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格的认识

合集下载

不同心理学派关于人性观之浅说

不同心理学派关于人性观之浅说

不同心理学派关于人性观之浅说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

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当代各种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辅导理论。

下面就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等四大心理学派的角度对人性观进行阐述。

1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精神分析学派是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们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的、负面的和悲观的趋向。

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六岁以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

主体功能的发挥旨在按照快乐原则追求胜利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

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的行为。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研究注重人的本能和动物性,但他也谈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

他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他看来,本我是由性欲汇成的,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不顾一切地使自己获得完全的表现和满足,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由于存在社会的约束,性欲冲动受到压抑,被迫深藏于无意识,可是它依然存在,依然要强烈地实现自己,于是只好改变原来的面貌,以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就这样产生了,性欲作为一种能量,放弃性目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的形式释放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从人的本性中,他引出了利己主义,个人的动机无一不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人都不过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和手段。

人的无意识和性本能越是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显示,人的本质就越是完整,人的价值就越高。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大小来衡量的。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的异同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的异同

弗洛伊德,荣格人格理论的异同11应用心理学程树颖学号111543120133•引言本论文纯属摘要除肤浅的归纳外均不属于个人创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关键字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荣格•正文一、人格理论简述1.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

那些有意识的过程和内容叫做意识包括感觉、知觉、各种经验、记忆等那些可由注意变为意识的叫做前意识包括人们能够努力回忆起来的经验等那些被意识所排斥的内容和过程叫做潜意识包括先天本能、被意识压制到无意识中的心理活动以及被压制的情感和欲望等。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进一步修正新“三部人格结构”本我id: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以非理性的方式工作发动冲动寻求表达和直接满足而不考虑愿望是否有现实可能性、社会接受性和道德性。

遵循快乐原则为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

自我ego: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

遵循现实原则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也是人格的执行者。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道德化了的自我。

代表着人的心理结构中的道德和伦理的一面作为一种外在规范和权威严格控制着人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期望的要求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内化的结果。

遵循道德原则。

三种力量相互之间形成了特定的人格动力关系。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

第二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一处能消耗多其他能量消耗就会减少一处能量释放受阻它就会从其他途径中释放。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能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基本的普遍的存在而且原则上也解决不了这种矛盾。

2. 简述荣格的人格理论荣格认为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具有原始统一性和先天整体性又称为心灵。

认为心灵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感情和以及行为。

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

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

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

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当代各种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辅导理论。

下面就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等四大心理学派的角度对人性观进行阐述。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精神分析学派是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们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的、负面的和悲观的趋向。

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六岁以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

主体功能的发挥旨在按照快乐原则追求胜利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

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的行为。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研究注重人的本能和动物性,但他也谈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

他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他看来,本我是由性欲汇成的,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不顾一切地使自己获得完全的表现和满足,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由于存在社会的约束,性欲冲动受到压抑,被迫深藏于无意识,可是它依然存在,依然要强烈地实现自己,于是只好改变原来的面貌,以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就这样产生了,性欲作为一种能量,放弃性目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作创造的形式释放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从人的本性中,他引出了利己主义,个人的动机无一不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人都不过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和手段。

人格心理学学习总结范文7篇

人格心理学学习总结范文7篇

人格心理学学习总结范文7篇篇1一、引言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支,研究个体内在的精神特质、情感反应、行为模式以及人格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人格心理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现就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正文(一)人格心理学概述人格心理学是一门探讨个体内在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人格的形成受遗传、环境、教育、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变化性。

(二)主要理论流派1. 精神分析学派:以弗洛伊德为代表,强调潜意识、欲望和情绪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2.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通过条件反射和环境刺激来塑造个体行为,强调外部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3. 人本主义学派: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成长需求,强调人的潜能和积极性。

4. 认知学派:重视个体的认知过程、思维方式和信念对人格的影响。

(三)人格心理学核心理论1. 人格特质理论:将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强调个体差异。

2. 人格类型理论:将人格分为不同类型,如内向与外向、理智与情感等,不同类型的个体在行为、情感和认知方面表现出差异。

3.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人格特征有所差异。

(四)学习收获通过学习人格心理学,我了解到个体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社会文化等。

不同理论流派对人格的理解和解释各有侧重,为我们提供了多角度的认识。

同时,我也认识到人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五)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人格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育中,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

在职业发展中,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和优势,有助于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在心理健康领域,通过对个体的人格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学人格理论

心理学人格理论

心理学人格理论人格是指一个人在行为、情感和思维方面的稳定个体差异。

心理学人格理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并为人格的测量和评估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几种重要的心理学人格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以及大五人格模型。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人格理论的先驱之一,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后来的人格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的形成主要受到个体的无意识冲突和童年经验的影响。

他将人格分为三个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自我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适应,超我则代表个体内化的道德和伦理标准。

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心理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心理分析和解梦。

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荣格是心理学人格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

集体潜意识是指个体共享的潜在心理结构,包括人类共有的象征、符号和神话等。

荣格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不仅受到个体经验的影响,还受到集体潜意识的塑造。

他将人格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两个层面,认为个体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与集体潜意识进行平衡和对话。

三、大五人格模型大五人格模型是现代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人格理论之一。

该模型将人格特质划分为五个维度: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神经质指个体情绪稳定性和焦虑水平,外向性指个体社交性和外向倾向,开放性指个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宜人性指个体友善和合作倾向,尽责性指个体责任感和自律性。

大五人格模型的优点在于简洁、全面和可测量性,被广泛应用于人格测量和组织行为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心理学人格理论是研究人类个体差异的重要领域。

通过不同的理论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体的行为、情感和思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了个体的无意识和童年经验对人格的影响,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强调了集体文化和象征对个体的塑造作用,大五人格模型则提供了一种全面、简洁和可测量的人格测量方法。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的健康人格观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的健康人格观
我们知道,人们的禀赋 各异,承受应付文化要 求的能力,各有其不同 的限度。苛求于己,超 过其本性所能承担,则 将为心理症所苦。如果 人们多容忍些自己的“ 不完美”,日子就会好 过得多了。 ——弗洛伊德
一、弗洛伊德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是 捷克出生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 ,父亲经商,但收入一般。他的母亲尤其疼爱他并坚 信自己这个长子能成为伟人。 1873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对法国医 生夏科用催眠疗法治疗癔症以及他有关性在癔症中的 作用和癔症是心理失调而非器官失调的观点产生了特 殊的兴趣。 其同事布洛尔大夫所讲述的安娜的个案极大地启发了 弗洛伊德。使他意识到精神病人表面上的荒唐行为与 人的理性之间并非不存在联系,于是他也在自己的治 疗中采取了催眠下的谈话疗法。
案例
伦敦有位年轻的小伙子,是一家大学里的学 生,租住在一家公寓。他租住后不久,来了 一位年轻的姑娘,就租住在他隔壁。那姑娘 长得很美,有着天使一般的容颜,深深地打 动了小伙子的心。他每次上楼下楼都能遇见 他,在不知不觉中,他爱上了那姑娘,可他 一直找不到借口与她相识,因而他觉得很痛 苦,郁郁寡欢。圣诞节到了,小伙子一个人 呆在房间里,举目无亲,寂寞难挨。
人物介黄松有,1957年12月出
生,广东汕头市澄海区人,最 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 官,诉讼法法学博士。
1999年6月起任最高人民法 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庭庭长 。2002年12月起任最高人民法 院副院长、大法官。
黄松有终审被判维持原判无期 徒刑
黄松有生平:黄松有生平曝光 同窗称纵有才华也不 可惜
一、弗洛伊德生平
1895年出版《癔症研究》一书,此书通常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学 的开端。 在实践中又发展出“自由联想法”、释梦技术。1900年发表《 梦的解析》。 发现无意识、性压抑问题。 从此,弗洛伊德以性力(力比多)为支点,建立了他的庞大的 精神分析学说体系,其代表作是1910年的《精神分析五讲》( 与《梦的解析》一同被称作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两本巨著。 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最主要的贡献是他的人格观、发展观和心理 疾病与心理治疗观。这些学说和论述使他开创了用心理治疗法 治疗精神疾病的先河。 弗洛伊德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发现了研究精神疾病的 更好方法,即从心理的、社会的角度入手。他开创了在诊断和 治疗方面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心理障碍(神经症)的崭新 思路

精神分析学派的目标是使求助者

精神分析学派的目标是使求助者

精神分析学派的目标是使求助者
精神分析学派的目标是使求助者认识到他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自己,而是为了别人的利益。

由于这种治疗方法对求助者来说非常有效,所以在它发展起来之后,它也就被认为是一种治疗的模式。

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历史上,曾有过两个主要流派。

一个是以弗吉尼亚和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为代表的心理分析学派。

这一学派对人格的概念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他们认为人不是天生就有行为意识和道德观念的。

人类只能通过学习而获得行为观念,然后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因此,心理分析应该成为一种培养求助者自我概念、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在实践中提高对他人帮助能力的重要途径。

另一个流派是以马修•斯卡德(Matthew Scar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

他们主张人有一种自我实现(self-estimated)和一种被自己控制、支配的感觉系统(substantial system),所以在治疗时可以用心理治疗取代传统意义上对人格问题的关注。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新崛起的治疗方法对过去精神分析学派影响较大而且较多地受其影响,同时许多精神分析学派也逐渐被新出现的心理治疗方法所替代;于是精神分析流派就出现了两个派别:一种是以精神分析家弗吉尼亚■巴里霍尔德(Virginia Barrilhard)为代表,主张把心理治疗作为人格重建和人格发展教育的一种途径;另一个是以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为代表,主张把心理治疗作为一种以临床医生为主导并由。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人格是个体独特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表现出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

心理学家们长期以来对人格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人格理论。

本文将从五个主要的人格理论入手,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和五因素模型,来探讨人格理论对心理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格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主要由三个系统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他提出了心灵结构的理论,以及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冲突与解决方法。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强调了无意识对人格的影响。

他认为,过去的经历、潜意识的欲望和冲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同时,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也包含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对某些情绪和思想进行保护性的排斥或否认。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与弗洛伊德不同,荣格在人格理论上注重个体内外的整合。

他提出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认为人的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共同作用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荣格的人格理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和目标导向。

他认为,人的个性是在不断发展和成长中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个体的心理成长需要通过自我实现和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发展。

同时,他还提出了人格类型理论,将人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类型,并将其与心理功能进行了对应。

三、马斯洛的人本主义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人格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人的心理需求。

他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们的需求从生理层次逐渐升级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和意义追求。

马斯洛的人格理论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他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满足内在的需求和追求更高的价值。

他的理论强调自我实现和个体的自我探索,为人们寻求真我和发挥潜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卡特尔的人格理论建立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他提出了16种主要人格因素的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姆人格类型的理论
接纳型:被动、屈从、贪婪、轻信、伤感。 剥削型:敌意、挑衅、利己、强占、窃取、粗鲁
和傲慢。
囤积型:吝啬、多疑、迂腐、顽固、懒惰。
市场型:投机、应变、空想、虚无、冷漠、浪费。
生产型:独立、自主、完整、自发、创造。
阿德勒
阿德勒于1911年自己创立了“个人
心理学”,他强调人的积极品质和 社会动机在个人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代表着理性和审慎.自我既要与现实 保持联系,同时又要协调人格的其余 两部分的要求
人格动力:
在早期理论中, 弗洛伊德提出性本 能和自我本能(如饥饿,害怕等). 后 来,他把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合为”生 的本能”.与”生的本能”相对的是” 死的本能”.
生的本能在于追求个体生命和种族的延 续,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包括饥,渴,性 等本能. 死的本能人的生命是从无机物演化而来 的,一开始就有一种返回无机状态(毁灭 生命)的欲望
4,人格类型理论:
荣格提出了内倾和外倾概念。外倾
是把生命能量投放到外部世界,这 种人大方,热爱交际更关注他人和 外部世界,充满自信。内倾则相反。 荣格还假设了四种人格功能:思维, 情感,感觉和直觉。
此外,占主导地位的心理机能与占
主导地位的内外倾向结合产生8种心 理类型: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 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 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 内倾直觉型。
弗罗姆
埃里希· 弗罗姆(Erich
Fromm, 1900.03.23—1980.03.18)是20世纪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 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中对现代人的 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
弗洛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提出人
格类型的理论,即把人格区分为 接纳型、剥削型、囤积型、市场 型以及生产型。
的生命能量,性趋力只是它的一个 表现方面。他用心灵能量代替力比 多来指代生命动力 .
3, 人格发展:
荣格认为人格发展是贯穿一生的,
个体不仅被过去的经验决定,也会 受到经验和抱负的影响。但他没有 描述明确的人格发展阶段,只强调 了人到中年时人格发展的危机与转 变。即个体这个时期才能自我实现, 才能得到和谐,完整和全面的发展。
弗洛伊德用他毕生的精力,通过对人格 的发展进程、人格的结构、人格的变态 以及对人格障碍的治疗等一系列的探索, 创建了完整的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体系 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是一个由本我,自我 和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组成的动力系统.

人格精神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是一个由
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组成的动力系统
潜伏期:7 岁至青春期。在这一时期, 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活动, 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 生殖期: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 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 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 成人.
精神层次理论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
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
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格的认识
弗洛伊德 荣格 弗洛姆 阿德勒
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 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 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性学三论》、 《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 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 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本我是唯一与生俱来的人格结构,遵循快乐 原则, 本我的冲动都是潜意识的,是我们知觉 不到的.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行动.自我不同于本我,能 自由地运作于知觉到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之中. 超我.超我所代表的是社会要求,是个人的道 德标准和自我理想的载体.
三者关系:
自我从知觉本能发展到控制本能,但


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
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
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
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 能量。
心理治疗法



自由联想.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 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 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释梦.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 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移情.正移情是患者将积极的情感 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患者将消极的情感 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 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 进而帮助他解决.
原型是心理生活的决定性因素,包括:人 格面具,阴暗自我,阿尼玛,阿尼姆斯四 种类型。


人格面具:是个体在公众面前的角色表现,用 来掩饰真实面目。 阴暗自我:是人内心最阴暗的东西。 阿尼玛: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质。 阿尼姆斯:是女性身上的男性特质。
2,人格动力:
荣格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普遍意义上


3、回避型 ,这样的人缺乏必要的信心解决 问题或危机,不想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试图通 过回避困难从而避免任何可能的失败。 4、社会利益型,这样的人能面对生活,与别 人合作,为人和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常常生长于良好家庭,家庭成员相互帮助、 支持,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

人格发展
力比多是一种贮存在本我里的心理
能,尤其是性本能的能.力比多要达 到成熟,真正行使生殖职能,要经历 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按力比多主要投 射的身体部位,人格发展可以分为下 列五个阶段
五个阶段



口唇期:从出生到 1 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 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 性的需要。 肛门期:1-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 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性器期:3-7 岁左右。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 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他们 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 获得满足。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对 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
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过程
中形成发展的。
阿德勒提出了以下4种主要的生活风格:


1、支配- 统治型,这一类型的人倾向于支 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 的利益,他们追求优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 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索取型,这种类型的人相对被动,很 少努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 他们。这类人对自己缺乏信心,而希望周围的 人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荣格

荣格(Carl Gstav Jung (18751961)),瑞士精神分析学家,分 析心理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 弟子,两人早年关系较好,后因 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等概念产生 分歧而分道扬镳。
1,人格结构:
荣格比弗洛伊德更深入的探索了潜
意识,将潜意识划分为个体潜意识 和集体潜意识两个水平。集体潜意 识中的经验以原型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