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和机械能总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功和机械能》教案

《功和机械能》教案

《功和机械能》教案功和机械能教案【引言】功和机械能是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概念非常重要,不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课时安排】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1个小时。

第一部分:主题:认识功和机械能知识点:功与功率,机械能的定义及种类教学目标:- 理解功及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掌握机械能的定义及种类;- 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重难点分析:-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是一个难点;- 对于机械能的种类,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1. 导入通过简单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

例如,一个持重物的人在爬楼梯,他们需要向上提供一定的力量,通过爬楼梯才能完成目标。

这个过程中,人不但做了功,而且还将机械能转化为了势能和动能。

2. 讲解- 功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机械能的定义及种类3. 练习通过一些案例让学生练习计算功和功率的公式,以加深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并通过特定的例子来让他们了解机械能的常见类型和转化。

4.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方法和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主题: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意义;-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重难点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需要进行深入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要的原理;- 通过实例呈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场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

例如,让一个学生推一个块,通过游戏的规则,让学生发现块消失后,它的能量并没有消失,仍然存在于系统中。

2. 讲解-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3. 练习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场景模拟,练习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方法。

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功和能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1.2 教学内容:引入功和能的概念,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实例展示功和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机械能守恒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第二章:功的概念2.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介绍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包括力、位移和力的方向的关系。

解释功的单位和国际制单位。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能的概念3.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能的概念和分类。

让学生能够运用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介绍能的概念和分类,包括动能、势能和热能等。

解释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能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能量守恒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第四章:机械能守恒定律4.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证明。

让学生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证明方法。

解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和限制。

4.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机械能守恒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和限制。

第五章:应用实例5.1 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功和能的概念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能够分析实际问题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5.2 教学内容: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功和能的概念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得出合理的结论。

功和机械能教案全

功和机械能教案全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11.1 功【学习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知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会判断力是否做功。

3.知道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重点难点:1.理解做功的两个要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正确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学习内容一:力学中的功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62、P63的相关内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自学检测】1.用细绳水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四个力的作用,拉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摩擦力对木块移动起阻碍作用。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对照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讨论:1.图P11.1—2力对物体做功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特点?(画出受力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进行分析总结)2.图P11.1—3力没对物体做功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特点?(画出受力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进行分析总结)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物体只要移动了距离,就做了功。

(×)(3)物体从高处落下重力做了功。

(√)(4)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做了功。

(×)(5)手提着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

(×)(6)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人没有做功。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精讲点拨】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二者缺一不可。

2.下面三种情况力没有对物体做功:(1)劳而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没有移动。

如:小孩推车,车不动,推力不做功。

(2)不劳无功:物体靠惯性移动一段距离,并不是受到力的作用向前运动。

如:投出去的篮球在空中继续飞行。

(3)直无功: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力没做功,如:小明提着水桶水平移动,拉力没有做功。

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理解机械能的概念。

3. 让学生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并能运用其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2.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3. 机械能的概念4.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及判断5.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判断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运用例题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4. 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功的作用。

2.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介绍能量的概念,讲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4. 机械能的概念:讲解机械能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组成。

5.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及判断:阐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教授如何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6.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作业,了解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拓展: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机械能的关注。

2. 主体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原理及应用。

3. 巩固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滑块与斜面问题、抛体运动问题等。

4.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节能减排、机械设备设计等。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A、5W B、50W C、500W D、5000W
冲刺练习.用100N的力推着小车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5s内小车前进了10m,则在这段时间内:(1)推力做得功多少?(2)推力的功率是多大?
三、动能和势能
1、动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同时也移动了一段距离,但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5、下列情形中,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A、举着杠铃不动B、将弹簧拉力器拉长
C、将实心球抛向空中D、把掉在地上的羽毛球捡起来
变式拓展1下列过程中人对桶做功的是()
A、提着桶站立不动B、提着桶水平移动
C、提着桶站在匀速向上运动的电梯内D、提着桶站在匀速水平运动的车厢内
教学方法
归纳法
学习环节
复习内容
二次备课
一、功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功。
2、公式:W=F·S
3、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的位移.
(2)物体没受到力的作用,但由于惯性通过了一段距离.
冲刺练习、某人用20 N的推力把一个重400 N的箱子水平移动了10 m,则此人对箱子做的功_____J;若此人又将此箱子匀速提到高1 m的货架上,此人对箱子做功又为________J.
二、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用P表示。
2、公式:P=W/t
3、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4、注意:做的功多不一定功率大,所用的时间短也不一定功率大;只有相等的时间内做的功越多,功率才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功和机械能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功和机械能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功和机械能在课程学习中,功和机械能是非常基础但也非常重要的物理知识点。

本文将会介绍功和机械能的定义、计算方式和应用等方面,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功的定义和计算方式1. 定义在物理学中,功是由力所做的工作。

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从开始位置运动到结束位置时力所做的工作即为功。

2. 计算方式通常情况下,当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时,力所做的功的计算方法为:W=F×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力所作用的距离。

若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不一致,则需使用以下公式:W=F×cosθ×S其中,θ为力和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二、机械能的定义和计算方式1. 定义机械能指物体的势能和动能之和。

物体的势能与位置有关,动能则与物体运动状态有关。

做功的力可以将物体的势能转化为动能,这样物体的机械能也就发生了变化。

2. 计算方式物体的机械能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E=K+U其中,E表示机械能,K表示动能,U表示势能。

对于物体在高度为h处时的重力势能可用以下公式表示:U=mgh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高度。

而静止物体的动能(即动能为0)可用以下公式表示:K=0.5mv2其中,v表示物体运动速度。

三、功和机械能的应用1. 功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使用功来描述力所做的工作。

例如,我们用锤子敲钉子的时候,锤子施加的力就可以被看做是对钉子做功的力。

在机械学、物理学等领域,如机械传动的设计与计算、机床加工理论等等,都广泛地应用了功的知识。

2. 机械能的应用机械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工程和物理等领域,其中物体的高度、速度、势能和动能等因素与机械能处理密切相关。

工程师和物理学家们往往利用机械能原理设计机械、发电站、发电机、水轮机和风力发电机等等。

比如,自行车骑行时,人的能量(人的食物能)会转化成机械能,帮助车辆前进。

在圆锥滑道上放球体,自开始滚落到落地时的重力能转化成动能,此后球体进入回升段,动能继续向势能转化,再到最高点时即为势能最大,而球体重力落地时,又会由势能转换为动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案)年级八年级授课时间课题第1节功教学目标1. 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能列举出生活中关于做功的实例。

2. 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 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分析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这节课是在前面所学的“机械运动”、“力与运动”等力学重要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能、机械效率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解决力学问题时,如果从能量角度研究,有时会更简单。

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

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

“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教学器材实验小车、书本等。

多媒体ppt,包含视频:《物理学中的功》、《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功的计算》、《功》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播放图片】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字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说“功”这个字,在“有功之臣”、“劳苦功高”这些词语中,功表示功劳;在“事半功倍”、“大功告成”这些词语中,功表示成效。

功和机械能教案

功和机械能教案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个性化修改




课题:功
学科组
九年级物理组
主备人
执教人
课题

课型
新授
时间
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方法
归纳法
学习环节
复习内容
二次备课
一、 功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功。
2、公式: W=F·S
3、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的位移.
(2) 物体没受到力的作用,但由于惯性通过了一段距离.
4、注意:做的功多不一定功率大,所用的时间短也不一定功率大;只有相等的时间内做的功越多,功率才大。
5、公式变形在力F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有:P=W/t=Fs/t=Fvt/t=Fv
某同学的质量约为50kg,他以正常速度从教学楼一楼走上二楼。请估算在此过程中该同学上楼的功率最接近于( )
A、1W B、10W C、100W D、1000W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同时也移动了一段距离,但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5、下列情形中,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
A、举着杠铃不动 B、将弹簧拉力器拉长
C、将实心球抛向空中 D、把掉在地上的羽毛球捡起来
变式拓展1 下列过程中人对桶做功的是( )
A、提着桶站立不动 B、提着桶水平移动
C、提着桶站在匀速向上运动的电梯内
D、提着桶站在匀速水平运动的车厢内
冲刺练习、 某人用20 N的推力把一个重400 N的箱子水平移动了10 m,则此人对箱子做的功_____J;若此人又将此箱子匀速提到高1 m的货架上,此人对箱子做功又为________J.
二、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用P表示。
2、公式:P=W/t
3、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课 题
功和机械能复习
课时计划
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功率的计算方法
2、动能及势能及其相互转化
过程与方法
感受动能和势能的互相转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 点
功和功率的计算
难 点
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本部分内容,虽难度不大,但还是在计算方面有些吃力。
A、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 B、重力势能不变,动能增加
C、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D、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四、机械能及其转化
1、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一个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2、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如图:A点: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B点:动能最大,重力势、最小(不一定为零)A—B: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3 、机械能守恒
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P、 9 例4 如图,滚摆上升过程中( )
A.动能增大 B.重力势能减小
C.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D.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总结
强化
总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反思及适当的思想教育
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拓展
延伸
应用
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2)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势能越大。
例3 神舟十号在飞船加速升空的过程中,实验室的( )
A.动能增加,重力势能不变 B.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
C.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加 D.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也不变
变式拓展3一同学正进行实心球投掷训练,实心球在上升过程中( )
回答问题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一、知识点及应用二、源自展延伸课后反

变式拓展2 小华在一次跳绳的体能测试中,1min内跳了120次,每次跳离地面的高度约为5cm,则他跳绳时的功率最接近( )
A、5W B、50W C、500W D、5000W
冲刺练习.用100N的力推着小车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5s内小车前进了10m,则在这段时间内: (1)推力做得功多少?(2)推力的功率是多大?
三、动能和势能
1、动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3)比较动能的大小:质量相同,速度大的动能大;速度相同时,质量大的动能大。
2、势能
(1)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物体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通常认为在地面上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