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篇章结构(1)分析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 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 是为抒情作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岳阳楼景观的名句, 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壮阔的境界,为人 们称道。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景
欲欲济济无无舟舟楫楫,,端端居居耻耻圣圣明明。。 坐坐观观垂垂钓钓者者,,徒徒有有羡羡鱼鱼情情。。
情
后四句表露想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 入仕,希望张 人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 丞相引荐之意。
这里指张九龄。 “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
12.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专题
之篇章结构(结构技巧)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有关结构的典型术语。 2.掌握诗篇结构类问题的答题模式。
.
感遇十二首(其二)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1]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
【注释】: [1]林栖者:指隐士。
[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
如何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如何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诗歌鉴赏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通过诗歌鉴赏,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还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初中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一、了解基本知识首先,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必须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
了解诗歌的体裁、格律、修辞手法等是学习诗歌鉴赏的基础。
1. 诗歌的体裁:诗歌包括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等多种体裁,每种体裁都有其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经典诗歌,了解不同体裁的特点和风格。
2. 诗歌的格律:了解诗歌的韵脚、字数、平仄等格律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诗歌。
3. 修辞手法:学习不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二、多读名篇诗歌阅读经典的名篇诗歌是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关键。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古代名篇,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白的《静夜思》等,也可以选择一些现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北岛的《波兰来信》等。
通过阅读名篇,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美和力量,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三、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要注重理解诗歌的内涵。
学生应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表达手法等来探究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1. 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篇章结构,如诗歌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同时,要注意观察诗歌的转折、铺垫和高潮等构思手法。
2.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所使用的意象,如色彩、景物、动物等,揭示诗歌中的意义和情感。
3. 表达手法分析:分析诗人在诗歌中使用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理解这些手法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培养朗读能力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朗读诗歌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通过反复朗读,提高自己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在朗读时,可以注意诗歌的停顿、抑扬顿挫等,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真切。
篇章结构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之篇章结构(一)考点解读: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设题角度:1、这首词(诗)开篇(结尾)有何特色?2、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这首诗是以什么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5、这首诗的写景顺序有何不同?6、XX句与XX句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联系?7、XX句在全词中的作用?结构技巧:1.先景后情、以景结情2.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对比、层层深入、抑扬3.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技法分解:一、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先景后情以景结情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以景结情《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二、古诗词的结构特点前句(联)后句(联)的关系:重章叠句、铺垫、照应、层层深入、对比、抑扬1、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鉴赏诗歌的行文结构

9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游园不值 叶绍翁
▪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 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 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前两句写 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 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 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聚散匆匆”一句在上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析:“聚散匆匆”是过渡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 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 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8、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 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
▪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 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 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析:诗的上片写年轻的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 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 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 式,“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 休”“欲说还休”,在这样反复咏唱中,使语言 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
村行
▪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 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 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 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思乡归隐之意.
送元二使安西
▪
唐·王维
▪ 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5.以景结情
鉴赏诗歌篇章结构

练7.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 洞庭湖、岳 阳楼景观的 名句,写出 了磅礴的气 势,壮阔的 境界,为人 们称道。
简析: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 触发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 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 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
篇章结构
诗歌的篇章结构
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
3、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一、景情关系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景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情
对比
8.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 长 风破 浪 会有 时 ,直 挂 云帆 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 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 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 情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答案: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 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 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 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 无限的想像空间。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篇章结构类题型答题技巧和思路解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篇章结构类题型答题技巧和思路解析篇章结构类提问常见用语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②“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③“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
答题思考方向1.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2.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
答题常用术语1.诗题:点明内容、主题等。
2.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等。
3.中间诗句:过渡、铺垫、蓄势、承上启下等。
4.尾句:呼应、总结、卒章显志等。
答题基本格式①确定结构思路;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一)考查角度1.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当然也有先情后景的。
下笔即写情,类似开门见山。
从具体的形式看,各有不同:有时间空间结构的。
也有前后文形成转折的;有前后照应的,也有层层深入的。
着眼于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的构思特点、构思脉络、结构层次等的分析。
设问方式(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试作简要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分析这首诗歌的构思脉络。
(4)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
其规律是:起——承——转——合;或者简单地说:景(事)--情(思)。
具体地说,“起”,就是起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或者心中所思之事,作者找到某种契合点引起所咏之辞;“承”,就是承接起句的契合点,对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进行具体刻画,而这个刻画往往是与下文有着紧密联系的;“转”,就是在上文似乎一般刻画的层面的基础上,转向与作者思想情感紧密关联的、或与上文构成波澜的、或触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触发点,对这个触发点进行描述,从而为下文所表达或抒发的思想情感作准备;“合”,就是作者在上文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所表达或抒发的合理合情的思想情感。
2019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篇章结构(1)

2、结构特点(起-承-转-合)
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统领全诗、
照应、承上启下、抑扬等。
3、如何体现主旨:
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景(物)情(主旨)的关系
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
上抒怀。
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景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情
1、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
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2、铺垫: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 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 明 徐渭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诗歌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 而后释法情感,破势而出。
诗歌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诗人摄取“妃子笑”入 诗,而要揭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
诗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一、首句或首联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下文; 2、点名时令、地点交代心情 ;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铺垫; 4、奠定情感基调 ;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
6、渲染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意境,借景抒情,烘托任务情绪 形象(写景诗句); 7、如首句设问,则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4、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
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
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1)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的八种模式

诗歌鉴赏的八种模式诗歌鉴赏的八种模式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鉴赏的八种模式,欢迎大家分享。
诗歌鉴赏的八种模式模式一、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①)。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②)。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③)。
模式二、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步骤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 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 正春风。”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 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 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 言尽而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 而出。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 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 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 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 是为抒情作铺垫。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 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 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 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二 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
前句(联) 后句(联) 的关系
重章叠句
铺垫 照应 过渡
抑扬 层层 深入
------王昌龄《从军行》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 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 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 情呢?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 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 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 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 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 像空间。
1、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 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 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 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 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
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 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 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2、铺 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 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wǎ得n 行人住?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楚江笼罩在微雨里, 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 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 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 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恨, 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
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 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 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3、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技法解密:
1、认识诗歌结构特点
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 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 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 发。
2、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
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 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 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 词中要注意末尾卒章显志的抒情 议论句。
14、(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 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 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 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 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 情感内容不相称。
3、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 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 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 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 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 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4.过渡(即承上启下)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 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 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岳阳楼景观的名句, 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壮阔的境界,为人 们称道。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
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 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
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2007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 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 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 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 理由。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
篇章结构
结构特点
考点解读:
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 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 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词表情达意所起到 的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
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
▪ 一、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按景情 的顺序
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 先情后景 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尾联陡转,以
村行
宋
王禹偁(chēng)
“惆怅”引出 思乡归隐之意。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景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情
山山 居居秋秋暝暝王 维王 维 空空山山新新雨雨后后,天,气天晚气来晚秋来。秋。 明竹明月 喧月松归松间浣间照女照,,清莲,泉动清石下泉上渔石流舟上。。流。 随竹意喧春归芳浣歇女,王,孙莲自动可下留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