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的介绍
卢作孚

卢作孚(1893—1952年),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
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他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
从自学成才始,到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树。
他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
他创办的民生公司,成为中国解放前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
他是“一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现代个人享受要求的现代实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
被西方人称为伟人的晏阳初先生则称赞卢作孚先生是一位“完人”:“我一生奔走东西,相交者可谓不少,但唯有作孚兄是我最敬佩的至友。
梁漱溟先生誉为:“胸怀高旷,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庶几可比之于古之圣贤。
”。
卢作孚,一个大亨的教育思想

卢作孚,一个大亨的教育思想卢作孚(1893~1952)XX市合川人;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农村社会工作先驱。
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
自学成才后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
并以现在的XX市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
卢作孚(1893~1952),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船王和爱国实业家,被毛泽东赞誉为我国发展民族工业中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家之一。
然而,卢作孚指出:“自己现在是办实业的,但实际上是一个办教育的,几乎前半生的时间,都花在办教育上,而现在所办的实业,也等于是在办教育。
”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站在教育应该如何为了国家的富强、社会的美好和民众的福祉的根本利益思考。
其独特的教育思想价值取向与人生追求,使他达到人生和事业的臻美之境,创造了众多的奇迹和辉煌。
一、立足乡村现代化的大教育观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
具有时间长、空间广、效益高、质量好、内容多的特点。
”大教育在教育时空上具有终身性与广延性,包括学校、社会、家庭,从胎教一直到老年,各种可能的教育资源构成运用系统;在教育效用上,强调学生心智与思维的发展而非知识的简单积累;在教育内容上,重视博雅教育、跨学科性与综合化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多样性与现代科技的整合。
这种教育观具有前瞻性与未来性,也让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培养成为可能。
卢作孚是一个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他时刻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把个人的利害得失与国家存亡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他早年直接从事教育事业,还是后来在泸州、成都和北碚办教育、兴实业,他最重视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救亡图存,更在于缔造新的中国,实现国家现代化。
卢作孚大教育观集中体现于他在嘉陵江三峡地区开展的乡村现代化建设。
“教育首先作为乡村建设的‘第一重要的建设事业’来对待”,理由是“因为一切事业都需要人去建设,人是需要教育培育成的,所以建设事业的第一步是教育事业。
船运大王卢作孚

船运大王卢作孚马鼎盛:树立世之风范,铸造国之脊梁,国民素养,从小培养,欢迎收看《风范大国民》。
中国航运大王卢作孚是工业救国的民族英雄,在日寇疯狂侵华的1938年秋,他临危授命,出任交通部常务次长。
民生轮船公司用22艘轮船和征用的2860只木船,冒着日寇飞机的轰炸,将堆积在宜昌的3万人员和9万吨工业物资抢运入川,被称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法文:Dunkerque)是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敦刻尔克以二战中1940年发生在这里的敦刻尔克战役和英法军队大撤退而闻名。
)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实业公司,从一条70吨小火轮起家,“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它将不可一世的洋商赶出了川江,民生公司发展为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他主持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为时最长,成就最大。
新中国诞生,卢作孚即令民生公司滞留在香港的18艘主力船舶突破封锁,返回内地,他主动向中央政府提出公私合营的方案,党中央和毛泽东接受卢作孚的请求,为新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打开一条出路。
毛泽东在建国初年,构思民族工业蓝图的时候说,有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周恩来想借重卢作孚出任交通部长,可惜他含冤自杀了。
卢作孚在40天里独自担当了挽救国家危亡的宜昌大撤退解说: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向中国发动了全面战争,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并确定四川为战时大后方。
于是华北、华东、华中等地的机关、学校、工厂、企业纷纷向四川,特别是向重庆搬迁。
然而经过素有“川鄂咽喉”之称的宜昌进入重庆却成了最大的问题。
卢国纶: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以后,就在武汉失守的前夕,我父亲到了宜昌,当然发现宜昌的情况很混乱。
因为在宜昌积压的人员、物资的数量都非常大,人员有3万多人,物资有9万多吨,而那些物资都是属于兵工器材,或者是重要的工业器材,这些是最主要的。
解说:这些从沿海工业城市转运过来的机器设备,是当时民族工业的精华,是国家仅存的一点元气。
写卢作孚的诗歌自创作品

写卢作孚的诗歌自创作品摘要:一、卢作孚简介1.生平介绍2.成就及影响二、诗歌创作背景1.创作时间2.创作心境三、诗歌自创作品欣赏1.《舟中》2.《夜泊牛渚怀古》3.《登高》四、作品艺术特点1.表现手法2.风格特征3.思想内容五、结语正文:卢作孚(1893-1952),原名卢植,字秋航,江苏苏州人,我国近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
他涉猎广泛,在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歌创作背景方面,卢作孚的诗歌自创作品主要创作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历经磨难、风云变幻的时期。
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作者在动荡时代背景下,对国家命运、民族存亡的深切关注和无尽忧患意识。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卢作孚的诗歌自创作品。
1.《舟中》舟中看月夜,万象正萦回。
水天共一色,千里白如雪。
长风破浪前,天际泛舟来。
舟子歌自得,使我心悠哉。
2.《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泊船,客中亭水自涓涓。
一片风帆下,三年梦觉远。
不应有恨事,长向此中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登高》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卢作孚的诗歌自创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他的诗歌表现手法多样,既有传统的五言、七言律诗,又有现代的自由诗。
其次,卢作孚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豪放磅礴的气势,又有婉约柔情的韵味。
最后,他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卢作孚事迹

卢作孚事迹
卢作孚(1881年-1961年),字颐年,号晓山,山东曲阜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和篆刻家。
卢作孚年轻时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后来考取了清华大学预科,毕业后留校任教。
1922年,他创建了北京大学艺术系,任系主任,推动了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同时,他也创建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文化协会等机构,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除了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贡献,卢作孚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和篆刻家。
他自幼学习书法,醉心于汉魏碑学,后来又向宋元明清书法大家学习,创造出了具有自己风格的书法作品。
他的篆刻作品也备受推崇,尤其是“晓山印”更是名满天下。
卢作孚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长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发展。
他的事迹对于中国现代文化、艺术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近代中国教育、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1。
卢作孚

卢作孚
卢作孚创立的实业与机构
北川铁路 天府矿业公司 三峡染织工厂 中国西部科学院 兼善中学 北温泉公园、北碚公园 峡区地方医院 北碚图书馆 北碚体育场 北碚花园城的雏形
民生公司
民生公司由卢作孚创办, 是旧社会最大的民族资本航运 集团,它对近代中国运输业的 作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航运 史上的奇迹,卢作孚设计的 CIS系统(将组织的理念、行 为、视觉形象及一切可感之处 实行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 与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并且以 此成为公众辨别与评价组织的 依据),对民生公司的整体形 象管理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有 利于民生形象的建立和维护。
我们讲中国现代史、抗日战争史,不能忘记他! 我们讲中国现代史、抗日战争史,不能忘记他! 我们讲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化史,不能忘记他! 我们讲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化史,不能忘记他! 我们讲中国乡村建设史、中国农村发展史,不能忘记他! 我们讲中国乡村建设史、中国农村发展史,不能忘记他! 我们讲中国航运史、近代民族工业史、中国近代交通史,不能忘记他! 我们讲中国航运史、近代民族工业史、中国近代交通史,不能忘记他!
不能忘记的人
关于中国的民族工业,毛泽东有“四个不能忘”的 说法:“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轻纺工业不能忘了张 謇,化学工业不能忘了侯德榜,运输航运业不能忘了卢 作孚。”而这个中国人不能忘的卢作孚,在1952年的 “三反”运动中自杀,当时新华社内参报道时,在卢的 自杀消息上,加了“畏罪”两个字。 卢作孚死后,由于“左”的路线干扰,一直蒙冤受 辱、亲属子女也受到连累。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 之后,党对卢作孚才平反昭雪。1980年9月4日,中共四 川省委统战部为卢作孚作了结论,结论说: “卢作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工商业者,早年创 办和经营苦民生轮船公司,对发展民族工商业起过积极 作用。解放后,他热爱祖国,拥护人民政府,拥护共产 党的领导,曾从香港组织一些轮船回来参加祖国建设, 对恢复和发展内河航运事业,作了有益的贡献,为人民 作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关于卢作孚的演讲稿

关于卢作孚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卢作孚先生。
卢作孚先生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在教育事业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卢作孚先生于1882年出生在江苏盐城,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
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提出了“科学精神与人物素养”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科学研究方面,卢作孚先生主要从事物理学研究,致力于科学理论的深入探索。
他的研究成果涉及电磁学、光学等多个领域。
尤其是在光学领域,他提出了“楞次定律”和“卢作孚定理”,对光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卢作孚先生在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他曾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文。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除了在学术界的贡献,卢作孚先生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他关心国家民生,呼吁关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教育。
他提出了“百日讲习农村计划”,组织了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志愿教师队伍,到农村教育基层当教师,推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面对大家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卢作孚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是民族的希望所寄,是社会的持续发展所依赖。
”他的这番话道出了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
卢作孚先生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成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始终坚守科学真理,追求卓越,对待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责任感。
他的一生充满了探索和奉献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向卢作孚先生学习,坚持科学精神,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全面发展的能力。
我们应该关注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在此,我谨向卢作孚先生表达我们的崇高敬意!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而奋斗!谢谢大家!。
历史人物:“中国船王”卢作孚

历史人物:“中国船王”卢作孚1939年9月24日,卢作孚在汉口航政局改良木船试航典礼上发表演讲。
1946年民生公司在加拿大订购的虎门号轮船。
新中国成立后,在卢作孚的指挥下,民生公司滞留在港的17艘船舶驶回大陆。
卢作孚先生遗墨卢作孚(1893—1952),重庆市合川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他毕生致力于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在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都曾作出巨大贡献。
毛泽东称赞他是“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界人士之一”。
创办民生公司,发展民族航运业,探索实业强国之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在长江上触目只见外国旗,难得一见中国旗,令国人深感屈辱。
1925年,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
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吨位为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卢作孚的强国宏愿。
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并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
从1930年开始,为了抵制外国轮船公司对长江上游航运的垄断,民生公司发起了“化零为整”运动,以其诚信和威望,先后合并和收买了大批中外轮船,到1935年,统一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
到1949年,民生公司已拥有员工9000余人,江海船舶148艘,在长江沿线和内地沿海各港口及台湾、香港、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
经过20多年拼搏,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最有影响的一家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共两党协商改组政府,卢作孚是国共双方一致赞同的实业部长唯一候选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作孚的介绍我之所以选择卢作孚先生是因为我内心真真正正的敬佩他,感恩他。
对于卢作孚先生,梁漱溟先生评价道:“胸怀高旷,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庶几乎可比于古之贤哲焉。
”卢作孚(1893年4月14日-1952年2月8日),原名魁先,别名卢思。
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轮船公司(现民生集团的前身)的创办者,民生公司到1949年,拥有148艘江海轮船,投资60多个企事业单位,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
他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
自学成材后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
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
卢作孚的父亲卢茂林,卢茂林只是旧时代千千万万个的底层贫民之一,一生事迹平淡无奇;但他的善良,他的自尊,以及敢于向命运抗争的精神,却是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
穷人并不是天然就具有优良品质的。
卢茂林这位穷人,是一位极有骨气、极有尊严的穷人,他没能为卢作孚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但却给了卢作孚一身慨然正气旧时孩童初次上学,有一种仪式叫做发蒙,即孩子要带上敬孔的供品、香烛来到私塾,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礼,再向老师叩头。
卢作孚拜了孔子牌牌,欣喜若狂。
他每天黎明即起,跟随着兄长去上学。
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读起,而后是《四书》、《五经》,最后训练做八股文。
卢作孚天资聪颖,只用了两年时间,居然就把老师要教的课本全部学完了。
卢茂林大感惊异,隐隐感到这孩子大有前程,决定送卢作孚和兄长卢志林去合川最有名气的瑞山书院读书。
父亲的这一决定,为卢作孚的人生敞开了一扇通向广阔世界的大门。
“知识改变命运”这一铁律,此后,就将在他身上开始发生作用。
在瑞山小学历史课上学到的近代史课,也给卢作孚带来深刻影响。
他对于国耻的痛心,对于强国的渴望,就是这时在心中埋下的种子。
在读瑞山的时候,卢作孚还经历了一场意外的磨难。
家中实在无钱给他请医生看病、买药,母亲李氏心急如焚,只得跑上山去采了些草药。
哪知道药不对症,服下后,卢作孚竟说不出话来,成了“哑巴”!父亲连忙背起不能说话的儿子,徒步赶到重庆求医。
医生诊断后说,如果服用一种药材“天生黄”,也许能治好。
可是,“天生黄”贵得出奇,价格超过黄金之价。
这真是天不助穷人!一路流着泪把卢作孚背回家中。
然而卢作孚从小就性格刚毅,丝毫不因失声而颓丧,照旧每日勤学不止。
这样过了两年,奇迹发生了。
卢作孚看见有一只燕子从外面飞进来,绕屋顶飞了一圈,又翩然飞出,他大感惊奇,跟着跑了出去,一不小心,被绊倒在地。
他一急,竟然喊出声来:“啊!燕子!燕子!”母亲万分惊喜,连忙把卢作孚拉到身边,问了他一连串的问题。
听他都能流利作答,母亲不禁喜极而泣。
两年的“哑童”生涯,对卢作孚的性格显然也是一种锤炼,使他更有韧性,更经得起逆境的考验。
刚从小学毕业一年半的卢作孚,就这样奇迹般地教起了中学生。
那时,他才16岁!这个奇特的经历,也算是卢作孚最初从事的教育工作吧。
他采取的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非常认真。
无论学生什么时候来找他,他都会立即放下自学的书籍,投入讲课。
私人授课的实践,使他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信心。
这一期间,他总结了自学和授课的经验,居然编写了专供中学生使用的教材《代数》、《三角》、《解析几何》、《应用数题新解》等,以“卢思”为笔名。
他的自学,一方面是为完善自己,另一方面也有很清晰的努力方向。
那时各省每年都有官费留学名额,贫寒子弟一旦考取官费生,就可获得难得的留学机会,学成后回国报效社会。
近现代史上一大批著名人物,如唐绍仪、詹天佑、翁文灏、吴稚晖、蔡元培、李石曾、张静江、邹容、鲁迅、周作人等,都是清末的官费留学生。
卢作孚对于留学满怀憧憬,到了民国初年的1912年,在几位归国留学生朋友的鼓励下,他又在成都报考了刚刚建立的清华学堂可是这一年,清华学堂在成都不设考场,考生要到北京去投考。
于是他急忙徒步赶回家乡,筹集学费。
不料,当他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时,却被告知,去汉口的客船“蜀通”轮已于当天早上拔锚开走了。
这一次的“误船”,使卢作孚的命运再次发生改变,否则他很可能如愿进入清华学堂,最终成为一位科学家或外交家。
自此,他彻底放弃了留学的打算。
因为交通不便而痛失良机,无疑对卢作孚的思想触动甚大,据说,他后来决心从航运业入手开展“实业救国”,这件事是一个原始动因。
1910年起,卢作孚的求知范围,又扩展到更广的领域,在他读过的书籍里,当属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对他的影响最大。
这是一部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译著,是一声唤起了千万青年的警世钟!【1912年,当时为湖南省高等中学学生的毛泽东,同样是为寻求救国之路,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发愤阅读了大批启蒙译著,其中就包括赫胥黎的《天演论》】就在1910这一年里,卢作孚还接触到了孙中山的革命学说。
卢作孚极为赞同“民有、民治、民享”的社会理想,认为中山先生的主张是推翻腐朽王朝、反抗列强侵略的唯一路径。
在辛亥前一年,未满18岁的卢作孚,加入了由孙中山创建的中国同盟会,为当时最年轻的会员。
这样一个机缘,是时代的需要与个人选择的契合。
卢作孚从此成为孙中山思想的信仰者,他非常推崇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和建国思想,将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后来他用自己毕生的实践,拓宽和延展了孙中山的道路,并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一位“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先驱。
他完全清楚孙中山先生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他说:“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建国大纲,是为全中国人建设一种公共理想”当年10月10日,大转折终于来临——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
亚洲的第一场共和运动、中国的民众革命大潮,就此澎湃而起!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给真正的革命党人带来一场灾难。
在巨变时刻,怀抱各种私利“咸与维新”的投机人物,一旦尘埃落定,为争权夺利,就不惜将真正的革命党人打入血泊之中。
革命之后,为何形势反而逆转?革命的成果是如何丧失的?革命的出路何在?中国的希望何在?嘉陵江三峡地区,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峡谷,遍地矿藏,风景绝佳。
可是一直没有开发过,沿江唯有土匪横行。
对合川人来说,这是守着金山受穷。
在这里,他显示出了一个宏观经济学家清晰的思路。
随后,他便和友人黄云龙一道去了重庆,把长江上游所有的轮船公司统统调查了一遍。
结论令他们触目惊心:长江上游的航道,几乎全被太古、怡和、日清等英商、日商轮船公司控制,中国的轮船虽有20多艘,但是分属于20多家轮船公司,几乎全是“一船一公司”,实力单薄,在外轮公司的挤压下朝不保夕。
卢作孚拿出了他的方案——短途航线,占领空白。
他看到,从重庆到合川之间,至今没有通航,这是空白一;所有的轮船公司都以货运为主,因为赚钱多;客运只是附带,且航班多不定期,这是空白二;所有的航运公司都是单一事业,都只为了赚钱,没有谁把宗旨定为便利民众、造福地方的,这是空白三。
有了这样清晰的分析,未来公司的生存空间一下就无限扩大了。
32岁的卢作孚,就这样赤手空拳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实业救国”。
上海之行,是卢作孚和黄云龙两人一起去,可是筹备处无力负担两人的旅费。
卢作孚只得向人告贷300元,陈伯遵又垫出了200元,这才得以动身。
到上海后,卢作孚一口气联系了九个造船厂。
他根据嘉陵江水浅流急的特点,与最终确定了由合兴造船厂来做,制造一艘长22.86米、宽4.27米、深1.52米,载重70吨,吃水较浅、马力较大的客运小轮船。
经过艰难的讨价还价,最后议妥为3.5万元。
这个数,大大超过了公司股本的总额2万元。
不仅如此,棘手的事情还有,由于多数股东对造船持观望态度,迟迟不愿意交付股金,已收上来的股金仅有8000元。
而且这8000元不能全部投入造船,因为此行卢作孚还要为筹办中的合川电厂购买柴油引擎和发电机,须花费5000多元,这样就只余下2000多元的经费了。
这个造船合同,签还是不签?不签,造船办航运就会在保守士绅那儿成为笑柄,信用丧失殆尽;签了,资金缺口如何解决,存在着相当的风险。
卢作孚几乎无回旋余地。
卢作孚自己说,他这时候“只好惹祸订约”,先交了2000元定金,签好造船合同,然后赶回合川,争取说服股东增加股份额,并交足股金,再付造船的余款。
这是他一生中很少有的绝地一搏,看似冒险,实际是最稳妥的一个选择。
如果退了,那他卢作孚今后就不要想再在合川做什么事了,实业救国也将渺茫无期。
而现在迎难而上,总算争取到有了实物:一条船。
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1938年,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从而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由一个军事部门指挥完成。
宜昌大撤退则完全依靠的是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
因此,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
”宜昌以上的三峡航道狭窄,弯曲复杂,滩多浪急,险象丛生,有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
1500吨以上的轮船不能溯江而上,所有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西行的大船,当时都不能直达重庆,乘客和货物都必须在宜昌下船“换乘”(换上能走长江三峡的大马力小船),才能继续溯江进川。
随着源源不断的人流涌入宜昌的,还有向四川撤迁的物流——各种大型设备、器材、军工物资等。
1938年秋,而此时日军正在疯狂地向宜昌推进,敌机不停地飞临宜昌轰炸。
更为严峻的是,这年10月中旬以后,长江上游还剩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也就是说,所有的人和货都必须在40天内运走。
要在40天时间,完成这样大的运输量,除非出现奇迹。
而民生公司单船运载能力只有200吨至600吨。
按这样的运力计算,全部物资和人运至重庆需要整整一年时间。
1938年10月23日,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到达宜昌。
他设法拒绝了国民政府命令要他将民生公司所有船只一律开到武汉长江下游田家镇凿沉,用以封锁江面,阻拦日军军舰沿长江进犯武汉他反对这种自毁家园以断敌路的做法。
他要竭尽全力,组织他的船队参加抗日救亡。
卢作孚演示了他的计划:宜昌至重庆,去时溯江而上,要走4天,返回顺江而下需2天,来回一趟6天。
为了缩短运载时间,整个运输划分为三段航行。
即宜昌至三斗坪为第一段,三斗坪至重庆万县为第二段,万县至重庆为第三段。
每艘船以吃水深度、马力大小为基本依据,用一部分船只先运货物至三斗坪,当即返回,再由公司调船运至万县或直运重庆;对重要物资和大型货物则由宜昌直接运至重庆,并在重庆满载出川抗日的士兵,再顺江而下。
10月24日,第一艘满载着物资和人员的轮船启航,开出宜昌港。
几百名孤儿难童在卢作孚亲自护送下第一批上船。
孩子们扒在栏杆上放声高歌,他们摇着小手向卢作孚告别的情景,岸边观者无不为之感动。
1938年11月,日本近卫内阁发表对华第二次声明,宣称要彻底消灭国民政府,建立东亚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