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2

合集下载

陕西饮食文化

陕西饮食文化

陕西饮食文化陕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省份,其中的饮食文化更是独具特色。

陕西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多个地域的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陕西菜系。

在陕西人的日常饮食中,多以面食为主,并注重荤素搭配,讲究火候和调味,体现了陕西人深厚的烹饪传统和饮食文化。

陕西的饮食文化源自古代的关中菜,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陕西饮食文化吸收了多方面的营养和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

陕西地处中国的中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当地的农副产品丰富多样,为陕西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菜系基础。

面食是陕西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陕西人喜欢吃面食,如面条、面皮、拌面等。

陕西的“油泼扯面”、“凉皮”、“刀削面”等都是当地著名的面食美食,制作简单却味道鲜美。

其中,“油泼扯面”是陕西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扯面条劲道爽滑,加上油泼辣子和葱花调味,香辣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陕西凉皮也是当地的招牌美食,制作工艺独特,口感爽滑,适合夏季消暑。

除了面食,陕西的肉夹馍也是当地的特色美食之一。

肉夹馍源于中国古代,起源于西周时期。

陕西的肉夹馍是用当地特色的小麦面制成的面饼,夹上炖煮过的牛肉或羊肉,再加上各种调味料,口感香醇可口,是陕西人最爱的早餐之一。

肉夹馍的独特之处在于面饼的松软和香味,以及肉香的浸润,让每一口都充满满足。

陕西的饮食文化也非常讲究荤素搭配,注重均衡营养。

传统的陕西菜肴中,大多荤素搭配,清淡不油腻。

陕西人讲究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尊重食材的本身特色,注重保留食材的原味。

在调味方面,陕西菜肴善用各种香料和调味料,突出鲜香辣鲜的风味,让人食欲勃发。

总的来说,陕西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体现了陕西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面食、肉夹馍等传统美食,融合了荤素搭配和鲜香辣鲜的调味风格,堪称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之一。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节庆聚会,陕西人都离不开这些美食,这些美食也成为了陕西人对家乡味道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眷恋。

陕西饮食文化

陕西饮食文化
陕西的饮食文化
陕西省是公认的文化大省,历史悠久堪比紫禁之巅。陕西省在我国内陆地区,与蒙古相连,黄河长江两大河流贯穿其中,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素有鱼米水乡的美誉。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像历史上有名的八珍菜肴系列就创造于陕西,对古今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陕西饮食: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
一、陕西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美味佳肴系列,叫做“八珍”,首创于建都陕西的西周王朝。至今我们仍以“八珍”作为一切美味佳肴的统称。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论述烹任学的经典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成书于秦王朝时代。它对烹饪方法和烹饪文化内涵的论述,给陕西饭菜与饮食文化的影响极大。
陕西菜作为一个统称,包括了关中菜、陕南菜、陕北菜几个部分,有着民间菜、市肆菜、官府菜和宫廷菜的不同风格,以汉族菜为主,清真菜占有重要位置,保留有大量精美的传统菜,也增添了许多创新菜。总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
陕西菜的味型是咸、鲜、酸、辣、香。陕西菜以蒸、炒、炝菜和汤菜见长,注重刀工。
二、陕西小吃是中国饮食文化一大瑰宝
中国饮食文化,历经周、秦、汉,到隋、唐时,便已达到一个辉煌的高峰。无论从烹饪方法(烧、烤、煮、炒、蒸等)、菜点风格(讲究色、味、形香、器)、宴席程式(尊老敬学与文化氛围)以及整个饮食与文化的紧密结合等方面,都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陕西菜保留的传统精华较多较浓。
陕西饮食兼容并畜,融会贯通。陕西地处北方,陕西又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类地区。这使陕西菜在采用原材料上可以南北并举,在风格上可以以北方为主而又呈现出若干南方的色彩。陕西有过十多个王朝建都,曾经有过地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代,其中还有过西汉和唐代这样的对外开放时期,因而得以接纳和吸收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来自西域的的烹饪文化精萃。陕西的居民以汉族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在几千年历史的进程中,陕西又有过多次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许多地方呈现出多元化文化的深厚色彩。这一切,都使陕西的饭菜变得丰富多彩。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我的家乡在陕西咸阳位于陕西的关中平原,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下面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我从关中的节日与社火”、“关中的庙会”、“关中的饮食”、“关中的民间工艺美术”方面来介绍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一)关中的社火古朴大方,丰富多彩,门类繁多,气魄博大。

社火表演白天、晚上各异,平原、山区不同。

总体上讲,有高台社火与地社火两大门类。

高台社火中有高跷、芯子、马社火(包括牛社火)、车社火、山社火、血社火等,地社火中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地游子、背社火、走社火、大头和尚戏柳翠、推车车、拉犟驴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异的艺术门类,如“耍歪官”、“贺春官”、“牛老爷”、“赛板对”、“古战船”、“青瓷船”、“牛虎斗”等。

社火离不开锣鼓,有的地方单敲锣鼓也是一种表演,如合阳的“上锣鼓”、民间庙会上的锣鼓大赛。

(二)关中的庙会关中的庙会形成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的遗留。

如山神、土地、牛王、马王、水神、龙王、太岁、树神、虎爷、狐仙等。

2.祖先崇拜的发展。

如女娲、黄帝、炎帝、姜原、后稷、文王、周公、召公等。

3.历史人物的神化。

如子牙庙、武侯祠、关帝庙、张爷庙、子胥庙、扶苏庙、城隍庙等。

各府县城隍多为历史人物转化,户县就有“三城隍闹户县”的说法,其中之一的大城隍就是汉将纪信。

连凤翔府城隍庙里速报司苏爷这样的小神,也是一位有名有姓清廉公正的衙役死后的神化。

在该地苏爷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城隍。

4.行业祖师的信仰。

如字圣仓颉、仙师鲁班、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酒仙杜康、梨园鼻祖唐玄宗等。

5.道教神灵。

陕西是民间早期道教五斗道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有老子讲经的楼观台,长春真人邱处机养性的龙门洞,张三丰活动的金台观,八仙圣地八仙庵。

全真教的开山祖师王重阳就是咸阳人,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在关中活动布教的除邱长春外,其中另一位郝大通就是全真道华山派的创立者。

楼观台在北魏时道士达万名,形成赫赫一时的楼观派。

关中的习俗

关中的习俗

关中的习俗每个地区都会拥有他们独特的习俗。

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看看关中的习俗吧!关中有十大习俗,现在就由我来一一将给你们听!第一个就是:面条像裤带。

也叫“扯面宽得像裤带”。

扯面还有一种别称,叫作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宗的面,一根面条宽度差不多有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左右,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

一根面条就可以做一顿饭。

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到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第二个是:锅盔像锅盖。

我来给大家说一下关于它的传说: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

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第三个:辣子是道菜。

说到辣子,一般人都认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

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

但是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的菜。

,以前西安城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挂满了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第四个里说的东西我想你们应该都吃过,那就是:牛羊肉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

人们认为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等于就是白来一趟。

而牛羊肉泡馍要数回民食品了。

第五个就是: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碗吃饭。

那是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把它称为“老碗”。

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第六个说出来可能会让一些人发笑,就是: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

你如果到关中的农村去,这里的样子,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第七个是: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
源远流长,深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在语言、建筑、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

在语
言方面,关中地区有着独特的方言,如陕西话、关中话等,这些方言不仅反映了地方人民的语言习惯,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建筑方面,关中地区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古代秦汉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色。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著名的古建筑,都是关中地区建筑文化的杰作,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饮食方面,关中地区的美食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陕西的沉香鸭、凉皮、羊肉泡馍等都是当地特色美食,深受人们喜爱。

在服饰方面,关中地区的传统服饰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如汉服、唐装等,体现
了古代关中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

此外,关中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关中民歌、关中舞蹈等,这些
民俗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陕西人的年夜饭,关中八大碗

陕西人的年夜饭,关中八大碗

陕西人的年夜饭,关中八大碗
虽然陕西不是八大菜系之一,但是陕西美食依然有它独特的魅力,逢年过节,老陕就喜欢这一口;而最能代表关中地区饮食民俗特色的就是关中八大碗,黄焖鸡、小酥肉、粉蒸肉、枣方肉、带把肘子、风鸡、咸肉、八宝饭。

关中八大碗,荤菜占了7道,唯一的素菜还是糯米甜饭,充分彰显了我关中人民豪气,实在!如今这种方式在传统的关中农村依然可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八大碗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

蒸碗是西北地区的一种吃法,而在关中地区,这就是过年团圆饭的标志。

蒸碗的构成主要有梅菜扣肉、黄焖鸡、小酥肉、、四喜丸子等多种花样。

自古以来,吃馍、就菜、喝水才是关中饮食的正统习惯,而今也只能在关中的乡村还能看到这种吃法。

八大碗的主食材是猪肉,在这个基础上八大碗可以制作组成八碗八碟十六道菜。

因当时儒家与道家文化盛行,人们崇尚“八”这个数字。

酒家讲究八仙桌,每桌八个人,上八道菜,都用清一色的大碗。

其做菜工艺均是使用独特手法先煮后蒸,,按照严格的程序和工序。

其重点主要是在选材,刀工、火候的掌握以及配料的选择上下功夫俗语讲,“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关中的八大碗在关中地区也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关中人面对这片黄土地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这份厚重的历史。

吼一声秦腔,大老碗碟一碗油泼面,这就是陕西关中人。

关于陕西的美食文化介绍

关于陕西的美食文化介绍

关于陕西的美食文化介绍
陕西是中国一个拥有丰富美食文化的地区,这里的美食与历史、地域和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下是陕西的一些代表性美食:
1. 西安羊肉泡馍:这是西安最著名的特色小吃之一。

羊肉泡馍由羊肉炖汤、泡制面片和各种配菜组成,吃的时候将馍饼撕成小块,放入羊肉汤中,再加入配菜,味道丰富浓郁。

2. 肉夹馍:西安的另一特色美食,将烤制的馍夹上包括猪肉、牛肉、羊肉等多种肉类的馅料,再配以酱料等调料,味道鲜美。

3. 凉皮:陕西的传统凉面,有油泼凉皮和陕西凉皮两种,其中油泼凉皮以凉皮配以芝麻酱、辣椒油和醋等为特色。

4. 擀面皮:西安擀面皮是一种传统小吃,类似于炸酱面,擀制的面皮和各种配料混合,味道独特。

5. 腊汁肉夹馍:一种以猪肉为原料,用传统腌制方法制作而成的特色肉夹馍。

此外,陕西美食还包括肉丸、油茶、臊子面、酸汤水饺等,这些美食丰富多样,反映了陕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浅析“关中八大怪”现象中蕴含的陕西关中民俗文化

浅析“关中八大怪”现象中蕴含的陕西关中民俗文化

浅析“关中八大怪”现象中所蕴含的陕西关中民俗文化摘要: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是依附于这个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信仰、情感等而产生的文化.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形成与这个地方的自然状况、经济条件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在陕西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由于受到自然状况以及人们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很多元素具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

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特点让外来人充满好奇,所以有人就整理出“关中八大怪”一说,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关中八大怪”的每一“怪"中都蕴含着独特的关中民俗文化。

本文将从“关中八大怪”现象中探析陕西关中的特色民俗风情。

关键词:关中八大怪、陕西、民俗文化前言:陕西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宝鸡,黄土高原以南以及秦岭以北等地区.由于经济、气候、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八大怪",分别是: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凳子不坐蹲起来、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秦腔不唱吼起来等,接下来分别从这八个方面一一探析陕西关中民俗文化。

一、面条像裤带俗话说:东南西北中,面食在关中.陕西的面食是全国闻名的,很多人都会慕名而去,吃上一碗正宗的陕西扯面(也称biang biang面)。

正宗的关中人做的“扯面”正是八“怪”之一“面条像裤带”的真实写照。

一根面条可长达一米左右,亦有厚薄之分,厚得时候于一枚硬币的厚度差不多,薄时却通透如蝉翼。

对饭量小的女孩来说,一条正宗的关中“扯面”足以够一顿午饭,而对于劳动强度大的关中壮汉来说,一顿吃上两三条扯面那是正常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吃“精致”面。

这“精致”二字则是指面的制作工序和手艺。

一碗面的形成则包含和面、醒面、揉面,再醒面,当面达到可以做面条的程度时,再把面揉软,擀厚,切宽、下锅,煮熟以后再泼上辣子,或是浇上臊子,一碗面才最终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
分校(工作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
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陕西饮食文化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
分。

关中饮食文化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本文要谈论的就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
俗。

本文将简单介绍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关中简介饮食文化趣闻面食风味小吃
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贯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其餐饮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无声润物,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秦食文化”。

一、关中简介
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在春秋战国时代为秦的治地,故简称“秦”,关中平原则位于陕西的中部。

陕西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指的是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这一区域。

关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曾有十三个封建王朝建都于此。

二、饮食文化
关中饮食文化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关中饮食文化属于栗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主要的一部分。

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故也有人称其为“泾渭文化”,是陕西饮食民俗文化的代表。

三、饮食趣闻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地域广袤,因此,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怪”现象。

“关中八大怪”就由此而产生。

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以下几个: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陕西地处中国内地中部,降水量较少,干燥,因此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

各种各样的面食,其中有一种当地特有的面叫做“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和硬币差不多,像人的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二两,因而对饭量小的人来讲,一顿饭吃一根面条就足够了。

这个“biang”字,据传说,非常难写,笔画很多。

关于这个“biang”字有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朝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言喽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挝个勾搭勾麻糖,坐上车走咸阳”。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
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如锅盖。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用手是揉不动的,人要骑在杠子上压揉,然后放在大锅里,下面用小火慢慢烤制。

这样的锅盔外焦里酥,清香可口,边薄中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层次分明,形似一朵大菊花,色香味俱佳。

锅盔很大,大得像锅盖一样,所以叫做锅盔像锅盖。

当然它也很厚,吃的时候要张着大嘴,那自然也要瞪着眼睛,所以这种锅盔又叫“瞪眼锅盔”。

第三怪:辣子是道菜
. 都说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们和陕西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拿辣子当作料,陕西人拿辣子当菜。

陕西特有的一种“秦椒”被称为“辣椒之王”,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唯独不能没有辣子。

贾平凹在散文里写道:“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嚷嚷。


第四怪:大碗喝酒不耍赖。

客观地说,关中人的酒量并不算出众,东比不过河南人,北比不过陕北人和蒙古人,就连和南面的汉中人较量,关中人也未必能占优势。

然而由于关中人性格耿直,又不善辞令。

因而往往是你说咋喝他就咋喝。

四、关中的饮食
在消费生活民俗的衣、食、住当中,饮食习俗占居首要地位。

地域、民族、经济条件不同,饮食也就有所差异,以陕西本省来论,比如陕南人喜吃大米,陕北人多食杂粮,而关中人则爱吃麦面。

(一)面食
陕西人吃面条,就像南方人爱吃米饭。

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和当地的物产紧密相连。

面食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面食是关中人一生须叟不离的主食。

有外地人说:“陕西人生的怪,光吃辣子不吃菜”。

有人说这是对陕西人的讥笑,我觉得这也反映了关中饮食文化的个性特色的一个侧面。

南方人主食是米饭,离了菜不行。

我们吃面条有时就不要菜。

关中
人吃油泼辣子奤奤面或酸蘸面片子时,都是只调包括辣子在内的调味料就行了,不需要任何菜肴来佐食。

除此之外,陕西面食还有关中八大怪中的锅盔,蒸饼、烙饼、花馍等面食也较为常见。

五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里,关中人在面食方面下的功夫最大,创造的面食种类最多,如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著称的岐山宽汤面,薄如纸、细如线、缠绕著头、形似丝线疙瘩儿的三原疙瘩面,正因为关中人以面食为主,几千年来,这里的人们在面食的制作各个工环节上,吃法上付出了大量的智慧和精力,创出了千姿百态的面食精品和很有讲究的吃法。

正是由于这里人们以面食为主,从而在节日饮食、红白喜事待客、亲友间礼俗相交、祭祀活动等,又逐步形成与面食相关的绚丽多彩的饮食风俗图。

以上这些面食文化在中华饮食文化史上占有闪光的一页。

(二)陕西风味名菜
陕西风味名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

编入《中国菜谱》(陕西卷)的就有201种。

故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称。

陕菜以关中菜为代表。

在取料上以猪、羊肉为主,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酸烂的特点,而取料单一、滋味纯正又是它的独特风格。

传统名菜有“带把肘子、葫芦鸡、枸杞炖银耳、三皮丝(猪皮、鸡皮、海蛰皮)、奶汤锅子鱼、口蘑氽双脆、煨鱿鱼丝、烩三鲜、金边白菜”等。

汤中有“菠菜豆腐汤、酸辣肚丝汤、金针银耳汤、肉丝汤、
鸡丝汤、鸡蛋汤”等。

(三)风味小吃
1、肉夹馍肉叫腊汁肉,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

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特色鲜明,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亦可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用余香久不散”。

肉夹馍的烤饼很有讲究,咬在嘴里又脆又松软,而肉在大锅里炖得酥酥烂烂,两者配合在一起,味道非常鲜美。

2、羊肉泡馍关中饭食中首推天下第一碗羊肉泡馍。

近年来菜饭合一,又开发出了“仿唐宴、长安八景宴、饺子宴、灌汤包子宴、羊肉泡馍宴”等。

牛羊肉泡馍,是独具西安方邦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孙家饭庄从一八九八年开始经营,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3、黄桂稠酒陕西的风味菜点以其所包含的丰富历史典故和文化情趣为越来越多的游人所了解和喜爱。

酒席宴上吃喝是不分家的,于是陕西最有名的饮品黄桂稠酒就开始大行其道了。

黄桂稠酒是用糯米和小曲酿成的甜酒,因其配有芳香的黄桂而得名。

此酒状如玉液,绵甜醇香,回味悠长。

4、荞面饸饹因多用荞麦面制成,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

据有人考证说此食物在元代已经有了,根据是元人王桢著的《农书·荞麦》节中有"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渭之河漏。

""河漏"、" 饸饹",两者在读音上无论按普通话还是陕西腔都很相近,也许后者是前者的转音吧。

5、灌汤包子西安的小吃多,"贾三灌汤包子"是名头最大、字号最为响亮的西安小吃之一。

6、陕西凉皮陕西凉皮种类繁多,做法各异,调拌时各具特色,口味也不同,在我品尝的凉皮中,我还是最爱汉中凉皮。

汉中凉皮因产于汉中地区而得名。

由于加工时用小石磨加水将米磨制成米粉浆,又叫水磨凉皮。

制作时,将磨砀米粉浆平铺于竹蒸笼上蒸制。

加入调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味酸辣之中透着蒜香。

7、泡泡油糕泡泡油糕是用水烫面、大油、黄桂、白糖馅等原料制成,制作方法独特精制。

其主要特征为色泽乳白、表皮膨松,犹如轻纱制就、蝉翼捏成,可谓巧夺天工,深受人们的青睐。

五、结语
陕西美食由来已久,尤其是关中的美食,这里的历史悠久,文化繁荣,饮食文化也不例外。

这里只是简要的介绍了关中的饮食与文化,更深入的东西还待以再研究。

期待大家对关中的饮食文化加以关注加以研究,让我们共同了解共同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谈饮食文化[J].中国商界,2008(6):267.
[2]曹水群. 浅谈陕西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J].旅游经济,2011(3):73.
[3]吴国栋.陕西烹饪大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4]白少力.周渝.西安腊汁肉夹馍揭秘[J].四川烹饪.2006(12):23.
[5]吴国栋.西安特色小吃向导[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7.
[6]郭宇.王锡秋.浅谈地方小吃规范化发展——以潍坊城区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2(21):94-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