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2

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2
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2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

分校(工作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

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陕西饮食文化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

分。关中饮食文化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要谈论的就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

俗。本文将简单介绍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关中简介饮食文化趣闻面食风味小吃

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贯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其餐饮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无声润物,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秦食文化”。

一、关中简介

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在春秋战国时代为秦的治地,故简称“秦”,关中平原则位于陕西的中部。陕西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指的是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这一区域。关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曾有十三个封建王朝建都于此。

二、饮食文化

关中饮食文化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关中饮食文化属于栗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主要的一部分。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故也有人称其为“泾渭文化”,是陕西饮食民俗文化的代表。

三、饮食趣闻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广袤,因此,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怪”现象。“关中八大怪”就由此而产生。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以下几个: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陕西地处中国内地中部,降水量较少,干燥,因此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各种各样的面食,其中有一种当地特有的面叫做“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和硬币差不多,像人的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二两,因而对饭量小的人来讲,一顿饭吃一根面条就足够了。这个“biang”字,据传说,非常难写,笔画很多。关于这个“biang”字有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朝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言喽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挝个勾搭勾麻糖,坐上车走咸阳”。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

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如锅盖。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用手是揉不动的,人要骑在杠子上压揉,然后放在大锅里,下面用小火慢慢烤制。这样的锅盔外焦里酥,清香可口,边薄中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层次分明,形似一朵大菊花,色香味俱佳。锅盔很大,大得像锅盖一样,所以叫做锅盔像锅盖。当然它也很厚,吃的时候要张着大嘴,那自然也要瞪着眼睛,所以这种锅盔又叫“瞪眼锅盔”。

第三怪:辣子是道菜

. 都说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们和陕西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拿辣子当作料,陕西人拿辣子当菜。陕西特有的一种“秦椒”被称为“辣椒之王”,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唯独不能没有辣子。贾平凹在散文里写道:“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嚷嚷。”

第四怪:大碗喝酒不耍赖。

客观地说,关中人的酒量并不算出众,东比不过河南人,北比不过陕北人和蒙古人,就连和南面的汉中人较量,关中人也未必能占优势。然而由于关中人性格耿直,又不善辞令。因而往往是你说咋喝他就咋喝。

四、关中的饮食

在消费生活民俗的衣、食、住当中,饮食习俗占居首要地位。地域、民族、经济条件不同,饮食也就有所差异,以陕西本省来论,比如陕南人喜吃大米,陕北人多食杂粮,而关中人则爱吃麦面。

(一)面食

陕西人吃面条,就像南方人爱吃米饭。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和当地的物产紧密相连。面食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面食是关中人一生须叟不离的主食。有外地人说:“陕西人生的怪,光吃辣子不吃菜”。有人说这是对陕西人的讥笑,我觉得这也反映了关中饮食文化的个性特色的一个侧面。南方人主食是米饭,离了菜不行。我们吃面条有时就不要菜。关中

人吃油泼辣子奤奤面或酸蘸面片子时,都是只调包括辣子在内的调味料就行了,不需要任何菜肴来佐食。除此之外,陕西面食还有关中八大怪中的锅盔,蒸饼、烙饼、花馍等面食也较为常见。五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里,关中人在面食方面下的功夫最大,创造的面食种类最多,如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著称的岐山宽汤面,薄如纸、细如线、缠绕著头、形似丝线疙瘩儿的三原疙瘩面,正因为关中人以面食为主,几千年来,这里的人们在面食的制作各个工环节上,吃法上付出了大量的智慧和精力,创出了千姿百态的面食精品和很有讲究的吃法。正是由于这里人们以面食为主,从而在节日饮食、红白喜事待客、亲友间礼俗相交、祭祀活动等,又逐步形成与面食相关的绚丽多彩的饮食风俗图。以上这些面食文化在中华饮食文化史上占有闪光的一页。

(二)陕西风味名菜

陕西风味名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编入《中国菜谱》(陕西卷)的就有201种。故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称。陕菜以关中菜为代表。在取料上以猪、羊肉为主,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酸烂的特点,而取料单一、滋味纯正又是它的独特风格。传统名菜有“带把肘子、葫芦鸡、枸杞炖银耳、三皮丝(猪皮、鸡皮、海蛰皮)、奶汤锅子鱼、口蘑氽双脆、煨鱿鱼丝、烩三鲜、金边白菜”等。汤中有“菠菜豆腐汤、酸辣肚丝汤、金针银耳汤、肉丝汤、

鸡丝汤、鸡蛋汤”等。

(三)风味小吃

1、肉夹馍肉叫腊汁肉,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特色鲜明,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亦可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用余香久不散”。肉夹馍的烤饼很有讲究,咬在嘴里又脆又松软,而肉在大锅里炖得酥酥烂烂,两者配合在一起,味道非常鲜美。

2、羊肉泡馍关中饭食中首推天下第一碗羊肉泡馍。近年来菜饭合一,又开发出了“仿唐宴、长安八景宴、饺子宴、灌汤包子宴、羊肉泡馍宴”等。牛羊肉泡馍,是独具西安方邦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孙家饭庄从一八九八年开始经营,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3、黄桂稠酒陕西的风味菜点以其所包含的丰富历史典故和文化情趣为越来越多的游人所了解和喜爱。酒席宴上吃喝是不分家的,于是陕西最有名的饮品黄桂稠酒就开始大行其道了。黄桂稠酒是用糯米和小曲酿成的甜酒,因其配有芳香的黄桂而得名。此酒状如玉液,绵甜醇香,回味悠长。

4、荞面饸饹因多用荞麦面制成,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据有人考证说此食物在元代已经有了,根据是元人王桢著的《农书·荞麦》节中有"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渭之河漏。""河漏"、" 饸饹",两者在读音上无论按普通话还是陕西腔都很相近,也许后者是前者的转音吧。

5、灌汤包子西安的小吃多,"贾三灌汤包子"是名头最大、字号最为响亮的西安小吃之一。

6、陕西凉皮陕西凉皮种类繁多,做法各异,调拌时各具特色,口味也不同,在我品尝的凉皮中,我还是最爱汉中凉皮。汉中凉皮因产于汉中地区而得名。由于加工时用小石磨加水将米磨制成米粉浆,又叫水磨凉皮。制作时,将磨砀米粉浆平铺于竹蒸笼上蒸制。加入调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味酸辣之中透着蒜香。

7、泡泡油糕泡泡油糕是用水烫面、大油、黄桂、白糖馅等原料制成,制作方法独特精制。其主要特征为色泽乳白、表皮膨松,犹如轻纱制就、蝉翼捏成,可谓巧夺天工,深受人们的青睐。

五、结语

陕西美食由来已久,尤其是关中的美食,这里的历史悠久,文化繁荣,饮食文化也不例外。这里只是简要的介绍了关中的饮食与文化,更深入的东西还待以再研究。期待大家对关中的饮食文化加以关注加以研究,让我们共同了解共同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谈饮食文化[J].中国商界,2008(6):267.

[2]曹水群. 浅谈陕西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J].旅游经济,2011(3):73.

[3]吴国栋.陕西烹饪大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4]白少力.周渝.西安腊汁肉夹馍揭秘[J].四川烹饪.2006(12):23.

[5]吴国栋.西安特色小吃向导[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7.

[6]郭宇.王锡秋.浅谈地方小吃规范化发展——以潍坊城区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2(21):94-95.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 摘要:从人类诞生以来,饮食的不断发展一直推动着人类进化步伐的前进,人类社会进步同时又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川。至今,中国饮食文化已有八千余年历史,古老的饮食文化创造了中国的史前文明,并随着中华民族的繁盛进入了现代营养饮食新阶段。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文明的瑰宝之一。“民以食为天”,陕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而又风韵独特,本文将通过对陕西饮食习惯和文化的研究,运用现代营养学的眼光对其进行粗浅地分析,为促进中国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贡献。 关键词:美食佳肴陕西八大怪辣子汤面 陕西,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盛产小麦,再加上陕西人久而久之形成的踏实本分的性格特质,所以面食成为陕西人的主要饮食。陕西,这个地处中国西部,依托秦岭资源,自古就是风水宝地,这里的饮食文化自然就是中华文明和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饮食文化因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大致可分为关中、陕北、陕南3个不同分支流派,其中以关中饮食文化最为著名。被誉为“八百里秦川”的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饮食相对较简单,多面食,少蔬菜,故而形成了颇具特色、影响甚大的面食特产,包括西安的牛羊肉泡馍、面皮、肉夹馍、窝窝面等数以千计种类的面食做法和吃法。 俗话说: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大物博,因此就产生了许多“怪”现象。“陕西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就很有特色。众所周知,陕西小吃有着千年绵长历史,且博采各地之精华,兼收民族饮食之风味,挖掘和继承历代小吃之技艺,因而其以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而著称,是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品味陕西名小吃,就是品味陕西古老文化。同时,陕西关中回族的饮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样,且很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韵。经过数千年发展,关中回族饮食形成了以下特点:喜食种类各异的面食,喜食牛羊肉等食物,对甜食有所偏爱,饮食习惯渐渐与关中地区乃至大部分地区汉族相类似。陕西地处中国腹地,横联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烹饪历史悠久,饮食风尚特色突出,既有黄土高原般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者的秀丽。如关中地区著名的石子馍就葆有先民石烹遗风;史载“黄帝作釜甑”“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据考证,岐山臊子面就始于西周“余”之礼。陕西烹饪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由此可见一斑。这里也创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项之最,如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美味佳肴系列,叫做“八珍”,首创在建都于陕西的西周王朝,至今我们仍以“八珍”作为一切美味佳肴的统称;中国烹饪界公认的厨祖伊尹是陕西合阳人,最早的烹饪理论典籍《吕氏春秋?本味篇》成书于秦王朝,是伊尹与商汤关于烹饪理论与治国方略的谈话;中国最豪华、最奢侈的宴席是唐时的“烧尾宴”;唐朝时,有名气和影响较大的宴席达数十种,如“曲江游宴”等。 陕西人以面食为主食,而面食中又以面条最为有名,面条种类近千种。俗话说,“陕西人生的怪,光吃辣子不吃菜”,就从侧面反映了陕西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喜吃面条。陕西人吃面几乎就不用菜,在面里泼上点油泼辣子就狼吞虎咽。除此之外,陕西面食还有关中八大怪中的锅盔,蒸饼、烙饼、花馍等面食也较为常见。五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里,关中人在面食方面下的功夫最大,创造的面食种类最多,如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著称的岐

浅谈中俄的社会文化差异

浅谈中俄的社会文化差异 外国语学院08级日语系韩惠明 学号:20083442

现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地球已愈发变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国与国之间需要不断的合作和相互学习,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而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各国地理,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必然会产生一些误解甚至隔阂,因此分析并了解这些差异是十分迫切且必要的。了解这些差异之后,只有互相理解和加以尊重,才能更好的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深入合作。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在长久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在历史上,两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而在近些年以来,两国又不断的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这个时候,研究中俄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和俄罗斯地理、民族、宗教、历史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化必然有差异。即使是普通的数字,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的爱好也不一样,中国喜欢偶数,俄罗斯喜欢奇数;中国封建时代偏爱“九”和“五”,现代民众钟情“六”和“八”,俄罗斯喜欢“七”。 上世纪50年代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苏“蜜月时期”,共同的意识形态掩盖了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此后两国一度反目成仇,又无限放大了这种差异,抹杀了社会文化的共性。

了解两国的社会文化差异,有助于在双边交往中减少误解,增进互信。本文将从多方面浅析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 国家概况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 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 对外:包容与排外 中国自古以来主张“世界大同”,华夏文明有极强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相当厚道。 在中国哈尔滨,中央大街和果戈理大街这两条最繁华的大街,是重建的俄罗斯风情区。满洲里建了俄罗斯套娃广场。绥芬河有个新建的住宅区赫然冠名俄罗斯。旧上海的外滩建筑群今天成了万国建筑艺术博物馆,现在,上海投资50亿元,在松江区建了1平方公里的“泰晤士镇”,还要建意大利镇和德国镇。

三秦饮食文化探究

三秦饮食文化探究 摘要: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三秦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将介绍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熟悉三秦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特色,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三秦饮食文化。 关键字:三秦 饮食文化 地域特色 前言: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古代被称为中原腹地,分数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有关中北山和秦岭分隔为三大自然区域,横跨三个气候带,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素有鱼米水乡的美誉。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饮食文化 先秦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早在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宫廷中就已经出现“西周八珍”和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席、宴会,如“游猎宴、庆功宴、朝会宴、大射礼宴、乡饮酒宴、宾之初宴等。其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工,注重火候,使用多种调料和烹饪技法。形成了鲜、香、酸、辣、甜等多种单一、复合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周朝时“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路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侯官有积”《周礼·地官·遗(人》。烹饪机构的严密组织和科学分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医同源的药膳食疗、)筵席的聚餐格式化、进食礼仪、歌舞伴食、营养饮食的研究与制作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据周原遗址考古证明,“三千年前周人食肉多多” 。 1 (二)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 秦汉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二个高峰。由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本味》全面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烹饪成就,从选料、加工到调味、火候等对烹饪做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一直指导着中国烹饪的实践,其中许多观点直到现在还是非常科学的。例如,“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智不能喻”(《吕氏春秋·本味》)。在谈到调和味道时,“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 淡而不薄,肥而不糇”。在凤翔县姚家岗秦国雍城宫殿群发现的“凌阴”遗址是储冰用的冰窖,冬天将冰储藏于窖内,供夏季消暑降温、防止食品腐烂之用。根据体积计算,此窖就可藏冰块一百九多立方米。两汉时,宫廷内经常举办盛大宴会。著名学者翦伯赞在考证秦汉史时指出,“当宴请宫廷群臣之时,则庭实千品,旨酒万钟,班玉觞,御以嘉珍,飨以太牢。管弦钟鼓,异音齐鸣,九功八佾,同时并舞”就是民间乡饮酒和结婚宴席。《盐铁论·散不足》中记述了“今民间酒食,肴旅重叠,燔炙满案,臑鳖脍鲤,麑卵鹑鷃橙枸,鲐鳢醢醯,众物杂味”。此时已引进了“胡食”。《续汉书》曰“灵帝好胡服胡饭,京师贵戚皆竟为之”。《物原·食原第十》中记有“汉高祖作汉饼,金日殚作胡饼。”红案、白案、炉灶有了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述了掌管帝王、后妃饮食生活和宫廷内的一般膳食,在少府中设有太官令、汤官令、胞人长。他们的责任分工是:太官令主膳食,汤官令主饼饵,导官令主粮食,胞人长主宰割。《翰林志》记

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贯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其餐饮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无声润物,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秦食文化”。 历史——厚重典雅博大精深 在春秋战国时代,陕西为秦国治地,故简称“秦”,在此基础上发祥和成长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饮食风味与历史文化结合称之为“秦食文化”,它以陕西为中心,地理位置可以拓展到整个西北地区。历史上,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的发展,陕西,尤其是西安,形成众多名胜,内外交流相当频繁,这也带来了陕西膳食饮馔的进步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秦食文化”菜谱主要由衙门菜、商贾菜、市肆菜、民间菜和清真菜等组成。衙门菜,又称官府菜,历史悠久,典雅厚实,如“带把肘子”、“箸头春”等。商贾菜则以名贵取胜,如“金钱发菜”、“佛手鱼翅”等。市肆菜以西安等重镇中心的名楼、名店的肴馔为主,招徕顾客,竞争激烈,如“明四喜”、“奶汤锅子鱼”、“煨鱿鱼丝”、“烩肉三鲜”等。民间菜经济实惠、富有乡土气息,如“光头肉片”、“肉丝烧茄子”、“葫芦头”等。清真菜历经明清发展,规模初具,如“羊肉泡馍”、“全羊席”,闻名遐迩。 陕西餐饮和饮食文化葆有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遗风,特色精绝,美不胜收。借历史与古都优势,陕西餐饮博采精华,兼收各民族珍馐风味,集内外之荟萃,挖掘继承历代宫廷之技艺,以品种繁多、花色奇异、民族特色浓厚、地方风味各异、古色古香古韵而著称。 但陕西餐饮业在其前期整体上发展比较缓慢,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陇海铁路通车和抗战兴起,陕西成为中国的大后方,各地迁移至西安的人口急剧增加,各种风味饮食也先后入驻西安,陕西餐饮业得以兴盛。后来,从上世纪80年代西安逐渐成为旅游胜地,国内外的交往日益频繁与密切,促使陕西的餐饮业一日千里,跨越发展。伴随着“饺子宴”、“小吃宴”、“仿唐宴”、“宫廷宴”等经典餐宴的挖掘面世,还出现了一批符合各地游客需要的创新菜,进一步提高了陕西餐饮的知名度。 现状——争流竞胜异彩纷呈 早在唐代,西安(古称长安)就是全国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全国餐饮和饮食文化的中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寄胡麻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一诗。其实,诗中的“胡麻饼”就是我们今天吃的芝麻烧饼。 三秦大地烨烨华章,名品饮食千古蕴藏。流传于陕西的各式小吃,不论是宫廷的、民间的,数量庞大,做工精细,深受中外人士的欢迎。陕西人在挖掘、整理、保留这些传统餐饮的同时,又给它增添了新的内涵。如把传统的各式各样的饺子和小吃组成使人眼界大开的饺子宴、小吃宴、仿唐宴、宫廷宴。在这里,人们吃的不仅仅是几碟菜肴,而是在品味文化与传统,感受历史脉络和民族风情。 清真菜在中国的菜系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陕西以牛羊肉泡馍为代表的清真餐饮近年来更是独领风骚,西安的老孙家、同盛祥等,则是闻名遐迩的美食店,成为各地游客的口福之地。 餐饮业是一个多面发光的镜子,打理顺畅,不仅能带来最直接的消费,而且对拉动农业、食品加工业以及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力

陕西关中民俗调查报告一览表区域基本状况

陕西关中民俗调查报告 陕西关中民俗调查报告一览表 一、区域基本状况 二、关中民俗调查 (春节A、关于春节民俗B、乡村春节民俗文化) (一)、春节前的准备 (二)、娱乐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三)、娱乐民俗--动态民俗 (四)、礼仪民俗 (五)、节日生活民俗--饮食民俗 (六)、春节期间的民间观念民俗 (七)、总结 一、区域基本状况。 区域基本状况 人口 秦渡镇丰盛村属于秦渡镇的一部分,包括西丰盛和东丰盛两个,共有260余户,人口1300左右。 环境 自然环境:此地位于关中腹地,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社会环境:民风民情朴实,家家和睦相处,人人团结友爱,尊老爱幼。 民族构成 本地全是汉族。

宗教信仰 佛教。 主要经济作物 冬小麦、玉米、部分有果树和养殖场等。 二、关中民俗调查 陕西关中地区民风朴实,民俗文化丰厚浓郁。从岁首的春节到年末除夕都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其中以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活动最具有特色,最为显著。以下内容主要介绍一下陕西关中地区的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了解民风民俗,体味民风民俗,走进生活文化活动大家园。 A、,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关中地区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腊月二十三到腊月二十七】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腊月二十八到腊月二十九】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大年三十晚】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入夜家家户户明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田地坟头燃起运火),燃放爆竹,达旦不眠,谓之守夜(岁)。否则一年都会变做或者不吉利。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在城里全家团坐一起。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蒸20个大礼馍,带4包厚礼(糖、烟、酒、点心)看望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过年期间,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鼓,演戏唱曲,进行文艺和体育比赛,热闹非凡。 B、乡村春节民俗文化

浅谈陕南饮食文化

浅谈陕南饮食文化 我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今天就给大家说说咱陕西的饮食文化。一般说起陕西的饮食文化,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羊肉泡馍、哨子面、锅盔等等。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这些都是陕北以及关中一带的饮食特色。我家住在安康,地处陕西最南部,因此我要介绍的便是陕南的饮食特色。 陕南是中化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民以食为天”,“衣食足而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陕南饮食文化,也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载入史册。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载:陕南人“尚滋味”、“好辛香”。陕南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我国南北方动植资源在此交汇生长。陕南有众多的地方风味小吃和名菜佳肴,既有北方风味,也带南方特点,经数千年民俗风情的演变,而更具陕南地方特色。陕南的饮食饭菜虽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也不乏自己的特色,风味小吃、名肴佳馔琳琅满目。如陕南浆水面,就是楚汉相争时,由汉王刘邦和谋臣萧何共同品尝后命名的;汉水蒸盆子、皮豇皮等,源自汉刘邦时期,可见历史的悠久;汉阴炕炕馍民间传说为牛郎追赶织女所带的干粮,颇具文化韵味。西乡李家村出土的史前陶灶,安康还出土有汉代陶灶。汉代陕南城固人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后,饮食文化在东西方之间和各兄弟民族之间,时时不断地交流着,促进了陕南饮食文化的发展。东汉佛教传入陕南,斋席、斋饭和吃素习俗开始兴起;元末明初伊斯兰教在陕南传播,伴随着大批回民迁入陕南,清真食品传入陕南各地,古“庙”会渐渐兴起,为民间风味小吃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机遇。近代,“七七事变”以后,华北、东北、华东和中原相继沦陷,陕南成了抗战的大后方,东北和北京的许多高校、中学和沦陷区难民相继迁入陕南,京、鲁、豫、湘等菜也陆续在陕南登场。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陕南饮食文化的内容和促进了陕南饮食文化的发展。陕南的饮食类型大体可分为平川和山区两大类,但同是山区,秦岭和巴山有别。地处汉江谷地的平川地区,饮食结构中,主食以大米为主,面粉次之,杂粮如玉米、豆类,则作为调剂。正如俗语云:“秦岭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大米类的食品主要有米饭(俗称蒸饭)、稀饭、米面皮子、米糕馍、元宵、粽子、糍粑、甜酒、油炸米饺、米粉等;面粉类食品主要有面条、蒸馍(馒头)、拌汤、烙饼、油条、包子、花卷、麻花、油糕、饺子、馄饨等。饮食习惯一天三顿干饭为主,偶尔搭配稀饭、面条、拌汤、蒸馍、饼子等。秦巴山区的主食以玉米、红薯、洋芋、杂豆为主,面粉、米饭较少,单以玉米做的食品有玉米干饭、玉米饼、浆粑馍、搅团、糊肚、玉米稀饭、浆粑或玉米、洋芋、红薯、杂豆混合饭,或洋芋糍粑、洋芋馍、汤圆等;面粉类食品主要用于待客或节日享用。平川地区居民的饮食讲究饭菜搭配,蔬菜十分丰富;山区蔬菜种类较少,但山珍野味和山野菜较多。 陕南人在饮食上有三种偏爱:一是爱吃酸。酸是陕南饮食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俗话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站立不稳)。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人们爱酸的程度。这种酸,不同于醋酸,而是浆水菜的酸、泡菜的酸、腌菜的酸,是一种自然的酸。几种酸味各有不同,除了亲自品味,难以用语言表述。在陕南各市区县城乡,无论平川或是山区,几乎家家都有泡菜坛、腌菜缸、浆水菜盆等土陶器。一般家庭“一年四季,酸菜不离”。如浆水面、拌汤、搅团等都离不开酸浆水菜;吃米饭为主食,也要炒以浆水菜或泡菜、腌菜为佐料的各种炒菜;家里来客,除了以泡菜佐餐下酒外,什么“酸菜鱼”、“酸辣肚片”、“酸辣鸡丁”、“酸辣洋芋丝”等菜肴也离不开泡菜、腌菜、浆水菜。陕南人爱吃酸味食物,与其生活环境和当地物产有关。陕南人所居之地,多为山区,雨量较多,气候潮湿,为驱寒散湿,有喜酸辣的习惯。又因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购买食品较为困难,为解决日常饮食之需,以及待客的方便,还

陕西饮食文化

陕西的饮食文化 陕西省是公认的文化大省,历史悠久堪比紫禁之巅。陕西省在 我国内陆地区,与蒙古 相连,黄河长江两大河 流贯穿其中,形成了肥 沃的平原,物产丰富, 地灵人杰,素有鱼米水 乡的美誉。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 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像历史上有名的八珍菜肴系列就创 造于陕西,对古今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饮食被规划整理成一种文化时,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就是在五代至隋唐时期。这段时期的文化古城地处陕西,深深的接 受了这段时期精深的饮食文化,这个时期里亨饪技术达到了一个发 展顶峰,包含了现在烧蒸炒等等所有的技法,在菜点的风格上更加 注重色味俱全,外形美观, 乘肴的器具也是别具一格, 作为一个整体的宴会是相当 有魅力的,不仅仅是一场味

觉的盛宴了,更是一场视觉享受。还有就是宴席的规模上,古代浓 重的文化气氛深深的影响着饮食文化的发展,像当时倡导尊老敬学 的思想就明确的运用在了饮食文化上。这些辉煌的饮食文化都深刻 影响着文化大省陕西的饮食,带给陕西美味不小的冲击。 陕西美食也分为好几个地区,不同的地方特点不同。尤其是特 色的小吃,数不胜数,美不胜收。凭借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陕西 的小吃博取华夏大地各民族的小吃精华,兼顾每一个地方特色,交 合混杂在一起,汇聚成一道新的美食大杂烩,花色起义,民族味浓厚,夹杂着历史特有的古色古香,光是想一想就忍不住流口水了, 如此繁盛的美味更待何时呢?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的气息日渐浓重,深 深的传播到每一个省份,亨饪技术日新月异,恒河沙数似的特色菜、传统菜、改良菜都一一涌现,各种风格的晚宴、喜宴、仿唐宴等新 奇古怪的宴请都创制出不同口味的宴会,不仅仅影响当地人民的口味,全国各地的食客都纷纷来到陕西期待一次美美的味觉享受,感 受一下陕西特色小吃的不同。 陕西的饮食文化表现在 陕西的小吃上,讲究精细、

中俄文化差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尴尬的局面。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各国文化因素的了解尤为重要,了解对方民族文化,求同存异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俄罗斯——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邻国,正与中国关系越来越密切。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在长久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在历史上,两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而在近些年以来,两国又不断的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这个时候,研究中俄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跨文化交际中中俄文化的差异。 1.国家概况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1991年8月24 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 2宗教意识 中国虽然庙宇众多,但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宗教灭绝运动,国民中虔诚信徒的比重并不高。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这在宗教意识甚重的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的宗教往往宣扬向善和普世救人,所以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 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教的哲理。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影响深远,其宗教思想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俄罗斯信教的人增加,宗教,特别是东正教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宗教参与政治的趋势逐渐明晰,新下水的军舰、新落成的楼房往往要举行祝圣典礼,总统就职典礼的贵宾中必有东正教大牧首和其他主要宗教领袖,这些人已经成为本国政治精英的一部分。用东正教凝聚人心、扩展俄罗斯价值观和文化影响、促进国家复兴的意图越来越强烈。 3.人际交往 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而中国人则是传统、内敛、含蓄、谦恭的。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这和中国的风俗是相同的。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男人弯腰吻妇女的左手背,以表尊重。长辈吻晚辈的面颊3次,通常从左到右,再到左以表疼爱。晚辈对长辈表示尊重时,一般吻两次。妇女之间好友相遇时拥抱亲吻,而男人间则只互相拥抱。亲兄弟姐妹久别重逢或分别时,拥抱亲吻。在宴会上喝了交杯酒后,男方须亲女方嘴。而对于传统的中国人而言,则基本上没有亲吻这种热情豪放的礼节。 4.言谈举止 遇见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不能用左手抽考卷。因为俄罗斯人认为每个人身边都有两个神,凶神在左善神在右,所以很忌讳伸左手去握手问好。中国人在握手问好时也用右手,但没有俄罗斯那么严格的禁忌。 5.思维方式 中俄两国国民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从抽象到具体。一触及中俄双边合作,往往喜欢以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指导两国在各领域的具体行动。俄罗斯人的思维习惯恰恰相反,由小及大,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在涉及两国合作的具体问题上,喜欢从本国实际利益出发,“就事论事”,而不习惯于套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决定自己的态度。

2013年中国饮食文化最新论文 (2)-亲自己写的哦

舌尖上的陕西 摘要:中国是文明之国,也是悠久的饮食文化之国。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文化河流中独树一帜,历史留给我们以宝贵的饮食文化传统。“民以食为天” ,陕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而又风韵独特,本文将通过对陕西饮食习惯和文化的研究,运用现代营养学的眼光对其进行粗浅地分析,为促进中国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贡献。 关键字:陕西八大怪面条美味舌尖 前言:陕西省在我国内陆地区,与蒙古相连,黄河长江两大河 流贯穿其中,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素有 鱼米水乡的美誉。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 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文 一、陕西饮食历史

我的家乡陕西在春秋战国时代为秦国治地,故简称“秦”,在此基础上发祥和成长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饮食风味与历史文化结 合称之为“秦食文化”。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寄胡麻饼与杨万州》一诗中,对胡麻饼的赞誉。唐代长安驰名的胡麻饼就是今天的芝麻烧饼。陕西饮食文化的历史,犹如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长卷,翻开这部长卷,每一种看似平常的小吃,都是一篇悠远的陕西人独特的生活画卷。 陕西美食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用最简单的石烹法烹制的石头馍,可谓古风犹存;在唐代有着“槐叶冷淘”这样优雅名字的菠菜面,至今仍是陕西人的家常饭;家喻户晓的臊子面在唐代叫作长命面,是皇亲国戚庆祝寿辰的寿面。最晚出现的柿子饼,算起来也有着400年的历史。 二、陕西饮食特点 陕西居民的饮食习惯基本沿袭着传统的饮食结构, 即以粮 食碳源热能为主体的高谷类饮食类型, 各区虽有不同,但却有 明显的共性特点。陕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盛产小 麦,再加上陕西人久而久之形成的踏实本分的性格特质,所以 面食成为陕西人的主要饮食陕西面食闻名于世,地方风味小吃 更有盛誉。 陕西饮食文化因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大致可分 关中、陕北、陕南 3 个不同分支流派。我的家乡陕南山清水秀,气

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2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 分校(工作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

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陕西饮食文化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 分。关中饮食文化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要谈论的就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 俗。本文将简单介绍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关中简介饮食文化趣闻面食风味小吃

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贯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其餐饮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无声润物,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秦食文化”。 一、关中简介 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在春秋战国时代为秦的治地,故简称“秦”,关中平原则位于陕西的中部。陕西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指的是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这一区域。关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曾有十三个封建王朝建都于此。 二、饮食文化 关中饮食文化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关中饮食文化属于栗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主要的一部分。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故也有人称其为“泾渭文化”,是陕西饮食民俗文化的代表。 三、饮食趣闻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广袤,因此,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怪”现象。“关中八大怪”就由此而产生。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以下几个: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陕西地处中国内地中部,降水量较少,干燥,因此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各种各样的面食,其中有一种当地特有的面叫做“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和硬币差不多,像人的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二两,因而对饭量小的人来讲,一顿饭吃一根面条就足够了。这个“biang”字,据传说,非常难写,笔画很多。关于这个“biang”字有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朝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言喽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挝个勾搭勾麻糖,坐上车走咸阳”。

浅谈陕北文化

陕北旅游与文化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或者具体来说是一个陕北人,我有着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豪爽,讲义气,能歌善舞,他们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不拘小节,他们骁勇善战,。虽然他们曾经被当局鄙夷的称为蛮夷之族,但不可否定的是他们确实是中华大地上少有的英雄儿女。 下面就请跟随我的讲述走进陕北这个贫瘠的土地所孕育的富有神秘传奇的文化中吧。希望您对陕北的解读不仅是安塞腰鼓,黄土高原,窑洞这么浅显简单。 陕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是革命老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 一·初识陕北 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二·陕北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三分关中,封秦朝的降将董翳于上都为翟王,二年翟王降汉高祖,汉又置上郡。

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摘要】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指的是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这一区域。本文要谈论的就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关中饮食文化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将以茶、酒、饭、菜、小吃、果为顺序来详细了解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关中概况、趣闻、面食、特色小吃 一.关中简介 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在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怀抱之中,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灌溉农业自古著名,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南北宽百余公里,东西长400余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它所属麦粟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有人也称其为“泾渭文化”。 关中平原是钙质黄土,兼之气候的作用,生长的小麦相对汉中小麦受土时间要长些,故而原粮的出粉率高,而且筯道白晳、易揉易和。关中的饮用水多取自冲积扇上的深井泉水,水质清冽纯净。先天的优势,为关中面粉能捏弄出种种好的吃法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有关饮食的趣闻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广袤,因此,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怪”现象。“关中八大怪”就由此而产生。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以下几个: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陕西地处中国内地中部,降水量较少,干燥,因此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各种各样的面食,其中有一种当地特有的面叫做奤奤(地方音为“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和硬币差不多,像人的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二两,因而对饭量小的人来讲,一顿饭吃一根面条就足够了。这个“奤”字,据传说,非常难写,笔画很多。关于这个“奤”字有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朝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言喽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挝个勾搭勾麻糖,坐上车走咸阳”。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 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如锅盖。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用手是揉不动的,人要骑在杠子上压揉,然后放在大锅里,下面用小火慢慢烤制。这样的锅盔外焦里酥,清香可口,边薄中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层次分明,形似一朵大菊花,色香味俱佳。锅盔很大,大得像锅盖一样,所以叫做锅盔像锅盖。当然它也很厚,吃的时候要张着大嘴,那自然也要瞪着眼睛,所以这种锅盔又叫“瞪眼锅盔”。 第三怪:辣子是道菜. 都说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们和陕西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拿辣子当作料,陕西人拿辣子当菜。陕西特有的一种“秦椒”被称为“辣椒之王”,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唯独不能没有辣子。贾平凹在散文里写道:“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嚷嚷。” 第四怪:大碗喝酒不耍赖。

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海南大学 专业选修课作业 课程:民俗学 题目: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学院:人文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07中文2班 姓名:郭娟 学号:20070514123

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摘要】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指的是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这一区域。本文要谈论的就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关中饮食文化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将以茶、酒、饭、菜、小吃、果为顺序来详细了解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关中概况、趣闻、面食、特色小吃 一.关中简介 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在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怀抱之中,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灌溉农业自古著名,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南北宽百余公里,东西长400余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它所属麦粟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有人也称其为“泾渭文化”。 关中平原是钙质黄土,兼之气候的作用,生长的小麦相对汉中小麦受土时间要长些,故而原粮的出粉率高,而且筯道白晳、易揉易和。关中的饮用水多取自冲积扇上的深井泉水,水质清冽纯净。先天的优势,为关中面粉能捏弄出种种好的吃法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有关饮食的趣闻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广袤,因此,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怪”现象。“关中八大怪”就由此而产生。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以下几个: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陕西地处中国内地中部,降水量较少,干燥,因此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各种各样的面食,其中有一种当地特有的面叫做奤奤(地方音为“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和硬币差不多,像人的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二两,因而对饭量小的人来讲,一顿饭吃一根面条就足够了。这个“奤”字,据传说,

陕北饮食文化

陕北饮食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经济,思想文化等发展不同,使我国的饮食有一个全面的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以及彪炳史册的烹饪技术。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依山傍水,龙蟠虎踞。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有华夏、东夷、苗蛮、匈奴、契丹、鲜卑等上百个民族在这里征战、居住,因此,陕北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具有很强的容合性。 “人活七十,就为一口吃食。”这句在陕北流传极为广泛的话,一方面反映了“民以食为天”这样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同时表明陕北人吃饭的困难,表现了人活一辈子,始终都被这个吃饭的问题困扰着,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只为填饱肚子而奋斗。 陕北的农作物主要有:苦菜、白菜、苜蓿、谷子和糜子、玉米等;传统的陕北饮食,在用料上极其讲究,讲究素荤搭配,粗粮细作;在烹制技术上,烧、烤、炸、炒、蒸、煮、熬、炖、涮、烩、煎、扒、焖、拌等工艺交替使用,制作过程精到细致,以求达到色、香、味俱全的境界,其中以熬,炖,烩为主要的烹饪方法。

陕北民间的各种饭菜,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即家常便饭、节日饮食和各种风味小吃。所谓的家常便饭,也就是老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居家过日子所用的饮食,即平常吃的食物,这种饮食制作简单、实惠方便,通常吃的蒸馍馍、熬稀饭、揪面片、等就属于这一类。节日饮食,就是陕北民间饮食中的一些上品美味,它制作精良,而又独具风味,一般在过节时会享用,但在特定的节日外,还可以用来款待亲朋好友,像油糕、烩菜、八碗、饺子、猪肉和羊肉。除了以上两种饭食外,在陕北饮食文化中,还包括有一种所谓的风味小吃,这些风味小吃常常代表着陕北各地不同的地域特色;像榆林羊杂碎、清涧韭盒、绥德油旋、米脂驴板肠、子洲果馅等。这些不同特色的风味小吃,更是陕北饮食文化中的一些难得的精华之作。 陕北的家常菜主要有:菠菜烩豆腐、猪肉熬豆角、猪肉熬酸菜、猪肉翘板粉、羊肉大烩菜、红豆熬南瓜、豆糊糊、和菜饭、羊杂碎、臊子面,豆腐汤、粉条汤、片粉汤、醪糟汤、黄花汤等。陕北家常菜的一大特点是:一锅熬、一锅煮、一锅蒸、一锅烩、一锅拌、一锅端、一盆上、一碗盛,体现了陕北人豪爽大方的性格特点。陕北的主食有:油糕、凉粉、碗托、摊黄、杂面、扁食、煎饼、荞面、油馍馍、马蹄酥、米酒、炸豆奶、沙盖疙瘩、洋芋擦擦、蜜汁南瓜、黄米馍馍、红枣包子、地软包子等。贺敬之曾在他的《回延安》诗中曾赞道:“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足见陕北米酒的引人之处了。

中俄饮食文化差异分析_张薇

2011年第11期(总第95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11.2011General.No.95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57 【社会文化】 中俄饮食文化差异分析 张 薇 (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00) 摘 要:中国5000年历史源远流长,饮食文化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更多注重味美。俄罗斯历 史文化悠久,但由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物产的限制,饮食种类略显单一。从某种程度上说,饮食是民族特性的反映。俄罗斯民族粗犷豪放,朴素实诚,其传统饮食简单粗豪。相比较中国而言俄罗斯饮食比较注重搭配与营养。 关键词:中俄食材;中俄饮食观念;中俄饮品差异中图分类号:G 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5409(2011)11-0057-02收稿日期:2011-09-13作者简介:张薇(1989-),女,黑龙江大庆人,本科学生,从事饮食文化研究。 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素有“烹饪王国”之称,中国的烹饪不仅仅是味美,注重营养,而且是一门艺 术。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 ,中餐有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俄罗斯的饮食文化虽然不及中国饮食讲究细腻和博大精深,但也绝对像世界人们展示着俄罗斯的与众不同和独特魅力,经过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美食园地一朵奇葩。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 ,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 ,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却不那么说得出来。因为中国菜美味的奇特之处就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 俗话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中国更注重为了口感好而去吃。 俄罗斯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文化悠 久,但由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物产的限制,饮食种类略显单一。如蔬菜主要以土豆、卷心菜、胡萝卜、洋葱头为主。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是先汤后 饭,在俄罗斯流行一句话 :“卷心菜汤和麦片粥是我们的食物。 ”在饮食习惯上,俄罗斯人讲究量大实惠,油大味厚。他们喜欢酸、辣、咸味,偏爱炸、煎、烤、炒的食物,尤其爱吃冷菜。总的讲起来,他们的食物在制作上较为粗糙一些。相比较而言,俄罗斯是一种比较理性的饮食习惯。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瓶伏特加,一边放黑鱼子酱、罗宋汤,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它保持了大自然带给你食物的原本口味。西方人习惯吃生、冷的食物,中国人并不是很喜欢。俄式饮食、菜肴还是比较丰富,而且制作简便,用在吃饭上的时间不长,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日,也可供我们借鉴。 二、两国喜好的食材不同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中国人喜好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因南北差异,地域环境而 有所不同。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惯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 国古人认为 :“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 味》 )。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

陕西饮食文化概括

陕西饮食文化概括 陕西省地处中国腹地,横联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烹饪历史悠久,饮食风尚特色突出。比如,关中石子馍就葆有先民的石烹遗风;史载“黄帝作釜甑”,“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据考岐山臊子面的就始于西周“余”之礼;《礼记》记载“礼之初,始诸饮食”。陕西烹饪文化之源远流长,影响之深广,由此可见一斑。 陕西饭菜,很多都葆有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的遗风。特别是小吃,美不胜收,借着历史古都的优势,使陕西的小吃博采全国各地小吃之精华,兼收各民族珍馐之风味,汇集内外名饮名食之荟萃,挖掘继承历代宫廷小吃之技艺,因而以品种繁多、花色奇异、民族特色浓厚、地方风味各异、古色古香古韵而著称。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饮食产业随经济飞跃而蓬勃发展,烹饪技术随科技腾飞而有了长足进步,涌现出数以百计的传统菜、创新菜。以菜、点组宴,创制出不同、不同风格、新意迭出的宴席,如仿唐宴、饺子宴、宫廷宴、蝎子宴、泡馍宴、长安八景宴、陕西风味小吃宴等等。以牛羊肉泡馍、腊汁肉夹馍、凉皮为代表的陕西风味小吃,享誉神州,传之海内外。

去年出版的我省烹饪百科全书---《陕西烹饪大典》,勾勒出了我省饮食文化发展的概貌,列举我省名吃、名点、名宴。据统计,录入大典的陕西风味小吃就有549种。其中,1997年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鉴定认定会上,评出陕西19种小吃为“中华名小吃”;今年9月全国第二届“中华名小吃”认定评选活动中,陕西又有60种荣获“中华名小吃”的称号。至此,我省已有“中华名小吃”79种,名列全国前茅。1999年以来,以“陕西名小吃”认定活动中,已有142种陕西地方风味小吃通过了认定,被命名为“陕西名小吃”。这里,我们带您走进陕西风味小吃殿堂,您可尽情品尝欣赏这色、香、味、形、营养、卫生俱佳的“中华名小吃”、“陕西名小吃”,既饱口福,又饱眼福。品味陕西名小吃,就是品味陕西古老的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