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著名翻译家

著名翻译家

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种,百余年来,一直向前发展,名家名译辈出。

但近几年来,大家可见,文学翻译因为种种原因,似有泛滥之象。

一些译者越来越糊弄读者,而读者也越来越不相信译者,买翻译之书,变得越来越困难。

而这种情况,使得我们越来越怀念翻译前辈,以及他们翻译的书。

我们应该庆幸,前辈们已经将大部分世界名作译出,可供我辈分享。

基于对经典译作的崇敬,也为了与大家交流翻译作品阅读的体验,本人整理了一份《翻译家及作品不完全名单》(见下)。

既然是不完全,也就是说,此名单还可以继续补充,完善,希望好之者多多参与。

著名翻译家及其作品不完全名单:英语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鲁宾孙漂流记》《伊索寓言》等严复《天演论》周瘦娟等《福尔摩斯探案全集》1916年郭沫若《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战争与和平》,《雪莱诗选》,马克思著作若干。

张谷若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哈代翻译专家朱生豪莎士比亚作品张友松马克吐温翻译专家,比如《竞选州长》查良铮俄国普希金作品,英国浪漫派诗歌:《济慈诗选》《拜伦抒情诗选》《雪莱抒情诗选》《唐璜》等赵萝蕤(女)《草叶集》,艾略特《荒原》朱维之主要翻译弥尔顿。

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萧乾《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夫妻合译《尤利西斯》(译文版),辛克莱《屠宰场》(合译),《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合译),《光荣与梦想》,《麦克米伦回忆录》,《拿破仑传》,《战争风云》(皆为合译)易卜生《培尔金特》金堤《尤利西斯》(人民文学版1994)《尤利西斯》译者还有:李虹,李进,纪江红,章影光,刘象愚等李文俊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首译),卡夫卡《审判及其它小说》,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王佐良《英国诗文选译集》,《彭斯诗选》,《苏格兰诗选》。

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等袁可嘉《英国宪章派诗选》,《叶芝抒情诗精选》,《布莱克诗选》。

主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汤永宽卡夫卡《城堡》,泰戈尔《游思集》,《采果集》,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杨德豫《朗费罗诗选》,《柯尔律治代表作三首》,《湖畔诗魂——华兹华斯诗选》,《拜伦抒情诗七十首》江枫《雪莱诗选》冯亦代《美国短篇小说集》(合译),斯坦贝克《人鼠之间》,黄雨时狄更斯《奥列弗退斯特》,康拉德《黑暗深处》,乔伊斯《青年艺术家画像》等陈良廷《乱世佳人》,《教父》,刘易斯《纳尼亚》系列,《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等卞之琳《西窗集》,《英国诗选》,《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莎士比亚抒情诗选》方平《莎士比亚喜剧五种》,莎士比亚悲剧多种,《呼啸山庄》,主编《新莎士比亚全集》屠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济慈诗选》目前中国《莎士比亚全集》有朱生豪,梁实秋,方平三种。

著名的翻译家

著名的翻译家

著名的翻译家著名的翻译家翻译是连接不同言语和文化的桥梁,它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翻译家因其杰出的贡献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

下面我介绍几位著名的翻译家。

第一位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翻译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他以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将西方现代文学带进了中国,通过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了希腊悲剧、法国文化、英国小说等。

同时,鲁迅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力量,使翻译作品在传达了原作思想的同时,也有了独立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第二位是陈丽英,她是中国最早的俄文翻译家之一。

她翻译了许多俄罗斯文学作品,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等。

陈丽英注重生动地再现原著的语言和情感,通过她的翻译,中国读者得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她的翻译作品不仅传达了文学的艺术性,也传递了人生的哲学思考。

第三位是林语堂,他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和学者。

林语堂是中国首位将中国古代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的翻译家之一。

他翻译了中国经典著作如《红楼梦》、《牡丹亭》等,并以其流畅的英文写作风格将中国文化带给了世界。

同时,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注重传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四位是罗兰·巴特,他是法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论家和哲学家。

巴特以其对文学和语言的深刻洞察力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充分发挥了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和交融。

在他的翻译中,他注重译文的解构和再构建,通过巧妙的语言和文学技巧传达了原作的思想和风格。

最后一位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他是俄罗斯裔美国作家和翻译家。

纳博科夫以其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语言的精确性的追求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严格遵守原作的语言和结构,力求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

纳博科夫的翻译作品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这些著名的翻译家以其杰出的翻译作品和贡献,为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的传递,使全世界的读者能够无障碍地享受到不同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四大翻译家

四大翻译家

玄奘(公元602---664年)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唐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

本姓陈,名,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他在国内遍访名师,感到所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学习,求得解决。

唐太宗贞观三年,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

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五竺。

经历了17年,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

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多用直译,笔法谨严。

所译经籍,对丰富祖国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

他是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鸠摩罗什(343—413年)后秦时龟兹人。

其父原为印度婆罗门,世袭高位,后出家,远投龟兹。

在龟兹与王妹成婚。

鸠摩罗什七岁随母出家,往来西域各国,拜问名师,研习佛典。

他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并精通汉语,名闻西域各国。

苻秦建元十五年(379年),高僧释道安在长安,极力奖励译经事业,闻听游学龟兹归国的僧人介绍罗什在西域的崇高威望,就劝苻坚迎他来华。

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坚遣吕光等出兵西域,嘱吕光攻下龟兹时,从速送罗什入关。

建元二十年(384年),吕光攻陷龟兹,得罗什,但因吕光不奉佛,又见罗什未达高年,便以常人对待,还时常使他乘牛和劣马来戏弄他。

次年(385年),苻坚被杀,吕光割据凉州,自立为凉主,罗什随至凉州。

姚兴嗣位,于弘始三年(401年)出兵凉州,凉主吕隆兵败投降,罗什终于得以东入长安,时年五十八岁。

姚兴对罗什十分敬重,待以国师之礼。

弘始四年(402年),罗什住逍遥园西明阁,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开始译经。

据《出三藏记集》,他先后译经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

罗什的翻译事业,成就空前。

在内容上,他第一次系统介绍了根据般若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在翻译文体上,一变过去朴拙古风,开始运用意译之法,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而为义学开辟了广阔园地。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3. “此无故不翻”
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 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例如,“阎浮树”又名“胜金 树”,只产于印度等地,中国 没有这种树,所以采用音译。 同样,“槟榔”是印尼语的音 译,“葡萄”是大宛语的音译, “西瓜”是女真语的音译, “茉莉”和“昙花”是梵语音 译,等等。
这种彼有我无或彼无我有的文 化局限词,即只存在于一种文 化当中,而另一种文化中没有 的事物或概念,一般都采用音 译的方式,保持原文化的形态 和精神。
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 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所 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而应 采用音译。
例如,“般若”跟汉语里的 “智慧”意思差不多,但有着 轻重之分。
“所谓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 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 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 慧。 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 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这不 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 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
2)定公译之例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 准,中文以京语(即国语或官语) 为准,而制一中西对照表,以 为参照。
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 而依约定俗成之例,仍可沿用。
在近代译学理论史上,直译意译一 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涉及 这个问题论旨如此全面的,当推梁 启超。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中,首次总结了古 代佛经翻译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直 译和意译的交替。
清末民初翻译家(林纾、严复、梁启超、马 建忠、周氏兄弟、王国维、苏曼殊、周桂笙等)
民国时期翻译家(鲁迅、林语堂、茅盾、瞿 秋白、郭沫若、朱光潜、胡适、郑振铎、董 秋斯、梁实秋、朱生豪等)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家(傅雷、钱钟书、季羡 林、杨宪益、叶君健等)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婴原名盛峻峰,1923年生于宁波,现居上海,俄语文学翻译大家。

主要翻译作品有托尔斯泰小说12卷(《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童年·少年·青年》)、肖洛霍夫作品(《新垦地》、《顿河故事》、《一个人的遭遇》)、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卡塔耶夫《团的儿子》、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

董乐山1924年11月1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99年1月16日于北京病逝。

董乐山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全国解放后曾长期从事新闻翻译和英语教学工作。

1981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译协理事,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美国社会与文学研究专家、作家与翻译家。

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编著有《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等。

他翻译的《西行漫记》是斯诺这部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中文译本中翻译得最好、流传最广的一部,译作文笔流畅纤巧,达到很高的水准。

他是一位难得的信达雅俱佳的翻译家,所编著的《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独辟蹊径,是希图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读者以及研究者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傅雷(1908-1966)翻译家。

字怒安。

上海南汇人。

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巴黎卢佛美术史学校学习艺术批评。

1931年回国,在上海美专教美术史和法文。

1933年后历任时事汇报总编辑、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审科长。

抗战爆发后转事译著。

一生共译外国文学名著三十二部。

尤以翻译与研究巴尔扎克著作成绩卓著。

从30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业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巴尔扎克著作《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墙·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絮尔·弥罗埃》,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名著《艺术哲学》等。

写有《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专著,以及《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评(三里湾)》《评(春种秋收)》等散文。

季羡林(1911.8.6-)山东清平人。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

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

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

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著作书目:《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林桦1927年生于昆明。

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在校主修英国语言文学。

在国家外事部门工作三十五年,其中近十四年任职中国驻丹麦大使馆。

1997年,获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颁发的“丹麦国旗骑士勋章”,奥登塞市安徒生奖委员会“1997年安徒生特别奖”,并被“冰岛冰中文化交流协会”接受为荣誉会员。

2000年,出任“丹麦奥登塞安徒生奖执行委员会”委员。

2002年,获丹麦年度“伦斯特德隆奖”。

2004年,担任中国“安徒生形象大使”。

主要译著有:《安徒生童话故事精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关于尼耳斯?玻尔的一些回忆》(合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新译本四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丹麦概况》(1997),《丹麦立宪史》(1998),冰岛《埃伊尔萨迦》(1999),及丹麦短篇小说、歌曲若干。

主编丹麦凯伦?布里克森作品四卷并翻译其中的《七篇奇幻的故事》、《冬天的故事》等两卷(新世纪出版社,2000)。

著有《北欧神话与英雄传说》(新世纪出版社,1998)。

吕同六1938年生于江苏省丹阳县,1962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专业,回国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全国意大利文学会会长等职。

在4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吕先生一直致力于将意大利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引入我国,他主持的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意大利二十世纪文学丛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意大利经典名著”丛书等体系较大,眼光独到,收录完整,在文学爱好者中很有口碑。

近年来,他任主编、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卡尔维诺文集》和《莫拉维亚文集》等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因为在中意文化交流方面贡献突出,吕同六获得过多种相关荣誉,如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1996)、意大利总统授予共和国骑士勋章(1990)等等,2002年6月3日,他荣获意大利国家最高荣誉——由意大利总统颁发的爵士勋章。

他出版过的主要著作有:《地中海的灵魂》(1993)、《多元化多声部》(1993)、《寂寞是一座桥》(2002)等。

罗念生(1904.7.12—1990.4.10)学名罗懋德。

生于四川威远。

192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对古希腊文学发生兴趣。

1927年在北京主编《朝报》文艺副刊时,在清华校刊上发表散文《芙蓉城》,这是他最早发表的作品。

1929年至1933年先后进美国俄亥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康奈尔大学研究院。

1931年在纽约与罗皑岚、柳无忌等合办《文艺杂志》。

1933年开始翻译希腊古典文学。

此后几十年间,译出许多希腊重要名著。

1933年到1934年在雅典美国古典学院研究古希腊悲剧和艺术。

1934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外语系教授。

1935年与梁宗岱合编天律《大公报》诗刊。

1936年在成都与朱光潜、何其芳、卞之琳等创办文艺半月刊《工作》。

1952年调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研究古希腊文学。

1964年之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作书目:《龙涎》(诗集)1936,上海时代图书公司《芙蓉城》(散文集)1943,西南图书供应社《希腊漫话》(散文集)1943,中国文化服务社重庆分社《论古希腊戏剧》(论文)1985,戏剧《二罗一柳忆朱湘》(回忆录)与罗皑岚、柳无忌合著,1985,三联翻译书目:《儿子的抗议》(中篇小说)英国哈代著,与卢大野合译,1929,远东图书公司《醇酒·妇人·诗歌》1930,光华《傀儡师保尔》希腊施笃谟著,与陈林等合译,1931,光华《伊菲格涅亚在陶洛人里》(悲剧)希腊欧里庇得斯著,1936,商务《俄狄浦斯王》(悲剧)希腊索福克勒斯著,1936,商务《特罗亚妇女》(悲剧)希腊欧里庇得斯著,1944,商务《阿里斯托芬喜剧集》1954,人文《欧里庇得斯悲剧集》1957,人文《埃斯库罗斯悲剧二种》1961,人文《索福克罗斯悲剧二种》1961,人文《蛙》(剧本)希腊阿里斯托芬著,1961,人文《欧里庇得斯悲剧二种》1962,人文《诗学诗艺》(理论)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与杨周翰合译,1962,人文《诗学》(理论)希腊亚里斯多德著,1962,人文《意大利简史》英国赫德、韦利合著,与朱海观合译,1975,商务《阿里斯托芬喜剧二种》1980,湖南人民《琉善哲学文选》(政论)古罗马琉善著,1980,商务《伊索寓言》1981,商务《索福克勒斯悲剧两种》1983,湖南人民《希腊罗马散文选》1985,湖南人民《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1988,北京《伊索寓言选》1988,人文王道乾(1921—1993),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文艺理论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浙江绍兴人。

1945年毕业于昆明中法大学法国文学系,获学士学位。

1947年赴法国公费留学,在巴黎索邦大学文学院攻读法国文学,1949年10月回国。

1950年在华东文化部工作。

1954年任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文艺月报》编委等职。

曾经当选为全国文艺界代表大会代表。

1961—1966年在上海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工作。

“文革”期间派往出版干校参加《世界史》翻译工作。

1979—1993年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外国文学报道》杂志主编,社科院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1991年获学术突出贡献国家特殊津贴。

王道乾先生还担任过以下职务:国家社科基金会外国文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二十世纪欧美文论丛书》编委;《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编委;上海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美学研究会顾问;上海师范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特聘教授;《辞海·文艺理论、现代文学部分》主要编写者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部分条目撰写人。

以翻译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情人》而蜚声海内外的翻译家王道乾先生,在中国创造了一个文坛神话:他在汉语世界里创造了“另一个玛格丽特·杜拉斯”。

从他的笔下诞生出的一系列杜拉斯作品,如:《琴声如诉》、《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广场》、《埃米莉·L》、《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物质生活》等,影响了中国一代年轻作家的创作,有相当一批如今驰骋文坛的作家从中获益良多。

由此在中国翻译界产生了一个“《情人》现象”,也就是一个作家如何在另一种语境中最充分、贴切地演绎和表达?这是文坛颇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现象。

不过在现象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勉为其难”的翻译家,正是某种时代的局限造就了我们的翻译家。

如果文学翻译界颁发“诺贝尔奖”的话,那么王道乾先生将是当之无愧的获得者。

王道乾著译作品年表1951年《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艺术》(法)让·弗莱维勒编选,上海平明出版社1952年《亨利·巴比塞》(法)让·弗莱维勒著,上海平明出版社1955年《左拉》(法)让·弗莱维勒著,上海平明出版社《米晒耳·隆代》(法)安德烈·腓力普著,上海平明出版社1957年《烟斗》(短篇小说集)(法)安德烈·斯梯等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巴尔扎克怎样给人物取名字》(法)戈日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红与黑》(选译)(法)司汤达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外国文学作品选》1964年《关于文学的发展》(法)马拉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方文论选》下卷《拉辛与莎士比亚》(选译)(法)司汤达著,(同上)1972年《巴黎圣母院》(法国电影)(法)让·德拉努瓦导演,上海电影译制厂1979年《拉辛与莎士比亚》(全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理论丛书”《愿快乐常在》、《鲁滨逊·克罗索的结局》(短篇小说),(法)米歇尔·图尼埃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琴声如诉》(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1981年《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小说)玛格丽特·杜拉斯著,南京大学外国文学所《当代外国文学》1984年《广场》(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著,中国社科出版社《世界文学》1985年《情人》(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克洛德·西蒙》(随笔)(法)阿兰·罗布-格里耶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1988年《彩画集》(散文诗)(法)兰波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关于<彩画集>》(法)茨维坦·托多罗夫著,(同上)1989年《埃米莉·L》(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著,上海文汇出版社《婚礼弥撒——关于(埃米莉·L)》(法)玛格丽特·杜拉斯著,上海文汇出版社1990年《杜拉斯访谈录》(随笔22篇)(法)玛格丽特·杜拉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阿尔戈古堡》(小说,遗稿未发表)(法)于连·格拉克著1991年《地狱一季》(散文诗集)(法)兰波著花城出版社《通灵者书信二封》(法)兰波著(同上)《智者的幸福》等诗四首(法)莱昂-加·格罗著,《世界文学》《诗三章》(法)于·拉布吕斯,(同上)《坐在走廊里的男人》(小说,遗稿未发表)(法)玛格丽特·杜拉斯著1992年《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著南京大学外国文学所《当代外国文学》《驳圣伯夫》(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ECCE HOMO》等诗六首(法)亨利·米肖著,《世界文学》杂志《睡眠及其他》(随笔四篇)(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著,《当代外国文学》杂志1994年《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簿狱》(小说)(法)米歇尔·图尼埃著,上海译文出版社《礼拜五》(散文)(法)米歇尔·图尼埃著,上海译文《外国文艺》1995年《爱的沙漠》、《福音散文》(散文诗)(法)兰波著,(同上)《亨利·贝尔》(法)梅里美著,社科文献出版社《(意大利绘画史)导言》(法)司汤达著,(同上)《(吕西安·勒万)序言》(法)司汤达著,(同上)《(吕西安·勒万)原编者序》(法)亨利·马尔蒂诺著,(同上)《向玛格丽特·杜拉斯致敬——关于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法)雅克·拉康著,武汉大学出版社《法国研究》《夜里的最后一个顾客》(随笔,关于《琴声如诉》)(法)玛格丽特·杜拉斯1996年《书及其他》(随笔十九篇)(法)玛格丽特·杜拉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物质生活》(随笔集)(法)(法)玛格丽特·杜拉斯著,百花文艺出版社《情人·乌发碧眼》(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人们为什么不怕杜拉斯了?——关于(情人)》(法)米雷尔·卡勒-格鲁贝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簿狱》(小说)(法)米歇尔·图尼埃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红与白》(小说,原名《吕西安·勒万》)(法)司汤达著,上海译文出版社《社会地位》(小说)(法)司汤达著,上海译文出版社《亨利·贝尔》(法)梅里美著,上海译文出版社《旅人札记》(散文)(法)司汤达著,花城出版社未来的现象》(散文诗)(法)马拉美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森林的通道》(诗)(法)安德烈·于盖托著,(同上)1999年《书》(随笔一篇)(法)玛格丽特·杜拉斯著,重庆出版社《书》、《巴黎》(随笔)玛格丽特·杜拉斯著,上海三联书店《书城》杂志2000年《一天上午的回忆》(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著,上海文化出版社《彩画集——兰波散文诗全译》(法)兰波著,上海文化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