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建筑_崔恺

合集下载

立足本土对话世界_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_总建筑师崔恺_

立足本土对话世界_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_总建筑师崔恺_

2012年第5期“我希望自己的作品与它所处环境同构一体,静静地、不张扬地、不吸引人眼球地嵌在大背景之中。

”崔愷用这种期望完美地诠释了“本土设计”的理念—设计与自然、人文沃土紧密相连。

生于1957年的崔愷,凭着在天津大学建筑系扎实的学习功底,在留校和执教清华外,选择进入建设部设计院工作。

生活在有着“中国速度”的当今,人们很难想到20世纪80年代,崔愷理智且坚定的无视“出国热”,而是一心设计他工作后的第一个项目———耗时4年的西安阿房宫凯悦酒店。

整片地砖拼纹的弧形山墙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极大冲击了当时的建筑市场,该项目也以其优秀独特荣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

尽管彼时未提出明确的“本土设计”理念,但崔愷的“本土情怀”在那时的建筑中就有所显露,最早体现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的设计上。

时为20世纪90年代,当时北京的建筑大体有两种风格,即与历史有关,或与西方靠近。

崔愷从城市环境、建筑功能等方面反复分析,要让设计回到建筑本体,具有优质的、同时具有城市意味和文化意味的空间,建筑形态该怎样表达?顶着压力,崔愷采用深红色又很粗糙的材料做外立面,反复做样板模型给业主、老专家、老领导看,并最终坚定决心。

而今这座略带欧洲风格的建筑成了很多人心目中西三环边的地标性建筑,这种颜色也已经被生产厂家命名为外研红,然而人们却很难想到这是一栋当年准备拆掉的印刷厂。

一座建筑,尽显建筑师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有效改造而不是盲目拆除,这是对建筑最真诚的关怀。

接下来的设计生涯,崔愷众多的设计项目让再华丽的语言都显得苍白。

荣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的青藏铁路拉萨站从建筑细节到节能技术应用上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荣获国家优秀设计银奖的首都博物馆的设计因对城市与建筑的理解,结合现实的需求而显得平和又更显大气。

不胜枚举的优秀设计项目让崔愷频获嘉奖,却也让他有了更为谦逊和严谨的处事原则,以及身为建筑师的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似曾相识的建筑,千城一面的现状,面对城市建设中越来越缺乏特色与自信的无奈,以及人们在城市建设中常走的极端,崔愷结合多年实践,正式提出“本土设计”理念。

风景中的建筑——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恺院士

风景中的建筑——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恺院士

风景中的建筑——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院士Architecture in the Landscape走出城市,走出水泥森林,心向自然来创作。

从山谷里的杭帮菜博物馆、中信金陵酒店,到沙漠里的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美舍河湿地展示馆,再到即将开放的北京世园会中国馆、正在进行中的以工业遗产改造为主题的江苏园博园、贵州楼纳的乡村书院,我始终坚持的是面向自然、面向风景的创作,即向自然景观学习,向传统农耕文化学习。

1 迎风纳景:海口市民游客中心海口市民游客中心位于海口市风景优美的滨海公园内,怎样能更好地融入场地内的小山丘、周边的绿色与不远处的海景中?建筑设计不仅需纳景,还需导风,以适应当地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建筑整体被约9 000m 2的木结构屋面覆盖,屋面结构由单曲胶合木梁、胶合木次梁以及双层木屋面板组成,最长一根胶合木梁长度约50m,整体屋面采用钢结构体系进行支撑,屋面上部覆盖红雪松木瓦,起到了很好的隔热作用。

屋面起伏之间风从檐下的建筑中穿过,同时屋面也充分地起到了遮阳作用,增加了下部空间的舒适感。

木屋面之下是半室外的骑楼空间。

主要设置了一些服务游客的功能,同时也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当地火山岩的使用使得骑楼更具海南传统建筑特色,也减少了耗能。

便民服务平台、城市规划展示、城市综合管理的功能设置在建筑内部。

2018年12月28日,海口市民游客中心正式揭牌启用,成为展示城市的一个重要窗口。

2 绿色共享:从废弃矿坑到南宁园博园的蜕变南宁园博园原本是一片被开采得七零八落的废弃矿坑,要转变为展示园林文化的窗口,我们觉得绿色性、生态性、创新性是必然之路。

这里有两点值得探讨:第一,当谈及园博会,大多以传统建筑与传统园林来诠释,是否可以有创新;第二,园博会中往往有以花为装扮的大型高耗能温室,这是否是必然的形式。

因此,我们希望探求一种不一样的园博会,它将是对丰富多彩的广西多民族文化与自然风貌的一次重构。

建筑大师--崔恺

建筑大师--崔恺

建筑⼤师--崔恺崔恺,教授级⾼级建筑师,中国勘察设计⼤师,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他的建筑观:建筑之于我是⼀种审美。

图形之美、空间之美、造型之美、技术之美、材料之美,沉醉其中.建筑之于我是⼀种⽂化。

史学之远、哲学之深、⽂学之妙、及⾄⽣活万象,涵括其中。

建筑之于我是⼀种交流。

管理者、投资者、建造者、使⽤者汇集⼀处,共识共勉,成就其中。

建筑之于我是⼀种使命。

职业道义、社会责任、企业形象、⼈之品格,尽显其中。

建筑之于我是⼀种旅程。

长路漫漫、始于⾜下、脚踏实地、潜⼼求索,乐在其中。

崔恺访谈—外研社设计(节选)(Bruin:东南⼤学建筑系硕⼠研究⽣)Bruin:我以为你们这⼀辈的建筑师,上学的时候接触到的早期的建筑理论的影响,我特地找来了79-86的《建筑师》⽬录,我看那时候⼤家⽐较关注设计⼯业化——所以我碰到你们这⼀辈的建筑师,⼀提到⼯业建筑改造,都有点情结似的,是吗?崔恺:对⼯业建筑改造的兴趣还是来⾃于对国际上这⽅⾯实践的⼀些认识和了解。

这种改造像是新的⼀种⽂化复兴,在纽约的SOHO和Chelsea,德国的鲁尔⼯业区,我们都去看过。

去年,在北京,伯明翰城市管理部门也给我们介绍了关于传统⼯业区⼀些想法。

我觉得从总体来看,从世界范围来看是⼀个从⼯业⾰命向信息化⾰命转型带来的物质遗产转移的过程,在欧美国家更多出现的是传统⼯业向亚洲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的过程,遗留下来很多旧⼚房。

肯定会来炸,因为它达不到⼀个要求。

为什么这么说呢,好⽐电器产品,⼿机也好电脑也好,我们购买肯定是因为它们的性能--有⼏百块钱的⼿机,有⼏千块钱的,为什么要买这⼏千块钱的⼿机不买⼏百块钱的,肯定是考虑它有⼀些功能:蓝⽛、上⽹、双频、彩显、照相;买汽车,为什么买⼏万块钱的奥拓或者买⼏⼗万的奥迪,甚⾄上百万奔驰宝马,因为价格差别反映了不同的技术含量。

从发动机到排⽓量各种配制全都不⼀样。

可是⼿机⼏百上千,汽车⼏⼗万,那么房⼦多少钱--上百万,这么昂贵的消费品⾥⾯的技术含量居然是零!那肯定将来要改,要升级,可升级的时候发现没有地,要么把⽼房⼦炸掉,要么来改。

崔恺访谈

崔恺访谈

崔愷访谈Interview with CUI Kai 王欣欣,庞逡波/WANG Xinxin,PANG LingboWA: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院”)参与世园会的建筑设计的缘起是怎样的?IHK7:建筑设计实际上是应规划委和世园局邀请之下参加的,以类似工作营的形式征集方案,主办方邀请了我们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Uibaniis都市实践等,请建筑师分头做一些方案,开会相互当面提意见。

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聚焦哪个项目选择哪个方案。

中国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诞生的,其实我们团队在这期间也做了多个方案比选,最终推出了这个大家比较喜欢的方案。

WA:您如何解读世园会的主题“绿色生活,美丽家园”?卅愎:我很赞赏“绿色生活,美丽家园”这样一个提法。

对于美丽家园,大家都是很憧憬的,尤其是对世园会来讲一花团锦簇,展览园艺的风景,把它和“美丽”联系在一起是不错的。

“绿色”这个概念在以往的世园会当中不够突出。

以建筑为例,大多并不是真正体现绿色生活的场所。

许多园博会建筑比较突出造型的象征性,真正体现“绿色”的部分不足,缺少对为人们提供绿色生活体验的关注。

园艺的传统源于农业文明,应该展现出田园风光,应该更自然,让大家到郊区体验一种放松的生活,而不是刻意地把这些形式表现出来。

在本次世园会当中,这一点总体比原来有了进步。

“绿色生活”这个主题让我更加看重如何通过设计来阐述绿色生活、田园生活的理念。

WA:中国馆的设计是如何回应世园会的主题的?崔愷:我们对世园会的解读来自于农业文明、田园生活,因此我们特另怀希望房子看上去就像城市里的建筑,而希望它更加接地气。

实际上,中国馆最初的造型不是现在这样,我们有另外一个方案,当时的核心想法就是创造有层层梯田的延庆山地田园风光。

所以,我们更看重的不是建筑的造型。

大家现在解读如造型像“如意”等,都只是从形式上来说。

实际上,我觉得建筑来自于对场地的分析及对场景营造的考虑,是在建筑之外和建筑之内的一种考虑。

中国好设计

中国好设计

下面的建筑包括了建筑名称、地点、建筑师。

上海玻璃博物馆地点:上海建筑设计:logon罗昂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长兴广播电视台地点:浙江省长兴县建筑师:傅筱瑞士驻华使馆签证馆地点:北京建筑设计:印西诃建筑事务所新金带小学地点:重庆梁平县建筑设计:TEKTAO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地点:云南腾冲界头乡新庄村建筑师:华黎TAO 迹 . 建筑事务所淼庐地点:云南丽江建筑设计:李晓东工作室香港中文大学教学楼综合体地点:香港建筑设计:Rocco Design Architects中国国家博物馆地点:北京建筑设计:gmp建筑师事务所岳住宅地点:北京建筑设计:BMA设计事务所仁恒置地广场地点:成都建筑设计:NBBJ涵璧湾别墅地点:上海建筑设计:非常建筑-张永和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地点:上海建筑师:王彦阿里巴巴杭州总部地点:杭州建筑设计:Hassell巨人网络公司总部地点:上海建筑设计:Morphosis高雄小港图书馆地点:高雄建筑设计:趙建銘建築師事務钻石山火葬场地点:香港建筑设计:香港建筑署海中国美术馆地点:大连建筑设计:都市实践冯大中艺术馆•伏虎草堂地点:辽宁本溪建筑师:陶磊嘉定新城幼儿园地点:上海建筑设计:大舍建筑西藏尼洋河游客中心地点:西藏建筑设计:标准营造天津田丽小学【张家窝镇示范小学】地点:天津建筑设计:直向建筑+中建院(CCDI)北京用友软件园地点:北京建筑师:张永和易拉罐立方体办公楼地点:上海建筑设计:Archi Union建筑师事务所贾平凹博物馆地点:西安建筑师:刘克成兰阳博物馆地点:台湾宜兰建筑师:姚仁喜巴奇达鲁快跑!新城托儿所地点:台湾花莲建筑师:王伯仁、林祺锦大唐西市博物馆地点:西安建筑师:刘克成青浦城市规划馆地点:上海建筑师:刘家琨北京复兴路乙59-1号地点:北京建筑师:李兴钢光之翼:无锡盛高置地西水东售楼处地点:无锡建筑设计:Kokaistudios置信综合办公楼地点:成都建筑设计:P-A-T-T-E-R-N-S建筑师事务所AU办公及展览空间地点:上海建筑设计:Archi Union建筑师事务所恒隆商业广场地点:沈阳建筑设计: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北京百岛园地点:北京建筑设计:马达思班胡慧珊纪念馆地点:成都安仁建筑师:刘家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楼地点:重庆建筑师:刘家琨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地点:成都建筑师:李兴钢深圳图书馆,深圳文化中心地点:深圳建筑师:矶崎新广东省博物馆地点:广州市建筑师:严迅奇中间建筑。

中国现当代建筑师崔恺作品分析

中国现当代建筑师崔恺作品分析

? 首都博物馆的环境论总结:
? 建筑外形主要由矩形围合结构、椭圆形外立面和金 属屋顶三部分组成。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 即:矩形展馆,椭圆形专题展馆,条形的办公科研 楼。三者之间的空间则为中央大厅和室内竹林庭院。 自然光的利用、古朴的中式牌楼、下沉式的翠竹庭 院、潺潺的流水,为观众营构了一个兼具人文、自 然情调的环境。
? 学历:天津大学硕士
? 任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
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国家工程设计大 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 从业时间:1984年
? 所在单位:建设部建筑设计院
二、代表作品
? 外研社(入选“北京九十年代十大建 筑”。)
? 昆山文体中心 ? 首都博物馆新馆 ? 拉萨火车站 ?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 ? 西安阿房宫凯悦酒店 ? 北京德胜尚城等
三、社会论·外研社办公大楼
? 建筑概述:
外研社办公楼的标志是它深红色 的、粗糙的外墙面(采用江南的红 砖),这在当年的北京是一个创举。 被誉为“中国出版业第一楼”,也 是建筑设计师崔恺的标志性作品。
1995年开工,一二期分别建成于 1997和1999年。位于西三环北路 与厂洼路交叉口,魏公村桥西侧, 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院东南角,南邻 久凌大厦,北面与北京电视台遥遥 相对。由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和中旭 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设计。两期建 筑由廊桥连为一体,地下1层,地 上11层,全岩框架结构,暗红色 毛面陶土砖外饰。曾入选“北京九 十年代十大建筑”。
八、崔恺的建筑思想:
?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审美。图形之美、
空间之美、造型之美、技术之美、
?
材料之美, 沉醉其中.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文化。史学之远、
哲学之深、文学之妙、及至生活万

建筑师崔凯

建筑师崔凯

平面分析————流线分析
LOGO
在水平交通上,以主入口、大埻及 中庨为主线,分为两部分:顾客使用 空间主要分布在东侧及主入口处,内 部人员使用空间主要分布在西侧。同 时,在顾客使用空间部分设有多个出 入口,斱便顾客,同时又增加了建筑 的开阔性。
2012-12-5
平面分析————流线分析(人流疏散)
2012-12-5
三,建筑大师崔凯————代表作品的剖析
LOGO
北京丰泽园饭店
2012-12-5
北京丰泽园饭店
LOGO
南 入 口
2012-12-5
北京丰泽园饭店
LOGO
东 入 口
2012-12-5
老字号的形象————北京丰泽园饭店
• 北京丰泽园饭店简介:
丰泽园饭店位于前门外商业 区 原丰泽园饭庄旧址,是一座包 括 餐饮,商业,娱乐,客房及多 种 配套服务设斲的三星级酒店 总建筑面积:14800m2 地下两层,地上五层
LOGO
第三部分,著名代表作品案例分析
2012-12-5
建筑大师崔凯的生活与学习经历
LOGO
崔凯自述—— • 在天津大学受到的建筑学教育是严谨的,打下了较好的设计基本功, 之后研究生的学习过程让我更多了些思考。毕业后进入建设部建筑设 计院,这里为我提供了成长的好环境。我曾被派驻深圳、香港工作, 较早地通过窗口了解国际建筑的収展情况。我从建筑师做起,二十多 年来从未离开过设计一线岗位,尽管这个过程有许多诱惑,而院领导 也丌断地培养我,让我担任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和岗位,这个院不建设 部和建筑学会有很多天然的联系,使我能够较多地参加各类学术活劢, 开拓视野,幵建立了不许多同行们交流、学习的机会。这个院有很好 的企业文脉和传统,也有很好市场品牌,这为我的创作有了坚实的基 础,更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机会,承担国家和地斱的重要项目设计。 如 今的许多头衔、许多荣誉都不这个院分丌开,既是个人的荣誉,更是 设计院的荣誉。实际上也是和我多年来合作的建筑师、工程师、室内 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经济师、总图师们的共同荣誉

崔恺:建筑作为城市的界面

崔恺:建筑作为城市的界面

崔恺:建筑作为城市的界面上一篇/ 下一篇 2006-10-30 09:58:50 / 个人分类:我的文章查看( 166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汪恒:谢谢孙总,各位代表辛苦的,我们下面有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恺先生给我们做报告,他的报告也是我们今天最后一个报告,谢谢大家,有请!崔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作为最后一个演讲人,我的目的也是想这样,做一个比较快的,比较简单的一个结束。

当然我也知道,我也看到今天一天诸多的演讲人准备这么一个报告会,都有很多很好的观点,也让我自己觉得受益匪浅,所以我今天就想通过我自己对我们自己最近做的一些工程的一些思考,主要是通过图片来介绍我们的一些基本的想法。

实际上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建筑作为城市的界面,实际上这是一个不问自答的话题,一个城市是由若干建筑来构成的,本身建筑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一个使用空间,而且是作为一个城市整体特色的一部分,我听到有一些演讲人在讲到,现在整个城市缺乏特色是在中国,甚至在亚洲可能比较共同的一个问题,我们在日常的设计工作当中,如何能够去寻找这样的特色,或者说能够通过我们的一点小小的努力来使我们的城市多少能保持一点特色,实际上是我们工作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作为建筑师的一个立场,不仅仅是面对一个具体的业主,而且是在面对一个城市,我觉得这个是我们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观点。

第一个项目,会后大家要去参观的德胜尚城的一个办公小区,它在北京旧城的边上,面对的是北京的保护得很好的一个德胜门的城楼,在这个地方,我们试图保持一个城市的界面,是跟北京城市的记忆有关系。

因为大家知道,北京的城市是一个在规划结构非常清晰的一个城市,它一般的建筑实际上是比较内向的,也就是说通过街道,通过胡同,通过四合院来进入到建筑里边。

所以我们在这一次设计当中,跟北京其他的地方的办公楼是不太一样,我们采用的是一个比较严整的城市的外界面,使人们进入这个地方的时候,是有一种相对比较封闭的一个完整的界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预制混凝土板由于是在工厂完成加 样的设计,应该是因为整个建筑生成的
工和养护,质量和外观都优于现场制作。 逻辑性,使得它本身的完整度就很高,因
单块板最大边长达到 3.5m。分隔使用模 此也只有把其他物件,理性的设计成其
数制,同样达到了每个交接点都整齐对 中的一部分,不可分离,才不会显得突兀
位,尽管如此,由于门厅里的构件繁多, 和尬。后来投入使用,这里真的成为一
优美的自然环境,富于活力的创意 空间,略有遗存的工业背景,尤其是和开 发商黄总聊得愉快,他以往和建筑师合 作的经历以及对建筑文化的兴趣让我很 受鼓舞,加之清华美院苏丹、李牧老师的 积极推动,所有这些让我们对这个项目 充满了期望!
高兴归高兴,这事并不好干。约 90m 见方的用地上要安排 60 多个创作单元绝 非易事,尤其想到艺术家们那种松散的、 个性张扬的生活状态,想到艺术创作空 间对高度和尺寸的特定需求,就知道按 一般平面布局难以解决。
主入口的设计是这个项目的另一个 重点。我们想让它成为一个能让人留下 印象的地方。在这里,建筑在三维的方向 上都作了一个有趣的“反转”。首先,从
玻璃盒子的大小上我们选择的是 35 × 35 的矩形体量,这恰好是 1 层工作室的方形 平台中间的“负空”——中心庭院的平面 尺寸,而这个实体的高度恰好在被打开 的方形平台的实体之上。做这种体量的 反转,我们想强调的是建筑的漂浮感,是 玻璃盒子下面的空间,从而进一步表达 开放性,引入城市,引入大众。要创造“漂 浮感”,大家的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做多 方向上的长距离悬挑。结构和空间一体 化的设计思路,使我们最后达成了这一 构想:玻璃盒子里的空间即是结构,整层 的钢桁架搁在居于盒子平面中心四周的4 组支撑柱上,各个方向上的悬挑荷载相 当而相互抵消,合理有效的结构布置使 得最有效的利用空间高度的同时,外部 的视觉效果最大程度的戏剧化。包住钢 桁架的玻璃盒子里即是开放给公众的艺 术空间。这个空间在展示艺术的同时也 用这种的工业化的符号给予人们对往昔 的记忆。
实施 设计有了具体的深化后,更多的细
节被提到日常工作中来,我们琢磨着既 然为艺术家作设计,就应该做一些有意 思的地方出来。这些地方,有些是设计中 想到的,有些也是在工地配合时的即兴想 法,甲方很尊重设计,到最后都给一变 成了现实,让我们每每提及的时候,都会 把这种实现后的喜悦重温一遍。
比如钢板幕墙,在有了大的概念后, 我们在深化过程中比选了多种方案,最 后选择了青黑色喷涂的十字压花钢板, 幕墙的划分则是采取切合模数的竖向通 缝,随着单元模块的变化而变化。板间作 U 型折边的开缝凹口,强调钢板的厚重。 原设计很理想化,是构想将幕墙上的门、 窗、雨篷看作为幕墙上随机出现的可开 启扇,开启以后里面出现门窗,整个幕墙 完整度很高。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构想 却遇到了困难,首先是窗的设计,这样的 概念要求在窗口增加可开启的护窗钢板 来达到,但是甲方提出护窗板会阻挡自
后来这一方法也扩展到白色墙面上 的雨篷处理:透明玻璃的雨篷在根部的 截面处设 L E D 灯光照射整面玻璃,数字 号码变成玻璃上的磨砂处理区域而亮显 出来。现在看起来,很有工业设计的美感 和实用性。
再比如对入口空间,我们做了很多 细节的设计和选材,首先是方盒子的玻 璃选定很有意思。所有的玻璃样品找一 个大晴天运到现场,甲方、设计、施工单 位,大家一起站在工地上商议,每个人的 形象和蓝天绿树一起都反射在玻璃上, 哪一块的影像最真实一拍即合。镜面反 射的效果是我们在施工前早已想好的, 四面反射蓝天云影,吊顶则将入口空间 映像其中,拉伸了垂直维度。吊顶采用了 点驳式结构,特别设计了正方形的悬吊 爪件,高反射的镜面玻璃,结合立面上选 用的高反射玻璃,使得这个主入口上方 的艺术馆,成为一个各面镜面的反射体, 反射自然和城市的景物,反射路人和他 们的活动,刻画场所的戏剧性,成为整个 建筑的最亮点。玻璃吊顶的下方其实布
在进一步设计工作中,这种模块化 的设计方法也深入到建筑的每一处细节 中:幕墙划分、门窗洞口以及整个内部空 间设计中。拿白色盒子上的开窗来说,逐 一处理这 1 0 0 多个白盒子的开窗无疑是 不可行的工作方法,而拿模块化的思路 问题就变得简单了。我们首先界定每个 白盒子朝向内外的两个立面:一面开落 地大窗,很开敞; 另一个则比较封闭,只 局部开窗洞。更进一步,通过赋予 4 种类 型的模块在这两个方向上或开敞或封闭 的立面类型,组合起来整个建筑的立面 开窗也就自然生成了。这样的组合效果, 在达到变化的同时,也不会让人有眼花 的感觉,变化中隐含着规律。整个建筑中 模块化和模数制的引入无处不在,这种 方法不仅为后来的施工图设计和工地施 工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也让我们在设 计过程中对每一个细部的把握都能有非 常肯定的选择,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时 候。
中间建筑
崔恺 喻弢 时红
源起 这个项目初始的名字叫“西山艺术
家工坊”。它地处京城西郊四环路与五环 路之间的一片风景开阔的场地上,与香 山、颐和园遥遥相望。之所以在寸土寸金 的京城外围还能有这般开阔的地方,全 是因为近在咫尺的西郊机场的空域限高, 使得一片片开发的建筑低矮地蛰伏在林 木之间,让人们从京城里的大道上仍然 能望见西山的美景。
构思 在出差的飞机上,我脑子里转悠着
这些信息,随手抽出一个清洁袋,简单地 算计着空间的尺寸,发现比较直接有效 的办法就是高度集成化。在地面一层集 中布置工作室,间间相靠,各自独立,连 接成环,按每间面宽 7 ~8 m 左右算,大 约可以排下 60 个单元。再将其配套的休 息空间置于其上,内有楼梯连通,呈复式 布局。空间下大上小,突出创作的性质, 避免让其成为居家场所,符合开发的定 位。房子下高上低,6m 高的工作室加上 3m 高的休息间,符合使用要求。外墙下 层封闭,利于静心创作,上层开敞,休息 时有景可观。又因为下大上小的平面差 异,使上部建筑之间留出了空档,形成了 2 层平台上的环形小街,正合了艺术界交 流历来有“圈子”之称的状态。
平台”上,再布置 7m × 7m × 2.9m 和 7m × 7m × 4 . 3 m 的基本生活空间(也可 作工作室) 模块,通过模块本身的层高、 退台变化以及模块间的组合,形成丰富 多变的白色体量的聚落。整个聚落看似 变化丰富,其实是由多次推敲优化整理 成的 4 组基本模块组合而成。形态的整合 使得建筑的形态达到了变化而有序的效 果,进一步强调这两类模块差异性的想 法,产生了我们对建筑材料的初步构想, 1 层工作室外墙采用钢板幕墙,包括外 门、外窗全部封闭,形成厚重的实体,既 想表现艺术空间的“酷”味,又多少提示 一点儿原址上的工业记忆。2 层以上采用 白色涂料,窗口配上木色铝百叶推拉门, 干净、轻巧、细腻,营造宜居的氛围。上 下两层不同表情的聚落,暗合了艺术家 在创作与生活中的不同状态以及它们之 间若即若离的相互关系。
57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0.3 建筑学报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梯,形成从地下车库入户的捷径。 比如把所有管线集中到一字型设备
墙中,墙上挂灶具便可做饭,挂洁具即成 卫生间,高效、省地儿。
交流 方案的汇报得到了黄总的赞赏。理
性的解题方式全面响应了策划案的要求, 也得到了符合逻辑的建筑形态,大家一 拍即合,似乎马上可以定案。但其后与艺 术家的沟通会反响却不热烈,有人说好, 也有些怀疑。说创作的,觉得空间太工整 不够灵活;说起居的,觉得空间太小不舒 服;说理想的,最好是独家有个大院子, 象宋庄那样; 说现实的,担心年龄大了, 上下爬楼不方便; 还有担心美术馆养不 住、办不好。
置了很多室外管线的,这个也没关系,我 最后的方案是一个面向入口的三角形大
们结合结构的一层梁架设计了管线夹层, 台阶,底部的方形平台被延伸自入口处
下方设置双层钢网覆盖,钢网也同时作 的人工水池环绕,水池四周植上挺拔的
为 2 层室外廊道的吊顶,多一个层次,还 银杏树。从大台阶的顶端由坡道连接到 2
能回避暴露玻璃吊顶和钢柱交接节点的 层内街。坡道、台阶、水池,所有的构件
记得最后召集人李牧老师说,建筑 师认为合理就做,艺术家们也不会有个 统一的标准答案,不必也不可能让所有 的人都满意。下来想想艺术家们其实也 都如是,各画各的,不用过多考虑别人的 感受,只关注个人观念的表达。其实最重 要的是黄总信心不动摇,以总量不大的 特色产品吸纳特定的客户群重在质而不 是量,这给我们设计者坚定了信心。
钢柱、水池、楼梯、电梯都在这儿,异型 个室外展场,艺术品面向着主入口高低
比如在西北面打开一角,用 4 组钢柱 撑起一方盒子,形成了 2 层高的灰空间, 突出了工坊的主入口,在这里半室外的 楼梯、电梯连接 2 层平台和 3 层展厅,亦 可登上屋面把四周的美景收入眼底。
比如在地下空间,除了为每个工作 室配了车位,更留出一间小库房,内有楼
构思草图 户型研究 1 户型研究 2
室内透视
工坊实际是一片开发小区的一部分, 小区的原址是四季青乡锅炉厂的除尘器 分厂。按照规划,这里将是西山产业园, 一期的项目已经完工,一座老厂房被保 留下来,改造成售楼处和展厅。本项目作 为二期的 B 区,位于小区的东北角,沿杏 石口路布局。按照业主的开发策划,这个 项目将定向为艺术和设计的专业人士提 供创作的空间,意图在西山地区打造一 个具有活力的创意社区。
大的构思出来了,题有了解,心中也 有了底。出差回来与大家讨论方案,很快 达成了共识,就在这个基础上发展。
比如对 2 层以上的建筑形态,我们希 望散一点儿,平面上的错动加上层数上 的变化,使之成为一种有机的聚落,在尺 度上和空间感上与下面方正的大盒子形 成对比。
比如在朝向小区内部的南向,布置 了一些 4.5m 层高的平面创作单元,在后 期的深化中又对垂直组合单元进行了水 平向的切分重组,形成了更加多样化的 销售单元。
建筑学报 2010.3 ARCHITECTURAL JOURNAL
58
然光进入,启闭和固定也都是难题,最终 这个想法未能实现。钢板大门的确定也 有曲折,由于是各个工作室空间的入口, 我们想做的特别些:原设计是 3 0 0 0 m m × 1 7 5 0 m m 的单扇偏轴中旋的大门,后 来因为中旋方案无法解决密闭问题被放 弃。转而跟厂家一起设计了一个侧合页 的方案,大门样板做好了,现场安装完毕 挺好,可时值北京冬天,一夜大风,结果 第二天大门掉了下来。还是合页强度不 够。最后改成今天的样子,双扇门,密闭 性和开启扇过大的问题也算都解决了, 可能理想和现实总要存在那么一点差距 吧。倒是幕墙上的钢板雨篷最后实现了 想要的效果:甲方提出的入口照明和门 牌号放置要求被集合到每个工作室的入 口雨篷上面:钢板幕墙上的雨篷上直接 镂空代表门牌号的数字号码,镂空处露 出后面的有机玻璃,里面设置灯光,使号 码在夜晚能够随灯光投射到每一个入口 的地面上,两个问题同时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