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

合集下载

最新2019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观潮》自学指导课文解读课外拓展

最新2019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观潮》自学指导课文解读课外拓展

1 观潮课文风景线篇章秀【结构图示】观潮⎩⎪⎨⎪⎧⎭⎪⎬⎪⎫潮来前 平静声 薄雾笼罩形 潮来时⎩⎪⎨⎪⎧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山崩地裂 白浪翻滚潮头过后⎩⎪⎨⎪⎧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恢复平静 江水高涨天下奇观 【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作者耳闻目睹的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由衷赞叹,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感悟:读完这篇课文,钱塘江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小山就像一幅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眼前,同时我们也领略到了大潮到来的时候万马奔腾、山崩地裂的壮观景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瑰丽和神奇。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大自然像魔术师,她的杰作令人惊叹与震撼。

【疑难探究】“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句话好在哪里呢?答:这句话主要好在以下五点:(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意思很完整。

(2)写出了浪潮的颜色“白色”。

(3)突出了浪潮的数量“千万匹”。

(4)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开阔,横贯江面;势猛,有进无退;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

(5)写出了江潮的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出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写作特点】1. 课文结构清楚(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气势。

2. 运用比喻(如:“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衬托(如:“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等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况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2019版最新部编RJ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 备课素材 第一单元 第1课《观潮》词语解释

2019版最新部编RJ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  备课素材 第一单元 第1课《观潮》词语解释

《观潮》词语解释
【潮】海洋中以及沿海地区的江河中受潮汐影响而定期涨落的水。

【涨】课文指水位升高。

【横卧】本课指把钱塘江比作人,说它像人横卧在大地上,形容钱塘江江面非常宽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

【霎时】形容时间极短。

【余波】指事件结束以后留下的影响。

课文中指潮头过去以后留下的水浪。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本文形容雾很大。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闷雷】声音低沉的雷。

【涌来】急速地流过来。

【天下奇观】天底下罕见的壮丽景象。

本课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钱塘江大潮,犹如万马奔腾,成为自然界之壮观。

【昂首东望】抬着头,向东张望。

【漫天卷地】指天和地随着风浪翻卷,本课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的情况。

【若隐若现】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

形容似有似无的,不真切、不明朗。

【人声鼎沸】鼎,在古时候被用来当成做饭的锅用;沸,沸腾。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浩浩荡荡】浩荡,广阔,壮大。

本课形容潮势很大。

【山崩地裂】裂,破裂;崩,崩溃、倒塌。

山崩地裂,是说山岳倒塌,地面开裂,多用于形容巨大的声响。

文中用来形容潮水气势凶猛。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说课稿及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说课稿及课件

【导语】《观潮》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的第⼀课,本⽂经过作者对潮的⽣动描述,让我们看到了⼤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然的魅⼒,体会⼤⾃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第⼀课《观潮》说课稿 ⼀、说教材 《观潮》这篇⽂章是⼈教版⼩学语⽂第七册第⼀组的⼀篇讲读课⽂。

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

课⽂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潮⽓势磅礴景象,使⼈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数之多,热情之⾼,从侧⾯表现了钱塘江⼤潮之奇。

选编这篇⽂章的⽬的⼀是为了让学⽣经过学习课⽂体会⼤⾃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热爱祖国⼤好河⼭的思想感情;⼆是让学⽣⼀边读书⼀边想像画⾯,经过重点语句段体会⽂章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的教学⽬标制定为以下⼏条: 1、认识7个⽣字,会写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3、4⾃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联系上下⽂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

了解本⽂的写作特点。

4、经过学习本篇课⽂,让学⽣感受⼤⾃然的壮观,受到⾃然美的熏陶,能把⾃我的阅读感受与他⼈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受到⾃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中⼀些语句,想像课⽂中描绘的钱塘江⼤潮的景象。

⼆、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好奇⼼强,求知欲⽇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本事有限,对⽂字描述的景象难以构成深切体会,所以我采⽤创设情境法进⾏教学。

上课时播放钱塘江⼤潮壮观景象,让学⽣结合⽂中的⽂字描述深刻感受。

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课⽂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够培养语感。

所以,我还将采⽤以读代讲法进⾏教学,组织学⽣进⾏朗读⽐赛,读⼀读,议⼀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崩地裂”的⽓势读出来。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及教学设计《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第一篇课文。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

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

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二、第一课时教案及教学实录(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

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

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自读课文)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2019年语文_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案,(2)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2019年语文_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案,(2)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2019年语文_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案,(2)》摘要:《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观潮》课文全文描写了农历八月十八观潮日钱塘江观潮的壮观场面。

观潮课文内容选自赵宗成、朱明元的《喜看近日钱塘潮》。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注:《观潮》课文内容选自赵宗成、朱明元的《喜看近日钱塘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料袋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

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

杭州湾外阔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公里,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三公里。

涨潮时,海潮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涌而来,受两旁渐狭江岸的约束,水面越来越窄,涌潮后推前阻,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观潮课文重要词语解释:天下奇观——天底下罕见的壮丽景观横卧——横躺的意思笼罩——像笼子丝的罩在上面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水天相接——水和天相连山崩地裂——指发生强烈地震时的响声,本课涌来描写潮水的声音,带有夸张的意味。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5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5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5篇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远近)(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202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5篇)

202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5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5篇)钱塘江大潮是三大涌潮之一,也是我国著名风景之一,你看过潮涌么?文章作者逼真地写出大潮到来的时候万马奔腾、山崩地裂的壮观景象,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同作者一起感受潮水的浩大。

下面,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观潮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的涌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观:观看。

潮:指钱塘江大潮”。

:观赏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

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

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

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

“裂”是裂开。

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裂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

隐:藏起来,看不见。

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

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

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观潮
教材分析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文章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能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写作的好习惯,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笼罩、若隐若现、风平浪静、漫天卷地”等词语。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握文章脉络。

4.通过自主阅读、思考交流、熟读朗诵的学习,体验边读边想的朗读方法
5.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观。

教学难点: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整理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2.搜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1.谈话引题:同学们,身在厦门的你们喜欢看大海吗?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涨潮时的海水是什么样?你有什么感受?(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千米,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钱塘江的大潮
2.资料展示:(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录像。

)看潮水,听潮声,你觉得钱塘江大潮怎么样呢?请你介绍或者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设疑:那么,在作者的眼里钱塘大潮又是怎样的呢?通过预习,请找出一个文中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大潮特点的词语。

(学生说,教师把词写在黑板上:天下奇观。

)什么是天下奇观?“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

)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通过阅读,说说你觉得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本课字词。

检查预习作业中的生字抄写。

(1)同桌互查生字的读音。

(2)集体交流课前大部分同学们觉得哪些生字比较难,重点指导难写难记的生字。

(多音字:“颤动”的“颤”在文中读chàn;“闷雷”的“闷”在文中读mèn;“薄雾”的“薄”在文中读bó;“镇、逐、涨”读翘舌音。

“昂首”的“昂”、“横贯”的“贯”要注意笔画的写法。

)
3.请同学们拿出水笔,坐端正,练习写各描3个、写2个字。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4.交流自读收获,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
5.师生共同梳理出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潮来前的景色和人们的表现
第二部分(3、4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5段):大潮离去时的景象。

6.分组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设疑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观潮》。

(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都了解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精读课文,品味奇观
1.潮来前的奇
指名读文,找一找潮来前有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自由读第2自然段,体会“潮来前”钱塘江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找到描写潮来前的景象的重点词语画出来(薄雾笼罩江面宽阔)并说说这些词语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江面宽阔薄雾笼罩壮美宁静) 找一名学生朗读出“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的句子之后,引导其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的平静;找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句子之后,引导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急切心情。

出示课件潮来前的景象,结合课件内容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2. 潮来时的奇
(1)刚才我们随着观潮的人山人海在岸边焦急地等待着,盼望着,大潮还是没
有来。

八月的太阳火辣辣的,人们汗如雨下,但是人潮再拥挤都不愿意离去,就是为了亲眼看看这(学生齐:大潮),看看这(学生齐:天下奇观)。

终于,时针指向了午后一点。

(学生齐读课文)。

请同学们再读第3、4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奇观,用笔画出来,也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批注。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品读情况。


(午后一点左右……闷雷滚动)这写的是潮水的声音
(过了一会……又沸腾起来)这写的是潮水的形状
总结:通过潮水的声音和形状,写出了潮水的奇
(2)(那条白线……横贯江面)写出潮水的长。

解释“横贯”的意思(再近些……水墙)写出潮水的高。

解释“水墙”,想象白浪形成白色城墙的场面
(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写出潮水的声势猛、声音响。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是什么场面?“山崩地裂”的声音又是怎样的气势?这些词用的好不好?好在哪?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能调换顺序吗?
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潮的气势宏伟: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这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文中插图。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录像片断。

教师随机板书:万马齐奔山崩地裂气势宏伟)
浪越来越近了,犹如战马飞奔而来(意思说完整了)
浪越来越近了,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声音和数量)
浪越来越近了,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

(巨响浩大声势)
3.潮去时的奇
课文中从哪儿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宏伟壮观?读第5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说明时间短暂;“潮头奔腾西去”说明潮水退却之快。

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

平静后,已涨了两丈来高。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请看潮退后的录像。

)指导学生朗读。

适时板书: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余波汹涌)
4.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在学习中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我评价,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出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习作水平。

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可以形象直观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处理课文难点。

)5.指导朗读,留时间给大家自由背诵。

三、创设情境,深化主题
1.了解积累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杜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孟浩然: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王在晋: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李廓: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2.学完了课文,我们对钱塘江大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

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请同学们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边编导游词,可以加上自己搜集的材料内容,经过整理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先同桌交流。

再请几名同学说说你的导游词。

作业布置:
A(基础题)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2.完成指导丛书
B(选做题)
1.写下你作为导游的钱塘江大潮导游词
2. 摘抄优美语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