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鲁科版高中化学精品教案《重要的烃》

鲁科版高中化学精品教案《重要的烃》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烃的概念、分类和性质,掌握烃的分子结构和命名规则。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烃的燃烧反应及其产物。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烃的概念和分类2. 烃的分子结构和命名规则3. 烃的燃烧反应及其产物4. 实验操作和观察5. 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烃的概念、分类、分子结构和命名规则,烃的燃烧反应及其产物。

2. 难点:烃的分子结构和命名规则,实验操作和观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烃的概念、分类、分子结构和命名规则,烃的燃烧反应及其产物。

2. 采用实验法,进行烃的燃烧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烃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烃的分类、分子结构和命名规则,烃的燃烧反应及其产物。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烃的燃烧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实验结果,总结烃的燃烧特点。

5. 巩固:通过习题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烃的概念、分类、分子结构和命名规则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烃的燃烧反应及其产物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鲁科版高中化学》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烃样品、燃烧装置、观察工具等。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过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烃的概念、分类和分子结构,讲解烃的命名规则。

2. 第二课时:讲解烃的燃烧反应及其产物,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3. 第三课时: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烃的燃烧特点。

4. 第四课时:巩固所学知识,进行习题训练。

高一化学教案-第四章烃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第四章烃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第四章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1)了解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掌握烷烃的命名方法。

(2)了解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反应类型。

(3)学习烃的应用及其环境问题。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烃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拓宽学生的视野。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引导学生关注能源与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烃的命名方法。

2. 烃的物理性质及其反应类型。

3. 烃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烷烃的命名方法(1)烷烃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烷烃是由碳和氢组成的一类烃化合物,也称为脂肪烃。

按碳原子数的不同,烷烃可以分为甲烷、乙烷、丙烷等。

甲烷分子式为CH4,是最简单的烷烃,也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2)烷烃的命名方法。

根据烷烃分子中碳原子数的不同,烷烃的名称可以按以下方法构成:a.1个碳原子:甲烷(CH4)。

b.2个碳原子:乙烷(C2H6)。

c.3个碳原子:丙烷(C3H8)。

d.4个碳原子:正丁烷(C4H10)。

e.5个碳原子:正戊烷(C5H12)。

f.6个碳原子:正己烷(C6H14)。

g.7个碳原子:正庚烷(C7H16)。

h.8个碳原子:正辛烷(C8H18)。

(3)实践操作请同学们自己写出乙烷、甲烷、戊烷的结构式,并用命名法命名。

2. 烃的物理性质及其反应类型(1)物理性质烃的物理性质与其分子结构有关,主要包括密度、沸点、熔点和颜色等。

例如,碳原子数量相同时,烃的密度和沸点随着分子量增大而增大,熔点随着分子量增大而减小;烃的颜色一般为无色或淡黄色。

(2)化学性质及其反应类型a. 烷烃的烷基取代反应在氯代烃的存在下,烷烃可以发生烷基的取代反应。

例如,乙烷可以与氯代甲烷发生反应,产生氯代乙烷和甲烷。

b. 烷烃的燃烧反应烷烃在氧气和点火的条件下可以发生燃烧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例如,甲烷的燃烧反应为:CH4+2O2→CO2+2H2Oc. 烷烃的加氢反应烷烃可以与氢气发生加氢反应,生成脂肪烃。

《主题五 第二节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烃》教学设计

《主题五 第二节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烃》教学设计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烃的种类和性质,掌握烃的化学反应特征和反应方程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烃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烃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烃的化学反应特征和反应方程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烃的化学反应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试管、烧杯、滴管、酒精灯、镊子等。

2. 准备实验材料:汽油、柴油、煤油、苯、乙炔等烃类物质。

3. 准备教学视频:展示烃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过程。

4. 编写教案,设计教学环节,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具体步骤如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烃的基本观点和性质。

2. 讲解烃的分类:烷烃、烯烃、炔烃等,并介绍它们的主要化学性质。

3. 展示烃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过程的教学视频,包括燃烧、氧化、水解等反应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烃的化学性质。

4. 编写教案时,设计一系列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出烃的化学性质与反应条件的干系。

5. 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烃的性质和反应条件的掌握情况。

6. 课后安置相关练习题,稳固学生对烃性质和反应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烃的性质和反应条件,为后续化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烃的分类和定名。

2. 展示各种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3. 提出问题:烃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烃有哪些性质和用途?(二)新课教学1. 讲授烃的观点,让学生理解烃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2. 展示烃的分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烃的化学键和分子形状。

3. 介绍烃的分类,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等,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化学教案-第四章 烃

化学教案-第四章 烃

化学教案-第四章烃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1. 了解烃的概念和特性;
2. 掌握烃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
3. 理解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 能够用结构式表示和命名简单的烃。

教学重难点:
1. 烃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
2. 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可通过提问的形式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烃。

二、讲解(15分钟)
1. 烃的概念和特性;
2. 烃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
3. 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练习(15分钟)
1. 根据给定的分子式,写出对应烃的结构式;
2. 根据给定的结构式,写出对应烃的分子式;
3. 烃的命名练习。

四、拓展(10分钟)
1. 烃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烃对环境的影响和控制措施。

五、总结(5分钟)
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以及对于烃的理解和认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于烃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法和手段:
1. 讲解教学结合案例分析;
2. 学生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和交流;
3. 利用板书和多媒体等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4. 实验演示,带领学生观察和探索。

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2. 学生课堂发言和问题回答;
3.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4. 小组和个人展示。

高中化学教案《重要的烃

高中化学教案《重要的烃

高中化学精品教案《重要的烃》第一章:烃的概念及分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烃的概念,理解烃的分子结构特征。

2. 使学生掌握烃的分类方法,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烃的概念:烃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2. 烃的分类:根据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将烃分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

3. 饱和烃:分子中只有单键的烃,如烷、环烷烃。

4. 不饱和烃:分子中含有双键或三键的烃,如烯、炔、芳香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烃的概念、烃的分类方法。

2. 教学难点:烃分子结构特征的理解,不饱和烃的分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烃的分子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烃的分类方法。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烃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讲解烃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烃的特征。

2. 讲解烃的分类:分析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分子结构,讲解分类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常见烃的分类,巩固学生对烃的认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探讨烃的分类方法和规律。

5.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烃的化学性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烃的化学性质,理解烃在化学反应中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烃的燃烧、取代、加成等反应类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烃的燃烧反应:烃在氧气中燃烧二氧化碳和水。

2. 烃的取代反应: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

3. 烃的加成反应:不饱和烃分子中的双键或三键断裂,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烃的燃烧、取代、加成等反应类型。

2. 教学难点:烃的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机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烃的化学性质。

2.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烃的化学反应过程。

《烃》教案1

《烃》教案1

《烃》教案【教材分析】本节以“烃的概述、烷烃的化学性质、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性质”为基本线索,在学习过程中要建立烃的分类框架并能够举例说明。

知道烃的熔、沸点比较低,各种烃都难溶于水并且比水轻。

能够列举在自然界和人类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烃,能够通过事例说明烃参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掌握烯烃、炔烃的命名规则,会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分子中含一个双键或三键的烃烯或炔烃。

能举例说明烷烃能与氧气、卤素单质的反应,烯烃炔烃与卤素单质、卤化氢及酸性KMnO4溶液的反应,苯及其同系物与卤素单质、硫酸、酸性KMnO4溶液等物质的反应。

第一课时【基本要求】知识与技能要求:1. 建立烃的分类框架并能够举例说明。

2. 知烃的熔、沸点比较低,各种烃都难溶于水并且比水轻。

3. 掌握烯烃和炔烃的命名规则,会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分子中含有一个双键或三键的烯烃或炔烃。

过程与方法要求:1. 通过建立烃的分类框架,体会官能团在有机物分类种的作用。

2. 通过烯烃和炔烃的命名规则与烷烃的比较,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烃,认识烃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学习重点】本课时的学习重点是认识各种烃并对它们进行命名。

【学案导学】1.根据来源和性质,人们将烃分为环烃和,又将环烃分为和。

2.烯烃和炔烃的命名规则与烷烃类似,不同的是:①;②;③;3.烷烃、烯烃和炔烃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它们均为物质,不溶于水而易溶于等有机溶剂,密度于水。

含有1~4个碳原子的开链脂肪烃在室温下均为,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开链脂肪烃逐渐变为。

4.苯是液体,有,不溶于,能溶解许多物质,是良好的。

【课时测控5】专题一:有关烃的概念及分类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烃的是( )2.有关简单饱和链烃的叙述:①都是易燃物②特征反应都是取代反应③相邻两个烷烃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甲基,正确的是( )A .①、②和③B .②和③C .①D .①和②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烷烃、烯烃、炔烃属于脂肪烃B .烷烃、烯烃、炔烃和苯及其同系物都属于脂肪烃C .苯及其同系物属于脂环烃D .烷烃、烯烃、炔烃都属于饱和烃4.按下列要求举例:(所有物质均要求写结构简式)(1)写出两种脂肪烃,一种饱和,一种不饱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属于芳香烃但不属于苯的同系物的物质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下列有机物中(1)属于开链脂肪烃的是_______________,(2)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

《主题五 第二节 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主题五 第二节 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识别烃的观点,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烃的物理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烃的化学性质及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烷烃的定名及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复杂,需要学生理解记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PPT、实验器械、试剂等。

2. 准备实验材料:烷烃、烯烃、炔烃样品及相应的实验试剂。

3. 制作烃的分类和化学性质的PPT,以便在教室上进行展示。

4. 安排实验室的实验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安全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石油、天然气等化工产品,引发学生思考这些产品的来源,从而引出烃的观点。

2. 基础知识学习(1)定义烃:由碳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烃的分类:烷、烯、炔、环烷烃等。

(3)烷烃、烯烃的性质及其用途介绍。

3. 实验教学实验内容:分别取一瓶氢气、一瓶甲烷气体,观察颜色状态,触摸试管壁,闻气味;取一塑料吸管,一头加热,一头点燃沾有甲烷的棉花,并轻轻旋转火源使火焰沿塑料管下移观察现象;再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火焰以验证燃烧产物。

4. 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甲烷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甲烷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5.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烃的化学性质。

6. 归纳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烃的性质和用途,强调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作业,稳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学生课后反思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烃的物理性质和分类;掌握烷烃、烯烃、炔烃的性质和反应方程式。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根据烃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操作。

烃的概念 教案

烃的概念 教案

烃的概念教案烃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种,是由碳和氢元素构成的化合物。

烃的分子主要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其化学式通常可以表示为CnHm。

烃根据分子内碳原子间的连接方式和碳原子数目的不同,可以分为脂肪烃和芳香烃两大类。

脂肪烃是由直链或支链碳原子组成的烃类,包括烷烃和烯烃。

烷烃是由碳原子按照直链排列而成的烃类,例如甲烷、乙烷、丙烷等;烯烃则是由含有双键的碳原子构成的烃类,例如乙烯、丙烯等。

芳香烃是由芳香环结构构成的烃类,其中的碳原子呈现环形分布,例如苯、甲苯、二甲苯等。

在日常生活中,烃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中。

石油、天然气中所含的烷烃和烯烃类化合物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如汽油、柴油等。

而芳香烃则是一些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被用于制备合成树脂、药物、香料等。

在化学工业中,烃类化合物的生产和应用也十分广泛。

通过烃类化合物,可以制备出各种化工产品,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制品,乙烯、丙烯等石化产品,以及各种有机合成原料。

除了在能源和化工领域的应用外,烃类化合物在农业、医药、日化等领域也有重要作用。

例如,一些杀虫剂的主要成分是芳香烃类化合物,一些医药品和香精也可以通过烃类原料合成而来。

为了更好地了解烃的性质和应用,下面将介绍关于烃的实验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烃的化学性质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1:烷烃和烯烃的燃烧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烃类化合物(如甲烷、乙烷、乙烯等)的燃烧情况,了解烷烃和烯烃的燃烧特点。

实验步骤:1. 在通风处进行实验,准备好不同类型的烃类化合物和点燃用的火柴。

2. 取一定量的甲烷气体(CH4)放入适当容器中,点燃气体,并观察其燃烧情况。

3.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使用乙烷(C2H6)和乙烯(C2H4)进行燃烧实验。

实验结果:1. 甲烷气体燃烧时,火焰呈现蓝色,完全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2. 乙烷气体燃烧时,火焰呈现蓝色,完全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苯及其同系物
教材分析:本节课由苯的性质出发,学习苯的同系物的性质,由浅入深,由点到面,设计本节课内容。苯的化学性质在必修二中已经初步学习,学生具备一些苯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本节课重点在于拓展学生对于结构对性质的影响,如侧链对苯环的影响和苯环对侧链的影响,并且让学生掌握一类物质的性质,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一个由点到面的升华。
小结:侧链影响苯环,使苯环上的氢原子比苯更易被取代。
甲基使苯环的邻、对位变活泼。
学生完成方程式,并思考。
1、卤代反应:
苯的溴代反应
甲苯的溴代:
铁粉催化:
光照:
2、硝化反应
苯的硝化反应:硝基苯的密度水的密度,硝基苯能否溶于水?
甲苯的硝化反应:
学生完成磺化反应方程式:
苯磺酸是(强或弱)酸?
练习:甲苯的磺化: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模型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
【提问】烯烃和炔烃容易发生哪些化学反应?为什么?
练习:
1、写出C2H2与Br2的反应方程式
2、分别写出丙烯与Br2、H2、HCl的反应方程式
3、分别写出乙烯、乙炔、丙烯的加聚反应。
通过烯烃、炔烃的方程式的温习,加深对加成反应的了理解,便于比较苯及其同系物的性质。
B.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
C.都不能因反应而使溴水退色
D.苯比甲苯更易于与硝酸发生取代反应
板书设计
三、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1、易取代:与卤素单质、硝酸、浓硫酸的反应
2、难加成:与氢气的反应
3、氧化:苯的同系物与酸性高锰酸钾、氧气的反应
课后反思
由苯的性质出发,学习苯的同系物的性质,由浅入深。苯的化学性质在必修二中已经初步学习,本节课重点在于拓展学生对于结构对性质的影响,如侧链对苯环的影响和苯环对侧链的影响,并且让学生掌握一类物质的性质,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一个由点到面的升华。本节课达到了教学目标。本节课需要分组实验,让学生提前充分预习,效果会更好。
这位化学家为何知道德国将发动战争呢?这一奇怪现象引起了一位化学家的注意他经过化验,发现婆罗洲的石油成分与其他地区的不同,它含有很少的直链烃,它含有大量的苯和甲苯等芳香烃,正是适宜制造“TNT”烈性炸药的三硝基甲苯的基础成分。这位化学家们就是在对婆罗洲石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之后才向世人提出历史性预言的。
阅读《身边的化学》了解去污原理
通过苯及苯的同系物取代反应的探讨,了解侧链对苯环的影响。
加成反应
【板书】2、难加成:
与氢气的反应
问题:书写苯、甲苯与氢气加成反应的反应式。
小结:苯及苯的同系物难于加成,遇到溴水只是发生萃取(物理性质),更说明苯环不存在典型的碳碳双键。
学生完成方程式
回顾苯的结构。
氧化反应
了解课本内容。
取代反应
【板书】1、易取代:
与卤素单质、硝酸、浓硫酸的反应
问题1:请书写苯与溴单质。
甲烷与的苯的卤代反应条件有何不同?
在铁粉催化和光照条件下甲苯与溴反应的部位有何不同?
问题2:请书写苯与硝酸的反应。
浓硫酸与硝酸的混合如何操作?如何控制加热温度?甲苯与苯哪个更容易发生硝化反应?
问题3:请书写苯与硫酸的反应
【实验】苯、甲苯分别与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
【板书】3、苯难氧化、苯的同系物能氧化:
小结:苯环影响侧链,使侧链能被强氧化剂氧化。烷基上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连有氢原子才能被氧化。
总结:苯——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
甲苯——易取代、难加成、能氧化
叙述实验现象并解释
现象:苯遇酸性高锰酸钾不褪色;甲苯遇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①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②苯中碳碳键的键长均相等③苯能在一定条件下跟H2加成生成环己烷④经实验测得邻二甲苯仅一种结构⑤苯在FeBr3存在的条件下与液溴可发生取代反应,但不因化学反应而使溴水退色A.②③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④
5.苯与甲苯相比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都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浓烟
过渡
【小故事引入】1912-1913年,德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石油。由于有利可图,许多国家的石油商都
不惜压低价格争着与德国人做生意,但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德国人只要婆罗洲的石油,其他的一概不要,并急急忙忙地把收购到婆罗洲的石油运到德国本土去。在石油商人感一以百思不得其解时,一位化学家提醒世人说:“德国人在准备发动战争了!”果然不出化学家所料,德国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在苯的同系物中,加入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后溶液退色。甲苯发生上述反应生成苯甲酸(C6H5COOH),正确的解释是()
A.苯的同系物分子中碳原子数比苯分子中碳原子数多B.苯环受侧链影响而易被氧化
C.侧链受苯环影响而易被氧化D.苯环和侧链的相互影响,使苯环和侧链同时被氧化
4.苯环结构中,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的结构,可以作为证据的事实是()
小故事引起学生对苯的化学性质的回顾。
提示学生找出:
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
学生回顾:什么是苯的同系物?苯的同系物与苯结构特征有何不同?
一个苯环、烷基(一个或多个)
从苯的性质入手,引出本节内容。
自主阅读
【板书】三、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学生快速阅读课本质差异的原因。
在必修Ⅱ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了芳香烃——苯,今天我们继续讨论苯及其同系物的性质。
苯与溴水能反应吗?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反应吗?苯有何化学性质?
【讲述】苯环上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碳碳单键、双键之间的特殊的共价键。苯环是一个较稳定的结构,这就使得苯环不易发生加成反应而易发生取代反应。
【总结学生发言】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结构都含有苯环,故其性质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烷基的存在,其性质又有不同。
结论:
甲苯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练一练:如何鉴别苯和甲苯?
书写苯、甲苯的燃烧反应方程式:
练习
1、(双选)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苯与浓硫酸共热至70~80℃B.苯与液溴混合后撒入铁粉
C.苯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制得环己烷D.乙烯通入溴水中
2.以苯为原料,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制得的有机物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苯及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体会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以及知识间“相似类比”和“差异类比”的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苯及苯的同系物化学性质,进一步体会不同基团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培养学生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性质,并能联系苯的结构加以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