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汇编)

合集下载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教案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教案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3)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延安革命历史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领会。

(3)诗歌中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延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延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2)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向往之情,导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歌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诗歌。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抒发自己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四、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延安的认识和感悟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中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篇一: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1、认识“延、昔、笋”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重点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具体事物的含义。

难点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字词教学本课的“延、昔、笋”等7个生字都是要求会认的字。

其中“炕”是后鼻音,“笋”是平舌音,教学中要注意发音。

2、阅读理解这首诗歌语句优美,层次清晰,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范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追寻”的到底是什么。

其次对于诗歌中提到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几个地方,可以采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提到的这几个有代表性、有象征意义的地点。

诗歌中的“老牛破车”“宝塔山”需要配上图片及说明性文字,让学生理解其内在的含义。

3、表达运用这首诗中第一、二小节语言优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此为范例,尝试仿写。

注意这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格式是:比喻句+事物,句式是“像……在……追寻你,什么地方的什么”。

1、预习提纲(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内容。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多媒体课件“南泥湾开荒”“杨家岭”相关图片。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随文识字,初步感知1、教师谈话: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

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回忆那峥嵘岁月,我们忘不了延安,忘不了那激励我们的延安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步伐,走进延安,去感知那如火的战斗岁月。

(课件出示图片:延安窑洞、梨园、南泥湾开荒、毛泽东杨家岭讲话。

也可出示相关视频课件)2、教师范读。

延安,我把你追寻参考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参考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了解诗人贺敬之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尊重和崇敬之情,增强历史责任感。

(3)培养学生热爱诗歌、欣赏美、创造美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学生的诗歌创作实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3. 诗歌创作的指导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文本和相关的创作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写作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理解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和示范。

5. 创作实践(1)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2)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创作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领会延安精神的内涵,懂得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提到的延安的具体事物所代表的意义。

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和追寻延安精神的决心。

2、教学难点领悟延安精神的内涵,以及如何在当今社会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延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延安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延安的风貌。

提问学生对延安的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重点纠正生字词的读音。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精读诗歌逐节分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每节诗的含义。

例如,在第一节中,“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让学生思考延河流水代表了什么。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延河是延安的象征,代表着延安的历史和文化。

在分析“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时,向学生介绍杨家岭讲话的背景和重要意义,让学生体会到延安时期党的领导和革命精神。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诗歌中提到的延安的事物分别象征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追寻延安精神?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5、诗歌朗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有感情地朗诵。

可以组织小组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进行朗诵指导,让学生通过朗诵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6、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在当今社会如何发扬延安精神。

可以引导学生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发言。

7、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内容、延安精神的内涵以及如何追寻延安精神。

强调延安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师∶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请仔细观看,稍后来说说你的感受。

师∶好,图片播放完了,谁来说说看 ?师∶哦,你说你看到了宝塔山,知道它是延安的标志性建筑,你曾经和爷爷去延安旅行时见过它。

师∶你的记忆力可真好,过目不忘啊,请坐。

师∶嗯,你也有想说的。

你知道南泥湾,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就是在这里开展,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面旗帜。

师∶你的知识储备很丰富,看来课下没少读书,请坐。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通点啊 ?师∶被你们发现了,它们都在陕西省延安市。

师∶延安可是有名的红色圣地,我们的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都曾在这里居住,很多影响中国的重大决策都从这里发出。

那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祁念曾去这些地方游览一番,一起走进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初读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一起读一遍课题。

师∶老师听到有的同学没有读准字音,"延安"的"延"是前鼻音,读yan,来,我们再读一次。

好,这次读准确了。

师∶同学们,老师课前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现在谁来分享下你对延安的了解?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师∶没错,延安属于陕西省,是天下第一陵--黄帝陵所在地。

师∶还有吗 ?师∶嗯,是我们国家的革命圣地,还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师∶看来你认真预习课文了,请坐。

师∶除去刚才同学们说的,老师还要补充一点。

延安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

也是一部真正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诗∶《延安,我把你追寻》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阳光…..师∶好,老师读完了,谁来试着读一读这首诗 ?师∶你的眼神充满自信,就你吧。

《延安,我把你追寻》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延、昔、笋、茅、炕、旦、媚”等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句内容,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深情。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延安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向往和崇敬之情,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延安精神的内涵。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深切思念和向往之情。

例如在理解“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这几句诗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如同灵魂一般不可或缺。

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自己认为重要的精神支撑,如勇敢、诚实等,类比延安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含义。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深刻体会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价值观中。

比如在探讨延安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体现时,学生可能难以将过去的革命精神与现代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像艰苦奋斗精神在当代可能体现为学生努力学习克服困难,珍惜资源等,但学生可能无法直接建立这种联系,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实例引导。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教师范读全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来表达作者对延安的情感。

例如在讲解“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这几句诗时,让学生先读出高楼大厦、家用电器的现代感,再读出对延安窑洞土炕的怀念之情。

2.讨论法提出问题,如“延安精神在现代社会有哪些体现?”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在讨论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精选9篇)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精选9篇)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能力训练点1.了解全诗的结构。

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

(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这是疑点,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画出诗的韵脚。

(二)有感情地朗读。

(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

(四)完成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目标完成过程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

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语文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

语文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

语文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语文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篇一」教学设想诗歌重在诵读。

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

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朗读全诗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2、问题组合二:(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近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这是一首新诗,且离学生年代较远,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一定的资料辅助和相关的图片帮助。

教学准备:1.师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2.南泥湾的歌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1.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


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2.学生交流收集的延安的资料。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听录音,范读,指导朗读,读通,读顺。

2..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语言环境理解。

4.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相机出示课前收集的图片。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体会诗人追寻延安精神迫切之情。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

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出示宝塔山图片。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

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指导朗读。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

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

九.板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河
追寻枣园延安精神
南泥湾
杨家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