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之第二计

合集下载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第二计)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第二计)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第二计)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原典】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

分,分散,使分散。

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

句意为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释义】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

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浅解】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按语】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

故当齐救赵时,孙宾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

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

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

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故事】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

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

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

邯郸危在旦夕。

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

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

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

庞涓得到魏惠王的。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国姓爷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他利用了瞒天过海的计策,让敌人措手不及,最终成功收复了台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隐忍和谋略,才能在困难的局面中取得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

齐国国君派出了大军攻打魏国的都城,魏国不得不放弃围攻,转而回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力打力,才能解决自身的困境。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在战场上被敌人杀死,赵国军队为了振奋士气,将赵奢的尸体放在战车上,冒充他还活着,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助虚实,才能战胜强敌。

第四计,以逸待劳。

古代战争中,有一次晋国和楚国的军队对峙,晋国军队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劳,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等待时机,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国的都城被燃烧,赵国趁乱打劫,最终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抓住机会,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六计,声东击西。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韩国军队攻打赵国,赵国军队利用了声东击西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韩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七计,无中生有。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利用了无中生有的计策,制造了一场假战,最终成功打败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八计,暗渡陈仓。

相传战国时期,秦国军队利用了暗渡陈仓的计策,成功攻占了敌人的都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隐秘的方式,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九计,隔岸观火。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发生了一场战争,晋国军队利用了隔岸观火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齐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观察敌人的动向,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古时候,有位将军名叫孙膑,他的谋略非常高超。

在一次战斗中,敌军设下埋伏,孙膑便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命令士兵们将战马和粮草都藏起来,然后让士兵们穿上敌人的服装,冒充敌人。

这样一来,敌军便无法分辨出哪是真正的敌人,哪是冒充的。

孙膑还让士兵们在敌人必经之路上设置障碍,使得敌人无法顺利前进。

最终,敌军陷入了困境,孙膑趁机发动攻击,大获全胜。

第二计:围魏救赵战国时期,赵国被魏国包围,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向各国求援,但其他国家都不愿意出兵相助。

此时,齐国的大臣孙膑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建议齐国出兵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国撤军救援。

魏国果然中计,撤军回防,赵国得以解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才能取得胜利。

第三计:借刀杀人古代,有位官员名叫庞涓,他嫉妒同僚孙膑的才能,便想方设法陷害他。

庞涓向魏王进谗言,说孙膑想要谋反。

魏王信以为真,将孙膑投入监狱。

庞涓趁机篡夺了孙膑的职位。

然而,庞涓并没有料到,孙膑在监狱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设法向齐国求援。

齐国派兵攻入魏国,庞涓被俘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力量,才能保护自己。

第四计:以逸待劳在古代战争中,以逸待劳是一种常见的战术。

有一次,齐国和楚国交战,齐国的将领田忌便采用了这种策略。

田忌命令士兵们在战场上休息,不主动出击,而是等待楚国的士兵疲惫不堪时再发动攻击。

楚国士兵连续几天攻打齐国阵地,但却始终无法突破齐国的防线。

最终,楚国士兵疲惫不堪,田忌趁机发动攻击,楚国士兵无法抵挡,齐国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耐心等待,以逸待劳,也是一种取胜的策略。

第五计:趁火打劫古代,有位官员名叫曹操,他善于利用敌人的困境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有一次,曹操得知袁绍的军队在官渡之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曹操趁机发动攻击,攻占了袁绍的城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趁火打劫,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三十六计》全文翻译

《三十六计》全文翻译

《三十六计》全文翻译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对某种事情防备得太周密,结果反而使意志松懈。

平常见惯了的事体,就不容易引起疑心。

大凡阴谋藏在阳光之内,好像胸怀坦荡,光明正大似的。

一些隐秘的,机密性的东西,从来就不暴露在外面。

再光明正大的人是如此,再温柔可爱的人也是如此。

两国交兵,正义也是如此,非正义也是如此。

这是人性的自然,也是自然的天性。

第二计围魏救赵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先用计谋分散他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

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古人说:“治兵如治水。

”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盲目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

不如避其锋芒,或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饶到敌人的背后打击它。

能如此,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目标而反身解救自己的危难,“赵”就得救了。

欲救赵,先需守赵,以攻为守,积极出击,寻敌要害牵制敌军,才是“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我悬殊,这是很明白的。

如果单方面作战,显然对自己不利,盟友到现在还未作决定参战,怎么办?假使设法运动盟友,并指引它先去作战,打头阵,自己做它的后盾,那它极可能先受到重大损失。

同样,自己要是引兵作战也会遭到重创。

可是我们只能先顾及自家的利益。

因此,发动盟友时,这个剧要演得好。

第四计以逸待劳要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是直接出兵攻打,而采取“损刚益柔”的办法,令敌由盛转衰,由强变弱。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方出现危难时,就要趁机进攻夺取胜利。

这是强大者利用优势,抓住战机,制服弱敌的策略。

第六计声东击西敌人乱得像丛生的野草,意料不到所要发生的事情,这是《易经》萃卦中所说的那种混乱溃败的象征。

因此,要利用敌人不能自主的时机去夺取胜利。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用假象欺骗敌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巧妙地由虚变实。

也就是说,开始用小的假象,继而用大的假象,最后假象突然变成真相。

第八计暗度陈仓故意暴露我方的行动,以牵制敌人在某地结集固守,然后我方迂回到敌人的背后发起突袭,攻敌不备,出奇制胜。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犨在齐国任职,他带着晋国的军队,准备回国。

可是,齐国不放他回去,他只好带着军队在齐国边境等待。

郤犨想了一个计策,他让士兵们在河边挖了一个大坑,然后把坑里的泥土运到河对岸,慢慢地把坑填满。

齐国人看到这一幕,以为晋国要在河对岸修筑营垒,便不再阻拦郤犨,让他顺利回国。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遣了名将孙膑前去相助。

孙膑利用魏国内部的矛盾,向魏国宰相廉颇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说服魏国国君,让他相信魏国内部有人勾结赵国,于是魏国国君下令撤军。

魏国宰相廉颇得知孙膑的计策后,非常愤怒,他说,“孙膑是个奸诈的小人,我们应该坚持围攻!”可是魏国国君已经下令撤军,于是魏军撤退了,赵国得以解围。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率领齐国军队与楚国军队进行战争。

田忌派遣骑兵与楚国军队交战,然后故意让部下的马跑得很慢,引诱楚国军队追击。

当楚国军队追上齐国军队时,田忌派出精锐部队夹击楚国军队,取得了胜利。

这个计策被称为“借尸还魂”,意为借用敌方的力量来反击。

第四计,以逸待劳。

公元前208年,刘邦与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刘邦率领的汉军被项羽困在巨鹿城中。

刘邦派遣使者向项羽求和,项羽得知刘邦军中缺乏粮草,便放松了戒备。

刘邦趁机派出精兵夜袭项羽军营,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就是“以逸待劳”的典型案例,利用敌方的疏忽大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三十六计历史故事的一些案例,这些故事充分展现了三十六计的智慧和策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这些历史故事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努力奋斗。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无删减范文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无删减范文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一、第一计:瞒天过海要点:- 学会隐藏自己的意图,让对手误判形势。

- 制造假象,引导对手做出错误判断,从而捕捉到对手的漏洞。

实例:在商业竞争中,往往需要利用这一计谋。

例如,一家公司为了打败竞争对手,可以故意泄露一些虚假的信息,让对手追逐错误的方向,从而分散其注意力和资源。

这样,有利于自己将真正的计划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竞争的胜利。

二、第二计:围魏救赵要点:- 在面临困境时,找到突破口。

- 利用对手的弱点或无防备之处,进行反击。

实例:在军事上,这一计谋常常被运用。

例如,面对一支实力强大的敌军,如果能找到其后方的弱点,迅速发起突袭,或者与其他势力合作,打乱对手的阵脚,就能实现围魏救赵的效果。

三、第三计:借刀杀人要点:- 利用他人或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将对手之间相互制约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实例:在政治斗争中,往往可以看到这种策略的使用。

例如,A国想要削弱B国的实力,但直接对抗B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于是A国可以利用C国与B国之间的矛盾,让C国去解决B国,以达到削弱B国实力的目的。

四、第四计:以逸待劳要点:- 在较强的位置等待敌人的到来,利用敌人疲惫或不熟悉环境的时候,偷袭击败敌人。

- 不要主动出击,而是掌握战机。

实例:在战争中,以逸待劳的策略常被使用。

例如,一方可以在固定位置设下伏兵,在敌人疲劳或不熟悉地形的时候,突然发起袭击,使敌军措手不及。

五、第五计:声东击西要点:- 利用假象和干扰来使对手迷惑。

- 制造声响或其他诱导敌人注意力的方法,转移敌军的注意力。

实例:在军事战斗中,有时需要利用干扰手段来分散敌军的注意力。

例如,在夜间战斗中,可以利用大量的假冒敌人来制造声响,使敌军陷入混乱,从而达到声东击西的目的。

六、第六计:无中生有要点:- 制造虚假情报,迷惑对手。

- 通过传播虚假信息,引导对手做出错误的决策。

实例:在谈判或商业竞争中,有时可以利用无中生有的策略来改变形势。

三十六计快速记忆方法倒背如流

三十六计快速记忆方法倒背如流

三十六计,迅速记忆,滚瓜烂熟第1 计,瞒天过海:看到1,我们就联想到树,而后想像一棵大树在海里漂着,我们躲在树干里面,老天爷也看不到我们,这样,我们就能够瞒着天、度过海了。

第2 计,围魏救赵:看到2,我们就联想到鸭子,而后想像无数只鸭子把魏国围住,由于魏国把赵国的公主给抢走了,赵国的鸭子被激怒了,于是把魏国围住,要求交出公主。

第3 计,借刀杀人:看到3,我们就联想到耳朵,而后想像一个人借了一把生锈的菜刀,想去杀另一个人,结果人没杀到,反而不当心把自己的耳朵给砍了下来。

第4 计,用逸待劳:看到4,我们就联想到红旗,而后想像一群人在进行爬山比赛,而你则在山顶上扛着红旗,安适地等候着那些爬上山来的疲惫的人们。

第5 计,趁火抢劫:看到5,我们联想到勾子,而后想像一家珠宝店着火了,你过去趁火抢劫,用一把长勾子勾了一串珠宝而后赶忙逃脱。

第6 计,围魏救赵:看到6,我们联想到勺子,而后想像自己左右手各拿着一把勺子,左手的勺子上盛着一个大冬瓜,你把这个大冬瓜使劲地勺起来,而右手则用勺子狠狠地敲打着一个大西瓜,这个动作叫“升冬瓜、击西瓜”(围魏救赵)。

第7 计,惹是生非:看到7,我们联想到手杖,而后想像一个老人正拄着手杖走路,突然一条肥大的蜈蚣爬到他的脚边,他连忙用手杖往这条蜈蚣的身体中间一戳,结果肥大的蜈蚣冒出很多油来,这叫“蜈中生油”(惹是生非)。

第8 计,移花接木:看到8,我们联想到葫芦,你想要暗中度过那个有好多仇敌保卫的库房,就想到了一个方法,藏在一个大葫芦里面,而后慢慢地滚了过去。

第9 计,冷眼旁观:看到9,我们联想到猫,想到这个世界上有一只最懒的咖啡猫,它正懒洋洋地坐在江边,看到对岸一处房屋着火了,明显知道是自己家,也懒得去救火。

第10 计,口蜜腹剑:看到10,我们联想到棒球,当你在打棒球的时候看到有人向你阴阴地笑,你可就要当心了,由于他可能是口蜜腹剑,准备对你使坏。

第11 计,李代桃僵:一条领带(李代)绑在筷子上,筷子上还插着一个僵直了的桃子(桃僵)。

三十六计全文及译文

三十六计全文及译文

三十六计原文及翻译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了,就容易松劲了;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会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之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之第二计
三十六计第02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上图: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故事:
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

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

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

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死,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

孙膑好言相劝,田国
等人不从。

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个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

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

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

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死,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口服心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