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毕业论文《浅析九江山歌三声腔的未来发展》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九江山歌“三声腔”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 Yan Jiu Ping Lun •研究评论 M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九江山歌“三声腔”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彭芳肖磊黄云莉华东交通大学摘要:九江山歌作为我国现存历史较为悠久的民歌剧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它集演唱和表演于一身,尤其是其唱腔高亢、明亮,曲调婉转、悠扬,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九江山歌的数字化传承研究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理论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九江山歌的介绍入手,分析了其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九江山歌数字化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003-03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类文明逐渐走向工业化,许多像九江山歌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着 曰益加剧的挑战,尤其是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 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发展的片面化以及不 合理发展、缺乏传承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根 据社会的发展现状以及九江山歌本身的特点来制定 一些发展策略,以达到对九江山歌“三声腔”的保护和 发展。
―、九江山歌“三声腔“概述2011年5月23日,九江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了第三批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实,九江山 歌“三声腔”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据唐代诗人白居易 《霖雨苦多江湖暴涨块然独望因题北亭》中记载,当时 九江山歌呈现出一种“篱根舟子语,巷口钓人歌”的流 传盛况。
明代的九江府志中明确记载有“山歌本是古 人留,不唱山歌忘了祖”的乡间流唱。
九江的山歌“三声腔”演唱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地百姓用这种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表现生动有趣的社 会现象,为人们枯燥的生活增添了诸多趣味。
演唱形 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在进行开山挖地以及水田 劳作等农业活动时,人们经常会演唱配合劳动节奏的 山歌,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疲劳,使自己获得精神方 面的放松;人们在进行集体劳作时,往往也会专门请 一些会唱“三声腔”又能劳动的人来带动大家一起大 声歌唱,缓解大家疲劳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非遗保护是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的一种措施。
兴国山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非遗保护视野出发,探讨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兴国山歌是一种流传于江西兴国县一带的民间音乐形式。
它以自然描绘为主题,描绘了兴国的山水美景和人民的生活情感。
其曲调优美、歌词生动,将兴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倾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追求,兴国山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传承要求文化载体的正常传承以及创造性的发展。
在兴国山歌的传承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保护兴国山歌的版权和知识产权,加强对兴国山歌的宣传和推广。
学校可以加强对兴国山歌的教育,开设专门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兴国山歌的知识和技巧。
社区和民间组织也可以举办兴国山歌的比赛或演出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在兴国山歌的发展中,可以注重创新,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一方面,可以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如电子音乐和舞蹈,将兴国山歌与现代音乐进行融合,使其更加时尚和年轻化。
可以注重挖掘兴国山歌中的故事和意义,以创作新的山歌曲目,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喜爱兴国山歌。
可以加强与其他地方山歌的交流,借鉴其优点,促进兴国山歌的发展。
非遗保护视野下的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政府、学校、社区和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将兴国山歌传承给更多的后人,并在传承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使兴国山歌得以保护和传承,绽放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光芒。
九江“三声腔”民间艺术特点与当前发展状况

Northern Music 19九江“三声腔”民间艺术特点与当前发展状况郭泗茂(九江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摘要】九江“三声腔”盛行于江西九江县,被称为艺术中的瑰宝,2007年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有关这一唱腔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发展前景让人尤为担心。
带着这一疑问,我们来看下当代它的发展和特点。
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唤起我们新一代人对它的兴趣和爱好,也为其下一步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三声腔”;艺术特点;传承与发展【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立项《九江“三声腔”山歌价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YS162019)。
江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其中不乏一些地方戏曲、山歌、小调。
“三声腔”就是其中的一种,也是江西赣鄱大地上委婉唱腔的一类。
其曲调悠扬婉转,歌词通俗易懂,声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三声腔”民间艺术特点“三声腔”从一开始就与当地百姓的民间劳动紧密联合在一起,协同劳事相伴应运而生,在民间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九江大多农事劳动场合中都有着“三声腔”的演唱。
演唱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了家庭伦理、男女爱情、地理知识、历史文化等各种题材,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情趣。
“三声腔”以简单的演唱形式表现出来,与当地的方言结合在一起并融合其他民间艺术表演手法,所以流传以来一直深受民众喜爱。
“三声腔”唱腔风格简约质朴,几乎所有的歌都会受方言影响,所以唱腔基本上都呈现出自然、朴素的特征,有“(1) 2 5”三声宫,“(3) 5 1”三声角,“(5) 6 1”三声徵,“(6) 1 2”、“(6) 1 3 ”三声羽,调式多样,色彩缤纷。
浅析那坡“过山腔”山歌传唱的现代变迁

DOI:10.19395/ki.1674-246x.2016.12.10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多种少数民族文化至 解感觉很陌生。四是唱“过山腔”的场合减少,只有在重大
今仍以其鲜活的文化特性,在复兴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 节日或活动才会听到。五是“过山腔”的演唱内容单调、单
一、问题及方法
(一)“过山腔”山歌传唱的今非昔比 那坡县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所辖的一个县。 该县地处桂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余脉六韶山南缘,东南与 靖西县相连,西北面与云南省富宁县毗邻,南和西南面与 越南接壤,拥有 207 公里长的边境线,是广西拥有最长边 境线的县份。那坡县人民政府驻城厢镇,辖 2 个镇和 7 个 乡,分别是:城厢镇、平孟镇、百省乡、百都乡、德隆乡、百 合乡、百南乡、坡荷乡、龙合乡。行政区域面积 2231.11 平 方公里。县内人口有 21.5 万。地方特产有大红八角、玉桂 油、茴香脑、中草药材等。那坡壮族支系众多,可分为布央、 布侬、布僮(黑衣壮)、布侬安、布渣州、布结、布省、布嗷、布 越等支系,布央是那坡壮族人口最多的支系,而“过山腔” 山歌就是布央支系的歌种。 “过山腔”山歌在当地的流传范围广泛,主要是因为: 一是布央支系(过山腔原属部落)多居住在土壤比较肥沃、 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过山腔”山歌 的大范围流传。二是部落内部或者部落间的战争会引起其 自身的分化或者整合。在以前,部落战争的败方会被迫部 分地接受胜方的部落歌曲甚至是被完全取代。因此,一方 的文化会得以扩展而另一方则由此被削小甚至消亡。三是 人们的审美观也影响民歌流传, “过山腔”山歌歌声高亢嘹 亮、曲调宛转悠扬,获得人们喜欢、易接受它的传唱,促进 其流布广阔。四是逃荒、行商、戍兵会形成文化传播,由于 战乱,布央支系的逃荒等促使“过山腔”山歌得到大范围流 传。“过山腔”山歌主要流传于那坡县全境,靖西县西部、越 南临近那坡县的县份和云南富宁县的郎恒乡、里达镇、板 仑乡、新华镇、归朝镇。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人们的日常 生活和生活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层次、异质性和多元性并存 于同一生活空间的势态,但那坡“过山腔”山歌的传唱却 危机四伏,主要体现在:一是唱“过山腔”山歌的人群在减 少,传唱的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二是很多年 轻人都听不懂“过山腔”。三是很多小孩子对“过山腔”不了
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兴国山歌是江西省兴国县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兴国山歌以其曲调优美、歌词深刻、表现形式多样而闻名于世,被国家文化部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通过采访、实地观察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探讨了在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一、兴国山歌的传承现状1. 传承人数减少。
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文化多元化,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对于兴国山歌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感兴趣,导致传承人数越来越少。
2. 传承环境减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传统村落被拆迁,许多传承习惯也被打破,缺乏传统的集体活动场所和环境,使得兴国山歌传承环境越来越弱。
3. 传承方式单一。
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的传承方式,已经受到了现代传媒技术和社交网络的挑战,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和地区学习需求。
二、兴国山歌的发展前景1. 科技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兴国山歌可以通过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方法进行多媒体传播,通过互联网和手机APP等新型媒介手段,实现远程教学、借鉴、创新等。
2. 专业化团队。
针对兴国山歌传承的方式不够多样化、传承人数较少等问题,应设立专业一体化的传承团队,联合相关院校开设非遗传承专业,推出传承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创新措施吸纳年轻人参与传承,实现兴国山歌的弘扬。
3. 旅游经济。
作为兴国县非遗代表项目之一,兴国山歌可作为旅游文化资源,吸引游客来到兴国县旅游观光,既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能带动兴国山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很大,通过政府的支持、市场的调动、社会参与等多方面措施,相信兴国山歌一定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国传统艺术做出新的贡献。
山歌文化传承现状分析报告

山歌文化传承现状分析报告引言山歌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山歌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对山歌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传承现状分析1.1 传承环境山歌文化传承的环境一直都不理想。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流失,传统的山歌传承地区逐渐减少。
同时,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也导致传统文化魅力的下降,越来越少的人对山歌文化感兴趣和重视。
1.2 传承人群山歌文化的传承人群主要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们越来越难以承担起传承的责任。
同时,年轻人对于山歌文化的兴趣不足,很少有人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传承。
1.3 传承形式目前,山歌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缺乏有效的记录和整理。
这导致了传统山歌的版本和内容多样性,且易于流失。
传承过程中也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培训和教育。
2. 问题分析2.1 文化认同度下降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信息爆炸,导致年轻一代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下降。
他们更加倾向于接受流行文化和国际化的潮流,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2.2 缺乏培训机构和资源传承山歌文化需要专业的培训和指导,然而目前缺乏相应的培训机构和资源。
许多传承者都是自学成才,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指导,导致了传承内容的不规范和传承者水平的不均衡。
2.3 市场需求萎缩随着现代音乐和娱乐形式的兴起,人们对于传统山歌的需求越来越少。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艺术很难获得足够的支持和认可,许多传承者无法找到发展的出路。
3. 解决方案3.1 加强教育与宣传通过加强对山歌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文化认同度。
可以开展山歌文化的学校课程和社区活动,引导年轻人对山歌文化产生兴趣及认同。
3.2 建立培训机构建立山歌文化的培训机构,提供系统的培训课程和教材。
同时,开展传承者的培训和选才计划,重点培养一批专业的山歌传承者。
浅谈九江县山歌“三声腔”

哪 ( ) 有 情哥 ( 哎
哪 ( ) 有 情姐 ( ) 不 恋哥 ( 呃 哎 芏)
男 士心 母 差 ( )不 ; ( ) 哎
( )歌 ( 来 哕呵 )不 唱 夸 ( ) 悠悠 ( ) 哎 哎 芝 麻 不 ( ) 打 不 ( ) 成 油 【 ) 来 呃 , 糯 ( )采无自 ( 呵)不成 ( )酒 ( ) 哎 哎 呃 、 河 ( )里 无 沙 【 )不 成 洲 ( ) 呃 哎 噎 , 姐 J 无 耶不 ( ) 风流 ( ) 乙 哎 。
在 山歌 艺 人 的鼓 舞 和调 侃 下 劳动 者 既 充满 干 劲 有觉 得 饶 有趣 味 便 在不 知 不 觉 中完 成 了不 少 劳作 任 务 忘 却
及 锄 棉 花 草 等 劳 动 中 。 因 劳 动 任 务 多 季 节 性 强 于 是 采
了劳 动 的疲 劳 。 而 另一 种 是用 于 男 女之 间 的传 情 达 意 没 有年 龄 的界 限 只要 是 男 女之 间 即 可 。男 女 双方 各 站 小河
方 向 着 河 对面 的 另~ 方 抒 发 自 己 的情 怀
天 ( ) 上 ( 呵 ) 乌 ( )云 涌 ( )起 波 ( ) 来 哎 哎 哎 . 哪 有 ( )啦不 【 )落河 来 呃 )不想 ( )姐 ( ) 哎 呃
有 以 上这 些 集体 性 的 生产 劳 动就 会 有 三声 腔 演 唱 如 果 哪 个东 家 没给 众 人 请 山歌 艺人 来 演 唱助 兴 众 人就 会 觉 得 东 家很 小 气 .于 是 很 有可 能 出现 窝 工现 象 同 时 东家 也 会 觉 得没 面 子 不 够 气 派 。另 外在 很 多 节庆 的 时 候 人 们 为了 增 加 节 目氟 围 就 会 安排 一 些 山 歌艺 人 来 演 唱 助 兴 活 跃 气 氛 九江 县 三 声腔 的演 唱 时 间是 非 常 宽 泛 的
浅论客家山歌文化与发展论文

浅论客家山歌文化与发展论文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指出,“山歌创作如果不发展,再好的传统文化都会式微,甚至随时都面临被取代和淘汰的危险”。
今天学习啦要与大家分享的是 :浅论客家山歌文化与发展的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内容摘要:客家山歌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民歌中最为深情,最为放达,最为卓越的歌种。
客家山歌流传千百年,保留了很多古语成份,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其艺术风格独特,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喜欢原汁原味的山歌,传统的山歌正被年轻一代慢慢疏远乃至遗忘。
而客家山歌作为一种艺术样式,今天我们要用现代的眼光和时代的特征来审视山歌,传统的山歌应该改革,应该与时俱进。
关键词:客家山歌、文化、发展、创新。
一、客家山歌文化。
客家山歌是中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源于古代中原民歌,后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居民歌谣的影响,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逐渐演变成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
山歌,顾名思义,是劳动人民在山间旷野唱的歌,它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是发自劳动大众的心声。
广泛流传的山歌,民谣,具有独特的、鲜明的通俗性和流传性,是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与个人情感、遭遇的吟唱。
客家地区的劳动人民十分喜欢唱歌,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存在,他们以唱山歌来作为与人同乐和沟通心灵,以唱山歌来歌颂劳动生活和爱情,以形象生动的比喻,精炼朴素的语言,浓厚的生活气息而脍炙人口。
口口相传,年年月月,凝练升华,字字玑珠,一声声,感人肺腑,催人入梦。
客家山歌形式丰富,种类繁多。
从形态上看,可以分为“本体山歌”、“山歌号子”、“加头续尾山歌”、“叠字山歌和叠句山歌”、“尾驳尾山歌”。
“问答式山歌”、“绝气山歌”等;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爱情山歌、劳动山歌、革命山歌、感叹身世山歌、戏谑娱乐山歌等。
但不管是什么内容、什么形态,大多是即兴吟唱出来的,是客家劳动人民从肺腑流出来的天籁之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上下五千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歌曲剧种,九江山歌作为我国现存历史悠久的民歌剧种,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在艺术研究中,九江山歌其优美的演唱,以及丰富的唱腔吸引了众多人,以“三声腔”为主的九江山歌唱腔高亢、明亮,曲调婉转、悠扬,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1、九江山歌的起源历史九江山歌起源于江西省九江市,与湖北省,安徽省隔江相望,古为“吴头楚尾”。
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它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世人称“渊明故里,东方田园”。
在众多的地方特色文化中,九江山歌堪称为一绝。
明代九江府志中有明确记载“山歌本是古人留,不唱山歌忘了祖”的乡间流唱证明九江山歌在明代就已广为流唱了。
在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的城门乡一位九江山歌“三声腔”的赵氏族谱中详细记载着:早在清朝年间,就有一位民间艺人极其喜欢唱歌,经常在街上唱歌,其声调婉转,悠扬。
边歌唱边表演,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后来他将这门曲艺传给了儿孙,并成为当地有名的山歌王,后来孙子赵万江出生,受家族的曲艺熏陶,成为当地山歌演唱的佼佼者,现为九江三声腔山歌的代表性传承人物。
九江山歌原本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随性吟唱,自然而流。
九江“三声腔”山歌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
它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增强人们的劳动热情。
在劳动中,人们以诗一般的语言说明五谷杂粮、吃饭、穿衣以及美好的未来,并用饶有趣味的内容去调节劳动气氛,加快劳动节奏,农闲时分,人们也常用山歌吟唱长篇故事,谈古论今;“三声腔”山歌是人们爱情的抒怀诗。
表现爱情在九江山歌中占有极大的比例,歌词内容多以排比句式。
用爽朗的语言体现性格的开朗,以巧妙的寓意表达人物的心曲;“三声腔”山歌还是文化知识的教科书。
人们在生活中唱古人,了解历史人文知识,唱地名,学习增加地理知识,唱农时节令、五谷杂粮,丰富劳动知识,唱长篇故事,增进文学知识,唱哲理,教人奋进向上。
2、九江山歌的创作特点它独特的唱腔---“三声腔”在九江山歌中特点最突出。
也是其它原生态歌曲无法比拟的。
九江山歌题材广泛,歌词大多以劳动和生活感情为主要内容。
九江山歌,易记易唱,形式平直,语调自然流畅,内容纯朴感人。
曲调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
高腔定调高,句幅宽,拖腔长。
平腔定调相对略低,句幅匀称。
低腔发音低微,习惯用于吟唱长篇故事,俗称“读歌本”。
以三声宫调式为例,主音上方五级“5”,以“2”为杠杆,向下“51 1.21 1”作回挽状进行、并作“25 2521 25––”上下连续跳跃,使歌腔静中有动。
形成动力美感,推动旋律发展。
平腔山歌“新打脚车四部头”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九江"三声腔"山歌是广泛流传于九江地区、扎根于当地民间,集演唱和表演为一体的一门古老声乐表演艺术,它的演唱内容大多为抒发个人内心情感,赞美家乡淳朴的风土人情,歌唱男女青年之间的爱、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的传统美德等日常生活之事,富有深厚的人生哲理。
九江“三声腔”山歌用九江当地语言来演唱,唱腔主要特点:一是主、举不分,韵母为y ,润、运不分,并为u - 韵;二是六个声调,入声韵五塞音尾;三是名词后带“喃”尾,相当于普通话的儿尾;四是曲式上,有“(1)2 5”三声宫、“(3)5 1”三声角、“(5)6 1”三声徵、“(6)1 2”“(6)1 3 ”三声羽,调式多样,色彩缤纷。
演唱上分为高腔、低腔、平腔、急板山歌等。
3、九江山歌的艺术特点“山呢歌好味唱口难嗯开呦我,杨呢梅我好味吃树诶难呢栽哟,新呢米好吃田呢难嗯我种诶,粑味儿好吃磨诶难熬呀,鲜味鱼我好味吃网呢难呢开哟……”一曲从小就在九江县成长的孩子们的耳边萦绕。
这是城门乡屋后的青山和纯扑湖水,才孕育出了如此动听传情的民间奇葩城门山歌。
因其每首歌中只出现了三个音,没有出现其他东西,故又称“三声腔”、“三音山歌”。
至此它演唱形式极其简单,歌词内容却又十分丰富。
非常易记易唱,歌曲形式平直,唱腔语调自然流畅,内容纯朴感人。
曲调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
高腔定调高,句幅较宽,拖腔长,俗称“挣红脸”。
平腔山歌定调较低,句幅均称,长用于抒情叙事,所以男女对唱的情歌大多都用平腔式山歌。
代表作如“新打脚车四步头,架在西山大渠沟,柚树龙骨桑树爪,枫树坐板活柔柔,车动江河水倒流……”,一首清新悦耳的三音山歌立刻勾勒出一幅迷人细腻的江南农村田园风景画。
这首《新打脚车四部头》山歌代表作获华东地区民歌演唱会改编一等奖、演唱一等奖。
先后刊登在《音乐通讯》、《江西民歌》、等各大刊物,被誉为中华民歌中的一朵奇葩。
低腔山歌发音就比较低微,所以人们经常用低腔山歌吟唱长篇故事。
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
“唱白口”是九江三声腔山歌的又一重要特征,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看见人、物、景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触景生情,信手拈来、随口而出。
村中的男女老少无论是在田地里干活,还是湖边洗衣服,在庭院里烧菜做饭,总是时不时地来上几段,碰到一些山歌爱好者,简直是走哪唱哪,看见什么唱什么,歌词内容极为丰富,不但涉及劳动、爱情,还涉及天文、地理、人生、花鸟、哲学、神话故事及历史故事等。
4、“三声腔”的继承与保护为了推动近现代社会对民族音乐的重视,保护国家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方针和工作原则,九江市江州区抓住机遇,乘此东风,下大力气,日日夜夜奋力抢救和保护。
组织了一大批人员对九江山歌进行搜集、记录、分类和编目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档案,同时采取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
对九江山歌中“三声腔”山歌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九江市政府对调查资料及相关事物作妥善的保存。
收集、整理《江州区民歌集》260余首,其中仅“三声腔”山歌就占了100余首。
对有影响的九江山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重要保护。
同时,政府加强对传承人(继承人)的培养,并注重在青少年中形成传习自觉,组织中青年山歌传承骨干到山歌流传的重点区域传播演唱技能。
多方面、多层次的拯救了九江山歌。
与此同时,县政府、市政府为了加强宣传力度,还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山歌赛100余场,参赛人数高达100000余人次,并且通过电视、广播、媒体等方式将九江山歌进行广泛传播,定期举办山歌大会,使更多人知道了解九江山歌,并形成对九江山歌的保护意识。
与此同时,政府加大对九江山歌的保护,特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政府投资保护九江山歌,以及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真正做到让每家每户都发自内心的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江“三声腔”山歌不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地方特色鲜明。
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将有利于促进九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九江地区的旅游形象。
唐代诗人自居易《霖雨苦多江湖暴涨块然独望因题北亭》中“篱根舟子语,巷口钓人歌”的诗句.反映了九江当时山歌流传的盛况。
明代九江府志中,乡间流唱着“山歌本是古人留,不唱山歌忘了祖”的记载。
5.九江山歌谱例研究以上这个五线谱就是九江山歌中较为入门级别的一首歌,是一首4/4拍转4/2拍的曲子,歌曲大致意思是“高坡上唱的歌,歌声悠扬,传的很远’’。
非三度叠置的一首曲子,需要强调的是音准问题,以“(1)2 5”五句三声宫调式为例,主音上方五级“5”,以“2”为杠杆,向下“51 1.21 1”作回挽状进行、并作“25 2521 25––”上下连续跳跃,使歌腔静中有动。
形成动力美感,推动旋律发展。
1.我在此地唱一声看姐知音不知音如要是个知音姐山歌就是做媒人慢慢唱动姐的心叫我唱歌唱起来先打锣鼓后开台你做师傅掌鼓板我做丑角搭戏台丑角引出牡角来叫我唱歌我唱歌我今年小未学多一冇学熟梁山泊二冇学熟二怀川三冇学熟三久莲唱唱歌歌来开心不唱歌儿闷死人唱歌由于看到姐听歌由于看到娇这个日子容易消《我在此地唱一声》是一个男女对唱的山歌,是男方追求爱情的山歌。
赛海棠情姐门口丹桂香,听唱一本赛海棠。
家住杭州钱塘县,离城十里孟家庄,取名娇莲远名扬。
论说娇女好闺门,从来不出绣房门。
青春正当十八岁,二月十五子时生,恰似观音少尽平。
三月天气暖洋洋,娇莲提篮去采桑。
上身穿的毛蓝褂,足下金莲三寸长,眉清目秀我亲郎。
一程来到大路旁,路遇怀川姓阮郎。
一见情姐深作揖,观见情姐好似忙,手提蓝子往何方?有劳贵客问端详,我家养蚕三两筐。
谷子落田人工紧,眼前就是插秧忙,我到桑园去采桑。
有劳情姐说原因,一年之计在于春。
此时一日忙一日,乡村四月无闲人,采桑之时一路行。
娇莲见郎尊一声,君子说话不聪明。
不共乡来不共井,不是亲来不是邻,因何与我一路行。
情姐说话不聪明,古人一句是真情。
美不美自井中水,亲不亲自故乡人,为何别我两路行?非是我今别情哥,如今人口快如梭。
一点错事传千里,好人少来歹人多,是非满门怎奈和?怀川答应四不妨,一心打扮看娇娘。
今日会个风流子,福圆锦合结成双,心想与姐讨风光。
娇莲听说不作声,情歌说话太无情。
我在娘家十三岁,嫁到婆家四五春,不知私情怎样行。
一听此话叫姣娇,娇娘说话好爱跷。
莫把此话盘问我,千年难逢这一遭,聪明大姐想得高。
君子说话我知音,路途之上要小心。
你到前面有何事,转来到了我家门,久后事情海样深。
姐许后日我就行,娇娇做个实心人。
我到前面无大事,行到堂上看双亲,不知情姐假和真。
这首歌是一首对唱情歌,深刻形象的表述了当时青年男女相识相恋相爱的过程,整个过程生动形象,充满活力。
仿佛身临其境,能够见到当时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整个过程。
6.九江山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九江山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能更加广泛的达到宣传以及继承的目的。
例如将九江山歌“三声腔”跟现代AR技术结合起来,想要使九江山歌与AR合作,必须依赖高素质高科技人才在信息层面、动画、媒体数字等等方面进行一个广泛的宣传和研究,保证九江山歌能在日渐现代化的社会中渊源流传。
而传承和发展的前提,是传唱度,或者说是听众基础,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必须要有一定基础的受众,如果一种艺术形式无人欣赏,就说明这种艺术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接下来我将以西方古典乐为例,简单论证我认为的,未来“三声腔”的发展方向以及方式民乐,尤其是山歌,在本质上接近于交响乐,但普罗大众对交响乐的接受度并不是很高,甚至对于类似西方古典音乐来说,即使西方发达国家,其欣赏古典音乐者也只是大约百分之五左右。
不仅是音乐,对于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来说,受众也类似音乐,不是很多,艺术本来就是少部分人的爱好。
在中国,对于传统器乐和民族音乐来说,其受众当然比西方古典音乐还少,我想其原因不是因为传统文化受冷落,而是因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传统音乐,其本身的缺陷造成了这种结果。
即在那些爱好音乐的群体当中,喜欢传统民族音乐的人明显比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人要少,这是因为这些少数的音乐受众,并没有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体验到那种思想的深度,情感的丰富,以及精神的超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