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及汉字小故事
汉字的简短小故事

汉字的简短小故事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和历史。
每一个汉字都有着独特的来历和故事,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在中华文化的天空中闪耀着光芒。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黄帝的史官仓颉负责记录部落里的大事小情。
那时候,人们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记录,可这种方法太简单了,很多复杂的事情根本没办法清楚地记录下来。
仓颉为此十分苦恼,他整天冥思苦想,想要找到一种更好的办法。
有一天,仓颉外出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看到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而争论不休。
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东边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北边有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西边有两只老虎。
仓颉很奇怪,他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原来,他们是根据地上的脚印判断的。
仓颉心中猛然一动:既然一种脚印代表一种野兽,那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代表一种事物呢?回到家后,仓颉便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
他按照万物的形状,先是画出了日、月、星、云、山、河、湖、海等象形符号。
渐渐地,这些符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
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当符号越来越多时,很容易混淆和记错。
有一次,仓颉用自己创造的符号记录一件事情,可是后来再看的时候,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其中一个符号代表的意思了。
这让仓颉感到非常沮丧。
仓颉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怎样才能让这些符号更有条理,更容易记忆和使用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琢磨,仓颉发现,不同的事物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关联。
比如,“日”和“月”都和天空有关,“山”和“水”都和自然有关。
于是,他开始按照事物的类别和性质,对符号进行分类和整理。
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最早的汉字。
汉字的创造,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它的出现,让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准确,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有一个关于“福”字的有趣故事。
在春节期间,人们都喜欢在门上贴“福”字,以祈求来年的幸福和好运。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体现汉字特点的故事(五个小故事带你领悟汉字的魅力)

体现汉字特点的故事(五个小故事带你领悟汉字的魅力)汉字是中国文字的代表,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汉字的成形历经千年,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
为了更好地领悟汉字的魅力,让我们来听几个体现汉字特点的故事。
故事一:滴水穿石“滴水穿石”这个成语,其实就是一个生动的汉字故事。
涧边的石头有一天听到了滴水的声音,他被水滴的力量惊讶到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滴没有因为触碰石头而消失,反而越来越多。
终于,这些滴水的力量威胁到了石头的稳定,石头决定让水流的过程中掀起波澜,把它的坚固性表现得更加鲜明。
故事二:龙腾虎跃龙和虎是两个重要的传统文化符号,它们的审美价值不仅在于它们的形象,更在于字形的描绘。
汉字中,龙的字形如同它的形态轮廓一样,具有遒劲、凌厉、恢弘之美,展现出中国人传统文化对于龙的敬仰之情。
虎的字形形态刚猛稳健,同时又充满活力和动感,表达出中国人民对于虎的尊敬和崇拜。
故事三:笔耕不辍中国的特色文化之一,就是书法。
而毛泽东主席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书法家。
他对于书法的爱好,成就了他的一生,也成就了中国的大力推广。
毛泽东主席曾说:“书法与诗词文学、文艺、哲学、历史、人生观等密切相关,是表现民族特征和精神风貌的艺术形态之一。
”笔耕不辍,字里行间皆充满了人文气息。
故事四:舍己为人汉字“义”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经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为他人着想时的行为,是一种彰显出个体精神的典型例子。
舍己为人的精神是表达出来自于汉字的精髓,这种情感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故事五:团结就是力量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有一个熟知的故事:七仙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人类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的共同进步。
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个描述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原则。
汉字的组合象征着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通常被表现为人们在困境中相互帮助和携手合作的形象。
总之,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汉字的美感和魅力是别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关于汉字有趣的故事简短

关于汉字有趣的故事简短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形式美学。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有趣的汉字故事。
一、“龙”字的故事“龙”字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汉字,这个字的结构就是龙的形态。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龙”字是象形字,在殷商时期,人们用一个龙形做为计时的标志,逐渐演变成了“龙”字。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龙”字曾经不被被认为是标准的汉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走向标准化。
现在的“龙”字在标准字书中是一种龙形结构。
二、“骆”字的故事“骆”字是一个由马和各字组合的汉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动物,所以“骆”字在古代文化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据史料记载,“骆”字的起源是由两个字组合而成的。
马字是从旧时简化而来的,而“各”字是从其他合字简化而来的,所以“骆”字在形态上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色彩。
三、“千”字的故事“千”字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汉字,它的形态非常简单明了,是由三个直线组成的,但是却蕴涵着非常深刻的道理。
据史料记载,“千”字最早是由“阴”和“阳”两个字组合而成的。
在古代,阴阳是指天地之间的两大相反力量,阴代表女性、柔情、夜晚、寒冷等概念,而阳则代表男性、阳光、白天、温暖等概念。
所以“千”字代表着万物都是由阴阳两大力量组成的,也代表着世间的万物是如此的多姿多彩。
四、“妈”字的故事“妈”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汉字,但是你知道它的起源吗?据史料记载,“妈”字最初是源于儿童时期的称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为了妇女的称呼。
在古代中国,女人的地位相对较低,但是“妈”字却是实实在在的表现出了女性的伟大,让女性在旧社会中得到了一定的尊重和关注。
五、“心”字的故事“心”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汉字,它的形态与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史料记载,“心”字在古代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就像是两个心脏结合在一起。
在古代人们认为,心脏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所以“心”字也代表着人的感情、思想等方面的重要性。
汉字演变的有趣的小故事

汉字演变的有趣的小故事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千百年来的持续过程,它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
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与意义。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个有趣的汉字演变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故事一:人大家都知道,人这个字代表着人类。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人字的演变始于古代人们对人体的描绘。
最早的人字形状非常有意思,它像是一个人站立的样子。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书写方式的变化,人字渐渐变得简化,变成了现在我们常见的形状。
这个演变过程中,人们渐渐把握到了人体的特点,逐渐将其浓缩为一个简单的形象。
故事二:水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元素。
而水字的演变过程也很有趣。
最早的水字形状非常贴近事物本身,它是由许多水滴汇聚在一起的样子。
这样的形象体现了水滴聚集、流动的特点。
而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字的形状逐渐变得简化,变成了现在我们熟悉的形状。
故事三:山山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也是中国人喜爱的主题之一。
而山字的演变同样有着有趣的历史。
在古代,人们描绘山的方式是以一峰一个峰地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嶙峋的山峰形状。
而后来,随着书写方式的改变,山字的形状逐渐演化为像三个三角形叠加在一起的形状。
这个形象更加简洁明了,准确地表达了山的造型。
故事四:木木是代表树木和森林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元素之一。
木字的演变有一个有趣的历史。
最早的木字形状非常贴近事物本身,很像一棵小树的样子。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对树木的了解和描绘逐渐丰富,木字的形状也随之改变,变得更加简化和准确。
故事五:日日是太阳的象征,也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日字的演变经历了许多阶段。
最早的日字由一个圆圈代表太阳,它是对太阳形状的一种模仿。
而后来,随着人们对太阳形状的认识逐渐深入,日字的形状逐渐演变为现在我们熟悉的形状。
通过以上几个汉字的演变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汉字的形象和意义是不断变化和演进的。
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着古人对事物的观察和描绘、对自然和人类的理解。
中国汉字简短故事5篇

中国汉字简短故事5篇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它们就像一个个顽皮活泼的孩子;就像一个个快乐的精灵;就像一幅幅跳跃的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汉字简短故事,供大家参考。
中国汉字简短故事1在第五组课文中,我们小组讨论了有关“汉字”的知识。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汉字是中国的独创文字,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汉字的功能也数最神奇的,一个字可以代替很多种意思或动作,而一种意思或动作也可以用许多个字来表示。
而为了能更方便更幽默地表达一种意思,人们通常用“谐音歇后语”。
一次过年,伯伯帮奶奶挂灯笼。
我也想挂,伯伯就教我。
他先做了一遍后,对我说:“你就外甥打灯笼——照旧就行,保证能挂上。
”我奇怪地问:“什么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我又不是您的外甥。
”等我把灯笼挂好后,伯伯给我解释:“外甥打灯笼,不照舅舅还能照谁呀!这是用谐音,把舅舅的‘舅’字换成了陈旧的‘旧’。
”伯伯又说:“提到谐音,其实它在四字词语上给广告帮了很大的忙,有些广告就用它来宣传。
如:换燃一新是燃气公司的;默默无蚊是推销电蚊香的;有杯无患是推销杯子的等等……”“哦,”我说,“原来汉字真神奇,用处真多呀!”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国汉字的用途和知识无边无际。
做为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学会并牢记它,才能很好地继承中国文化并发扬光大。
中国汉字简短故事2今天是要采访汉字的一天,记者们早早的就带着自己的摄像机、话筒和照相机飞快地奔向市中心广场。
汉字嘉宾们出场了,记者们纷纷挤向前去采访“汁”这个字。
有的人问:“怎么那些人都说你身上的点最多”“汁”却说:“你等到我上台发言再来问我吧。
”话音刚刚落,主持人就说:“现在有请杰字来说说他带来的字谜吧。
”杰字上台了,他说:“四个人搬木头,猜一个字。
”台下有人说了:“是杏字”“杰”摇了摇头,然后又有人说:“杰”。
“杰”点了点头,马上走到那个人面前,给了他一张亲笔签名的纸。
紧接着“交”又上场了,他给大家出了个难题:“一口咬定,打一个字。
汉字的小故事左右范文(通用7篇)

汉字的小故事左右范文(通用7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特别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大事进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叙述。
以下是我整理的汉字的小故事左右范文(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 汉字的小故事左右汉字是我们中国的表意文字,从古到今,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
我的事例有两个,一个是写错字,一个是写漏字。
一天,我吃完饭,就开头做作业。
做作业的时候。
我有许多字不是写得不工整,就是写漏;不是写的不好,就是写得不工整;我不是做作业时候去上厕所,就是做作业时看电视,我从不把汉字放在眼里。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肯定要把汉字写好,妈妈总是说不写英雄字就不是中国人,我听到这句话,立即把汉字写好。
直到上四班级时,我发觉我的字没有以前那么美丽了,我想:假如我把汉字写好,要花许多力气和时间,不写好字就不这么辛苦。
但是,每当我把汉字写得不工整时,妈妈就批判我,严峻地说:“你要把汉字写好,不行以半途而废!”我却左耳进右耳出,把妈妈的话全忘了。
直到今日,我才领悟到写英雄字是多么重要啊!假如怕一点辛苦而不去把汉字写好,那么汉字这几千年的历史不就荒废了吗?我们肯定要写英雄字,把写汉字放到学习的第一位,这样就不会写不英雄字了。
第2篇: 汉字的小故事左右“天”字属于象形字。
由于人的头顶上就是天空,所以最早的“天”字是个突出人物头部的人形。
后来表示人物头顶的圆形或方形被简化成了一横,渐渐变成了我们现在所写的“天”字。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看到天就担忧天会掉下来,看到地就担忧地会塌下去。
成天愁眉不展,提心吊胆的。
有个才智的老人就跑去跟他解释说:“天不过是积累起来的气体,处处都有。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离不开它,我们成天都在空气里活动,为什么还会怕天掉下来呢?”那个杞人听了,狐疑地问:“天假如真的是气体堆起来的,那日月星辰挂在上面,就不会掉下来吗?”老人笑笑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聚集而成的啊,不过是它们能发光罢了。
汉字的简短小故事

汉字的简短小故事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和智慧。
每一个汉字都像是一个神秘的小盒子,里面藏着无尽的故事。
先说“家”这个字。
在古代,人们认为有房子住,并且房子里养着猪,这才算是一个家。
房子能遮风挡雨,给人安全感;猪能提供食物,保障生活。
所以,“家”字上面是“宀”,代表房屋,下面是“豕”,就是猪的意思。
从这个字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家的定义,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有物质保障的安稳之所。
再看“信”字。
它由“人”和“言”组成,意思是人说的话要算数。
在古代,通信不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尤为重要。
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算数,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所以,“信”字体现了诚信的重要性,也教导我们要言出必行。
“休”字也很有意思。
一个人靠在一棵树上,就是休息。
想象一下,在劳累了一天后,找到一棵大树,靠在上面,放松身心,那种感觉就是“休”。
这个字形象地描绘了人们休息的场景。
还有“好”字。
“女”加“子”组成了“好”,在古人眼中,有儿有女就是好。
这反映了古代对于家庭美满、子孙满堂的向往。
“孝”字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上面是“老”字的一部分,下面是“子”。
意味着子女要背负起照顾老人的责任,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武”字也有独特的解释。
“止”和“戈”组成了“武”,真正的武不是好勇斗狠,而是停止战争,带来和平。
“福”字,左边是“示”,代表祭祀,右边是“一口田”。
在古代,人们认为有田种,能吃饱饭,还能祭祀祖先,就是有福气。
汉字的发展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
从最早的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形状古朴,像是一幅幅神秘的图画。
金文则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更加规整和庄重。
篆书线条优美,结构对称,但书写较为复杂。
隶书简化了篆书的笔画,变得更加简便易写。
楷书则是规范、端正,成为了现代汉字书写的标准字体。
行书流畅自然,草书龙飞凤舞,体现了书法家们的个性和情感。
和汉字有关的故事大全

和汉字有关的故事大全一、仓颉造字的传说相传在黄帝时期,黄帝的史官仓颉负责管理牲口和食物等物资的数量。
当时没有文字,人们只能靠在绳子上打结来记数,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
随着部落的发展,事情越来越繁杂,这种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经常出现混淆和记错的情况。
仓颉整日苦思冥想,想要创造出一种更好的记录方式。
有一天,他在野外看到鸟儿的足迹,这些足迹各不相同且有一定的规律。
他受到启发,开始依照万物的形状创造出了象形文字。
例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加一点,代表太阳;“月”字像弯弯的月牙。
仓颉创造的文字逐渐传播开来,人们的交流和生产生活变得更加有序,人类文明也因为文字的出现而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一字千金”的故事三、武则天造字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位期间,创造了一些新字。
其中最著名的是“曌”字。
武则天自认为自己像日月一样照耀天空,于是就把“日”“月”和表示天空的“空”字组合起来,创造了这个“曌”字,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武曌。
她还创造了其他一些字,这些字在当时的官方文书等方面有使用。
武则天造字反映了她的政治意图和对自身统治地位的强调,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汉字的可塑性和文化内涵,即汉字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和创意被创造和改变。
四、“推敲”的故事唐代诗人贾岛骑着毛驴作诗,他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但是他又觉得“推”字不太合适,也许用“敲”字更好。
于是他就在驴背上反复做着推和敲的动作,思索着哪个字更能准确地表达意境。
不巧的是,他的毛驴闯进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
韩愈问明缘由后,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他一起讨论起来。
韩愈认为“敲”字更好,因为在寂静的夜晚,敲门的声音更能衬托出环境的幽静。
从此,“推敲”就成了一个表示反复斟酌字句的词语。
这个故事表明古人在创作诗词时对汉字的运用非常讲究,一个字的选择能够极大地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
五、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王献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文化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宋体几个阶段。
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了初步的汉字——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药渣里面发现的甲骨文
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他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
于是他把药店中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
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
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
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所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王懿荣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甲骨文之父”。
商周时期出现了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西周晚年出现了刻于石鼓上的大篆,这是流传至今最早的石刻文字,为石刻之祖。
大篆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汉字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二是规范化,大篆的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
东汉时期出现了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的楷书,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唐•欧阳询)、“虞体”(唐•虞世南)、“颜体”(唐•颜真卿)、“柳体”(唐•柳公权)、“赵体”(宋•赵孟頫)等。
东汉末年产生了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到了宋朝,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宋体字”也因此产生。
字体的发展和演变是文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每一种汉字字体都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草书风驰电掣;宋体整齐规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
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
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
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
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
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
”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
”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
“巾”对“币”说:儿啊。
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
“尺”对“尽”说:姐姐,结果出来了。
你怀的是双胞胎。
“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
却有三室俩厅。
“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
“吕”对“昌”说:和你相比,家徒四壁。
“自”对“目”说:你单位裁员了
“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
“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几寸步难走。
“办”对“为”说:平衡才是硬道理!
“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俩条腿都炸飞了!“占”对“点”说:买小轿车了
“且”对“但”说:胆小的,还请保镖了
“大”对“太”说:做个疝气手术其实很简单。
“日”对“曰”说:该减肥了。
“人”对“从”说:你怎么还没去做分离手术
“土”对“丑”说:别以为披肩发就好看,其实骨子里还是老土。
“寸”对“过”说:老爷子,买躺椅了
“由”对“甲”说:这样练一指禅挺累吧
“木”对“术”说:脸上长颗痣就当自己是美人了。
“叉”对“又”说:什么时候整的容啊脸上那颗痣呢“屎”对“尿”说:干的和稀的就是不一样。
第二则故事
说一个人和夫人在家里招待两位朋友,朋友甲对女主人敬酒,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很不礼貌了;女主人指了说“醉酒之意不在翁”,说朋友偏离了和男主人叙旧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评的说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来了;朋友乙在旁边偷着乐,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洒”。
我看了很生感叹,这就是汉语的魅力。
换了别的任何一种语言,恐怕也难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
只可惜读书至今,汉语还是学的不好,真是惭愧啊!
且不从爱国的角度来说,我也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一种语言。
更不要说汉语本来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文字中,词汇最丰富,表情达意最淋漓尽致的了。
第三则故事
《施氏食狮史》是一篇由赵元任所写的设限文章。
全文共九十一字(连标题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
《施氏食狮史》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读给别人听,他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
本文为汉语中最难读的一篇,如要尝试,请先备清水一杯、小棍一把,以免舌齿受伤。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
施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适市。
是时,适施氏适市。
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
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
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
试释是事。
只用一个发音来叙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无其他语言能做到了。
白话文译文:《施氏吃狮子的故事》石室里住着一位诗人姓施,爱吃狮子,决心要吃十只狮子。
他常常去市场看狮子。
十点钟,刚好有十只狮子到了市场。
那时候,刚好施氏也到了市场。
他看见那十只狮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狮子杀死了。
他拾起那十只狮子的尸体,带到石室。
石室湿了水,施氏叫侍从把石室擦干。
石室擦干了,他才试试吃那十只狮子。
吃的时候,才发现那十只狮子,原来是十只石头的狮子尸体。
试试解释这件事吧。
背景
话说50年代初期,有人提议汉字全部拼音,以解除小学生识数千汉字的痛苦。
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老先生大不以为然,戏写一文施氏食狮史。
全文共92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
这篇文言作品在阅读时并没有问题,但当用拼音朗读本作品时,问题便出现了,这是古文同音字多的缘故。
赵元任希望通过篇文字,引证中文拉丁化所带来的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