《特发性股骨头坏死的中药治疗》等学术论文40余篇。

中医骨伤科最早的专著

中医骨伤科最早的专著

中医骨伤科最早的专著答:唐代蔺道人所著的《理伤续断方》(又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又名《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方》、《理伤续断方》,是关于骨伤科的医学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很有科学价值的骨伤科专著,成书于公元841 ~ 846年。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编撰者是蘭道人,陕西西安人,他在治病方面造诣很高,并将其医疗绝技记述其中。

此书只有一卷,书中的内容简洁明了,全面总结了理伤正骨的基本原则和手法,调理宜忌,各种整骨手法、方药应用。

书中首先论述治伤的14个步聚,再论述打扑伤损服药次序及方药。

书中对骨伤科常见的关节脱臼、手法复位、跌打损伤、牵引、固定、扩创、手术缝合、填塞等具体治疗方法都作了详细叙述,方药方面既有外洗外敷又有内服。

书中对唐以前骨伤科疾病诊治经验和取得的成就也进行了收录,记载有洗、贴、掺、揩以及内服多种方药,为骨伤科辨证、立法、处方和用药奠定了基础,临床应用价值很高。

书中对骨折治疗方法进行了归纳,分为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药物治疗四大原则,这也成了后世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的基本观点;书中对骨伤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都有详细论述。

其中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是骨伤科史上一项重大创造,具有操作简便、治疗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病人痛苦少、医疗费用低、无骨折并发症等许多优点,被尊称为“中国的接骨法”。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以活血化疲作为治疗的原则,对伤愈后不留疤痕的技术也有记述,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研究发掘的。

该书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记述方法,不仅注重理论,对实践也相当看重,所以其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非常高。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在我国骨伤科著作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其宝贵经验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使用,成为后世从业骨伤科者的圭臬,同时也是中医骨伤科医生临床必读之作。

中医伤科名家的书籍

中医伤科名家的书籍

中医伤科名家的书籍伤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各种损伤的治疗和康复。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伤科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许多中医伤科名家也相继出版了大量的著作,为中医伤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伤科名家的书籍,希望能够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中华伤科学》《中华伤科学》是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中医伤科学的权威著作。

该书由中国伤科学会编写,共分为上下两卷,共计1600余万字。

该书以经典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对中医伤科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此外,该书还介绍了中医伤科的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中医伤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中华骨伤科学》《中华骨伤科学》是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关于中医骨伤科学的著作。

该书由中国骨伤科学会编写,共计20余万字。

该书主要介绍了中医骨伤科的理论、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该书不仅适用于中医骨伤科的学习和实践,也对于西医骨科医生的学习和实践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3.《伤科奇方》《伤科奇方》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出版的一本关于中医伤科的实践经验和治疗方法的著作。

该书共计20余万字,主要介绍了中医伤科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治疗方法。

该书中包含了很多中医伤科名家的实践经验和治疗技巧,对于中医伤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4.《伤科名方》《伤科名方》是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关于中医伤科方剂的著作。

该书共计20余万字,主要介绍了中医伤科方剂的组成、功效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涵盖了很多中医伤科名家的方剂,对于中医伤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5.《伤科学》《伤科学》是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关于中医伤科学的著作。

该书共计20余万字,主要介绍了中医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医骨伤科学书

中医骨伤科学书

中医骨伤科学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医骨伤科学的书籍推荐:
1. 《中医骨伤科学》- 杨绍勤
这本书是介绍中医骨伤科学的基础著作,详细介绍了中医骨
伤学的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

2. 《中医骨伤学》- 周任团、冯石铭
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病因病机、诊断和治
疗方法,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案例分析。

3. 《中医骨科学》- 邱久铭、欧阳德任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骨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疾病诊治,内容
包括骨伤科学、关节疾病和脊椎疾病等方面。

4. 《中医骨伤应急互助手册》- 徐张顺
这本书是一本实用的中医骨伤科学指南,介绍了中医应对急
性骨伤的紧急处理方法,涵盖了各类骨折、脱位等伤害的处理。

5. 《中医骨科学教程》- 于立军、蔡亚军
这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医骨科学知识的教程,包括中医骨
伤科学基本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讲解,以及常见病例的分析。

以上是一些关于中医骨伤科学的书籍推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请注意,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如果需要深入学习,建议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中医骨伤科学书籍

中医骨伤科学书籍

中医骨伤科学书籍
以下是几本关于中医骨伤科的科学书籍:
1. 《中医骨伤科学》作者:朱虹翔、朱南松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骨伤科的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包
括中医经络学、骨伤科基本理论、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2. 《中医骨伤科学丛书》作者:赵鸿翔、卢方容
该丛书包括多本专著,涵盖了骨折、脱臼、关节损伤、软组
织损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系统地介绍了中医骨伤科的理论和临床实践。

3. 《中医骨伤科学》作者:李新华、赵敬修
该书讲述了中医骨伤科的理论基础和诊疗方法,包括针灸、
推拿、草药等综合治疗方法,也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在骨折、脱臼、关节病变、软组织损伤等方面的应用。

4. 《中医骨伤科学》作者:赵森生
该书从中医整体观念的角度出发,结合临床实践,系统地介
绍了中医骨伤科的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并通过丰富的病例分析,加深对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解。

这些书籍都是较为综合性的中医骨伤科学著作,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医在骨伤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

我国最早一部中医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我国最早一部中医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我国最早一部中医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又名《理伤续断秘方》。

作者蔺氏在《序》中说:有人问某姓名,曰:“蔺道者”。

据《序》中记载,蔺氏唐代僧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本书为唐武宗会昌1-6年间,即公元841-846年间作著,由于道人“闭门不通人事”之故、所以对他的详细生平,根据目前资料,都缺乏较详细的记载和考证。

唐代由于国家的统一生产力的提高和中外交通的发达,经济和文化空前的繁荣,因此医学也迅速成长,成为祖国医学迅速成长的时期。

在这时代背景下,《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诞生于中医骨伤科最前列。

全书文字精炼,除附方外,理论性的文字约一千七百余字,但它记载了对骨折(特别是开放性骨折),脱位等外伤疾患的治疗方法和处理原则,不但反映出唐代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水平,而且对后世的骨伤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一部很有科学价值的专著。

蔺道人,他“结草庵于宜春之中树”。

“买数亩,垦畲种粟以自给”。

可见,他是一个自耕自食的劳动者。

蔺道人在当时对骨伤科的医术比较高明,在人民中有一定的影响。

如有一天,村民中有一姓彭的老人,其子因“升木伐条,误坠于地,折颈挫肱,呻吟不绝” ,经蔺氏医治后,“数日已如平时”。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在中医骨伤科领域里首先提出清创缝合术,取开捺正术治疗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早见于《三国志•蜀书》华佗刮骨疗毒术,具体方法文内没有叙述。

但蔺氏不但提出清创,而且提出洗、缝并编成口诀:“一煎水洗,二相度损处,三拔伸,四或用力收入骨,五捺正,六用黑龙散通,七用风流散填疮,八夹缚,九服药,十再洗,十一再用黑龙散通,十二或再用风流散填疮口,十三夹缚,十四仍前用药治之”。

“骨破碎,轻轻用手撙令平正。

若皮不破,用黑龙散敷贴。

若破用风流散填疮口,以绢片包之,不可见风着水,恐成破伤风”。

“伤口在发内者,须剪去发”。

说明蔺氏认识到创口要“煎水洗”。

并且洗净后“绢片包之,不可见风着水”以防破伤风或感染,对于污染的骨质,蔺氏主张“用快刀割些捺入骨”。

中医伤科名家的书籍

中医伤科名家的书籍

中医伤科名家的书籍中医伤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运动系统的疾病、损伤和康复。

伤科治疗方法独特,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火罐等手段,能够有效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今天我要介绍的是中医伤科名家的书籍,这些书籍是中医伤科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中医爱好者和从事伤科工作的医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针灸伤科学》《针灸伤科学》是由著名中医学家、针灸专家陈峰编写的一本中医伤科经典著作。

该书系统阐述了针灸治疗运动系统疾病的理论和实践,包括骨伤、肌肉损伤、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书中介绍了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点,讲解了各种针灸手法的应用,同时还介绍了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对于从事针灸伤科的医生和学习针灸的中医爱好者非常有用。

2、《中医伤科学》《中医伤科学》是由著名中医学家、伤科专家华佗编写的一本中医伤科经典著作。

该书系统介绍了中医伤科的理论和实践,包括伤科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书中还介绍了中药、推拿、拔罐等伤科治疗方法的应用,讲解了各种伤科技术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该书系统全面,内容丰富,是中医伤科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参考书籍。

3、《伤科针灸手法学》《伤科针灸手法学》是由著名中医学家、针灸专家张志军编写的一本中医伤科著作。

该书系统介绍了各种针灸手法的操作技巧和应用,包括刺、捻、推、拨、扳、摇、针刺、耳针等手法,讲解了各种手法的适应症、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该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是学习和实践针灸伤科的重要参考书籍。

4、《中医外伤学》《中医外伤学》是由著名中医学家、外伤专家李时中编写的一本中医伤科著作。

该书系统阐述了中医外伤学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外伤的基本概念、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书中介绍了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外伤治疗方法的应用,讲解了各种治疗技术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该书内容全面、深入浅出,是中医外伤学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参考书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科诊疗专著看看对于伤科治疗及用药开方很好一号新伤药组成:黄柏40 延胡索1 5 血通l 5 白芷1 2 羌活8 血竭4 木香1 2 独活8功用:退烧,消肿,止痛。

主治:凡一切新伤局部疼痛,微肿微烧,活动不能着力者。

桃仁散瘀熏洗剂组成:桃仁7 红花1 0 川芎1 0 莪术1 0 赤芍1 0 五灵脂1 0 牛膝1 0 当归尾1 0 红泽兰1 5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软组织损伤2—3周内,患肢肿痛烧热。

用法:水煎,熏洗患部,二日一剂,每日1—2次。

归尾泽兰汤组成:当归尾1 0 红花1 0 川芎1 0 莪术1 0 血通1 0 红泽兰1 0 香附1 0 苏木1 0 土牛膝1 0 松节1 5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陈旧性损伤,患肢肿胀发烧。

用法:水煎,熏洗患部,二日一剂,每日1—2次。

桂枝黄芪熏洗药组成:归尾10川红花10赤芍10苏木10血通10黄芪10 竹七15桂枝7功用:活血化瘀,补气通阳主治:损伤后期,患肢或局部肿胀,无力,畏寒等证。

用法:水煎,熏洗患部,二日一剂,每日1—2次。

莪术桃仁熏洗药组成:莪术1 4 桃仁1 4 炙水蛭1 4 当归1 4 威灵仙1 4 蔓荆子1 4 五灵脂1 4 当归尾1 4 牛膝1 0 乳香1 0 红花7 没药1 0功用:活血化瘀,止痛散结。

主治:肌肉、韧带损伤日久,局部疼痛发硬,关节屈伸不利。

用法:水煎,熏洗患部,二日一剂,每日2 -3次。

新伤药水组成:黄芩5 0 生大黄4 0 血通40 三棱2 5 莪术2 5 黄柏2 0 白芷2 0 羌活2 0 独活2 0 川芎2 0 川红花2 0 延胡索1 0功用:散瘀,退热,消肿,止痛。

主治:各种闭合性骨折、脱位和软组织损伤初期有肿痛瘀血者。

用法:上药粉碎成粗粉,分装若干纱布袋内,放入坛内,加45%酒精,每用药5 0g,加4 5%酒精5 0 0m1.,每周翻动药袋一次,浸泡一月左右,即可使用。

用时将药水浸于棉花或纱布上,外敷患处。

外敷新伤提骨药组成:大黄40 苏木2 0 广木香24 葱白适量功用:提骨,散瘀。

主治:新伤骨折下陷,用于小儿头部和肋骨骨折凹陷者。

用法:先将葱白(带须)捣烂,加上药粉敷患处胁伤逐瘀汤组成:柴胡1 0 当归尾1 0 桃仁1 0 大黄1 0(后下) 厚朴1 0 枳实1 0 天花粉1 0 川红花7 甘草7 炮穿山甲1 5功用:疏肝通腑,活血化瘀主治:胁伤蓄瘀,两胁胀痛,大便秘结者。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便解即停用。

腹伤蓄瘀汤组成:当归尾1 0 桃仁1 0 郁金1 0 五灵脂1 0 大黄1 3(后下)甘草7蒲黄1 5功用:通腑逐瘀主治:腹伤蓄瘀,脘腹胀痛,便秘不通者。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便解即停用。

腰伤蓄瘀汤组成:桃仁1 0 桂枝1 0 当归尾1 0 地龙1 0 黄柏1 0 甘草7 芒硝7(冲服) 大黄1 3 泽泻1 5功用:通腑逐瘀,下结热。

主治:腰伤蓄瘀,动则疼痛,大便秘结者。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便解即停用。

年老体弱、孕妇、小儿、月经期妇女忌服。

一号旧伤药组成:续断1 9 土鳖虫1 9 儿茶1 2 檀香8 木香1 2 羌活1 9独活1 9 血通1 9 松节1 9 白芨l 9 紫荆皮1 9 乳香8 官桂8功用:舒筋,逐寒,止痛。

主治:关节及软组织损伤日久,经常疫痛,不能着力。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混合均匀,加水调成敷患部。

二号旧伤药组成:黄芪9 杜仲9 海藻9 续断1 2 土鳖虫1 2 红花9 羌活9 萆解9 官桂9 合欢皮6 儿茶6 牛膝6 松节6 紫荆皮6。

功用:通经络,散寒湿,续筋强筋。

主治:关节韧带伤后怕冷,疫痛,发硬,乏力。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混匀,加水调成敷患部。

一号浸剂组成:生川乌7 生草乌7 赤芍7 川芎7 闹羊花7 生半夏7 生南星1 4 一支蒿1 4 川红花1 4 生马钱子1 4 姜黄2 0功用:祛痹,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软坚。

主治:新伤瘀血,肿胀疼痛,陈旧性损伤局部发硬,或关节功能障碍。

制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每3 0克药粉,加7 5%酒精400ml,泡1—2周后,取药酒备用。

用法:用脱脂棉将浸剂浸湿透后,贴于病人患处,待脱脂棉干后,再滴浸剂浸湿,连敷数次。

其渣亦可摊成块外用,按局部大小贴于患处,用7_c J'b线照射2 0一3 0分钟后,再将药除去。

二号浸剂组成:蓖麻叶1 00 女贞子5 0 芙蓉叶5 0 香樟叶5 0 八角枫叶5 0功用:消肿止痛主治:新伤局部红肿发硬,疼痛发热。

制法、用法:同一号浸剂。

三号浸剂组成:红花40 延胡索2 0 大黄2 0 血通2 0 泽泻2 0 生马钱子2 0 一支蒿7 生川乌1 0 生草乌1 0功用:祛风寒湿痹,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主治:新伤瘀血肿胀,陈旧性骨折,软组织损伤,久不消肿,疼痛,微烧。

制法、用法:同一号浸剂一号熏洗方剂组成:当归1 4 赤芍1 4 红花1 4 桂枝1 4 生香附2 0 丝瓜络2 0 松节2 0 威灵仙l 0 天南星1 0 竹七1 4功用:祛痹,活血,化瘀主治: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后期,局部或下肢肿胀,知觉迟钝,发凉等症。

用法:水煎,熏洗患部,二日一剂,每日2—3次。

二号熏洗方剂组成:天南星2 0 川乌2 0 草乌2 0 血余炭2 0 赤芍2 0 穿山甲2 0 海桐皮1 4 白蔹1 4 白硼砂1 4功用:祛痹,化瘀,通经络,散结软坚。

主治:关节僵硬,骨质增生,骨化性肌炎等证。

用法:同一号熏洗方剂。

按语:本药在熬时,加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麦醋,以增强其软坚作用。

三号熏洗方剂组成:海藻20 昆布20 穿山甲20 黄芪22 当归尾22 赤芍1 4川乌1 4 草乌1 4功用:祛痹,化瘀,散结软坚,补气。

主治:关节韧带损伤后,局部发硬,活动时关节疼痛,功能障碍。

用法:同一号熏洗方剂。

四号熏洗方剂组成:陈艾24 千年健24 羌活24 海桐皮24 生香附24 威灵仙24 官桂1 4 细辛1 4 苍术1 4 木瓜2 0 甘松20 丁香4功用:祛风寒湿痹,通经络。

主治:伤后骨内冷痛,疫胀麻木。

用法:同一号熏洗方剂。

归芪红花熏洗药组成:当归尾1 4 黄芪1 4 牛膝1 4 骨碎补l 4 透骨消1 4 威灵仙1 4 红花3 赤芍3 川芎3功用:祛痹化瘀,补气活血。

主治:伤后1—2月,患肢软弱无力,伤部肌肉萎缩。

用法:同一号熏洗方剂。

夜合二香熏洗药组成:合欢皮l 4 水当归1 4 香巴戟1 4 骨碎补1 4 香通1 4 血通1 4 牛膝1 4 甘松l 4 夜交藤2 0 海桐皮1 0功用:行气活血,补肾阳,壮筋骨。

主治:骨折后期,夜睡患肢不适,走路过多自感骨折端时而疼痛,患肢无力,肿胀。

温经止痛熏洗药组成:川红花6 0 血通d 0 合欢皮40 松节4 0 香附4 0 威灵仙4 0 三七根2 0 木瓜2 0 生川乌1 5 生草乌1 5 生南星l 5功用:活血散瘀,解痉止痛。

主治:陈旧性损伤局部冷痛,疫痛,肌肉萎缩。

骨折、脱位后关节功能受限。

一号接骨丸组成:秦归8 0 白芍8 0 茯苓8 0 莲米8 0 血竭4 0 川红花4 0 儿茶40 丁香40 广木香4 0 熟大黄4 0 牡丹皮40 甘草8 自然铜4 0 土鳖虫4 0功用:生血,活血,接骨。

主治:广泛用于一切骨折和骨质疏松脱钙。

用法:共研为细末,作蜜丸或水丸。

每次服4-8克,每日2—3次。

开水吞服。

因方中有破瘀药物,能动胎动血,故孕妇、月经期妇女、风湿病、胃溃疡禁用。

二号接骨丸组成:制首乌4 0 月季花40 当归2 0 白芨2 0 合欢皮20 土鳖虫2 0 广木香8 鸡血藤40 骨碎补2 0功用:行血,活血,补骨,续筋主治:用于骨折后骨痂久不形成,脱钙,韧带伤后松驰。

用法: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日2—3次,每次6克,开水送服。

三号接骨丸组成:鸡蛋壳1 5 0 制首乌7 5 白芨7 5 三七5 0 当归4 0功用:生血活血,增加钙质。

主治: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脱钙,对于佝偻病及骨折患者合并有泛酸、嗜杂、胃痛症者尢为适宜。

用法:作蜜丸,每丸重6克,每日2—3次,每次1丸,开水送服,便秘者慎用。

双龙接骨丸组成:脆蛇40 广土鳖虫6 0 秦归8 0 血竭4 0 白地龙20 续断40 自然铜40 苏木40 茯苓40 熟大黄40 广木香40 朱砂20龙骨2 0 白芍4 0 牛膝4 0 乳香40 没药40功用:生血活血,增强骨质,通经络,调气血,安神,镇痛。

主治:骨折后骨痂不易形成,脱钙及半月板损伤。

用法:炼蜜为丸,每粒重6克,用朱砂为衣,每日2—3次,每次6克,用开水或酒吞服。

服药后,勿食生冷。

孕妇忌服。

铁霜丸组成:长瓜仁4 0 续断40 丁香1 8 ,)l I芎1 8 广木香1 8 五加皮l 8 厚朴1 8杜仲1 8海桐皮1 8延胡索1 8血竭7乳香8 木通1 0 当归1 0炙甘草1 0_d iL 4麝香4制首乌1 4制川乌1 4朱砂4自然铜7骨碎补7白芷7没药8功用:舒筋,活络,活血,消肿,散瘀,镇痛,续筋,接骨。

主治:外伤所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瘀痛,局部肌肉挛缩,骨折筋断。

用法:作蜜丸或水丸,每日服1—3次,蜜丸每次6克,水丸4克,孕妇、皮肤病患者忌用,忌生冷。

寄生续断汤组成:桑寄生40续断1 5骨碎补1 5当归1 5赤芍1 5威灵仙1 5自然铜(醋煅)10土鳖虫7甘草7功用:行血,活血,化瘀,养血,祛风通络,接骨续筋,补肝肾,强筋骨。

主治:骨折,肢节不利,疫软疼痛诸症。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日服2—3次。

黄芪续断汤组成:炙黄芪2 0 熟地黄2 0 当归1 5 白芍1 5 骨碎补1 5 威灵仙1 5 木瓜1 5 续断1 5 天花粉1 5 自然铜1 0(先煎)土鳖虫l 0 砂仁6(后下)功用:骨损筋伤,筋骨疼痛,肾虚耳鸣,消渴身热,虚损赢瘦等症。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每曰服2~3次,对于腹胀便泻,消化不良者慎用。

碎补萍米汤组成:骨碎补(去毛)20 钻地风20 土鳖虫1 0 秦归1 0 熟地黄1 0 茯苓1 0 莲米1 0 红花5 广木香5 甘草7功用:生血,活血,化瘀,养心益脾,接骨续筋。

主治:各种筋骨折断损伤有余瘀者。

接骨片组成:续断9 赤芍9 骨碎补9 九二0 . 1 5毫克功用:活血,续筋,接骨。

主治:一切骨折所致疼痛肿胀。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压成片,一日一剂,每日服3次。

一号接骨外用药组成:黄柏3 0 续断3 0 大黄1 5 血通1 5 龙骨1 5 红花l 5 延胡索1 5 牛膝1 5功用:通气活血,消肿止痛散瘀。

主治:骨折后伤处疼痛、肿胀、皮下充血。

用法:共研为细末,用少量蜂蜜和开水调匀,敷患部。

二号接骨外用药组成:续断3 0 补骨脂3 0 延胡索1 5 秦艽1 5 独活1 5 木香l 5白芷1 5 自然铜1 5(或蟹粉)血通1 8功用: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接骨续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