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格
汉语常见修辞格

双声、叠韵和押韵1.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如:伶俐lín g lì美满měi mǎn 慷慨kān g kǎi嘹亮l iáo l iàn g 2.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
如:依稀yīxī连绵l ián m ián 苗条m iáo t i a o从容cón g rón g 作用:使用双声和叠韵,可以使语言悦耳动听,增强语言的音乐类。
3.押韵,就是使诗文中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相近,使得相同或相近的乐音在前后句子的同一位置上有规律地出现,使语言音调和谐,抑扬有致。
诗文押韵易说易唱易记。
押韵的最后一个字叫韵脚。
作用:使音调和谐,抑扬顿挫,易说易唱易记忆。
压韵的最后一个字叫韵脚。
排比与反复的区别排比句的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叫排比。
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地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竺可桢《向沙漠进军》)花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作用:能加强语言气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反复的定义: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排比和反复的区别在于:首先排比是为了加强语势,反复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感情。
其次,排比是把三句或三句以上的结构相同的句子连在一起,反复是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二次以上。
再次是排比中有部分提示词语相同,而反复则是词语或句子完全相同。
对偶与对仗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修辞格辨析

掌门——掌窗 ②义仿 换用反义或类义语素仿造新词语。 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 不出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 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
通感(移觉)
视觉→听觉
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转移
到另一感官,使各种感官功能互相转化、彼此 沟通,以增强语言的艺术效果。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 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她宽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 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 那样嫩。 视觉→触觉
临时仿造新词语。
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
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 他爸爸是个外交家,而他呢,则是个小小的 ‚内交家‛。 这可不是一个渺小的工作,而是一项‚渺大‛ 的工程。 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 说要读经。
仿词的类型
以貌取人——以帽取人
①音仿 使用音同或音近的词素仿造新词语。 11月,我国还是秋高气爽,俄罗斯早已‚草 木皆冰‛了。
思考:以下句子是否比喻句?
他的眼睛也像他的父亲一样红肿。 那女孩像她来时一样,悄悄地走了。 这故事如同真人真事。 那远处跑着的好像是匹马。 总理遗言犹在耳。
比喻构成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
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
她的纤纤玉手就像月亮一样。
无相似性
比拟
运用联想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 当作物、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这 种修辞格叫比拟 。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
比拟的分类
拟人
真理总是悄悄地走进勇敢者的心间,向他昭示智慧的魔 方。 真与伪,诚与诈,都要在它的面前露出本相。 假如是孤行者,就可以听到各类小虫的绵绵情话。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格

例如:①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儿 来了。
例①“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香味”,这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先出现 的事。
4 反复 • FAN FU
1.反复的含义和作用
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 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
1.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比喻的作用有三个: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人容易 理解;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使人接受;三是使 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2.比喻的基本类型
根据构成要素(本体、喻体、喻词)不同,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 借喻三大类。
(1)明喻
明喻的典型是形式是:甲像乙。明喻中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 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连接。
设问是一种应用较广的辞格。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作为标题, 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使读者更好的领会文章的中心 思想;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 启下的过渡作用。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 性内容上,设问说理,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总起来说,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 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酣睡的婴儿。
先用比拟中的拟人,把“湖水”描写得具有人的神态,“愈发温柔”“愈发安 详”是动词性短语;后用比喻,把湖水的“神态”比作“母亲怀中含乳酣睡 的婴儿”,“母亲怀中含乳酣睡的婴儿”是名词性短语。
3 夸张 • KUA ZHANG
1.夸张的含义和作用
反复。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 《纪念刘和珍君》)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对偶 、排比 、反问 、设问八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八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砖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①本体和喻体是并歹、关系。
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洋,(“花”修饰“海洋”)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元豪杰怕熊婴~傅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一)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常见修辞格

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 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 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 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 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 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 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的条件, 有意识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 方式。 (1)谐音双关: 我失骄杨群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2)语意双关: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 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 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 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 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 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 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 具穿透力。
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 较的方法。 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 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 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
修辞格名词解释

修辞格名词解释
修辞格名词解释:
修辞格是一种文学技巧和表达方式,用于增强文本的表现力、说服力和吸引力。
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反复等等。
修辞格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元素,可以帮助作者产生更生动、更深刻的表现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
除了文学作品,修辞格也可以在其他领域中使用,例如政治演讲、商业营销、广告、新闻报道等等。
在这些领域中,修辞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信息的表达力和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不同的修辞格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比喻通常用于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信息。
拟人通常用于将非人类事物拟人化,以增强它们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夸张则通常用于夸大事物的特点和程度,以便更好地表达强调和感染力。
对比和排比通常用于强调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
除了特点和用途,不同的修辞格也有不同的名称。
例如,比喻通常被称为修辞格、修辞手法或比喻术。
拟人通常被称为修辞手法或人格化。
夸张通常被称为夸张、夸大或夸张性表达。
对比和排比通常被称为对比、排比或并列修辞格。
拓展:
修辞格是文学和艺术中常见的元素,可以帮助作者产生更生动、更深刻的表现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在文学中,修辞格通常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等等。
在非文学领域中,修辞格也可以被用于政治演讲、商业营销、广告、新闻报道等等。
这些修辞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信
息的表达力和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英语常用修辞格的翻译

省略;Ellipsis
eg:妈妈让他洗碗,她就不洗。 译文:Mother tells her to wash the dishes, but she will not(do it)
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
把本来用以修饰人的形容词移属于同人有关的抽象物 或具体物,这种貌似错误、实为妙用的修辞格叫做 “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它通过词语巧妙 的“移植”,来取得常规搭配所无法得到的效果。
转喻;Metonymy
Biblioteka eg: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 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鲁迅:《示众》) 译文:Baldy,standing almost directly opposite White Jerkin,stooped to study the characters written on his jerkin. 有时采用意译更为合适 eg: 英雄所见略同。 译文:Great minds think alike.
递升;Climax
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近 到远、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等次序说下去,这种修辞手法叫 递升,英语里称作 climax。运用这一修辞手法,能够使要表 达的思想逐步加深、感情逐步强化,因而能增强语言的说服 力和感染力。 eg:事情就是这样,他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 消灭一点,舒服一点;消灭得多,舒服得多;彻底消灭,彻 底舒服。( 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译文:This is the way things are:if they attack and we wipe them out,they will have that satisfaction;wipe out some,some satisfaction;wipe out more,more satisfaction;wipe out the whole lot,complete satisfaction.
修辞格

常见修辞格修辞格又称辞格、修辞方式,是为了提高修辞行为的效果而运用的组织语言材料的策略性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映衬、拈连、仿拟等修辞格侧重语义变化,是追求语言形象上的创造的策略;对偶、排比、回环、顶真、反复等修辞格侧重语形的呼应变化,是追求语句组织上的创造的策略。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况不同类的另一事物或情境。
比喻是扩大话语的意义空间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
运用比喻,可以用浅显的、具体的比喻深奥的、抽象的,也可以用抽象的、深奥的比喻具体的、浅显的。
被比的事物与作比的事物应该是不同类的,两者可以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相似点。
两者的距离越远,越能获得意外的效果。
比喻的基本类型是明喻,由此有衍化出暗喻、借喻、博喻、撇喻等。
(一)明喻明喻是最典型的比喻。
在结构方式上最为完整: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比喻词(“像”、“如”、“若”、“似的”、“好像”、“如同”、“仿佛”、“一样”等)都出现,有时还可以顺势写出两者的相似点;在语义关系上也最为显豁,一般不容易与其他修辞格混淆。
如果用A表示本体,用B表示喻体,那么明喻的基本格式是:A像B。
有时也有B像A。
例:①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朱自清《梅雨潭》)②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
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
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
(钱钟书《围城》)(二)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而比喻词不出现的比喻。
常见的有利用判断关系构成“A是B”,利用修辞关系构成“A的B”,利用并列关系构成“A,B”等。
(1)“A是B”型。
例: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北岛《回答》)②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常用的修辞格简介:
(一)比喻: 1、含义: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问题时用 同他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 比方。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 打比方的事物叫做“喻体”联系两者 的词叫喻词 2、比喻的三要素:本体(甲)、喻体 (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
3、种类 (1)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 如: 共产党像太阳。 注意: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 喻词。 如: 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 就会萎缩。 (2)暗喻 :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 体的方法。 如: 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 兵团的脑门心。
(十)反复 1、含义: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 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 的目的。 2、种类: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 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如 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 灭亡。(鲁迅《纪念刘合珍君》) (2)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 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如 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 东西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 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纪念刘和珍君》)
(三)借喻与借代 两者都是用一个与本体有关系的代体来描写本 体。不同处是: 第一,构成基础不同:借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 是相似关系,两者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借代的 两个部分则是相关关系,不是两个事物,代体多为 本体的一个部分,或是本体的某个属性、特征。 第二,作用不同:借喻的价值在引导接受者去 联想,使表达形象性增强;借代则旨在突出事物的 特征,没有联想价值。 第三,转换结果不同:借喻能转换成明喻,借 代则无法转换。
(四)借代 1、含义: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 格。 如: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五)拈连 1、含义: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 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 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
如: 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六)夸张 1、含义: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 的修辞格。 如: 毛色格外发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 油。 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 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2 、作用: 可以使人感到真实可信。目的在于深刻的 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 者的强烈共鸣。还可以通过对事物的形象地渲染可 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 特征。
四、辞格辨析
(一)比喻与比拟 两者都是用另外一个事物描写本体。不同处主 要是:无论哪种形式的比喻,喻体必须出现,比拟 则不能出现拟体。如果一个句子中既出现喻体,也 有比拟特征,一般将它看作比喻。 如:猎犬像战士一样站在那儿,似乎要与老虎决一 死战。 (二)对偶和映衬 两者都是将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容易混淆的是 映衬与对偶中的正对。 不同处是:对偶不仅要注意意义的关联,更重 要的是要求形式上要绝对整齐。而映衬没有形式上 的要求。
(九)对偶 1、含义: 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 成的修辞格。 1、种类: 根据两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它分为三类: (1)正对 上下句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意义上 互相补充。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 关心。 (2)反对 上下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叙述,意义上相 反相成。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 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 条件等关系。 如: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七)、双关 1、含义: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 意义的修辞方式。如: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 罢。 (八)映衬 1、含义: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 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的修辞手法。 如: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 活着。
根据表达方式与修辞内容的异同,分成以下十类: 一、借喻类:比喻、讽喻和借代; 二、拟夸类:比拟、摹拟(摹状)、示现和夸 张; 三、比照类:对比(映衬)、对偶、排比和层 递; 四、复嵌类:反复、复叠、错综和镶嵌; 五、连珠类:回文和顶真; 六、直言类:警句、设问、感叹和呼告; 七、曲言类:双关、婉转、避讳、折挠、抑扬、 反语和跳脱; 八、援引类:引用、用典、仿拟、省略、节缩 和藏词; 九、拈就类:拈连、移就、顾名、序换和倒装; 十、别传类:析字、飞白(非别)、转类(转 品)、降用、易色和换算
(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 体的方法。 如: 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4、作用 可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使事物生 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另外,比喻可 以用浅显常见的现象对深奥的道理假意说明。帮助 人深入理解。
(二)比拟
1、含义: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 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由本体、拟体 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 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 体构成陈述关系 。 2、种类: 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 为: (1)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 如: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十三)反语 1、含义: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 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语。反语也叫 倒反,就是说反话,使用同本语相反的词语以表达本 意。 如: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反文 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 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 国联国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 煞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作用: 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 情。
修辞格
Hale Waihona Puke 一、什么是修辞格?修辞格:是人们在组织、调整、修饰
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 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 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 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也称语格、 辞格、辞式等。修辞格,在语法表达 中很多时候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 用。常见的修辞格有20多种。
二、种类
(十一)移就 1、含义: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 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 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 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十二)婉曲 1、含义: 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 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想要表达的本意, 称为“婉曲”。婉曲又可分为曲折、微辞、吞吐、 含蓄四类。 (1)曲折,如: 部队转进某地。(作战失败,讳言撤退) (2)微辞,将不愿直陈的话,避开正面,用侧面 来表达,从隐微婉曲的文辞中,透露讽刺不满的意 味。如: 流苏讥刺柳原用情不专,却不直言,说“炸死了我, 你的故事还长着呢!”颇富机锋妙趣。
(2)拟物 :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 如: 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3、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把事物人格化,使 被描写的事物活跃起来,这就加强了语言的形象力。 (三)、排比 1、含义: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 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 感情得到加深。 如:汽车在奔驰,钻机在轰鸣,人群在欢笑。 2 、作用: 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的更严密更透彻; 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