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忠信,以身作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
儒家思想的精髓可以归纳为「仁」与「礼」二个重要观念,并以「仁」为核心。
这其中既包含着个人修养、家庭教育乃至国家治理的理念。
在儒家文化中,「仁」是核心价值观。
儒家认为,仁以人为本,以爱他人为核心。
儒家的仁道观念始终关注个体在社会中应有的角色与责任。
一个人如果有仁心,就能体恤民众,为别人着想,在为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为他人着想。
例如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就体现了仁的精神;而在社会中,人们互相帮助、关心他人也是仁的具体表现。
这种仁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特点。
儒家文化中重要的还有「礼」,指的是对待他人和事物时的一种规范和方式。
儒家认为,只有遵循礼仪,才能维系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伦理规范和社会规范,尊重他人,注重礼貌和公正。
例如,尊敬长辈,尊重师长,尊重他人的权益等都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遵循礼仪,使社会中的个体得到安身立命的法则,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儒家文化注重个人的修养,提倡培养君子之风。
儒家认为,一个人只有改变个人的品德与行为,才能影响他人,改变社会。
儒家思想倡导人们要努力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素养,克己奉公,尊重他人,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这种注重个人修养的理念也是儒家文化对个人及社会的期许。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
儒家文化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应用也广泛存在。
例如,儒家的社会道德观念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秩序,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宗族等社会关系之间都建立在礼的基础上。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儒家文化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面:
1.社会秩序的维护:儒家文化强调“礼”和“仁”的观念,这些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儒家文化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提倡孝顺、尊重长辈,这对于维护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影响。
2.道德教育的重视:儒家文化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强调道德教育和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这种观念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3.文化传统的传承: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传承对于维护文化传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儒家文化的传承也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4.人才的培养:儒家文化注重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学而优则仕”,这种观念有助于培养优秀的人才,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同时,儒家文化也强调个人的自我完善和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5.对外交流的促进:儒家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过影响,例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因此,儒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也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
总之,儒家文化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有助于
维护社会秩序、培养道德品质、传承文化传统,也有助于培养优秀人才和促进对外交流。
中国古代儒学思想与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儒学思想与文化意义中国古代的儒家学派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支思想流派,其影响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而且还对整个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文化的意义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儒学的思想和文化意义。
一、儒家文化的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其所倡导的人道主义思想与其高尚的人文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成就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儒家文化把人的价值放在最高地位,强调“仁”,即视人为仁,希望人们获得“仁心”。
儒家思想提出了诸多在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上得到广泛认可的基本价值观,如博爱、宽容、普及、和谐、孝顺等等。
它提出了“仁、礼、义、智、信”的核心观念,要求人们行事以五常为准则,以达到人道完善的目的。
儒家文化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人格觉悟,重视个人尊严,并强调个人的自我完善与自我提高。
儒家文化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也对现代人类增强道德修养、维护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认识和理解儒家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始于春秋时期,经过了先秦的儒家、汉代儒学、魏晋南北朝儒学、唐代儒学、宋明学派的阶段性发展。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文化融合、创新和多元化的历史。
先秦儒家思想主要包括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人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重视「道德自知」,认为要世代相传和维护社会的正义,人们必须具备某种道德自觉和责任。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都是恶的,要通过教育和社会制度的建设来矫正人的本性。
在这些思想中,显然已经具有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汉代儒学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代表人物有董仲舒、扬雄等。
董仲舒主张治天下要注意「强声扬言」、「化民性」,他强调人类的天命是区分物质变化和道德形成的,要通过道德建立和平与秩序。
扬雄则在非儒传统中发展出新的思想,强调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补充,引导儒家思想进一步纳入到宏大天地之中。
儒家文化

•
5、儒家提倡的“大同之道”,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引 导全人类走向平等、 互助、相亲、相爱、共同富裕、人 人幸福、东西方和谐发展的共同之中与最高理想。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经提出过“理想国”的伟大蓝图, 作为人类理想的 社会追求。他主张正义、公道、男女平 等、男女参政,社会管理者应为广大工农商人办好教育、 治理好国家,他期望社会富有所必需的那种善良和智能的 生活。他与苏格拉底反复论证将欲立人、先求利己的伦理 原则。比柏拉图早百余年的孔子所发挥的“仁者爱人”、 “泛爱众”的大同之道,是东方的“理想图”、是全人类 走向和谐、亲善的伟大思想,儒家提倡的“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礼 己· 礼运》)的道德思想,必将成为21世纪全人类建设普 遍道德规范所遵循的最高提倡宽以待人,严 以律己是提高人类道德素质、 维系社会稳定,具 有相当普遍性的伦理基础。 “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颜 渊》)这是儒家自律性伦理的基本信 条和格言,也应当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西方 文化强调法治,法律制度是稳定社会秩序的主要 工具;中国文化提倡道德训条成为维系社会秩序 的精神支柱。因此,西方淡化道德学说,应以中 国文化为补充和完善,帮助提高西方人特别是青 年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中国社会需要学习 西方的法治经验,提高中国人的法律意识与守法 习惯。我们将在21世纪构建一种新的东西方沟通 的社会运行机制;既有法律的约束,又有道德的 自律,法制与道德互利互动。
• 2、儒学提倡的“天人合一”理论是与西方的“天人相分” 观念可以互补、互 动、互惠的天人之学。 • 在当今人类生态环境出现危机的困境下,儒家的“天人合 一”理论,是变革传统的天人观念,构建全新的天人观、 自然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基础。《周易· 干 卦· 文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 四时合其序”的思想奠定了“天人合一”理论基础。北宋 张载在《西铬》一文阐扬“民吾国胞,物吾与也”的哲理, 把“天人合一”的理论发挥到极致。主张万物与我同类, 物我一体,不但与普通平民为同胞,而且以世界万物(包 括自然界)为朋友。这不但是种新的自然观,更是全新的 生态伦理观。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但要向自然索取,要争取 自然界为人类造福,惟其如此更应热爱自然、关心自然、 保护自然,以自然为同类的友朋。这个新的天人观必然呼 出起一场新的人文、自然、伦理革命,使东西文化达到新 的互补融合,为人类进入21世纪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友善和 谐,互补、互惠、互动的新家园、新天地。
儒家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新洲一中何细华儒家文化,又称儒家学说,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汉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
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其在历史上也影响了诸多东南亚国家。
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在现当代社会,儒家文化在东南亚国家日益传播发展的同时,其现代价值越来越来被世界诸多国家所重新发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日渐扩大。
一.儒家文化的形成儒家文化亦称儒家学说初步形成于中国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00年前后。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孔子第一次打破了以往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改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以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更趋成熟。
汉武帝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成为国家信仰,中国进入儒家社会。
以后,儒家学说又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发展,并成为官方学说。
以至于后来逐步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二.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很深,其精神内核主要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儒家 传承形式

儒家传承形式
儒家文化的传承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经典传承:儒家经典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
这些经典通过师徒相传、家族传承等方式在历代传承下来。
2. 教育传承:儒家文化注重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式传承儒家思想。
在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是学生必修的课程,儒家思想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 礼仪传承:儒家文化强调礼仪,通过各种礼仪活动传承儒家文化。
如婚礼、葬礼、祭祀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4. 文化传承: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等形式传承下来。
如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等,这些艺术形式都体现了儒家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5. 社会传承:儒家文化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通过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方式传承下来。
如尊重长辈、孝道、仁爱、诚信等,这些价值观念都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
总之,儒家文化的传承形式多种多样,通过这些传承形式,儒家文化得以在中国历史上流传至今,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简介

儒家文化简介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先秦时期,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的综合体。
儒家文化强调道德修养、社会秩序、家庭伦理、教育等方面,对中国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儒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内容列表:1. 仁爱观念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和互相尊重。
儒家思想认为,“仁者爱人,爱人者自爱”,这种仁爱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和人民的道德观念。
2. 社会秩序儒家思想非常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提高。
儒家思想认为,社会的优美秩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努力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3. 家庭观念儒家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中的亲情和责任,认为家庭是个体修身的基础,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4. 教育观念儒家文化中的教育观念非常严谨,认为教育是成才的必要手段。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实践教育等方面,认为教育是人类自我进步的基石。
5. 学术思想儒家学术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儒家思想认为,人类的知识和思想是文化、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6. 政治理念儒家文化在政治上提出了许多观点,例如君臣关系、权利和义务、治理能力和道德标准等方面。
儒家思想认为,政治权力是制约和保障社会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手段,只有善用政治权力,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平公正。
总之,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生活方式和实践意义。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和互相尊重。
儒家文化也注重社会秩序、家庭观念、教育观念、学术思想、政治理念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社会和人民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价值观念。
学习儒家文化的好处

学习儒家文化的好处学习儒家文化的好处:一、养成美德1、理想信仰:儒家文化着重强调以“仁、义、礼、智”为本,使人们追求理想、改善自身,提高道德品质。
2、尊重传统:儒家主张敬重传统,尊重父母,受到父母的管教与教导,培养自己积极正能量。
3、自律自省:儒家认为,必须文明要育,只有自律自省,才能经受住诱惑,避免犯错误,形成准确的思考、行为准则。
二、学到适度洞见1、活在当下:儒家把握时刻、珍惜时光,以“看本以定未”为准则:体察当下,勿沉溺其中。
2、仁智并用:儒家兼备仁智,宾谦有礼,求同存异,应付客人,以免在与他人接触时有疏远之错。
3、奉献精神:儒家主张认真工作,孝养父母,把青春奉献社会、奉献祖国,做出真正的贡献。
三、懂得乐于奉献1、服务大众:儒家强调服务大众,为社会创造良好的文明、进步、发展,倡导社会进步与改革。
2、勤奋受用:儒家讲求勤奋受用,乐于施与乐于受,以礼相贺,以义相维,共同繁荣社会。
3、均衡发展:儒家强调人人平等、孝敬父母,保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劳动人民、弱势者等均衡发展。
四、探寻人生理想1、风度翩翩:儒家主张德温行,平易近人,活跃自然、愉悦花草,创造出美好宁静的历史空间。
2、德行之宗:儒家重视君德、夫德、子德之宗,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德行,使子孙积累高尚的道德修养。
3、宽阔视野:儒家主张宽容之心,厚德载物,超越自我,运用宽阔的视野,让仁爱、慈悲成为人生理想。
总结复习儒家文化,学习高尚品质,严格要求自己,能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素质,更有利于提升思想审美,培养具有诚信、傲慢的正能量,活孝敬父母、孝尊长辈,懂得施与乐受,服务大众,更有利于让生活更加美好宁静,进而探寻人生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文化曼海姆认为,所有的思想和知识都是某个社会结构或历史进程的产物。
儒家文化是在传统中国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和以皇帝为顶点的垂直隶君型的社会结构上产生的,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转化过程中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吸纳和自身的改造而得以存续。
儒家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经久不衰,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
第一,人本主义思想。
不同于西方,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创造宇宙万物的不是神,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人世间的伟人:盘古、女娲、神农氏等。
也就是说,一开始,中华民族就肯定了人在宇宙万物中的主体性地位。
《孝经》谓:“天地之间,人为贵。
”《荀子·王制》亦谓:“人最为天下贵。
”并进而解释,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草木、贵于天地之间,在于人有“仁”和“义”。
“仁”是儒家人本精神的实质,仁者“爱人”,就是推己及人,把对自己之爱、对亲人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的爱。
《论语·雍也》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回》亦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一种博爱的精神,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
“义”是指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懂得遵守社会道德,并肯定事在人为,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改变自然和现实社会。
所以,儒学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
它塑造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奋向上的性格,培养了中华民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论语·泰伯》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告子》亦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种精神鼓舞了历史上的中国人创造了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
第二,“内圣外王”思想。
肯定了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之后,儒家提出了现实生活的理想原则,这就是著名的“内圣外王”思想。
“内圣”是对个人主体心理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至仁、至圣的理想境界;“外王”是指社会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仁政、王道的目标。
“内圣外王”,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和社会理想的统一,它所注重的是个人人格的自我修养、人生理想的完成和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治理。
为实现“内圣”的人生目标,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和规范,如“礼、仁、忠、孝、信、义、恕”等。
“仁”是指以血缘为纽带的亲情之爱,以及由此推广的对一切人的爱。
为了达到“至仁”的境界,儒家提出“礼”的概念。
“礼”即“正名”,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
孔孟还强调忠君孝父、友信仁义。
这样,儒家就为君臣关系、家庭关系、一般的人际关系提供了行为准则,为封建的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有效的伦理规范。
至于怎样实施这些规范,儒家认为,除了人们自己潜心修养外,还有赖于社会对个人的道德教化,将这些伦理规范内化为人们的心理过程,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质与性格。
因此,儒家十分注重教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先行。
关于“外王”,儒家提出了一套治国安邦的思想。
如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梁惠王》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得民心是得天下之所在。
所以,孟子主张推行“仁政”,即要“制民恒产”,因为民有恒产才有恒心,无恒产则无恒心,仁政是王道政治的基本要求。
继孟子之后,荀子提出了“庶人安政”的思想,他以舟水形象地说明了“庶人安政”的作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内圣”与“外王”并非相对立的,而是相统一、相一致的。
孔子认为“修己”可以“安人”,荀子认为“圣者”可以为王,圣者就是王者,圣王是合一的,亦即修养自己,安顿好家庭,达到至圣,就可以治国、平天下。
一定的思想文化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基础上产生并体现出其文化价值。
“在一切文化现象中都体现出某种文化价值,由于这个缘故,文化现象或者是被产生出来的,或者是即使早已形成但被故意地保存着的”[3]。
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就在于它对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具有极强的凝聚功能和整合功能。
一是价值的整合。
社会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和欲望,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如果没有统一的文化熏陶,就难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达成大体一致的观念,儒家文化之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绵延几千年,在于它为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的人提供了统一的价值观,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思想。
二是规范的整合。
统一的价值观需要统一的规范去维持,文化的整合规范因价值的需要而产生,因文化的整合而系统化和协调一致。
因此,不仅要制定统一的规范,而且要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从而将社会成员的行为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文化的规范整合功能在于它提出了“礼、仁、忠、孝、信、义”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并强调修身养性,通过人们的内在教化来实现其目的。
三是结构的整合。
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的系统,由众多互相分离又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
每一个部分和单元都有自己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挥必须和其他部分的功能联结起来才能实现,并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发挥作用,此即所谓的功能互补。
由于统一文化的作用,社会结构成为一个协调的功能体系。
儒家文化既提出了“君君、臣臣”的君主制思想,又提出了民本思想,忠君爱民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依存。
“忠君”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爱民”是为了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二者都是为了巩固君主制,这就实现了君主阶层与百姓阶层的结构整合,以进一步实现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
同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实现了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结构性整合。
整合功能是儒家的一大特色,说儒家文化是秩序文化并不过分,它所追求的就是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儒家文化在东亚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儒家文化经历了几百年的衰微后重新凸显其价值,是由于近年来东亚经济圈的迅速崛起。
人们发现,东亚经济起飞除了科技、经济等物质性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在支撑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那就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仍在东亚现代社会发挥着作用。
正如赖肖尔所说:“当代的日本人,虽然已经不是德川时代他们祖先那种意义上的孔孟之徒了,但是,他们身上仍然渗透着儒教的价值观、伦理观。
”(一)儒家的整体性原则上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和对利益的无限追求损害了经济组织和集团的正常运行,而东亚人虽然也有现代的民主、自由、平等意识,他们也追求个人利益,但社会仍保持着统一,并显示了集团整体性的效率。
如在韩国、日本和新加坡,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二者是同时加强的。
这主要源于社会本身所具有的统一机制。
东亚的这些国家历史上长期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都有中央集权的历史传统。
虽然君主制在近现代社会已不存在,但以“忠孝”为支柱的儒家伦理秩序经过长期在人们生活中的潜移默化,把优于其他文化的整体号召机制保留至今,从而,“国家,作为一个大集团,具有高效率地实现某个预定目标的能力”。
(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西方的科层制曾被称为现代最具合理性、最有效率的管理方式。
家族式的管理被韦伯看成是落后的、缺乏效率的管理方式。
如今,它却在东亚国家的经济组织管理中体现了其有效性。
东亚国家把国家和民族看成是同等概念,所有集团都以家族主义方式联系在一起,在企业中,人们的地位虽然不同,却有一种家族一体的感觉,企业成员之间保持着家族般的人际关系和忠孝统一的行为模式。
在韩国,许多企业把职员称为家族成员。
在日本,家不仅仅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单位,而且是扩大化了的具有独立性的社会集团或组织。
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企业管理的全部秘密在于“家庭意识”。
一个公司如同一个家族,每个职员为了维护公司的名誉,要忘我工作。
而公司对职员实行终生雇佣制,以此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职员的归属感、责任感,使职员把公司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从而发挥集团的整体性效率。
(三)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以儒家礼义、忠孝为基础的规范体系中,东亚国家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正常的人际关系,以克服个人主义膨胀带来的社会灾难。
新加坡独立之初,大力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经济繁荣的现代化国家。
针对物质享受骤增,个人利益受重视,却心灵空虚,忽视国家观念和责任感的现象,他们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重视儒家伦理,有领导、有计划地推行儒家伦理教育,以调节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在吸收和改造儒家学说中,赋予儒家伦理以新的适合新加坡现代化要求的精神和解释。
(四)教育优先原则儒家为了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主张首先要对个人进行教化,提倡“有教无类”。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主张科举取才,强调通过学习和考试竞争来取得社会的成就和地位,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这一传统使东亚国家和地区无论政府还是家庭都十分重视教育。
在韩国,家长为了子女的教育,无论生活多么贫寒也要不惜一切代价让子女上学。
同时,韩国政府实行“教育超前”的政策,在教育上的投资也很高。
据统计,发展中国家里,除以色列之外,韩国在教育方面的政府投资最高。
日本政府认为:“教育投资的成果,其特点是以培养人的才能的形式积累起来的。
所以一旦作了投资,从其效果具有持久性这一点看,可以认为它是生产上的重要投资。
”教育的发展,人才素质的提高,无疑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
纵观东亚地区的现代化经验,可以发现现代化并不仅仅是对西方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制度和管理经验的简单移植,而必须植根于本土的文化传统。
东亚地区经过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继承,并对之进行适应现代化的转化、改造,从而使儒家文化对当地现代化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儒家文化倡导忠诚、责任感、献身精神、集体主义、教育优先的价值观,无疑为东亚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儒家文化在东亚经历了一个兴盛—衰落—再生的过程。
这种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过程不是后者对前者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前者的超越。
同时,也更加体现了人类对文明体系的整体性、全面性的追求。
儒家文化在东亚古代社会与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相适应,因此具有统摄整个社会的意义。
随着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取代,儒家文化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从而也失去了其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但是,儒家道德体系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和对社会的整合价值仍然存在。
工业化以来,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但也带来了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人的异化和对人的终极关怀缺乏等不良现象。
人类在追求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发现了物质文明的局限和儒家文化的价值。
因此,对现代化模式的重新解释和对儒家文化的重新定位,是很有必要的。
儒家文化是适应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要求的,它在创造中国古代文明乃至东亚古代文明的过程中,曾有过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