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讲解

合集下载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译文及赏析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译文及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唐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注释:芙蓉楼: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平明即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即是我们古时讲的五更。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玉做的壶。

比喻人品性高洁。

赏析:此诗为一首送别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芙蓉楼送辛渐注释译文

芙蓉楼送辛渐注释译文

芙蓉楼送辛渐注释译文《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是一首送别诗。

辛渐是王之涣的朋友,他要离开了,王之涣便在芙蓉楼上给他送行。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的心情,表达了王之涣对辛渐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共有七首,每首都有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下面我们逐一来解读这七首诗的含义。

第一首: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人语,又恐天涯此路难。

这首诗描绘的是王之涣送辛渐出门的情景。

他看到院子里的花儿正在盛开,但是他却闭着门不愿出去,因为他的朋友要离开了,他心中感到十分的难过。

他看到美人们站在琼轩上,想要说些话来安慰自己,但是他又害怕这个天涯海角的路途会让他们永远无法再见。

第二首: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落花时节又逢君,可怜九月初三夜。

这首诗表达了王之涣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他看到门前的流水向西流去,意味着时间的流逝。

他想起九月初三的夜晚,那时他和辛渐还在一起,如今却要分别了,他感到十分的可怜和不舍。

第三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描绘了王之涣在芙蓉楼上看夜景的情景。

他看到屋内的银烛闪烁,画屏上的画像显得冷冰冰的。

他手中拿着小扇,轻轻扇动,却扑不住天上的流萤。

夜色很凉,他坐在楼上看着牵牛织女星,心中思绪万千。

第四首: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这首诗表达了王之涣对于离别的感慨。

他看到鸿雁长飞,光阴匆匆,不留痕迹。

他看到水中的鱼龙潜跃,仿佛是在写下一篇篇文章。

他在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潭边,看到落花飘散,他感到十分可怜,因为春天已经过去,自己却还没有回家。

第五首: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白露未晞宁知夜,数声新雁过后声。

这首诗描绘的是王之涣在离别的时刻,对于这个世界的感慨。

他看到天空很低,树木很稀疏,感到这个世界很荒凉。

但是他看到江水很清澈,月亮很近,感到这个世界也很美好。

芙蓉楼送辛渐的这首诗的意思

芙蓉楼送辛渐的这首诗的意思

芙蓉楼送辛渐的这首诗的意思《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诗中主要描述了送别辛渐的情景,并表达了作者的离别之情和对辛渐的期望。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解析。

诗的开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个开头描绘了送别的过程。

诗人说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形容天气寒冷,暗示着作者心情不舒畅。

接着又说是“平明送客楚山孤”,则表明辛渐要离开了,而王之涣这时想起送別的场景,楚山孤寂。

然后进一步描写了当时的环境,说洛阳亲友都来问渐的消息。

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说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离别之情,以及对辛渐的深厚感情。

接着,诗人来述说自己与辛渐的相识回忆。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里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可认为是描写了送别时,所处的环境美丽而宜人。

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则刻画了旅行中所经历的历史名胜和景观。

然后,诗人开始表达对辛渐的思念之情。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往千山远。

”这里的“五月榴花照眼明”,可理解为作者思念之情如同明亮的榴花一般鲜明。

接下来的“枝间时见子初成”,则说明在分别之前,诗人好像看到了一丝希望,但又不确定辛渐何时会返回。

最后一句的“莫往千山远”,是诗人对辛渐的劝告,让他不要往千山远去。

继之,诗人表达了对辛渐的期望。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里所提到的“七月七日长生殿”是对中国传统民间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引用。

通过这一典故,诗人表达了对辛渐与他重逢的期盼。

最后两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则直接表达了作者与辛渐情同比翼鸟,希望能够联姻,永远在一起。

最后两句“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这是诗人对分别之苦的慨叹。

他说天长路远,思念之情让他的灵魂感到苦涩;同时,他又表示在梦境中也无法抵达分隔着他与辛渐相见的关山。

芙蓉楼送辛渐的古诗的意思

芙蓉楼送辛渐的古诗的意思

芙蓉楼送辛渐的古诗的意思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建在湖北黄冈西面的一座名为芙蓉楼的名楼。

2、辛渐:诗人在长安所交的朋友。

3、楚山:泛指楚地的山。

译文:迷蒙的烟雨,一直下到连江入吴。

天亮时送走你,楚山仍然是一片孤独。

洛阳亲友如果问起我来,就说我的心仍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赏析:“寒雨连江夜入吴”,写的是黄梅时节的夜雨。

这一夜,诗人宿于旅舍,空气湿润,江上又有冷雨飘洒,那霏霏的雨丝和着绵绵的夜雨,又不期而遇地飘落到了旅馆之中,更增添了几分寒意。

一个“寒”字,便生动地显示出了季节和时间的特点。

“吴”,指古吴都城,即今江苏省镇江市。

诗人借“寒雨”,将江南暮春夜景渲染得淋漓尽致。

1。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寒雨洒向江面连夜袭入吴地,清晨送走你奔赴楚地山孤。

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像玉壶中冰块一样纯洁无暇。

2。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夜雨洒向江面连夜侵入吴地,清晨送走你奔赴楚地山孤。

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像玉壶中冰块一样纯洁无暇。

3。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寒雨洒向江面连夜侵入吴地,清晨送走你奔赴楚地山孤。

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像玉壶中冰块一样纯洁无暇。

4。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寒雨洒向江面连夜侵入吴地,清晨送走你奔赴楚地山孤。

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像玉壶中冰块一样纯洁无暇。

5。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寒雨洒向江面连夜侵入吴地,清晨送走你奔赴楚地山孤。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诗讲解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诗讲解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诗讲解1. 诗的背景王昌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啊,简直就是个诗中诗,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

咱们先说说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朝,那是个诗歌鼎盛的时代,大家都在拼命写诗,争着出名,像是现代的网络红人一样。

王昌龄呢,身为“边塞诗人”,尤其擅长描绘边疆的景色和情感,给人一种特别浓烈的乡愁感。

这里的“辛渐”是他的朋友,听说要去外地,王昌龄自然不想让好友走,心里那是百般不舍啊。

2. 诗的内容2.1 诗的开头开头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烟树两苍苍。

”哎呀,这一句就像是给我们画了一幅画,想象一下,夜晚的江面上,细雨淅淅沥沥,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

那感觉,真是有点儿凄凉。

你能想象吗?一个人独自在江边,看着雨打湿了树,心里满是离愁别绪。

2.2 诗的中间接着他又写道:“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江南好风景。

”这两句就像是给整幅画增添了一些色彩。

江南的春天嘛,别提多美了,地上长满了蒌蒿,芦苇刚刚长出嫩芽,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种对比,简直像是给阴雨绵绵的情景加了个特效,心情瞬间亮了起来。

就像你冬天喝一杯热巧克力,那种温暖和满足感,是吧?3. 诗的情感3.1 诗的结尾最后一句“谁念西风独自凉?”哎,提到西风,咱们不禁想起了秋天。

这个秋天就像个调皮的小孩,吹来一阵阵凉风,让人觉得特别孤单。

就像在朋友离开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

那种心情,真的是难以言喻,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提醒你,离别是多么伤感。

3.2 诗的深意整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反映了王昌龄对朋友的不舍和对人生的思考。

你看,这不光是写景,更是写心情。

人和自然,总是紧密相连的,雨、风、树、江,都是他情感的载体。

想想自己,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离别,特别是朋友、家人,那种感受真的是让人心疼。

4. 总结总的来说,《芙蓉楼送辛渐》不仅仅是一首诗,它还让我们思考生命中的离别与孤独,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人。

人生就像那条奔流不息的江水,时而平静,时而波涛汹涌,离别总是难免的。

《芙蓉楼送辛渐》课文解读

《芙蓉楼送辛渐》课文解读

《芙蓉楼送辛渐》课文解读《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描绘江南美景和别离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深入解读这首诗歌,从诗歌的结构、意象、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一、诗歌的整体结构《芙蓉楼送辛渐》共有四十四个字,分为五个四句的小节,通过押韵的方式形成整齐的韵脚,凸显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味。

同时,每一句都能独立成章,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辞别的不舍之情。

二、诗歌意象的描绘《芙蓉楼送辛渐》以江南美景为背景,通过描绘花开花谢、江水流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柔和、温馨的诗境。

例如:“江水如练直无波”,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江水的平静,展示了江南景色之美。

另外,诗中还出现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描写黄昏时刻的句子,通过黄昏的意象,表达了别离时的伤感和不舍。

三、语言运用与意义深化《芙蓉楼送辛渐》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格,凸显了诗歌的艺术性和意义深度。

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运用了并列修辞,将自然景象与人物联结在一起,突出了别离的主题。

另外,“残阳西入崦嵫危,萧鼓铮铮冷辞”中的“残阳西入崦嵫危”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夕阳拟化成人的形象,更加生动地描绘了夕阳的状态。

四、寓意与主题《芙蓉楼送辛渐》以别离为主题,通过对友人离去的描述,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

诗中所描绘的江南美景和夕阳意象,与友人的远行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离别带来的伤感和不舍。

整首诗的寓意在于,人生多有离别,但离别并非终点,诗人以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表达了对持久友谊的珍视。

总结:通过对《芙蓉楼送辛渐》的解读,我们可以欣赏到这首诗在意象描绘、语言运用和结构构思方面的独特之处。

诗人通过对江南美景和别离情感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温情脉脉、离愁别绪的画卷,带给读者深思与共鸣。

无论是形式美还是情感美,这首诗歌都是唐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珍藏和传颂。

PS: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解、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解、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解、译文及赏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解、译文及赏析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解、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拓展: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词鉴赏“寒雨连江夜人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连”字和“人”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扛面上,进人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扛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文章解析

《芙蓉楼送辛渐》 文章解析

《芙蓉楼送辛渐》文章解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

该诗以芙蓉楼为背景,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情景,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友人未来的祝福之情。

本文将对该诗进行深入的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和主题内容。

一、整体结构分析《芙蓉楼送辛渐》共分为五个诗段,每个诗段都以“众里寻他千百度”开头,形成了一种韵律的重复,使整篇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同时,每个诗段都独立成篇,展示了不同的情景和情感,但它们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二、诗歌风格分析《芙蓉楼送辛渐》采用了七言诗的形式,每一句都是四平八稳的。

通过稳定的韵律和平衡的句式,诗人传达了自己平和的情感和对友人未来的祝福之情。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对偶等,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形象和感染力。

三、诗意解读《芙蓉楼送辛渐》以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友人的情景为主线,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友情之美。

诗人以楼上楼下的视角,描绘了友人辞别的情景。

诗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后的思念之情。

同时,诗中也提到了友人未来的前程和成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祝福。

四、艺术特点分析1.景物描写精妙细腻:诗中通过描绘芙蓉楼的美景,展现了山川秀丽、江河宽广的自然景色,为整首诗增添了壮丽的背景。

同时,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相结合,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

2.韵律优美和谐:《芙蓉楼送辛渐》诗句和谐流畅,节奏感强。

每个诗段前面的“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一种自我添油加醋的修辞手法,使整篇诗具有旋律感,使读者容易被吸引和打动。

3.情感真挚动人:诗人通过对友人离别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失落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祝福和期待。

这种真挚的情感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五、主题内容解析《芙蓉楼送辛渐》的主题内容是友情和离别。

诗人通过描绘离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的深深珍视,并希望友人在背井离乡后能够顺利拓展前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 诗 赏 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 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 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 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 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 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 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17、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两首送别诗的意思,背诵 并默写两首古诗。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会诗中 饱含的深情厚谊。
自学指导一
自由读诗,读出节奏。说说这首 诗的作者?交流有关诗的背景资料。

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汉 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 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 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 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作品有《王昌龄集》。 •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 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 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 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 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 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 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 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 昌龄为太原人。
江 苏 镇 江 芙 蓉 楼
芙蓉楼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 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日精山、 月华山、寿丘山)中的月华山上。为东晋 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曾在古代“芙蓉楼” 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芙蓉楼送辛渐》:
二、学习生字词:
芙 蓉
拼音:fú 部首: 艹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寒雨连江夜入吴
译文: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 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
平明送客楚山孤
译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 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洛阳亲友如相问
译文: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 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 透的冰,清正廉明,贮藏在玉 壶中一般。
当堂训练---理解问答
1.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清晨: (平明送客) 作者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 芙蓉楼(芙蓉楼送辛渐) ( 清晨),具体地点是 洛阳: (洛阳亲友如相问) (芙蓉楼),友人所去的地 方是(洛阳)。 2、寒雨(心中惆怅,才觉雨寒)、 2.诗中哪些词语含蓄的写出 楚山孤(意为友人离去后自己如 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 楚山般孤寂) 舍的感情? 3、比喻 。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 3.最后一句诗用了什么修辞 怀和坚强性格。表现了作者不因流 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落他乡而改变气节,始终保持 的品格? 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
• 【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 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 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 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 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 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 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另一首为“丹阳城南 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 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说的是头天晚上 诗人笔画:10 总笔画:13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芙蓉楼送辛渐
• 【唐】 王昌龄 • 寒雨连江夜入吴, • 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 •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 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3.寒雨:寒冷的雨。 4.连江:满江。 5.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 为吴。 6.平明:清晨天刚亮。 7.客:指辛渐。 8.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 一带的山为楚山。 9.孤:独自,孤单一人。 10.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11.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12.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观的精神。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句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 思想感情。
全 诗 赏 析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 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 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 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 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 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 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 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玉壶”具 有多义性,它可以指洒壶、月亮、灯、滴漏等。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 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 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