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种情愫
乡愁 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

乡愁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乡愁,这是一种对家乡的眷恋、思念和情感状态。
它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是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乡愁是一种独特的情感,它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怀念,更是对家乡的一种情感依恋和认同。
家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我们生命的根基和起点。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家乡始终是我们心灵的归属。
家乡的风土人情、乡村风貌、家乡话语和乡土文化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记忆片段。
乡愁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
每当思念故乡的时刻,乡愁就会油然而生。
无论是远在他乡求学的学子,还是离乡背井的打工者,都会在某个瞬间被乡愁深深触动。
那一刻,心中涌动的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情感的表达。
乡愁是一种情感的依恋,是对家乡的情感认同。
家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它给予了我们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情感依托。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无论我们遇到多少风雨,家乡始终是我们心中的避风港。
在外漂泊的日子里,我们会时常想起家乡的风景、家乡的人情和家乡的美食,这种情感依恋深深地植根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乡愁是一种对故乡的认同,是对故乡的情感连接。
我们的家乡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成长的土壤,是我们情感的源泉。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始终是家乡的儿女,始终是家乡的一部分。
乡愁让我们与家乡建立起情感的联系,让我们与家乡的人和事产生共鸣。
乡愁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它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更是对家乡的一种情感依恋和认同。
乡愁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它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我们情感世界中永恒的一部分。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我们遇到多少风雨,乡愁始终是我们心灵的归属,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情感的力量。
乡愁,是一种对家乡的眷恋、思念和情感状态。
它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是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家乡始终是我们心灵的归属。
乡愁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
乡愁的情感表达方式的赏析

乡愁的情感表达方式的赏析乡愁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情感,它承载着对故乡的思念、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以及对过去岁月的回忆。
在文学艺术中,乡愁的情感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这些表达方式通过文字、音乐、绘画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与观众沟通,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一、文字表达文字表达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乡愁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描写乡间风物、家乡景色以及家乡人情,作者借助生动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对乡愁的情感融入其中。
比如,当我们阅读沈从文的《边城》,他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入的思考,用文字再现了乡村的身影,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乡愁的情愫。
二、音乐表达音乐是一门情感表达的艺术,它可以通过节奏、旋律与和声的运用,直接触动听众的心灵。
许多音乐作品以乡愁为主题,通过旋律和歌词,将听众带到远离城市喧嚣的乡野间。
例如,刘家昌的《故乡的云》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再现了乡村的田园风光,勾起了听众对故乡的思绪,进一步引发了对乡愁的情感共鸣。
三、绘画表达绘画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色彩、线条和形象的运用,直观地表达出艺术家对乡愁的思考和情感。
当我们欣赏张大千的山水画时,他用墨迹青翠的山川、淡墨轻描的水村,再现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观赏这样的作品,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故乡的风景,进而体会到与乡愁情感相伴的情绪。
四、电影表达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艺术形式,也能够表达乡愁的情感。
当我们欣赏到一部关于乡村生活的电影时,通过片中人物的对白、环境的描绘和剧情的发展,作品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熟悉而温暖的乡村世界。
例如摄制组以乡村为背景的电影《大路朝天》,通过对乡村人情、生活方式的真实呈现,唤起了观众对乡愁的共鸣和思考。
五、诗歌表达诗歌是文学艺术中最具有表现力的形式之一,也是乡愁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
通过节奏的起伏、句式的运用和词语的选择,诗人能够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情感溢于言表。
例如,王维的《乡思》中,他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愁的深沉。
心系故乡的乡愁之情

心系故乡的乡愁之情乡愁,是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情感凝聚,是对故土乡亲和家族历史的深深眷恋。
它是一种腾挪于时空之中的情感纽带,使人无论身在何方都难以忘怀家乡的美好和记忆。
乡愁之情,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乡愁之情源自于对故土的眷恋。
人们在离开家乡后,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体会到家乡的独特韵味和意义。
脚踏熟悉的土地,闻到湿润泥土的气息,看到眼熟的街巷和人们的笑容,内心油然而生的情感便是乡愁。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乡愁,那些小时候的玩伴、家人的笑声、家乡的风物,都成为了乡愁之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愁之情承载着家乡的记忆。
每个人童年时期的家乡,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在那里度过的时光,种下了深深的情感种子。
无论是丰收的田野,还是流淌的小溪,都刻在心底深处,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乡愁之情,让我们记忆深处的每一个片段都变得熠熠生辉。
乡愁之情连接着乡亲间的情感纽带。
故乡是乡愁的孕育之地,那里有亲人、朋友和乡亲们。
乡亲间的情感,往往比血缘更加牢固。
无论是远离故土的游子,还是在故乡生活的人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乡亲们的思念之情,都是乡愁之情的真实体现。
乡愁之情激发着归乡的思绪。
时间的流转使人们慢慢长大,背井离乡,踏上了追寻梦想的旅程。
然而,无论身在何方,心始终牵挂着故乡的田野和亲人。
每一次回家的行程,都是对乡愁之情情感的释放和回归。
乡愁之情催人归乡,是我们一生中最纯粹的情感表达。
乡愁之情时刻提醒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
离开了家乡,才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故土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
乡愁之情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无论身处何地,都要铭记家乡的美好和亲人的爱。
心系故乡的乡愁之情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流露。
每个人的乡愁都有不同的表示形式,但情感之纯粹不变。
乡愁之情饱含着对故土的眷恋、对乡亲的思念,它连接了过去和现在,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让我们怀揣乡愁之情,心系故乡,珍爱眼前人,感恩幸福生活。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余光中《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一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和理解。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
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
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
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故乡的乡愁情怀

故乡的乡愁情怀我出生在一个美丽的小乡村,那里有青山绿水,有悠悠田园,有朴实善良的乡亲们。
对于我来说,故乡的乡愁情怀是一种深深的情感,让我无论身在何处,心中总能感受到那种亲切和温暖。
下面,我将从美丽的自然环境、朴实的乡村风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三个方面展开叙述,来表达我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首先,故乡的自然环境令人陶醉。
在我记忆中,晨曦微露的时候,我喜欢在村边的小溪边漫步,听着悦耳的鸟鸣声,看着金色的阳光洒在村屋上,心中的愉悦与宁静油然而生。
夏日的夜晚,和家人一起在庭院中赏月,微风拂面,星光璀璨,这份宁静和美丽使我心生向往。
其次,乡村风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故乡的记忆中,有着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
每年农历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升起红红的灯笼,在喜庆的氛围中,亲戚朋友相互串门拜年,快乐的笑声和祝福充斥着每一个角落。
农田里那一片片翠绿的稻田,五谷丰登,勤劳的农民们辛勤的汗水让我心生敬意。
此外,乡村还有那独特的乡音,那鲜活的方言,它们让我在异乡时总能感受到一丝亲切。
最后,故乡的乡愁情怀让我时常思念家乡的点点滴滴。
每当离家在外的日子久了,我总会忍不住思念起家人的笑容、亲人的关怀以及故乡的美景。
那里有我成长的足迹,有我初生的记忆,无论多么远离,我都难以忘怀那片土地上的每一寸温暖。
每一次回乡,我都能感受到家人的深情厚意,和亲友们相谈笑语,分享彼此的生活,这些温馨的瞬间让我更加珍惜家人以及故乡给予我的一切。
总之,故乡的乡愁情怀充盈着我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思念。
美丽的自然环境、朴实的乡村风情,以及那份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无不表达出我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将乡愁带在心里,时刻怀念着那片给予我温暖和力量的土地。
愿时光回溯,愿故乡的风光依旧,愿我永远怀揣着对故乡的乡愁情怀,让这份情愫成为我生命中永恒的记忆。
《乡愁》原文与赏析

《乡愁》原文与赏析《乡愁》原文与赏析《乡愁》虽是用白话写的,却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乡愁》原文与赏析,希望有所帮助!《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赏析1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
一起来回味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乡愁》一诗语言的质朴之美在于如同口语,富于生活气息;典雅之美又在于精丽,富有独特的韵味,是经过锤炼加工的。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6、另外,“乡愁是……”这一句式又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赏析2《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
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
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
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
乡土中国的乡愁

乡土中国的乡愁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庞大的农村地区,这里是人们成长的地方,也是他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处。
乡土中国的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是对家乡乡音、乡俗、乡情的怀念和思念。
乡愁,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
在乡土中国的乡愁中,人们怀念着自己小时候的家乡,怀念着那个曾经生活过的小村庄,怀念着那个温暖的家。
乡愁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对亲人、朋友以及家乡的思念之情。
乡愁是一种对乡音的怀念。
在乡土中国的农村地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和口音。
无论是北方的河北话、东北话,还是南方的广东话、湖南话,都让人回想起家乡的味道。
乡音浓郁,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听到家乡的乡音,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时光。
乡愁是一种对乡俗的怀念。
乡土中国的农村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乡俗文化。
在传统的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这些乡俗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
而在城市生活中,这些乡俗逐渐被遗忘,只有在乡愁中才能回味起那份独特的乡土文化。
乡愁是一种对乡情的怀念。
乡土中国的农村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这种乡情让人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是城市生活中所缺少的。
在离开家乡之后,人们对这种乡情的思念和怀念就变成了乡土中国的乡愁。
乡愁不仅是一种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乡土中国的怀念。
乡土中国的乡愁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乡愁也许会逐渐消失,但它对人们情感的深刻影响却永远存在。
乡愁是一种民族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它不仅代表着个体对家乡的思念,更代表着整个民族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乡愁让人们不忘本源,保持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乡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乡土中国的乡愁,是一种珍贵的情感,是人们对家乡乡土文化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它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眷恋,也连接着人们对乡土文化的传承。
让我们珍惜乡愁,珍惜乡土中国,让乡愁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乡土情怀。
乡愁主要内容及主旨

乡愁主要内容及主旨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情感纽带,连接着我们与故乡的情感记忆。
它是乡土的气息,田野的景色,亲人的笑容,和那些似乎永远停留在时光里的美好回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乡愁的主要内容及其所传递的主旨。
一、家园的记忆乡愁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家园的记忆。
家园,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充满爱和温暖的场所。
每走一步,都散发着童年的笑声和家人的关怀。
乡愁承载了我们对家园的思念,对那片土地的眷恋。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乡愁总让我们心系家园,流连忘返。
二、乡亲的情谊乡愁的内容还涉及乡亲的情谊。
在乡村,乡亲们彼此熟悉,相互扶持。
他们把信仰、信任和友谊传递给我们。
乡亲们的温暖和亲情,让我们心中始终有个乡村的家。
乡愁让我们思念乡亲们的淳朴和善良,也让我们对乡村的风景和安宁产生无尽眷恋。
三、自然的美丽乡愁的内容还涉及乡村的自然美丽。
乡村的山川湖海、田园和草木,都是乡愁的元素。
在那里,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与美丽。
无论是流淌的小河,还是金黄的稻田,在我们心中都种下了乡愁的种子。
乡愁让我们珍惜自然资源,呼唤我们保护土地和环境。
四、文化的传承乡愁的内容还包括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乡村,我们接受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代表着我们的独特身份和精神风貌。
乡愁让我们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它继续在我们心中发酵,驱动着我们朝着更美好的未来迈进。
乡愁的主旨在于唤醒我们对家园的思念,对乡情乡愁的珍视。
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保持对家园的热爱和回忆。
乡愁教会我们珍惜眼前的一切,传承乡村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激励我们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总之,乡愁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记忆,它蕴含着对家园、乡亲、自然和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乡愁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家园的记忆、乡亲的情谊、自然的美丽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
乡愁的主旨在于唤醒我们对家园的思念,并激励我们为乡村振兴努力奋斗。
只有珍视乡愁,我们才能更好地坚守自己的根,让乡村的美好在我们心中永不消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是一种情愫,更是一种文化表达,从古至今,横鬲千年,历久弥坚。
乡愁作为“人类一种难以捕捉的情愫”、无法解开的情结和回家的冲动,是中国诗歌中的永恒话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研究乡愁诗就是回望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历史,这历史就是一幅重土轻迁,“父母在,不远游”的浓情画卷;是故园家国的情怀,风物长宜的胸襟;是乡土、乡音和乡味的牵挂。
有学者认为中国最早表现“乡愁”情愫的古诗歌应当上溯到《诗经》,《小雅·采薇》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是用“乡愁”来激励在前方作战的将士奋勇杀敌、衣锦还乡。
汉乐府《木兰辞》中的乡愁意味更浓烈,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但不爱封赏爱家乡;“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希望的是“对镜贴花黄”。
这,就是中国人早期朴素的乡愁观。
上古时期,乡愁诗歌主要表现对家乡、父母及兄弟姊妹的眷念,这是农耕时代人们情感的主要寄托和表达方式。
王云涛先生在论文《唐以前乡愁诗的情感内涵》中认为:“到了汉代,乡愁诗多写游仕求学中的的相思,文人多为求学求仕而远离家乡,自然会产生浓烈的思乡之情。
如王桀《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内心深处济世安民的思想和建功立业的豪情被唤醒,折射到诗歌中便是反映社会动荡、有家不能归或无家可归的主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乡愁诗则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命运相结合,主要表现游宦羁旅和边塞征人的离乡别情。
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王维描述长安城的繁盛:“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乡愁诗的宽度、广度增加,思想内涵更加深刻。
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杜牧、王昌龄、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创作了大量乡愁诗,题材涵盖了羁旅之情、边塞感悟、仕途磨难、友朋之情等领域,无论从写作技法还是思想内涵上都达到诗歌巅峰,让后世难以超越。
这些乡愁诗中,又以李白的《静夜思》冠盖群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借景言志、直抒胸臆、乡情浓郁,无与争锋。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是国家命运和个人生活的写照。
“安史之乱”后,唐帝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乡愁诗表达的主体转向家国命运和个人情感、人生际遇的交织,更多反映社会现状和国民心态。
宋朝初期,汲取唐末地方军阀藩镇割据的教训,尚文轻武,国家迎来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全面繁盛时期,传统经学让位于理学。
有学者认为这时候的乡愁诗虽延续唐以来的个人与国家命运交织,商贾羁旅和宦海沉浮后对故乡的眷念,但已经无法与唐诗创造的高峰相比肩了。
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宋恭帝及谢太后。
公元1279年,元军南下,最后在福建崖山与残余的南宋军队进行了殊死激战,陆秀夫抱着8岁的宋幼主赵昺投海自尽。
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南宋的终结。
元遂统一中国。
连年战乱导致大量中原士庶南迁,中原文明随之向南方辐射转移。
乡愁诗最早诞生于黄河流域,但元代之后因士族文明南下而风景黯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是一幅羁旅荒郊图,但真正表达的却是亡国之痛、乡愁之苦。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从而成为元代乡愁诗的代表作。
清,摇着扇子的风流文人亦不少。
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出身官宦家庭,他感情细腻,创作的“纳兰词”在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
像《采桑子·九日》就表现羁旅乡愁:“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列强入侵,国家动荡,民族陷于危亡时刻。
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上升为国家主要矛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深入人心,仁人志士纷纷探索图存救亡的道路。
民国终结了清王朝,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的乡愁主要表现爱国情怀和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角色扮演,而儿女情长、故土难舍的小家情怀都让位于祖国情感。
正如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泣血写下“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那样,舍身救国是仁人志士的理想。
近年来,民国题材的影视剧热播,或许是现代人对“仁者爱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乡愁的反思与追问。
“文革”结束后,经济开始复苏,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迈进,乡愁逐渐淹没在喧嚣的市场浪潮中。
1971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现代诗《乡愁》问世。
不曾想,一首小小的乡愁诗却激起千层浪花。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首诗将个人际遇和民族感情融为一体,一咏三叹,句句剜心,一经发表就引起共鸣,从而成为现代乡愁诗划时代的作品。
此外,席慕蓉、北岛、顾城、海子、舒婷等诗人也都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乡愁诗,余光中的《乡愁》则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两岸人民渴望和平统一的文化符号。
海峡两岸同宗同源,无论是故乡人还是异乡人都开始重新审视历史,上一代人的悲剧需要这一代人来承担面对。
在这种意义上,乡愁就不仅是乡音乡味、青砖黛瓦和阡陌桑田,而是国家兴盛、民族团结和民主富强。
因此,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溢着乡愁的历史,乡关何处的追问从秦时明月到汉时雄关,无论是“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喜悦,还是“近乡情更怯”的忐忑,都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情感。
从颠沛流离的民国往事到狂飙突进的城市中国,故乡总是魂牵梦绕,让游子夜不能寐,挥毫抒写对故乡的眷恋。
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种在任何地方都想要回家的冲动。
”中国人的乡愁是一脉相承的,重土轻迁,“父母在,不远游”,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着每个中国人。
因此,乡土中国的乡愁始终都流露着东方人文化哲学的思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岁时销旅貌,风景触乡愁”“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表达了中国人的乡愁观,穿越时空,感动今人。
乡愁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具有时代烙印。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所指的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农耕时代信息不畅,交通不便,人们颠沛流离,“黄鹤一去不复返”,“少小离家老大回”是人生常态。
而现代人类社会进入科技超速发展时期,有人称之为“最好的时代”,城市化让人和故乡变得越来越模糊,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后,许多社会问题显露出来,乡愁不仅是文化反嚼,更是对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的反思追问,只是以乡愁这种形式表达出来,如邹广文先生所说:“乡愁是我们在生活标准化、理性化,文化个性消弭的今天,对现代性实践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的抗拒和对多元、个性化生活的憧憬。
”①(邹广文:《乡愁的文化表达》,《光明日报》,2014年2月13日。
)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进入市场化阶段进程中,传统乡村结构、宗族关系解体,但是新的乡村关系却没有建立起来,大量农民身份转化为农民工,随着城市的持续扩张而将乡愁传递到角角落落,于是人们开始怀念过去,当然,怀念不是要恢复到以前的穷苦生活,而是对由于经济发展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的反思。
一旦这种乡愁成为普遍心态,自然会引起决策层的重视。
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提出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指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愁本来是一个文化哲学概念,是人的情愫的表达,乡愁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给予高度肯定,说明中国式的文化哲学始终在牵引着中国人的神经,留住乡愁,留存田园成为中国人的共同追求,一经文件形式发布,必然引发社会各阶层的共鸣。
再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的得与失。
资料显示:“30多年间,我国城镇化率从1980年的19.4%增加到2011年的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而这”拐点“背后,一些大城市痼疾缠身、风貌消失、交通梗阻、食品垃圾化,社会矛盾显性化在‘蚁族’、房奴、车奴、口罩族的背后,‘宜居’似乎近在眼前又似乎似乎渐行渐远。
”①(张海林:《2013城镇化升级:基层官员到北京打听中央政策》,新华社,2013年2月25日。
)最新出版的《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3)》指出,全球人口日益集聚到城市,至2050年预计平均每个城市居民每年花在交通拥堵上的时间将达到106小时。
城市这个巨大的“容器”越来越让人觉得糟糕。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但是经过城市的快速扩张,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人人似乎都想发泄不满情绪。
转型期的社会问题怎么解决?高楼大厦、电梯洋房是方便了、舒适了,但并没有带来精神上的安慰,人反而更孤独、更迷茫了,人和人之间距离更加疏远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凝聚力、辐射力消弱了,礼崩乐坏了,信仰缺失了,人在社会转型中迷失了自我。
“不是我不明白,只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当人们告别乡村生活,尚未学会适应城市生活时,城市生活已经普及化了。
乡村何去何从?乡愁何处承载?当静下心来,撕开眼前的迷雾与屏障后就会豁然开朗,原来“乡愁”就是倡导人回归朴素,回归自然,遏制贪欲,不要过度戕害自然,不要一味攫取土地资源,要实现天地人的和谐相处,这才是乡愁的真谛。
“风景触乡愁”,触动的更是我们对以往行为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守望,回归不是开历史倒车,恢复到以前的农耕时代,而是文化上的寻根认祖。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国与国的冲突不再是武力,也不是经济,而是文化。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出现文明回归与再选择,这是国家、民族寻求身份认同,以区别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必然选择。
乡村文化同样。
原来乡亲们聊天会问:“哪儿的人?哪个村的?”“哪儿的人?哪个村的?”实际就是身份界别,包含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甄别,乡愁就诞生于这种思维和甄别之上,是现代人寻找文化认同的心理需求,是社会进步的新起点、新阶段,是走过许多弯路后寻找到的一条正确途径,并借此来弥补人类过失,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均衡发展。
摘自何建超《创意乡村》/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