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教育史》孔子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2)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2)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篇三中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教育的任务重在德教。
在奴隶制崩溃的春秋时代,官学衰废,私学兴起,思想流派随之产生,法家,道家,儒家先驱人物出现,宣传各自的主张。
孔丘是儒家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改良,试图利用教育的力量改良社会。
他提出的一系列教育主张,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体系,并流传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华教育的主流,他主张自觉修养德行,树立了优秀教师的典范。
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他提出了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
力求走中庸之道,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
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大浪淘沙以后,孔子的德育精髓已经深深渗透在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儿女们的灵魂之中。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鲁国陬邑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孔子三岁父逝,母亲颜徵迁居曲阜闕里,家教中重视对他的礼仪之教。
当时,鲁都曲阜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文化中心,保存着西周的传统文化,但是由于社会的动荡,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遭受严重破坏。
在思想意识上,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
人道思想,民本思想,尚贤思想都有发展,时代变化给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响。
(一)重视德育的作用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教育中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
加强感化性的礼教。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就是说: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整顿风俗,人民就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与领导。
所以,对人民进行整治伦理说教,转变人民的思想,有助于国家社会进行自上而下的整顿,朝着恢复周礼的政治目标前进。
如今,我们的社会正在呼唤德育的回归,中国人的文明程度正在走向衰退,比如:一些人在电影院,公共汽车,候车大厅,候机大厅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一些人为了利益,不顾后果,不顾他人及后代,如: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仍然有人屡屡触碰这根红色道德底线:饭店里面地沟油依然泛滥,粮食中的农药严重超标,从前人们爱吃新米煮的米饭,喝新米熬的粥,如今连农民自己家留下来专门供自己吃的新米也不吃了,他们都知道,米里面有毒,需要放置几个月以后才能吃。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教无类”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强调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
本文旨在探讨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以期为当下的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有教无类作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教育理念,主张在实施教育时,不应受学生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的干扰,而是要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中获益。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育中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优点,因此教育应该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有教无类教育思想还强调人性向善,倡导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向善,进而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有教无类也倡导身体力行,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要求学生不仅在理论上理解知识,更要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在当今社会,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教育应该充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而非单纯的应试教育。
学生除了掌握知识外,还应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起来,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教育应该是全人类的福祉,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应该个体的差异和潜能,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中获得成长;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应该强调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并实施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汲取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学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研究具体对象的分析、考察,归纳出教育规律,为传统的教育实践提供现实性的理论指导。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对教育思想的研究我们通过实践,认识到儒家思想的一些教育认知对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深刻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标签:儒家思想;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是一门科学,具有规律性、可探究性。
语文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是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
小学语文更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
离开了小学语文教学,对于个体受教育者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可以这样概括,小学语文教学是启蒙教育中的敲门砖、传话筒、接力棒。
因为无论是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还是国家素质教育层次培养上,语文学科充当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地位与功能认知1、从影响的对象来看,语文教学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中仍属于启蒙教育,语文的个体功能指的是其学科能力对受教育者个体自身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这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与结构决定的,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渗透着教育者有意或者无形的价值审美取向。
以上论述的称之为语文教育的个体作用。
2、从作用的发展方向来看,语文教育可分为正向与反向作用。
语文教育的正向指导作用指代的是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专业培养有助于受教育者个体个性发展以及有助于社会进步。
负向功能当然就是由于教学过程由于错误操作和认知给予受教育者带来的不利因素和作用。
对于任何学段、个体,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教育困境,因此作为小学启蒙教育,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教学问题,做到趋利避害、事半功倍,这是基于教学科学认知的结果。
3、从作用的表现形式看,小学语文教学分为直接功能与间接功能。
直接功能指的是基于本学科能力和素质的实际提高与应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当然包括“发音之美”、“书写之雅”、“表述之达”、通俗的讲,小学语文教学功能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拼写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赏析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而"信"必由教育而来.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的"有教无类"就是在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鼻祖.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即《论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关于教学的思想,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按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也就是说,教师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学应"当其可".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但同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立志乐道.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是"乐道"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自省自克.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身体力行.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但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正如子夏所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有"过"不要紧,关键要能改"过","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一、有教无类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谈孔子教学思想与当前教育理念

谈孔子教学思想与当前教育理念作者:佚名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至今仍然是我们国家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支柱。
特别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的思想精深博大深远浩淼,是一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圣水。
我们要学会从孔子思想中汲取那无尽的丰富养料,开拓、创建更加进步、更加科学的现代教育。
培养博学多才的21世纪人才,让教育事业灿烂辉煌。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理念孔子教学思想21世纪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优秀人才成了当务之急,确立适应教育国际化的新型教育理念就成为了专家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为此,我们深刻总结了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因为“新课程”更加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身心得到更好的开发,人格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当前,新课程正在逐步实施,但并非波平浪静,一帆风顺。
有人认为新课程是“全盘西化”,是对国外教育理念的照搬照抄,失去中国特色,缺少对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继承,因而实施过程经常磕磕碰碰。
但笔者觉得:只要对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一番仔细的推测,不难发现:几千年前的孔子教学思想与“新课程”理念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1、尊重个性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新课程提出:“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特长与个性已成为新课程的一大亮点。
孔子培养的三千弟子中不乏个性鲜明的学生,孔子在教育教学中既注意保护他们的个性特点,又因势利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论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闻斯行诸”的问题,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
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人兼也,故退之。
”意思是说,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壮胆;仲由有两个人的胆量,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的锐气。
大学语文孔子仁的思想内涵

大学语文孔子仁的思想内涵
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仁”之内涵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仁”,谓:“亲也,从人二”,进而说“亲者,密至也”。
孔子学说具有强烈经验性质,历来取近譬远,据实说虚,其立足点虽是个人的修身功夫,目标是养成“君子”的社会。
“仁”的伦理信条,出发点在个人,每个人必须实行于他周围的家人,进而才是家人的亲戚、亲戚的亲戚。
这便是由近及远的道德推衍,或称教化。
而“仁”的内涵便是基于家庭和家族的行为规范和这套规范的价值基础,也就是“孝悌”,至于向家族外的,也就是向社会的道德延伸,便是忠信、忠恕和礼乐。
无论是天道论,还是心性论,但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存在,亦即生活世界之中。
天道论为生活世界奠定了一个外在的基础,而心性论为生活世界奠定了一个内在的基础。
但儒学关于人的存在也就是生活世界本身的揭示是不充分的。
整个原始儒家之后的中国儒学史,可以看成是对于原始儒家的基本经典的解释史。
因此,原始儒学的基本经典对于中国儒学乃至对于中国的智慧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原始儒学的基本经典一般为四书五经。
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周易》、《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等。
《周易》探讨了天地人的阴阳变化之道。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孟子》表达了孟子存心养性的理论。
《大学》说明了修身的原则和方法。
《中庸》则阐明了中庸之道和诚的意义。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编辑:李林点击/评论:450/0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城师范学院考查试卷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语文教育史》
考查试卷
班级:134A班学号:13111105、2 姓名:陈小宇得分: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思想教育工作
的启示
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主要表现在:“有教无类”—引导学生和谐发展:“德才并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培养形式。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思想教育工作启示
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几乎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
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
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
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叫狂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
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教材建设。
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他向学生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
”孔子指出,在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
人的才智高下有别,如何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完善学生的德业修养,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根据这一原则,孔子深入了解弟子们的不同的兴趣、智力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如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同时孔子不仅要求学生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殆”,而且要求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和原则,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孔子还强调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这些对提高学生独立分析文体和解决文体无疑是有效和科学的。
这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而这两种教育方法的提出,又触及了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有教无类”——提倡引导学生的和谐发展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出身差距大,智力发育不均,这点给当代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启示就是要平等地对待一切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的一切是公正的一个重要体现。
如果只有公正的培养目标,而没有公正的培养过程,就不会有真正的公正和平等。
培养过程中的当代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一视同仁、爱无好
坏之分。
在对待学生个体方面,应警惕性别歧视,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家庭背景不一致的学生,杜绝偏爱现象的发生;二是办事公道、赏罚分明。
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心目中很多时候是充当着法官的角色,当然这种权威是依靠公正树立的。
(二)“德才并重”——提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加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
这点给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启示就是不能只是简单地从一方面看待一个学生,不能只注重学生单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全面看待学生、培养学生。
只有全面培养每一个学生,才能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21世纪是社会全面进步、个人全面发展的世纪,关注人的发展将成为世界的潮流,社会竞争也将转变为人的全面素质的竞争。
大学生要想从容应对激烈的竞争,必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因材施教”——提倡注重学生的培养形式
孔子的教育方法不论是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还是举一反三,都说明孔子在对待学生的教育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不拘泥于一种简单的形式,也不束缚在普通的说教过程中。
这点给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启示就是我们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同时,也要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工作与培养方案。
思想教育工作者贯彻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充分而全面地了解学生基础、行为习惯、品德意志、求学目标、职业规划等,并为每个学生建立全面的情况档案,以此为依据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推行个性化教育,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服务,真正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既要从培养可
靠接班人的角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又要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角度,着眼于社会的发展及学生未来的职业要求,为学生的素质拓展、技能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为学生的择业、创业及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很多与思想教育工作相关的地方,也有很多可以借鉴和采纳的地方,所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