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原文和译文

围魏救赵原文和译文“围魏救赵”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派遣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通过围攻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的策略,迫使魏国撤军救援,从而成功解救赵国的故事。
“围魏救赵”这个故事的文言文原文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文言文原文如下: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围魏救赵”这个故事文言文的译文如下: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打算任用孙膑为主将,孙膑辞谢说:“受过刑的人,不能任主将。
”于是齐威王就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坐在带蓬帐的车里,暗中谋划。
田忌想要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说:“想解开乱丝的人,不能紧握双拳生拉硬扯;解救斗殴的人,不能卷进去胡乱搏击。
要扼住争斗者的要害,争斗者因形势限制,就不得不自行解开。
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正当空虚的地方,魏国肯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兵自救。
这样,我们一举解救了赵国之围,而又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效果。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
魏军果然离开邯郸回师,在桂陵地方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历史典故1【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历史典故】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能解旧恨又能削弱赵国,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魏惠王调拨五百战车,由庞涓率领,直奔赵国。
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
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肯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
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
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成长心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这样的定理在科学研究领域,是成立的,但它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实生活中。
当我们身陷困境时,与对手发生正面的冲突,以此来解决问题,固然是一种方法,不过绝不是最聪明的方法。
身处困境之中,只要我们不被自己的处境吓倒,静下心来,认真寻找对手的软肋,绕过对手的正面攻击,从其软肋下手,一样可以摆脱困境,甚至还有可能转败为胜。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从师学习兵法。
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骗到魏国,割掉孙膑的膝盖骨,使之成了残废。
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往齐国,当上了齐威王的军师。
围魏救赵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
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从此,孙膑名扬天下一步,世间争相传诵他的兵法。
风声鹤唳——成语故事: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
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变得十分强盛。
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攻打南方。
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袭前秦的军队。
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
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草木皆兵——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围魏救赵典故

围魏救赵典故
发生在公元前353年、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之战,也叫桂陵之战。
当时,齐国为了解除魏国对赵国的围攻,听取军师孙膑的建议,采取“批亢捣虚”即避实击虚的战法,出兵直指防备空虚的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桂陵地方大败魏军,解了赵国之围。
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国出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与齐是盟国,邯郸危急,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要不要出兵救赵?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讨。
齐相邹忌主张不出兵。
齐将段干朋则主张先出兵一部,进攻魏国襄陵,加以牵制,等到赵、魏两军打得精疲力竭,然后再出兵救赵。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意见。
公元前353年,魏军攻下邯郸,齐威王认为出兵救赵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出征。
田忌打算直趋邯郸,进攻魏军。
孙膑建议说:要理清乱丝,不能握拳硬打;要解开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搏斗。
派兵解围的道理也是这样,不能硬碰硬,而是应该采取“批亢捣虚”的办法,撇开强点,攻其弱点,避实击虚,使敌感到形势不利,后顾之忧严重,自然就会解围。
现在魏军的精锐部队都在赵国,留在国内的是一些老弱残兵,我们应该迅速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军,切断魏国的交通要道,攻其防备空虚的地方。
这样,魏军一定会回军自救,我们就可以既救了赵国,又使魏军疲于奔命,便于一举将其击败。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军直趋大梁。
都城危急,魏军果然急忙从邯郸撤退回救。
当撤至桂陵,与齐军遭遇,疲惫不堪的魏军大败,赵国之围也随之解除。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的故事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的故事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为大家整理了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
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注释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
分,分散,使分散。
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
句意为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先打击气势低盛的敌人。
【围魏救赵典故】: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围魏救赵文言文翻译(优秀6篇)

围魏救赵文言文翻译(优秀6篇)围魏救赵的故事篇一战国时,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带兵攻打赵国,将赵国都城邯郸围住。
赵国立即派使臣向齐国求援。
齐国国君齐威王当即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赵。
田忌打算尽快赶到邯郸,而孙膑却不同意,他说:“要理清乱丝,不能硬扯瞎拽,要解开斗殴,不能加入乱打。
我们不如把部队开往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因为魏军的主力现在正在赵国猛攻邯郸,国内空虚,魏军知道我们打大梁,他们一定会从赵国撤兵,赶回抢救。
这样,我们既可援助赵国,又能打击魏军,比赶到邯郸去厮杀要便利得多。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策,便直奔大梁。
魏军得悉,果然撤兵回国,邯郸于是解围。
田忌、孙膑率领的齐国大军,预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北)设下埋伏,当魏军撤退到这里时,齐军一声号令,奋勇杀出。
魏军久战疲劳,突遭袭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次战役,历史上称为“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故事篇二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推荐说,此刻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之后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魏救赵的故事篇三围魏救赵的故事视频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
魏国的军队很快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状况十分危急。
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围魏救赵的意思是什么

围魏救赵的意思是什么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 的意思: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她)撤兵的战术。
反义词:围城打援声东击西引证解释指战国时期的赵、魏两国;原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邯郸(今河北邯郸)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3]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求救于齐国。
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
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 操既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水浒传》第六四回:“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此是必然之理。
”歇后语:孙膑救邯郸;;围魏救赵成语典故:战国策;齐策一;邯郸之难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
”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
”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
”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
”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
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
”田侯曰:“善。
”乃起兵南攻襄陵。
七月,邯郸拔。
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围魏救赵词语造句:1、运动战可实行避强打弱,围魏救赵等战术。
三十六计:第二计 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注释】共敌:指兵力集中的强敌。
敌阳:古代兵法把先兵攻敌、先发制人的战略叫“敌阳”。
敌阴:古代兵法把伺机进击、后发制人的战略叫“敌阴”。
【译文】与其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不如先用计谋分散它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讲解】此计名出自战国时代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
公元前353 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大军攻打赵国,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得水泄不通。
在赵国的要求下,齐国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孙膑认为,魏国派主力部队攻打赵国,国内一定空虚,如果先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必然回师自救,赵国之围便会自然消除。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领齐军直奔大梁,庞涓不得不放弃邯郸,率魏军日夜兼程赶回大梁。
在半路上,庞涓遭到齐军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
古人云:“治兵如治水。
”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
所以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者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者绕到敌人背后打击它。
如此一来,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
这是一种转化敌我双方地位的迂回策略。
在此计中,“围魏”是“救赵”的前提条件,不论是真围还是假围,不论是明围还是暗围,“围魏”必须能够引出“救赵”这个后果。
也就是说,“围魏”与“救赵”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否则,“围魏救赵”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打算。
“围魏救赵”有三种含义:(1)避实击虚。
《孙子兵法·虚实篇》认为,水的流动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同样道理,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薄弱之处。
避实击虚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2)以攻为守。
进攻是最积极的防御。
在敌兵压境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防御,就会愈来愈被动。
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发动进攻,打乱敌人的阵脚,从而变被动力主动。
(3)以迂为直。
在几何学中,两点之间的直线是最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必做)
2.利用书籍和网络,了解 “马陵之战”。(选做)
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 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 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 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 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 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 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的虚精,兵我都们在发攻兵打直一赵捣石国大三,梁鸟国,内庞防涓御必必然然要空回
师自救,邯郸的围不就解了吗?等到庞 涓急忙赶回大梁时,我们在半路上打他 个猝不及防,那不是以逸待劳吗?”
利用下面成语复述课文。 迷惑不解 恍然大悟 猝不及防 以逸待劳 落花流水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 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 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孙膑,本名不详, 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 曾被施以膑刑(即挖 去膝盖骨),故人称 为孙膑,被齐威王任 为军师。
公元前341年,魏国 再次发兵进攻韩国, 韩国向齐国求援。齐 王于次年以田忌为主 将,孙膑为军师,发
兵救韩.......
这次情形 又会如何
呢?
中山
原是一小国,被魏国收 服,后赵国乘机将中山 强占。魏将庞涓认为中 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 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 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 恨又一举双得。魏王欣 然从之。
远交近攻、假道伐虢 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装癫、上屋抽梯、
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
走为上计
孙膑,本名不详, 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 曾被施以膑刑(即挖 去膝盖骨),故人称 为孙膑,被齐威王任 为军师。
1.标出文中对孙膑的4次语言描写。 2.读一读. 3.你觉得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批注在书上) 4.和身边同学交流。
孙膑,本名不详, 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 曾被施以膑刑(即挖 去膝盖骨),故人称 为孙膑,被齐威王任 为军师。
桂陵之战后,魏国虽元气大伤, 但经过休整,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 外进攻。公元前341年,魏国再次 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 齐王于次年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 军师,发兵救韩.......
本次又将使 用什么妙计
呢?
丢盔弃甲 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军
围魏救赵示意图
赵国
求救
设桂 伏陵
齐国
佯 攻 襄 陵
魏国
用兵、围魏救赵 借刀杀人、以逸待劳、
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
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
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混战计: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
这时,军师孙膑说:“田将 军,我们的大军不应该去邯郸。”
与众不同
“大军应当去魏国的都城大梁。”
胸有成竹
孙膑笑道:“请问将军,大 王命我们带兵8万去完成什么任 务?”
孙膑道:“要想解开一团乱麻,不 能用拳头去打;要想替别人拉架,不能 去参加搏斗。我们要去解救赵国的危难, 跟魏军死打硬拼是不合算的。眼下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