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造型及装饰艺术

合集下载

明清紫砂壶造型的内涵和艺术之美

明清紫砂壶造型的内涵和艺术之美
厚 质 朴 的 整体 色 泽 , 呈现 出 整个 紫 砂 壶 的 造 型 艺 术 。 譬

2 、 文 人 个 性 主 题 的 艺 术 魅 力 从 现存 实 物可 以看到 , 清代 文人 、 书 画家 如吴 骞 、 郑
燮、 黄慎、 吴 大澄 、 陈 曼生 、 汪 淮 等 众 多 文 人 均 曾 在 紫 砂 壶 上题诗 、 刻字 、 绘 画。 代表人 物首 推清嘉 庆 、 道 光 年 问 的 文
心 罐 的 思 想 特 征 植 入 到 制 陶 人 的 审 美 观 念 中 ,从 而 给 紫 砂 壶
的 制 作 融 入 了更 多 的 审 美 特 点 :体 现 出 紫 砂 壶 本 身 的 物 质本 体 性 、 自然 环 境 的 结 合 性 、 山水 花鸟 的融入 性 , 这 种 自然 的艺 术魅 力更 加 深刻 的 融 入紫砂 壶 的整体 造 型 中 , 有 着 鲜 明 的 自 然 特 点 的 表 现 ,更 加 全 面 的体 现 出 了 崇 尚

行 合理 的搭配 , 并形成 整个 技术层 面 的主体 性l J , J , 调, 将 古
造型 内涵 艺 术 之 美
[ 关键词] 明清 紫砂 壶
香 古 色 的 紫 砂 壶 逐 渐 形 成 紫 砂 壶 造 型 与 装 饰 的 浑 然 一
体 , 再 用彩 釉 装 饰 与 抛 光 才 艺 , 形成 整体 的艺 术之美 。
如 , 在 明清艺 术 紫砂 壶 的艺术 造 型 中 , 栗子 、 菱角、 荸荠 、
慈 菇 等 自然 形 体 入 壶 , 使 传 统 的 紫 砂 壶 变 成 了 自然 天 真 、 趣 味盎 然 的艺术 品。其 传世作 品南 瓜形 壶 、 包 袱壶 、 束 柴
士陈 曼生 , 他 精于 诗 文 、 书 画及 篆刻 , 把诗 书 画 印与紫 砂 壶完 美的结 合起来 , 并 设 计 了许 多 新 奇 款 式 。 他 与 名 工 杨

浅谈紫砂艺术中造型、装饰与主题的风格统一

浅谈紫砂艺术中造型、装饰与主题的风格统一
择紫 砂 圆器作 为 它 的造型 风格 。以“ 鸣” 为例 ( 晨 壶 见
必须 和两 者风 格保 持相 近相 似

图 2 ,作 品主 题思 想是 要 描写 清晨 山村 景色 的柔 和 )
般 来说 .紫砂 方 器棱 角 鲜 明 .造 型 多 富有 气
势, 因此 它 比较 符合 大气 雄 壮此 类 的 艺术 主 题 作 品 。 以作 品“ 风 ” 雄 为例 ( 图 1 。 见 ) 它要 表达 的艺 术 主题 思
潮汕 壶的款 式 多为 印款 。如老 顺 安制 方 印 、 杯 、 柒 印 拾 杯 、 杯 印怀 德兴记 方 印 。印款 内容 可分 为 : 捌 人名
款 、 名款 、 地 吉语 款 、 词诗 款 等 , 款 的位 置 在 盖 内 、 落 把梢、 壶底等 。
宜兴是 朱 泥茗壶 的发源 地之 一 .潮州 也 应是 朱 泥 茗壶 的发 祥地 之一 。 地 陶人 皆不 能 固步 自封 , 两 从
的人 格 定 位 ,从 业 者 在 浮躁 喧嚣 的人 世 孑 然独 立 , “ 养吾 浩然 正 气 ” 有 了宁 静 的心灵 境 界 , , 方可 获得 恬
淡 宁静 、 璞玉 般 的南宋 官窑器 。

圈 1 仿 南 宋 官 窑作 品
已 ,至 于 奥 理 冥 造
者, 罕见 其 人 ……此
款, 也有刻 款 、 印款 并用 。刻款 多为 五言或 七言词 、 诗
用料、 工艺 等取 长补短 。 同发 展 , 共 繁荣 壶 艺 , 不愧 方 为 当代 陶人
( 上接 第 2 3页) 晨 景 中的 鸣鸟 .而 它 的装 饰 也采 用 了与 主题 相近 的 “ 山村晨 景 图” 以及 优美 的书法 铭文 :厚德 载物 ” “ 。于 是 “ 鸣壶 ” 主题 到造 型装 饰 实现 了完 美 的风 格统 晨 从

浅谈紫砂壶造型与装饰的统一

浅谈紫砂壶造型与装饰的统一

柱 形钮 . 更方 便提 拿 : 五 是 改 假 圈 足 为 圈 足 .使 壶 型呈现 新 的 变 化 :六是 壶面 装饰 改 长方 形 的开光 为腰 圆形 .并缩 小开 光在 壶 面 的 占用 面 积 . 上
图 3 盛 听凤 . 韵 壶 神
庆场 合 的特定 用 具 , 为一 种 民俗 代 代 相 传 , 作 因紫 、 红 、 三 种泥 色 搭 配 恰 当 , 托 出一 种 富 丽 、 庆 的 黄 衬 喜 氛 围 . 凸现 了“ 宫宝 灯 ” 也 龙 的主题 。
景舟 大师 提 出 了作为 艺术 品 的紫砂 壶 必须 做 到 “ 造 型形 态 完 美 。 饰 纹样 适 合 , 容健 康 向上 , 用 功 装 内 使 能理 想 , 制作 技 艺精 湛 , 艺趣 盎 然 , 俗共 赏 , 人 且 雅 使
把玩 不厌 , 怡养 性灵 的 。 才够得 上艺 术层 次 的上 乘 。” (紫 砂 陶史概 论》 。 大师 这段 论主 要是 三个要 点 : 《 )顾
6 8
第4 4卷 第 5期 21 0 1年 1 0月




Ja gu C4 Oco e ,01 tb r 2 1
浅谈 紫砂壶造型 与装饰 的统 一
盛 听凤
( 川埠 盛 陶轩 , 宜兴 2 4 2 ) 1 2 1
然 。壶面 的竹 叶贴 得灵 秀挺 括 , 大小 错 落有 变 化 , 有
北 宋 画竹 名家 文 同竹 画的 风韵 .有 自然 界 竹 叶 的婀 娜 多 姿 。吴云 根众 多 的竹 壶造 型千 姿百 态 , 享有 “ 吴
竹” 的美誉 。智竹 壶 ”见 图 1上 的竹 枝 、 叶装饰 就 “ ( ) 竹 是 学 自吴 云根大 师竹壶 生 动 自然 的装饰 风 格 。 “ 在 智

紫砂壶艺的造型美

紫砂壶艺的造型美

三大 类 ,各类造型皆有严格的工艺要求和规律依据 。
等分 的弧线 ,都 必须计 算得 十分精 确 ,达 到丝 毫无差 的严密程
几何形体造型 ,俗称 “ 光货 ”,讲究器皿的立面线条和平面形态的 变化 , 及形体各部位间的比例关系 ,可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 。 度 ,才可能在壶盖 随心所欲地转换方向时 ,每一筋囊 皆可 吻合无 差 ,这是何等高超的工艺技巧 !
而 方器 ,有四方 、六 方 、八方 、长方 、扁方 等 ,主要由长短不 同 的直线组成 。方器造型 常以线面挺括平整 ,有棱有角 ,给人 以干 净利落 、明快挺秀 的阳刚之美的感受 。方器 造型规则要求 ,制 品 必须 “ 比例 正确 ,线条 流畅 ,轮廓 分 明 ,平稳 庄重 ” , “ 以直 线 、横线为主 ,曲线 、细线 为辅 ,器形的 中轴线 ,平衡线要正确 匀挺 ,富于变化 ”。还要 求口 、盖 、纽 、把 、嘴皆应与壶式形体
使茶汁顺 畅溶出 必须把茶壶放在碗 内 ,用沸 水淋浇壶身 ,使茶 壶漂浮浸泡在热水 中 ,以利茶汁顺利溶 出,这类壶 因此称 为水平 壶 。水平壶 的嘴和 把除了在形式上要协调外 ,重量也要一 致 ,才
相称 ,做到 “ 中寓 圆 , 中求变 ,口盖划一 ,刚柔相称” ,不 方 方
论壶体 为几方形 ,任意变换壶盖方 向 ,仍须严密 吻合 。
能在水中保持水平状平衡 。
自然 形体造型 ,俗称 “ 花货” 又称塑器 , 是对模 拟自然物体形
态和 带有一定的浮雕 、半浮 雕 、线雕 、圆雕装饰 的壶式造型的统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其他造型 , 在这里我们统称 为其他造型 。
称 。造型取材于 自然界 的瓜 果花木 、虫鱼鸟 兽的形态 ,运用提练 取 舍的艺术手法 , 自然形 态予以变化夸张 , 制成壶式 ,典型 将 创

简述“忘忧传炉”紫砂壶的造型特征与刻绘艺术

简述“忘忧传炉”紫砂壶的造型特征与刻绘艺术

家俞国良用“大红袍”泥料制作出来的,古朴醇厚,隽永耐看。

传炉壶最大的特点即是方圆相当,既有四方壶山水是紫砂壶经常融合的对象,从而能够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主题,使紫砂壶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之外又包含着一种启示作用,促进自身的传承发展。

“忘忧传炉”将传炉壶之经典造型与传统山水画之美感相结合产生了全新的艺术风格。

笔者从介绍传炉壶的造型来源入手,论述了此壶对于传炉壶造型是如何继承,又是如何变形的,在对整体结构有所了解后又对其装饰部分进行了分析,从而对此壶的内涵意蕴有所了解,这样就充分感悟了此壶外在与内在两个部分,对于一件优秀的紫砂壶作品来说,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二者兼具才能表现出中国紫砂壶文化的魅力。

结 语
48CERAMICS SCIENCE & ART。

紫砂壶六十四种器型

紫砂壶六十四种器型

紫 砂 壶 六 十 四 种 器 型紫砂壶六十四种器型对于刚接触紫砂壶的朋友们来说,紫砂壶内涵丰富,知识繁杂,喜爱却又不知从何下手,那就先从形上下手吧,熟悉经典器形,然后再多看大师作品,慢慢的就会对紫砂壶的泥料,工艺,神韵等等知识逐渐了解,从而挑到适合自己喜爱的壶,多看多学多问,少交点学费总是好的。

我搜索并整理了无数的资料,特将此文献给喜爱紫砂壶的朋友,只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别无他求!一、半月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朝诗人张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

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

半月壶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读越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

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二、扁腹壶扁腹壶,或者叫扁仿鼓壶,依壶身矮,壶口大而得名。

日本奥兰田君对壶之理趣有此论述:“知理而不趣者,独取小与直,而不取大与直。

知理又知趣者,不论大小曲直,择其善者皆取之。

知理而不知趣,是为下乘,知理知趣是为上乘”。

此壶理趣兼得,当属上乘无疑。

理,此壶身线且口大,宜泡绿茶,一弯流出水条索长且涎水。

壶把端拿,甚是轻巧,亦感舒适,平衡点恰到好处。

趣,整体协调、对称,且节奏感强烈。

若俯视,钮盖、肩、腹五个圆圈,如涟漪荡漾,十分悦目。

盖边线略强于口线,正合国人天盖地之理念。

壶盖倒置亦无倾斜之虑,也是一趣。

此壶泥佳、工精、造型美、难度大,宜用宜赏,内涵深,回味长,实乃上乘中之经典之作三、传炉壶传炉壶,式度端庄,风格雅致,隐隐然有古风韵,堪称佳品。

有鉴于此传统壶型由来已久,然欠缺考据,众壶友多不知此壶,今东拼西凑,略言一二,聊做无米之炊。

当代紫砂壶创作中的古典造型装饰——紫砂“云龙壶”的创作与评析

当代紫砂壶创作中的古典造型装饰——紫砂“云龙壶”的创作与评析
料,其次采用全手工制作的传统成形工艺,底槽清烧成
后色彩紫润深沉,从 造 型 上 将 茶 壶 的 结 构 制 作 的 圆 润
中国传统文化是 一 座 堪 称 无 穷 的 艺 术 宝 库,就 比
饱满,圆形的轮廓 使 其 形 体 富 有 张 力。 通 常 传 统 的 紫
如广泛流传的纹样装 饰 主 题,每 一 种 都 能 够 衍 生 出 多
掩物体的云雾事实上 在 山 水 画 中 经 常 出 现,为 了 彰 显
一种精神烙印,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
一些山峦叠嶂的恢弘 大 气,狭 小 的 画 布 无 法 容 纳 全 部
作品“云龙壶”在 具 体 制 作 的 时 候,考 虑 到 中 国 传
统美术的构图方法,在狭小的壶面上,用泥片贴塑结合
的内容,连绵的山水绝大部分被掩藏在了云雾之后,这
今的紫砂文化创造。 纵 观 紫 砂 文 化 艺 术 的 历 史,会 发
真正的“龙”的形象还有着较为明显的出入。当代创作
现随着时代潮流的变 化,在 紫 砂 壶 的 创 作 中 会 不 断 地
者由于有着平等开放 的 创 作 环 境,所 以 可 以 直 接 从 历
史遗迹中取材,例如眼 前 的 这 件 作 品 “云 龙 壶”即 是 从
取、智慧勇敢,具有不 屈 不 挠 的 精 神,同 样 也 是 吉 祥 的
龙的鼻子处于整个画 面 最 近 的 位 置,其 形 体 比 例 要 尽
代名词,代表了尊贵、幸 运 以 及 成 功,是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可能的占据多的壶面范围,而壶面空间是有限的,此时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需要对最重要的龙 首 雕 琢 进 行 取 舍,凸 出 整 个 龙 首
自然界中的生物仍然可以为龙的创作提供形体轮廓上

浅谈紫砂的装饰及鉴赏

浅谈紫砂的装饰及鉴赏
塑造作 品, 其巧可夺天工。筋纹器 : 将 自然界中的 由 于 矿 土 分 布 及 调 配 方 法 不 同 .经 1 1 0 0 %~ l 1 8 0 ℃烧 成 捏塑技巧 , 花朵 等形 态 规 范 化 , 把 生 动 流 畅 的筋 纹 纳 入 精确 严 格 后, 能呈 现 各种 不 同 色泽 , 如: 天青、 黯肝、 海棠红 、 朱 砂 瓜 果 、
根据 造 型 艺 术 的 理 论 和法 则 , 都是有点 、 线、 面 组 红、 葵黄 、 梨皮 、 墨绿、 黛 黑等 。其 泥 料可 塑性 大 、 收缩 率 的结 构 中 , 成 , 并有壶身、 壶嘴、 壶把、 壶钮 的配置美系及 比例 、 轮廓线的 小, 窑 烧 后 因有 微 细 气 孔 可 以透 气 但 不 渗 水 , 肌 理 效 果 丰
成为“ 风雅 之 举 ” 。 从 古 到今 , 书法 家 、 画家 、 诗人 、 篆刻 家 装饰 砂壶 , 经 过 镌刻 金 石 韵 味 的文 字 图案 , 更 增 添 了紫砂 的 艺 术
紫 砂 壶 的装 饰 及 鉴 赏
如果说紫砂 陶土 的宜 陶、宜茶性 是得 之于造 化 的恩 泽 ,那么 紫砂壶所 展现给人 们的精 深技艺 则全是 历代 艺 人 的伟 大创 造 ,它 的成 形 方式 是 陶 瓷生 产 中绝 无仅 有
浅谈 紫砂 的装饰及鉴赏
徐六 明
( 宜兴 2 1 4 2 2 打身筒法是陶瓷生产中绝无
仅有 的, 紫 砂 茶 壶 既有 实 用 价 值 , 又 兼 具 观 赏 的艺 术 价
值, 当 然 这也 是 壶 艺 爱 好 人 士 欣 赏宜 兴 紫砂 的原 因 。
都使紫砂器皿蕴含着丰富的美感。 富. 充分显示 紫砂 陶土 的美感 潜质 , 是其他 任何 陶瓷材料 结构过渡等等 , 它 的装 饰 手 法 非 常多 样 , 如: 陶刻 、 浮雕 、 镶嵌 、 釉饰 、 描 无 可比拟的优质 陶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砂壶的造型及装饰艺术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名家辈出,代有精品。

历代紫砂壶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而某个时代的品味,也规范其紫砂壶的造型及纹饰。

纵观其历史发展及演变,一般都表现为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复又返朴归真从简行事的过程,即经历古朴、华丽、淡雅三个阶段。

陶都名器紫砂壶就是中国工艺品发展及演变的缩影。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向有“方匪一名。

圆不一相,文岂传形,赋难为状”之誉。

在古今中外文献上,对紫砂壶有多种称谓,如“茗壶”、“注春”、“茶瓶”、“茗瓶”、“瓦壶”、“泥壶”、“紫瓯”、“砂罂”、“紫砂罐”、“朱泥壶”、“茶注”、“茗注”、“砂壶”、“宜壶”、“砂器”、“紫砂器”等等,名号不一,称谓互异,但都是指宜兴的紫砂壶。

紫砂壶的制作成型都是由手工操作的,以泥片镶接法成型,也有模制的,造型变化多样,不受时代局限。

制坯的工具,在明代还极简单。

金沙寺僧制壶只用一把竹刀,所谓“削竹为刃,刳山土为之”,到了清初,制壶工具即增加到数十种,主要有椎、碓、钗以及圭形、笏
形、贝形、月形和蝎形等工具。

后来制壶工具又增加了搭子、拍子、转盘、直尺、矩车、线梗、明针等;而制造工具的原料也有竹、木、角、石和金属等等。

各种各样的工具,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用途,所谓“意至器生,因穷得变”。

(一)紫砂壶如按造型形式分类,可分为几何形体造型、自然形体造型、筋纹器造型及水平壶和茶器造型四类。

在紫砂壶生产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几类造型的壶均有制造,但每个时期生产的主流却有所偏重于不同造型、艺术风格及发展趋势。

其造型工艺特点及装饰艺术简要介绍如下:一、几何形体紫砂壶造型,俗称“光货”。

光货造型讲究器皿的立面线条和平面形态的变化,以及形体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辅以一些简洁的线条装饰,其造型又可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

圆器造型要求达到“圆、稳、匀、正”,要“柔中寓刚”。

珠圆玉润之圆中要有变化,壶体本身以及附件的大小、曲直要匀称,比例要恰当,整个造型要端正挺括。

紫砂传统造型掇球壶、仿古壶和汉扁壶等,就是紫砂圆器茶壶的典型造型。

方器主要有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长方等。

方器造型讲究“方中寓圆”,要求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

不论是几方形的造型,紫砂壶口盖必须规划统一,任意转动壶盖,口盖准缝吻合。

紫砂传统造型四方桥顶壶、传炉壶、僧帽壶、雪华壶等,就是紫砂方壶的典型造型。

二、自然形体紫砂壶造型,俗称“花货”。

花货取材自植物、动物的自然形态,最能代表制壶艺人的匠心独运,以造化为师。

这种造型带有一些浮雕、半浮雕装饰,模拟自然形态。

主要是用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法,将自然形态变化而来的造型。

另外则是在几何形体上运用雕镂捏塑的手法,将自然形态变化为造型的部件,如壶的嘴、把和的子。

花货造型既要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更要表现对象的本质,表现自然形态最美的部分,并要符合功能合理、视觉美观、触觉舒适和使用安全的原则。

紫砂传统造型鱼化龙壶、松竹梅壶、翠蝶壶、茶花壶等,是花货造型的代表作品。

三、筋纹器紫砂壶造型,是将花木形态规则化,结体精确严格,制作精巧的一种陶瓷造型类别。

其特点是将形体分作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成于精确严格的结构之中,形成一个完美在整体。

其筋纹随着造型形体的变化而深浅自如,筋纹线条纹理清晰,疏密变化得
体。

制作粗工,要求口盖准缝,任意调换壶盖的方向合到口上,都能很滑爽吻合。

紫砂传统造型合菊壶、瓜菱壶、玉兰花壶、水仙花壶、葵花壶等,就是筋纹器造型中有代表性的产品。

四、水平壶和茶器造型,不同于一般茶壶的要求。

水平壶容积很小,是我国广东、福建一带喝“功夫茶”的器具,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不少使用和收藏者,因为喝“功夫茶”时,壶内要放很多茶叶,仅用开水冲泡,茶汁出不来,还必须将茶放在茶碗或茶海内,用沸水浇淋茶壶的外面,使茶壶浮在热水中,才能使壶在热水中保持平衡。

壶嘴以直形嘴为最多,以利于使用功能及生产工艺。

传统式样的紫砂水平壶有线圆水平、扁雅水平、汤婆水平、线瓢水平和什锦水平等,造型美观,制作考察,质地致密,颇为中外人士赏识。

茶器是日本民族所爱用的产品。

茶器的造型特怔是一般不用端把(传统样式的壶把),而在与壶嘴成九十度角处装一柄,也有连柄都不装的。

茶器的口部较大,嵌盖较多,一般用“流”代替嘴。

茶器的容量,一般在二百到三百毫升左右,其“流”的根部较大,所以出水爽快。

紫砂壶成型均由手工操作。

紫砂艺人善于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处理紫砂壶造型的各种比例关系及形式变化,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重复的方法,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另一种是对比的方法,是在变化中求统一。

制坯成型时,紫砂壶类中的圆器,是用传统的“打身筒”方法制成。

以这方法制成圆壶,其圆正度与轮制的圆器无异。

紫砂壶类中的方器,则是用传统的“镶身筒”手法制成,其工序情形陶板结合法相同,但有许多细致工序是宜兴陶艺所特有,所谓“意至器生,因穷得变”。

(二)
紫砂壶陶刻装饰艺术,是由制壶艺人署名刻款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饰形式,最早见于元代铭壶“且契茶、清隐”五字草书。

至明代,供春、时大彬等名家所制紫砂壶都铭刻着作者的姓名和制作年代,一般都刻于壶的底部或壶盖子口或壶把下等不显眼处。

如供春制树瘿壶把下刻有铁线小篆“供春”二字;时大彬制凤首印包壶壶底镌“万厉丙申时大彬制”二行楷书。

后来,由于茶事业兴盛和紫砂壶的社会影响,追求书法艺术和铭刻趣味,不仅是制壶人自己落款题词刻于壶上,而且还吸引了社会上不少精于品赏的书画家、金石家及文人墨客,他们也纷纷介入紫砂,出样订制的挥毫饰壶。

同时,刻画装饰的部位也都移至壶的肩、腹、盖面告示显眼处了。

紫砂茗壶一般不上
油,以其本色特性称著。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一度在紫砂壶上施炉均釉、用珐琅、粉彩绘图案和在壶表包锡、镶玉、描金的装饰,或进行抛光及金银丝镶嵌等装饰工艺,也可使产品别开生面,流光溢彩,另创一种艺术风格。

现代讲究紫砂本色,故很少采用此种工艺。

此外,还有用本色泥在紫褐色壶上绘画的泥绘工艺。

除了各式茗壶,紫砂还用来制作茶杯、花盆、文具、挂屏或陶塑、杂件等。

紫砂壶入窑烧炼耐火度较高,不易变型而容易变色,紫砂壶烧成的颜色,本来是一种黯紫色,古雅幽静的色调,器身上布满着“银砂”、“珠粒”,隐现发光,所谓“黝若钟鼎,灿烂琬琰”。

以后,经过历代艺人的调墨、沉香、水碧、冷金、闪色等,此外还有葡萄紫、榴皮、梨皮、豆青、桔柚黄、新桐绿、琅干翠等名称。

其中最好的是紫色,如果紫色的壶再入窑烧炼,即成青黑色,俗称“乌灰”,古雅可爱。

这些多种多样的颜色,有的是泥料的天然本色,有的是艺人们利用不同的泥料调制配合,并在烧炼中发生的种种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形成的,即前人所谓“种种变异,妙出心裁”。

(三)当代紫砂茗壶的特怔是:充分利用紫砂泥可塑性强的优势,把壶艺师们丰富的艺术想象立体化。

作为茶具紫砂壶,它厚薄有
度,端握顺手,注茗流畅,用来得心应手。

作为壶艺,它集造型艺术与装饰艺术于一体,圆器骨肉亭匀,珠圆玉润;方器线面挺括,轮廓分明,筋纹器节奏有序,纹理精巧;塑器肖形状物,理趣兼备,体现了高度的美学法则。

特别是在装饰上展现出多体书法的诗词歌赋、花鸟山水及图案人物等等,使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与壶艺融为一体,更增添了迹外传神的韵味,使人饮茶之余,油然产生陶情冶性的美感。

当代紫砂茗壶的制作技术及装饰艺术,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了空前的发展。

紫砂泥色彩的调配更加运用自如;纹饰采用了浅浮雕、印花、贴花、书画镌刻及金银丝镶嵌等新工艺;造型也更加新颖别致。

新一代富有开拓精神的壶艺师在茁壮成长。

他们的作品,仿创结合,构思新颖,制作精湛,展现出百品竞艳的时代气息,把紫砂壶艺术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宜兴紫砂工艺厂送展的系列紫砂茶具,荣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充分显示了中国紫砂茗壶的独特艺术风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