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学科试卷分析报告

高三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印象及二轮备考思路

一、试卷总体印象及成绩分析

1、对于试卷的总体印象

毫无疑问,对于这次皖西高中联考之阶段性检测,命题者是予以高度重视的。从命题的思路、试卷的呈现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命制者把握新课标全国卷高考的脉搏,并使试卷命制力图贴近课标全国卷的用心。该次历史命卷呈现出如下特点:

1)、在考查的范围及内容方面力图贴近新课标全国卷

本次历史学科检测采用全国卷文科综合样式命题,以历史必修课程三个模块册为考查范围,突出学科骨干知识,考点分布符合全国卷考试大纲要求。尤其突出表现在选择题的命制方面。在中国古代史方面命制了4道,近代史部分3道,现代史部分1道。世界史方面4道。可见命卷者以考查中国史为主。在内容的选择方面,突出文化史和经济史,在题例和分值分布方面基本符合新课标全国卷近三年来的命制规律。不过中国现代史部分分值比重过大。

考查范围、内容及分值比重具体分布如下表:

2)、原创性强

虽然个别题目其文本部分令人熟悉,但该卷命制的题目基本是以全新的内容呈现,富于新意。

尤其是在非选择题方面,基本都是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结合历史史实、历史现象进行考查,不但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而且创新性强,令人耳目一新。

3)、体现一定思辨性

新课标全国卷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不再以认知技能为测试中心,注重考查历史思维能力,思辨性特别强。具体说来,首先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基于文本的历史分析能力,相应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归纳、比较、解释等能力。这次历史命卷力图体现学科思辨性特点,在考查基本历史知识基础上,巧妙设置知识和思维陷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试卷难度,达到考查的目的。如选择题第25题唐朝筒车题。该题要求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辨识诗句所描述的是何种灌溉(生产)工具。但这只是考查的一层。选项中没有“筒车”这一文本信息呈现,命制者巧妙地给出了与“筒车”同一时期的“曲辕犁”这一信息,通过思维转换增加了思维难度。此题还辐射出对历史时序性的考查。此题考查的是极基本的历史知识,但如果学生不能正确解读文本,就不能正确作答。再则,历史时序性不强的学生,也

会因此而迷惑。再比如选择题第31题,“萧县”考查题。此题通过萧县的区划沿革,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变化、经济状况,具有相当强的思维力度。

4)、具有相当强的开放度

新课标全国卷的又一大特点是其时代性强、开放度高。此次历史命卷体现出非常突出的时代性,不回避社会热点,敢于创新,体现出相当强的开放性。问题切入明确,难度不大,学生做起来较觉上手,但想得高分亦非易事。

当然,正由于其原创性强的特点,加之缺乏试水的检验过程,在试卷的命制方面明显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在试卷命制的逻辑性方面严谨性不足。有些题目应该有明显的瑕疵。过于贴近时代,追踪社会热点,历史学科性相应淡化。

2、基于数据的成绩分析

本次质量检测,全市历史最高分83分,平均分为51.25%,及格率为24.91%,难度系数为0.51。难度系数总体控制尚可,但是及格率过低,与平均分似乎不相符,反映出考生总体历史学习状况不太理想。

具体说来,选择题第26、28、30、32、33、35题难度系数较小,正答率较高。非选择题第40、41题总体难度均不大。第40题第1、2问在问题设计上有一定梯度,增加了区分度。第45题难度相对较大,考生失分较为严重,反映了考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把握方面以及对材料的解读及其比较、归纳和解释的能力方面尚有待相当提高。

二、对于历史试题的逐项观感

1、选择题部分

第24题儒学考查题。本题意在体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主题。本题要求选出对儒家思想理解错误的一项。参考答案为C。这是没有疑问的。问题在于选项A。文本呈现:“‘老而不死,是为贼’是指: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了变老了”。按照命题者的意思,此句的理解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文本的表述真的正确么?

语出《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据说是孔子的老朋友,对孔子不很礼貌,孔子对他也不客气,但因熟悉,故开玩笑。其意:原壤踞着双腿,接待孔子。孔子说,“小时侯不谦逊,长大了无作为,老了还不死,这叫做祸害。”用拐杖敲他的小腿。(参见李泽厚《论语今读》)

同样也可上网查询。命制者的解释本身似成问题。

第25“筒车”题。D。此题依据文本信息判断辨识其为何种生产(灌溉)工具,具有一定思维度。

第26“科举”题。B。此题旨在通过对材料的解读认知科举制度局限性,难度不大。

第27“钱塘江潮信”题。此题通过文学作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难度不大,根据题意即可加以判断。C。

第28“洋务运动”题。B。近代中国认识、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蹒跚起步、不断深入的过程。根据题意,选择B是没有错的。但是,在洋务运动过程中,不但经历了由“自强”到“求富”的认识深入,也认识到语言学习和技术掌握的重要性,因此D项“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似亦符合。此题值得商榷。

第29“国旗”题。C。此题把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三面国旗:中华民国国旗、中华帝国国旗、伪满洲国国旗放在一起,以此为切入命题,表现出极强的创新性。表面上看,三面国旗都由红、黑、蓝等五色条杠组成,据此命题者得出其中的暗含的寓意:表明辛亥革命以来,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其他选项显然其表述是不对的。值得商榷的是:中华民国五色旗表

现了“五族共和”的理念,但中华帝国和伪满洲国旗虽采用了五色条杠,其形式上真包含有如此信息么?实际上,中华帝国国旗其设计反映的是五族拥立袁世凯称帝的理念,伪满洲国旗体现的是在日本统治下“五族协和”的理念,并不是民主共和。因此,尽管形式上采用了五色的设计,但不能揭示出C项。

第30题“长沙会战”题。C。此题难度不大,考生稍加判断即可。

第31题“萧县印刷”题。A。此题从“棉布购买证”的加盖印刷入手,考查由于萧县的行政区划沿革变化而带来的棉布购买证的使用期限问题,由此考查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制度及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具有相当思维难度。问题在于,萧县由江苏省而变为安徽省这样细碎的知识,基本是不为人知的,更遑论考生。而题干中并未有明显的揭示信息。由此给考生带来极大的认知盲区、思维障区和判断误区。考生根据一般常识得不出A项错误也是情有可原的。此题似有为难考生之处,因此能否形成有效的思维考查颇值得商榷。

第32“原始积累”题。D。该阶段不存在贩卖华工问题,D项是该题的正确选项。问题是:“屠杀原住民”这一殖民罪恶,属于“掠夺方式”么?

第33题“法国共和政体”题。D。无争议。

第34题“煤气信号灯”题。D。此题应该无甚难度。但由于是在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的,因此就给学生一个误导的思维信号:有没有政治意义?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较好地考查了考生排除干扰、进而提炼有效信息进行辨别、判断的思维能力。

第35题“撒切尔夫人”题。A。此题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新变化”一目的理解和掌握。凯恩斯主义在带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同时,由于其自身固有的弊端及其暴露,因而带来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问题。为解决该问题,西方国家纷纷采取新一轮的私有化浪潮、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等措施来应对,是为新自由主义。课本中虽然没有“新自由主义”的表述,但考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判断。其中C项是较强的干扰项。考生应理解:英国政府的举措正是减少政府干预,而不是凸显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2、非选择题

第40“人口题”。该题从人口现象着手,考查了自宋代至今的人口现象及人口政策,涉及到经济变迁、社会观念、时代沿革、社会变化等方面内容,跨度虽大,而问题切入点具体细致,既有宏观的视野考量,又有具体的知识抓手,既和当今的社会热点相呼应,又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结合历史时代分析、把握历史现象的思维能力,设计平实中略显思维张力,不失为一道成功的命题。

第41“南海”题。此题紧扣现实热点问题,反映了史学关注现实的社会功能。此题难度不大。但由于其强烈的现实感,与历史的结合度上并不是很强。在历史思维的问题设计方面亦难有较大作为。

第45题必做题是一道文化大题。也许是由于此次命卷是基于三册历史必修课程的考查设计,所以没有采取“四选一”的命制方式。此题力图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在命制思路和选材方面颇见考虑,但在问题设计方面似乎有所商榷。主要表现为问题(1)的设计。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东西方思想解放产生的不同效果及原因。

此问题设计把重心放在“近代东西方思想解放产生的不同效果”及“原因”方面。在“不同效果”方面,所给的参考答案提示为:西方的思想解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转型,中国的思想解放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本身的确没有改变社会性质,但是西方思想解放本身直接改变社会性质了么?思想解放本来就是为改变社会性质的政治革命铺路的。

也许命题者是从材料二中的一段话出发的:材料中有这样的话:“辛亥革命则是由民族

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但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太弱小,不能完成推翻封建制度、摧毁封建残余的历史使命,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但存在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弊端。”可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难以完成历史使命;新文化运动有其弊端。而题目设问的是:“比较东西方思想解放产生的不同效果”,并没有指出哪一阶级。

命题者意指资产阶级。而辛亥革命又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确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但中国无产阶级呢?

可以说,东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都促进了社会转型,只不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在西方冲击下的催生产物,对西方有一个逐步认识和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它首要呈现的主题是救亡。由于其催生、移植的特点,及主要使命的不同,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和改造要艰难和缓慢的多。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初期不少领导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或主将,或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例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等。无数受到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爱国青年,投身到革命洪流中,最终推动中国革命的改天换地,成立了新中国,并进入社会主义。当然,由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历史情境,决定了中国的革命首先是完成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这一历史任务。严格来说,直到今天,社会的转型的任务还没有真正完成。而中国又具有不同于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此题如果从东西方思想解放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方面选材和命制似乎要好些。

再则,基于思想解放和理论建树的组合,应该有一个中心,即问题设计应该有明确的立意。三则材料应该体现出内在的关联,进而能够得出一种理性认识为好。也许命制者是有明确命题意图的,即东西方不同时期思想、理论所放射出的现实效应。但是前两则材料呈现的是“思想解放”,第三则材料呈现的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的革命理论和建设探索,与前面两则材料是两张皮,而本题开头又没有话题引领。试问:命制意图到底是什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关系?或者要据此得出什么结论或认识?问题设计似乎没有体现。窃以为此题在立意和选材方面似乎考虑欠周。

三、考生存在的问题透析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知识不扎实。

不少考生在答题中表现出历史知识的模糊甚至是混乱。比如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筒车”、“曲辕犁”出现于何时代,不知道“翻车”与“筒车”的区别;很多考生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没有明确的概念认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历史时序性差是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又一表现。

历史时序性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它学科的第一要素。但在现实中,历史时序性意识极差,历史时序模糊是不少考生的通病。因而在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解读和叙述中,张冠李戴、东拉西扯就成为正常现象。

2、捕捉材料信息以及对其合理正确的解读能力较差。

不少考生一读材料就晕,不能从整体上理解材料,通过捕捉材料关键信息来把握和正确解读材料,因而在解答选择题时凭感觉,在解答非选择题时,往往抓住材料所透射出的一鳞半爪的信息,去想书上或有关答题的表述,或乱答一气。比如对于“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之类的信息,不善于抓住材料中的“转来转去自行”的关键信息,而推断为翻车。再如对于南海问题的基于材料的概括。很多学生只知道回答诸如“南海是中

国的领土”之类的话,而不能较全面地捕捉文本信息,不能正确得出“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之类的认识。对于材料二国际法关于领土主权的原则规定,也不能正确加以概括。

3、分析问题、综合概括能力较差。

比如对于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不能从整体角度去分析。如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范围内的物种交流,其中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等的种植对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巨大效应,等等,不能有机地加以联系。再如关于南海问题,材料问“美国强调航行自由的目的何在”,很多考生回答是为了霸占中国南海。反映出考生捕捉和提炼、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极差。有的还说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表现出对“内政”与“主权”概念的模糊。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以注意和引导。以帮助考生提升思维能力和应对水平。

4、历史表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述能力,即表达叙述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更表现为“用”的能力。历史表达能力,是认识主体运用历史学科语言,比较准确地进行口头表述、书面写作,以此来呈现历史学习和研究成果的能力。它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终表现,与历史思维能力同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支柱。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考试说明上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最终都要通过历史表述能力表现出来。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为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表达能力。

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突出表现在史论结合方面。此外,还具有与其他学科共通的要求,比如简明凝炼、表述准确、富于逻辑性等。在实际阅卷过程中,不少考生除了做不到史论结合外,在语言表述中大量存在的问题是:缺少要点化、语言啰嗦、含混不清、用语不准确等等。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提高。

四、二轮备考思路

鉴于一轮复习的基本结束,对于今后历史学科二轮复习和最后冲刺,笔者建议如下:

1、拟定基于一轮复习的二轮复习战略

受回归全国卷的冲击,不少高三历史教师不得不抛开原来熟悉的复习套路,探索新的复习策略和方案。在一轮复习中,笔者了解到有的教师结合现有复习资料,采用通史体例,更多的教师则是走稳妥路线,按照历史必修课程三个模块顺序复习。不少同仁现在可能在考虑上选修。因此,此后的二轮复习,各位同仁当有自己的思路和安排,不可能一致。一轮复习采用通史体例的,二轮复习将会以专题形式进行;按照现有课程体例复习的,二轮复习可能会以通史体例进行。殊途同归。

笔者以为二轮复习不管是以通史体例还是专题体例进行,都面临着知识整合及取舍架构的问题。在通史复习中,笔者认为对阶段性及其特征的强调极为重要。其次,把握历史发展的宏大脉络,把现有相关课程知识有机糅合。二轮复习根据近年来全国卷的命题规律及特点,结合时政热点,以专题形式整合相关历史知识铺陈开展相应顺畅些。在一轮复习注重基础夯实基点上,更加突出“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当是二轮复习中的发力点。此外,固本消盲、查缺补漏,也应是二轮复习中的关节。

2、精研《考试说明》,捕捉命题信息

《考试说明》针对“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和解说,是高考复习备考的依据。每年的《考试说明》在内容考察、题型示例等方面虽然保持稳定,

但我们还是要精心研读,留意其中的细微变化,比如考核知识点的变化、例题的变化等等,从而指导二轮复习。尤其是样题的变化,可能暗含着今年的高考命题意图等信息,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以全国卷考题为蓝本,把握解题规律,培训应试能力

高考真题无疑是最好的培训资料。钻研课标全国卷高考真题,是掌握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的一条捷径。

在二轮复习中,相应示例以全国卷历史高考真题,进行精当剖解,不但有助于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和理解,也有助于帮助考生领会全国卷命题规律和特点,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要领。在此过程中,亦可就某些真题相应进行变式训练,以此巩固和拓展。

亦可以全国卷真题进行专题考试,以高强度的真题数量及思维密度来培训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技能。

以上本人些许拙见,不揣愚陋,望各位同仁赐教。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学科试卷分析报告

高三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印象及二轮备考思路 一、试卷总体印象及成绩分析 1、对于试卷的总体印象 毫无疑问,对于这次皖西高中联考之阶段性检测,命题者是予以高度重视的。从命题的思路、试卷的呈现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命制者把握新课标全国卷高考的脉搏,并使试卷命制力图贴近课标全国卷的用心。该次历史命卷呈现出如下特点: 1)、在考查的范围及内容方面力图贴近新课标全国卷 本次历史学科检测采用全国卷文科综合样式命题,以历史必修课程三个模块册为考查范围,突出学科骨干知识,考点分布符合全国卷考试大纲要求。尤其突出表现在选择题的命制方面。在中国古代史方面命制了4道,近代史部分3道,现代史部分1道。世界史方面4道。可见命卷者以考查中国史为主。在内容的选择方面,突出文化史和经济史,在题例和分值分布方面基本符合新课标全国卷近三年来的命制规律。不过中国现代史部分分值比重过大。 考查范围、内容及分值比重具体分布如下表: 2)、原创性强 虽然个别题目其文本部分令人熟悉,但该卷命制的题目基本是以全新的内容呈现,富于新意。 尤其是在非选择题方面,基本都是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结合历史史实、历史现象进行考查,不但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而且创新性强,令人耳目一新。 3)、体现一定思辨性 新课标全国卷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不再以认知技能为测试中心,注重考查历史思维能力,思辨性特别强。具体说来,首先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基于文本的历史分析能力,相应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归纳、比较、解释等能力。这次历史命卷力图体现学科思辨性特点,在考查基本历史知识基础上,巧妙设置知识和思维陷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试卷难度,达到考查的目的。如选择题第25题唐朝筒车题。该题要求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辨识诗句所描述的是何种灌溉(生产)工具。但这只是考查的一层。选项中没有“筒车”这一文本信息呈现,命制者巧妙地给出了与“筒车”同一时期的“曲辕犁”这一信息,通过思维转换增加了思维难度。此题还辐射出对历史时序性的考查。此题考查的是极基本的历史知识,但如果学生不能正确解读文本,就不能正确作答。再则,历史时序性不强的学生,也

历史试卷分析12篇完整版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一): 一、试卷分析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考查资料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取题,50分非选取题值50分。满分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选取题共20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取题2124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商业经济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权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唐往来史实、对西藏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有待提高。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能够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平时达标检测反馈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2、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潜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对基础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3、审题潜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带给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与学生阅读理解潜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 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课标和新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认真钻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扩展教材的广度,整合课程资源,认真备好每节课,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潜力。

2023届内江市高三零诊历史试卷分析

2023届内江市高三零诊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60分钟,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综合能力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偏题、怪题。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比较适中。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我校七年级三个班,平均67.2分,在十二家学校联考中居第一,较期中考试有较大进步。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增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读图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如综合分析题34题,对材料一的两幅图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不能由汉阳铁厂想到洋务运动。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34题第二问,戊戌变法起到的作用?很多学生回答的是内容,这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特别是6、8、11.13、21错误率高、材料题31 (4),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扎实,没有真正地理解,只是死记硬背。 四、改进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坚持讲练结合。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分析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分析 导语:突出学科基础学问、基本力量,注意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下面是由我为你整理的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分析,欢迎大家阅读。 一、试题分析 本次试题考察范围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没有选考内容,难度明显比上次丹东试题简洁。但试卷在注意基础的同时,仍注意力量立意,学问与力量紧密结合。选择题几乎都是材料型,创设新的情境,注意考察学问的敏捷运用及迁移力量。四道非选择题也都将材料与教材结合设问,突出主线与重点学问的考察。但个别设问存在分数不明确,导致同学答题时,侧重点消失偏差,失分较多。 二、同学答题状况 (一)亮点:学年总平均分64.7分,90分以上三人,3年17班80分以上19人,这是相当不错的成果,充分说明我们前一段复习是卓有成效的,复习方法和策略是对路的,是对我们前一段教学的.极大确定和鼓舞。 (二)存在的问题: 1、选择题:第一:审题不细,比如时间没看准,正确和错误看马虎。 其次:基础学问记得不坚固,分不清哪段时间消失的史实。 第1页/共3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三:材料看不懂或不会看、抓不住关键词。 2、非选择题:第一:审题马虎,消失落问现象。 其次:阅读提取信息力量较差:如不能精确归纳概括,只盲目翻译原文。 第三:学问迁移、敏捷运用力量较差,不能推断考查的学问点并与教材有机结合。第四:语言不够规范、字迹不够工整,条理不够清晰。 三、教学改进措施 1、对试卷及考试状况进行准时讲评,注意讲方法、讲问题、与教材学问点紧密结合,边讲解边提问,力争举一反三。抓住每班亮点鼓舞同学树立分分必争、高考必胜的信念。 2、连续贯彻以往复习思路:先建构每单元学问网络,再据课标要求夯实每课学问点,最终进行针对性巩固和训练,形成良好的复习思维习惯。 3、针对同学复习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遗忘,坚持背、讲、问、练紧密结合。背就是基础学问过关;讲就是讲重点、讲难点、讲结合点、讲联系点;问就是反复提问,不厌其烦地提问,帮忙同学巩固强化记忆。否则课堂上会了,下课就忘了;昨天会了,今日就忘了。练就是进行针对性训练,一个考点一练,一个单元一练,一周精选一套综合习题一练(12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既可巩固学问、防止遗忘,又可训练思维和方法。练后既可面批,又可抽批。坚持练后必讲,讲后必问,问写结合。讲题时着重讲方法:选择题强调要审时间、审空间、审关键词,留意使用排解法;非选择题强调五大步骤:第一步:带着设问看材料,节约时间,有的放矢。其次步:将问题拆 第2页/共3页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第一篇: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刘雪萍 一、试卷总的特点: 本次期中考试是高三第三次月考,试卷从总体上说,题型基本稳定,难易度把握与高考接近,知识考查的覆盖面较广,包括选修及必修一四册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主观题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体现了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 二、单选题:注重基础,考查能力 1、单选题4、5、10、13、19、20题较为平易,考查学生的记忆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例如,第10题考查的历史事件是抗日战争,考生可根据题干中所给的“二十九军”等词语来推算。第19题考查的是新时期对外关系成就的有关知识,考生只要能认真阅读整个题干,注意关键性的词语“20世纪70年代” 就可得出正确答案,此题最大的干扰项是A选项。 2、单选题1、 3、6、11、1 4、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突出考查了考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能力。例如第3题考查中国西周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考生如果不认真阅读题干材料,不抓住“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这个细节性词句,就难以避开“在封建制度下”这个最大的干扰信息。可见,认真审题是做好单选题的前提和关键。 3、单选题第2、7、8、9、12、15、16题,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分析比较的能力。其中第9题好多考生没弄清作者所说的“四肢”与“头脑”的涵义,选错就在情理之中了。第12题对抗战胜利后建国路

线的比较考查,该题设计十分巧妙,考生得分率较低。15题的关键点在于学生能否抓住“最适宜”这个关键词,然后再从选项中比较排查找出答案。 4、单选题侧重于设置陷阱,迷惑性很大,学生一不留神陷入圈套。如、17、18在文字方面做文章,注重细节考查。 三、主观题注重学科内知识整合,考查考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能力 21题(10分): 问(2)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前期温州向近代化城市演变的重要表现,本问要求学生答题要“依据材料”,本小题失分主要在阅读史料、理解史料能力欠缺,致使要点概括不全、表述不明确、不具体所指。 问(3)你怎样认识近代通商口岸开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本题学生因为材料被误导,没考虑到通商口岸的开辟是被迫的,因此只作答客观有利影响,孰不知最主要的影响是受侵略的不利影响。22题问(22分) 问(1)材料一中春联宣扬什么?它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学生失分原因在于不能将春联所反映的内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联系。 问(2)材料二春联中的“和”、“斗”分别指什么?本题涉及知识学生较为陌生,但能力较好一点,知识储备相对较好的同学才能做出,新课标虽然知识相对简化,但是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考查要求还是比较重视。 问(4)指出材料四中春联反映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春联的愿望是否能够实现。历史背景作答基本没问题,但是愿望是否能够实现问题较多,学生不会运用我们的基础知识,而是受传统思维凭空作答,才发现闹了笑话。问(5)结合以上四幅春联,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本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难度不大。存在的问题①不依据材料或不看材料、不紧扣题目所问、泛泛而谈。②不注意答题的规范格式与要求,有违高考基本答题要求。③没有要点区分、没有层次区分、不分问回答、随意标点等。23.(14分)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基本知识掌握不好,这块知识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通用5篇)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通用5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历史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1 期中考试又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教师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任务重,为了加快总复习的速度,在11月份中旬学完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我没给学生复习历史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学生方面:从试卷看,主要失分是材料1有的学生理解有误,没有抓住中心内容,第一问应是文艺复兴就错,其它问题就全错了;材料2(但这道题不是会考内容)和材料3两个作用和意义。问答题主要失在美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二、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

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三、今后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期中考试后,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边复习边抽查。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生怕漏听了而使自己起来丢脸,因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采取做练习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照抄照办的现象再次发生。 四、我的看法: 历史,有人把它看作文科的代表性科目是不为过的,它对你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及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学历史要扎实、牢固、脉络清晰。上下五千年都由一根时间的红线串起,切勿东一个人物西一个事件地无规律记忆。因为那样,虽然把所学的事件都记住了,但这些事件如一盘散沙,缺少战斗力。今天的历史考试已不是单纯考察你对孤立事件的记忆,它要求你在记忆单个事件的基础上,经常重复一项工作——串线。这样的线索可大可小,可横可纵,十分灵活。越是灵活串线,证明你的知识掌握得越牢靠。在此我简单提及一些:最常见的是以时间为线索。这是一条自始至终的大线。也可以人物、民族等为线索。“线不在多,有之则灵。”另外,要勤思考,千万不要以为历史就是前人的故事,我的任务只是记忆,实际上记忆只是一部分,只是手段,真正考察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这也是能暴露弱点的部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大胆尝试,与课改同步,培养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实用7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试卷,试卷是是资格考试中用以检验考生有关知识能力而进行人才筛选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试卷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试卷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历史试卷分析1 一、文综试卷中历史试题总体评价 1、题型基本稳定,知识布局合理,难易度把握较好:选取题以史料形式出现,非选取题的考查资料以小专题知识为主线进行综合整合、采用层层递进的小问题设置,注重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潜力的考查。知识布局合理:考查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试卷难易度把握较好,问题设置有梯度。 2、体现高考的方向:从知识立意向潜力立意转化。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知识的灵活运用与迁移;材料分析题注重材料的鲜活性,有图片资源的运用;问题设计有务必的开放性 (如40题第4小问)。 3、较好地把握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感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如意识形态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4、注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注意教材新增加的资料与提法(如30题) 二、教学推荐 1、加强历史概念的辨析与运用训练。 2、加强知识的梳理、探究、变通与整合,加强高三最后阶段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3、认真研究20xx年高考考试说明与高中新课程标准,把握考改方向。 (1)认真研究20xx年考试说明,务必要吃透考纲,对照20xx年说明,做到心中有底。

(2)研究20xx年新教材高考模拟试题,领悟高考动向与潜力要求。 (3)尝试以新课标模块为指导方向的'专题复习,尤其是一些新的思想与新提法。 4、加强对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更大程度提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每一次测试后,对学生答题状况作一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知识网络是否构成、分析问题是否较窄、新情境下运用知识潜力是否较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否停留在微观表面、主干知识是否宏观把握等,尔后教师对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上发展思维。 5、继续加强解题方法、审题角度分析的讲解与渗透,讲与练相结合。 6、加强备课组的分工与协作。 历史试卷分析2 从总体上说,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潜力,渗透德育。以新课标为准绳,学科的重点资料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潜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一、基本状况 1、本次参考人:252及格人数:93人 2、试题特点 本试题共两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潜力的考查,个性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潜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潜力,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潜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潜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对分析潜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百校联考(期中)成绩分析整体成绩分析 平均分: 历史均分与其他科目对比排名靠后。 联考参加排名:我校历史最高分78分联考排名第四。 历史学科指标:上线率

总分与历史学科上线人数看,历史无论是A线还是B线的上线率略高与总分上线率。 从上线人数看除了C线比例高一点,AB线的上线学生比例均较低。 班级上线情况: 班级指标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总分上线

历史)学科各班级考试情况

总分前50的学生历史情况: 姓名班级 总分历史(文) 分数联名校名班名分数联名校名班名 高雪19 540.5 61 1 1 78 3 1 1 宋昺初19 515 126 2 2 70 55 4 4 叶景文19 495 236 3 3 51 1595 82 34 彭媛媛19 494 240 4 4 52 1458 68 29 李悦19 490 262 5 5 57 866 31 20 杨敬尧19 483 311 6 6 58 762 26 16 马彬19 478.5 336 7 7 64 273 8 8 玛尔玛尔19 477 358 8 8 65 220 7 7 梁转弟19 472 404 9 9 60 551 17 11 谭青青19 465.5 460 10 10 58 762 26 16 司新雨19 463 491 11 11 60 551 17 11 杨春娥19 462.5 496 12 12 63 335 11 9 周佳军19 461.5 505 13 13 58 762 26 16 唐骁19 461.5 505 13 13 53 1324 57 26 梁晋19 461 516 15 15 53 1324 57 26 梁佳蓉19 460.5 524 16 16 50 1726 95 40 马悦19 459.5 531 17 17 57 866 31 20 尹小龙21 459.5 531 17 1 62 402 13 2 董祺19 456.5 564 19 18 58 762 26 16 员怡丞19 452 616 20 19 52 1458 68 29 赵培霖19 451 633 21 20 56 978 39 23 吴琼19 448 664 22 21 56 978 39 23 韩钰21 448 664 22 2 51 1595 82 17 高燕飞19 446.5 684 24 22 68 111 5 5 巴音克西19 444.5 702 25 23 62 402 13 10

2023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试卷分析)

2023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试卷分析)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在新老高考并行、新旧课标交替时期,注重严格贯彻依标施考,试卷结构、题量、难度适中,试题情境友好平实,为平稳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一、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五史”考查体系 1.推进党史考查进一步深化 高考试题从党史蕴含的丰富育人资源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在具体史实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难题的理论自觉,并从中汲取思想养分,坚定历史自信。如文综乙卷第41题选取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在 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不同文献,要求学生比较三方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态度和实质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主张全面反攻、力争受降权是对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成果的巩固,对于保证战后国内和平、民主、团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文综甲卷第30题以党的一大关于当时工作重点的讨论为主题设置情境, 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作出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战略决策,充分体现党在救国大业中表现出的先进性、创新性。 2.注重考查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 历史试题通过选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典型史实,引导 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如文综甲卷第42题以武汉长江大桥为例,要求学生自主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考查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掌握程度和对祖国建设成就 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认识。文综乙卷第30题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艺术家将现代艺 术形式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文化创作成就,启发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精神内涵。

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分析 一、命题指导思想 本次试卷命题侧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新版《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的有关要求,适当参照近年来全国各地尤其是课改区的高考试题,结合时事热点和复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精心编制。 全卷分为客观题(1-25题,每题2分,共50分)和主观题(26-29题,共50分)两部分,全卷分值100分,考试范围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为主。在命制试题过程中,命题组精心选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努力达到高考真题的诸多能力要求,进而达到指导高三历史学科复习的目的。 二、试卷体现的突出特点: 1、注重主干知识和细节知识的考查,强调基础知识的记忆。高三一轮复习的重点在夯实基础和构建学科知识体系。选择题中文言文材料明显减少,降低了阅读的难度,但重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第9、20、24题都属于这一类型。主观题涉及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美国共和政体的特点及影响等知识点,既是学科的主干知识,优势学科的基础知识。 2、强调对历史概念的正确、准确的理解。历史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要么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要么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历史概念,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概念,时间概念有大概

念和小概念,大概念指宏观的历史背景,小概念指具体的历史时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无法脱离时间而单独存在,然而,提起时间概念,考生容易张冠李戴,尽显混淆颠倒之能事。选择第4、6、15、17等题均要求学生历史时间概念准确把握,强化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点。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选择第3、16、18等题就要求学生对“明朝的内阁制度”、“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等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准确理解。 3、不刻意迎合但也不回避社会热点、时政热点,突出历史学科得人文性。历史高考从来就不回避热点,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这是历史学科的功能之一。主观题中的绝切入点和设问都不同程度地“声东击西”地隐性介入社会现实问题。试题涉及了当代社会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新考纲中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例如第26题有涉及到的“中西医之争”、第29题涉及到的“美国大选年”等,命题立意好,贴切当下时事,结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当下树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等均有或近或远的关系,同时更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命题立意。 三、分数分析 本次模考历史平均分为53.08,标准差为13.72,难度系数为0.53。数据反应正常,因为一模历史学科考试内容根据备考进度,为必修一、二、三。在高考中占主要内容,并且三科还没有整合成文科试卷,在独立做题时间内,考生应考意识相对清晰。

高考历史三模质量分析报告

高考历史三模质量分析报告 高考历史三模质量分析报告 近年来,历史科目在高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考生来说,历史成绩的好坏对最终的高考成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帮助各位考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总结与提高,下面我们将针对某地区高考历史三模考试的成绩进行分析报告,以期为考生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整体情况分析 该地区高考历史三模考试的平均成绩为70分,标准差为10分。整体来看,成绩偏中等,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一般,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各题型得分分析 1.选择题得分分析 选择题是历史考试中的基础题型,也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分析结果显示,选择题平均得分为8分,高分段得分明显高于低分段,成绩分布呈现正态分布。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择题上的得分偏低,这可能是因为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或者是在解题时没有仔细审题造成的。 2.解答题得分分析 解答题是历史考试中的重点题型,也是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主要手段。分析结果显示,

解答题平均得分为24分,成绩分布较为集中,高分段得分明显高于低分段。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在解答题上的表现较差,可能是因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不深入,或者是表达能力不足导致的。 三、易错知识点分析 根据学生的试卷分析结果,我们发现以下几个历史知识点是学生易错的重点: 1.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发展 学生在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常常出现对重大事件和人物的错位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和发展历程的理解不准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实和影响了解不深入,经常对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等方面的描述出现错误。 3.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争经验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理解不全面,对于党在战争中的战略指导、军事指挥、政治工作等方面的细节了解较少。 四、提升建议 1.对于易错知识点的掌握,可以通过多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参加历史学习机构的辅导班等方式进行加强。同时,可以尝试通过编写笔记、制作思维导图等方式将重点知识点整理梳理,以便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静宁县高考历史学科质量分析报告Microsoft Word 文档

静宁县高中历史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本次静宁县高中历史学科质量分析采取的是随机抽样的方式,参照静宁县高考资料汇编。 一、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1)静宁县2009、2010、2011年历史学科得分情况比照表 比照2009年、2010年、2011年的高考历史试卷,在基本题型、知识板块分布、分值比例、总体结构等方面保持了应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在稳中求改,稳中出新,不断走向成熟;解读2011年的历史试卷,从中可以看出:今年的命题更加突出以问题立意为中心、以能力立意为主旨的思想,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2009、2010、2011三年高考历史学科各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静宁县近三年高考历史学科的平均分、得分率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较小,与其他县市比较分数偏低,还在底层次徘徊。近几年来,学文科的学生大幅度增加,上线人数也增加了,但升学率未上去,问题是农村初中缺教师,课程没有开全。高初中历史课程难以衔接起来。初中课程欠账过大,高中三年想补上来也不容易。可是,可喜的是近年静宁初中升学也考历史。通过定性定量分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实现了静宁县高考历史成绩稳中有升的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具体分析如下: 1、问题和困惑 (1)、学生现实状况与高中历史课程要求的矛盾。 首先,由于历史学科长期以“副科”的身份存在,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在升学压力下,历史学科作为“副科”的观念在学生乃至某些家长、老师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 其次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滞后。对高一学生调查结果显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基本上都说不清楚,说明学生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接受历史、理解历史。基于以上原因,导致高一新生普遍“底子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较差、历史基础知识贫乏、知识储备量极少、历史思维能力不强的现实。而高中课程教学容量大、教学内容深,理论性、专业性较强,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看似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或现象。同时,处于少年期的高一学生认知能力不高。因而,许多深奥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难以掌握。使高一学生难以适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 (2)、学生的期望与现实课堂教学的矛盾。 据了解,学生对历史是感兴趣的,但却不愿意上历史课。为了摸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对高一学生进行了关于他们对历史课的期望进行调查。学生希望老师“完全可以把历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偶然有一点不改变本质的夸张或主观意见也是没有关系的。”“老师可以选一两个典型的、

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评价 从总体上看,难度较大,但是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模拟性。试题很灵活,比较全面的考查了考生的记忆、理解、综合归纳和整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以材料为情境设计试题,以能力为立意全面考查考生,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思想性、现实性、应用性。选择题从选题内容到设问分项,侧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选择题答案唯一,没有争议。非选择题纵横联系中外历史,把众多重大事件贯穿于一体,设问明确,重在分析背景、原因、影响,体现新课标要求。 2.以问题情境立意,关注人类所面临的、现实社会所关注的重大事件。非选择题结合古代至现代的国家对政治制度的选择,体现了制度的多元性以及尊重各国的选择,侧重于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从中外的改革(近现代化)的对比与联系中,考查考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及见解,以深化考生对当今中国的改革的认识。 3、阅读量较大。但是此次历史科的命题视角较广,考试内容都是考纲所要求掌握的要点和重点,体现了对高三教学过程的宏观把握,能够对我们的复习迎考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试卷分析 选择题9-16题分析:选择题,分值32分,失分率较高的题目重要集中在12、16题,准确率不到60%,总体看来,选择题难度大,得分率较低,存在问题:难度大,材料多,而且文言文多,理解有难度;学生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答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时间概念模糊、重要知识点记忆不牢、审题不认真,以及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和分析,另外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掌握的不太理想。 非选择题27题,分值为25分。 第(1)问:考查学生是否理解题干所给材料及相关历史背景,能否有机地联系起来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条件限制词,确定答案要点。 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记忆不清,如第(1)问:记不清孔子思想。 2、不审题或不理会题干要求。题干以及明明写清楚近代化的内涵,但考生的答案却未能体现思想这一点。如第(1)问. 第(2)问:侧重考查考生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考查考生的综合比较、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以及考生学以致用,从学习历史到认识今天,这是一种认知迁移能力,把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部分学生概括能力欠缺,综合能力不强 第(3)问:存在问题:1、基础知识不扎实,未能确切掌握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2、读不懂问题,不清楚问的是什么。3、答题不规范,不按题目要求答题。 非选择题29题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50道;共50分..材料题3组;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一定涉及.. 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主干知识..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考核力度..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 具体而言;通过本次考试着重从能力提升角度下手进行命题..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单靠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从主观题来看;材料分析题成为最主流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从命题来源来讲;本次期中考试主要选取的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主;结合一轮复习特点加入一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其中高考真题部分重点选取全国卷和天津卷的经典题目组成;辅以江苏、浙江、安徽等东部省份的题目;其主要用意在于让学生通过这次考试熟悉天津高考的命题特点;同时把握全国整体高考历史思维的大方向;做到一定程度的难易结合..同时着重挑选对文本解读能力有所提升的材料分析题;用大量新材料和新情景来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尽可能让学生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做到教材知识与材料内容的整合与呼应.. 二、学生考试情况及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总体平均分如图所示: 分析:与以往相比成绩有所下降;一方面较之过往考试;本次考试总体难度有所增加;结合一轮复习有意识加强学生对材料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的训练;由于大量全国卷水平的高考真题的加入;难度也随之提升..另一方面;在题量上打破高考卷11道题目的限制;加入大量选择题;提高了学生考试过程中的阅读量;从速度上加强学生的训练;为之后文综试题时间分配问

高三历史模块考试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模块考试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内容包括必修一(1——13课)内容,现对其分析如下: 一、试卷分析 本次命题总的来看比较成功,主要表现在: 1.从内容上看,本次考试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25道,每题2 分,共50分。材料题3个,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 考所考察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完全针对老师教学及 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未出现超纲现象,且对于各单元知识点 的考查重点突出,分配合理。 2.从命题特点方面看,本次命题特点分明,主要表现在:一是立 足教材,紧贴高考,命题取材多样化,命题视角多元化,目标 考查多维化,体现出“基础性”、“全面性”、“拓展性”的 原则;二是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历史材 料的能力,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 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着力树立起学生的“全球 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史观。 3.从难易度方面看,本次命题比较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灵 活应变能力,设问时把握了论从史出的原则,对考生的思维提 出更高的要求,对高中文科教学和高考备考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4.具体分析 第26题,考察的核心信息是各国经济体制创新与调整,是必修二第三单元重点,三个设问都是基于基础知识,只是设问的问法发生

了变化。比如第一小题“据材料一指出列宁实施战略上退却的含义及目的”,本题命题意图是考察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影响,如果设问是直接问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估计同学们都会,但是并没有这样设问,造成学生失分严重的现象,这也反映了现在学生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能熟练的记忆基础知识,但就是缺乏对知识的活学活用的能力,根本原因还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对材料的解读不到位。所以在讲评过程中,除了落实基础知识点外,还是侧重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 第27题,考察的是中国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的阶段特征,是以小论题的形式考察。本题是学生拉开差距的一道题目。答的好的同学可以拿满分,但如果开头论点弄错,写再多也是零分。要加大这一类型题目的练习力度。 第28题考察儒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时代特征及其影响。关于儒学是学生分科后进入高二学习的内容,基础知识记得牢,但这题得分率不高,主要是对题干的分析和把握出现了偏差,比如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一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很多同学在卷面上呈现的却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材料相去甚远。 二、学生失分的原因 1.本学期时间短,内容多,讲授速度较快,学生消化不够,平时 缺少试题的训练。

2023高考历史试题评析与反思

2023高考历史试题评析与反思 【实用版3篇】 篇1 目录 1.2023 年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 2.试题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 3.构建五史”考查体系 4.推进党史考查进一步深化 5.试题命制规范,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与学术气息 6.试题既有基础性又有前沿性,对高中一线教学有一定导向性 7.考查学科核心素养 8.反思:提高命题质量,注重学生素质教育 篇1正文 2023 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与反思 2023 年高考历史试题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试题融入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在新老高考并行、新旧课标交替时期,注重严格贯彻依标施考,试卷结构、题量、难度适中,试题情境友好平实,为平稳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试题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五史”考查体系。推进党史考查进一步深化高考试题从党史蕴含的丰富育人资源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在具体史实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难题的理论自觉,并从中汲取思想养分。 2023 年高考历史试题命制规范,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与学术气息。试题既有基础性又有前沿性,对高中一线教学有一定导向性。同时,试题不回避核心主干基础知识,诸如先秦诸子思想、汉代监察制度、明代贸易、

清末新政、近代经济、世界古代文明、世界近代战争等等,既是必修教材重点讲授的内容,也是选必教材着力强调的知识点。 此外,试题考查学科核心素养,如史料的整理及运用、时事热点与学术热点的关联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然而,在命题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试题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够充分,过于强调应试能力。因此,命题质量仍有待提高,应更加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篇2 目录 1.2023 年高考历史试题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 2.构建"五史"考查体系,推进党史考查进一步深化 3.试题命制规范,材料新颖,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与学术气息 4.试题既有基础性又有前沿性,对高中一线教学具有导向性 5.考查内容全面,涉及时事热点与学术热点 6.对 2023 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反思 篇2正文 2023 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与反思 2023 年高考历史试题在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同时,构建了"五史"考查体系,推进党史考查进一步深化。在新老高考并行、新旧课标交替时期,试题的命制注重严格贯彻依标施考,使得试卷结构、题量、难度适中,试题情境友好平实,为平稳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2023 年高考历史试题在命制上表现出规范性和新颖性。试题的材料选择新颖,命制规范,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与学术气息。与往年高考试题相比,今年的试题稳中有变,分值布局恰切,梯度设置合理,对高中一线教学具有导向性。

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本次试题是高三学年历史学科学习的阶段性评价考试试题。考察内容为历史必修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试题的命制依据高考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体现新课标理念,以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为参照,既注重对学生基础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具体考查,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隐性综合考查。下面对本次试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试题特点 1、突出考纲新课改理念,注重学科素养。试题整体上以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和阐释问题的能力为主,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把握。命题对能力的考查全面涵盖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核目标。不善于思考总结、内化知识,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很难考出理想的成绩。 2、试题难易适度,风格稳中有变。本套试题阅读量适中,给学生有一定的思考和判断时间。与前两年相比,选择题的难度有所增加,非选择题的难度保持稳定。历史图片和表格数据为材料的试题有所增多,本次试卷10、1 3、16、21、26、31共6题应用了图片和表格。较多的图片和表格增添了试卷的灵动和直观;文言文材料阅读障碍进一步减小。试题朴素深刻,突出历史学科的风格。 3、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合理,考察有所侧重。选择题1——10题考察中国古代史;11——19题考察中国近代史;20——22考查中国现代史;23——32考察世界史,共10题,考察侧重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从考查意图上看,通过新情景创设,新角度设问,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历史现象的原因分析、本质认识和发展影响。所考问题均是高考命题中的高频考点,例如,小农经济的发展原因(第2题)、江南开发的原因(第3题)、明清市镇的发展(第8题)、民族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发展原因(第15、16题)、城乡习俗差别的本质(第19题)、新时期外贸体制改革深化的实质(第22题)。选择题的作答情况能够反映学生的思维与认识水平,对今后的复习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体现出命题者立足一轮复习,面向高考的务实性思维。 4、选择题注重学生概括、认识历史现象的历史素养考察。32道选择题从设问的角度可分为五类,第一:材料表明、说明、反映类,例如1、4、 5、7、9、10、11、12、1、3、14、19、24、2 6、2 7、2 8、30、31,共18题;第二:材料现象的原因、背景、目的类,例如3、8、15、17、21、25;第三:材料事件的影响类,例如2、22、29;第四:不同事件间对比类,例如6、18、20。第五:其它类,16、32。第一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总结历史现象的能力。在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