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批评话语分析

新闻报道批评话语分析

作者:沈小琴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5期

摘要:本文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对中日钓鱼岛事件的新闻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语言是如何为意识形态服务的,传播并强化特定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词汇;语法

作者简介:沈小琴(1988-),女,汉族,重庆万州人,2013级研究生,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应用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5--01

一、前言

话语这一概念首先起源于语言学,如今已经广泛见诸于多种人文学科之中。话语分析自然成为对话语进行研究分析的学科。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在 1952 年首次使用话语分析后,话语分析经过了长足的发展。钓鱼岛问题虽属于中日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其实质上是中日两国在有关钓鱼岛领土上的争端问题。本文选取两篇China Daily关于2014年的相关报道分析其话语特征。

二、Norman Fairclough 批评话语分析

Fairclough在其著作《话语与社会变迁》一书中阐述了当代话语分析新方法,提出了三维的话语分析框架,关注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的分析过程。在文本分析层面,费尔克拉夫以文本的组织形式为基础,将文本分析分为词汇、语法、连贯性和文本结构四个层面。

三、文本分析

本文挑选了China Daily两篇有关中日钓鱼岛主权归属的话语争端报道,结合以上理论试图进行词汇及语法层面上的分析。首先在词汇选择中,同一个词可能面临不同的意义阐释,而同一个意义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词汇去表达。在2014年8月2日的报道Japan's naming of islands adds to tension 中,用词严肃,不容质疑。比如infuriated、inherent territory、consistently、firmly opposes表现出中国官方对于日本政府妄图给钓鱼岛重新命名这一荒唐闹剧的强烈不满和斥责。虽然国内的新闻报道强调真实性客观性,《中国日报》这一官方媒体通过词汇选择的

策略来建构出客观报道背后的主观诉求。其次隐喻使用上讲,隐喻探讨语言之间的垂直关系。由于隐喻存在着替代关系,那么在话语表达喻体对本体的替代过程中就不免携带了喻体的所承担的话语债务问题。在《中国日报》2014年7月2日的报道Japan opens Pandora's box中使用了隐喻。根据希腊神话,潘多拉出于好奇打开一个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当她再盖上盒子时,只剩下希望在里面。据此英语中常借用Pandora’s box一语喻指灾祸之源,用open Pandora’s box 表示引起种种祸患。报道描述了于7月1日由日本安倍内阁决定解禁集体自卫权一事,提出了“行使武力三大条件”,并一改2013年版白皮书记载的“超出宪法第九条允许的行使力量的范围,是不被宪法许可的内容,转变为只要满足行使武力三大条件,行使集体自卫权是可被宪法允许的,然而这样可能会导致日本与周边邻国关系紧张,因此用日本安倍内阁不仅给日本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还给东亚及世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再次及物性是通过语义再现世界的一种方式。它主要是由若干种过程的形式来展示出主体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所经验的事物。具体说来及物性通过不同词群将小句分为参与者、情景、过程等成分。有时语句通过模糊施动者来服务于某种隐含目的。在这两篇报道中名词化的比较多见。如在第二篇报道the Abe-directed reinterpretation will give Japan……这篇报道主要是说明安倍内阁对2013年日本自卫白皮书的调整预设这样的重新解释是关系紧张的一个大来源。最后Fairclough的批判性话语分析强调情态意义分析的运用,在一系列客观事件的表述过程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情态使用。但媒介话语却常常为构筑客观的报道而将复杂情态话语转变为绝对情态。在英语中,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之外,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直接、间接引语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而在语篇里现在时态很多并不表示时间,而是表示普遍真理、始终存在的状态、习惯性或连续性的行为和过程等等。报道Japan's naming of islands adds to lingering tension 中主要采用的是一般现在时,表达出钓鱼岛一直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是毋庸置疑的。这里的情态就是绝对情态以表达作者的强烈情感。根据这两篇报道的具体特征,有选择性地分析了情态和转换等蕴涵的意识形态,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并不像以往有些语言学家宣称的那样是一种客观透明的传播媒介,尤其在一些貌似客观公正的新闻语篇中,报道者往往以各种方式介入其中,有意无意地以自己的观点影响和引导读者的理解。

四、结语

通过以上词汇和语法层面上的分析,新闻报道不仅仅是陈述事实那么简单,往往蕴含着文本创造者的意识形态。新闻话语承担政治介入效力作为一种再生产与构造社会秩序的一种有力斗争手段。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Longman Publications.

[2]辛彬:《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分析新闻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从及物性、情态和转换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语篇的及物性、转换、情态、谈话描述等的选择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交际意图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意识形态新闻语篇 一、概述 批评性语篇分析(CDA)又叫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或语言学批评,是1979年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批评性话语分析(CDA)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CDA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分析语篇是如何被人为地用来产生和维持社会不平等关系,揭示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提高人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帮助人们对自己作为语篇生产者和接收者而介入的实践有更多意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 二、及物性 概念功能(包括经验部分和逻辑部分)用来表达新的信息或是给听话者传递一定的未知内容整个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内容的一部分,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及物性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本文提到及物性与传统的及物性有着根本的区别。传统语法中的及物性只是句法上的区别,即动词带宾语。Halliday认为及物性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述成各种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过程主要分为6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现实世界中的一个过程,在语言上可用及物系统中不同类型的

基于语料库的“俄乌战争”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俄乌战争”新闻语篇的 批评话语分析 【摘要】俄乌战争自爆发以来一直是国内外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然而,中 西方媒体视野中对“俄乌战争”的新闻报道有何异同,及其各自背后有着怎样的 意识形态,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之展开实证研究。而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批评话 语分析可以同时展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从而产生研究方法上的协同增效作用,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典范。本文将从世界三大主流媒体BBC、CNN和Chinadaily中 选取“俄乌战争”的新闻语篇为语料,自建“俄乌战争”新闻语篇语料库,并运 用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对语料的关键词、高频词等进行解读,力求从实证角 度揭示世界三大主流媒体对俄乌战争报道的话语表征,以及这些话语表征背后所 隐藏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新闻语篇;语料库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俄乌战争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演变,部分国家和地区军事动荡,战争也因此 此起彼伏。俄乌战争作为近年以来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战争之一,其中所 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值得关注与研究。俄乌战争正式爆发于2022年2月24日, 直到如今仍在上演,对全球政治和战略格局造成了巨大冲击,引起了世人的高度 关注。自俄乌战争爆发起,国内外媒体便就此事件争相报道并热烈讨论其内涵。 然而,各国媒体究竟关注“俄乌战争”的哪些方面?中西方媒体对“俄乌战争” 的阐释又有何异同?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其展开实证分析。本文拟从英国媒体BBC、美国媒体CNN和中国媒体Chinadaily中任意收集自2022年2月24日至12 月24日对俄乌战争的相关报道,自建语料库,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借助Antconc语料库软件,通过词频、关键词等语料库手段,分析世界三大主流媒体对“俄乌战争”的报道文本,以此揭示各国在对“俄乌战

新闻报道批评话语分析

新闻报道批评话语分析 作者:沈小琴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5期 摘要:本文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对中日钓鱼岛事件的新闻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语言是如何为意识形态服务的,传播并强化特定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词汇;语法 作者简介:沈小琴(1988-),女,汉族,重庆万州人,2013级研究生,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应用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5--01 一、前言 话语这一概念首先起源于语言学,如今已经广泛见诸于多种人文学科之中。话语分析自然成为对话语进行研究分析的学科。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在 1952 年首次使用话语分析后,话语分析经过了长足的发展。钓鱼岛问题虽属于中日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其实质上是中日两国在有关钓鱼岛领土上的争端问题。本文选取两篇China Daily关于2014年的相关报道分析其话语特征。 二、Norman Fairclough 批评话语分析 Fairclough在其著作《话语与社会变迁》一书中阐述了当代话语分析新方法,提出了三维的话语分析框架,关注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的分析过程。在文本分析层面,费尔克拉夫以文本的组织形式为基础,将文本分析分为词汇、语法、连贯性和文本结构四个层面。 三、文本分析 本文挑选了China Daily两篇有关中日钓鱼岛主权归属的话语争端报道,结合以上理论试图进行词汇及语法层面上的分析。首先在词汇选择中,同一个词可能面临不同的意义阐释,而同一个意义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词汇去表达。在2014年8月2日的报道Japan's naming of islands adds to tension 中,用词严肃,不容质疑。比如infuriated、inherent territory、consistently、firmly opposes表现出中国官方对于日本政府妄图给钓鱼岛重新命名这一荒唐闹剧的强烈不满和斥责。虽然国内的新闻报道强调真实性客观性,《中国日报》这一官方媒体通过词汇选择的

英语新闻报道中“中国梦”话语的批评研究

英语新闻报道中“中国梦”话语的批评研究 作者:吴海燕,张俊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5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揭示其报道通过语言手段塑 造专制、强权的中国形象,并暗指“中国梦”隐含着中国试图称霸世界、将“中国梦”作为政 治工具统治中国的野心的错误论断,阐释了英语新闻报道通过隐性语言表达话语与意识形态和 权力的关系,以期唤醒人们辩证对待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意识。 关键词:新闻报道;话语;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60-02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是以Halliday的系 统功能语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工具语言学理论[1],最早见于Fairclough的著作《语言与 权力》中,是将话语分析与权利、意识形态等相结合,进而研究文本与政治、社会及文化之间 关系及现象的一门语言科学。 在中国,新闻话语分析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语言学家对新闻话语的分析仅限于语句功能和句法结构,因此没有联系到现实的社会环境,如今,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重 视新闻话语的社会背景,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开始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1.国外研究概况。语言学家Fowler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早期阶段贡献卓著,他与语言学家Kress和Hodge在1979年出版的《语言和控制》一书中首先提出“批判语言学”的概念[2],书中Fowler对美国轰炸利比亚的报道进行了批评性分析,之后其又展开了对性别、人权 及法律等方面的新闻话语批评性研究,并于1991年出版了名为《新闻中的语言:媒体话语与意识形态》的著作,其中系统地阐述了新闻话语的特点,并指出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对新闻话语 和新闻信息结构的影响。1995年,Fairclough出版了《媒体话语》一书,书中以电视、广播媒体为例对批评性话语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大众媒体与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2009年,以批评性话语分析为基础,RuthWodak、Anna Triandafyllidou和Michal Krzyzanowski在其编著的《欧洲公共领域与媒体》一书中探讨了欧洲历史、政治和媒体之间的 联系,探索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形势的重组。 2.国内基本情况。批评性话语分析于1995年被北京大学英语系陈中竺教授引入中国,他在《批评语言学评述》一文中陈述了批评性话语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之后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 院的辛斌教授刊发了一系列关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文章,如《批评性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略论批评语言学的哲学社会学背景》等,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与此同时,我国的其他语言学家也展开了关于批评性话语的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田海龙教指出: 批评语言学强调对文本的实际分析,注重通过文本的语法分析来进行意识形态分析,企图建立 一种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直接关系,对后来的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 近年来,新闻话语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对新闻话语的批评性研究吸引了更多中国语言学 家的兴趣。张延续发表了题为《批评语言学和公共话语—美国《新闻周刊》的批判性分析》一文,批判性地分析了新闻的语言结构并探索了新闻话语隐藏的意识形态内涵。之后,著名语言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研究人们在交流中使用的表达不满、批评或 反对他人的语言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学问。批评性话语分析 在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都有应用,并且在新闻报道、政治演讲、广告宣传等多个领域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新闻报道为例,探讨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 新闻报道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形式,具有专业性、实时性、客观 性和公正性等特点。但是,新闻报道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批评性话语,这些话语通常是对某一事件、事物或人物的评价和反对,反映 了社会舆论的态度和观点。批评性话语分析可以用来探究新闻报道 中的批评性话语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的 语言特点和传播效果。 首先,批评性话语的结构特点是多样化的。批评性话语可以用 肯定词加否定前缀“不”、“非”、“无”等构成,也可以用一些 贬义词汇或形容词来表达不满或反对,例如“荒唐”、“糟糕”、“可笑”等。同时,批评性话语可以采用反问、比较、打比方等修 辞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 其次,批评性话语的语义特点主要体现在情感和价值方面。批 评性话语通常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愤怒、不满、失望等,表 达出发布者对某一事件、事物或人物的情感态度。同时,批评性话 语涉及到某些价值观的嵌入,例如公正、正义、民主等,展示了发 布者对社会价值观的关注和担忧。

最后,批评性话语的语用特点在新闻报道中尤为重要。新闻报道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原则,批评性话语的使用需要谨慎处理。批评性话语在新闻报道中可能会引发读者情绪的波动,因此,发布者需要在语用上进行控制,避免对读者进行过度影响。 总之,批评性话语分析可以用来研究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话语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进而更好地理解新闻的语言特点和传播效果。在新闻报道中,发布者需要注意批评性话语的使用,避免影响报道的客观公正性。同时,读者也应该对批评性话语进行辨析,理性看待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话语,不被情绪所左右。

一则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一则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a News Report 【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来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本文旨在讨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概念、方法及其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框架,即从分类、转换、情态和消息来源四个方面分析了一则关于以色列对哈马斯袭击事件的新闻报导,揭示了英语大众语篇中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意识形态 Abstrac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t aims to uncover the ideology hidden in the mass media discourse on the basis of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takes a report from New York Tim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ideology by employing transitivity, modality and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deology. 一、引言 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此概念首先由英国语言学家Roger Fowler和Gunther Kress提出,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程了。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以下简称CDA)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1] CDA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做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分析语篇是如何被人为地用来产生和维持社会不平等关系,揭示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

媒体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719232900.html, 媒体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作者:尹嘉吕晶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1期 摘要: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运用费尔克劳的三维分析模式,从语篇描述,话语解释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对《经济学人》中关于中国报道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本项研究,引导读者对社会事件进行正确认知,提高其批判阅读和思考能力。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新闻报道三维分析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067-02 批评话语分析(简称“CDA”)是批评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话语与社会、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van Dijk, Wodak, van Leeuwan 等学者的理论推动了批评话语分析在多个领域的发展。其中费尔克劳在社会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分析框架。他认为话语是三维的,分为语篇、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揭示语言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语言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 费尔克劳的三维分析框架广泛应用于新闻媒体领域。国内外的主流媒体有引导公众意识的作用。本文通过运用费尔克劳(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从语篇描述、话语解释和社会文化分析三个方面对英国媒体《经济学人》中2008到2018关于中国的报道的文本进行批评话语分析。 一、语篇描述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一直以政治类话题为主,从2008年经济爆发之后,以《经济学人》为代表的英国媒体对中国经济类话题的报道明显增多,并且西方媒体开始关注民生、教育、环境、人民生活等社会生活的领域。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经济类话题所占的比重最大,为40%。其次是政治类话题,比重为33.2%。社会文化类话题所占的比重最低,为26%。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状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而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受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迟缓,所以中国的经济政策一直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和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同,因此政治类报道也受到西方媒体的关注。 二、话语过程解释 (一)及物性(Transitivity)

批评话语分析述评

批评话语分析述评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 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语言 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本文将回顾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基本方法,探讨其在教育、媒体、政治等领域的应用,并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的优缺点。 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 批评话语分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当时,语言学家们开始语言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尝试通过分析话语来揭示社会结构和不平等现象。到了80年代,批评话语分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 立的理论和方法论,并开始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媒体和政治等。 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

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访谈分析和图像分析。 文本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文本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在文本分析过程中,批评话语分析者通常文本的词汇、语法和结构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现实。 访谈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中了解话语实践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访谈中的语言使用和互动过程,可以揭示访谈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访谈者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图像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新兴方法,通过对图像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图像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在图像分析过程中,批评话语分析者通常图像的视觉元素、语境和社会背景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现实。 批评话语分析的应用 批评话语分析在教育、媒体和政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可以帮助教育者理解教育政策、课程和教学实践中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和改进教学质量。例如,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批评话语分析,可以揭示课程中隐含

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

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社会学、语言学、传播学等领域的话语分析方法。该方法旨在透过表面文本,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不平等的结构。本文将介绍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和应用实践,并通过具体案例阐述该理论在文本分析中的重要性。 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当时一些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语言在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形成中的角色。他们认为,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表达工具,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建构的重要手段。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语言中隐含的不平等和权力关系,进而挑战传统的意识形态观念。 话语收集:从各种渠道收集与话题相关的文本,包括书籍、报刊、电视节目等。 话语筛选:筛选出与目标话题相关的文本,排除不相关或重复的文本。话语提取:从筛选出的文本中提取出与目标话题相关的关键话语。 话语转录:将关键话语进行逐字逐句的转录,以便进行深入分析。

话语分析: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对转录后的关键话语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不平等的结构。 批评性话语分析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例如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以下是一个具体案例,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来探究新闻报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本文选择以新闻报道为分析对象,主要是因为新闻报道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人们的认知和态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新闻报道中经常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的问题,这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悖。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的关键话语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性别刻板印象在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和影响,为改进新闻报道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大量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以下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 刻板化的性别角色描述:在新闻报道中,常常使用刻板的语言来描述男性和女性,如“男性以理性著称”、“女性以感性为特点”等。这些描述不仅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性格特点,也忽略了他们作为个体的差异。

[精品]英语新闻语篇中消息来源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精品]英语新闻语篇中消息来源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英语新闻语篇中消息来源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英语新闻语篇中消息来源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从批评性话语的角度对新闻语篇进行解读,有利于揭示新闻语篇中所隐藏的报道者所代表的统治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意图。本文从消息来源方面对BBC关于马航失事连续八天的报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从而揭示出看似客观公正的新闻语篇其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操纵意图,以增强广大读者的批评性语言意识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消息来源转述形式一、引言新闻是大众获取消息的有效途径。人们的意识和价值观往往会受到新闻报道的影响。新闻语篇被看做是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然而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时往往添加了一些主观色彩,包括对新闻的评论及事件产生的社会背景的描述。研究批评话语分析的学者普遍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本身并无权势,但语言的使用者在运用过程中会赋予它权势(Caldas-Coulthard,1997)。批评语言学的核心就是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笔者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有关马航失事新闻语篇中的消息来源进行分析,进而揭示看似客观公正的报道,实际上隐藏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操纵意图。二、语料与统计结果本文所选用的语料是BBC关于马航失事的从2014年3月10号到3月17号连续八天的共计八篇报道。这八篇报道有的篇幅较长有的篇幅较短,但是篇幅的长短并不影响分析结果。消息来源是指被转述话语的来源,报道者在引述他人的言论或观点时,通常会交代三种消息来源:(1)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报道者有名有姓地交代引语的发出者;(2)含蓄不定的消息来源:报道者只用一些不具体的词语来加以暗示,如Local sources said...(3)不提及消息来源:报道

新闻话语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分析

新闻话语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分析新闻话语分析 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分析一直以来都是新闻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的话语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揭示新闻媒体对事件 的报道方式、态度和立场。本文将从语言形式、信息组织和话语功能 三个方面对新闻报道中的话语进行分析。 一、语言形式分析 新闻报道的语言形式通常采用客观、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首先,新闻报道中常常使用简短、有力的标题,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标题 一般采用大字体,突显重要性,并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事件的关键信息。其次,新闻报道使用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事件经过和发生的环境。 同时,新闻报道中多采用直接引语,将相关当事人或专家的话语直接 呈现给读者,增强报道的可信度。最后,新闻报道还会通过使用现在 时态、被动语态等手法来强调事件的客观性。 二、信息组织分析 新闻报道中的信息组织常常遵循“倒金字塔”原则,即先披露最重要 的信息,再逐渐展开细节。这种组织方式可以让读者迅速获取到关键 信息,逐渐了解事件的全貌。在文章的开头,常会使用一两句简介将 事件概括出来,然后在正文中逐步展开叙述。常见的信息组织方式还 包括按照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空间位置等进行组织。这种组织方式 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并形成对事件的整体把握。

三、话语功能分析 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具有丰富的功能,不仅仅是简单地传递信息。首先,新闻报道会以平衡、中立的立场来呈现事实。尽管新闻报道应该 尽量客观公正,但在现实中,新闻媒体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呈现出一定的立场倾向。其次,新闻报道还会通过使用修辞手法来增 强语言的感染力。比如使用感叹句、反问句等,以引起读者的情绪共鸣。此外,新闻报道还会采用因袭、熟知、新奇等话语策略,以引起 读者的兴趣和注意。 总结: 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分析是对新闻报道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新闻报 道的表现方式、信息组织和话语功能。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形式、信息组织和话语功能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意义和影响。同时,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分析也为新闻界提供了一些建议,如如何更 好地呈现事实、提高报道的可信度等。

焦点新闻报道的话语分析

焦点新闻报道的话语分析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也愈加丰富多样,各大媒体竞争 激烈,新闻报道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焦点新闻报道一直是引领大众关注、关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作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都较短、内容特别丰富的新闻形式,焦点新闻报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牵动着人们的心弦和思考。本文将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对焦点新闻报道进行探讨,分析其在新闻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一、焦点新闻报道文本特点 焦点新闻报道主要以新闻事实、事件、人物、时事为标准进行报道,其以客观 事实为核心出发点,在语言中体现的是报道者所看到的事实或观点,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同时,焦点新闻报道的篇幅一般较短,往往用简练明了的话语表达出核心信息,以期引起媒体和大众的高度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一条焦点新闻报道必须鲜明、突出,立即抓住读者的眼球。 与此同时,焦点新闻报道偏向于反映突发事件、重大新闻、社会热点等新闻事件,其报道方式与风格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时效性。焦点新闻报道不同于其他新闻形式,其报道的内容通常是具有 当下性和先前并未被报道的独家新闻,具有时效性,有时需在第一时间发布。 2.具有专业性。由于焦点新闻报道所反映的事实和内容十分重要,因此其选拔 和编辑过程通常有非常高的严格标准和程序。在这种情况下,焦点新闻报道需要具备很高的新闻编辑、记者、摄影记者等职业技能和素质。 3.具有文体特点。作为新闻形式的一种,焦点新闻报道利用简练、生动的语言 形式,以最直观、最清晰的形式展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相关的重要内容,以及与可能的风险和隐患有关的信息。

二、话语是指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使用的符号、语言或其他形式的信息,例如谈话、书写等。话语是对事情、人物、环境、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多层次认知与定位,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核心。在焦点新闻报道中,话语的准确和清晰度一直是传媒所注重的方面之一,无论是就内容、方式还是效果和效益而言。 1.编写者的话语分析 焦点新闻报道的编辑人员是新闻工作的中坚力量,所有报道的内容都经过了严 格的筛选和审核,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编写者的话语分析具有以下特点: (1)语言精准。编辑人员要求在短时间内快速取得并处理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抓住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进行报道。在发布的过程中,重要的是精准地传达新闻的核心信息,避免一些语言上的歧义和误导。 (2)新闻性强。编辑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度,关注新闻事件的动态,以及在各种情况下坚持追求真实、客观、对人民起到正面宣传和引导作用的新闻原则。 (3)主题鲜明。焦点新闻报道常常反映时政热点、社会热点、突发事件等,其主题鲜明,充满紧迫感和全神贯注的氛围,期望通过扩大影响,引起公众和政府关注,并迅速引导社会关注相应的事件、问题或现象。 2.读者的话语分析 作为焦点新闻报道的受众,读者的话语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关注性。焦点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社会大事件、人物故事等,吸引了广泛的门户网站用户、专业读者、新闻人群等群体的关注,新闻信息也通过报纸、社交平台、视频网站等形式展开了深入的传播。

小议批评语言学在新闻语篇分析中的作用

小议批评语言学在新闻语篇分析中的作用小议批评语言学在新闻语篇分析中的作用 1、新闻话语分析 传统的新闻分析关注新闻内容本身,如定量研究和构造分析〔vanDijk,2000〕。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新闻话语分析朝着更为系统的语义学、句法学和文体学方向开展。最新的话语分析理论为传统的方式增加了语言的社会性和社会作用的视角,将语言学与社会观点结合起来从而让话语分析变得实用。这样的实用性作用于反映真实世界、表达社会和意识形态的新闻报道中,为批评语言学对提醒新闻背后的意识形态奠定了基矗 Gergerell通过研究标题后首次指出政治言语将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政治观念引导〔ilsn,2001〕,此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语言的政治潜力。新闻应当是公正地阐述事实本身,而新闻又是被人们挑选而报道的,所以新本文由论文联盟搜集整理闻本身就是一个矛盾集合体,新闻研究的方式也因此变得多样。在探究新闻话语的本质和构造方面最重要的研究者之一是Labv。他〔1972〕主要分析句子构造、语义价值和语用暗示。但是这种分析过于抽象,不能完好地反响出社会对新闻的影响。十九世纪八十年代vanDijk提出一种广义和更为全面的新闻话语分析方法,他将自己的话语研究统称为宏观新闻图式〔sheata〕或超构造〔superstruture〕,以区分之前的微观方式。这种宏观方式把语义学的范畴延展了很多。VanDijk〔2001〕认为,新闻研究应更加关注宏观信息,如权利和控制,而不仅仅是事件本身这种微观层面。任何新闻都具有对公众提出建议的意味,这也就是新闻媒体中权利的表达。 2、新闻话语分析与批评语言学 2.1、批评语言学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批评语言学〔ritialdisurseanalysis,DA〕在近40年的时间里形成了一种独到且与社会息息相关的话语分析新途径。自上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问世以来,很多社会语言学家如dak,nanDijk,Lakf等人就反对孤立社会因素的语言分析观念。在Haberas提出了批评社会科学的理论框架

中美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对比分析

中美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对比分析 摘要:不同的新闻报道反映媒体者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对新闻语篇进 行批评话语分析,目的正是揭示媒体人的意识形态和权势之间的关系。本文在批 评话语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对《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两家媒体对于中国股 市事件的英语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中美两国不同的意识形态对 新闻的影响。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语篇对比 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是由批评语言学发展而来,在语篇分析领域成长迅速的一个重 要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随着以新闻为主要载体的大众媒体的发展,合理的批 评性分析,对于获取正确信息和理解作者真正意图十分重要。 荷兰语言学家Van Dijk认为,社会集团成员在心理和认知上对自我和他人的 极化性态度,体现在话语上就是:对集团内的人或事进行正面、积极描述,对集团 外的人或事进行负面、消极描述。本文将重点以该理论为支持,通过对中英媒体 的语篇分析来探究包含其中的意识形态。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到股市中,股市的起伏跌涨无时不刻在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2016年上半年,股市起落尤 为突出,国内外各大媒体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报道。本文以《纽约时报》和《中 国日报》官方网站上的几篇报道为文本,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从新闻 转述形式方面进行分析,揭示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认识的偏差和对中国国际形象 的颠覆,以及中国媒体在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和对国民产生积极影响方面所采取的 语言策略。 转述形式是指报道者引述别人话语时,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做出的选择。前者指报道者忠实地引述别人的原话,后者指转述原话的命题内容,而不拘 泥于其措辞(辛斌 1998: 10)。与间接引语相比,直接引语具有更强的表达力。 (1)直接引语 《纽约时报》:One man said he was down about $10,000. “We’ve all lost money,” he said, growing irritated. “Everybody’s pretty much the same.” 在这段话里,通过对一名男性股民的采访,选用直接引语的方法,借当事人 之口,并加入对气愤语气的形容,突出了股市萧条,股民们叫苦连天的现状,也 从侧面表达报道者对中国股市的担忧。 《中国日报》:“The Chinese economy is undergoing a fundamental structure change, the traditional sectors are slowing down, but the exciting new sectors are attracting investments,” Li said. 文章引用参加会议的中国经济学家李稻葵的话,进一步说明“近期中国经济放缓,但早期复苏的迹象已经出现”的事实,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旨在说明专家们 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希望,这也是了中国本土媒体鼓舞人心的常见做法。 (2)间接引语 间接引语是指引用者转述别人的观点,在使用上往往会比直接引语包含更多 的引用者自身立场。 《纽约时报》: “They say they are fine, but they’re just saying it,” Mr. Yan said. “It’s a lot of money, after all.” But Mr. Yan said there was a silver lining. Counseling sessions for couples had

对俄新社“北京冬奥会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对俄新社“北京冬奥会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对俄新社“北京冬奥会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近年来,体育赛事已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冬季体育盛事之一,北京冬奥会备受关注。各国媒体对此进行广泛报道,以推动对冬奥会的了解与互动。然而,近期俄罗斯新闻社“对北京冬奥会的报道引发了广泛争议。本文旨在对该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探讨俄罗斯新闻媒体的言论立场和报道偏见,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信息选择。 首先,俄罗斯新闻社对北京冬奥会的报道存在明显的偏见。在其报道中,俄新社对中国主办冬奥会的优势和成就缺乏客观评价。相反,他们聚焦于挑选负面角度,强调负面事件和问题。这种选择性报道常常使读者得出负面印象,将冬奥会的积极成效转化为负向发展的证据。事实上,北京冬奥会作为历史上第三次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和文化意义。然而,俄新社的报道忽视了这些方面,未能客观介绍冬奥会为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其次,俄新社的报道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倾向。他们将北京冬奥会与人权问题联系在一起,试图在国际社会引起对中国的关切和质疑。然而,冬奥会的办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不仅仅是关于竞技体育的盛会。尽管人权问题备受关注,但用一场体育赛事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显然是片面的。俄新社选择性地报道并大肆渲染这些问题,加深了公众对中国人权状况的误解。 另外,俄新社的报道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片面性。他们以一种偏颇的视角,将自己国家的立场和观点强加于报道中。报道中所使用的词语和描述显然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包含了对中国

的质疑和指责。这种倾向性的报道不仅加重了读者对中国冬奥会的不信任感,还会影响国际间的信息传播和理解。 然而,在批评俄新社的报道偏见时,我们不能否认媒体有报道自由的权利。俄罗斯新闻社的报道,反映了俄罗斯国内对中国的一些看法和立场。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媒体对其他国家的报道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立场偏见。因此,了解和辨识这种报道偏见是我们对待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认识。 综上所述,俄新社“北京冬奥会报道”存在明显的偏见和片面性。通过选择性报道、刻板印象和信息不对称,他们试图向公众传递负面信息,影响对北京冬奥会的看法。然而,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辨识媒体报道中的立场偏见,并通过多方渠道获取信息,以形成真实、全面的认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北京冬奥会的办理情况和成就,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合作与交流 综上所述,俄新社的报道存在明显的偏见和片面性,通过选择性报道和刻板印象,他们试图向公众传递负面信息,加深了对中国人权状况的误解。然而,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辨识媒体报道中的立场偏见,并通过多方渠道获取信息,以形成真实、全面的认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北京冬奥会的办理情况和成就,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合作与交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