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本文节选自萧红在鲁迅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将鲁迅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描写,使他形象生活化、真实化,不仅可敬,更加可亲。

本课要求学生能够自主通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思考课本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读,并借助文旁批注进行思考的能力;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萧红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细腻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通过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2.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萧红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细腻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1.布置预习,扫清字词障碍,通读课文;2.学生课前了解初中阶段需要学习的鲁迅作品,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包括《社戏》《故乡》《孔乙己》等。

一、电影片段导入她是一位传奇人物,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

2014年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

介绍萧红: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nǎi)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设计意图说明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设计意图说明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说明一、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重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咀嚼文本、涵泳经典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是部编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卓越科学家邓稼先、爱国诗人闻一多等,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各有特色。

捧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我们眼前则浮现出一个作为一家之长的鲁迅,一个情深义重的宽厚长者的鲁迅,平常如普通人,温情如平凡人。

它从一个鲜为人道的角度,为鲁迅先生形象增添了异常真实,异常亲切的一笔,使鲁迅成为更完满、更丰富的“人 ”。

同时,萧红的散文,情真意切,细腻的笔调充溢着萧红对先生的敬意、怀念种种真情实感,文章内容看似寻常甚至琐碎,背后是对鲁迅的深刻了解,内里是对鲁迅的炽烈情感,实为我国现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怀人名篇。

是为“琐事蕴含人物本色,琐记成就经典篇章”。

三、教学目标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着重在揣摩关键语句和“批注”方法,据此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速读课文,采取旁批的形式,透过一系列细节梳理萧红笔下鲁迅先生的不同“身份”,把握人物形象;2.揣摩重点语句、段落,力求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体会萧红心中鲁迅的“身份”之重,理解作者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和梳理文意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感情,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五、教法与学法(一)教法:1.以批注与文本对话: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批注符号如“~~~”、“——”等做批注式阅读,引导学生有指向性地阅读。

在交流展示中自然归纳鲁迅之“凡人”身份,为后面的品读打好基础。

2.以品读启发思考: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引导品读,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鲁迅先生走路很 轻捷,……他刚抓起 帽子拉往头上一扣,
敏捷 性急
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坚毅
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 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 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 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 得热闹。
爽朗乐观、率真可亲、平易近人
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 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jiǎo ròu 绞肉 xīn jīn 薪金
jiào duì校对cǎo shuài 草率
xí zǎo洗澡 yōu rán 悠然
fēn fù 吩咐mǒ shā 抹杀 ɡē dɑ 疙瘩 阖一阖眼睛(hé) shēn wù tònɡ jué 深恶痛绝
你能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吗?
堵塞 (sè)
差不多 (chà)
4、观察和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的行为举止, 采撷具有个性的生活细节,体现人物的个 性特征。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板书
语言 质朴浅白
善于撷取生活琐事
写 作 清新隽永 特 捕捉细节 色
作者印象中的鲁迅:生活平凡随意、
为人宽厚仁爱,待友真诚悉心,意
志坚定
伟大而平凡
布置作业:
1、背诵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和纪念鲁 迅逝世三十周年臧克家写的《有的人》。
2、积累鲁迅先生的一些名言警句。
3、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没 有新的认识?请在随笔中写下你的体会。
对青年严格要求 寄予厚望 深切关爱
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人之友的鲁迅 ③人之主的鲁迅 ④生活中的鲁迅

七年级统编版《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

七年级统编版《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

七年级统编版《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积累“咳嗽、调羹、绞肉”等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学习文中从细节描写入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精读等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鲁迅先生丰富的情感和伟大的人格,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这些细节对刻画鲁迅先生形象的作用。

分析鲁迅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性格特点,如幽默、和蔼、严谨等。

引导学生掌握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回忆中,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和他对青年、对国家的深沉情感。

让学生理解文中一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深刻情感的语句,感受作者与鲁迅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

三、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体会文章的韵味。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和文章的内涵。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心理。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文章的重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1.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回答鲁迅先生在文学创作、思想启蒙等方面的成就,然后引入课题《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2.简单介绍作者萧红与鲁迅先生的交往,强调这篇文章从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鲁迅先生鲜为人知的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教师检查学生对“阖眼、瞿秋白、深恶痛绝”等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的读音和意义。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程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学会概括事情的方法,提高概括事情的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是谁写的?对,这两句诗是鲁迅写的,同时也把他当做是鲁迅精神品质的写照。

以前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萧红的脚步走进生活中的鲁迅。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而已集》等(三)检查自学检测1.让同学上台展示答案。

2.教师订正后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本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十四件小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事情的主要内容。

方法:1.抓关键词、关键句2.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明确:1、鲁迅的笑2、鲁迅走路的姿态3、我在鲁迅家做客人4、鲁迅先生开玩笑5、鲁迅先生看到晴天笑了6、鲁迅先生看青年人的信7、鲁迅先生的原稿 8、徐先生的笑 9、鲁迅先生的礼让10、鲁迅先生的休息 11、鲁迅先生待客 12、鲁迅先生尝鱼丸13、鲁迅先生包书 14、鲁迅先生坚持工作(五)合作探究一文学作品中通常用典型事例反映人物性格特征,这篇回忆录同样也是这样,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十四件小事,从这十四件小事中,概括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用以下格式回答:我从______(某件事或某句话)看出来,鲁迅先生是一个______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2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2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刻画富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2.揣摩重点语句和段落,品味作者细腻传神的语言,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刻画富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揣摩重点语句和段落,品味作者细腻传神的语言,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萧红回忆的点滴琐事,结识了“凡人”鲁迅。

这节课,让我们深入文本,品读传神的细节,认识“真人”鲁迅吧!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连接新知。

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过渡: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往往是点睛之笔。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探讨细节描写的妙处吧!1.探究任务在传神细节里读别样的鲁迅:精读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细节描写,结合其中的关键词句,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鲁迅怎样的精神品质。

2.探究方法(1)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细节,揣摩其深意。

(2)聚焦细节描写中特别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咀嚼生动传神的动词。

(3)留意那些与常理相悖的细节,思考人物言行的根源。

3.成果展示预设:(1)勾连反复出现的细节。

一组写“笑”的语句: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明确:笑的描写几乎贯穿全篇,是对鲁迅先生的神态细节描写。

从这“明朗”、可以“冲下楼梯来”、“冲破忧郁心境”的笑声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

句中的“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笑得咳嗽起来”“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等细节,通过简笔勾勒,反复渲染,使读者对鲁迅先生的开朗乐观印象深刻。

八年级语文上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掌握重点字词。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

3.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通过生活细节展现人物的方法。

4. 感悟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分析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2. 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

3. 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语句。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名言,引导学生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2)教师导入: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点滴和人格魅力。

2. 作者简介萧红,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 之一。

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琐事,展现了鲁迅先生的真实、可亲、可敬的形象。

②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明确: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爱戴和怀念之情。

4. 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鲁迅先生的形象。

①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明确:鲁迅先生是一个勤奋的人。

如他夜里工作,白天休息,常常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

鲁迅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如他对年轻人很关心,总是耐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

鲁迅先生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如他开玩笑说自己的鼻子是碰壁碰扁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五、பைடு நூலகம்学反思
在本次《回忆鲁迅先生》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精神魅力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他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表示敬佩。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新课导入环节,我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了解程度有限,导致讨论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导入环节增加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一些修辞手法和语句含义的理解仍然存在困难。为此,我尝试采用了举例和比较的方法进行讲解,但效果并不理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以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与鲁迅先生生平相关的词汇;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回忆与怀念之情;
-分析课文结构,认识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展现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领悟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敬意;
-通过鲁迅先生的事迹,体会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及对青少年的启示。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鲁迅先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鲁迅精神。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的语言知识。

2.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感受鲁迅先生的非凡气质。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民国作家萧红,被鲁迅称之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短暂而漂泊的一生留下近百万字经典作品,终成大器未曾有负鲁迅的期许。

他们之间有师生之谊也有传承之道;鲁迅的欣赏、奖掖与扶持,萧红的早慧、勤勉与感恩,构筑成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感人佳话。

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的常客,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在《回忆鲁迅先生》中以女性的细心,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细节,既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又表现出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所有的人都承认,纪念鲁迅先生最好的文章出自萧红之手,这是因为,她从平视的角度,用平实的文笔,毫不炫技地素描了鲁迅。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细腻的细节来描写鲁迅先生的,我们从文中又会感到鲁迅先生怎样非凡的气质。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细节描写,批注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感受到的鲁迅先生的非凡气质。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明朗(míng lǎng):①光线充足;明亮。

②明白;清晰。

③光明磊落;乐观,开朗。

轻捷(qīng jié):指动作轻快敏捷。

做客(zuò kè):指去别人家拜访,或者在别人家留宿。

忧郁(yōuyù):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心境(xīn jìng):心境又叫心情,佛教指清净之心,心情,心绪。

崭然(zhǎn rán):形容山势高峻突兀等。

草率(cǎo shuài):形容粗糙简略。

深恶痛绝(shēn wù tòng jué):恶:厌恶;痛:副词,程度深;绝:极。

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工夫(gōng fū):指花费时间和精力后所获得的某方面的造诣本领。

展读(zhǎn dú):指阅读。

解剖:(jiě pōu):在医学或生物学研究中,用特制的刀、剪把人体或动植物体剖开。

变幻无常(biàn huàn wú cháng):形容事物任意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则。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致命(zhì mìng):①传达言辞、使命。

②犹捐躯。

③使丧命;使毁灭。

遭殃(zāoyāng):遭遇困难,遇到麻烦。

师生一起梳理课文基本内容:作者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哪些内容?鲁迅先生笑的特点走路的特点待人之道饮食与作者开玩笑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不怕花功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鲁迅先生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夜里去看电影坐车时的谦让陪客人到深夜,必同客人一道吃些点心鲁迅先生备有两种纸烟,一种价钱贵的,待人;一种便宜的,自己抽。

鲁迅先生以翻一翻书的方式当作休息鲁迅先生花长时间陪客人鲁迅先生在深夜工作,直到人家都起来了才睡下。

待子之道鲁迅先生寄书的细致鲁迅先生生病了,但工作不止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细节描写,感受非凡气质。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选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细节加以赏析,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说明自己从鲁迅先生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细节: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分析: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真诚。

细节: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的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分析: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待人的热诚与周到。

细节: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分析: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虽然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不怕花功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

结合下文所写的对自己原稿与校稿的不珍惜,更能感知其伟大。

细节: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么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象夜里那样高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分析:感受到鲁迅先生工作的投入。

细节:从福建菜馆叫的菜,有一碗鱼做的丸子。

海婴一吃就说不新鲜,许先生不信,别的人也都不信。

因为那丸子有的新鲜,有的不新鲜,别人吃到嘴里的恰好都是没有改味的。

许先生又给海婴一个,海婴一吃,又不是好的,他又嚷嚷着。

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不是新鲜的。

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分析: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即使是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意见也是十分尊重的。

细节: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分析: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为人,即便是小事,也做得非常的严肃认真。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2.以《回忆……》为题,写一篇回忆性的文字,注意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不平凡之处。

总结固趣本文抓住了鲁迅先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描写,一改人们心目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让人觉得可亲可敬。

作者以女性的细心,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细节,既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又表现出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作者还注意通过对比手法表现鲁迅先生平凡之处的不平凡。

如对青年写字草率深恶痛绝,但不怕花功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对青年的信很珍惜,对自己写的原稿与校稿不珍惜等。

作者也善于通过人物的评价表现鲁迅先生的不平凡之处,如文中写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

哪怕一点点小事。

”这样的评价有画龙点睛之妙。

趣味教学资料萧红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早年经历少年萧红1911年(宣统三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城内龙王庙路南的张家大院。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

1916年(民国五年),外祖父将萧红学名改为张廼莹。

1919年(民国八年),生母姜玉兰感染霍乱病故。

父亲张廷举续娶梁亚兰,即萧红继母。

1920年(民国九年),入呼兰县乙种农业学校(俗称龙王庙小学,现为萧红小学)女生班读初小。

1924年(民国十三年),入北关初高两级小学校女生部读高小。

后转入呼兰县第一女子初高两级小学校。

1927年(民国十六年),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就读。

萧红喜欢文学和绘画,在校刊上发表过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8年(民国十七年),哈尔滨市学生维持路权联合会发起反日护路游行示威活动,即“一一九”运动。

萧红参加游行,主动担任宣传员。

1929年(民国十八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民国十九年),初中毕业,不顾家庭反对而出走北平,入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读高中一年级。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1931年(民国二十年)1月,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2月底,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

3月中旬,两人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汪恩甲为了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

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1931年(民国二十年)10月,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

一个月后与汪恩甲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

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汪恩甲不辞而别。

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

萧红因此结识萧军。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8月7日,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由于萧红欠钱太多,旅馆不让萧红离开。

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出,到裴馨园家暂住。

不久萧红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后夭折。

出院后,两人住进道里新城大街(现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

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出,安家于道里商市街25号(现道里区红霞街25号)。

萧红的文学创作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3月,参加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两幅粉笔画。

4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小说《弃儿》,是萧红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

随后发表诸多作品,踏上文学征程。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7月,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2]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0月,在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萧红、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

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

《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6月,因《跋涉》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