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精彩片段及点评
红楼梦精彩片段摘抄及感悟

红楼梦精彩片段摘抄及感悟红楼梦是一部智慧的作品,其中许多经典的片段扣人心弦,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启迪。
以下是我摘抄的几个精彩片段,并配以我的感悟:1. “宝玉路经夜如仪的佛堂前边,外头正是几片假山,一望不尽,好不气象。
照见内头端正的塑的佛像先向自己瞻精,是一百八名四面八臂,楚虬点丽。
心下骇异,思道:‘却不是自己做的?’便走进山围内一顾:又见一百八名佛像,各姓名谓说因果业障罪福,悟禅面相,一一如前面的向自己瞼精,也摇首摆臂,言语动态一一不同,可畏可畏。
若不真是自己做的,怎么能如此心细目明,一步之错,死伤内外?”(第三十九回)感悟:这个片段描绘了宝玉在佛堂前的情景。
宝玉看到自己做的佛像竟然像是活的一般,各个佛像向他瞻精、摇首摆臂,引发了他的思考。
这让我仿佛看到了作品中的另一个维度,提醒着我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及行为对他人或环境的影响。
人应该时刻警惕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因为每个选择都可能对自己和他人产生重大影响。
2. “你家有了这么高显尊咏之才,当初何以不教他许多好道理?遇着这些公子哥儿多倒好!为什么遇见我家这样一个呆丫头?”(第三十九回)感悟:这个片段中林黛玉对自己的话语进行了反思。
她原本为了讨好贾母,故意装作一个不上心的样子,但当时却掉进了贾宝玉设置的陷阱。
她后来对自己感到后悔,觉得自己应该教育贾宝玉一些好的道理,而不是遇到那些公子哥儿才去展露才华。
这让我想到自己有时也会迎合别人的期望而做出某些选择,却忽略了自己的内心和原则。
这段话提醒我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不随波逐流。
3. “不由得心中酸溜溜的,敛了笑声,怏怏的说道:‘谁人不是憎恶凡尘乖僻?谁人不是捕影鞿风?只因此情,决心于心性理智上大事情者,虽彼旷哉乎其未知矣,却也何尝不能满挂心头?如今天不怀小侄意念,而待我长大,岂不太迟了?’”(第四十二回)感悟:这个片段中林黛玉表达了对自己不被期待的失落和不满。
她希望能在年幼时就受到重视和培养,但现实却是等她长大了才会关注她。
红楼梦精彩片段赏析

红楼梦精彩片段赏析
以下是 6 条关于“红楼梦精彩片段赏析”:
1. 那宝玉和黛玉在桃树下读西厢的场景可真是妙极了!宝玉啊,拿着那本书,眼里满是欢喜地给黛玉念着,黛玉呢,时而羞涩,时而嗔怪,哎呀呀,这两人的互动多有意思啊!就好像我们年少时和小伙伴分享秘密那般甜蜜。
你说这是不是很让人陶醉呢?
2. 王熙凤出场那叫一个霸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人还没到呢,那声音就已经传过来了。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听听,多有气势!这就好比舞台上的主角闪亮登场一样,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难道你不想再回味回味这经典一幕?
3. 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次,真是让人笑到肚子疼!她对那些新奇玩意儿的反应,哎呀妈呀,太逗了!就好像一个乡巴佬突然来到了繁华都市,看啥都稀奇。
她和众人的互动,不就是一场欢乐的闹剧吗?你难道不想看看刘姥姥又闹出了哪些笑话?
4. 尤三姐自刎那一段,可真是壮烈啊!她面对那些逼迫,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那决绝的样子,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夜空,让人震撼又惋惜。
这难道不是让人痛心疾首的一刻吗?
5. 宝玉挨打那段,那场面可真是紧张啊!众人都着急忙慌的,王夫人哭成了泪人儿,贾母气得不行。
这不就像是家里出了大事,所有人都慌了神一样嘛。
你想想那场景,是不是心也跟着揪起来了呢?
6. 香菱学诗那段也很有趣呀!她那么努力地去学,请教这个请教那个的,真有股子倔劲儿。
就好比我们追求梦想时的那股执着,让人感动又佩服。
你不觉得香菱很可爱吗?
我的观点就是,《红楼梦》里的这些精彩片段实在是太经典了,每一个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反复回味。
名篇赏析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

名篇赏析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描绘了贾府的兴衰和贾宝玉与林黛玉等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的沉沦与悲凉。
本文将为大家赏析《红楼梦》中的几个经典片段,一同感受这部名篇的魅力。
片段一:贾宝玉梦幻遭遇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见自己穿越到桃花诺的梦境中。
作者以梦幻的笔法,描绘了一个缤纷多彩、风景如画的仙境。
贾宝玉在梦中遇见了林黛玉,两人相互倾诉情意,交流内心的真挚感受。
这个片段通过贾宝玉的梦境,展示了他对黛玉的痴迷和深情厚意,也预示着后来他们之间纠缠不清的爱情纠葛。
片段二:秋菊才人在《红楼梦》第八回中,贾府的生辰所在秋菊才人不慎落水。
这一描写以水的意象来凸显秋菊才人的身份特殊,以及她命运的曲折和不可预测性。
同时,通过这一情节,也展现了贾府的豪华和奢靡,以及贾府中的婢女们的命运堪忧。
这个片段以富有想象力的笔触,展示了贾府内部微妙的阶级关系和群体命运。
片段三:薛宝钗与宝玉相见在《红楼梦》第十五回中,宝玉首次与薛宝钗相见。
这个片段以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薛宝钗的美丽和温婉,以及她与贾宝玉之间的默契和情感纠葛。
作者通过对两人对话的描写,巧妙地展现了他们心灵的契合以及未来可能的情感走向。
这个片段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婚姻的现实选择与情感逃避的矛盾,给人以深思。
片段四:黛玉写情诗在《红楼梦》第八十三回中,林黛玉写下了《葬花吟》一诗。
这首诗字字珠玑,揭示了黛玉卓尔不群、凄婉无比的爱情和痴情之苦。
通过诗中的意象和叙事,表现了黛玉对爱情的深思熟虑和复杂情感的张力。
这个片段以精妙的诗意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悲苦,引起了读者对黛玉命运的同情和对人生苦难的共鸣。
片段五:贾宝玉入梦黛玉在《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宝玉入梦黛玉,黛玉在梦中表达对宝玉的思念之情。
这个片段以梦幻的手法,描绘了黛玉在梦中对宝玉深情的表白和内心的无限思念。
作者通过描绘梦幻场景和人物精神世界的碰撞,展示了黛玉对宝玉情感的强烈和无尽的思念,同时也点明了他们的爱情之路会有多么坎坷。
《红楼梦》好句好段赏析

《红楼梦》好句好段赏析《红楼梦》好句好段赏析1《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偏爱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这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和凄凉悲苦身世的反映,也是林黛玉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标傲世的性格特点这句对黛玉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你少了一句。
这是贾雨村寄宿在甄士隐家的中秋写的,就是因为娇杏多看了他几眼,他就以为人娇杏对他有意思,我个人觉得贾雨村有点自作多情。
不过,也显示了贾雨村挺有才的。
《红楼梦》好句好段赏析2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赏析】:第三回书写黛玉到荣府后,见过贾府大部分人,最后才见到宝玉。
红楼梦优美句子段落摘抄加赏析

红楼梦优美句⼦段落摘抄加赏析1. 《红楼梦》好段摘抄加赏析例⼦1两弯似蹙⾮蹙罥烟眉,⼀双似泣⾮泣含露⽬。
态⽣两靥之愁,娇袭⼀⾝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动处似弱柳扶风。
⼼较⽐⼲多⼀窍,病如西⼦胜三分。
(这是林黛⽟外貌描写,不属于诗句范畴)赏析1、先写眉眼,再由⾯部写到全⾝,转⽽⼜回写⽬光、⽓息,从细部、局部到全部,⼜回到细部,符合宝⽟对黛⽟的观察顺序;2、以眼神为重点,侧重具体描写,从神态、⾏动和⼼理⽅⾯进⾏总体描写答1、不完全顺着宝⽟的观感写,如“⼼较⽐⼲多⼀窍” ,则完全是作者的主观评价;2、艺术源于⾃然⽽⼜应该⾼于⾃然,作者没有必要拘泥于宝⽟的审美观照,这⾥略带⼀点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恰到好处,便于对黛⽟多愁善感的形象进⾏全⾯刻画,为下⽂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总之,⽐较曹雪芹对宝、黛外貌描写,可以发现以下的不同特点:对宝⽟的外貌描写主要是通过黛⽟的观察来写,⽬光在宝⽟周⾝打量、游移,最后才落到宝⽟的眼睛上,显⽰了黛⽟的多情⽽害羞;对黛⽟的外貌描写主要是通过宝⽟的观察来写,⽬光⼀开始就直指黛⽟的眼睛,显⽰了宝⽟的多情⽽率真。
少男少⼥对异性处于朦胧的感觉状态,对这种特殊的个性⼼理描摹得如此微妙,曹雪芹实在⼜称得上是⼀位⼼理学的⼤师。
例⼦2.“你放⼼” 出处:红楼三⼗⼆回:(黛⽟)⼀⾯说,⼀⾯禁不住近前伸⼿替他拭⾯上的汗。
宝⽟瞅了半天,⽅说道“你放⼼”三个字。
林黛⽟听了,怔了半天,⽅说道:“我有什么不放⼼的?我不明⽩这话。
你倒说说怎么放⼼不放⼼?”宝⽟叹了⼀⼝⽓,问道:“你果不明⽩这话?难道我素⽇在你⾝上的⼼都有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了。
”林黛⽟道:“果然我不明⽩放⼼不放⼼的话。
”宝⽟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
果然不明⽩这话,不但我素⽇之意⽩⽤了,且连你素⽇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
你皆因总是不放⼼的原故,才弄了⼀⾝病。
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重似⼀⽇。
红楼梦精彩原文摘抄及点评

红楼梦精彩原文摘抄及点评1.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 小片段例子:你说这世间的缘分是不是很奇妙?就像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那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就这么一句话,感觉像是前世就有了羁绊。
宝玉那眼神里满是新奇和亲切,周围的人都愣了一下。
有人就问:“这怎么可能见过呢?”宝玉却不管不顾,仿佛他心里认定了似的。
这哪里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呀,这分明就是两人之间一种特殊的牵连的开始。
就好像两个灵魂在不同的世界游荡了许久,突然就撞到了一起。
可见这两人之间的缘分,从一开始就不一般呢。
我的观点就是,这就是那种一眼万年的感觉,真的太奇妙了。
2.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 小片段例子:哎,你知道那种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吗?就像《红楼梦》里写的“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这思念就像那止不住的血和泪,化成红豆不断地滴啊滴。
画楼里的春花春柳再美,也没心思看。
黄昏时候,风雨吹打着纱窗,想睡也睡不安稳。
旧的愁还没散去,新的愁又涌上心头。
就好比心里有个小怪兽,不停地在啃咬。
我要是有这样的思念,估计整个人都要被折磨瘦了。
所以说啊,这写的哪里只是字,简直就是把思念写到了极致,让人感同身受。
3.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 小片段例子:你看啊,林黛玉就像一朵高洁的花。
她说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就像是一只洁白的天鹅,周围全是泥潭。
她不愿意被那些污浊的东西沾染。
周围的丫鬟婆子们或许不理解,觉得她有点矫情。
可是她心里清楚得很。
这就好比是一颗明珠,不能让它掉进泥坑啊。
她宁愿保持自己的纯洁,哪怕最后消逝,也不想同流合污。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骨子里的高傲和对纯净的坚守,特别让人钦佩。
4.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红楼梦经典段落赏析

红楼梦经典段落赏析红楼梦经典段落赏析(精选8篇)红楼梦经典段落赏析篇1“护官符”上的四大家族贾: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史: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王: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找金陵王。
薛: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线索人物——甄士隐(真事隐):历经梦幻,将故事的真相隐去。
甄士隐是《红楼梦》中一人物,姓甄,名费,谐音“废”,字士隐。
“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
书中有“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
”一句。
正如贾雨村是“假语村言”一样。
甄士隐是和贾雨村相对照而写的,作者在开卷第一段里就明白表示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意。
写甄士隐是为了写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
他可能是作者自身的影子,同时也是提系着全书主题的一个线索人物。
贾雨村(假语存):用假言村语,敷演出一段故事来。
《红楼梦》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以“假语村言”提醒读者,统率全文。
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
原系湖州人氏,生于仕宦人家。
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
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
后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
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到林如海家做家塾教师。
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
贾雨村是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
后因婪索属员等罪,审明定罪。
遇皇上大赦时被释放,递籍为民。
人物作用:串联整个故事,衔接前后情节。
对四大家族,尤其是贾府的叙述,主要是通过两人的对话及来往引出来的。
贾雨村因为做过林黛玉的老师,又与贾家同宗,故为后文林黛玉进京做铺垫,不仅引出主要人物林黛玉的身份家世,还引出黛玉和宝玉相识的经过,从相识到相爱,摆脱不了封建势力家族的束缚,作者是通过他们两个人,先从外部介绍四大家族、荣宁二府,是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故事悲惨的结局,给全书定下了一个基调,也埋下了伏笔。
还有一种解读:说是“真石隐”“假玉存”,用来折射小说中的关键人物贾宝玉,说他不是一块名副其实的真宝玉,而是一块假宝玉,暗示小说最终的悲剧结尾。
红楼梦原文摘抄及点评

红楼梦原文摘抄及点评1.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点评:这段诗词是描述贾宝玉的,表面上写贾宝玉纨绔子弟,不知道学习,辜负期望,其实是在暗地中褒扬他不肯对封建礼教屈服。
这也是《红楼梦》的一个特点,即通过诗词或人物描绘来传达深层含义和情感。
2.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点评:这两句分别描述了《红楼梦》中两个重要的情节。
第一句描述了贾宝玉和秦可卿之间的初次亲密接触,而第二句则描绘了刘姥姥第一次进入荣国府的场景。
这些情节都充分展示了《红楼梦》的情节紧凑和人物塑造的深度。
3. 虽悲凉却是写实,虽写实却仍悲凉。
点评:这是对《红楼梦》创作手法的高度概括。
曹雪芹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变迁,同时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悲剧美。
这种创作手法使得《红楼梦》具有了深刻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4.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点评:这是《红楼梦》中一句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真假、有无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真实的事情被误认为是虚假的时候,那么虚假的事情就变成了真实;当不存在的东西被当作存在的东西时,那么存在的东西就变成了不存在。
这种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红楼梦》中人物命运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5.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点评:这句话表达了《红楼梦》中人物命运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无论是春恨秋悲,还是花容月貌,都是人物自己内心的反映,也是他们命运的预兆。
这种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和偶然性,使得《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深刻。
6.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点评:这是对王熙凤命运的深刻揭示。
王熙凤精明能干,机关算尽,却最终误了自己的性命。
这既是对王熙凤的悲剧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封建社会中聪明人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7.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点评:这是描绘贾宝玉和林黛玉在庭院中品茶下棋的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清代乾隆年间,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把我国古代小说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
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作者曹雪芹(1715?-1764?)名(石聿),字梦阮,雪芹是他的号,又号芹圃、芹溪。
其祖先是清朝皇室的“包衣”人,虽然是“家奴”的地位,但却“呼吸通帝座,”与皇室的关系十分密切。
其祖父曹寅,少年时曾是康熙皇帝的“伴读”,后任江宁织造,受到康熙皇帝的特殊信任。
康熙多次南巡“驻跸江宁”,皆由曹寅接驾。
家势之显赫可想而知。
曹寅又是一位有影响的文化人,他藏书颇富,有诗集《楝亭集》行于世,还负责刊印《全唐诗》、《佩文()府》。
这样的家世,对曹雪芹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显然有极大的影响。
雍正年间,曹家在南京被抄,迁回北京,乾隆年间彻底败落。
曹雪芹在右翼宗学任过职务,后移居北京西郊健锐营一带。
生活清苦,卖画度日,“举家食粥酒常赊”。
其为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
(张宜泉《伤芹溪居士》小序)“善谈吐,风雅游戏,触景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终日不倦。
”(裕瑞《枣窗闲笔》)他一生经厉了曹家由盛至衰的过程,深味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红楼梦》成书于晚年,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终于“书未成”,“泪尽而逝。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初以八十回抄本流传(据脂评可知,八十回以后的文稿亦写出,但因种种原因而“迷失”未传)。
乾隆五十六、五十七年(1791,1792),程伟元、高鹗两次以活版印行百二十回《红楼梦》,始有印本行于世,世称“程甲本”、“程乙本”。
一般认为,其后四十回乃高鹗续写,且前八十回较之抄本亦多改动。
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已陆续发现十余种抄本,成为《红楼梦》研究的珍贵材料。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引起社会广泛重视,以致形成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即所谓红学。
百万言的《红楼梦》,以贾府由盛至衰的过程为情节线索,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广泛展示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生活画卷,正如清人“二知道人”所说:“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纪一世家。
太史公之书高文典册,曹雪芹之书假语村言,不逮古人远矣。
然曹雪芹纪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
”(《红楼梦说梦》)而《红楼梦》着力描写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则不仅是对中国古老的封建思想、伦理道德的控诉和批判,而且表现了某些新的社会思潮和人生观念。
《红楼梦》作为一部杰作,在艺术方面的成就更是多方面的。
《红楼梦》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为了使人物一出场就能突现个性特征,给读者造成强烈的第一印象,《红楼梦》非常讲究人物的“出场艺术”。
例如第三回中,围绕林黛玉来到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集中写了一大批主要人物的出场:“只见两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贾母出场了,紧接着就写这位老祖母见到林黛玉时的哭,见到王熙凤时的笑,见到贾宝玉时的爱。
这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描写,把这位老祖宗不受任何约束,随意挥洒,毫无顾忌的尊贵和崇高的地位充分表现出来了。
更为精彩的是王熙凤的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只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接下去的一连串描写,使王熙凤一出场就充分表现了她机变、乖巧、善于辞令等性格特征和在贾府管家奶奶的地位,无疑给读者造成了深刻的印象。
把人物置于重大事件之中,矛盾焦点之上,是《红楼梦》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例如王熙凤追逐权势、金钱,对人心狠手辣,“机关算尽太聪明”以及颇有才干等等性格特征,主要就是在协理宁国府,毒设相思局,害死尤二姐等事件中塑造成功的。
同样的,鸳鸯的柔中有刚的性格,主要是在抗婚事件中表现出的。
此外《红楼梦》还善于通过人物的某些奇特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独特的思想性格。
例如贾宝玉的奇谈:“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他把“读书上进”的人称为“禄蠹”,把胎里带来的那块宝玉做“劳什子”,并多次的摔砸等等,这些反常的言行,正深刻地揭示出他的叛逆性。
林黛玉的“葬花”,以及由于宝玉向她表露爱情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剧烈的心理动荡,也是她的独特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她越是无比珍视“木石前盟”,就越是不能接受和容忍宝玉的“表露”,而对自身处境的深沉的感伤,则唯以葬花来自怜。
《红楼梦》是以一个家族的日常生活为情节内容的。
既写较重大的事件,也写无数的日常生活小事,这正是《红楼梦》情节艺术的特点。
在描写重大事件时,根据各种事件本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艺术手法。
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这一重大事件,采取了密锣紧鼓,步步紧逼的手法,使这一情节产生了极强烈的戏剧性。
而第七十三至七十四回写抄检大观园时,却又采取了一步步慢慢展开的手法,有如盘马弯弓,引而不发。
两种写法各有情趣,都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红楼梦》对大量生活小事的描写尤为精彩。
很多平凡小事,都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涵义。
如第七十七回写那一包已逾百年的“手指头粗细”的人参,虽系小事,岂不正是百年旺族而日趋败落的贾府的象征吗?还有那些诸如过生日、请医生之类的日常生活,在作者笔下都显示了美学情趣和特殊的艺术效果。
如宝钗过生日(二十二回)、凤姐过生日(四十三回)、宝玉过生日(六十三回)、贾母过生日(七十一回),都不过是吃酒看戏,但正如脂评所说:“起用宝钗,盛用阿凤,终用贾母,各有妙文,各有妙景。
”它标志着贾府由盛至衰的几个阶段。
《红楼梦》还往往把这些重大事件和生活小事巧妙地衔接起来,构成相映成趣的审美整体。
第十七、十八回写元妃省亲,整个贾府成了“玻璃世界、珠宝乾坤”,是全书最“热闹”的文字。
而到了第十九回,写的却是静悄悄的潇湘馆里宝玉为黛玉“编造”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从而表现了宝黛二人之间真挚缠绵的情意。
把这三回的文字作为一个整体来欣赏,则既有“错采镂金”的豪华,又有“初发芙蓉”的清新,使读者得到了丰富的美学享受。
〈红楼梦〉是一座汉语言艺术宝库,充分发挥了汉语文学语言中散文、骈文、()文、白话各种语言形象的叙述、描写、议论中的功能和魅力。
而语言的性格化,则尤其应该称道。
〈红楼梦〉的语言性格化,已不仅指人物语言,叙述人物行动的语言也是充分性格化的,这以叙述刘姥姥行动的语言最为典型。
此外,作品中大量吸取和运用民间口语,诸如成语、俗语、歇后语、俏皮话等,都得到了恰当的使用,为全书语言的生动活泼,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林黛玉初见王熙凤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神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珠髫,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老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去歇歇。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它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历来为评论家所赞赏。
作者在写这个人物时,让读者和刚到贾府的林黛玉一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别人在贾母面前屏声敛气,独有她不苟言笑,所以,在人们还未见到她时,便知道了她在贾府的地位和泼辣的个性。
王熙凤出场后,作者首先对她的服饰作了精细入微的描绘。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不仅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地位有关,同时也反映出他的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等,因此,文学作品对人物服饰的描写也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
曹雪芹对王照凤“彩绣辉煌”的服饰的描绘,也并非泛文,有着很深的寓意。
清代言妇女之美,在娇羞媚态,服饰“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称”(李渔语)。
曹雪芹写贾氏姊妹,都只有淡淡几笔,如写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
”活然是位形神俱美的女子。
作者独让王熙凤着极奢极丽之服,浓妆艳饰,遗体锦锈,珠光宝气,过事修饰,用当时关于美女的标准来衡量,此等笔墨,明有微旨,与其说是褒赞,不如说是在贬滴。
主熙凤把自己打扮得如此艳丽,不仅反映了她安富尊荣的富家少奶奶的身份,还表现出好奢侈、好胜的性格和庸俗的审美趣味。
在对王熙凤的服饰作了细腻的描写后,作者又以排偶句式生动地描绘了她风骚练辣的容貌神情,文笔简练,但却极富特征,尤其是对于王熙凤眉形目态的描写,大有深意,既揭示了人物性格,又表现出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丹凤眼,柳叶眉,原是很美的,便曹雪芹偏偏把王熙风的丹凤眼写成三角形,让她的柳叶眉高吊两梢。
据麻衣相法,三角眼、吊梢眉是慧黠、狠毒、性巧、通变、邪淫之相。
曹雪芹写王熙凤的眉目,显然有意无意地受到这种流行观点的影响。
这幅静态的肖像描写极富特色,它为以后塑造这位外表华丽却生性狡诈的少奶奶形象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作者写到王熙凤的言行,更进一步刻画出她的个性。
她携着黛玉的手,对她的美貌大加赞美,但这赞美最后还是归于对贾母的奉承:“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为了表示对黛玉的同情,她“用帕拭泪”,但当贾母不喜欢她这样时,她“忙转悲为喜”。
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出自他的至性,并非由他人的意志所决定。
“忙转悲为喜”五个字,形象地说明了王熙凤虚伪势利、阿谀奉承的性格。
接下来写王熙凤故作姿态地对黛玉嘘寒问暖,对下人指手划脚,这一方面表现自己对黛玉的关心,另一方面也炫耀了自己在贾府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