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分行业平减后增加值

合集下载

工业增加值 目标

工业增加值 目标

工业增加值目标【实用版】目录一、我国工业增加值的概念与意义二、我国设定工业增加值目标的背景和原因三、我国工业增加值目标的具体内容四、实现我国工业增加值目标的措施和挑战五、结论:我国工业增加值目标的重要性及对经济的影响正文一、我国工业增加值的概念与意义工业增加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我国工业增加值的概念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现了工业生产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越快,表明工业生产发展的速度越快,规模越大。

2.反映了工业生产效益和效率。

工业增加值越高,表明工业生产效益和效率越高。

3.是工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设定工业增加值目标,可以为我国工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二、我国设定工业增加值目标的背景和原因我国设定工业增加值目标的背景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工业化进程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需要通过设定工业增加值目标,推动工业发展。

2.经济发展的需要。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设定工业增加值目标,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3.国际竞争的需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设定工业增加值目标,可以提高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工业增加值目标的具体内容我国工业增加值目标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定工业增加值的年度目标。

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工业增加值的年度目标。

2.设定工业增加值的长期目标。

根据工业发展规划,设定工业增加值的长期目标。

3.设定工业增加值的结构性目标。

根据工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设定工业增加值的结构性目标。

四、实现我国工业增加值目标的措施和挑战实现我国工业增加值目标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加强科技创新。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工业生产效益和效率。

2.加强结构调整。

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提高工业增加值。

3.加强政策支持。

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推动工业发展。

实现我国工业增加值目标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1.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研究

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研究

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研究许光清邓旭陈晓玉[提要]全要素能源效率较高的行业逐步替代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的行业是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表现形式,也是促进经济髙质量发展的核心。

将非期望产出纳入考虑,本文构建SBM模型研究2009—2016年制造业各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基于GML指数计算及各项分解值的变动可以看出:(1)考虑了环境非期望产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较高的行业是新型制造业,这些新型制造业具备了带动和替代其他传统制造业的新动能;(2)基于GML指数的计算表明,大多数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在上升,而与规模有关的技术规模和规模效率在下降;(3)将SBM模型与GML指数结合分析,发现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累计变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处在 线性趋势线上方的行业主要是新型制造业,其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累计变动值更大,其有潜力在数年之后进一步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

这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制造业已经实现了部分的新旧动能转换,且后续会有更多的转换发生。

[关键词]SBM模型;GML指数;全要素能源效率;制造业转型升级党的十九大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是有效率的发展,该效率是指综合考虑了各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即全要素生产率。

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通常只考虑资本、劳动要素而忽略能源要素,通常只考虑经济产出,而不考虑环境排放等非期望产出。

实际上,当前我国能源问题凸显,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过多依赖于能源投入、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以及能源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能源效率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考虑了多种投入要素和非期望产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也成为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

其次,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结构优化的发展,结构优化意味着要素倾向于往效率更高的行业或者地区流动,要素的配置效率提高。

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 LMDI 分解技术

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 LMDI 分解技术

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 LMDI 分解技术郭朝先【摘要】碳排放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评估各种因素在碳排放中的贡献程度对于抓住其中的关键因素,促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系数的碳排放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技术,对中国1995-2007年的碳排放从产业层面和地区层面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张是中国碳排放继续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则是抑制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产业结构或者地区结构的变化、传统能源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影响有限,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我国碳减排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短时间内,在产业内部推进产业内升级,特别是工艺创新和工艺升级等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从长远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则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行选择;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来优化能源结构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减排的目的.【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0(020)012【总页数】6页(P4-9)【关键词】碳排放;LMDI分解技术;产业分解;地区分解【作者】郭朝先【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6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推进进程中,二氧化碳排放仍保持快速增加态势,控制和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形势十分严峻。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进了我国碳排放持续快速增长,值得探讨。

分解分析作为研究事物的变化特征及其作用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在环境经济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将排放分解为各因素的作用,定量分析因素变动对排放量变动的影响,成为研究这类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

通行的分解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数分解方法IDA(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一种是结构分解方法SDA(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工业增加值统计规则

工业增加值统计规则

工业增加值统计规则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附加值。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统计工业增加值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工业增加值的统计规则。

工业增加值的统计范围应包括所有从事工业生产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这些单位和户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工业分类标准进行统计,并应当清晰明确地归类到相应的行业中。

同时,对于跨行业的企业,应按照其主要经营业务所属行业进行统计。

统计工业增加值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经济活动记录。

统计部门可以通过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以及企业的销售收入、产量、库存和成本等经济活动记录,来获取相关数据。

在统计过程中,应当注意准确、完整地获取数据,并进行核实和校正。

第三,统计工业增加值时,应按照国家规定的统计方法和核算原则进行计算。

一般来说,工业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有产出法、支出法和收入法等。

其中,产出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统计工业生产的产量和价格,计算出工业产品的总产值;支出法是根据工业生产和投资的支出情况,计算出工业产品的总产值;收入法是根据工业生产和分配的收入情况,计算出工业产品的总产值。

在具体统计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核算方法。

第四,统计工业增加值时,应注意区分实际增加值和价格因素的影响。

实际增加值是指工业生产创造的附加值,它反映了工业部门的实际贡献;而价格因素是指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增加值变动,它反映了价格变动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

在统计时,应当将价格因素进行调整,以获取真实的实际增加值数据。

统计工业增加值时,应当注意时效性和可比性。

时效性是指及时获取和发布工业增加值数据,以便及时了解和分析工业发展情况;可比性是指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工业增加值数据具有可比性,以便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

为了保证时效性和可比性,统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统计制度和数据标准,并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共享。

工业增加值的统计规则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

工业企业如何增加值计算

工业企业如何增加值计算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主要有出产法和分配法,理论上二者的计算成果应该一样,可实际操作过程中,成果稍有差别,一般来说差别不会很大。

针对计算增加值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搞准增加值的统计,现将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的两种方法别离介绍如下:一、出产法工业企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中间投入+增值税要搞好增加值的统计,关键在于搞准中间投入及增值税两个指标的统计。

〔一〕工业中间投入1、定义:指企业在陈述期内用于工业出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其他实物产物和对外支付的效劳费用。

2、计算原那么:计算工业中间投入须遵循以下三条原那么:①必需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物和效劳的价值,不包罗出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便宜品的价值。

②必需是本期投入出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物和效劳的价值,不包罗固定资产转移价值。

③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需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相一致。

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物和效劳价值必需已经计入了工业总产值中。

3、分类:〔1〕工业中间投入按企业支付对象可以分为中间物质投入和中间劳务投入。

中间物质投入是指出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以及其他实物产物和支付给物质出产部分〔工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货物运输及邮电业〕的效劳费用。

中间劳务投入指支付给非物质出产部分〔如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办理〕的效劳费用。

〔2〕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如下五大项:①直接材料〔包罗: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其他直接材料等〕。

②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罗:补缀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庇护费、租赁费、差旅费中的非个人支出、其它〕。

③办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罗:办公费、差旅费中的非个人支出、运输费、保险费、租赁费、补缀费、宣传费、咨询费、诉讼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无形资产摊销、递延资产摊销、坏帐损掉、研究开发费、技术转让费、业务招待费、职工教育费、地盘损掉抵偿费、其它等〕。

工业增加值统计规则

工业增加值统计规则

工业增加值统计规则工业增加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产出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工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本文将从统计规则的角度来探讨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要点。

一、工业增加值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附加值,是工业产出与原材料、能源和中间投入相减后的剩余部分。

通常,工业增加值的计算采用净产值法或者价值增加法。

净产值法是指通过将工业产出中的原材料、能源和中间投入的价值从总产值中扣除,得到的净增加值。

净产值法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净产值 = 工业总产值 - 原材料和能源的价值 - 中间投入的价值价值增加法是指通过计算工业产出和工业投入之间的差额,得到工业增加值。

价值增加法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工业增加值 = 工业产出 - 工业投入二、工业增加值的统计规则为了保证工业增加值的统计结果准确可靠,国家统计局制定了一系列统计规则和标准。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统计规则:1. 行业分类:工业增加值统计按照行业分类进行,通常分为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

2. 范围和覆盖率:统计范围应覆盖全国所有工业企业和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

3. 统计周期:通常,工业增加值的统计周期为年度统计和季度统计,以反映不同时间段内的工业产出情况。

4. 数据来源:工业增加值的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于企业的财务报表、统计报表以及相关调查和抽样调查。

5. 数据调整: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调整,消除季节性和价格因素的影响。

6. 数据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定期发布工业增加值的统计数据,包括总体情况、行业分布、地区分布等。

三、工业增加值的意义和作用工业增加值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工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竞争力。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和经济活力的增加。

工业增加值也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与技术进步方向——来自中国工业行业的经验依据

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与技术进步方向——来自中国工业行业的经验依据

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与技术进步方向——来自中国工业行业的经验依据邓明;王劲波;林文【摘要】技术进步的偏向性是影响收入分配份额的重要原因,但鲜有文献研究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因素.利用1993-2012年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使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估算了各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要素价格扭曲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呈现出显著的资本偏向性,而要素市场的价格扭曲对技术进步方向有显著作用;其中,劳动力价格扭曲会致使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同样,资本价格扭曲则会致使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力.【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11页(P35-45)【关键词】要素价格扭曲;技术进步方向;标准化供给面系统【作者】邓明;王劲波;林文【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厦门361005;闽江学院海峡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6关于技术进步方向的研究始于70多年前,Hicks(1932)认为,要素相对价格改变会诱使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产生有偏的技术进步。

但Hicks所讨论的技术进步偏向性理论由于没有明确微观基础而未受到广泛重视。

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基于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讨论了要素价格对创新的影响(Kennedy, 1964; Ahmad, 1966),但在这个阶段,由于对中性技术进步的推崇、“Kaldor事实”以及研究方法的局限等原因,技术进步偏向性问题仍未受到足够重视。

20世纪90年代以后,Acemoglu的系列研究为技术进步偏向性奠定了微观基础,也能够解释对“Kaldor事实”的违背和技能溢价的现象(Acemoglu, 2002; 2003; 2007),从而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而且,在经验研究上,技术进步的偏向性也得到了大量来自于不同国家的研究所证实(David & Klundert,1965;Sato,1970;Kalt,1978)。

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

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

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长期以来,规模速度等指标多被用来考核某一行业或地区经济发展效果,不仅形成了普遍重视产值和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情况,还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问题。

据了解,今年以来部分省市纷纷将工业增加值率作为“十二五”引导工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

然而,由于受计算方法、资本有机构成、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工业增加值率有时并不能客观反映投入产出效果,需要加强分析和研究,找出适用空间和范围,引导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

一、工业增加值率的概念及指标意义工业增加值是指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简言之,工业增加值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我国目前采用收入法核算年度工业增加值[1]。

从计算方法看,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不仅包括工业增加值的内容,还包括原材料的转移价值,即原材料价值在不同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工业增加值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从企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是一个地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值越高,说明企业附加值越高,盈利能力越强,投入产出效果越好;从行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的提高体现了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等成效;从地区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体现了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反映了其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变动的规律性分析(一)我国历年工业增加值率变动情况从1994年起,国家统计局正式核算和公布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增加值率。

1997年采取新的统计口径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基本在26%-30% 之间波动(见图1)。

200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为%,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国甚至超过了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