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种新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理论不断涌现,其中就包括了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源自于道家思想,是一种把自然万物划分为两个相对而对立的极端的学说。

其中的“阴”代表了所有阴性的特征,如黑暗、冷静、柔软等,而“阳”则代表了所有阳性的特征,如光明、热情、坚硬等。

在阴阳学说中,所有事物都有着阴阳两面之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源自于古代人们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总结,把物质世界划分为五种基本元素,分别是金、木、水、火、土。

每个元素都代表了一种具有特定意义的属性。

例如,木代表生长、繁盛,而金则代表收敛、坚硬。

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阴阳五行学说之所以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在中医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中医诊断中,通过患者的表面症状分析推断出病因病机,以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比如说,脸上有红斑、口唇暗红并且嘴唇干燥,可以判定为血热引起的高热质,以清热解毒的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在风水学和卜筮学方面,阴阳五行学说也有着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风水学中,通过对自然地形、人造环境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以求达到统筹八卦、化煞辟邪、改变风水的目的。

在卜筮学中,阴阳五行的理论也有很大的运用空间,比如古代使用的六爻卦象,就是由阴阳五行学说发展起来的一种卜卦形式。

总结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它的理论基础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骨髓之中。

虽然现代科学已经取代了以前的一些观念,但这些理论依然持续着在直接与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与应用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与应用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与应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部分,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哲学到应用,渗透了古代中国的各个领域。

这篇文章将探讨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与应用,以及它对于古代中国的影响。

一、阴阳五行学说基本概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中国古代,相传是黄帝时期神农氏的学说。

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两方面。

阴阳是对于事物间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表达。

阴多指负极、消极、幽暗、内向、静止等属性,而阳则是正极、积极、光亮、外向、活跃等属性。

阴阳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是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而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他们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组成了宇宙万物的基础。

五行与阴阳理论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宇宙哲学的基础。

二、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贯穿了古代中国的各个领域。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它在医学、历法、建筑和美学等方面的应用。

1.医学方面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为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阴阳和五行分别对应人体内的阴阳、五脏五腑,表现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情况。

中医治病主要是对于五脏六腑不平衡所引起的病症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平衡阴阳、调节五行的目的。

2.历法方面古代中国的历法也依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建立。

在古代中国,阴阳和五行被用作计算时间和节气的基础。

阴阳是指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而五行用于计算节气,如立春代表了春季的开始,立夏代表了夏季的开始等。

这些节气的计算在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

3.建筑方面阴阳五行学说在建筑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和设计。

阴阳五行理论被用以定位和规划建筑的方位、内部空间和建筑材料。

例如,按照阴阳五行理论,在一座建筑中,太阳升起的方向应该是房间中最明亮的一面,以达到阳气充沛的目的。

这些规划原则在古代中国建筑的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是怎样产生的?

阴阳五行学说是怎样产生的?

阴阳五行的产生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五行学说始于夏商,完善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社会。

虽然它隶属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范畴,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广泛渗透到中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学、语言文字等各个领域。

裴翁易文化庞朴《稂莠集》认为:阴阳五行“迷漫在意识的各个领域,深深嵌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果你不理解阴阳五行的图式,你就很难理解中国的文化”。

因此,探讨五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追本溯源的重要意义。

4800多年前的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

伏羲氏遂则其文以画先天八卦。

其文为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

最早记载“五行”学说的是夏商时期的《尚书·洪范》;据《辞源》:"大禹治水,理龟负文列于背,其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畴;其文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而五居中。

按《汉书〃五行志》言,《周书·洪范篇》载:初一曰五行,以下六十五字皆写于洛书......。

"据《协纪》记载“六经论五行者,最早见于《尚书·洪范》,曰:五行者,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大禹谟》曰:水火木金土,谷维修其源,起于河图洛书数。

盖河图之一六,水也。

二七,火也。

三八,木也。

四九,金也。

五十,土也。

在图则左旋而相生,在书则右旋而相克也......由此看来,阴阳五行是到夏禹治水时已经产生了。

自伏羲氏画八卦至夏禹为时2200多年。

到了春秋时期,古代思想家对五行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探索,提出了“五行相克”的理论,即五行中的一种可以战胜及抑制另一种。

其内容为: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战国时期,遵循五行相生的理论,五行共存。

所谓五行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学风水关于五行的起源,有五种不同的观点。

五行的产生,源于古人对中原五时气候和生化特征的抽象。

阴阳五行的由来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

阴阳五行的由来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

相生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相克 木克土 金克木 火克金 水克火 土克水
例、(全国Ⅰ山西)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C.水德 D.火德 例、(2010全国文综Ⅱ)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 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 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大家常看到用“甲午” “戊戌”“丁卯”这样的纪年法。近代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 词就是干支纪年。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因为地支和生肖都是有十二 个,所以每一个地支都对应一个生肖。
天干 甲 地支 子 生肖 子鼠 乙 丑 丑牛 丙 寅 寅虎 丁 卯 卯兔 戊 辰 辰龙 己 巳 巳蛇 庚 午 午马 辛 未 未羊 壬 申 申猴 癸 酉 戌 亥 亥猪 酉鸡 戌狗
【皇帝的号】 中国古代的皇帝有庙号、谥号、尊号、年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死后在太 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如唐高祖、唐太宗等。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 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如汉武帝、隋炀帝等。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 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 “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年号是封建皇帝在位是纪年用的名号,西汉时汉武帝 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19、《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 宗”“文景”“永乐”分别是 A、谥号、年号、年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 B【解析】理解了各种称号的含义,不难找到正确的答案。 【金榜】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 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20、与“金榜”有关的进士、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于 A、隋朝、唐朝、南宋 B、唐朝、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 D、隋朝、唐朝、北宋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创立;唐朝武则天首 创武举和殿试;北宋时,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 为天子门生。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年代夏朝约前2070-1600年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遗址,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

夏禹夏桀商朝约前1600-1046年亳河南商丘(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到殷)河南安阳(商朝也称殷朝)后迁朝歌河南淇县商汤商纣西周约前1046-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周武王姬发周幽王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前770-476年战国前475-221年秦朝前221-206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秦三世嬴子婴西汉前202-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孺子婴刘婴新朝公元8-23年常安陕西西安新始祖高皇帝王莽玄汉公元23-25年常安陕西西安汉延宗更始帝刘玄赵汉公元23年-24年邯郸河北邯郸汉帝王郎赤眉汉公元25-27年长安陕西西安汉昌宗建世帝刘盆子成家公元25-36年成家四川成都公孙述东汉公元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汉献帝刘协三国分为魏蜀吴:魏220-266年洛阳河南洛阳魏高祖文皇帝曹丕曹奂蜀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刘禅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孙皓西晋266-316 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东晋318-420 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晋安帝司马德宗十六国304-439 :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另有西燕、冉魏等不记入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刘准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萧宝融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萧方智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陈叔宝北朝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 (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94年迁都洛阳)洛阳河南洛阳魏道武帝拓跋珪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隋朝581-618 长安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朝(618-907,含武则天南周政权)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唐哀宗李柷。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导言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贯穿了先秦时期的思想体系。

本文将探讨阴阳五行的起源、演变和影响,并对其在先秦时期的研究进行深入剖析。

一、阴阳五行的起源阴阳五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天人观念,而周朝的天人相应观念又西来自与孤立的一元论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观念融合发展,形成了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

阴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阴为雨,阳为天”的观念。

阴阳原本指的是自然界中的阴暗与明亮、冷与热等对立现象。

五行则是人们观察到的五个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这些元素通过相互作用来构成万物,并且被赋予了阴阳的属性。

二、阴阳五行的演变在先秦时期,众多学派纷纷探讨了阴阳五行的本质和作用。

儒家学派、道家学派和墨家学派都对阴阳五行进行了研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论述。

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主要关注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儒家经典《礼记》中提到:“人类以天地阴阳作为模板,在仪式中模拟阴阳之道。

”儒家认为通过效仿自然界的阴阳表现,可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2.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则更加重视自然界的阴阳现象。

《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述。

道家认为道是无形的,包含了阴阳的各个方面,通过理解和顺应自然的变化,人们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3. 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注重阴阳的平衡和和谐。

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主张个人和社会应该遵循阴阳平衡的原则,实现和平与公义的社会秩序。

三、先秦时期对阴阳五行的研究在先秦时期,对阴阳五行的研究在不同学派中有所侧重。

以下将分别探讨各学派对阴阳五行的理解和贡献。

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将阴阳五行应用于社会伦理和政治中。

他们认为统治者应该以阴阳五行的原则来管理社会秩序,实现民众的和谐和安定。

在孔子的思想中,阴阳五行体现在仁、义、礼、智和信等五位德行中。

儒家追求的就是阴阳五行的和谐统一,通过仁爱和道德规范来实现社会的正义与公平。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文化中仅次于儒、释、道且影响深远的一种学说。

“阴阳”一词最早出自《周易》,其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诸多说法。

五行之说最早出自《尚书·洪范》,具体是指水、火、木、金、土这五种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要素,是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抽象概括。

《尚书·洪范》还指出了五行的特点及其所对应的五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日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将阴阳与五行合而为一的学说—阴阳五行说,一些人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某些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出现了“五行之官”的说法。

春秋时期,晋国的太史蔡墨对魏献子说过这么一段话:“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

一日失职,则死及之。

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

若泯弃之,物乃抵伏,郁淹不育。

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

社樱五祀,是尊是奉。

木正曰句芒,火正日祝融,金正曰薄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曰后土。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孔子不仅把五行看做化育万物之本,而且以五行相生解释朝代更迭,提出了“五德终始说”。

他说:“天有五行,木金水火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其神谓之五帝。

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也。

故其生为明王者,死配五行。

是以太昊氏配木,炎帝配火,少昊配金,撷项配水,黄帝配土。

”(《孔子家语》)季康子问孔子为何要以太吴氏配五行中的木,孔子解释说:“五行用事先起于木。

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出焉。

是故王者作而首以木德王天下,以所生之行相转承也。

”他的意思是说,东方是万物初生之地,五行配以木,所以王者起于东方,配以木德。

此后则以五行之生相转承。

如此一来,就把历史演进、社会变化、朝代更迭与五行联系在了一起。

战国时期的邹衍、邹爽在继承前人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战国诸子百家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学派。

阴阳五行家邹衍(精品)

阴阳五行家邹衍(精品)

阴阳五行家邹衍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阴阳与五行之说,原来是两派,都是从观察自然现象而来。

这种思想的萌芽,都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

但发展起来以后,就变为唯心主义的思想。

阴是云覆日,阳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日,阳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北和南,表和里,是一切对立和相反的事物。

所以在自然,天为阳,地为阴。

在人类,男为阳,女为阴。

在性情,刚为阳,柔为阴。

后来抽象化了,把阴阳看作是推动宇宙生成变化的两种基本元气,因而便支配着一切的事物,也就神秘化了。

阴阳之说起源甚早。

《周易》是以阴阳解说社会现象的专书,不是一时一人之作,最后成书或在战国中期以后,尚难断定。

五行说的起源,没有确切的文献可征。

在春秋前,可能已有一种极朴素的五元素说,就是以水火金木土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春秋时有人把水火金木土谷六种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缺少的财用,称为“六府”。

如晋郤缺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

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①后来又有五行的名称。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蔡墨的话说:“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

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尚书·洪范》②托名箕子对武王的话解说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荀子·非十二子》说子思、孟子是五行的创始者。

阴阳五行的合流大约在邹衍稍前。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深观阴阳消息”。

《史记·封禅书》说,“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

”邹衍已是个阴阳五行学派的代表了。

邹衍的生平与著述邹衍,亦作驺衍,齐国人,活动年代比孟子稍晚。

由于文献缺略,邹衍的生平行事,只能从《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平原君列传》、《封禅书》,《吕氏春秋》,刘向《别录》等书的引述中去探寻。

邹衍在齐国稷下住过,到过魏、赵、燕等国,受到各国诸侯的礼遇。

特别在燕国,燕王为他筑碣石宫,以师礼待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文化中仅次于儒、释、道且影响深远的一种学说。

“阴阳”一词最早出自《周易》,其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诸多说法。

五行之说最早出自《尚书·洪范》,具体是指水、火、木、金、土这五种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要素,是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抽象概括。

《尚书·洪范》还指出了五行的特点及其所对应的五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日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将阴阳与五行合而为一的学说—阴阳五行说,一些人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某些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出现了“五行之官”的说法。

春秋时期,晋国的太史蔡墨对魏献子说过这么一段话:“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

一日失职,则死及之。

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

若泯弃之,物乃抵伏,郁淹不育。

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

社樱五祀,是尊是奉。

木正曰句芒,火正日祝融,金正曰薄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曰后土。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孔子不仅把五行看做化育万物之本,而且以五行相生解释朝代更迭,提出了“五德终始说”。

他说:“天有五行,木金水火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其神谓之五帝。

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行,
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也。

故其生为明王者,死配五行。

是以太昊氏配木,炎帝配火,少昊配金,撷项配水,黄帝配土。


(《孔子家语》)季康子问孔子为何要以太吴氏配五行中的木,孔子解释说:“五行用事先起于木。

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
出焉。

是故王者作而首以木德王天下,以所生之行相转承也。

”他的意思是说,东方是万物初生之地,五行配以木,所以王者起于东方,配以木德。

此后则以五行之生相转承。

如此一来,就把历史演进、社会变化、朝代更迭与五行联系在了一起。

战国时期的邹衍、邹爽在继承前人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战国诸子百家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学派。

邹衍著有《终始》56篇,把社会历.史的变化归之于五行的
变化生克,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秦汉时期,经过吕不韦、刘安、董仲舒、刘欲等人的继承和.发展,阴阳五行说遂广为流布,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将阴阳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特辟《五行志》,把自然界发生的许多灾异事变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联系在一起,对阴阳五行说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后的史学家起而效之,各种官修正史大都设有《五行志》,将历朝历代的灾异
事变与阴阳五行的变化联系起来,用阴阳五行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历史事件、人事吉凶福祸。

在阴阳五行学方面,历
代史学家和官修正史起到了阴阳术士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