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瑜《心理测量》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心理测量和测验的历史回顾)
金瑜《心理测量》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量表与常模)【圣才出品】

第8章量表与常模8.1 复习笔记一、原始分数和导出分数(一)原始分数原始分数是指实施测验之后,根据测验指导书计算的测验分数。
传统的计分方法为:其中,为被试的测验总分,为被试在项目上的得分。
当项目为0和1计分时,空项不计分,所有的项目被等同看待。
(二)对原始分数的矫正1.矫正的原因一般认为,对于不知道正确答案的项目,各被试忽略不做的意愿是不同的。
而这种意愿对观测分数的方差是有贡献的,由这种贡献而来的方差并非主测者所感兴趣的特质的方差。
观测分数的差异并不能反映他们在所测的特质上的差异,显示的只是他们猜测的意愿和运气。
在这种情况下,要考虑对传统分数采取某种变换。
2.变换的种类(1)基于随机猜测的模型①被试知道项目的正确答案并作出选择、被试忽略不知道的项目或者瞎猜并随机在k个选项中作出选择。
基本的矫正公式为(矫正猜测的公式):其中,为矫正分数,R为正确回答的得分,O为忽略的项目数(0和1计分情况下等于忽略的分数),k为项目的选项数(所有项目必须都有个项目)。
②基本的假设:如果被试猜测那些被忽略的项目,其猜中的概率为(所有的猜测都是随机的)。
通过这种矫正后,被试的观测分数将有所增加。
(2)第二种变换①基本公式:为对猜测进行矫正后的分数,W为错误题数,为每道题的选项数。
②基本的假设:每一个错误的反应都是随机猜测的结果。
(三)部分知识矫正分数的目的是阻止被试得到不应有的分数,对“部分知道”的项目给被试计分。
基本的逻辑是:在传统的多项选择测验上得到相同分数的被试,可能对测题所拥有的知识并不相同。
计算部分知识的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类:1.信心加权(1)测验被组织成适当的形式,在这种测验中被试必须指出他对每一道题的正确性的把握是多少。
当两名被试对某题有不同的信心程度指数时,即使他们有着同样的反应,也会收到不同的分数。
(2)安切特奈特(Echternacht,1972)指出,虽然信息权重方式有一定的逻辑吸引力,但是在考试和计分中应用时,并没有增加信度和效度系数,甚至还降低了。
金瑜《心理测量》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测验的使用)【圣才出品】

第10章测验的使用10.1 复习笔记一、主试的资格主试在心理测验使用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资格包含技术和道德两方面的要求。
(一)技术方面的资格在技术方面要求主试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测验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
1.心理测验的专业理论知识(1)主试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测验专业理论知识,即要知晓心理测量理论,这是资格考察的最基本条件。
(2)具体言之,它包括要求主试对心理测量和测验的特点、性质、作用和局限性有清楚的认识;了解测验的基本特征,如信度和效度等心理测量学指标;熟悉保证测验标准化的必要性等。
2.心理测验的专业技能(1)心理测量和测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主试,仅仅具有心理测验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实际操作心理测验的技能和经验,对个别施测的心理测验的主试来讲更是如此。
测验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往往依赖于主试的水平。
(2)各种测验名目繁多,新的测验不断产生,一名已具有主试资格的心理学家和测验工作者仍然面临不断学习和提高技能水平的任务。
(二)道德方面的资格在道德方面则要求主试恪守测验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1.一名有资格的主试应当自觉维护其职业的信誉以及自己的名声,对测验的保密是始终要严格遵守的原则,这是测验工作者的职责。
2.测验工具和有关测试资料只能由有资格的人保管,并需采取适当的步骤。
3.切不可将测验借给不够资格的人员使用;心理测验的内容不可泄漏。
4.在对测验进行宣传介绍时,只能引用例题,正式测题是决不能公开的,应绝对禁止对测题的事先练习。
5.一名合格的心理测验专业工作者不仅自己要身体力行遵守保密原则,还应坚决阻止不合格的人员从事心理测验工作,以避免滥用和误用测验。
6.心理测验的控制使用也是每个心理测验专业工作者必须维护的职业道德。
二、测验的选择测验的使用开始于测验的选择。
选择何种或几种心理测验进行施测,是测验组织者和使用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审慎挑选测验是避免测验误用的首要环节。
金瑜《心理测量》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智力测验)

第3章智力测验3.1 复习笔记一、智力测验的概述(一)智力测验的含义智力测验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用特定的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被试施加刺激、从被试的一定反应中测量其智力的高低。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实施智力测验须有标准化量表或者测验;二是指智力测验是在一定条件下使用量表给被试测试的过程。
(二)智龄、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1.智龄比奈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和西蒙共同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使用的儿童智力量表,而且在对这个量表的修订过程中提出了较好的报告智力测验结果的办法。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有三个版本,其中1908年量表测验项目按年龄分组,它是第一个年龄量表。
以年龄为单位,它所测量的是某一儿童的智力究竟相当于哪一个年龄水平;测验结果用智龄(智力年龄Mental Age,MA)表示。
测验编制者根据测题的难易将它们按年龄分组,被试通过某个测题得2个月智龄,或得4个月智龄等。
然后通过智龄与实龄(实足年龄Chronological Age,CA)的比较来衡量儿童智力水平的高低。
智龄只能表示一名儿童智力的绝对水平,它不能用来比较实龄不同的儿童智力的高低。
2.比率智商(1)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L .M .Terman )于1916年发表了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
(2)1916年量表的特点①这个量表共有90个测验项目,其中51个是比奈量表中所有的,其余是新编制的。
②适用范围自3岁至14岁,另有普通成人和优秀成人两组。
这个量表后在1937年、1962年、1972年、1986年都作了进一步修订。
③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第二版的结果用智商(IQ )来报告。
智商能表示智力的相对水平,成为比较儿童聪明程度的指标。
a .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MA)IQ 100 智龄智商()=实龄(CA )b .智龄与智商的比较智龄只能表示智力的绝对高低,不能比较实龄不同儿童智力高低。
智商IQ 表示智力的相对高低,用智商则能明确地比较他们智力的高低。
c .比率智商的缺点比率智商的基本假定是智力发展和年龄增长成正比,是一种直线关系,但实际上当年龄增大时就不是成这种关系。
金瑜《心理测量》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金瑜《心理测量》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单项选择题:1~30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一次测验结束后,将测验按一定的标准分为等值的两半来求相关系数。
这样得到的信度为()。
A.分半信度B.复本信度C.同质性信度D.重测复本信度【答案】A【解析】分半信度指将一个测验分成对等的两半后,所有被试在这两半上所得分数的一致性程度。
2.考查测验对某一理论概念或特质测量程度的效度是()。
A.同时效度B.构思效度C.预测效度D.内容效度【答案】B【解析】构思效度是指测验能够测量到理论上的构想和特质的程度,即测验的结果是否能证实或解释某一理论的假设、术语或构想及解释的程度如何。
3.一般而言,心理测验的分数属于()。
A.类别量表B.等级量表C.等距量表D.比率量表【答案】C【解析】心理测验是在顺序量表上进行的。
因为人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态度等的绝对零点是难以确定的,,而且在心理测验中,相等的单位也是很难获得的。
但是大多数心理学家喜欢把测验依据一定法则转换为等距量表。
4.测验的客观性不包括()的客观性。
A.测验的刺激B.对反应的量化C.绝对的标准D.对结果的推论【答案】C【解析】测量的客观性实际上是测量的标准化问题。
首先,测量的题目或作业、施测说明、施测者的言语态度及施测时的物理环境等均要经过标准化,即测验的刺激的客观性;其次,评分、记分原则和手续也要经过标准化,即对反应的量化客观;最后,分数的转换和解释也要经过标准化,即对结果的推论要量化。
5.系统误差影响测量的()。
A.准确性B.一致性C.准确性和一致性D.信度【答案】A【解析】随机误差因为误差没有方向性,有时大有时小,所以既影响测验的准确性,又影响测验的一致性。
系统误差对每次测量影响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只影响准确性。
6.在心理与教育测量中,测验误差与信度的关系是()。
A.系统误差控制得好,测验信度就越高B.随机误差控制得较好,测验信度就越高C.各方面误差因素都控制得好,测验信度才会高D.通过多次反复施测才能减少误差,提高测验信度【答案】B【解析】信度只考查随机的、偶然的误差影响,如被试样本、动机水平和注意力等因素的影响。
心理测量06笔记

心理测量《心理测验学》2005年12月北大听课笔记第一章总论1.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验思想A孔子:把人分为中人、中人以上、中人以下三个类别,“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相当于现代测量学中的命名量表和次序量表)B孟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明确指出了心理能力和心理特征与物理现象一样,具有可测量的特性。
C(南朝)刘勰:世界上最早的“分心测验”,认为一心不能二用。
D(南北朝)颜之推:周岁试儿,其是1925年格塞尔婴儿发展量表的前导。
E“七巧板”又称益智图、唐图,为当代多数智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所使用。
F隋炀帝科举制度的开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心理测验的实践。
当时的考试方法:贴经和对偶,类似于现代西方言语测验中常见的填字和类比。
G中国古代心理测验的思想,包含着典型的东方文化特点:a他们都是描述性的,没有定量的标准;b往往将心理特点与道德观念联系起来(局限性)2.科学心理测验产生的原因A对智力落后着分类和训练的早期关注a心理测验产生的最初原因:对智力落后和精神病人治疗的需要。
b法国医生埃斯克罗:1838年出版了两卷本著作,第一次明确地对智力落后与精神病人作出了区分,他认为精神病是以情绪障碍为标志。
c法国医生塞国恩:训练智力落后者的先驱。
B实验心理学的发展a冯特:1879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实验室,引发了个别差异的研究。
b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给心理测验带来了另一个副产品:严格的标准化程序。
3.心理测验的发展A高尔顿: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是倡导测验运动的主要人物。
他设计了测量差异的方法,虽不是正式的心理测验,但可视为心理测验的开端。
他还是评定量表和问卷法应用的先驱,他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为心理测验奠定了统计学基础,并第一个提出了相关的概念。
B卡特尔:美国心理学家,从师冯特。
1890年,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心理学考研--心理测量笔记很详细

第四章分数的合成与解释第一节分数的合成一、组合变量的方法1 临床判断法------根据直觉经验,主观的将各种因素组合以得出结论或预测的方法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具有灵活的针对性,能对特定的个人作出具体的评价缺:主观加权易受决策者偏见的影响,不够客观;缺乏精确的数量分析,没有精确的数量指标,不考虑各个变量间的经验关系,而是根据某种先验的理想程序作推理性加权。
2 推理方法(1)单位加权(2)等量加权3 多重分段模式:综合分段;连续栅栏4 多重回归------是研究一种事物或现象与其它多种事物或现象在数量上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统计方法5 合成分数的特殊方法(1)完形记分----将各个变量看作一个整体,不是孤立的看每一个反应结果,而是看作整体的反应模式(2)轮廓分析----考虑被试在各个测验或量表上所得分数的轮廓,而不是将各个变量作简单的线性概括二、各种组合方法的比较1 应用范围:(1)选人:常用多重分段和多重回归方法:应用多重回归方法要求:连续性;互偿性;直线性;只要有一条不符合就只能用多重分段的方法而临床判断和推理组合不如差别加权(2)安置:多重回归和临床判断2 资料特征:(1)输入资料的种类:临床方法具有弹性;其他(2)输出资料的特征:3 效度:(1)合成体效度:最基本的要求是应显著地大于任一预测源效度(2)元素效度(3)效度的比较:推理法与实证法的比较;分段法与回归法的比较;临床法与统计法的比较第二节分数的解释原始分数根据解释分数时的参照标准不同,可以将导出分数分为:一、常模参照分数:把受测者的成绩与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所组成的有关团体作比较,根据一个人在该团体内的相对位置来报告他的成绩常模团体:用来作比较的参考团体。
有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
确定常模团体要注意:(1)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限;(2)标准化样本必须是所测团体的一个代表性的样本;(3)取样过程必须详尽的描述(4)样本大小要适当(5)注意常模的时间性(6)将一般常模与特殊常模结合起来常模:常模团体的分数分布。
心理学考研笔记(测量心理学)

三、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心理测量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人们做出重要的决定。
(一)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1.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1)心理测量的定义心理测量: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和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心理测验:对行为样组进行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其本质上是心理测量的工具心理测验有三个要素,即行为样组、标准化、客观性。
(2)心理测量的特点①间接性——心理属性是内在的不可直接测量到的特质,但可表现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外显行为,测量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测量这些外显行为,并由这些行为判别特质的性质。
②相对性——对人的行为进行比较,没有绝对的标准,亦即没有绝对零点,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
所有的心理测量都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也就是只有顺序量表的特征。
③客观性——实际上就是测验的标准化问题。
测验用的项目,说明、言语、态度、评分、分数转换、解释都需要标准化。
2.心理测量的特征分类(1)按所测量的心理特征分类①能力测验——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②成就测验——经过正式教育或训练后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③人格测验——性格、气质、兴趣、态度、品德、情绪、动机、信念、价值观等(2)按接受测量的人数分类①个别测验——一名主试在一段时间内测量一名被试②团体测验——一段时间内一名主试同时测量许多人(3)按测验目的分类①描述性测验——仅仅是进行描述②诊断性测验——对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而预先做出的诊断③预示性测验——了解人的潜能和未来的表现(4)按测验要求分类①最高作为测验——被试尽可能做出最好的表现②典型作为测验——被试按通常的习惯和没有压力的方式做出反应(5)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类①常模参照测验——将被试的水平与常模比较,以评价被试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为目的 ②目标参照测验——将被试水平与一个绝对标准比较 ③潜力参照测验——将被试水平与自身潜力相比较3.经典测量理论和真分数理论模型(1)基本定义真分数:反映被试某种心理特质真正水平的数值其是一个在理论上构想出来的抽象概念,在实际测量中很难得到 观察分数:实测到的分数我们希望通过改进和完善测量工具及方法的方式来使得观察分数尽量接近真分数。
金瑜《心理测量》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信 度)

第5章信度5.1 复习笔记一、信度的理论(一)信度的操作定义信度是对测量一致性程度的估计。
性能良好的能力与学习成就测验的信度系数应达到0.90以上,性格、兴趣、价值观等人格测验的信度系数应达到0.80以上。
信度的高低主要受到误差的影响。
1.韦克斯勒三套智力量表(WAPPSI-R,WISC-III和WAIS-R)(1)言语量表:分半信度在0.86~0.97之间。
(2)操作量表:分半信度在0.85~0.94之间。
(3)全量表:分半信度在0.90~0.98之间。
2.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第四版各年龄阶段全量表的信度系数(内在一致性系数)均在0.9到0.99之间,5岁年龄组的稳定系数为0.91;8岁年龄组的稳定系数为0.90。
3.塞斯顿(Thurstone)态度量表:信度系数在0.8~0.9之间。
4.诺森伯格(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Cronbach-a系数为0.77~0.88,稳定系数为0.85。
(二)误差心理测量的误差,是指测量中与目的无关的变因所产生的不准确、不一致效应。
主要有抽样误差、系统误差和测量误差三种。
1.抽样误差(1)抽样误差是指由抽样变动而造成的误差。
由于抽样的缘故,样组之间存在差异,样组均数与总体均数也存在差异。
(2)信度估计时,抽样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根据公式,编制测验时,通常n取样很大,故算出来很小。
另一方面,抽样误差代表的是样组均数与总体均数的离差,与测量的优劣没有必然的联系。
2.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与测验目的无关的因子所引起的恒定、系统的、有规律的变化,存在于每次测量中,故又称常定误差。
它与信度无关,但与效度有关。
3.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是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心理测量所造成的误差,又称观察误差、随机误差、偶然误差。
测量误差是由与测验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使得几次测量结果不一致,且这种不一致是无系统的、随机的。
测量误差与信度及效度都有关系。
(三)测量误差和真分数理论1.物理测量的测量误差(1)物理测量中的测量误差与真实值、实测值之间的关系①实测重量真实重量误差②误差之和为零③实测重量的平均值=真实重量的平均值(2)物理测量与心理测量物理测量中的真实值是可以测量的,这样就可以直接计算误差;而心理测量中的真实值,无法像物理测量那样作反复测量而获取,也就不能直接得到误差的大小,人们只能借助一些方法对其进行估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心理测量和测验的历史回顾
1.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思想和实践
(一)心理测量的完整实践的三个前提
1.要肯定心理的可测性;
2.要确定测量的内容;
3.要在对心理内容的特性或差异性阐述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测量方法。
(二)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的卓越贡献
1.中国先哲们对心理的差异性方面有深刻的认识。
如儒学创始人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
2.中国古代先贤们明确论述了这些差异的可测量性。
如孟子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之说。
3.中国古代还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测量的实践活动。
它集中地表现在对人才的评定和选拔上。
(1)三国时期刘邵的《人物志》可以认为是一部研究能力的专门著作。
对于人的形质、人性、才具以及志业等,均有独到的阐述分析。
(2)中国古代最值得称道的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实践活动是初萌于商周,兴盛于隋唐的
科举取士制度。
如商周时代的教育考试内容为礼、乐、射、御、书等服务于祭祀与作战之需的六艺;汉代则笔试法律、军事、农业、税收和地理等五经内容;隋唐时代,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并且制度完善。
(3)中国民间自发的测量活动也形式多样、传统深远。
如南北朝时代在中国许多地区(特别是江南地区)广为流传的“周岁试儿”活动以及七巧板益智图、九连环游戏等形式。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传鼎先生认为它是近代西方学者格塞尔的婴儿发展量表和彪勒的婴儿发展测验(程序表)的先导。
二、近代心理测量的早期尝试与先驱者的探索
(一)早期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分类与训练的兴趣
1.法国医生艾斯克罗
法国医生艾斯克罗是第一位正式在文献中区分智力落后与精神异常的先驱。
在1839年出版的著作中,认为智力落后有程度上的不同,从正常人到最严重的白痴者之间是一个连续的向度分布。
为了区别不同程度智力落后者并把他们加以分类,艾斯克罗还发现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是他智力水平的最可靠的指标。
现今使用的鉴别智力落后的标准大多均属于语言范畴,众多智力测验均包含言语测验的内容。
如著名的智力测验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第四版的测验首先是从词汇测验开始的。
2.法国医生沈干
法国医生沈干也有特殊而重大的贡献,他是训练智力落后者的先驱。
认为智力落后并非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不可治疗的,他花了多年时间来实验他的“心理训练法”。
1837年,他还创建了第一座教育智力落后儿童的学校。
现在许多训练智力落后儿童的机构里所采
用的方法,如感官训练、肌肉训练等都是由他首创的,这些方法至今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机构中应用。
(二)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1.对研究内容的影响
冯特时代的实验心理学家选择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都深受生理学与物理学的影响,因此所研究的问题多为视觉、听觉及其他感觉器官的敏感性,所测量的也多为简单的反应时。
这种对感觉现象的强调清楚地反映在早期心理测验的内容中。
2.对测量情景的控制
早期的心理学实验十分强调观察时必须严格地控制实验情境,实验控制的思想在测验中就演变为测量的标准化问题。
(三)高尔顿的理想和贡献
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在其1893年出版的《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测验”和“心理测量”这两个术语。
高尔顿堪称直接推动测验运动发展的第一人,也是最早实际从事测验活动的学者。
高尔顿对心理测量和测验的发展的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尔顿对人类遗传的的研究促使许多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人体各方面的测量。
2.1884年,高尔顿在伦敦国际博览会中专门设立了一个“人体测量学实验室”。
虽然效度有缺陷,但它是第一个以简单的心理特点为主的探讨个别差异的大规模数据库。
3.高尔顿的人体测量学实验室中使用的测验仪器和方法大多是自己发明和设计的。
例如测量视觉对长度之辨别力的高尔顿棒、决定听觉上能听到的最高频音之高尔顿哨等。
4.高尔顿也是采用评定量表、问卷法与自由联想技术的先驱。
他发展出分析个别差异资料的统计方法,大大地拓展了资料分析统计方法的应用范围。
他提出的相关概念,在心理统计和测量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后来由他的学生皮尔逊完成的相关计算方法所形成的矩阵相关的理论成了心理测量的重要工具,为日后心理测量的研究工作铺平了道路。
(四)卡特尔及其早期个别差异研究
1.卡特尔
(1)1888年,卡特尔在剑桥大学担任讲师时与高尔顿有接触,激发了他对个别差异研究的更大兴趣。
回到美国之后,他便致力于推动实验心理学和测验的发展。
(2)1890年,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了《心理测验与测量》这篇重要文章,“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卡特尔在此文中还提及了他为了评量学生的智力水平所进行的一系列心理测验。
(3)在测验内容的选择上,他认为唯有通过对感觉器官的辨别力与反应时的测量才可测得智力之功能。
2.克雷丕林
1894年,克雷丕林建议在精神病理学上使用测验,并用心理测验的方法研究智力正常和异常者。
这些测验的内容主要是简单的算术运算,目的在于测量练习效果、记忆和对疲劳与精神涣散的易感性。
他的学生厄恩曾编制一套测验,包括知觉、记忆、联想和运动机能的测量。
3.艾宾浩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智力的高低在于综合能力的差异。
他在对学龄儿童施以算数计算、记忆广度测验的同时,又于1896年首创最复杂的语句完成测验,这种测验与儿童的
学业成就有显著的相关。
艾宾浩斯在该测验中所使用的方法是填充法。
填充法目前已是一种最常用的测题格式,虽然很简单,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创举。
4.费雷尔
意大利心理学家费雷尔及其学生也对病理学研究中的测验很感兴趣。
1896年,他们发表了从生理测量到理解广度和图片解释的一系列测验。
5.比奈与亨利
在法国,比奈与亨利曾发表文章批评这些测验太过于强调感觉,它们测量的仅是一些简单而特别的能力。
他们认为在测量复杂的功能时,不必要求太多的精确性。
而且他们定义了一长串进一步的测验目录,所测之功能包括了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理解力、受暗示性、道德情感、意志力和运动技能、对美的统觉能力等。
三、社会需要是心理测量和测验发展的动力
(一)比奈和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
比奈是心理测验的鼻祖,1903年,比奈的《智力的实验研究》问世。
在此书中他认为智力是广义的,它包含一切高级心理过程,表现在推理、判断以及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上。
1904年,法国教育部委托比奈研究教育智力落后儿童的方法,比奈与另一志同道合者西蒙合作,终于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奈—西蒙量表。
1905年他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的《诊断异常儿童的新方法》一文中详细介绍此量表,故也称此量表为1905年量表。
在1908年和1911年,他又连续两次对此量表加以修正,史称为1908年量表和1911年量表。
比西量表的问世,吸引了全世界心理学家的注意,在短时期内迅速传
播到世界许多国家。
其中在美国最著名的首推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在1916年指导修订的量表,即著名的S-B量表。
(二)团体测验的产生
1.个别测验
个别测验类型是指每次仅能施测一位受测者,量表中许多题目的施测都需要受测者做出口头反应或必须操作一些测验材料,如比西量表及其各种修订版本。
这种测验还要求主试需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它本质上属于临床测验范畴,更适合用来对个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2.团体测验产生的历史背景
1917年美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方,美国心理学会受命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目的在于寻求为战争服务的一些心理学的方法。
这个委员会在伊尔克斯的指导下,根据士兵的一般智力水平,将他们迅速地分类、安置和补充,进而为决定某人是否被解职,不同人员指派至不同的职务,或筛选出合适人员到军官训练营进行训练等提供依据。
3.团体测验的种类
“陆军A式量表”,又称陆军甲种测验;“陆军B式量表”,又称陆军乙种测验。
前者为文字测验,后者为非文字测验,适用于文盲和不懂英语的外国新兵。
两个测验都适合在团体中大规模施测。
4.对团体测验的评价
(1)可在大团体中同时施测许多人;
(2)一般都不同程度地简化了测验的指导语和施测程序,大大降低了主试的训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