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保护层厚度及位置
钢筋保护层厚度规范

钢筋保护层厚度分析分享保护层指的是混凝土上面那层小部分垫层。
混凝土保护层是指混凝土构件中,起到保护钢筋避免钢筋直接裸露的那一部分混凝土。
2.关于厚度的规定第9.2.2条处于一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时,其保护层厚度可按本规范表9.2.1中规定减少5mm,但预应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处于二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表面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时,保护层厚度可按本规范表9.2.1中一类环境数值取用。
预制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端头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预制肋形板主肋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按梁的数值取用。
第9.2.3条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本规范表9.2.1中相应数值减10mm,且不应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第9.2.4条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
处于二、三类环境中的悬臂板,其上表面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第9.2.5条对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处于四、五类环境中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第10.1.2条国家标准 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必须对重要部位进行结构实体检验,主要检验混凝土强度和钢筋保护层厚度。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需要对重要构件,特别是悬挑梁和板构件,以及易发生钢筋位移、易露筋的部位,采用非破损(用先进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测定仪)或局部破损的方法检验。
此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对梁类构件为-7—+10mm;对板类构件为-5—+8mm。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为 90%及以上时为合格。
当合格点率小于 90%,但不小于 80%,可再抽取相同数量的构件检验,当两次抽减总和计算的合格点率为 90%及以上时才能判为合格。
(完整word版)钢筋保护层厚度规范

钢筋保护层厚度分析分享保护层指的是混凝土上面那层小部分垫层。
混凝土保护层是指混凝土构件中,起到保护钢筋避免钢筋直接裸露的那一部分混凝土.第9.2.2条处于一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时,其保护层厚度可按本规范表9.2。
1中规定减少5mm,但预应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处于二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表面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时,保护层厚度可按本规范表9。
2。
1中一类环境数值取用.预制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端头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预制肋形板主肋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按梁的数值取用。
第9.2。
3条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本规范表9.2。
1中相应数值减10mm,且不应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第9.2.4条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
处于二、三类环境中的悬臂板,其上表面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第9.2。
5条对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处于四、五类环境中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第10.1。
2条国家标准 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必须对重要部位进行结构实体检验,主要检验混凝土强度和钢筋保护层厚度。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需要对重要构件,特别是悬挑梁和板构件,以及易发生钢筋位移、易露筋的部位,采用非破损(用先进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测定仪)或局部破损的方法检验.此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对梁类构件为—7—+10mm;对板类构件为-5—+8mm.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为 90%及以上时为合格.当合格点率小于90%,但不小于 80%,可再抽取相同数量的构件检验,当两次抽减总和计算的合格点率为 90%及以上时才能判为合格。
且每次抽样结果中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均不应大于允许偏差的1.5倍。
钢筋检测(位置、保护层、直径)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位置、保护层、直径)一.检测依据:《电磁感应法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和钢筋直径技术规程》CAGF-023《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JTG/T J21-2011二.检测目的检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保护层厚度,包括钢筋位置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测量,对缺乏资料的桥梁还包括钢筋直径测量。
三.检测方法电磁感应法四.检测设备混凝土保护层测试仪五.检测要求一《电磁感应法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和钢筋直径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1检测仪器1.1技术要求1.1.1检测仪器除应具有测量、显示功能外,宜具有记录、存储等功能。
1.1.2检测仪器必须具有制造厂的产品合格证及有效的测试结果证书。
1.1.3检测仪器应满足下列要求:1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测量精度应≤1mm。
2钢筋直径的测量精度应≤2mm。
3 在t/c≥1的条件下,检测仪器对相邻的钢筋应能够分辨。
4检测仪器应能在-10℃〜40℃环境条件下正常使用。
1.2仪器校准1.2.1检测仪器具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校准:1新仪器启用前。
2达到或超过校准时效期限。
3仪器维修后。
4对仪器测量结果怀疑时。
5仪器比对试验出现异常时。
1.2.2检测仪器校准周期为1年。
2检测技术2.1 ―般规定2.1.1采用本检测方法,钢筋最小净间距t与钢筋保护层厚度c之比应≥1。
2.1.2 当钢筋保护层厚度在600mm以内时,同一位置三次测定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偏差应不大于2mm。
2.1.3钢筋检测时应避开多层、网格状钢筋交叉点及钢筋接头位置。
2.1.4钢筋检测时应避开混凝土中预埋设铁件、金属管等铁磁性物质。
2.1.5检测面应为混凝土表面,并应清洁、平整,当混凝土表面粗糙不平影响测量精度时,应使混凝土表面达到混凝土验收标准的要求后进行测量。
2.1.6钢筋检测时应避开强交变电磁场〈如电机、电焊机等)以及测点周边较大金属结构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2.1.7混凝土中钢筋严重诱蚀时,不应采用电磁感应法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操作规程

钢筋位置以及保护层厚度检测一、总则1、为加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统一混凝土内部钢筋位置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法,提高各检测单位检测精度,采用混凝土内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依据标准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附录E: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以及《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 152-2008)。
2、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内部钢筋位置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
3、混凝土结构内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除满足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二、检测参数和名词术语1、钢筋保护层厚度:对于混凝土结构表面到受力主筋外侧的距离。
对于光圆钢筋,为混凝土表面与钢筋表面间的最小距离,对于带肋钢筋,其值如图 1 所示。
带肋钢筋保护筋保护层厚度(0〜C Ji12、指示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时仪器显示的钢筋保护层厚度C,。
3、钢筋的示值直径检测时仪器指示的钢筋直径。
4、钢筋位置的测试偏差仪器所指示的钢筋轴线与钢筋实际轴线之间的最小距离。
5、相关符号U ——第i个测点指示钢筋保护层厚度;io——第i个测点指示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值; m,iC0——探头垫块厚度;——修正系数;S——钢筋平均间距。
6、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规定:受拉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2、预制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端头的保护层厚度一般为10mm。
预制的肋形板,其主肋保护层厚度可按粱考虑。
3、要求使用年限较长的重要建筑物和受沿海环境侵蚀的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当处于露天或室内高湿度环境时,其保护层厚度应适当增加。
4、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其保护层厚度尚应遵守防火规范有关规定。
5、由此可见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与构件种类、混凝土强度、环境条件、构件受力状态、使用寿命、防火等级等因素相关。
7、测试方法(1)电磁感应法钢筋探测仪检测方法原理:由单个或多个线圈组成的探头产生电磁场,当钢筋或其它金属物体位于该电磁场时,磁力线会变形。
钢筋检测(位置、保护层、直径)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位置、保护层、直径)一.检测依据:《电磁感应法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和钢筋直径技术规程》CAGF-023《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JTG/T J21-2011二.检测目的检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保护层厚度,包括钢筋位置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测量,对缺乏资料的桥梁还包括钢筋直径测量。
三.检测方法电磁感应法四.检测设备混凝土保护层测试仪五.检测要求一《电磁感应法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和钢筋直径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1检测仪器1.1技术要求1.1.1检测仪器除应具有测量、显示功能外,宜具有记录、存储等功能。
1.1.2检测仪器必须具有制造厂的产品合格证及有效的测试结果证书。
1.1.3检测仪器应满足下列要求:1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测量精度应≤1mm。
2钢筋直径的测量精度应≤2mm。
3 在t/c≥1的条件下,检测仪器对相邻的钢筋应能够分辨。
4检测仪器应能在-10℃〜40℃环境条件下正常使用。
1.2仪器校准1.2.1检测仪器具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校准:1新仪器启用前。
2达到或超过校准时效期限。
3仪器维修后。
4对仪器测量结果怀疑时。
5仪器比对试验出现异常时。
1.2.2检测仪器校准周期为1年。
2检测技术2.1 ―般规定2.1.1采用本检测方法,钢筋最小净间距t与钢筋保护层厚度c之比应≥1。
2.1.2 当钢筋保护层厚度在600mm以内时,同一位置三次测定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偏差应不大于2mm。
2.1.3钢筋检测时应避开多层、网格状钢筋交叉点及钢筋接头位置。
2.1.4钢筋检测时应避开混凝土中预埋设铁件、金属管等铁磁性物质。
2.1.5检测面应为混凝土表面,并应清洁、平整,当混凝土表面粗糙不平影响测量精度时,应使混凝土表面达到混凝土验收标准的要求后进行测量。
2.1.6钢筋检测时应避开强交变电磁场〈如电机、电焊机等)以及测点周边较大金属结构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2.1.7混凝土中钢筋严重诱蚀时,不应采用电磁感应法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
钢筋保护层厚度规范

钢筋保护层厚度分析分享保护层指的是混凝土上面那层小部分垫层。
混凝土保护层是指混凝土构件中,起到保护钢筋避免钢筋直接裸露的那一部分混凝土。
或局部破损的方法检验。
此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对梁类构件为-7—+10mm;对板类构件为-5—+8mm。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为 90%及以上时为合格。
当合格点率小于 90%,但不小于 80%,可再抽取相同数量的构件检验,当两次抽减总和计算的合格点率为 90%及以上时才能判为合格。
且每次抽样结果中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均不应大于允许偏差的1.5倍。
3.室内正常环境下板、墙保护层15mm,梁、柱保护层20mm露天或室1、砼强度小于2、砼强度C23、砼强度大于基础按有无垫保护层具体还筋保护层厚度检测(GB50300-2001)基本要求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和构件数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应由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共同选定;2.对梁类、板类构件,应各抽取构件数量的2%且不少于5个构件进行检验;当有悬挑构件时,抽取的构件中悬挑梁类、板类构件所占比例均不宜小于50%。
2.对选定的梁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对选定的板类构件,应抽取不少于6根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
对每根钢筋,应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测量1点。
3.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可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方法,也可采用非破损方法并用局部破损方法进行校准。
当采用非破损方法检验时,所使用的检测仪器应经过计量检验,检测操作应符合相应规程的规定。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检测误差不应大于1mm。
4.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对梁类构件为+10mm,-7mm;对板类构件为+8mm,-5mm。
5.对梁类、板类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分别进行验收。
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应判为合格;2.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小于90%但不小于80%,可再抽取相同数量的构件进行检验;当按两次抽样总和计算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仍应判为合格;3.每次抽样检验结果中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均不应大于本附录E.0.4条规定允许偏差的1.5倍。
钢筋位置及保护层厚度检测

目前仪器实现变换检测模式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正交测量法,传感器置于被测钢筋上方,在与钢筋平行和垂直的方向上各测量一次,通过所测得的信号强弱差异,经分析得出钢筋直径。该方法因传感器需要改变位置,引入了两次的测量误差。
结构钢筋扫描技术主要有电磁感应法钢筋保护层厚度测试仪和混凝土雷达仪两大类,且均已收入建设部新标准《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 T152-2008。
第二节检测原理及仪器
一、电磁感应法
1、定义:用电磁感应原理检测混凝土中钢筋位置、直径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方法。
2、检测原理
仪器的传感器产生交变电磁场,该电磁场作用于被测结构构件时,当遇到结构构件内部的金属介质,则产生较为强烈的感生电磁场,仪器传感器接收到感生电磁场并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可以判断钢筋的位置、保护层厚度和钢筋直径等。
电磁感应法检测原理
仪器接收信号E的强弱和钢筋直径D、钢筋深度y都有关系,采用公式表达如下:
E=F[D,x,y]
当传感器位于钢筋正上方时接收信号最强,因此通过传感器在被测钢筋上方移动时接收信号的强弱,可以判断钢筋的位置。从检测技术考虑,信号峰值的判断只能在接收信号越过峰值后出现下降趋势的时候才能判断,所以钢筋位置的自动判定是在传感器越过了钢筋正上方后才能肯定,这种现象称之为“钢筋扫描的滞后效应”。
3、对于具有饰面层的构件,应清除饰面层后在混凝土面上进行检测。
4、钻孔、剔凿的时候不得损坏钢筋,实测采用游标卡尺,量测精度为0.1mm。
二、仪器性能要求
检测前应采用校准试件进行校准,当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10~50mm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的允许误差为±1mm,钢筋间距检测的允许误差为±3mm。
钢筋保护层厚度规范-钢筋保护层

钢筋保护层厚度分析分享保护层指的是混凝土上面那层小部分垫层。
混凝土保护层是指混凝土构件中,起到保护钢筋避免钢筋直接裸露的那一部分混凝土。
2.关于厚度的规定第9.2.2条处于一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时,其保护层厚度可按本规范表9.2.1中规定减少5mm,但预应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处于二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表面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时,保护层厚度可按本规范表9.2.1中一类环境数值取用。
预制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端头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预制肋形板主肋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按梁的数值取用。
第9.2.3条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本规范表9.2.1中相应数值减10mm,且不应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第9.2.4条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
处于二、三类环境中的悬臂板,其上表面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第9.2.5条对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处于四、五类环境中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第10.1.2条国家标准 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必须对重要部位进行结构实体检验,主要检验混凝土强度和钢筋保护层厚度。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需要对重要构件,特别是悬挑梁和板构件,以及易发生钢筋位移、易露筋的部位,采用非破损(用先进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测定仪)或局部破损的方法检验。
此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对梁类构件为-7—+10mm;对板类构件为-5—+8mm。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为 90%及以上时为合格。
当合格点率小于 90%,但不小于 80%,可再抽取相同数量的构件检验,当两次抽减总和计算的合格点率为 90%及以上时才能判为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