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的认识
论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

论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作者:宋蕾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8期摘要:本文从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语言学理论的译学构想切入,分别以奈达、威尔斯、卡特福德和费道罗夫四位重要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为例,目的是研究奈达翻译学派所做的语言学探索,并探讨其贡献和不足之处。
因为任何翻译活动都需借助于语言,所以语言要素对于建立翻译学理论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为了在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方面有所创新,有必要对翻译理论家们为译学研究所做的语言学探索展开研究。
关键词:翻译理论;语言学;译学研究随着国内不断引进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国内的翻译研究学者在上世纪末对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有所创新并提出了中国本土的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
语言学和翻译密不可分,通过研究两者的关系,本文旨在探讨英语翻译的语言学途径。
一、奈达和威尔斯的译学研究著名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威尔斯提出,现代的翻译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奈达的《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1947),它是随后奈达的《翻译科学探索》(1964)一书的铺垫。
在《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这本书中,奈达使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观点,对翻译中的各种问题做了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翻译是一门科学。
他的这一观点在其所著的《翻译科学探索》以及《翻译的理论和实践》(1969)中再次出现,并被进一步详细解释为:翻译不仅是一门艺术以及一门技巧,同时也是一门科学。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可以通过“采用处理句法结构的科学方法,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解决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意即翻译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语言学的和描写的途径。
其二,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所以“对不同语言中包含的相应信息间的关系所进行的任何描写和分析,都必须是语言学的科学描写和分析”。
确定的一点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是奈达的翻译理论的基础,尽管奈达声称其翻译理论产生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之前,但仍然可以认为两者仍有一定联系,因为奈达1964年出版的著作《翻译科学探索》在发表时间问题上,很明显晚于乔姆斯基在1957年发表的《句法结构》。
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_清明_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

组成 ,即 :
1996 :30) 、蔡译 (蔡廷干译 ,见文殊 1989 :174) 、孙译 (孙大雨
(1) 气象过程“: 清明时节雨纷纷”;
1997 :435) 、杨戴译 (杨宪益 、戴乃迭 2000 :266) 、万王译 (万
(2) 关系过程“: 路上行人欲断魂”;
昌盛 、王 中 1999 :166) 、许译 (许渊冲 2000a :537) 代表这六
在解读《清明》这首诗时 ,有些问题需要弄明白 ,因为它 们可能是翻译中的难题 。
(1)“清明时节”是指“清明节这一天”,还是泛指包括清 明在内的季节 ?
(2)“路上行人”是指谁 ? 有人认为“, 行人”指的是“出门 在外的行旅之人”(周汝昌 1983 ,萧涤非等 1983 :1101) ,也有 人认为它指的是“作者自己”。(陈雪军 、黄洁 2000 :76 ;季羡 林 2001 :54) 如果“行人”不是指作者自己一个人 ,那么“行 人”是单数还是复数 ?
(3) 言语过程“: 借问酒家何处有”;
种译文 。
(4) 物质过程“: 牧童遥指杏花村”。 就功 能 语 篇 分 析 ( 黄 国 文 2001a , 2001b , 参 见 胡 壮 麟
4. 1“清明时节雨纷纷” 首先我们看看这六种不同译文的过程类型 。为了便于
1994) 而言 ,在进行及物性分析时 ,一旦确定了过程类型 ,就 要对参与者进行确定 ,同时确定环境成分 。
的组成部分 。对于《清明》一诗的几个译文的逻辑纯理功能 言语过程 (Verbal Process) 、行为过程 (Behaviour Process) 和存在
(Logical Metafunction) 、人际纯理功能 ( Interpersonal Meta2 过程 ( Existential Process) 。韩礼德 (1994 :143) 还认为 ,在存在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引言翻译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它在国际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研究翻译的过程和结果,翻译研究领域不断发展新的方法和理论。
其中,功能语言学途径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功能语言学途径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它对理解翻译现象和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性。
一、功能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功能语言学是一种以语言功能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它强调语言的使用方式和功能。
它认为语言是一种实现交际目的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一种复杂的规则系统。
功能语言学主张将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相结合,通过分析语篇、场景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文本的意义。
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语篇分析和语用分析等。
文本分析关注词汇、句法和语言结构等内部元素;语篇分析则关注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语境;语用分析则研究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目的。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功能语言学可以揭示语言的多样功能和交际背景,从而更准确地解读和翻译文本。
二、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1. 语言策略的分析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不同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
通过功能语言学的方法,可以分析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技巧。
比如,翻译家为了更好地传达源语言的含义,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词汇、句式和语气。
通过分析这些语言策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翻译家的意图和目的,以及他们面对不同语言和文化时所做的选择。
2. 文化背景的分析翻译研究中经常涉及到跨文化的比较和交流,而文化背景对于翻译的理解和传达至关重要。
功能语言学途径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来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翻译家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换。
3. 交际功能的分析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而这种交际是基于语言使用者的共同理解和参与。
功能语言学可以通过分析语篇结构和参与者的角色来揭示交际功能的实现方式。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一、本文概述《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在交际中的实际功能和效果,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首先介绍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然后阐述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包括词汇、语法和篇章层面上的功能对等,以及文化因素的处理。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本文将展示功能语言学途径在翻译实践中的有效性和优势。
本文还将讨论功能语言学途径在翻译研究中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推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二、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功能语言学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在实际社会交流中的功能和作用,而非仅关注语言的形式或结构。
这一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下,翻译不再仅仅是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旨在实现特定交际目的。
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和语篇分析。
系统功能语法强调语言的三个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这些功能在翻译过程中同样适用,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概念意义,还要考虑到原文的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以确保译文在目标文化中能够实现与原文相似的交际效果。
语篇分析则关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分析原文的语篇结构,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语义联系,并在译文中保持这种连贯性和衔接性。
这样,译文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读者能够顺利理解并接受。
功能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综合考虑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和语篇分析的要求,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
这一理论也提醒我们,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需要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和社会背景。
三、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是一种独特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它强调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而非仅仅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翻译规范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决定了翻译规范的多样性。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转换,还要文化背景的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本文将探讨翻译规范的定义、分类及其研究途径,旨在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一、翻译规范的定义与分类翻译规范是指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这些原则和标准可能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
根据其性质,翻译规范可分为以下几类:1、语言规范: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词汇、语法和句法转换的规范。
这些规范确保了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文化规范:涉及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尊重和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同时将其融入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
3、社会规范:涉及社会习惯和礼仪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并遵循目标语言的社会习惯和礼仪,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期望。
4、心理规范:涉及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分析和把握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的心理活动,以确保翻译的有效性和说服力。
二、翻译规范的研究途径要研究翻译规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1、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词汇、语法、句法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与相似之处,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2、语料库研究法:利用语料库资源,对大量的翻译实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翻译规范和技巧。
3、实证研究法: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手段,对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揭示翻译规范的实际情况和应用效果。
4、跨学科研究法:将翻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深入探讨翻译规范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翻译规范的应用与评估翻译规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翻译阶段和审校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翻译规范都发挥着指导作用,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同时,我们也需要对翻译规范的应用进行评估。
评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准确性评估: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是否避免了歧义和误解?2、流畅性评估:译文是否通顺、易读?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3、文化适应性评估:译文是否适应该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是否保留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4、社会认可度评估:译文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社会的价值观和习惯?是否得到了目标读者的认可?总之,了解并遵循翻译规范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分析其在翻译理论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卡特福德作为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先驱,其著作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概述卡特福德的主要观点,包括翻译的定义、翻译的类型、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以及翻译的标准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框架,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卡特福德的理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
他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语义和语法的重要性,认为翻译应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语义和语法结构,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的类型,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认为不同类型的翻译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选择。
本文还将探讨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的核心观念,如“对等原则”和“翻译单位”等。
这些观念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助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处理翻译问题。
本文还将对卡特福德的理论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以及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深入探讨其理论框架、核心观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和影响。
二、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概述约翰·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理论。
卡特福德的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基于语言学原理,尤其是语言学中的对比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语言系统的转换。
卡特福德提出了著名的“等值翻译理论”,即翻译应当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这种等值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层面,更体现在语义、风格、文化等多个层面。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认知翻译学》评介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一《认知翻译学》评介吴亚静布占廷(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摘要:近年来,在认知科学的推动下,认知翻译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并逐渐形成系统 的研究体系和研究领域。
文旭教授和肖开容教授编著的《认知翻译学》从语言的认知理论出发,探索了 翻译转换中的语言认知机制,对翻译认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作用。
本文从翻译研究 范式宏观建构、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功能与组织原则、认知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研究趋势与展望等五 个方面简要梳理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并从强调学科建构性、凸显理论适用性等方面对该书作了简评。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认知;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891 (2020)03-0093-041.引言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理查兹(Richards,2001) 说:“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 最复杂的一种活动”(转引自卞建华,2005: 42)。
翻译与认知结缘是20世纪中后期的事,直到21世纪 初 Martin(2010: 169)提出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这一术语,两者才正式结合。
随着翻 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口译和笔译学者与认知科 学家合作日益加强。
如今,认知翻译学作为翻译研 究的一种新范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研究领域较为 庞大的跨学科研究体系,对翻译研究起着重要的理 论建构和理论阐释作用。
《认知翻译学》以翻译认 知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研究翻译中涉及的语义、语法、语用和文化问题,探索译者 理解、转换、表达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对翻译学的 构建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内容简介本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 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即翻译研究范式宏观建构 (第一章)、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第二、三、四、五、十章)、功能与组织原则(第六、七章)、认知理 论与方法的应用(第八、九、十一、十二章)以及研 究趋势与展望(第十三章)。
试析翻译的语言学研究

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忠实性和直译,注重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 现代翻译理论:关注翻译的动态性和意义转换,强调文化因素和语境理解 后现代翻译理论:关注翻译的多元性和跨文化交流,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语言学翻译理论:结合语言学理论,注重语言结构和语用功能的对等与转换
专业术语的翻译:针对特定领 域,使用准确的专业术语进行 翻译
语法的翻译
添加项标题
语法结构:翻译时需要保持原文的语法结构,确保信息的准确传 递。
添加项标题
词义选择: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义,确 保译文的自然流畅。
添加项标题
语序调整: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对原文的语 序进行调整,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侧重于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语义内容
交际翻译: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力求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理 解和感受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各有侧重,但都是翻译的重要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异化与归化
异化: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让译文读者感受到不同文化和语言风格 归化: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转化为译文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异化与归化的选择应根据翻译目的、读者群体和文本类型等因素来决定 异化和归化是翻译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动态对等与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强 调译文的自然 流畅,传达原 文的情感和意
义
形式对等:注 重保留原文的 形式和修辞, 追求语言的对
应和一致性
翻译的语言学 方法:语义分 析、语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
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模式和方法包括很多方面,如翻译的语言哲学角度,翻译的语用学视角,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视角,翻译的语料库语言学视角,以及翻译的功能语言学视角。
语言与功能相关联, 就是与语言的运用及其语境和目的相关联; 换言之, 任何一次言语行为的发生, 都是特定语境下的产物, 因而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从功能角度研究语言, 是研究与语境相关联的言语行为所具有的功能。
因此, 功能语言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可以是语言层面的研究,也可以是与语篇产生和接受相关的社会、文化和认知研究。
语篇是语言符合目的、符合语境的运用, 任何翻译研究都是与语言功能相关的研究。
翻译研究迄今已经体现出了三种功能观, 一种是奈达的语义功能观, 一种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观, 一种是德国功能主义的功能观。
但是目前对翻译研究最具影响力力的是韩礼德的功能观,德国功能主义功能观略次之,奈达的功能观仍具有指导意义。
韩礼德的功能观对后来卡特福德的提出的诸如“语境”“语境意义”等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避开了仅仅只是对语言文字的研究,看重了翻译成品在译文读者的阅读效果,拜托了原文形式上的束缚,因此译者作为翻译主体有更大的选择自由,这对于中国传统的翻译研究有巨大的推动重用。
借鉴和应用功能语言学及语篇分析理论对翻译的研究可以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
功能强调的是如何使用语言,而不仅仅是认识语言。
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也应该注意到功能的意义。
在翻译实践中会遇到不对等的译文,但是确实合理的,原因就在于汉语和英语在实现特定功能上有差异。
功能研究途径有助于客观地描述翻译现象,合理解释翻译现象,进而帮助译者找到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所以对于翻译的学习者而言,运用功能途径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