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第课春(第一课时)教案
《春》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三篇

《春》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三篇小编整理的《春》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第一课时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及重点】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
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
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
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
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
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行情感上的铺垫。
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学习目标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
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语文教案)《春》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春第一课时教案设计春是一篇构思精巧、语言精美、富有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散文,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春第一课时教案设计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春第一课时教案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9课。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表达了这一点。
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出现是有其道理的。
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并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学习者分析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理解不到的情感。
我打算从朗读入手,利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春天带给人们的发奋向上的情感。
教学设计春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篇目之一,本文不管在选材、布局谋篇还是语言上都堪称典范。
按照编者的思路,通常我们都是采用盼春-绘春-赞春这一顺序来教,重点带着学生分析描绘的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而这次教学设计,我尝试打破这一常规,整篇课文的教学以朗读为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理论依据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
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中,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地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品味。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A.用普通话有感情反复地朗读课文,理解并品味文中美的情景,美的结构,美的语言。
语文课文《春》教学教案(5篇)

语文课文《春》教学教案(5篇)2 理清思路,尤其要能理解在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3 学习抓特点,多角度,按挨次的景物描写方法,并运用于练笔中,使景物描写的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4 对文中精彩的句段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
(以鼓励为主,但要留意引导的方向性。
)5 在语法上,要把握比方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6 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学会阅读文章和观赏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1 从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 把握阅读和观赏美丽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3 把握比方、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有条件可增加一节活动课。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体会乐观热忱的思想感情。
2 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
3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4 揣摩文章中的精彩句段,体会比方、拟人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一) 导入1’法国有一位雕刻家,叫罗丹。
他曾经说过一句话相信大家肯定听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觉。
的确,我们的生活布满了美。
春天也是一种美,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带来了温暖,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力气。
(展示春的图片)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过春天,歌颂过春天,由此产生了许多不朽的篇章。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篇赞美春的颂歌,学习的重点是要体会春天美在哪里。
他的是——朱自清。
(板书)(二) 朱自清1’朱自清,字佩弦,是有名诗人和散文家。
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实,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他喜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予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在英国留学一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授。
他于1948年去世,享年50岁。
他留下来的有名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和《绿》,这些文章我们在中学里都会学习到。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他的《春》这篇文章。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春 教案(表格式)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
盼春
绘春《春》
赞春草花风雨人
课后作业四、布置作业
1.请利用《春》的结构图,运用自己最擅长的记忆方法,完成《春》全文的背诵。
2.九月份,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
细心观察、体验,选择一个场景,描述这些变化。
别忘了取一个别致的题目。
200字左右。
(参考题目:“秋”或“我眼中的秋”)
课后反思亮点:教学环节完整
不足之处:学生的分析不到位课堂教学建议:多抓学生的朗读。
语文第一课时教案5篇

语文第一课时教案5篇语文第一课时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通过学习量词短语,熟悉“辆、匹、册、支、铅、棵、架”7个汉字,体会量词在生活中的使用。
2、进一步稳固26个字母大小写的区分,能娴熟地对应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
3、拓展一样部首的汉字,并比拟一样部件在不同构造汉字中的写法。
4、在其他课本中识字,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春晓》,大致理解诗意。
6、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课外阅读量,理解阳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喜爱。
过程与方法1、图片、录音和视频结合。
2、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适当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培育爱阅读、爱积存的好习惯。
2、积存古诗,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妙。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量词学习,积存新字新词,学会在生活中运用。
2、进一步稳固26个字母大小写的区分,能娴熟地对应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
教学难点1、积存古诗,培育阅读和积存古诗的习惯,感受春天的美妙。
2、体会生活的美妙,培育喜爱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识字加油站1、点读、齐读,借助拼音,把字词读正确。
同桌之间你读我听,我读你听。
教师个别指导。
(1)朗读指导:“辆”的声母是边音,“册”是平舌音,“支”是翘舌音。
(2)书写指导:“匹”第一笔是横,其次笔是撇。
写的时候要留意笔顺。
“册”上面的局部不能连写在一起。
“架”是上下构造的字,写的时候留意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想一想:这些词语我们平常说过吗?(1)这些词语在生活中常常消失,我们把这样的词语叫作数量词。
(2)明确“量词”的含义,学会运用。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如“尺、斤、个、支、只”等。
量词常常和数词一起用,如一个人、一辆车、一匹马等。
3、看一看:引导学生发觉量词运用中的不同。
明确:我们发觉,车、马、书、铅笔、树、飞机等事物前所使用的量词都不一样。
4、说一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到达正确运用量词的目的。
朱自清《春》课文教案参考(5篇)

朱自清《春》课文教案参考(5篇)朱自清《春》课文教案参考(5篇)《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春》课文教案参考,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朱自清《春》课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
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春》教案优秀8篇

《春》教案优秀8篇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春》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和初春的哪些特点。
3.熟练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1.对文章优美文字的体悟。
2.引导学生写摹春天。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1.体悟式、感受式,努力创设“平台”,进行“三维”训练。
2.多媒体一套、录音机一只。
3.采用“欣赏,读文,画图,说情,写春,拓展延伸”六个板块。
四、教学过程:㈠课前欣赏(3-5分钟)1、播放有春天画面的歌曲,让学生随意欣赏。
(创设情景平台,把学生情感渐引入课文)2、教师借助画面内容,随季节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㈡朗读1.美读: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多媒体配以画面、音乐。
(再创情景平台,激发学生情感。
)2.赏读:由学生挑选自己最喜爱、最有感悟的一幅“图”,自由赏读。
(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开发学生已有资源)㈢画图1.请学生或上黑板、或在课台上描绘课文中任何一景、或一物。
2.比较图画与课文文字的区别。
(直观与文字比较,利用学生资源,仔细体悟文字特点。
)㈣说情(让学生谈自己对课文、对春天的感悟)1.说说你认为最优美的文字(可一段,也可一句),并说明理由(美的理由)。
(由粗到细,仔细品味,并加入学生有情感地朗读)2.让学生谈谈古今文人对春天描绘的诗句。
第一步:背诵绘春诗句第二步:(深层拓展,进一步开掘学生资源,激发兴趣)让学生说说古今诗人对春天不同感情的诗句。
㈤写春1.请学生各自写一段你眼中的春天,你生活中的春天(写一景、写一物均可)2.交流(由欣赏到实践,由感悟到感情认识)㈥课外拓展(课外作业)1.收集古人写春的诗句,不同的感情不同描写的诗句。
(再次开发学生资源,努力拓展学生视野。
)2.写一篇《春》的短文。
(深层体会,学以致用。
)《春》优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朱自清《春》优质课教案

朱自清《春》优质课教案朱自清《春》优质课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朱自清《春》优质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朱自清《春》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感情脉络。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朗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积累词语,培养学生朗诵能力、想象能力。
2、了解春天的特点,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
每一个步骤都注意突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悟,学会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
3、自主探究教学法。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会的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朗读,感受散文的意境美;整体把握课文感情学生自主掌握课文构架。
第二课时:深入学习课文的表现手法(情与景关系)、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重点语句解析(结合课后练习题);课文结构。
课后实践:如果有条件,教师可选择带领学生集体春游,以拍照、写生、唱歌、野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回归生活。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
春天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季节,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听到“春”这个词,大家脑海里会闪现什么词语、色彩、诗句、景象呢?(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做出引导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
朱自清
教案要求: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2、.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应用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4、.综合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组探讨,感受作者为我们所描绘的江南美景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案难点、重点及关键
1、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3、朗读、背诵。
教案步骤: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了解作者。
3、朗读感悟,理清思路。
4、赏析品味,朗读背诵。
5、实践运用,描摹美景。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案目标:
1、识记掌握生词。
2、简单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思想感情。
理清文章思路。
4、学习1-4自然段作者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
动描写的方法。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新课。
提到春天,同学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的优美画面?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师:这位同学还想到了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描写春天的诗句很多,可见从古到今,人们都喜欢春天。
有一个喜欢春天的大散文家叫朱自清,写了一篇《春》的散文。
二、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等。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
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作,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朱自清的成功之处,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书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
可是他的注重文字,绝不是堆砌辞藻。
师:大家对朱自清评价极高。
今天我们就透过《春》来看一下朱自清是怎样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书写出对大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三、扫清阅读障碍,识记掌握下列词语:
见大屏幕。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我们一起来带着问题听配乐朗读。
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感受到了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五幅图景?(整体感知,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
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
•(2)总绘春天。
•(3)春草图。
•(4)春花图。
•(5)春风图。
• (6)春雨图。
•(7)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赞春。
五、通过1-3自然段的学习,让同学们初步掌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师:朗读并揣摩1-3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
第一段:盼春
1、揣摩第一段,作者的心情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急
切、喜悦。
“盼望着”“盼望着”)
2、作者是怎么表现他的急切期盼、喜悦之情的?((1)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
“着”“了”亲切、柔和、喜悦)
3、请同学们带着期盼、喜悦的情感,以柔和的语调读第一段。
第二段:总绘春天
1、作者是怎么勾勒春醒图的?
•(宏观勾勒。
先写粗笔勾勒“一切”,画出春的轮廓;然后通过“山”、“水”、“太阳”这三中事物,用“朗润”
“涨”“红”分别写出春山润泽、春水涣涣、春日暖人的特点。
三个“起来”句,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第二自然段这两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第一句总写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情态。
第二句分写山、水、太阳“睡醒”的情态。
)
3、这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写春的特点,为下文细致的描摹春天张本。
)
4、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带着感情朗读本段。
(春天终于来到的喜悦。
)
春草图
•1、文章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草报春。
作者抓住春草的情态“偷偷地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软软的”、色泽“绿绿的”、长势“满是
的”、——表现春草的特点。
)(生机勃勃)
•2、作者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描写春草?有什么表达效果?(“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
觉。
同时,这样写也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嫩嫩”“绿绿”用叠词表现出春草的可
爱。
“满是的”表现出春草长势喜人。
这些词语都非常富有表现力。
)
•3、“嫩嫩的”“绿绿的”本该放在“小草”前边,为什么放在句末?
•(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
同时,也是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
•4、坐、躺、滚、踢、跑、捉——人在草地上玩耍时心情如何?(喜悦、高兴),这一段描绘春草,为什么写人的活
动?(侧面烘托春草的可爱,表现了春草带给人们的欢乐,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
•5、作者描绘春草,你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有没有在文中直接说喜欢春草?
•(没有,而是把对春草的喜爱之情寄寓在写景中:“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
这就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
•5、这一段该怎么读呢?
•(“偷偷地”读出猛然发现春草的惊喜,“钻”有对春草顽强生命力的赞颂,“嫩嫩”一系列叠词要读出喜爱之情,语
调要要亲切轻柔。
)
•
六、本节课小结:
郁达夫认为朱自清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林非认为朱自清散文的成功,在于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书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朱德熙认为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
可是他的注重文字,绝不是堆砌辞藻。
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了《春》这篇散文的前四个自然段,同学们能否感受到朱自清散文描摹春景的诗情画意?能否感受到作者在精确观察后,细腻写景中的内心情感?能否体味到朱自清语言的千锤百炼?
七、作业
•请同学们也像朱自清一样,描摹一段“心中的美景”,要“寄情于景”,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对心中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要求:200字以内。
八、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
下节课我们将接着赏析朱自清的《春》。