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研究进展论文
微生物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微生物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微生物是一种生命体,包括了许多单细胞的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从最初的发现,一直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在不断探索微生物的特性与用途。
微生物有许多应用,例如生物催化、微生物治疗等,以下将对微生物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微生物在工业中的应用微生物在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戈登(Gordon)和萨茨(Padbory)在1976年就利用了微生物生产酶,提高了木质素的溶解速度,使得造纸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
当今,微生物在葡萄酒、乳制品、制药等行业中的应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微生物制造能源同样也是研究重点,生物质发酵便可以转化为燃料乙醇或氢气。
二、微生物在医学中的应用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开发出了生物类似物,用于治疗疾病。
微生物本身也具有医疗作用,例如肠道内菌群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并攻击入侵体内的细菌。
目前,微生物研究领域较为活跃的是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肠道菌群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研究,其中代表性的是抑郁症、自闭症等疾病的微生物治疗。
三、微生物的研究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微生物的研究也变得更加深入。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微生物组学。
微生物组学是指对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功能和分布等信息的研究。
这一领域的技术,如PCR、高通量测序等,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的破解与分析,更好地揭示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种类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
除了微生物组学,微生物的固氮研究也十分热门。
固氮就是微生物把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氨等可供植物吸收的化合物,从而促进了植物的生长与生产。
当前,固氮研究已经应用于同化温室气体、提高氮化肥效率等领域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总之,微生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在其研究领域中也有着丰富的进展。
微生物产业的发展,也给未来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病原微生物的新研究进展

病原微生物的新研究进展研究者们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的新近研究,深化了我们对病原微生物的认识,为预防和治疗传染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就病原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探讨,并介绍其对传染病防控的意义。
一、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者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以及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揭示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同时也为开发高效的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成功地改造了某些细菌的基因组,使其失去致病能力,从而探索了新的治疗传染病的途径。
二、新型抗生素的研发随着多年来过度使用抗生素,细菌对传统抗生素的抵抗性也逐渐增强,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新型抗生素的出现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通过开展大规模的病原微生物抗性基因研究,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抗生素靶点,并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设计出了一批新型抗生素。
这些新药物具有更好的抗菌活性,有望在临床上取得更好的疗效。
三、病原微生物的群体行为研究病原微生物不再仅仅被视为单个单细胞微生物,科学家们发现它们在形成感染过程中展示出了一定的群体行为。
例如,有些细菌会形成生物膜来保护自己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此外,一些研究还揭示了细菌之间通过化学信号相互交流的现象。
这些群体行为的研究为我们理解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研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病原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的相互作用病原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是决定感染病程和结果的重要因素。
最近的研究发现,病原微生物在感染宿主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干扰宿主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这些干扰机制涉及到病原微生物表面的一些分子结构,如细菌的外膜蛋白和多糖结构等。
对这些分子结构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发展出针对性的疫苗和免疫治疗策略,提高人们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综上所述,病原微生物的新研究进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病原微生物的认识,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微生物生产及其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生产及其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一、微生物生产及其生理功能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在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它们具有体积小、繁殖速度快、适应性强等特点,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生产是指利用微生物通过代谢途径产生有用物质的过程,主要包括发酵生产和酶解生产。
发酵生产是利用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将原料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如酿酒、面包、乳制品、抗生素等的生产。
酶解生产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催化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如脂肪酶、蛋白酶等的生产。
这些微生物产品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微生物生理功能是指微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生物学特性,包括代谢功能、生长调控、免疫功能等。
代谢功能是指微生物能够利用营养物质进行能量代谢和物质合成的能力,这是微生物的基本生理功能之一。
生长调控是指微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的响应和调节机制,包括生长因子、信号转导等。
免疫功能是指微生物能够识别和清除有害微生物的能力,对于维护宿主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微生物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菌株,可以提高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产酶能力等生理功能,从而提高微生物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通过对微生物生长调控机制的研究,可以优化生产工艺条件,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可持续生产。
微生物生产及其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潜力。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继续深入探讨微生物的生产过程和生理功能机制,以期为微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同时还需要加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微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A. 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细菌(Bacteria):细菌是一类没有成形细胞核的单细胞微生物,它们的大小一般在微米之间。
微生物免疫学研究进展

微生物免疫学研究进展随着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微生物免疫学研究成为了一个热门的领域。
微生物是指一类非细胞有机体,包括病原体、发酵菌、真菌、藻类、病毒等。
而免疫系统是机体内的一种自然防御系统,能够识别和抵制各种病原体的侵入。
微生物免疫学研究就是探究微生物如何与宿主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
近年来,微生物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以下笔者将从疫苗、免疫调节、奇异抗原等几个方面探讨微生物免疫学的最新进展。
一、疫苗研究的新突破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一直是微生物免疫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这方面,人们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首先,新型灭活疫苗的研发不断加快。
传统的灭活疫苗通常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将病毒或细菌完全杀死,然后注射到人体内,以引起人体免疫反应。
但是这种疫苗可能会引起副作用,且耗时较长。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尝试使用遗传工程技术制造灭活疫苗。
这些疫苗是通过将病毒或细菌的遗传物质放入宿主细胞内,自然产生抗原,从而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由此产生的抗体对于接下来的感染防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多价疫苗制造的研究获得进展。
传统的单价疫苗只能对一个特定的病原体进行预防,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已经制造出了多价疫苗,能够对多种病原体进行预防。
这类疫苗不仅能够节省疫苗的种类,同时也能够降低接种的次数,让接种更加方便。
二、免疫调节的新思路一些新兴的免疫调节方法正在受到关注,这些方法通过调整宿主免疫系统的状态来达到有效的免疫防御效果。
首先,肠道菌群的调整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免疫调节方法。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重要的细菌群落,与人类免疫系统的协调密切相关。
通过调整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研究人员已经制造出了一些肠道菌群移植或口服菌群的疗法,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来预防机体免疫疾病的发生。
其次,免疫组化技术是另一种新的免疫调节方法。
这种技术能够用抗体染色来标记出肿瘤细胞上特异的表面标志物。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普遍且最重要的生物类别之一。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地球上的生命循环、延续和适应性能力,以及各种生物体内的代谢、免疫和能量转化等生命活动等。
因此,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不仅对于了解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功能,而且对于探索普遍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本质问题和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展望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进展1.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们对于微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结构变化、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和生态学效应等方面的认识逐渐深化。
同时,也发现这些微生物群体的功能与生态学效应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群体结构和丰度与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等生态学效应紧密相关。
2.生态学过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普遍、最重要的生物类别之一,不仅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循环、适应性和复杂性具有基础性的贡献,同时在各种生态学系统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废水处理、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世界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广泛和最丰富的生物类别。
这些微生物在各种天然与人工生态中显示出许多不同的特征,如土壤、水、空气、人体、动植物、海洋和湖泊,因此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虽然对于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多样性分布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依然存在很多未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4.微生物与环境变化微生物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性在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变化的过程中,地球上的微生物群体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菌群体结构和群落丰度的变化、群体功能的调整和优化、生态学效应的改变和环境性能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5.微生物在农业和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微生物在农业和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研究进展微生物在地球上的生存时间比人类久得多,微生物以各种形式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它们在很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一、微生物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在人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与人体细胞的数量差不多。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形成了微生物群落,共同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近年来,微生物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被广泛研究。
1.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肠道微生物是人体内最多的微生物群落之一,它们对于维持人体肠道健康、免疫功能和代谢功能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科学家发现,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免疫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肠道微生物对人体的修复机能有着重要的作用,肠道细菌可通过β-葡聚糖、脂多糖等与肠道黏膜纤维结合,帮助修复受损的细胞。
另外,肠道微生物还可以影响人体的代谢功能。
科学家们已经证实,人体内可以利用食物中的纤维素,但是人类自身缺少这种能力,肠道微生物可以分解纤维素并利用它进行代谢,这与炎症性肠道疾病、代谢异常等疾病高发有关。
2. 皮肤微生物与人体健康除肠道微生物外,人体表面也有着微生物群落,特别是皮肤表面。
皮肤微生物群落可以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维护皮肤屏障功能。
此外,皮肤微生物还可以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如抑制皮肤炎症反应等。
二、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虽然微生物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良的微生物也会带来危害。
许多微生物可以引起人体疾病,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另外,一些微生物还会产生毒素,例如Clostridium botulinum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细菌可以产生毒素,导致人体中毒。
三、微生物与人类文化的联系微生物在人类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人们就利用微生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例如,古代中国人制醋、酱油等,就是利用微生物的酶类反应。
醋的制造需要使用Acetobacter xylinum,而酱油的制造需要使用Aspergillus oryzae等微生物。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学术界对于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数量、生态角色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不仅关系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微生物生态学的角度,探究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微生物的生态角色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最为广泛、最为丰富的群体之一,它们的生态角色十分复杂。
大多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处于共生状态,共同参与着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能量转移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例如,一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解死亡生物体和有机物质,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促进了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有机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同时,一些微生物也可以通过与植物根系进行共生合作,促进植物的生长,增强抵御害虫的能力。
此外,某些微生物还具有处理和净化环境的功能。
例如,通过利用微生物可以将污水、废弃物等有害物质转化成无害物质,从而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虽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识,但是长期以来,它们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困难。
一方面,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活动方式多样,不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使得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难度大;另一方面,微生物生态学所涉及的数据众多,难以进行有效的分析。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分析方法逐渐应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中。
例如,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可以快速地检测和分析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类型和数量,从而为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此外,现代化的微观成像技术、遗传学技术以及代谢组学技术等也被广泛运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中。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扩展了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同时也为微生物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微生物生态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成果不仅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许多科学依据。
微生物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微生物论文范文精选3篇甘草是豆科甘草属(Glycyrrhiz)植物,其根及根茎为常用中药,市场需求量大。
近年来,随着野生甘草资源的急剧减少,且GJ明令禁止采挖野生甘草,使甘草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种情况下,对甘草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及栽培甘草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人工甘草种植面积的逐年加大,提高甘草的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植物有益微生物可以产生促植物生长的活性物质,提高植物固氮性能,促进植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加强系统的生态平衡,保证寄主植物健长。
因此本文就近年来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有指导意义。
1甘草内生菌的研究现状内生菌是指一生或至少一生中的某个阶段能进入活体植物组织内,并且不引起明显组织变化的真菌或细菌[1,2]。
1993年,Strobel等[3]从短叶红豆杉TxusbrevifoliNutt的树皮中分离出二百多种微生物,其中有一株内生真菌Txomycesndrene 能产生紫杉醇,这一研究结果引起学者对内生菌的广泛兴趣。
目前,人们已经从长春花、千层塔、银杏、厚朴等多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了内生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有学者对甘草内生菌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内生菌对甘草产生一系列作用。
宋素琴等[4]对采自新疆的健康野生胀果甘草不同组织中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并纯化得到149株细菌和2株真菌,鉴定得出149株细菌分属于13个属,2株真菌分属于青霉菌属Penicillium和镰刀菌属Fusrium。
有学者发现内生菌可通过拮抗病原菌促进甘草生长。
饶小莉等[5]从乌拉尔甘草健康植株的根茎叶ZG分离到内生细菌98株,并采纳平板对峙方法筛选出6株菌株,其对植物病原菌有明显体外拮抗活性,鉴定这6株拮抗菌株分属萎缩芽孢杆菌(Bcillustropheus)、多粘类芽孢杆菌(Penibcilluspolymyx)、枯草芽孢杆菌(Bcillussubtilis)、Penibcillusehimensi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解磷机理的研究进展摘要:磷元素植物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之一,而土壤中可溶性磷的含量比较低。
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其中有一些微生物能够将土壤中的不溶性磷转化成可溶性磷。
本文对解磷细菌的种类分布、解磷能力、解磷机制进行了综述。
希望通过对解磷机制的了解,可以选择和构建出溶磷效果明显的菌株,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
关键词:土壤;解磷细菌;解磷机制。
Abstract: Phosphorus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mineral elements to plant growth, however, there is fairly less content of soluble phosphorus in soil. There are lots of microbes in soil, some of them could dissolve insoluble phosphorus that could not be utilized by plants and transform them into soluble phosphorus. In the paper the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phosphorous 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 (PSMs)were reviewed in aspects of species diversity, distribution,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ability and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mechanism. Th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mechanism, we can choose and build a better effect of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strain and serv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etter.Key words: soil;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bacteria;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mechanism.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之一,是植物体内核酸及多种酶、辅酶、ATP等重要组成成分,这些物质对于细胞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磷在土壤中主要以无机磷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两种形态存在,其中无机磷的含量约占全磷含量的50%以上,主要以矿物形式存在,所以土壤中可溶性磷的含量很低。
为了解决土壤中的缺磷状况,每年我国要施用大量的磷肥,但是当施磷肥以后,在土壤中容易形成难溶性的磷。
磷肥的利用率相当的低,当季的利用率只有10%一25%[1]。
施人土壤中的磷肥除一小部分被植物吸收外,大约70%转化为Ca—P、Fe—P和Al—P等难溶性化合物而储存在土壤中,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2-3]。
而土壤中的磷肥容易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中,使水体出现磷素的富集氧化现象,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目前有机磷农药的残留在生活中也是很普遍的,我们急需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不仅要对环境进行治理,更要从源头来进行防治。
如何提高磷素的利用率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很多研究表明从土壤中分离的某些细菌对这些难溶性的磷具有降解作用。
然而,多年的实践结果表明,溶磷微生物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很多菌株在实验室条件下表现出明显溶磷能力,一旦应用到农田则溶磷效果不明显[4]。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溶磷菌的溶磷能力和溶磷机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的利用和改善溶磷菌的解磷能力,选择优良的菌株为农业生产服务。
本文对解磷细菌的种类分布、解磷能力、解磷机制及溶磷菌的前景进行了综述。
1解磷细菌的研究情况1.1解磷细菌的种类土壤中聚集着相当多的微生物。
具有解磷能力的微生物也比较多,其中包括真菌、放线菌和细菌等。
这些解磷微生物中,多以细菌为之,其中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欧文氏菌属(Erwin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沙雷氏菌属(Serratia)、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肠细菌属(Enterbacter)、微球菌属(Micrococcus)、固氮菌属(Azotobacter)、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色杆菌属(Clromobacterium)、产碱菌属(Alcaligenes)、节细菌属(Arthrobacter)、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等;解磷真菌主要是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和根霉属(Rhiopus);放线菌有:链霉菌(Streptomyces)、AM菌根菌,绝大部分为链霉菌属[5-6]。
1.2 解磷细菌的分布由于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同类型土壤的作物根际的解磷菌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
有研究表明,我国干旱地区土壤解磷菌含量平均为100 cfu·g[7],黑钙土壤中解磷菌最多,但种类较少,其中以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居多。
瓦碱土中解磷微生物的数量较少[8]。
林启美等[9]通过分析农田、林地、草地以及菜地土壤有机磷细菌和无机磷细菌的数量及种群结构,发现有机磷细菌数量比无机磷细菌多,且林地和菜地土壤中的解磷细菌主要是假单胞菌;在农田中只发现假单胞菌和沙门氏菌属两种解磷细菌。
不同类型的土壤中,解磷菌的数量和种类是不同的,而且根际的数量远远高于其周围土壤中的数量。
根际解磷菌的数量和种类主要受根系分泌物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分泌物导致根际周围的解磷菌的生态分布有很大的差异[10]。
1.2解磷细菌的解磷能力及测定方法测定微生物解磷能力常用的测定方法有3种[11-13],一是将解磷微生物菌株在含有难溶性磷盐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测定菌落周围产生的透明圈的大小;二是将解磷微生物菌株进行液体培养,测定培养液中可溶性磷的含量;三是将解磷微生物菌株进行土培或砂培,测定土壤或砂子中有效磷含量。
此外还可以用同位素示踪法进行测定。
不同种类的解磷细菌的解磷能力差异很大。
尹瑞龄[7]从土壤中分离出了265株细菌并测定其分解磷矿粉的能力,发现经过6d的培养,溶磷能力平均为2~30mg/g,其中株巨大芽孢杆菌、节杆菌、黄杆菌、欧文氏菌及假单胞菌的解磷能力较强为25~30mg/g。
张希涛等[14]通过对40株相思根瘤菌解磷能力的研究表明,根瘤菌的解磷量和pH值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
其中解磷能力最好的根瘤菌为G7-3菌株,在无机磷液体培养基中的解磷能力为4.142μg·mL-1,在有机磷液体培养基中的解磷能力为9.944μg·mL-1。
而且还发现部分菌株在无机磷培养基中有很强的解磷能力,但在有机磷培养基中解磷能力不高;在有机磷培养基中表现出很强的解磷能力的菌株,在无机磷培养基中的解磷能力却较差。
可以看出,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解磷能力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不同培养基对菌株的解磷能力有显著的影响。
Sundana Rao[12]测定从豆科植物根际分离出来的几株芽孢杆菌属溶解Ca3(P04)2的效率高达19%,其中解磷能力最强的是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最弱的为短芽孢杆菌(B.brevis)。
2解磷细菌的解磷机制2.1无机难溶性磷的降解土壤中的无机磷通常是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可分为难溶性和可溶性两种,其中的难溶性磷酸盐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
再加上长期使用磷肥,造成土壤中大约有95%以上的无机磷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
土壤中的解磷微生物可以降解这一部分难溶性磷,增加土壤中的可溶性磷的含量,从而被植物吸收利用。
微生物的解磷机制一般认为是由于微生物分泌出一些无机酸和有机酸,这些酸既能够降低pH值,又可与铁、铝、钙、镁等离子结合,从而使难溶性磷酸盐溶解。
赵小蓉等[15]的研究报道微生物的解磷量与培养液中pH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同时发现,培养液pH值的下降,并不是解磷的必要条件,不同的有机酸对铁、铝、钙、镁等离子的螯合能力有差异。
Trolldenierp[16](1992)研究结果显示,溶磷微生物溶磷是依赖磷酸酶的作用。
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放出CO2,能降低它周围的pH值,从而引起磷酸盐的溶解。
Whitelaw等(1999)[17]在研究Penicillium radicum降解CaHP04、Ca3(PO4)2、FePO4·4H2O、A1PO4等无机磷的过程中发现其产生的有机酸,主要是葡萄糖酸,能降低pH值,还能与Al3+螯合。
王富民等[18]对其筛选得到的一株Aspergillus niger的产酸性及接种土壤后的溶磷有效性进行研究后发现该菌株发酵过程产草酸、柠檬酸、琥珀酸、丙酸等多种有机酸,使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141.94%。
也有许多研究者认为,微生物的解磷作用与其在代谢过程中分泌的质子有关,使介质的PH值降低,从而溶解磷酸盐。
Illmer等[19]研究认为Penicilliumauran tiosriseunrl和Pseudom onas spl能够降解无机磷,如羟磷灰石、透钙磷石,其机制不是生成有机酸,而是通过呼吸作用或NH4+同化作用产生质子,而使难溶性的无机磷溶解。
杜春梅等[20]通过对四株侧孢芽孢杆菌解磷能力的动态观察,发现解磷过程中出现2—3个解磷高峰,培养基的pH值也相应的变化几次。
微生物分解难溶性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刚开始培养的时候,微生物分泌有机酸使难溶性的磷分解。
然后微生物细胞可能改变它们的代谢机制,释放有机代谢物于基质中,如乳酸、琥珀酸、NH4+等,可能形成有机磷化合物而降低溶液中的磷含量。
由于基质组成的变化,可能迫使微生物再次利用这些化合物作为能源或营养源,这可能导致再一次磷的释放。
某些细菌能释放H2S,它能与磷酸铁作用,产生硫酸亚铁和可溶性的磷酸盐。
2.2对有机磷的降解一般认为,解磷微生物对有机磷酸酯的分解是通过分泌植酸酶、核酸酶和胞外磷酸酶来实的。
研究发现,解磷微生物在低磷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使用效果最好,当解磷细菌和植物在感受到低磷的胁迫时,微生物和植物就会分泌胞外磷酸酶,将有机磷水解,从而提高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21]。
当土壤中接种巨大芽孢杆菌后,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增加显著。
主要原因是解磷细菌讲有机磷释放出来,转化成可利用的无机磷。
此外,解磷细菌的细胞对磷素还有固定和释放作用,可溶性的磷酸盐进入到细胞内被固定,当细胞死亡后,又重新被释放出来。
有机磷农药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有很大一部分残留在土壤中,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