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语用预设的理据性_陈家旭

合集下载

语用预设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语用预设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语用预设相关研究文献综述语用预设领域的研究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深入和丰富,相关研究论著的相继发表,预设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些论著记录了预设的研究发展历程,代表着各个阶段预设的研究水平,同时也为以后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的学者奠定基础。

本文对这些相对零碎但是丰富的研究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使整个语用预设的研究现状在学术上给读者呈现宏观的认识,以便探究预设文献研究的大致水平以及基本状况。

标签:语用预设;综述;预设理论;应用研究一、引言预设又称前提、先设,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率先提出,他认为任何命题都存在着“一个理所当然的预设”。

随后英国的斯特劳森发展,将预设看做是自然语言中一种特殊的推理现象。

随着预设的发展,语言学家们发现,预设进入语言学范畴以后,慢慢进入了语用学范畴。

随着国内外预设研究的不断深入,预设理论也更加全面与系统化,其理论的应用研究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兴趣。

二、国外研究现状弗雷格在《意义和所指》中用“预设”解释了语义中的逻辑现象。

预设本来是逻辑学概念,后来进入到语用学领域。

利奇将预设分成逻辑和语用预设,法国语言学家基南把预设看作是话语的社会合适性所需要满足的条件。

菲尔摩(1971)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语用预设。

斯特劳森在1950年提出了预设新理论,预设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佩斯在他的《语用学》一书中进行了预设理论的论述。

戴维·克里斯特尔把预设定义为“与语言相关的,当说话人说某一句子时所持有的假设。

”莱文森指出,预设有两大区别特征,一是可取消性,二是依附于表层结构。

卡图南(1973)列举了主要的预设触发语,列文森(1983)列举了13种预设触发语的类型,和卡图南的分类大致相同,但是多了一种类型。

国外的理论应用研究近几年也开始涌现:Stalnaker 在1974年提出了两个有巨大影响的主张,2006年Ippolito 从语义合成的角度探讨虚拟条件句中的预设投射现象。

其后,Schlenker在2007年提出了透明理论,进一步将预设投射问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心理空间理论与叙事语篇中的指示语分析

心理空间理论与叙事语篇中的指示语分析

心理空间理论与叙事语篇中的指示语分析
周永;徐慧
【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08)001
【摘要】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旨在解释语言即时或实时的产生与理解的过程.在语篇的加工与处理中,心理空间理论把语篇中出现的各种实体、各种关系和过程理解为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对于语篇中的指称、同指以及故事情节的理解提供了同一、可靠的方法.本文在心理空间理论的指导下,对叙事语篇中的指示现象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重点分析了人称指示语,指出了其与传统语篇分析的不同之处及其在语篇构建中的作用.
【总页数】3页(P121-123)
【作者】周永;徐慧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2005级,江苏,徐州,221116;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2005级,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
【相关文献】
1.经济评论语篇中的元话语分析①--基于心理空间理论 [J], 彭清
2.心理空间理论与语篇教学中的预设认知 [J], 郭卫平
3.心理空间理论框架下空间指示语come/go的指示映射现象 [J], 侯瑞平
4.英语中指示语在叙事性语篇中的作用 [J], 陈素云
5.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远、近指示语与心理距离的关系 [J], 周蔷;张萱;李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 参考文献

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 参考文献

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参考文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语用预设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本文将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探讨语用预设的相关研究,以期为语用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用预设在认知语用中的作用,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是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基于自身知识、经验和语境所做的一些假设或推断,用来填补信息的缺失或解释信息的模糊性。

常见的语用预设包括共有信息、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它们在交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认知语用研究中,语用预设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

尤其是对于语用预设的产生、传达和理解过程,需要结合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来进行深入探讨。

佐治·葛莉斯、保罗·格里斯等学者对语用预设的认知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语用预设的内在机制和认知规律。

在实际交际中,语用预设也常常会受到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可能对同一种语用预设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语用预设认知规律。

安妮·格雷、安娜·希尔等学者的研究表明,语用预设的理解与语言习得、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讨。

通过对语用预设的认知过程、影响因素和跨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语言交际的本质,为语言学习、语用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共同推动语用学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篇示例:语用预设是语言学领域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基于语境和常识等因素假设对方对某些事实或说法具有的认知背景。

这种预设在语言理解和沟通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信息的传递和解释。

浅析语用预设

浅析语用预设

浅析语⽤预设2019-03-17摘要: 预设是语⾔哲学的⼀个重要课题,是⼀种普遍的语⾔现象。

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预设。

本⽂从语⽤学的⾓度,分析了语⽤预设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语⽤预设在⾔语交际中的重要作⽤。

关键词: 语⽤预设语⽤学基本特征⾔语交际功能⼀、引⾔预设,也叫“前提”、“先设”,由德国哲学家Frege于1892年最早提出。

Frege认为,命题都存在着“⼀个理所当然的前提”,即充当命题主项的“简单或者复合的专有名词都必须具有指称现象”。

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学家Strawson发展了Frege的这⼀思想,将这类现象看作是⾃然语⾔中的⼀种特殊的推理关系(王杨,2005)。

预设由此进⼊了语⾔学的研究范围。

随着语⽤学的发展,语⾔学家意识到了预设与语境的紧密联系,因此,预设成为了语⽤学⼀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语⽤预设这⼀概念最早由Stalnaker(1975)提出。

此后,很多语⾔学家开始对语⽤预设进⾏研究。

本⽂从语⽤学的视⾓,讨论和分析语⽤预设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语交际中的功能。

⼆、语义预设和语⽤预设(⼀)语义预设语义预设是从语句的意义或命题的真假值来考察和定义的。

在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看来,语句⽆真假,只有命题才有真假。

否定句⼦本⾝,前提保留不变。

(1a)John’s brother has just got back from Nigeria.(1b)John has a brother.(1c)John’s brother hasn’t got back from Nigeria.句(1a)的意思是“约翰的哥哥从尼⽇利亚回来了”。

该句话中必须有⼀个“预设”,那就是(1b)“约翰有⼀个哥哥”。

如果否定句(1a),即(1c)“约翰的哥哥没有从尼⽇利亚回来”。

这句话也有⼀个预设,即(1b)“约翰有⼀个哥哥”。

因此,语义预设是稳定的。

同时,它⼜是可变的。

语句的预设与它的焦点有密切关系。

随着信息焦点的变化,即使保留句中的每个词,预设也会随之变化。

不同语境下语言心理空间建构差异研究

不同语境下语言心理空间建构差异研究

不同语境下语言的心理空间建构差异研究摘要::心理空间理论认为,心理空间的建立受到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的制约。

而每一语言表达的意义,则同时取决于它的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

本文拟在英汉两种语境下,探讨语言的心理空间建构差异。

进而指出:差异的存在为不同民族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同时也形成了文化多元、语言各具特色的状态。

关键词:心理空间语境建构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心理空间理论同莱考夫的认知语义学、兰盖克的认知语法一样,都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产生标志是福柯尼耶于1985年出版的专著《心理空间》。

“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

”(陈家旭,2007:28)心理空间建构和连接的基本思想是:当我们思维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的建立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压力的制约。

随着话语的展开,不同的心理空间相互连接,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

认知语言学家寇尔森(coulson)和兰盖克(langacker)都认为背景在概念整合和心理空间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寇尔森(coulson,2005:1517)指出,背景区包括话语事件、话语事件参与者,时间、空间维度;背景区是表征空间输入、所指空间输入的动因,是一系列重要语境假设认知话语表征的起因。

可以把背景区看作是整合网络中的心智空间模型,通过符号或手势形成的心智模型,使概念者得以在心智空间中去结构背景知识及建立空间映射。

寇尔森还强调了语境对于心智空间模型构建的重要性。

语境对于心智空间模型构建而言,同样十分重要。

语境对于发话者和受话者的透明程度是不同的。

要充分考虑背景认知中的语境信息角色作用,出现在意义结构中的空间结构需要编码意义的背景和语境信息的整合。

语境理论发展主要体现在对语言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自身系统,更多的是把语言使用作为更广义的社会过程的一部分来研究,而这一社会过程存在于情景之中,即每一语言表达意义的同时取决于它的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

心理空间和真实语境对预设理解的影响

心理空间和真实语境对预设理解的影响

心理空间和真实语境对预设理解的影响作者:苏婷婷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6期【摘要】心理空间和真实语境对预设理解的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空间是预设理解的基础,真实语境是预设理解的关键。

探寻预设理解的神经基础,可以从不同角度详细地对预设理解进行阐述,直观呈现预设理解在各种语境中的应用。

【关键词】预设理解心理空间真实语境【Abstract】The neural foundation of presupposition is studi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mechanism. And the presupposition understanding is discussed in detail based on mental space theory.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presents the presupposition understanding mechanism by means of schema directly.【Key words】presupposition; metal space; context如果没有大脑的心智功能帮助解码,人类就无法通过语言来沟通以及了解客观世界,而语言本身也就成了无意义的符号系统。

根据预设理解理论可以得出,要想理解语言输入,首先在大脑当中应该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心理词库,在这个心理词库中对词库中的语言进行编码,如果想进一步对语言进行解码,便可使用心理词库对所输入的语言进行处理。

那么相反,如果人脑中没有心理词库,也就意味着无法对所输入的信息与语言进行理解并作出反应。

一、心理空间是预设理解的基础心理空间是为现实空间里能够理解和付诸行动而存在的信息库。

人类通过实际的语言交际行为建立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一旦被建立,人们又通过依赖心理空间来获得更多的语义信息。

语用预设的调节性建构-2019年文档

语用预设的调节性建构-2019年文档

语用预设的调节性建构一、引言预设,也称“前提”“先设”和“前设”,最初是一个哲学和逻辑学的课题,是德国哲学家弗雷格(Frege)于1892年提出来的。

以前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把预设看作是语义预设,但由于语义预设具有可取消性(defeasibility)和语境依赖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意识到预设是一种语用现象,而非语义现象。

因此,语用预设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我们认为,“预设”不仅是一个名词概念,而且也是一个动词概念。

本文采取“预设”而放弃“前提”这一称谓。

二、语用预设调节性建构的理论依据——顺应论、关联论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意图、态度有关的前提(预设)关系。

语用预设的交际双方——表达者(expresser)与理解者(interpreter),基于语言内部或语言外部的因素不断作出语言选择,这是有意识的行为过程,有着不同程度的顺应意识。

语用预设的表达者与理解者根据对方选择的语言作出判断,为了顺应对方选择的语言,需对己方的语言作出调整、选择。

这与Verschueren(1999)的看法“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是一致的。

选择与顺应是关联的,因为“交际是以关联为取向的,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对话语的理解过程不仅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明示推理(ostensive inference)的过程。

”(sperber,1986)交际过程中表达者与理解者使用语用预设,以关联性为取向选择语言,通过明示表达语用预设、通过推理理解语用预设,促使交际更高效、更快捷地发展,从而实现交际意图。

因此,语用预设既是一个顺应过程,也是一个以关联为取向的明示推理的过程,是表达者与理解者在潜意识的状态下协调完成的。

三、语用预设的调节性建构(一)语用预设的动态性语用预设实际上存在于整个交际语境之中,是语境的一部分。

心理空间理论视角下《茶馆》人物形象分析

心理空间理论视角下《茶馆》人物形象分析

心理空间理论视角下《茶馆》人物形象分析三幕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最优秀的戏剧作品之一,其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及浓郁的民族色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从心理空间理论出发,力求以全新的角度分析《茶馆》中的人物形象,把老北京“市井平民”的生活展示给读者。

标签:茶馆;心理空间;构建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于1957年创作完成的一部经典名著,它是作家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故事发生在北京城一个叫“裕泰”茶馆里,这里汇聚了三教九流,不同势力会聚于此。

老舍先生截取了晚清戊戌变法失败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覆灭前,这三幕场景,以大气魄大手笔,洋洋洒洒三万字,将七十多个人物形象浓缩在茶馆之中,描绘了这三个时期北京“平民市井”的生活场景,展示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冲突,揭示了生活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作品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浓郁的地域特色、悲与喜的结合展现了时代的特点,揭示了社会的局限性,是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是中国乃至世界话剧舞台现实主义的完美诠释。

三幕话剧侧重点各有不同。

第一幕发生在1898 年(戊戌)初秋,历史背景是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等人被斩。

上场的主要角色有王利发、唐铁嘴、常四爷、秦仲义等,描绘了满清帝国即将灭亡前水深火热的社会场景。

第二幕发生的时间是与第一幕相隔十余年,虽然晚清已灭亡,但这期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主要人物有王淑芬、李三、常四爷、王利发等。

第三幕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时候。

主要人物有有王大拴、秦仲义、王利发等。

这时的裕泰茶馆已难以维持,王利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希望通过改良重整旗鼓,但无济于事。

悲剧的命运是,王利发和秦仲义、常四爷一起,在泰茶馆里烧纸钱,不仅为自己,也为这个可悲的时代,并上吊身亡。

王利发与他的裕泰茶馆,被这个旧时代所埋葬。

一、心理空间理论心理空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解释语言即时或实时的产生与理解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第5期总第120期 外语学刊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2004,No.5Serial No.120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语用预设的理据性陈家旭 魏在江(聊城大学,聊城252000;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提 要:本文从心理空间理论入手,探讨了语用预设的心理空间理据。

鉴于预设本身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稳定性,笔者主张从多学科、多角度对预设进行全面研究。

心理空间理论可以为预设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它以心理空间关系为手段,揭示语言结构中的相关信息,说明语言使用者如何分派和处理语言结构的指称关系。

在语用预设的流向、预设触发语、预设的转移、预设的投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语用预设;心理空间理论;理据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4)05-0008-05 1 引言预设,也叫“前提”、“先设”。

对预设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界,是哲学和逻辑学的一个课题,最初由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来。

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发展了弗雷格这一思想,将这类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

他指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预设),该预设可表现为另一个语句。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预设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语言学家把它作为一种语义关系来研究;后来,语用学又介入其中,重视预设对语境的依赖关系,把预设与说话人和听话人联系起来,赋予预设的动态特征,这是预设研究的一大进步。

预设是一种潜在的已知信息,是交际双方共同认可的背景知识,曾被认为是“难以捉摸的概念”,被认为是“难下定义是出了名的”(石安石1990:180)。

由于预设的特殊复杂性,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建立起一种完备的预设理论(索振羽1999:144)。

鉴于预设本身的复杂性,笔者主张从多角度、多学科对预设进行全面综合研究。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由语言词语的语义详尽说明来预测预设的理论,这样的一种理论在本质上是混合型的(Levinson1983:225)。

”本文以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中的新理论———心理空间理论来探讨预设,以期对预设的研究有所裨益。

2 心理空间理论简介心理空间理论是一种概念复合模式,是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类聚、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一般认知操作过程(Fauconnier 1994),是认知活动中的一种普遍形式,能够有效地解释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

它是一种以虚拟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的认知语言理论。

所谓虚拟的心理空间,并不是语言形式结构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temporary container),(Coulson&Fauc onni-er1999),或者说,是语言使用者分派和处理指称关系的概念框架理论(Saeed1997)。

在语境构建话语意义的过程中,为了正确把握蓄意表达含义,听话人不仅要完成对编码化语法信息的破译,而且必须根据语法指令(gra mmati-cal instruction)即时在线(on-line)建构相应的心理空间———一个说话人在思考或谈论已知、想象、过去、现在或将来情形是部分的、类似于物理空间的现时思维表现结构。

由交际双方以相同的语言、语用数据为原材料进行认知加工而产生的类属心理空间的大致匹配是交际顺畅、通达的前提条件(Fauconnier1994:2)。

心理空间就是由语言结构表达的思维或心理构造物,它们由空间内所涵盖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一个心理空间可衍生出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子空间,也可以与其它心理空间在概念层面上进行概念整合(conceptual integra-tion),从而形成了心理空间的多维性或复杂性,意义的获得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心理空间及其类属关系的洞识。

那么,不同的心理空间是如何产生相互关联的呢?在心理空间产生过程中,需要寻求的是两个不同认知域的输入空间(input space)和一个经过类比认知(analogical cognition)建立起来的类比空间(generic space),以及一个心理空间(blending space),其次,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进入心理空间,形成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有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

人们又是如何在不同的空间里进行认知处理的呢?Fauconnier&qsqsTurner(1998)认为人们在构建心理空间时,普遍遵循着6条最优化原则(optimality principles)(余渭深2001),即:1)整体优化原则(integration principle) 要求在新的心理空间的各种成分应融为一体,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2)拓扑结构原则(topology principle) 心理空间里的各种成分必须保持原输入空间里相关成分的特征。

3)网络联系原则(web principle) 不同的输入空间里存在的映射关系可以投射反映到心理空间里,它能使心理空间里概念内容得到有效的延伸。

正是这条原则打通了心理空间和其它空间的联系。

4)意义解构原则(unpacking principle) 这些原则规定,一旦使用者被给予了某一心理空间,他就能通过某类知识的概念结构对其它空间的内容作出推断,以求对心理空间的理解。

5)充足理由原则(good reason principle) 凡是进入心理空间里的相关语义成分都必须服从心理空间的目的和功能,与此相违背者,不能进入心理空间,也可称为过滤原则(parsimony principle)。

6)转喻压缩原则(metonymic tightening princi-ple) 输入空间的某些成分往往通过转喻等压缩手段进入心理空间,而不必在心理空间里塞入某一输入空间的所有相关成分。

心理空间理论以心理空间关系为手段,揭示语言结构中的相关信息,说明语言使用者如何分派和处理语言结构的指称关系。

和语用学相比,心理空间理论吸取了前者在方法论上的优势(即重视语境的作用),又能从简单的空间结构关系入手,由简驭繁,符合人类认知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在研究预设方面更加简单、更加直观,也更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多种语言现象。

心理空间理论可以为预设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在语用预设的流向、预设触发语、预设的转移、预设的投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3 语用预设的认知视角3.1 语用预设的特点语用预设,或称“前提”,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

语用预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单向性 这是指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单方面作出的。

语用预设必须为交际双方所共知,共同性是语用预设被理解的基础。

然而,单向性是针对语用预设本身而言的,在被听话人处理之前它只相对于说话人而存在。

2)主观性 语用预设是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本身并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

Stalnaker认为,语用预设不但同语境有关,而且跟说话人有关。

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预设,这个命题是说话人本身设想或相信的。

(Stalnaker1974:473)3)隐蔽性 预设部分常常是隐含性的,如果不留神就会把说话人的预设的“断言”看作是真实的而加以接受。

比如警察在盘问犯罪嫌疑人时常常会问这样的问题让对方措手不及:案发当天你是几点离开现场的。

这句话的语用预设是:案发当天你在场。

用隐蔽的预设手段来盘问犯罪嫌疑人是警察惯用的技巧之一。

赵元任曾指出,有的时候说话的人不留意突出他的主要信息,故意把它塞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赵元任1968:87)。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从前在爱因斯坦家吃饭的时候儿啊……说话人的语用预设为:我曾在爱因斯坦家吃过饭。

其实也就是利用了预设的隐蔽性的特点。

4)信息凸显性 说话人为了强调某一信息,使之在话语中凸显,便采用预设的手段。

预设的部分也就成了信息焦点,语用预设的变化决定着信息中心、认知焦点的位置,即信息中心是随着语用预设的变化而变化的。

5)认知多维性 有时说话人根据语用预设在具体语境中的体现方式和隐含意义,往往将预设进行改变,从而实现自己的语用意图。

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话语可能有多个预设,一个预设也可能有多重含义,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预设的“认知多维性”。

比如在我们给小孩出的脑筋急转弯的题“鱼缸里有10条小鱼,死了1条,还有几条”中,小孩会作出这样的预设———死鱼不是鱼,而出题人的预设是死鱼也是鱼,小孩很容易掉入这种预设认知多维性的“陷阱”中。

这说明预设在语境中是动态的、变化的、多维的。

3.2 语用预设的心理空间流向规则与策略:一个原型话语,可由一个心理空间构造词语(space-builder)SBm和一个命题(proposition-Prop)建立起空间中各成分之间的以下对应关系: SB m PropIn the pictur e Maxine has blue eyes.Luke believes Olga will comeIf Boris comes Max stopped smokingMaybe我们习惯把命题分解成“断言部分”和“预设部分”,如Max doesn't smoke now=A和Max smoke befor e=P,因此A和P表示了心理空间中不同成分之间的特定关系。

假如用R表示现实空间,可有以下规则:R1:A M(断言部A在心理空间里被满足)R2:P M(预设部分P在心理空间里被满足)R3:P R(预设部分P在现实空间里被满足)定义:D1:假如Q M在话语时间被建立起来,那么Q的可及性后果是经过话语时间之后心理空间里的显性预设。

策略原则:SP1:避免在一个心理空间内互相矛盾(如避免Q H)SP2:考虑到背景假设和隐性预设,尽可能地把心理空间M和真实空间R紧密结合起来。

建立在心理空间的隐性预设也就是在话语时间之后的任何时间建立的心理空间的显性预设。

这些原则的总特点是:R1和R2简单地从心理空间构造词语的普通定义里简单地流动,命题包含在心理空间里,定义等于新信息一旦被表达出来后变成旧信息的一种“直觉”。

SP1从通常的具有法律般的地位转向话语策略,因为相互矛盾的空间是不能推算出来的。

SP2是一种重要的“填充”空间的普通策略。

空间优化原则:当一个子空间M在现实空间R中建立时,含糊地建构M以便将他同R的相似处最大化,尤其是在显性对应词语缺损的时候,假定在心理空间M里的成分在R中有对应词,在R 中建立的各种关系同样可以在M中有对应词。

在R中的背景假设在M中成立有效。

空间优化原则的效果在于当“if”空间,if S,———在现实空间里建立起来,在R中满足的背景假设和明晰关系(整体上把它们称为E),能够假定在“if”空间中成立,它们在S中相容相生,在心理空间中S的可及性后果就是S+E.①If Max has gone to the meeting,Max's chil-dren ar e alone.在大多数语境中,预设P(Max has children)不是S(Max has gone to the meeting)的结果;没有什么锁住SP2,R3将心理相似性最大化P R,M,预设就被传承下来了(在两个空间里都被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