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合集下载

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及主要人物_围魏救赵故事背景

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及主要人物_围魏救赵故事背景

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及主要⼈物_围魏救赵故事背景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围攻魏国的⽅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后⽅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这次⼩编给⼤家整理了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及主要⼈物,供⼤家阅读参考。

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战国时,魏国⼤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命⽥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

⽥忌准备与魏军主⼒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梁内⼀定空虚。

如果我们直接攻打⼤梁的话,魏国⼀定会撤兵回⼤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可给魏国很⼤打击。

⽥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

这个成语指袭击敌⼈的后⽅,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主要⼈物⽥忌⽥忌,⽣卒年不详,妫姓,⽥⽒(亦作陈⽒),名忌,字期,⼜⽈期思,封于徐州(今⼭东滕州南),故⼜称⽥忌。

徐州⼦期。

战国时期齐国名将。

约为公元前340年,孙膑逃亡到齐国时,⽥忌赏识孙膑的才能,收为门客。

在⼀次赛马时,孙膑向⽥忌提出了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的⽥忌赛马法。

公元前354年,发⽣桂陵之战,魏国攻打赵国,齐国派兵相助,⽥忌为主将,孙膑为参谋,结果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兵法⼤胜。

公元前341年,发⽣马陵之战,魏国攻打韩国,齐国派兵相助,仍由⽥忌为主将,孙膑为参谋,孙膑仍进军魏都⼤梁,⽤“减灶之计”,让魏军⼤将庞涓轻敌深⼊,结果庞涓被杀,齐国⼤胜。

同年,被齐相邹忌⽤反间计陷害,⽥忌⽆法澄清,逃亡楚国。

直到齐宣王即位,⽅才重回齐国。

孙膑孙膑,⽣卒年不详,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物。

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

孙膑出⽣于阿、鄄之间(今⼭东省阳⾕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带),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将⽥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围魏救赵的成语典故及解释

围魏救赵的成语典故及解释

围魏救赵的成语典故及解释围魏救赵的成语典故及解释围魏救赵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围魏救赵的成语典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围魏救赵的成语典故围魏救赵,讲述了一场战国时期经典的战役,最早出自于《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

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它也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典故:公元前三五四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历史典故1【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历史典故】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能解旧恨又能削弱赵国,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魏惠王调拨五百战车,由庞涓率领,直奔赵国。

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

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肯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

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

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成长心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这样的定理在科学研究领域,是成立的,但它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实生活中。

当我们身陷困境时,与对手发生正面的冲突,以此来解决问题,固然是一种方法,不过绝不是最聪明的方法。

身处困境之中,只要我们不被自己的处境吓倒,静下心来,认真寻找对手的软肋,绕过对手的正面攻击,从其软肋下手,一样可以摆脱困境,甚至还有可能转败为胜。

成语围魏救赵故事典故

成语围魏救赵故事典故

成语围魏救赵故事典故
围魏救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之一,源自战国时期赵国和魏国之间的恩怨纠葛。

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赵国与魏国之间因领土争端而矛盾重重。

当时,魏国派遣大将庞涓率领精兵攻打赵国,赵国首都邯郸被围。

赵王情急之下,向齐国求援。

齐国派遣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前去救援。

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郸解围,但孙膑建议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即不直接进攻邯郸,而是趁机进攻魏国的首都大梁,迫使庞涓回师自救。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于是齐军主力迅速进攻大梁。

庞涓得知消息后,急忙从邯郸撤军返回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魏军大败。

赵国得以解围,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故事。

成语“围魏救赵”的主旨思想是通过转移矛盾焦点,达到解决主要问题的目的。

在故事中,孙膑通过围攻魏国的首都大梁,迫使庞涓回师自救,从而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这种方法避开了敌人的锋芒,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体现了高超的谋略和战术素养。

成语“围魏救赵”在写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例如,在论述如何应对危机时,可以引用这个成语来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比如,在讲述历史故事、战争策略或商业案例时,“围魏救赵”也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实用的典故。

总之,通过围魏救赵这个故事典故,我们可以深刻理解成语“围魏救赵”的背景、意思、主旨思想及应用场景。

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智慧和谋略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善
于运用智慧、寻找突破口,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同时,“围魏救赵”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局限,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

围魏救赵的意思和典故

围魏救赵的意思和典故

围魏救赵的意思和典故古语有云:“围魏救赵”。

这是个从古而今流传下来的古代战争典故。

它曾经在唐、宋、明、清时期被传扬开来,并形成了有为的文化传统。

据说,这个典故背景是在公元前475年,两个强大的封建国家--楚国和魏国,在做最后的战斗准备,以决定谁将主宰中原大汉地区。

魏国帝国朝廷派获知楚国将军项羽出征之前,派出军队,先以抢先机会切断了楚国的后方战场供应线。

楚军在处境中,临危受命的项羽开始着手率领楚军,准备阻止魏军突围,将魏军兵力包围起来,守住此处,然而就在挣扎中,被救助似乎莫衷一是的来自魏军的营帐上悬挂着一面大龙旗,瞬间唤醒了项羽的精神,以及把楚军拯救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是一个拯救英雄和救苦救难,以及善待敌军的伟大典范,它提醒了人们,在困难中,切不可忘记曾经的英雄们,一定要努力英勇地去拯救自己的国家,以及自己的家乡。

围魏救赵的意思在于,在非同小可的时刻,楚国以危难之中以项羽挺身而出,勇敢地与魏军作战,最终实现了围魏救赵的伟大目标,将魏军击败,拯救了楚国,拯救了中原大汉地区。

后世以此为标杆,认为“围魏救赵”指的是在劣势中英勇拯救自己的故乡,实现解救苦难的伟大目标。

古人们以此为鉴,弘扬“围魏救赵”的精神。

在唐、宋和明代,此话题频频出现在宫廷和社会之中,成为文坛抒情宗派的灵感来源,被诗人们歌颂,提升为典范精神。

南宋词人苏轼曾经写下了《江城子》,其中富有丰富意境地描述了一场小将金蛇的勇敢,英雄气概的冬夜追击,写得凄凉悲壮,深受后世读者喜爱。

还有明代大文豪罗贯中的作品《三国演义》,记载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大侠之间救赵破楚的精彩故事,他们因此得到世人的赞誉。

“围魏救赵”的典故,虽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它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社会意义,弘扬勇士精神、救苦救难的积极心态以及社会正义,以其社会性质来赋予人们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和意义,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它激励着广大爱国人士,追求正义,保护家园,也让我们在困境中不断拾起勇气,勇往直前,勇敢地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围魏救赵的意思和典故

围魏救赵的意思和典故

围魏救赵的意思和典故
《围魏救赵》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典故,记载了战国时期齐景公,闻讯楚国遭受魏国的攻击,自发起兵出征救楚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03年,楚国遭受魏国的攻击,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大楚王室公诸葛亮认为,只有率先出击,才有可能拯救国家。

但是,魏国势力强大,楚国实力显然不及。

于是,诸葛亮决定先找到给魏国构成威胁的势力来抵消魏军,围攻魏国,希望能够收回楚国近年来失去的土地,使魏国撤军。

为此,诸葛亮向北方的齐国发出求助,请齐景公出兵救楚,但齐景公却拒绝了诸葛亮的请求,只是表示愿意与诸葛亮交换一些宝物,以作为支持楚国的出师表示。

虽然有求必应,但是诸葛亮却拒绝了齐景公的要求,反而以友好的态度,请求齐景公出兵救楚。

看到这种诚挚的情感,齐景公终于改变了想法。

他准备部队南下,企图围攻魏国,与楚国的军队对抗魏军,以保卫楚国的领土。

齐景公动用了大量的兵力,最终取得了成功,赢得了楚国的尊重,因此获得了“围魏救赵”的美誉。

此次的行动,标志着楚国与齐国的友好合作,使它们成为了友好的盟友,一同抵抗外来的侵略。

此举也引起了中国古代各诸侯国之间而言,以友好对付外来侵略的传统,甚至成为中国古代国家安全问题的一个参考点。

围魏救赵,这个象征友好合作,追求国家安全,坚持正义,反对侵略的典故,不仅在战国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也是中国古
代人民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象征。

在今天,它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对于现代民族的团结、友好、合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围魏救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古代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象征,也为今天的民族团结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围魏救赵的成语典故

围魏救赵的成语典故

围魏救赵的成语典故围魏救赵成语出处篇一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353年),魏国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请求派救兵支援,齐国派将领孙膑、田忌率军队前去救赵国。

趁着魏国都城无重兵的时侯,孙膑考虑魏国精锐部队都在赵国,内部空虚,就采用了向魏国都城大梁举兵进攻的的战略来解救赵国。

魏国闻讯后不得不撤兵邯郸,回都城救国,在桂陵碰到齐兵的截击,大败而归,赵国因此而得到解围。

围魏救赵,讲述了一场战国时期经典的战役,最早出自于《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

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它也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

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典故:公元前三五四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围魏救赵》三国成语故事集分享

《围魏救赵》三国成语故事集分享

《围魏救赵》三国成语故事集分享围魏救赵是一个汉语成语。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所以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战国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的故事吧。

围魏救赵——孔明一纸救江东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志演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当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后,就准备再次兴兵进犯江东。

但是,他又担心西凉州的镇东将军马腾,会乘机袭取空虚的许都。

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凉州,以朝廷的名义给马腾加以征南将军的头衔,命令他随军讨伐孙权。

于是,马腾带领次子马休、马铁及5000西凉兵卒应召来到许昌城下。

不久,西凉兵被曹操消灭,马腾父子三人也惨遭杀害。

此后,曹操自认为解除了后顾之忧,即时起兵30万,直扑江东。

江东闻报之后,立即让鲁肃派使者西上荆州,向刘备求援。

诸葛亮看罢江东的求救信,胸有成竹地对刘备说:“既不用动江南之兵,也不用动荆州之兵,我自有妙计使曹操不敢进兵东南。

”他让使者带回江东的信中说:“如果曹军南犯,刘皇叔自有退兵之策。

”诸葛亮告诉刘备说:“曹操平生最担心的就是西凉之兵。

现在曹操杀了马腾,马腾长子马超仍然统领着西凉之众,曹操的杀父之仇定使马超刻骨切齿。

主公只要修书一封,派人结援马超,让马超兴兵入关。

这样一来,曹操岂能兵犯江东?”刘备闻言大喜,立即修书,派使者投送西凉的马超。

马超听说父亲和两个弟弟遇害的消息后,放声大哭,悲伦倒地。

他咬牙切齿,痛骂曹贼。

正在此时,刘备的使者持书赶到。

马超拆书一看:刘备在信中除了大骂曹操之外,还回忆了昔日与马腾同受汉帝密诏、誓诛曹贼的往事和旧情。

指出,现在曹操与马超又结下不共天地、不同日月之深仇。

他建议马超率西凉之兵以攻曹之右,他统荆、襄之众以遏曹之前。

认为此举不但曹操可擒、奸党可灭、大仇可报,而且汉室可以复兴。

马超看罢,立即挥泪复信,打发使者先回,随后便点起西凉兵马。

正准备进发时,西凉太守韩遂使人请马超相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围魏救赵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导语:战国时期,有两位着名的军事家。

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

两人曾拜同一位老师学习兵法,后来两人一同为魏国效力。

庞涓小肚鸡肠,非常嫉妒孙
战国时期,有两位着名的军事家。

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

两人曾拜同一位老师学习兵法,后来两人一同为魏国效力。

庞涓小肚鸡肠,非常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便想方设法地陷害他,致使孙膑被削去膝盖骨。

后来,孙膑被齐国大将田忌秘密营救到齐国。

围魏救赵,就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一场战争。

当时,魏国率先在众多诸侯国中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国力日盛,并先后兼并了一些弱小的诸侯国。

当时与魏国国力相当的诸侯国,在其东部有齐国,在其西部有秦国。

魏国的邻国赵国、卫国则显得比较弱小。

公元前368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

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近十万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

赵国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实力。

但大臣段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加强大,进而对齐国造成威胁,因此极力主张支援赵国。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救赵。

身为军师的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趁着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国的危险就会自然消解。

为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定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

他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结果齐军大败。

魏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