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海大中国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

中海大中国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

1、两寮六大:p220/225/228西周早期由“卿事寮”和“太史寮”执掌国家各项政务。

“卿事寮”之下有司土(徒),司马,司工(空),号称“三右”,也称“三事大夫”分管属于国家的民政,军政和手工业等事务。

其下各有一定的僚属。

“太史寮”之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号称“三左”,分管宗教祭祀及文字册命等事务。

三左三右合成“六大”,也称“六卿”,是国家主要行政官员。

早期,两寮分掌政权,不分轩轾。

中晚期,“卿事寮”的作用显著,“三事大夫”改称“三有司”,下辖机构增多,尤其是增加了“司士”一职,主管澄清吏治,监督百官,“太史寮”地位下降,也说明当时社会生活进入更文明的阶段,对实际的政务的处理超过了一般的祈求,占卜。

当然,太史,太仆,太祝的作用仍然不容低估。

两寮六大是较清晰的,但是后期,王家事务官往往侵夺国家政务,专制王权增强。

2、三公九卿:p221/229三公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

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

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特点:1.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2.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

3.丞相位高权重4.新的较完备的官僚制度。

3、三省六部:p221/236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中国古代史全册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全册的名词解释
19.两税法:两税法是一项与庄园经济相适应的赋税制度。唐中叶后,土地兼并势力发展,均田制被破坏,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无法实施。安史之乱后,为解决财政危机,德宗采纳杨炎建议于780年行此法。即按田亩征收地税,按每户资产多少征户税,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并以征钱为主。它改变了按人丁户口征计的办法。以土地财产多少征税,使赋税负担相对合理,而且适应唐代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佃农大量存在的客观经济形势;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危机。这种税制直到明代行一条鞭法后才被废除。
24、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具体做法是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各建邦国。被分封的的诸侯主要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功臣、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周天子保持着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诸侯在封区之内,亦实行分封制,他们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封采邑内的土地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人民。
18.租庸调制是唐代前期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唐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内容有: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太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服徭役二十天,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年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
5.谶纬神学:在 汉 代 统 治 者 的 倡 导 之 下 , 谶 纬 神 学 非 常 盛 行 。 谶 是 一 种 宗 教 性 的 神 秘 预 言 , 又 称 谶 语 , 以 之 预 测 吉 凶 , 因 通 常 配 有 图 , 故 又 叫 图 谶 。 古 人 多 用 於 政 治 斗 争 中 。纬 是 相 对 於 经 而 言 , 指 用 图 谶 等 神 秘 含 意 解 释 儒 家 经 典 , 又 称 为 「纬 书 」。实 际 上 , 谶 纬 神 学 是 古 代 的 具 有 宗 教 神 学 色 彩 的 政 治 宣 传 心 理 学 , 以 此 为 谋 求 权 力 者 或 已 登 上 权 力 宝 座 的 统 治 者 大 造 舆 论 , 从 而 收 服 具 有 传 统 天 命 观 的 民 众 , 证 明 其 权 力 的 合 理 性 。谶 纬 神 学 在 西 汉 末 年 的 哀 、 平 之 际 大 兴 , 在 王 莽 与 刘 秀 的 推 波 助 澜 之 下 , 到 东 汉 更 成 为 占 统 治 地 位 的 思想。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1、分封制这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王室子弟和功臣的制度。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极盛于西周,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故有诸侯国之称。

分封对象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分封的主要形式是“授土”、“授民”。

分封制下,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且自置官署,任免官吏,征收赋税,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但诸侯需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定期朝觐述职、进贡献礼、驰援拱卫王室的义务。

因分封给诸侯的土地,名义上仍归周天子所有,故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局面。

但由于其主要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作用,无法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绝对管理,随着地方诸侯势力的强大,周王室的逐渐衰微,分封制的弊端逐渐显露,至秦朝终被郡县制所取代。

2、宗法制这是中国古代对家族内部成员区分亲疏关系的制度。

其起源于西周时期,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在宗法制下,属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大支系,嫡长子传宗继统,即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及庶族系兄弟受封为诸侯,接受天子封赏的土地和城邑,是为小宗。

大小宗体系是相对而言的,他们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旨在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它对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也有助于凝聚宗族力量,强化王权,实现“国”和“家”的密切结合。

进入封建社会后,分封制崩溃,但宗法制仍然延续,尤其是嫡长子继承制对维护社会统治产生深远影响。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这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始建于秦朝,指的是封建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封建官僚机构管理并控制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

其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其中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体现在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上,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具有一定的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则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的,主要体现在郡县制和选官制度上,即中央机构对地方拥有绝对有效的管理,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1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1

自考 中国行政史 80%名词解释 必考 第一章 夏商西周 1、禅让制: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相传四岳推举舜为尧的继承人,尧对舜三年考核后让舜作自己的助手。

尧死后舜继位。

后四岳又举治水有功的禹。

2、宗法制: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西周时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

核心内容是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嫡长子为“大宗”,庶子分封为“小宗”,小服大,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3、分封制:是中国奴隶社会中一种为协调统治阶级利益以便对付种族奴隶而建立的制度,即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世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期分封制度达到成熟和完善,它与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相互支持、相互巩固,以达到保证国家统治的稳固长久。

周天子除留下王畿的一部分地区由刑王室直接管理外,将其他部分分封给王族成员、功臣姻亲和传统贵族,这些人也依此做法再分给卿大夫。

经过不同层次的分封,西周王朝形成了等级结构的国家群。

分封诸侯的目的是拱卫中央王朝,天子与诸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4、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君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由君王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者从事生产。

“外服”是指侯国统治的区域,由各地诸侯管理,但外服诸侯与君主是一种君臣关系。

内外服制最早实行于商朝。

5、乡遂管理体制:是西周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实行的一种管理体制。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在国都内及其近邻划分若干乡,并设相应的管理者。

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实行遂制,也设相应管理者。

通过乡遂制度,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成为后世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四岳议事会:是君主的辅助及咨询顾问 王子王位继承制:盘庚迁殷后,变“兄终弟及”制为王子继承制,即由家族占有王位缩小到直系占有王位 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就是在诸嫡子之中,确定长子的优先继承地位。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大索貌阅:隋文帝开皇五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徭役。

查出不实,流配里长、党长,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

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以防包容隐庇。

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

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

2、输籍定样:隋文帝开皇五年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百姓户等,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

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官员不能任情舞弊。

由于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户的剥削,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3、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开始实施的中央官制。

三省是尚书、内史(唐中书)、门下,三省负责国家政务,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长官令、左右仆射,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唐户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是为六部。

三省长官同向皇帝负责,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帝集权。

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4、开元之治: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姚崇、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针对时弊进行以下改革:①裁汰冗官,整顿吏治;②抑制食封贵族;③压制佛教势力;④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⑤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⑥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

因为以上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二王八司马事件:唐后期宦官专权严重,威胁皇权,也遭到朝臣反对。

永贞元年,顺宗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十人对弊政进行改革,剥夺宦官权力,但接掌军权的关键性措施因宦官集团反对未能成功。

同年八月,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未皋等内外呼应,迫使顺宗让位与太子李纯。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第一章夏商西周1、禅让制: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相传四岳推举舜为尧的继承人,尧对舜三年考核后让舜作自己的助手。

尧死后舜继位。

后四岳又举治水有功的禹。

2、宗法制: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西周时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

核心内容是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嫡长子为“大宗”,庶子分封为“小宗”,小服大,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3、西周分封制:西周初年,统治者把大规模的土地连同居民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建立西周的属国。

这些封地叫诸候,诸候在其封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子弟卿大夫,作为“采邑”。

卿大夫再分作为“食地”,此为大分封。

利用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建立了天子、诸候、卿大夫之间的严格隶属关系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王权集中。

它是我国从方国林立走向专制帝国的必经历史阶段。

当然,也导致了长期的诸候争霸战争。

4、乡遂制度: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共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闾、族、党、州、乡)。

边远农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

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第二章春秋战国1、家臣制:西周分封制下卿大夫所采用的人事组织管理制度。

分封制中卿大夫是最底层,再往下便是同一血统但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国人“士”。

卿大夫治国,国被称为“室家”,所以其官员被称为家臣,与卿大夫不同,无世袭,职位由卿大夫任命,并可随时免除,呈现雇拥关系和臣仆性质。

食邑则相当于后世的官员俸禄,两者均不能世袭,家臣制已具备后世官僚制度的雏形。

2、郡县制:战国时,各国推行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萌芽于春秋。

秦晋楚等国把兼并来的土地和小国改设为县,由群主直接控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

中国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

中国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1、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但是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2、郡县制:确立于战国时期而被后世广泛采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制。

(1分)春秋时代中期随分封制被兼并战争破坏,大国开始将兼并小国改为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郡的设置比县稍晚,且规格比县要低,战国时出现郡管县。

郡的长官为“守”或“太守”,负责一郡行政、军事和财政。

县的长官称“令”或长,主管全县军政事务。

汉代以后州、路、行省先后取代郡成为一级行政区,而县制则沿用至今。

3、三省六部:P236隋代在前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央管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政务体系,这套制度基本上为唐、宋说承袭,一直影响到明清。

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省。

中书省掌管草拟诏令文书,门下省“掌出纳帝命”,尚书综理全国政务。

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官。

吏部掌管理的铨选、考课、勋封。

户部管户口、田地、财政和赋税事物。

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学校、贡举等事物。

4、票拟:P209所谓票拟,也叫票旨、条旨,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呈递皇帝批示以前,先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实际上就是“票拟批答”,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

5、三公九卿:P229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

所谓三公即:丞相,“掌呈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

所谓九卿,是泛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也称之为诸卿或列卿。

九卿的设置主要有太常、宗正、卫尉等。

6、郡县兵役制:P4027、二十四司:P2378、三司会审制:三司会审是明代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形成的。

在审判重大、疑难案件时,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中央司法机关会同审理,简称三司会审。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一、填空题(共计40分。

每空1分。

)1、《法经》是一部以()为主体,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的法典。

2、秦在郡设()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

4、魏晋时期,中央军队分成()和()。

5、唐代开始,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的制度。

6、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7、()是分科举拔人才的制度。

8、元代把大都周围一带称为(),直属中央中书省管辖。

9、明清时代的监察机构是()。

10、清代辅政机关实行()与()双轨制。

11、清末,以两江总督兼任(),驻(),北洋大臣由()兼任,驻()。

12、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以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买办人才。

13、康有为要求改政体为()政体,以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4、清末设立的“民意机关”,在中央是(),地方是()。

15、1911年,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了《》。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是(),简称《》。

17、1912年,在宋教仁推动下,同盟会与几个党派联合,改组为()。

18、北洋政府时期,跨省的军事机构是()和()。

19、1926年,中政会一度改名为()。

20、1928年10月通过的《》,奠定了国民政府五院制的基础。

21、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是()。

22、国民党统治时期,所谓县自治的议决机关是()及()。

23、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权机关,包括()、()、()。

24、工农民主政权在检察工作方面采取()制。

25、抗日民主政权的权力机关,是各级()。

26、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948年在()解放区设立了全国性的金融机关()。

27、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

28、54年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体系由三级两层改为()。

二、名词解释(总计32分,每小题)1、内服和外服2、宋代磨勘制度3、清代官缺制度4、淮军5、安福国会6、公务员惩戒委员会7、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8、人民检察院组织活动原则三、问答题(共计28分,1至4小题,每题6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土司制度,改行与内地府州县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改由朝廷任免选拔流官充任而废除世袭制。

征辟制度:君主直接选拔人才称之为“征”,主要长官直接任用属吏称之为“辟”,这也是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用人制度
丁忧:即遵照礼法的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应担任官职,居家守墓以申孝思,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上计制度:秦汉时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度。

这一制度随着集权制加强而形成(百度百科)
官僚政治:(特点)以科层组织形式分配权力和责任
充分依靠成文的法规及档案
文官制度,即择优录取,领取俸禄,据能力,功绩和年资升迁罢免
酋帮制:(特点)地位永久的统治者
集中化的权力
一批官员
分层化的社会
分封制:西周灭亡,推行“封建”制度,所谓封建就是“封诸侯,建藩卫”。

分封的目的在于建立以天子宗族为主干,天子勋戚为辅冀的政治体系,以期利用宗亲关系来维护天子的正统地位
宗法制:所谓“宗”,就是人们对共同祖先的崇拜,进而成为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体系。

是由原始的父系家长制血缘关系组织质变和扩大而形成的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百科)
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就是所谓的嫡长继承制
郡县制:县出现于春秋前期,郡出现于春秋末年
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百科)
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

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百科)
世袭制: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长”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百科)
年号:历代帝王纪元所确立的名号
庙号:皇帝死后被封的称号,用以祭祀及表明在太庙里的位置。

谥号:是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
尊号:皇帝已经是最高的尊号,但是高居皇位的统治者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希望获得更尊贵的推崇,而皇帝底下的官僚们,处于本省利益的动机,便在适当的时机顺应皇帝的欲望,公开的进行吹捧,使皇帝的名号又增加新的内容,那就是尊号,也称为徽号。

议政王大臣:是努尔哈赤以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理、扈尔汗、费古扬等开过重臣为五大臣,让他们与诸贝勒一起参决政务的制度,“凡军国重务皆命赞决焉”。

军机处:是参与议政、负责传达皇命、职责办理和监督机密文书运转的御前机要办公中枢,是近在帝扉的、由皇帝直接统领的行政总汇机构。

军机处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能以军机处的名义独立发文和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门,一切重要文件均应以“军机大臣奉上谕”、“军机大臣寄信”等形式下达。

因此,军机处只是一个力求准确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要处
票拟:也叫票旨、条旨,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呈递皇帝批示之前,先由内阁学士
“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
胥吏:又叫吏胥,是官府中专门办理文书的低级行政人员。

胥吏既不同于官,也有别与普通百姓,在隋唐以后,逐步称为一个官与民之间的独特阶级
乡绅:是官僚在离职、退休、居乡,或者还没有当官以前的称呼,在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一个社会阶级。

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

三公分别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西汉末年改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东汉则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九卿其实并不是九个,而是泛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

九卿包括:太常、宗正、光禄勋、卫尉、太仆、大鸿胪、典属国、廷尉、执金吾、大司农、少府、水衡都尉、将作大将、司隶校尉、皇后三卿、太子太傅。

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建立三省六部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

(百科)察举制:即经过考察后进行推荐,是在先秦乡里荐举选士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取士制度。

具体做法: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来评定人才等级,然后由小中正上报大中正核查,大中正再上报司徒核实,再交尚书吏部使用。

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在推荐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拔制度。

考满: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统考,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进行升降。

重在奖励。

是明代针对每一位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

主要是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政绩。

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分成上、中、下三等,依此为据决定其升降去留。

(百度百科)
京察大计: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明清实行三年一考,九年考满。

(百度百科,书)《法经》: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它的制定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

(百度百科)
幕友制度:幕友是军政长官聘请的助手参谋,幕友制度属于私人聘请,不用申报中央,不享受国家的等级待遇,依靠的是官员个人支付的“束修”、“馆谷”、和委托信任。

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中国明代中后叶,一项赋役方面的重要改革。

主要是指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

(百度百科)
乡里制度:在县之下设乡、里、聚或连、闾等基层组织。

风闻言事:仅凭一些未经核实的迹象即可弹劾,不必承担诬告责任,目的是通过监察官以广收信息和清除反侧,利用监察人员的言论和弹劾权给官僚贵族不时敲警钟。

终养制度:允许官员因父母或祖父母年老,请假回家侍养奉亲的制度。

官职位:官、职一体,不存在独立于职位的官阶。

“以事为中心”,等级随职而定而非随人走。

管品位:官阶是个人品级,标志个人地位、资格、报酬。

官阶与职位分离,可官大职小、官小职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