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成语典故四则
简短有趣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_中华成语故事大全

简短有趣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_中华成语故事⼤全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些道理。
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化之熙。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简短有趣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供⼤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成语】:运⽄成风【拼⾳】: yùn jīn chéng fēng【解释】:运:挥动;⽄:斧头。
挥动斧头,风声呼呼。
⽐喻⼿法纯熟,技术⾼超。
【成语故事】:这个成语见于《庄⼦·徐⽆⿁》:郢⼈垩漫其⿐端,若蝇翼,使匠⽯斫之。
匠⽯运⽄成风,听⽽斫之,尽垩⽽⿐不伤,郢⼈⽴⽽不失容。
这个寓⾔故事的⼤意是:楚国的郢都有个勇敢沉着的⼈,他的朋友⽯是个技艺⾼明的匠⼈。
有⼀次,他们表演了这样⼀套绝活:郢⼈在⿐尖涂上像苍蝇翅膀⼀样薄的⽩粉,让⽯⽤斧⼦把这层⽩粉削去。
只见匠⼈不慌不忙地挥动斧头,呼地⼀声,⽩粉完全被削掉了,⽽郢⼈的⿐尖却丝毫没有受到损伤,郢⼈也仍旧⾯不改⾊,若⽆其事地站在那⾥。
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他⾮常佩服⽯的绝技和郢⼈的胆量,很想亲眼看⼀看这个表演。
于是,国君就恭恭敬敬地把匠⼈⽯请来,让他再表演⼀次,⽯说:我的好友已经去世,我失去了唯⼀的搭档,再也没法表演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将运⽄成风引为成语,⽐喻⼿法熟练,技艺⾼超。
成语典故故事2【成语】:凿壁偷光【拼⾳】: záo bì tōu guāng【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来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成语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叫匡衡。
他⼩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常贵重的,有书的⼈不肯轻易借给别⼈。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家打短⼯,不要⼯钱,只求⼈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年,匡衡长⼤了,成了家⾥的主要劳动⼒。
他⼀天到晚在地⾥⼲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夫看⼀点书,所以⼀卷书常常要⼗天半⽉才能够读完。
有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

有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有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你知道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1、爱屋及乌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
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
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
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推翻商朝。
他聘请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
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
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
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
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王自杀。
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
周武王召见姜太公,请教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
姜太公答道:"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
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2、画龙点睛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
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
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
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
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3、暗中摸索这个典故源于于唐。
刘束的《隋唐佳话》。
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
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
许敬宗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
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
有趣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有趣的成语典故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其充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
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有趣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有趣的成语典故篇一:画饼充饥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
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
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文帝曹丕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文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
接着,魏文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
魏文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举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
卢毓推举了阮(ruǎn)武和孙邕(yōnɡ)二人。
后来,魏文帝选择孙邕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
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
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
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
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有趣的成语典故篇二:指鹿为马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说的是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
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30个必知的成语典故

《30 个必知的成语典故》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了解30 个有趣的成语典故。
先来说说“画蛇添足”。
从前呀,有几个人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能喝酒。
有一个人很快就画好了,但是他觉得时间还早,就又给蛇添上了几只脚。
结果呢,另一个人画好了,就把酒拿走喝了,还说他:“蛇本来就没有脚,你画了脚,就不是蛇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多余的事,反而不好。
“掩耳盗铃”也很有意思。
有个小偷想偷人家的铃铛,但是他又怕铃铛响被人发现,就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
他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同学们想想,这多傻呀,这告诉我们不能自欺欺人。
“亡羊补牢”的故事大家也熟悉。
有个人养了一群羊,羊圈破了个洞,他没在意,结果丢了几只羊。
后来他把羊圈修好了,就再也没丢过羊。
这让我们知道,出了问题及时补救,还不算晚。
“守株待兔”说的是一个农民,有一天看到一只兔子撞到树桩上死了,他就天天守在那里等兔子,地也不种了。
这可不对,我们不能光想着不劳而获。
“刻舟求剑”里有个人,剑掉到水里了,他却在船上刻个记号,等船靠岸再按照记号去找剑。
水都流走了,剑能在原来的地方吗?这个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死板,要懂得变化。
“滥竽充数”讲的是一个不会吹竽的人,混在乐队里假装会吹。
后来国王要一个个单独吹,他就跑了。
我们可不能像他一样弄虚作假。
“狐假虎威”的故事里,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唬别的动物。
这告诉我们不能仗着别人的权势欺负人。
“叶公好龙”说叶公特别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
可是当真龙来了,他却吓得要命。
这说明有些人只是表面喜欢,其实不是真的喜欢。
“揠苗助长”中,有个农民嫌禾苗长得慢,就把禾苗拔高,结果禾苗都死了。
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南辕北辙”的人想去南方,却往北走,车再好,马再快,也到不了目的地。
我们要有正确的方向,不然努力也白费。
“买椟还珠”里,有个人买了个装珍珠的盒子,却把珍珠还回去了,只留着盒子。
这可太傻啦,不能只看重外表,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有趣的成语故事

有趣的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每个成语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引人入胜,有趣而又富有启发。
下面,笔者即将为您分享几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卧薪尝胆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勾践的国君,他的国家被邻国吴国所侵略,吴国占据了越国的地盘。
勾践为了掌握有敌对地势的心理,暗地里给吴国送去了很多宝物和土地,以示“服从”。
吴王以为越国已心服,放松警惕,于是将关押勾践的地方从牢房改成了最差劲的宫殿。
勾践被软禁在那里的时候,看到人们生活的不如意他感到非常心痛。
终于,他下定了决心:只有恢复国家强盛才能摆脱困境。
于是,他决定靠自己的努力来重建国家。
他日夜苦学,把搁置了多年的骨劲重新激发起来。
他废寝忘食,不眠不休,闻之色变。
时间一天天过去,勾践的身体越来越憔悴,但他的毅力却越发坚定。
终于,越国重获新生。
通过苦心经营,勾践得以重新夺回了被吴国占领的土地,重建了繁荣的国家,成为了后世楷模。
至此,“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就流传下来,用来形容一个人韧性可嘉,能够忍辱负重,坚持奋斗。
故事二:画蛇添足古时候有位画家非常擅长画蛇。
一天,他一边画蛇,一边请人来为他们画脚。
画脚的人想当然地认为蛇是没有脚的,便开始为蛇们画脚。
结果,他的画蛇自然地变成了“画蛇添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多此一举反而会破坏原本的完美。
我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明辨轻重,不要为了追求完美而做出多余甚至错误的努力。
故事三:杯弓蛇影古时候,有一位名叫苏秦的军事谋士,他练习射箭时,常常无法命中目标。
于是他想到一个诡计,他在箭道旁边放了一条细绳,风吹动细绳,绳影在地面上晃动。
苏秦不停地射击,每一次他都能击中绳影。
有一天,苏秦正准备出征,却收到了一个告别信,信中说是他的老师告密,说他是间谍,要趁着他不在,将他所训练的技巧用于刺杀敌人的国君。
苏秦非常恼怒,毕竟这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于是苏秦邮件政府,向他所在的国家告状,希望能够洗脱罪名。
幽默爆笑的趣味成语故事大全

幽默爆笑的趣味成语故事大全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几篇爆笑的成语故事,让大家在趣味中学习成语,记住成语和掌握成语的内在含义和它的精神内核。
一起学起来吧。
一、削足适履1、春秋时,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
这次出征非常顺利。
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
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为此而闷闷不乐。
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这一天,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
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
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2、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
骊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
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
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骊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
但他们的密谋被一位正直的大臣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二、杀鸡取卵:从前有个人,家里养了只老母鸡,这只鸡特别能下蛋,可有一段时间这只鸡老是不下蛋,而且还病歪歪的。
那个人想,这鸡不下蛋留着也没什么用了,就杀了这只鸡,破开鸡肚子后发现这只鸡生病的原因原来是生了胆结石,大大小小的胆结石就像鸡蛋一样。
杀鸡的时候正巧邻家的快嘴婆祥林嫂过来串门。
古代有趣的成语以及典故有哪些

古代有趣的成语以及典故有哪些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从成语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代有趣的成语以及典故,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千万买邻的故事:【成语】:千万买邻【拼音】:qiān wàn mǎi lín【解释】:指好邻居的难得可贵。
【成语故事】:梁武帝很欣赏吕僧珍的才干。
有一次,吕憎珍请求梁武帝让他回乡扫墓。
梁武帝不但同意,而且任命他关南衰州.让他光耀一下门庭。
吕憎珍到任后,不徇私情,秉公办事。
因公会客时,连他的兄弟也只能在外堂,不准进入客厅。
一些近亲,以为有了吕憎珍这样的靠山,可以不再做买卖,到州里来见他,以谋取一官半职。
吕憎珍耐公说服他们回去,继续做自己的小生意。
吕憎珍住宅的前面,有一所他属下的官舍,平时出入的人很多。
有人建议他要那个属下到别处去办公,把官舍留下来住。
吕憎珍严词拒绝、表示决不能把官舍作为私人的住宅。
吕憎珍这种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受到了人们的称颂。
有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告老还乡到甫袁州后,特地把吕憎珍私宅邻家的一幢房屋买下来居住。
一天,吕憎珍问他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回答说:“共花了一千一百万。
”吕憎珍听了大吃一惊,反问道:“要一千一百万,怎么会这么贵?”宋季雅笑着回答说:“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
吕憎珍听后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跟着笑了起来。
高枕无忧的故事:【成语】:高枕无忧【拼音】:gāo zhěn wú yōu【解释】: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
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
在这些人当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这地方讨债,但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倦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
有趣成语故事成语背后的趣事

有趣成语故事成语背后的趣事成语是汉语中具有独特意义的词组,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
每个成语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但其中有些成语背后隐藏着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
本文将带你走进有趣成语故事的世界,一探成语背后的幽默和趣味。
1. 猫哭老鼠这个成语源于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猫和老鼠是朋友,猫经常偷偷地给老鼠带来一些食物。
有一天,猫意外地听到了人类讨论要捕捉老鼠的计划。
为了保护老鼠,猫伤心地哭了起来。
老鼠见状,心生感激,于是决定每天夜里都给猫一些鱼肉。
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两个原本敌对的人或团体因为某种原因暂时联合起来。
2. 黄粱一梦这个成语出自《西游记》中的一段故事。
故事中,孙悟空被如来佛祖留在妖猴洞内,并用法力让他做了一个梦。
孙悟空在梦中经历了一系列的仙境和美食享受,最后才发现一切只是虚幻。
出梦后,他感到非常失望和悔恨。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追求的事物最终只是空想、不切实际,是对虚幻与现实之间的一种描绘。
3. 掌上明珠这个成语源于《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一位贫寒的人生了个聪明伶俐的女儿。
有一天,他问女儿愿意嫁给哪位贵族,女儿回答:“只嫁给太阳。
”父亲忍受不住女儿过分的傲慢,决定将她嫁给一个普通人。
婚后,女儿真心地侍奉丈夫,被太阳王子知觉并将她变成了一个掌上明珠。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被人宠爱、珍视的人或物。
4.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源于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人看到一幅画上有一条蛇,觉得不够完美,于是用画笔给蛇加上了一对脚。
由于蛇本来就没有脚,这样一来反而破坏了画面的整体美感。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做了多余、无益的事情,只会降低原本的价值,起到相反的效果。
5.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列子·说苗》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人看到别人家的秧苗长得比自己的高,就急于取巧,把自家的秧苗拔高一节。
结果,他的秧苗倒下了,断了根。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急于求成、贪图快速成功而不顾实际情况的行为,最终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成语典故四则
[笨鸟先飞]
汉时期,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位贤德的女子。
一次,乐羊子拾到了一块金子,高兴地拿回来交给妻子。
妻子说:“有志气的人会严格要求自己,把捡来的东西拿回家是败坏自己的名声。
乐羊子深感惭愧,就把金子放回原处,然后说:“你很笨要笨鸟先飞,要出外求学去。
”所以乐羊子就出外求学去了。
但一年后,乐羊子因为思念妻子返回家中。
妻子把他领到织机旁说:“这布是一寸寸、一尺尺织出来的,日积月累才能成丈、成匹。
如果我把它剪断,就前功尽弃了。
求学也和织布一样,不能在学到一半的时候放弃。
”乐羊子深受感动,又回去求学了,七年没有回家。
行动笨拙的鸟要先飞。
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专心致志]
战国时期,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辅佐齐王,推辞而去,别人认为是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愿意辅佐他,孟子便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两个人慕名来请弈秋教他们下棋。
其中一个人认真学棋、练棋;而另一个人呢,上课时虽然好像也在听讲,可是他脑子里总想着天上会有大雁要
飞过来,想着怎样拿弓箭去射它,想着烤肉的味道会有多么鲜美。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这样一起学了很长时间,虽然他们两人拜同一个老师,每天一起学习,可学的效果却大不一样,一个成了棋坛高手,一个却没学到什么本事。
孟子接着问:“你们认为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他不够专心致志罢了。
齐王也是这样啊,他不能认真地、专心地听从我的意见,我的思想对他不起作用,所以我才不愿辅佐他,辞别他离开齐国的呀。
”
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做事情的时候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井底之蛙]
有一只小青蛙,他一直都呆在一个井里,从来都没有出去过。
有一天,它抬头看着天,这时候一个小乌龟路过井边。
这只小青蛙就得意地对小乌龟说:“朋友你好啊,你看我生活在这里多快乐呀!出去玩的时候,我可以在井上跳来跳去,进来休息的时候我有这么大一个坑的水,我生活得太开心啦!您为什么不进来看看呢?”
乌龟想进去看看,可是井太小,它左脚还没进去,右脚
就被卡住了,只好慢慢地出来了。
它对小青蛙说:“我住的那个海啊,好大好大,你都看不到它的对面在哪里。
我们住的那个海啊,不管怎么下雨,怎么出太阳,它还是那么大。
我们住在大海里游来游去,特别快乐!”
小青蛙听了小乌龟的话,说:“还有这么大的大海呀?原来我住的地方很小很小。
”小乌龟对小青蛙说:“没关系,我带你去看我们那个很大很大的大海!”
[画蛇添足]
有一家人家祭过了祖先,赏给仆人们一壶酒。
仆人们看壶里的酒实在太少,要是每个人尝这么一小口,那多没意思呢,还不如让一个人喝,让他喝个痛快。
可是到底让谁喝呢?有人想了个办法,对大家说:“我看这么办吧,咱们来比赛画蛇。
谁先画好,壶里的酒就让给谁喝。
”大家都同意这么办,就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一个人先画好了,他看到别人还低着脑袋在画,就说:“你们还没画好呀,看吧,我还来得及给蛇添上四只脚哩!”他左手拿起酒壶,右手又在地上画起来。
他还没把四只脚画齐,有个人也把蛇画好了,就抢过他手里的酒壶,几口把酒喝干了,对他说:“蛇本来没有脚,你干吗要给他添四只脚呢?”“画蛇添足”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这个成语有两个意思。
一个意思跟“弄巧成拙”一个样;想卖弄一下本领,反而把事情搞坏了。
故事中的那个人就是
这样,他已经把蛇画好了,为了添四只脚,反而没喝到酒。
另一个意思跟“无中生有”相仿,蛇本来没有脚,硬要给他添上四只脚,这不是多余的吗?因此还有人用“蛇足”来比喻没有必要的多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