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指导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三十月份江苏南通市作文写作指导、范文展示以及老师点评

(江苏省南通市高三10月调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认为“完整的人”应该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荣格说:“与其当个完美的人,我更想当个完整的人。
”你对“完整的人”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择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马克思和荣格的话,引出对“完整的人”的思考。
马克思所说的“完整的人”应该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强调人要全面发展,涵盖各个方面的本质属性,包括物质与精神、理性与情感、实践与思考等多方面的统一。
荣格的“与其当个完美的人,我更想当个完整的人”,指出“完整”与“完美”的不同,完美可能更侧重于无瑕疵、尽善尽美,而完整则更注重人的各个层面的和谐统一,不追求绝对的完美。
两则材料虽然侧重的内容不同,但共同点都在于强调追求成为“完整的人”的意义和价值,考生可以抓住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完整的人”这一关键词,探讨“完整的人”的内涵和特征,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分析“完整的人”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等等。
综上,考生有以下的立意角度:立意一:全面发展成就完整的人。
强调人要追求全面发展,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要得到充分发展。
同时论述完整的人需要在多个领域全面发展,如知识学习、品德修养、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
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视野,才能真正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考生可以引申到教育层面,指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全面素质,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追求。
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活动,以满足学生在各个方面的需求。
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与智能化时代的各种挑战。
立意二:接纳不完美,成就完整人生。
强调完整的人并非完美无缺,而是能够接纳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同时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气馁,勇敢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从而不断成长和进步。
2023届高三作文实用技巧指导——写好议论文满分作文主体段+课件22张

(三)起承转合式 文段由四个层面构成,思路是: 起→承→转→合。 起: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承:承接论点,阐述论证 转:分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转 入反面论述叫“反转”;由反面论 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由正 面论述进而转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 述叫“进转”。 合:总结归纳,结束论证
【例文】 站在风口的猪也能飞起来
谢谢 大 家
(四)正反事例式
文段由正反事例五个层面构成: 分论点+正例(或反例)+分析+反例(或正例)+分 析
【例文】 沉稳从难而来。(观点)//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 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 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过渡句/阐述)//君不见文王拘而 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 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 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正面叙例,例后评点)//始皇建秦以来, 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 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 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反面叙例,假设分析)//
2023届高三作文实用技巧指导—— 写好议论文满分作文主体段
写议论文要养成以“理”为中 心、为根本的议论文写作观,紧扣 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必要且有 效的辩释,同时也应该注意说理的 充分性,形成强有力的说服论证。
一、写作方法。 一般来说,议论文中的主体 部分标准段有250字左右, 有以下的写法: 基本五层式:文段至少由五句 话构成,分为五层,层层相 扣。 思路是:观点句→阐释句→ 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练习3.围绕“倍速 生活”写一个主体论述 段落。
【写作示例】 “倍速生活”不可取,一倍速,情就消泯了(观点句)。孔夫子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谆谆教诲萦 绕耳畔,木心“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 爱一个人”的款款吟歌悦人耳目(阐释句)。很难想象,开启“倍 速生活”模式的一家人的生活会是怎样令人瞠目。丈夫加班很晚才 回家,甚至有时不回家。妻子则忙着工作上杂七杂八的事,孩子写 着没有歇止的作业,成长于这样家庭的孩子会幸福吗?而丰子恺在 陪伴子女吃西瓜时,一边吃西瓜,一边发出有韵律的声音,那充满 音乐韵律的声音引得五岁的的儿子瞻瞻诗兴大发(对比分析事例 句)。在丰子恺心里,“儿童”占有与神明、星辰和艺术同等的地 位。他愿意接近、理解儿童,所以他能够常常以孩子的角度考虑问 题,和孩子们心灵相通(分析句)。不倍速,则家中温情浮漾(结 论句)。
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

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
及范文3篇
【作文题目】
请以“三思而后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不少于800字。
【猜题理由】【热点】
当今社会经济繁荣、生活安定,但人的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也一
样令人感叹不已。
“抢盐”事件的发生,令我们深思,好多人科学素
养太低,常识不彰,“随大流”心理,盲目从众,生存安全感缺乏,
信任危机……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到底怎么了?” “我们到
底怎么做呢?”
反思自己、反思教育、反思社会、反思世界……其实我们每个人
都需要反思。
自己是否太盲从,教育是否太功利,社会是否世俗,世
界是否太自我。
现在是人类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了,“三思而后行”。
“思”和“行”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论题,能很好考查学生的思
维的思辨性。
面对当今纷乱世界更需要我们学生有关注社会热点、世
界焦点的能力。
所以从这两个方面考虑设置考题,是有很大的必要性的。
【题解】
“三思而后行”的古训出于《论语》,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
就是教我们要养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
\
“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
表现。
过去,我也是属于做事比较冲动的那种类型的人,做事情的时
候往往凭第一感觉,凭一时的冲动,结果有很多时候考虑问题不是很
周全。
比如有的事,是自己找当事人去说,还是让领导出面去说,效
果就有很大的不同。
高三语文作文教案(优秀7篇)

高三语文作文教案(优秀7篇)高三语文作文教学教案篇一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高三语文三诊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高三语文三诊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原题呈现]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解说中国文字的典籍。
汉字是一个包括对宇宙、自然、生命、人际关系、价值等方面体认的文化系统,承载着我们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变化的认知。
2021 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第2版显示,中国人最常用的形容词有“大、多、高、重要、老、全、美”等。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以下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
任务一:为“赓续中国智慧,当好捧典之人”的新时代青年论坛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任务二:从以上最常用形容词中选择一个, 以“说_____”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阅读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一.材料分析:1.材料充分肯定《说文解字》的重要意义,与语言表达应用遥相呼应。
接下来强调汉字的内涵与功能:“汉字是一个包括对宇宙、自然、生命、人际关系、价值等方面体认的文化系统,承载着我们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变化的认知。
”汉字是文化系统,包括我们对“宇宙、自然、生命、人际关系、价值等方面”的体验和认知,承载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变化的认知。
说明经典需要传承,文化血脉需要赓续。
2.接着以《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第二版总结出来中国人最常用的形容词有“大、多、高、重要、老、全、美”等收束。
说明很多汉字的意义古今是一脉相承的。
暗含着文化通过汉字以血脉赓续。
最常用的形容词里蕴含着文化的认同,赓续,传承。
比如“大”,天地人都是大,天地虽大,不如人格俊伟。
所以,伟大成了一个词;比如全,一个很大的东西覆盖了王,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也就是地的象征,能把地覆盖的就只有天了,天地就是全;比如重要,“重”为千里土,土地宽广,要为“西女”,有女子,有土地,当然重要;美,羊大为美,看来这个字有着浓厚的农牧意识,在此基础上的羹,也是会意字,羊羔汤肯定味美;高,《说文解字》崇也。
高中作文写作指导 速成提纲 提纲十篇 怎么写作文提纲

高中作文写作指导速成提纲高中作文提纲10篇提纲怎么写要作文,先列提纲;不列提纲不作文。
议论文先提出中心论点,分论点第一层是引论,第二层是本论,第三层是结论。
本论各方面都分别写清楚:主要论证什么,用什么论证方法、什么事例、用什么方法分析事例、引用什么诗文语句等。
人在上海1.主题:抒发你对上海人的看法,赞美上海人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2.素材:你身边的上海人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具体事例.3.思路:先写你因什么缘由来到上海,(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人)接着写你对上海人的观察,在叙写中谈感受,抒赞美之情.最后把你的看法作个小结.让我欢喜让我忧1.主题:抒写语文学习中的喜与忧.2.素材:学语文的快乐之事,如通过语文学习,了解了很多中外名著等;学语文的烦恼之事,如写作文怎么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等.3.思路:先介绍语文学习的一般情况,再写语文学习的快乐和烦恼,最后强调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题目:我的“小白兔”中心:我十分喜爱“小白兔”储蓄罐,它为我立下了功劳.材料:⑴“小白兔”的外形讨人喜欢(抓住“小白兔”的身躯、眼、耳朵、嘴、尾巴的形状和颜色的特征来写).⑵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⑶妈妈送我—个生日礼物——“小白兔”储蓄罐.⑷“小白兔”能抵御恶鹰的袭击,保护自己.⑸表达自己对“小白兔”的喜爱之情.⑹“小白兔”储蓄罐的用处(为我节省了钱,买了许多儿童).题目:难忘的一件事主要内容:我的脚扭伤,周丽照顾我。
中心思想:关心同学、急人所急。
一、在练习跳绳时,我扭伤了脚。
(略)二、周丽同学细心照顾我。
(重点段)1.周丽把我扶到她的家。
(次详)2.周丽给我洗脚,喷“好得快”。
(详)3.我好了一些,周丽又小心地搀我回家。
(次详)三、我十分感动,至今记忆犹新。
(略,点题)独自面对开头: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的热闹固然美好。
可是,面对困难,独自思考的人生也必不可少。
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合作固然重要,可是,独自面对,依靠自己的力量也不容忽视。
高三语文_作文指导:论述文的“一二三四法”

高考作文指导:论述文的“一二三四法”一、一个基点每篇论述文都有一个论述点,我们把这个论述点称作文章评论分析的基点。
这个基点可以是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词,可以是材料中已经明示或暗示出的论点,也可以是对材料中的论题进行分析而发现的问题。
高中生最欠缺的是对第三种论述点的认识与找寻。
因为第一种论述点往往是只抓其一,不见其二,失之偏颇。
比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题“虚拟与现实”,只谈“虚拟”或只谈“现实”。
要么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将“虚拟”当成虚幻、幻想,从而大谈特谈陶渊明活在虚幻中,屈原因幻想的理想社会不能成真而投江等。
第二种论述点可能最省力,一切都是现成的,拿来就用。
但这种论述点可能也是问题最多的。
因为,每个论点都只是在有限的条件下才成立。
这种先入为主,将论点赋予绝对正确性,本身就是片面的、有问题的。
我们提倡第三种论述点,即对论题进行分析而发现矛盾,发现问题,以这个矛盾或问题作为论述点,这样才最符合论述文论述的要旨。
如下面的一考场佳作。
虚拟吃灵魂浙江一考生蚜虫吃草,锈吃铁,虚拟的世界吃灵魂。
当今,人工智能日益发达,人们渐渐得益于智能的现代化,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全部都是虚拟的。
在人们都在为这些技术叫好的时候,我不免有一种惶恐,真的要拥抱它,让它发展下去吗?虚拟世界对于人来说的确有一种无法拒绝的吸引力,像一个黑洞不断将我们吸向它,一旦被吸入,便一发不可收拾。
拿网络游戏来说,不少青少年选择了将自己血气方刚的青春献给了这个无底洞般的虚拟世界,他们愿意将原可以飞奔在篮球场上的身体变为电脑前那几近佝偻的躯壳,早已没有那神采奕奕的灵魂,灵魂已虚无,躯壳在枯坐。
虚拟使灵魂空虚,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将全方位生活在虚拟里,难道我们就没有恐慌感吗?全地球都缩小到了一个屋子,从地球村转变为地球屋似乎触手可及。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信息数字组成的社区中,我们在其中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一串数字、一串编码,我们似乎被人控制,根据编程在生活。
高三年级高考作文指导课校本课程方案

高三年级高考作文指导课校本课程方案一、课程目标与范围高考作文是学生在考试中展现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目标是帮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获得更高的分数,同时培养他们的写作思维与技巧。
课程内容涵盖写作基础、主题分析、结构设计、语言运用等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和应试能力。
二、现状分析与需求在之前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存在以下问题:- 内容空洞: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只是照搬模板,缺乏个人见解和深度。
- 结构松散:部分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控不够,导致文章逻辑性差。
- 语言表达不够丰富:语言运用上存在词汇贫乏、句式单一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80%的学生希望能在课程中获得更多的写作技巧和实战练习。
我们希望通过系统的培训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实施步骤与操作指南课程分为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包括教学、练习与反馈三个部分,时间安排为一个学期(约四个月)。
模块一:写作基础内容:介绍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评分标准等。
具体步骤:- 课堂讲解:讲解高考作文的基本构成(如引言、正文、结尾),并分析评分标准。
- 实战演练:让学生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自我评估。
评估方式:通过小测验了解学生对写作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模块二:主题分析与选材内容: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题目、挖掘主题。
具体步骤:-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年高考作文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如何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
- 选材练习:鼓励学生根据主题进行相关素材的搜集与整理。
评估方式:小组讨论与分享,鼓励学生互相评价。
模块三:结构设计内容:教授写作的结构设计,包括如何构建文章的逻辑框架。
具体步骤:- 结构讲解:通过实例讲解作文各部分的功能与重要性。
- 框架练习:学生根据主题进行文章大纲的设计。
评估方式:提交写作框架,教师给予反馈。
模块四:语言运用与风格内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词汇与句式。
具体步骤:- 语言练习:教授学生如何使用修辞手法和多样句式。
- 写作实践:进行定期的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大胆使用新学的词汇和句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高三作文指导高三作文指导一、设计思想(一)试题特点1、社会参与性较强。
2、话题开放性较强。
3、动宾短语,附带材料。
(整理)(二)前几次作文训练,我们已经写了以一个词(磨合)为题目的和以一个并列短语(环境与心态)为话题的作文,这次我们写以一个动宾短语为话题的作文,这样我们的作文训练就较有系列性,有利于进行多类型的全面训练。
(三)作文训练要落在实处,如果我们一味号召学生要打开作文思路而不训练学生的思想方法的话,学生仍然不知从何下手,那么我们的目标仍然是一句空话。
如果学生看优秀作文少的话,那么同样难以真正做到打开作文思路。
为此,一方面要进行思维训练,一方面要提供一定的范文,同时教师也要写“下水文”(第一篇)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参照或启发。
二、教学目标1、加强议论文写作训练。
2、为2004年高考作文准备材料。
三、教学重点思维训练(看见识,看角度,看展开)。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作文试题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作文.精心整理社会热点,不论现在的、过去的,正面的、负面的,如“‘神五'飞天”“自主择业”“课程改革”“西部开发”“抗击非典”“赛场失利”“贪官外逃”等,都是社会上影响面大、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面对某些社会热点,你有怎样的认识、体验和情感?请你以“面对社会热点”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六、写作指导方法:注意和学生一起构思,回答学生在构思中遇到的问题。
(一)要注意审题1、审定写作对象。
“热点”指某时期引人注目的地方或问题。
不要把“热点”混同于“热”,也不要把不是热点的一般问题混同于社会热点问题。
2、审定写作重点。
“面对社会热点”是动宾短语,一般来说写作重点应该在动词“面对”上,不要以陈述热点问题代替如何面对热点问题。
3、审定写作范围。
注意题目中的“社会”二字,提示我们要关注社会,既不要选材范围太窄,又不要忽略“面对”二字而选写自己不熟悉的社会问题。
(二)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把“社会热点”当作一个抽象概念,把具体的社会热点当作文中的例子;另一种是化抽象为具象,针对具体的社会热点来写。
这两种写法都能写好。
(三)社会热点示例: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中日钓鱼岛问题,高考签订承诺书,大学生心理健康,博物馆免费开放,拆毁名人故居,防治病毒侵袭人类,人类基因组计划,西部大开发,网络游戏,银行卡收费,自费读研,监督机制的健全,阻击“灰色歌谣”,明星效应,清明节祭扫黄帝陵,农村孩子“望学兴叹”,洋节热,杜绝低俗新闻,一元钱感冒药问世,网上官司,学校收费“一费制”,解决交通拥堵,向网络病毒开战,蓝领灰领走俏社会……(四)立意示例:“理性看待热点”“用自己的眼睛看热点”“敏锐感知社会热点”“对社会热点不要漠然视之”“社会热点是社会的晴雨表”“不要盲目追热点”“以积极心态面对热点”“以冷静心态看待热点”“把握热点,把握生活”“换个角度看热点”“环球同此凉热”“热点折射了什么”“敢于直面社会问题”“马加爵敲响了警钟”“心理建设刻不容缓”“神五飞天振奋了民族精神”“非典带来的不仅是祸”“孩子们祭扫烈士墓的笑声说明了什么”“病毒乃乘虚而入也”“是真的高学历人才过剩了吗?”“沙尘暴为什么卷土重来?”“拆了名人故居,就是挖了城市的眼睛”“科学本是双刃剑”“灰领不‘灰'”“热土·热点·热度”(五)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精心整理1、把试题供料中用于提示的几个社会热点逐一写一遍,造成文意欠集中。
2、陷于某一热点之中就事论事,没有展开,使文章欠缺广度和深度。
3、不善于运用材料增强文章的丰富性,不善于运用论证方法增强论述的力度。
七、例文分析第一篇:分别视之,区别待之魏其火热的年代,发展的热土,势必涌现很多热点。
一片死水断然产生不了多少热点,热点多,是社会生活丰富多变的反映。
世人在热点面前成熟的心态,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性面对热点,分别视之,区别待之,这是社会心态成熟的表现。
不应忘记过去对国人的嗤笑:一个人仰首望天,于是一群人跟着仰首望天;街头有点什么动静,立刻围得水泄不通看热闹;一个涨价的谣言,搅得京城买空了店铺;一个在外名不见经传的歌手从天而降,也会造成小城市交通的瘫痪。
谁让咱没见过世面呢?现在咱什么世面没见过呢?见多了,就多了见识,就多了一份平静,多了一份思考。
热得过了头的,咱让它降降温:就拿有的小县城拿出县财政请歌手的事,人家在台上晃动了几下腰肢,就拿走了你一个县的财政120万,媒体给你曝光,组织部门彻查谁买单,于是用公款起哄的少了,那些靠假唱靠冒充摇摇手就卷走巨额钞票的事情也随之越来越少。
正在“热”着的,咱仔细琢磨琢磨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
就拿云南大学的学生马加爵残酷杀害同宿舍的四个同学来说,从公开传出的消息看,马加爵原先并不是一个差学生,是什么使他变成了杀人狂魔?社会在思考,学校在思考,一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指出了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们不是要凑热闹,而是要检查一下自己,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那么“狼”就真的要在我们身边吃人。
已经“热”过去的,我们对之反思,想一想这些“热点”留给我们什么。
就拿“非典”和“禽流感”来说,当病毒袭来时,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有效地击退了病毒的侵袭。
但是,病毒刚刚败退,有些人的健忘症就复发了,对野生动物垂涎欲滴,对防治措施掉以轻心,看来“祸福无门,唯人自找”,人类的敌人就是自己。
尚未成长为“热点”的,我们要区别待之:一种是要加加温的,使之成为人人关心的热点,例如关心弱势群体问题,现在不是由农村孩子“望学兴叹”的说法吗?如果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人人伸出援助之手,那么这样的社会热点就会转变为非热点,那倒是社会的一大幸事。
一种是要防止加热的,例如毁树造景的事,这样的热点多了,树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再长出来的。
社会的热土上,随时会生长出许多热点,只要我们用健康成熟的心态面对热点,那么我们的肌体和社会的肌体就会健康发展,社会发展的亮点就会越来越多![简评]本文不是简单地陈述什么是“社会热点”,而是把写作的主体内容放在“面对”二字上,这就正确选定了写作重点。
作者分别视之,区别待之,“的角度,提炼出”怎样看“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从”社会热点“,而是把”某一社会热点“没有选写.精心整理这是社会心态成熟的表现”的立意,然后又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就得出下文各段的引领句:“热得过了头的,咱让它降降温”、“正在‘热'着的,咱仔细琢磨琢磨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已经‘热'过去的,我们对之反思,想一想这些‘热点'留给我们什么”、“尚未成长为‘热点'的,我们要区别待之”,这就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怎样面对”的问题。
作者在每一个方面的论述中都能援引现实的例子,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注和自己的见识,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性,能够引发读者深入思考问题。
第二篇三峡的湖河之变李丹在长江中上游,古老的三峡将经历一次巨大的转折,伟大的三峡工程结束后,三峡将由一条河变为一个巨大的人工湖,三峡的湖河之变,是美还是伤?河是动态的,湖是静态的,河是有方向性的,而湖则无所谓方向。
唯有面对着滔滔之江水,孔子才会发出“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慨叹,河的动态催发了人类对时间的意识与生命的危机感,而湖泊却没有这种力量。
河流是年轻的,有创造性的,它搬运着时间的礼物,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它侵蚀着峡谷,塑造了地貌,勾勒着山川,冲积了平原和三角洲。
然而湖泊却象征着衰老。
它任泥沙淤积,终有一天将被移为平地。
如果说黄河催生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意识,那么长江则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和审美意识。
仅仅是“唐诗三百首”中,直接描写长江的就占相当大的比例。
三峡是上帝的考卷,古往今来,无数的诗人完美地交上了这份考卷。
屈原、宋玉、李白、杜甫等大诗人都用文字记录了这三峡之美,曾经我们感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感,而现在,唯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种种遗憾。
三峡的湖河之变,带来了生态之伤,风景之伤。
当然,在我们叹惜这无限的伤的时候,也须感谢三峡工程带给我们的美,三峡大坝的建成,将为我国人民造福。
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将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峡是镶嵌在长江这条银弦上的美钻。
滚滚江水归于东海,历史的琴弦还在拨动。
山谷与河流,合则双美,离则两伤。
当我们重新审视三峡的湖河之变,会发现,湖河之变,亦伤亦美。
当我们面对着这高峡平湖,又不由感慨万千: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巴比伦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女儿,中华民族也是由长江、黄河哺育的子孙。
我们应铭记催发我们民族意识的河流,在河的两岸,中华儿女也将用千年孕育的文化不断传承发扬。
第三篇关注都市边缘人季繁菲他们行走于都市边缘,明明是大都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偏偏最常被人们忽视。
.精心整理报纸上对他们的称呼是“进城务工人员”;一般人称他们为民工;也有些自视高人一等的“城里人”称他们为“乡下土包子”。
他们背井离乡来城里谋一份“城里人”不屑去做的工作:做早点,盖楼,帮人带孩子……我们生活的哪一天离得开他们的服务?可人们对他们的态度呢?搭乘公交车时,如果有民工上车,所有人的反应都是捂好自己的钱包;嘲笑人时说:“你怎么跟民工似的?”甚至拒绝进入有民工出现的饭馆……总之,认定了这群人低人一等,活该受轻视。
追根溯源,大概是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潜移默化地在作怪,孔子是鄙视劳动者的,孟子也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所以我们光明正大地忽视了这群人对这个城市的奉献,忽视掉了他们理应享有的权利。
他们工作时的安全没有保障;他们的子女无法在城里读书;说到工资被拖欠——有些人为了拿到属于自己的几百元工资竟需用死相胁!而北京市政府前一阵清查拖欠民工工资问题时发现拖欠数额竟然以“亿”计算!这实际上就是表示,每年有十几甚至几十万的人在“白”做工。
他们的合法报酬得不到,自然去偷、去抢。
子女无法上学,素质得不到提高,将来难免走上父母的老路。
于是前文提到的“城里人”防备、轻视民工的现象又会重演,这便形成了一个永不停止的恶性循环。
要想制止这种循环其实也不难:政府对他们多重视一点,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有学上,提高他们的素质。
将那些拖欠民工工资的企业踢出北京市场,合法的收入有了保证,又有谁愿意冒风险去做非法勾当呢?对我们来说,关键是放下“城里人”高高在上的架子,以平等的姿态来对待所有的人。
我们同是通过劳动来谋生的人,只不过因为擅长的技能不同而选择了不同的工作而已。
关注都市边缘人,为他们,也为我们自己。
第四篇睁大你的眼睛赵鑫睁大你的双眼,仔细审视。
面对众多社会热点,流行时尚,我们要睁大双眼,看到流行背后的思考。
不知何时,哈韩、哈日成为了一股社会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