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城市道路系统的等级划分及基本要求

• 道路系统完整(各级道路级配合理),交通均衡分布(减少多余 的出行距离及不必要的往返运输和迂回运辅,减少跨越分区或 组团的远距离交通)。
• 适当的路网密度和道路面积宰(8%-15%、20%—30%)。一般 城市中心区的道路网密度较大,边缘区较小;商业区的道路网 密度较大,工业区较小。
• 要有利于交通分流(形成快速与常规、交通性与生活性、机动 与非机动、车与人等不同系统)。
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机 动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 供汽车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又称汽车专用道。 快速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60-80km/h。
快 路
速
←
南宁市的 快速路
南宁快速路 →
设计图
主
干
道
连接城市各分区 的干路,以交通 功能为主。主干 路的设计行车速 度为40-60km/h 。
• 为交通组织和管理创造条件(不越级衔接,尽量正交;交叉口 道路不超过5条,交叉角不小于60~)。
• 与对外交通衔接得当(内外道路有别,不能混淆而产生冲突; 城市道路与铁路场站、港区码头和机场之间要联系方便)。
满足环境和管线布置的要求
• 道路最好能避免正东西方向;应有利于夏 季通风、冬季抗御寒风。
嘿嘿嘿嘿嘿~~~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满足组织城市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
• 各级道路成为划分城市各分区、组团、各 类用地的分界线。
• 是联系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用地的通 道。
• 组织城市景观(交通功能道路宜直,生活性 道路宜自然)。
城市的道路“骨架”
满足交通运输的要求
• 道路功能同毗邻用地性质相协调(要注意避免在交通性道路两 侧安排可能产生或吸引大量人流的生活性设施与用地,在生活 性道路两侧同样避免布局会产生或吸引大量车流、货流的交通 性用地)。
城市道路规范要求及实施细则

城市道路规范要求及实施细则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的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和城市形象的展示。
因此,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城市道路规范要求及实施细则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道路规划、道路标识、交通信号灯和交通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入了解城市道路规范要求及实施细则。
一、道路规划要求1. 道路宽度标准城市道路的宽度应根据道路等级进行规划,在主干道和次干道中,根据车辆流量、通行需求和行车安全等因素确定道路宽度,一般应满足两个方向行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需求。
同时,考虑到紧急情况下的救援通行需要,还应设置应急车道。
2. 道路绿化和景观要求城市道路规划应充分考虑绿化和景观设计因素,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美好感受。
合理规划道路两侧的绿化带,选择适宜的绿植种类,定期维护和管理,确保绿化带的美观整洁。
二、道路标识要求1. 路口标识在城市道路建设中,路口标识的设置尤为重要。
合理、明确的路口标识可以帮助驾驶员准确判断道路行驶方向,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道路交叉口处应设置明显的路名牌,指示行进方向的箭头标识和交通信号灯等,确保驾驶员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行进方向。
2. 行车标线城市道路上的行车标线是交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行车标线设置可以引导车辆有序通行,避免事故的发生。
车道之间的分隔线、转弯专用道的标线等都应根据道路宽度、车辆流量等因素进行合理设置,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标线的清晰度和可见性。
三、交通信号灯要求1. 信号灯的布局及灯色要求城市道路的交通信号灯布局应科学合理,确保通行方向的可见性和交通流畅。
不同行进方向的信号灯应明确显示,并采用标准的红黄绿灯色,以避免驾驶员因灯色的混淆而引发交通事故。
2. 信号灯的定时控制交通信号灯应按照交通流量和车辆通行需求进行定时控制。
在高峰时段,信号灯的定时设置应适当延长,以确保交通流畅。
在夜间或低峰时段,信号灯的定时设置可以适当缩短,减少交通拥堵。
城市道路规范要求及交通设施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规范要求及交通设施设计原则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方便交通流动和保障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城市道路规划和交通设施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要求。
本文将从城市道路规范要求和交通设施设计原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道路规范要求1. 路网密度和布局合理在城市道路规划中,要考虑到道路的密度和布局是否合理。
合理的路网密度可以提供充足的交通通道,减缓交通拥堵。
同时,路网布局要合理分布各类道路,包括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以满足不同交通需求并提高通行效率。
2. 道路建设与环境协调城市道路建设必须与环境协调,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建设过程中,要合理安排道路和绿地的比例,增加绿化覆盖率,提供舒适的行车和行人环境。
此外,还应注意减少噪音和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生态平衡。
3. 车行道宽度和车道划分车行道宽度和车道的划分是城市道路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道路类型和交通流量,确定合适的车道数量和车道宽度,以确保交通安全和流畅。
同时,根据道路使用需求,划分不同的车道,如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公交专用道,以提高道路利用率和交通效率。
4. 交通信号灯设置交通信号灯的设置是城市道路规划的重点之一。
根据交通流量和交叉口情况,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确保交通有序、安全。
信号灯的位置、颜色和时间设置都需要符合交通规范,并与周边道路的情况进行配合,提高交通信号的可见性和可懂性。
二、交通设施设计原则1. 行人设施和安全保障在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行人的需求和安全。
为行人设置合适的人行道和人行过街设施,如人行横道、人行天桥和人行地下通道,并确保其安全、通畅。
同时,也要设置合理的行人引导标志和标线,提醒行人关注交通安全。
2. 非机动车交通设施设置对于非机动车交通,应适当设置专用通道和停车设施,以提高非机动车的通行效率和停放便利。
比如划定自行车道、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场等,为骑行者和步行者提供便利的交通环境。
城市道路设计要求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要求规范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居民的出行便利,还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形象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城市道路的设计必须遵循一系列严格的要求和规范,以确保其安全性、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一、道路分类与分级城市道路通常根据其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功能和交通流量等因素进行分类和分级。
常见的分类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快速路主要为城市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设计车速较高,通常设有中央分隔带,进出口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主干路是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交通干道,承担着较大的交通流量,一般为双向四车道或更多。
次干路起到集散交通的作用,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城市干道网。
支路则主要服务于局部地区,解决居民出行和短距离交通。
不同等级的道路在设计上有着不同的要求,如车道宽度、道路红线宽度、设计车速等。
二、设计车速设计车速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它直接影响到道路的线性、横断面布置和交通安全。
设计车速应根据道路的等级、功能、交通流量以及沿线地形、地物等条件综合确定。
快速路的设计车速一般在 60 100 公里/小时;主干路为 40 60 公里/小时;次干路为 30 50 公里/小时;支路为 20 40 公里/小时。
在实际设计中,要充分考虑道路的服务对象和交通需求,避免车速过高或过低,以保证交通的流畅和安全。
三、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是指垂直于道路中心线的剖面,它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分隔带等组成。
车行道宽度应根据设计车型、交通流量和设计车速等因素确定。
一般来说,小型汽车专用道宽度为 35 米,大型车或混合车道宽度为 375 米。
人行道的宽度要满足行人通行的需求,一般不少于 15 米,在商业繁华地区或人流量大的区域应适当加宽。
绿化带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起到分隔交通、降噪防尘的作用。
分隔带可以分为中央分隔带和侧分带,其宽度应根据道路等级和实际需要合理设置。
此外,横断面的布置还要考虑道路的排水要求,设置合适的坡度和排水设施。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习题-练习选

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试题选一、填空题1、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
2、一条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为500-1000 辆/小时,宽度为1 _。
3、《周礼》中把城市道路网分为经涂、纬涂、环涂和野涂四个部分。
4、城市道路衔接的原则是: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和适当分离。
5、平面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较低,一般不适用于快速路和主干路的交叉口。
当进入交叉口的混行交通量超过2700 辆当量小汽车/小时或环形交叉口任何一个交织路段通过的交通量超过1400 辆当量小汽车/小时时,不宜采用平面环形交叉。
6、平面弯道设计时在限界内必须清除高于1.2 米的障碍物,包括灌木和乔木。
7、各类机动车分到行驶时,小客车每条车到宽度3.5 米;其他车型当设计车速小于40km/h时每条车到宽度3.5 米,当设计车速大于40km/h时每条车道宽度3.75 米。
8、机动车道的车道条数常采用偶数,路段上机动车道的车道数不宜过多,单向车道一般不超过 4 条。
9、一般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类型有:棋盘型、中心放射型、环线型、混合型和主辅线型五种。
10、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可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
11、城市交通的四个基本因素:用地、人、车和路。
其中,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12、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和_ 分隔带_ 四部分。
13、临近建筑交通组织和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把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线与外部城市道路的交通流线合理地组织成为有机整体。
14、横断面设计就是根据城市规划确定的道路性质、功能要求和规划交通量,合理确定道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宽度和高差。
15、按修筑路面的材料,路面可分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和砂石路面。
16、《马丘比丘宪章》强调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
17、城市道路景观要素可分为主景要素和配景要素两类。
二、单项选择题18、在以放射式道路交通为主的城市中心外围建环行道路在于( A D )A缓解过境交通对市中心的压力B扩大市中心的交通容量C缩短对角交通的直线距离D方便各个方向之间的横向联系19、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的办法是( D )A城市工业尽量减少“三废“的排放量B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C就近布局工业区和生活区,减轻道路负担D建造高架道路,立交桥和地铁20、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 )A交通线路拥堵B交通工具发展滞后C交通设施比较陈旧D城市交通空间不够21、解决城市交通线路拥堵的根本措施是( A )A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B 限制人行道发展C建设高架道路D让主干道通过市区22、城市道路网的布局原则有(BD )A增加市中心区的路网密度B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C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一应俱全D节约用地,保护环境23、从( D )上,将城市综合交通分为地上交通、地下交通、路面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按章含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按章含答案第2(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雅典宪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答:(1)城市活动可分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活动。
(2)在思想上已经有所认识,在城市建设中要考虑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改善居住区的环境,是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
(3)“功能”分区的理论,即让四个主要功能(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按各自功能要求找到合适的位置。
2.1939年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即:(1)规模;(2)边界;(3)开放空间;(4)机构用地;(5)地方商业;(6)内部通路系统3.“小区规划”的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答:主要思想是把小区作为居住区构成的细胞,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
也不仅由一般的城市道路来控制,而趋向于由交通干道、或其它天然干道、或人工的界线(如铁路、河流等)为界。
在这个范围内,把居住建筑、把公共建筑、绿地综合解决,使小区内部道路与四周的城市干道有明显的区别,公共建筑项目及规模也可以扩大,不仅是日常必需品的供应,而且一般的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小区内解决。
4.城市景象包括的五个要素有:路径、边缘、地区、节点、地标。
第10(三)章城市规划的内容和编制程序1、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什么?答: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根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2.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具体任务是什么?答:(1)确定发展目标。
一般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目标来确定城市发展目标。
(2)合理利用土地。
确定城市各项用地的种类、使用性质、功能分区、开发强度以达到合理利用土地和节约城市用地。
(3)组合空间布局。
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的空间构成和组合。
(4)安排建设部署。
要制定中、长期发行咱目标,近期建设目标相和当前建设项目的安排。
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使近、远期目标相结合。
城市规划简答题及答案

简答题部分1、建筑平面群体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用图示)(图示见规划原理书P388)。
行列布置:优:绝大多数居室朝向良好,结构施工简单缺:处理不好会产生单调、呆板改进: a、山墙错落b、单元错开梯搂 c 、成组改革影响周边布置:优:①能形成封闭小空间,便于组织绿化、休憩地②对于寒冰地区可阻挡风沙③节约用地,提高密度缺:①部分居室朝向差,炎热地区西晒②结构施工较为复杂,不利于抗震,造价会增加③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土方工程单周边双周边自由周边混合布置:为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形式,最常见的往往是以行列式为主,以少数住宅式公建沿道路式院落周边布置,以形成半开敞式院落。
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
2、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三级方式布置的内容是什么?(原理书P413)第一级(居住级)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居民服务的机构。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
第三级(居住组团级)主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地块划分的原则是什么?(控制性详细规划P34)1.严格根据总体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根据用地部门、单位划分地块2.以单一性质规划地块,即一般一个地块只有一种使用性质3.建议有一边与城市道路相邻4.结合自然边界、行政界线划分地块5.考虑低价的区位级差6.地块大小应和土地开发的规模相协调,以利于统一开发7.对于文物古迹风貌保护建筑及现状质量较好、规划给予保留的地段,可单独划块,不再给定指标8.规划地块划分必须满足“专业规划线”的要求,专业规划线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控制要求,主要有道路红线、河湖水面蓝线、城市绿化绿线、高压走廊黑线、文物古迹保护紫线、微波通道橙线等9.应尊重地块现有的土地使用权和产权边界4、城市公共区中心的空间组织原则(轴线法则、立体空间建筑室内室外)(城市规划原理P504)1.运用轴线法则。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各组成部分是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道路交通必须满足方便、安全、快速和环境景观的要求,要道路功能清楚、系统分明,组成一个合理的交通运输网。
1.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善的道路系统;(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2.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1)城市道路总体布局,交通应在全市范围中均衡分布,道路系统中,干道间距一般为700~1100m,干道网密度为2.8~1.8km/ha,小城市干道间距为500m左右;(2)道路性质按不同功能分为三级:主干道为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为40m左右(北京为60m以上);次干道也是区干道,是联系主干道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红线宽为30m左右(北京为40~55m);城市支路是联系次干道的道路,红线宽为15m左右(北京为25~35m)。
为明确道路性质,可依其功能分为交通性和生活性两大类道路;(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要结合地形,减少工程量,满足各种管网敷设和人防工程要求,防止噪音干扰;(4)城市道路系统形式,可归纳为方格棋盘式、环形放射式和自由式等几种,应根据社会、自然、现状条件等具体情况,按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进行合理布局;(5)城市道路系统由主要道路和辅助道路两类系统组成。
主要道路是交通性的道路,是解决城市各部分之间和与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辅助道路是生活性道路,是解决城市各分区的生产和生活组织;(6)为完善交通系统,采用快、慢分流,客货分流,过境与市内分流,自行车道,快速公交专用道等措施;(7)确定道路红线宽度应根据城市性质、规模和道路系统规划的要求,考虑交通量(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交通)、日照通风,管线敷设及建筑布置等因素。
道路红线宽度是道路、市政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连通性:城市道路系统应确保各个区域之间的良好连通性,便于交通流动和居民出行。
道路的设计应满足交通需求,包括车辆、行人和自行车的通行。
安全性:道路系统应注重交通安全,包括合理设置交通信号、交通标志和道路标线,以引导和警示交通参与者。
应考虑行人过街设施、减速带、交通隔离设施等措施,提高道路安全性。
容量和流畅性:道路系统应能够满足城市交通流量的需求,保证道路容量和通行效率。
合理规划道路宽度、车道数量、转弯半径等要素,避免交通拥堵和瓶颈。
可持续性:在道路系统布置中应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
可以包括设置绿化带、减少车辆尾气排放、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等措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交通发展。
基础设施配套:道路系统布置应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相配套,如公交站点、停车设施、人行道、自行车道、排水系统等。
这些设施的合理布置可以提高道路系统的便利性和效益。
规划和综合考虑:道路系统布置应与城市规划相一致,并综合考虑城市的整体交通需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商业区域等因素。
合理的道路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